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
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
诗 卷 》 赵 孟 烦 的 《 神 赋 》 、 混 的 《 牛 藏 过 。 、 洛 卷 韩 五 5 安 岐 , 人 原 为 朝 鲜人 , 、 此 后加 入 旗 籍 ,
但 藏 之风 炽 盛 , 家 络绎 , 藏 比如嘉 靖 时 的严嵩 和 图》 马麟 的《 、 层叠 冰绡 图 》倪 瓒 的《 纸》 、 家 居 天 津 , 他 本 人却 久 居 扬 州 从 事 盐 务 。 、 竹 卷 严 世藩 父 子 、 夏 、 华 文徵 明家族 、 元汴 家 族 、 王 蒙 的《 稚川 移 居 图》 , 不是 赫 赫 巨迹 , 他 学 问渊博 , 于 鉴赏 , 藏 丰赡 , 项 葛 等 无 精 收 甲于海 内 , 王 世贞 和 王世懋 兄 弟 、 韩世 能 和韩 逢禧 父 子 、 这些 藏 品大多 藏 于今 天 的北京 故宫 博物 院 。 乾 隆 八 年 (73 成 书 的 《 14 ) 墨缘 汇 观 》 即 为他 , 董其昌、 黄琳 、 张孝 思 、 钱能 、 衢 阶 、 日华 、 郭 李 2宋 荦 的 书 画藏 品 , 上 大 多钤 有 如 许 所 费几 十年 心血 所 求购 的藏 品著 录。从 书 中 、 其 张丑、 朱之 赤 、 曹溶 、 是龙 、 继儒 、 子 大 、 印 玺 : 臣荦 ” “ 牧 仲 ” “ 荦 私 印 ” “ 莫 陈 刘 “ 、字 、宋 、 牧 内容 来 看 , 其藏 品上 至 三 国魏晋 , 到 明末清 下 时间 之 长 , 品之 多 , 可 雄踞 清 初 之 书 精 足 嵇 文 甫 、 逢 庆 、 景风 等 。究 其 原 因 , 外 仲 ” “ 荦 审定 ” “ 陂 ” “ 揖古 人 ” “ ” 初 , 郁 詹 无 、宋 、西 、长 、荦 乎 如下 几点 : 是 江浙地 区经济 发 达 ; 是 地 圆 形 印 章 、 漫 堂 珍 藏 ” “ 陂 诗 老 书 画 府 画 藏界 。他 的主 要 鉴藏 印玺 有 :仪 周鉴 赏 ” 一 二 “ 、西 “ 、 理条 件优 越 ; 是交 通极 为 便利 ; 三 四是 时人 重 印 ” “ 氏 牧 仲 ” “ 丘宋 氏收 藏 图 书 ” “ 、宋 、商 、纬 “ 村 ” “ 氏仪 周 图 书之 章 ” “ 岐之 印” 麓 、安 、安 、 视文 化 与科举 。收藏 在 当 时是 一个 数代 相 聚 绣草 堂 画记 ” “ 、商丘 宋荦 审定 真 迹 ” 。如 唐 “ 仪 周 家 珍 藏 ” “ 鲜 安 岐珍 藏 ” “ 鲜 等 安 、朝 、朝 相 传 的世 家 习 尚 , 一 现 象在 当时 的苏 州 表 人杜 牧 的《 这 张好好 诗 卷》 唐 人佚 名 的《 巨川 人 ”“ 墨林 ” “ 恙” “ 赏 ”“ 香书 屋” 、 朱 、翰 、无 、心 、古 、 现得 尤 为突 出 。如 当时 的收 藏世 家 尚有 吴 县 告 身 》宋 人 徐铉 的《 思原 堂 ” “ 、御题 图 书府 ” 。其 藏品 有 : 等 王羲 、 私诚 贴 》北 宋蔡 襄 的《 、 虚 “ 叶氏、 昆山 叶氏 、 苏州 许 氏 、 州 东 山席 氏 、 苏 苏 堂诗 贴 》 北 宋 沈辽 的《 大道 贴 》现 藏 上海 博物 馆 )《 ( 、临钟 繇千 、 秋杪 贴 》 北 宋 苏轼 的 之 的《 、 州潘 氏 ( 湖 帆外 氏 )苏 州铁 瓶巷 顾 氏 、 吴 、 苏州 《 治平 贴 》北 宋李 之 仪 的《 堤贴 》北 宋 黄庭 字 文卷 》 远 宦贴 》 现藏 北京 故 宫博 物 院 ) 、 卞 、 和《 ( 、 木读 璜川 吴 氏等 。收 藏世 家 的 出现 有利 于 文 坚 的 《 山子 庞 居 士 诗 》 北 宋 米 芾 的 《 徒 王 殉 的 《 远 帖 》 现 藏北 京 故 宫博 物 院 )王 寒 、 蒸 伯 ( 、 化 的传 承 、 播 , 传 对于文 化 的建设 功不 可没 。 贴 》 北 宋 邓 椿 的《 熟来 禽 图》 南 宋 马麟 的 献 之 的《 山贴 册 》谢 安 的《 、 果 、 东 、 中郎贴 》 顾恺 之 、 南 方虽 也 曾历 历遭 遇 过 “ 扬州 十 H” “ 、嘉 《 叠 冰绡 图 》佚 名 的《 荷 鹃镐 图》 元人 张 的《 神赋 图》 褚 遂 良的 《 层 、 枯 、 洛 、 摹王 羲之 ( 兰亭序 ) 定 三 屠 ” 争 的 残酷 破 坏 , 是 , 国古 代 的 守 中 的《 花 幽鸟 图》 南宋 王 升 的《 夏贴 》 卷 》 陆机 的 《 复 贴 》 现 藏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战 但 中 桃 、 首 、 、 平 ( 政治 、 经济 、 化重 心 自晋末 永 嘉 之 乱 、 朝 南宋 孙 觌 的《 兵 贴》 北 宋徽 宗赵 估 的《 中 院 )无 名 氏 的《 师颂 》 现 藏 北 京故 宫 博 物 文 唐 牙 、 闰 、 出 ( 中期安 史 之乱 以及 金朝 武 力征 服北 半 个 中 国 秋 月贴 》宋 人 吴说 的 《 、 九贴 》 南宋 陆 游 的《 、 尊 院 )五 代周 文 矩 的 《 屏 会 棋 图》 欧 阳询 的 、 重 、 等 战 乱 , 济 中 心早 已南 移 到 江 浙等 南 方 地 眷 贴 》 南宋 朱 熹 的 《 涯 贴 》 元 代 赵孟 炳 的 《 字 文 》 现 藏 辽 宁省 博 物 馆 ) 《 经 、 生 、 千 ( 、 张翰 思鲈 区。 