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训练(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3)思想观念 ①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②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 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 “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 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 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 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 盲目排外心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 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 手工业:官营 ( 主导 ) 、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 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秦朝时期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 五、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 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 “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思想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
文化 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
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考点三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考点四 本阶段综合贯通性热考问题
双线排查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西周时期
找关键点
材料中的“诸侯、诸伯、诸子”等均为我国古
代爵位制度下的等级称谓,《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为
儒学经典之一,由此可确定答案应选分封制。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先秦时期1、远古时代(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缫丝等技术。
2、三代时期(夏、商、西周)(1)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开启了王位世袭制。
①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
(2)社会经济:①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②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③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文化的繁荣:数法。
③文学艺术: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二】秦汉时期1、秦朝时期(1)政治: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3)文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两汉时期(1)政治: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__先秦秦汉随堂演练(含答案)15
板块 1中华文明的奠定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第一部分通史建立专题打破编者选题表题知识点角度号西周分封制的特色1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刺史职能的变化2土地私有制的形成3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4东汉期间的社会生产模式周朝“天数观”的影响5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汉代的主流思想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 ·广东茂名二模 ) 下表为不一样史籍对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表达。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地方千里 , 公、侯皆方百里 , 伯七十《礼记·王制》里, 子、男五十里公方五百里 , 侯四百里 , 伯三百里 , 子二百《周官》里, 男百里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 地各四百里 ; 太《史记》公于齐 , 兼五侯地A、西周的领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实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权利强盛分析 :C依据资料能够看出, 西周期间推行分封制, 依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土地的大小, 可是不一样样级的诸侯国详细的授土面积 , 不一样的史册有不一样的记录,C 项正确 ; 资料重申依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土地的大小, 没有波及领土的信息 ,A 项错误 ; 西周实行分封制 , 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B 项错误 ; 资料重申依照等级的高低来确定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 不可以反应诸侯权利强盛,D 项错误。
2、(2018 ·湖南怀化二模 ) 下表是西汉期间州刺史权利内容的变化表。
据此可知西汉 ()皇帝州刺史权利内容“限制地方大族吞并土地, 督察郡国 , 巡视吏汉武帝治”汉昭帝、汉增添“镇压诸侯的谋反、公众抗争”宣帝增添“布置流民、办理少量民族事务、参加汉平帝某些中央决议”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渐丧失督查职能C、社会问题不停裸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分析 :C依据资料可知,刺史权利由督察郡国、巡视吏治到增添“镇压诸侯的谋反、公众抗争”再增添“布置流民、办理少量民族事务”, 表示汉代社会问题不停裸露, 刺史的权利不停扩大 ,C 项正确 ; 材猜中不仅波及诸侯王国问题,A 项是对资料的片面解读, 清除 ; 资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利在督查郡国的基础上不停增添,B 项错误 ; 资料反应刺史权利内容 , 但不反应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清除 D项。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形成——先秦、秦汉史 (共46张PPT)
基础知识★特征总结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井田制 分封制、宗 农业 西周 法制、世卿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 礼乐文化、《诗 (前1046 世禄制(家 手工业 经》中的大部分、 周晚期出现铁器 ~前771 国同构、 “学在官府” 商贸频繁,贝、铜贝等出 年) 商业 贵族政治) 现 垄作法、铁犁牛耕、都江 百家争鸣, 农业 堰、初税亩、土地私有制 思想 “学在民间 春秋 确立等 ” 战国 商鞅变法、 司南、 (前770 出现郡县制、 手工业 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科技 《石氏星表》 ~前221 军功爵制 年)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商业 文艺 楚辞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 三者 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 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 关系 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集权制度。
把握高考趋势
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专制主义的弊端和制约因素
(2017•全国甲卷)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考纲要求 能力要求
深化历史理解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 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 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 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 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 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 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 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在实践 中则表现为皇权主义,人们认为君主总是完美无缺的,忠君是 毫无条件的,而将怨恨诉诸地方官僚。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阶段特征阶段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特征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兼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经济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制度铁犁牛耕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思想文化商代,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科技繁荣;《诗经》和楚辞代表早期文学成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主干排查一、从“天下共主”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深化理解】理解“家国同构”①“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③“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地方制度①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_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_先秦专题总结提升
2.从经济角度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 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 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 经济基础。 3.从思想角度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 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 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2019/5/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 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 判断。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 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 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 的史学观点;③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 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 甄选、辨别。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专题总结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折射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1.从政治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的转型时期,表现为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 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 该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
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阶段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特征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兼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经济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制度铁犁牛耕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思想文化商代,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科技繁荣;《诗经》和楚辞代表早期文学成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一、从“天下共主”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形成时期——先秦和秦汉时期 (共67张PPT)
历史阶段特征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 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 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基础。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怎么考
3.立足核心素养,彰显社会关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的 综合表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表现尤为突出。如 2017 年全国卷Ⅱ 第 26 题从北朝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看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全国卷Ⅲ第 26 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考查 当时自耕农经济盛行,彰显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关注;等等。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形成时期 ——先秦与秦汉
【专题考纲· 重点解读】 (教师用书独具)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中 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2)梳理秦汉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的政治制 的史实,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度 (3)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明确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 古代中国 基本史实,认识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的经济 (2)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征,认识古代商业 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 的内涵及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山东省宁 阳第四中学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专题一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井田制之上的政治制度。宗 随之瓦解,思想上出现了“ 法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 “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 同
核心提炼
栏目索引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
