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确定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目标总体

合集下载

淮安市做强“333”主导产业增强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研究

淮安市做强“333”主导产业增强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研究

淮安市做强“333”主导产业增强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研究摘要:淮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集成政策培育壮大“333”现代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是加快推进淮安新跨越的战略重点。

通过深入调研,本文提出了实现四大战略突破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竞争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淮安市围绕高质量发展、狠抓产业提档升级的要求,聚力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淮安市坚持工业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基础再造、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升级。

淮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集成政策培育壮大“333”现代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333”工业主导产业,“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农业主导产业:“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服务业主导产业:“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

淮安市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只有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淮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一、淮安市“333”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随着淮安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产业总量不断扩大,逐步迈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

具体表现在:(一)先进制造业培大扶强。

落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打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着力培育十个重点制造业集群,绘制产业链图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同类型企业横向联动、上下游企业纵向协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8•【字号】苏政办发[2012]29号•【施行日期】201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2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十一五”期间的成绩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5年。

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苏政发〔2005〕26号),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2010年,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了0.73,提前2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末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7的目--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制定一个明确的五年发展规划,对于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个关于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例子,包括目标、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等。

一、规划目标本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并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国家。

二、重点领域1.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重点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2.社会领域3.政府治理在政府治理方面,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推进电子政务、数字政府建设。

三、具体措施1.加大投入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支持相关技术研发和创新,建设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

2.推动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信息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3.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4.促进医疗信息化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建立健全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系统。

5.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

6.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推动政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7.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目标。

同时,也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终,助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对策研究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对策研究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对策研究【摘要】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本文以淮安市为例,对一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一、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1、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加大了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协调平衡和规范管理,以公众信息网、有线电视网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数字传输网络,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

到2009年底,市区宽带ip城域网基本建成,公共通信网已联通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移动通信网实现全区无缝隙覆盖,全市程控交换机1000万门,固定电话容量达356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5.5g,分别是2000年底的8.3倍、5.9倍、125倍,主线普及率70%;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30万、195万,分别是2000年的3.9倍、4.2倍。

有线电视加速数字化进程,广电光缆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0%,有线电视用户数95.8万户,是2000年6倍[1]。

2、企业信息化不断加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85%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企业上网已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90%。

淮阴卷烟厂、金湖石油机械公司等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电子商务。

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城乡居民对信息消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3、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信息化的龙头和示范“中国淮安”政府门户网站运行良好,丰富内容、完善功能,影响不断扩大,8个县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

市直机关80%建成内部局域网,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60%,部分单位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

政府上网工程进展迅速,一批专业应用系统和政务信息数据库相继建成,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金盾、金税、金审、金财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整体上整合、推进市级机关信息化的市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31•【字号】苏政办发〔2021〕61号•【施行日期】2021.08.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6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31日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本着改革创新、唯实领先的总体要求,为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数字政府,大力推进数字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努力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提供强大动力和强劲支撑,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时期政府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走在全国前列,网上政务服务成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1.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确立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1+13+N”总体架构,构建省大数据“两地三中心”布局,集约化建设形成共识,新建系统全部上云、存量系统逐步上云。

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接入点达3.2万个。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十三五”时期,淮安市经济总量迈上4千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

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达到11500美元。

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

85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

2:42。

9:45。

9转变为2020年的10。

2:40。

5:49。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

82%。

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

4%。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202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2。

68万人次,是2015年的2。

6倍。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63。

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63。

4公里。

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

“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313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3。

53万人、15。

51万人、122万人、62。

11万人和54万人。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淮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2011年7月3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苏政复〔2011〕50号文)。

现将规划成果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2024年统计信息化建设计划

2024年统计信息化建设计划

2024年统计信息化建设计划一、背景和目标统计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和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024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也是国家统计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确保统计工作顺利推进并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制定2024年统计信息化建设计划至关重要。

本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在2024年基本实现统计信息化的全覆盖程度,推动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支持。

二、建设内容和重点任务1. 建设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1)加强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统计机房、网络设备、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支持。

(2)建设统一的统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提高数据的整合和分析能力。

(3)推动统计数据标准化工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可比性。

2. 提升统计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1)推广应用先进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技术,提高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2)加强统计数据的质量监控和数据清洗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推动统计数据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加工效率和分析能力。