随着 衣 冠 士 人 的举 族 纷 纷 南 渡 , 夏 文 《 衣 罗 汉 图卷 》 元 代 王 绎 的《 竹 西小 像 》 贴》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孙过庭的《 华 红 、 杨 ( 、 书谱》 化 自然被 带 到 了南 方 , 乾 隆 皇帝 也 承 认 江 以及 明代 董 其 昌 的《 兴八 景 图》 , 述 藏 ( 藏北 京故 宫博 物 院 )怀 素的 《 笋贴 》现 连 秋 等 上 现 、 苦 ( 浙地 区 自古是 “ 人文 渊薮 ” 所 , 是把 《 之 于 四库 品多 藏于北 京故 宫博 物 院。 藏上 海博 物 馆 ) 范仲 淹 的《 服赞 》 欧 阳修 的 道 、 全 书》 共 7 中的 3 放置 在 江南 。综 而 观 总 部 部 3 王铎 的藏 品迄 今 所能 见 到 的有现 藏 于 《 艾 贴 》 、 灼 以及 蔡襄 的《 问贴 》 等 , 纡 等 其藏 品 之, 江浙 地 区在 明清 时期 一直 是 中 国的经 济 、 美 国 克 利 夫 兰 (l e n su 博 物 馆 的 数 量 过大 , 此无 法 做 到一一 罗列 ( 面无 注 Ce l dMuem) va 在 后 文化重 心 。 佚 名 的《 山 无尽 图 》 宋 人 米 友仁 的 《 山 藏 处 的皆藏 于今北 京故 宫博 物院 ) 溪 、 云 。 南 方 藏 家 兴 盛 的 另 一 个 戏 剧 性 因素 却 图》 和传 为董 源 的《 山雪霁 图》 此 外 尚有 五 溪 、 6 苏 州商 人归 希之 , 人 家 富资财 , 不 、 此 却 是 , 多 的北 方 藏 家 曾 长期 在 南 方 任 职或 者 代 巨 然 的 《 山问 道 图》 现 藏 台北 故 宫 博物 喜 修饰 , 不 购 田置业 , 利用 明清易 祚之 际 诸 秋 ( 也 他 久居 江南 。如 清 初 的宋 荦 (64 1 1) 字 院) 秋山图》 藏地至今不详)元人高克恭 书 画 藏 品 的大 量 流 散 , 经 商 所赚 钱 才 大 肆 13- 74 , 和《 ( 、 用 牧仲 , 号漫 堂 , 又号 绵津 山 人 , 晚号 西 陂老 人 , 的 《 云横 秀 岭 图》 现藏 台北 故 宫博 物 院 )传 收 购唐 、 书 画名 迹 , 现 藏于 辽 宁省博 物 馆 ( 、 宋 如 河 南 商 丘 人 。 在 南 京 任 职 的 河 南 人 王 铎 为 董 源 的《 天 山 堂 图》 现 藏 台北 故 宫博 物 的 南宋 文 天祥 的行 草 书《 鸡集 序 》 曾藏 于 洞 ( 木 就 ( 5 2 1 5 ) 他 字觉 思 , 十樵 , 19- 62 , 号 又号 嵩 樵 、 院 ) 。王 铎本 人 的藏 品不 多 , 且很 少使 用 他家 。其 收藏 印章有 “ 希之 ”“ 等 而 归 、希之 ” 。 等 痴 庵 等 , 南 孟 津人 。 同时 在南 京 任 职 的 还 收 藏 印 章 , 多 时候 仅 是 用 他 那遒 劲 潇 洒 的 河 大 很 有 意 味 的是 , 时一 些 并 非 富 有 之人 当 有 周 亮 工 (62 17 )字 元 亮 , 栎 园 , 11- 6 2 , 号 今 书法进 行题 款 而 已。 也对 散 出的 书 画藏 品有 所 染 指 , 当 时 的苏 如 河南 开封 人 。他 精于 书 画鉴赏 , 富收藏 。 极 4 与上 述 两 家 相 比 , 、 卞永 誉 的藏 品 实 不 州 裱 画师 王 子 慎 、 千 一 、 师傅 等人 ; 顾 陈 还有 二、 南方藏 家的收 藏情 况 能 与之 相 伯 仲 。据 王 士 稹 的 《 易 录 》 载 , 首源 农 民汪嘉 甫 , 居 记 曾藏有 元人 赵雍 的《 士鼓 高 由 于此 时 期 的 藏 家众 多 , 难 对 藏 品做 卞 氏 曾藏 有宋 人 李 成 的 《 景 山水 》 王 维 的 琴 图》 。绘 画史 上 赫赫 有 名 的五 代顾 闳 中 很 雪 、 等 到一 一 梳 理 , 者 依 据 书 画藏 品 上 的 收藏 印 《 溪 图》 以及 五 代 周 文矩 、 然 、 人 郭忠 的《 笔 雪 、 巨 宋 韩熙 载 夜 宴 图 》 在 当 时就 曾藏 于一 佚 名 , 章 以及 相 关 文献 逐 一 进 行爬 梳 , 以窥南 方 藏 恕 、 元人 高 克 恭 、 孟 、 赵 管道 升 、 公 望 、 黄 王 的杭州 匠人之 手 。 家之收 藏大 貌 。 蒙、 吴镇 、 、 倪瓒 徐幼文、 曹知 白等人 的作品。 小 结 l嘉 兴 项 氏 同 宗 分 支 , 布 在 嘉 兴 、 、 散 秀 其 常 用 收藏 印 章 如下 :卞 氏令 之 ” “ 客 ” “ 、仙 、 据 此 不 难 发现 , 明末 清 初��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八大山人传。
八大山人。
即朱耷。
明朝宗室。