1.政治 (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 成为“天下共主”。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 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 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
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 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 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 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 础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小农 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 促进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 世界
(3)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 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 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字。
核心提炼
栏目索引
四、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1.政治 (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 王国问题,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并发展 形成“中外朝”制度。 (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 6.(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
C
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 B解.析:汉“五代经儒”大学多成背书于离儒了家思孔想产子生前的,儒不是学为阐思发想孔子思想而作,故A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 C解.析:土此图地反映公的有是集制体劳下动的的场集景,体而非劳个体作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
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栏 目 导 航
01 重温经典知考情 02 通史梳理固基础 03 深化突破压考向
01 重温经典知考情
• 1.(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 制,如A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 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 3.(2017·全国卷 Ⅱ)下图为春秋战国 之际局部A 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 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 现象反映了( )
• A.区域位置影响
•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 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 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 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 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 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 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课件
B.家国同构观念
C.家庭伦理规范 D.以德治民思想 解析:材料体现了家国关系,即家国同构观念,故 A 项错
误,B 项正确;材料中也能体现出家庭伦理规范,但并不 是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以德治民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2019 届高三· 西宁检测)《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 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 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 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认为 A.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 C.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D.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 ( )
4.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制作的 青铜器物等,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 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 )
解析: 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扩大统治范围和巩固天下共 主的地位,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 D 项正确。 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误读材料,排除;那些诸侯未必都是 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以尊宗敬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也有衍生
祖为原则 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长行使族权,
凝聚族群 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共同祭祀祖先,尊 力量 宗敬祖,族长借此而处理族务、管理族众,凝聚族
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尊宗敬祖制度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解析 答案
关闭
-16-
高频考点四 两汉时期的经济 12.(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 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 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关闭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就是重农抑商 ,故A项说法错误 ;从题干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关闭
A
解析 答案
-15-
11.(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 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关闭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材料信息反映了农业收益增加 ,这是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即个体小农经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重要性,因此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治,而非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国观念受到后代统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__先秦秦汉限时训练6
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第一部分通史构建专题突破(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8·河北唐山二模)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先秦宗法制( )A.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B.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解析:B 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则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
2.(2018·四川名校联考)《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
以上现象反映了( )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解析:B 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新知生成】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丧失在选官中的主流地位。
春秋初期,世官制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选官要求身份地位尊贵的束缚,大胆起用某些地位较低而才干出众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第一部分通史构建专题突破(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8·河北唐山二模)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先秦宗法制( )A.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B.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解析:B 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则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
2.(2018·四川名校联考)《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
以上现象反映了( )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解析:B 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新知生成】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丧失在选官中的主流地位。
春秋初期,世官制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选官要求身份地位尊贵的束缚,大胆起用某些地位较低而才干出众的人。
3.(2018·重庆二模)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
”(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
)这突出说明秦律( )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秦代给予未成年人生存权利保护,同时将孝道纳入法律体系当中,意在保护长者在家族中的权威,主要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经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
材料中“黥为城旦舂”属较轻的刑罚,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两项不符合题意。
【新知生成】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2018·河北保定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掾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解析:B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使地方长官有下属任免权,容易形成小集团,这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官吏任免的控制,B项正确;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A项错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出身,C项错误;地方长官辟除掾属容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D项错误。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
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
井田制逐步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西周,A项错误。
材料中诸侯觐见周天子,并献上觐璋,说明周天子的权力受到尊重,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C两项错误。
6.(2018·湖南长郡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A 《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风”部分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精神,体现了经济发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7.(2018·重庆二模)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
据此判断,汉魏时期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解析:A 根据材料中“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可以看出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直接交往,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详细,D项错误。
8.(2018·河北唐山二模)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晁错意在( )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解析:D 材料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A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农工商协调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
9.《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解析:D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材料理解能力。
春秋时期的《论语》“词约义丰”,但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则“文辞繁富,说理畅达”“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结合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史实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其他学派争鸣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
故答案为D项。
10.(2018·河北衡水摸底)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
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解析:D 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B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天意与人事相呼应,与“天人感应”相符,D项正确。
11.(2018·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A 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12.(2018·河北保定一模)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种变化体现出( )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B.作品内容受制于作者阅历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D.小说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解析:C 《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史籍,有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能说明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A项错误;历史著作要尽可能接近事实,而艺术家作品可以加工再创作,材料信息与作者阅历无关,B项错误;《三国志》属于史书,《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材料中“史书《三国志》中载……”,相对可信更接近于历史事实,C项正确;小说是随着市民阶层兴起而出现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
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