3. 加强统计数据共享和开放(1)建立健全统计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提高数据利用率。

(2)加强统计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建立统计数据开放平台,方便公众和社会各界获取和利用统计数据。

4. 提升统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1)开展统计信息化培训和教育,提高统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能。

(2)加强对统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保密意识教育,确保统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3)推动统计人员的跨学科和综合素养培养,提高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完善统计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成果草案为了进一步梳理并保护淮安城市空间的特色资源,彰显城市独特韵味,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了更好地诠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愿景及目标,并有效地引导、控制和管理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特编制《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下面简称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淮安市域:为淮安市行政辖区范围,包含淮安市区和涟水、盱眙、金湖三县,面积为10030 平方公里,是本规划的研究范围。

淮安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淮安高速公路环线以内以及南马厂、季桥局部地区的集中建设区域,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淮安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区域,洪泽集中建设区域以及淮安空港经济区集中建设区域,面积为477平方公里。

包括淮阴、清江浦、淮安、洪泽四个市辖区。

范围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一致,是本规划的具体设计与控导范围。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主要任务是确立淮安城市集中建设区长远发展的空间特色定位与总体结构,并针对该顶层空间结构制定系统性控制要求,以指导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希望通过长期持续的建设与控制,塑造空间形态、提升城市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最终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特色方面的总体目标。

三、规划原则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范与标准,并衔接相关规划;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四、城市空间特色定位通过公众意见征询、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结合淮安自身空间资源禀赋,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确定淮安城市空间特色主题:“湖风河韵生态城、伟人故里运河都”。

五、规划布局1、市域空间的风貌总体结构结合市域山、水、城格局以及特色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两廊、八区、十九个节点”的市域空间风貌总体结构。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淮安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淮安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淮安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积极发展数字产业。

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发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

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结合数字工厂和智慧社区建设,培育众多应用场景。

积极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鼓励软件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动对接。

在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特别合作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文旅区等产业基础较好和发展条件优良的区域,布局一批数字产业发展园区或集聚区。

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租赁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丰富移动支付、无人零售、场地短租等数字经济新模式。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到2025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75家。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全面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加快推进“企业上云”,新增培育260家星级上云企业,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

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旅游、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智能服务供给。

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广泛应用。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

建设数字政府。

建设多层级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信息系统全部上云,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

建设覆盖村(社区)的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数据归集和融合治理,全面建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综合基础数据库。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全面建成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31•【字号】淮政发[2010]256号•【施行日期】201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25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抢抓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构筑具有淮安特色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为关键,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极,把淮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省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实现“双倍增”。

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

-项目投入超千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项目投入超过100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培育20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新能源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7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7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淮政呈〔2023〕41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淮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江淮现代产业高地、大运河人文魅力名城。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淮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7.35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96.0050万亩(含易地代保任务3.00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11.101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599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作用,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转型发展,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极核引领、组团协同、多点支撑”的城镇结构。

推进北部平原、中部湖群、南部低山丘陵的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

淮安市住房保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扎实推进宜居改造建设

淮安市住房保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扎实推进宜居改造建设

淮安市住房保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扎实推进宜居改造建设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解决老百姓住有所居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宜居。

坚持分类引导,在优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降低住房保障准入门槛,有序扩大住房保障受众面,拓宽公租房来源渠道。

规范棚改共有产权房政策。

按照集中建设和分散配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完善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严格规范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完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回购和上市交易管理制度。

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探索市场化配置资金,更好地满足缴存人的住房消费需求。

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3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2平方米。

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培育和规范租赁住房市场,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支持专业化、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

全面排查梳理问题楼盘,根据问题楼盘实际,实施精准施策、一案一策,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按照住宅产业化发展要求,鼓励开发企业逐步扩大成品住房建设比例和范围。

稳定住房供应总量,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支持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总量占商品住房用地的供应比例不低于80%。

盘活存量住房资源,优化住房市场结构,提高租赁性住房比重,确保租赁类住房和政策类住房规模占新增住房总量比例控制在30%-40%。

扎实推进宜居改造建设。

持续开展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

重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提升,实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覆盖率100%,积极创建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