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画家。
书法家。
年轻时遭遇变故。
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
剃去头发做了僧人。
不几年。
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中文名,八大山人。
明朝,宗室。
资格,诸生。
世代居住,南昌。
为诸生。
世居南昌。
弱冠遭变。
弃家遁奉新山中。
剃发为僧。
不数年。
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
从学者常百余人。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
延之官舍。
年余。
竟忽忽不自得。
遂发狂疾。
忽大笑。
忽痛哭竟日。
一夕。
裂其浮屠服。
焚之。
走还会城。
独自徜徉市肆间。
常戴布帽。
曳长领袍。
履穿踵决。
拂袖翩跹行。
市中儿随观哗笑。
人莫识也。
其侄某识之。
留止其家。
久之。
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
行楷学大令。
鲁公。
能自成家。
狂草颇怪伟。
亦喜画水墨芭蕉。
怪石。
花竹及芦雁。
汀凫。
翛然无画家町畦。
人得之。
争藏弆以为重。
饮酒不能尽二升。
然喜饮。
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
辄往。
往饮辄醉。
醉后墨渖淋漓。
亦不甚爱惜。
数往来城外僧舍。
雏僧争嬲之索画。
至牵袂捉衿。
山人不拒也。
士友或馈遗之。
亦不辞。
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
不可得。
或持绫绢至。
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乃反从贫士。
山僧。
屠沽儿购之。
一日。
忽大书”哑”字署其门。
自是对人不交一言。
然善笑。
而喜饮益甚。
或招之饮。
则缩项抚掌。
笑声哑哑然。
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
赌酒胜则笑哑哑。
数负则拳胜者背。
笑愈哑哑不可止。
醉则往往唏嘘泣下。
予客南昌。
雅慕山人。
属北兰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至日。
大风雨。
予意山人必不出。
顷之。
澹公驰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
”予惊喜。
趣乎笋舆。
冒雨行相见。
握手熟视大笑。
夜宿寺中剪烛谈。
山人痒不自禁。
辄作手语。
势已。
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烛见跋。
不倦。
澹公语予。
山人有诗数卷。
藏箧中。
秘不令人见。
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
皆古雅。
间杂以幽涩语。
不尽可解。
见与澹公数札。
大收藏家486期: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的藏书情
大收藏家486期: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的藏书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初字伯虎,后改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以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明唐寅桐阴清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众人笑我太疯癫唐寅远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曾任晋昌太守),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其书画题名常用“晋昌唐寅”落款。
其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
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
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
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母亲丘氏。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寅年卯月丑日),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
唐寅后来写给文徵明的信中说:“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犹奉吾卿周旋。
”看来他小时候没少干杀鸡宰狗、卖酒卖肉的活儿。
但唐寅“性绝颖利,度越千士”,即他聪慧过人,气度非凡。
唐寅非常好学,经常闭门读书,很少与人来往,甚至连家门口街巷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人来拜访他,他也不回访。
后来祝枝山写信劝他,他才改了这个毛病,进而和祝枝山成了莫逆之交。
16岁那年,唐寅考上了苏州府学,录为生员第一。
同年结识了文徵明,并受到文徵明父亲文林的极大赏识,四处向人推荐,这是唐寅进入吴中士子圈的关键一步。
唐寅和文徵明比较起来,就像学霸与学渣一样,只有文林看好自己的儿子:“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
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唐寅虽好读书,却不喜功名,有任侠之气,性放诞不经。
但他的父亲却指望这个儿子通过学业成就功名,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说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成名,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
在唐寅24岁那年,其父去世,同年,其妻徐氏、五岁的儿子也去世了。
不幸的遭遇接连到来,第二年,唐寅的母亲去世,刚刚嫁人的妹妹遇人不淑也选择了自杀身亡。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明中后期的江南,兴盛书画鉴藏之风,出现了如张丑、董其昌、项子京等书画鉴藏家及鉴藏群体。
而在北方,宫廷收藏并未引起帝王的重视。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因国库空泛甚至将内府书画作为薪金发放官吏,充当“折俸”。
在江南,明末的战乱频发。
南方世家收藏不断流失于外,许多传世书画在乱世之际见于雅贿、买卖交易中。
藏品以各种渠道流向北方,出现了梁清标、耿昭忠、纳兰性德、高士奇、孙承泽、宋荤等官僚鉴藏家,形成了北方宫廷贵族鉴藏文化圈。
三藩暴乱后,“文治”问题被康熙重视,他在政暇常与熊赐履、高士奇等吟诗品画,并任命高士奇为詹事府录事。
高士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理内府典籍,对宫中庋藏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
高士奇以他的鉴藏眼光去满足康熙崇尚汉学致用“文治”的心理。
书画赏鉴活动在这一时期成为皇室、宫僚重要的文化消遣活动我们从现存纳兰性德(1655-1685)的信札中,发现其向耿昭忠借画以作赏鉴的线索,印证了宫廷文化圈中精英权贵对传世书画精典日常赏鉴活动的存在。
作为皇室贵胃的耿昭忠,在与纳兰性德书画鉴藏互动的同时。
其手上正藏有诸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这样的传世精品。
从现存传世董源名下《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留下的鉴藏印记。
可发现董源作品在北方宫廷贵族之间流动的序列。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上。
我们可见“耿昭忠信家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多字白文大印和“信公鉴定珍藏”长圆朱文印记。
耿昭忠(1640-1686),字在良,号信公汉军正黄旗人。
由多罗额驸晋太子太保。
擅文章诗赋,精鉴赏、书法、绘事等诸艺。
今传世之宋、元名迹上每有耿氏鉴藏印。
在《夏景山口待渡图》拖尾处。
另钤有“臣嘉祚”、“耿嘉祚印”、“会侯”白文印三方,满白文“耿嘉祚印”一方,二方朱白相间印“漱六主人”。
印的主人耿嘉祚(生卒不详。
17世纪至18世纪初)为耿昭忠之子,字会侯,号漱六主人。
显然,《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耿嘉祚所继承父亲耿昭忠的藏品之一。
元、明、清三代民间书画收藏史概略
在由元初至清末的这六百来年间,民间的书画收藏与皇家内府的收藏此消彼长,各个时代又因其政治、文化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民间收藏的发展脉络往往并不以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即刻的变化,因为文化的传承不会以朝代的终结而嘎然而止,而常常是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