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设施,试点打造一批完整居住社区。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30•【字号】淮政发[2006]72号•【施行日期】2006.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淮政发[2006]7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6〕24号),现就我市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目标(一)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巩固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切实抓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促进工作;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二、完善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二)继续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对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苏发[2002]15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4〕61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淮发〔2003〕10 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的通知》(淮政发〔2004〕168号)扶持对象范围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1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 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6.15•【字号】苏政发[2013]72号•【施行日期】2013.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3〕7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的总体部署,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抓手,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化体制机制保障,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拓展信息消费增长空间,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信息化总指数超过0.90,力争排在全国各省区前列。

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示范基地(服务产业园)100个,认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试点企业1000家;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

信息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应用消费指数达到0.92;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网络购物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摘要】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的应用管理是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系统背景、架构与功能特点、应用管理内容、管理模式及优势、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析。

通过对系统应用管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工作,提高交易效率和公平性。

为了推动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应用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实现更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的应用管理将成为城市土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望引领土地管理工作进入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时代。

【关键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淮安市1. 引言1.1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和管理。

本文将对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进行浅析,主要从系统背景与意义、系统架构与功能特点、系统应用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模式及其优势以及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系统的建立是为了加强国有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推动土地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其背景和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系统架构与功能特点包括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在线申请等功能,旨在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

系统应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户注册、交易监管、信息披露等,确保交易公平公正。

管理模式及其优势是指以在线交易为核心,结合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实现土地交易的便捷和高效。

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则需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管理策略。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城市化进程。

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流程,推动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3.05
•【字号】淮政发〔2021〕8号
•【施行日期】2021.03.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淮政发〔2021〕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21年3月5日。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

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应用管理浅析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是淮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的一个用于管理和监督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平台。

本文将对该系统的应用管理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其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系统的基本情况淮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结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的一套系统。

该系统包括前台网上交易平台和后台管理系统两部分。

前台网上交易平台主要面向出让人、竞买人和监管部门,提供交易公告发布、报名资格审核、网上竞价、成交结果公示等功能;后台管理系统则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提供交易管理、监管、统计分析等功能。

二、系统的应用管理1. 交易公告发布系统通过前台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公告的发布。

出让人可以通过系统发布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公告内容包括用地位置、面积、用途、限制条件、竞买资格等。

竞买人可以在平台上浏览到相关的交易公告,及时了解到土地交易信息。

2. 报名资格审核竞买人可以通过系统提交报名申请,系统将自动进行资格审核,验证申请人的资格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有利于提高报名资格审核的效率,避免人为错误导致的问题。

3. 网上竞价系统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网上竞价。

竞买人可以在系统上直接参与土地竞价,竞价过程公开透明,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性。

4. 成交结果公示系统可以及时公示土地交易成交结果,出让人和竞买人都可以在网上交易平台上查看到成交结果,确保交易结果的公示及时、准确。

5. 交易管理系统的后台管理系统对交易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发布公告管理、报名资格审核管理、交易过程监管等。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及时了解到交易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 统计分析系统可以对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交易次数、成交情况、土地出让价格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确定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目标总体
昨天上午,我市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工作情况,确定我市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分别达到70亿元和25亿元,年均递增20%和25%以上;固定电话主线、用户和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45%、40%和3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力争达到30%以上;互联网注册用户数突破30万。

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先进、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深入、服务比较便捷、信息消费市场比较繁荣、产业发展相对较快,信息化整体水平在苏北领先。

市委书记丁解民在会上对我市下阶段信息化工作任务和措施进行了部署。

市长樊金龙主持会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向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学广、市政协副主席雍树标出席会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作《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精彩演讲。

丁解民指出,要实现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五年目标,就必须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抓好市级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建设,抓紧规划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稳步推进部门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要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迅速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通信业及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积极引导软件业加快发展;要全面启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快农村信息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扎实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加快建设完善可靠的公众信息网,加快建设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加强和规范小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认真抓好信息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加强对信息网络的执法监督管理。

丁解民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真正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形成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建立,项目建设逐步规范,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整体水平与全省同步;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去年全市信息产业共完成营业收入22.9亿元,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3%和30%;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稳步推进,到2004年底,全市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8.52万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