南宋之后,文化中心迁移到南方,江浙一带的私人收藏代不乏人,其中尤以苏州、嘉兴、松江、南京地区藏家最为集中,成为传统的鉴藏中心。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而成为北方的收藏中心,她常常充当公私收藏转换的中转站。
南北方收藏的风格不同,趣味有差异,而藏品也在时时的流动中,如云烟聚散。
明代中后期崛起的徽州收藏家群体以及清后期出现的广东收藏家群体则证明了收藏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因果关系。
在经济上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产生强烈的文化诉求,收藏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由收藏书画起始,随着鉴藏活动的深入,一地的审美趣味、书画创作理念、风格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尤其是书画创作的水准与收藏的水准直接相关。
因为中国书画是一门极其讲求传承的艺术,看不到好的古代作品就意味着没有来由,没有根系,是不可能创作出有格调的作品的。
这就是为什么元末至明中期苏州、松江地区收藏的兴盛直接孕育了吴门派与松江派的艺术;同样的,没有徽州商人的收藏热潮也不会催生扬州画派的繁荣;而相对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广东地区也因为收藏的崛起而在近代出现了岭南画派。
第一章、元代的私人书画收藏元起朔漠,以铁甲得天下,从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元,到洪武元年(1368)被朱元璋推翻,前后不到一百年。
在此之间,蒙元统治者先为统一北方与灭亡宋朝战事不断,继而对外扩张,对内平息最高统治层内争权夺利的变乱,接着元末农民起义又接连不断,从而使得整个元代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
俗话说“盛世收藏”,象元代这样的乱世无疑对私人收藏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元朝统治者在文化上采取的政策却相对宽松,并很快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同化。
在此大环境下,以南宋的旧都杭州以及元朝的新都大都为中心的一南一北两大地域,其文化活动一度比较活跃,收藏活动主要也在这两个地域展开。
风雅教主 王世贞
“风雅教主”王世贞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鉴藏家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等。
江苏太仓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甲八十名进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一生著述等身,独主文坛艺苑二十年,也是晚明江南地区的“风雅教主”。
王世贞家族是江南名门望族,“三世为九卿八座巨富”(李维桢语)。
王世贞之父王忬(1507—1560)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后被严嵩迫害致死。
王世贞之弟王世懋(字敬美,号麟洲。
1536—1588),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也是著名文学家和鉴藏家。
清初画坛“四王”之一的王鉴,是王世贞曾孙。
太仓王世贞家族是琅琊王氏余脉。
如对王世贞书画鉴藏和书学等予以全面的评价,既非本人力所能及,亦非本文所能详述。
在此仅就《弇州山人题跋》辑校本,写些肤浅的阅读札记。
《弇州山人题跋》二十二卷辑校之《弇州山人四部稿》和《弇州山人四部续稿》二书中,采用底本为明万历王氏世经堂刻本、崇祯刻本,再参校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所谓“四部稿”是指赋、诗、文、说四部。
《题跋类》二十二卷刊载于《文部》之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弇州山人题跋》七卷,惜今已不存,故不知是否是《题跋类》二十二卷的删定本。
《弇州山人题跋》二十二卷三百余则内容为:卷一至卷二《杂文跋》,主要是为自作和他人诗文墨迹所写的题跋。
卷三至卷十《墨迹跋》,主要是为历代(包括明代,下同)法书墨迹所写的题跋。
卷十一至卷十六《碑刻墨迹跋》,主要是为历代碑刻、法帖所写的题跋。
卷十七至卷二十一《画跋》,主要是为历代绘画所写的题跋。
卷二十二为《佛经画跋·道经画跋》,主要是为历代佛、道绘画所写的题跋。
而《弇州山人题跋》最重要的内容是《墨迹跋》八卷和《碑刻墨迹跋》六卷。
王世贞之所以成为晚明最著名的鉴藏家之一,就体现在这十四卷有关书法题跋的文字之中。
明人郭宗昌曾在《金石史》一书中高度评价说:“王元美赏鉴前无古人。
”其原因即在于此。
明代江南文人的文物鉴赏及审美情趣
明代江南文人的文物鉴赏及审美情趣近年来,在江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中,因士绅富豪导引而煽起的“奢靡之风”,学界多有论及。
然而细究之下,所谓的“奢”,其实迥然有别。
权贵富商所追求的主要是物质生活的奢华、惬意,而文人学士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的闲适、优雅。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意在以一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和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彰显其文才学养,标榜其道德情操,由此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
盛行一时的园林、书斋、茶寮,即为江南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其间的文物古玩尤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如果说园林、书斋、茶寮为江南文人所倾心的生活样式提供了独特的活动空间,那么贮藏其中的图书及各类文物古玩则是其精神生活具体内容的重要构件。
谈论经史子集之书,抚琴啜茗,题诗作跋,玩赏书帖绘画、鼎彝名瓷,可谓江南文人普遍追求的精神享受。
为此,明代文献中有关江南文人醉心于古书古玩的记载比比皆是,随手拈出数例,便可见其一斑。
松江名士何良俊在京任职时,“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
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①吴江隐士史鉴,“家居甚胜,水竹幽茂,亭馆相通”,书斋中收藏颇富,“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鉴赏”②。
长洲文士顾国本,“家多蓄古书法帖,性耽山水,尝筑小园于舍旁,颜曰:澹园”;其家“藏书数千卷,率皆秘本。
唐宋以来法书名画,充栋插架,以及尊罍彝器,杯盎几案,入其室无一近今物。
士大夫之博雅好古者,遂往无虚日”③。
常熟名士钱谦益收藏之富尤称江南之最,所筑绛云楼,“房栊窈窕,绮疏青琐。
旁龛古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
列三代、秦汉鼎彝环璧之属,晋、唐、宋、元以来法书名画。
官、哥、定、汝、宣、成之瓷,端溪、灵璧、大理之石,宣德之铜,果园厂之髹器,充物其中”④。
四海无双木雁斋(l)——鉴藏家张珩
人物PEOPLE1914年出生于江南名镇南浔的张珩,又名葱玉,号希逸,南浔古称乌程,故他常自署“乌程张珩”。
张珩在中国书画鉴定方面,造诣很深,与谢稚柳两人并称为“北张南谢”。
北和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并不表示北南有两个不同的鉴定流派,是说他们的鉴定水平旗鼓相当,并世称雄。
可贵的是,他们之间没有那种文人相轻的恶习,彼此间有着尊重和友情。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出身于名门世家和自身的学养修炼成的大家风范。
四海无双木雁斋(I)Master Collector and Connoisseur:Zhang Heng文:郑重鉴藏大家系列——鉴藏家张珩年轻时的张珩(供图:郑重)收藏祖辈如果寻根问祖,张珩的祖上还是安徽休宁人,和清代金石大家邓石如是同乡。
不过,他祖上在明代就举家避难浙江,清康熙末年张维岳才在南浔镇定居。
到了他的儿子张颂贤这一代才积累资金,经营蚕丝出口,遂发展为巨商。
中国人发了财就建豪宅,张颂贤也在南浔建起了住宅,修后花园名曰“东园”,与庞莱臣的“宜园”相毗邻。
因他的恒和丝行出了名,故当地人称张家为张恒和。
算起来,张颂贤是张珩的高祖辈的人物了。
张珩的曾祖辈有两支,居长的为张定甫,定甫有7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叫张静江的,是辛亥革命的英雄人物;居次的叫张质甫,质甫的儿子张石铭,也就是张珩的祖父。
弃官从古董商的辛亥英雄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仁杰,静江,号饮光,别号卧禅,佛名杰仁,人称他为二先生。
由于他患了骨痛病和眼疾,故放弃举业,潜心书画,书张珩高祖张颂贤与子孙们的合影(左起张宝善,张鉴,张颂贤,张弁群,张静江,摄于1885年前后)适园主人张石铭张珩之父张乃骙从李北海,赵孟頫,画仿董其昌、王鑑。
张静江二十岁时娶苏州姑娘姚蕙。
姚蕙为清朝翰林授山东学政姚菊岐(丙然)之女。
张静江由岳丈介绍得识杭州宦绅孙宝琦,孙氏为清廷派法国公使,张氏捐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随孙氏出使为使馆随员。
张静江体内有着徽商的基因,到了巴黎即弃官从商,发展海外贸易,做起茶叶、丝绸、地毯、漆竹牙器及名贵古董、书画、玉器、瓷器的生意了。
地方文献与古书画鉴藏研究札记
地方文献与古书画鉴藏研究札记作者:王照宇来源:《中国美术》2021年第06期[摘要] 书画鉴定的实质是在书画史中为被鉴作品寻找准确的时空坐标。
开展这种定位性质的研究,有赖于图像和文献两方面的结合。
由于地方文献在解决主流学术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书,对明代中期吴地书画鉴藏家华夏的家系与生卒年进行钩沉,探讨地方文献与艺术史研究相关问题。
[关键词]书画鉴定地方文献家谱华夏对古代传世书画作品展开研究,无非要依凭图像和文献。
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古书画鉴定研究重在关注作品图像本身。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从研究现象开始入手,在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才会逐步深入拓展。
总而言之,任何一门学科,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探索主导领域中种种复杂现象运转和变化的本质与规律,以增强人对自身以及自然界的认识,这才是一门学科的真谛”[1]。
具体到书画鉴定而言,囿于书画史研究的材料所限,研究者一向比较关注书画作品本身,包括“(一)写作中的基本组织;(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三)绘画中的建筑物和服用品形制。
这是最基本的鉴别对象”[2]。
当然,研究者也会对与书画作品相关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将之作为研究书画本身的辅助资料。
在书画鉴定的实践中,鉴定家们以“辨真假,明是非”为最终研究目的,[3]力图揭示书画作品在书画史中的位置,并尽可能地反映书画创制的相关背景和合理动机,进而以此梳理出准确的书画史脉络。
20世纪40年代末期,大批尖端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基础研究和民用领域,“碳-14年代测定法”便是在这一时期被考古专家所吸纳,在考古学领域掀起了革命性变革。
科技手段能被应用到考古研究當中,书画鉴定界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任何学科在严格意义上都存在着互融与重组的现象。
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具有特殊的属性,从诗书画印到材质、笔墨,各种元素互融、重组,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绘画的特质。
明代苏州地区书画消费群体研究
明代苏州地区书画消费群体研究杨莉萍【摘要】有明一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尤其在书画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此也促成了浓郁的书画收藏之风。
民间的私家收藏,无论从数量、品种还是从质量上说,苏州地区都堪称海内之冠,而且形成了收藏家群体,共同赏鉴,互通有无。
明代苏州书画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书画消费市场层次的多样性。
其消费的群体大致分为两大类:“鉴赏家”、“好事者”和其他身份的消费者;从其消费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收藏鉴赏、附庸风雅、装饰房屋、艺术投资以及斗富等。
明代苏州消费群体的形成与苏州繁荣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在形成过程中及其收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消费心态、审美要求以及处事观念无不打上商业社会特有的烙印。
这种消费群体的多样性正是明代苏州地区书画市场日益活跃的表现。
%In the Ming Dynasty,the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ed and produced more talents at Suzhou,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painting,which had achieved great success,romot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The quantity,variety and quality of private collection were the first in the country.The collector groups were formed,then they appreciated and exchanged their collections from each other.In the Ming Dynasty,the deal of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developed rapidly and became increasingly mature,especially in the consumption diversit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rket.The consumer group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connoisseurs","amateurs"and others.From the consumption purpose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llection of appreciation,arty,housing decoration,art investment andflaunt wealth and so on.The form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nsumers of Suzhou in Ming Dynasty w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During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its collection activities,consumer psy-chology,aesthetic requirements and concept of work of its collection activities all had their special brand of commercialso-ciety.The varieties of consumer groups only reflected the active performance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rket of Suzhou region in the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明代;苏州地区;书画消费群体【作者】杨莉萍【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代,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苏州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而致人才辈出,尤其在书画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晚明书画作伪现象普遍,技术精湛,为世所共知。
书画作伪现象古已有之,唯独在明代愈演愈烈,这与此时巨富倾力购藏书画作品密切相关。
在利润的驱逐下,书画作伪手段越来越高超。
在商业发达的扬州、苏州等地,书画作伪已经职业化,并出现了专门以作伪为生的家族。
更有甚者,为推销伪作,竟将伪作著录成书,愚弄和欺骗买方,如明末张泰阶所编《宝绘录》中的作品,就无一真品。
在书画造假作伪之风盛行的同时,书画鉴定专家也应运而起。
这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鉴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父子、冯梦祯、李日华、项元卞家族、詹景风、汪硐玉、王世贞、吴其贞、董其昌等人。
故沈德符道:“嘉靖末年,海内宴安。
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问及古玩。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的鉴藏家群体。
杭州作为江南的区域中心,鉴藏群体更为活跃,其群体己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使得购藏者不再局限于上层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而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僧人,甚至奴仆也热衷此道。
明人沈春泽在为文震亨《长物志》所做序中就有云:“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
”看来受主人收藏活动的熏染,这些奴仆在潜移默化中也懂得了书画之道。
一、晚明杭州书画鉴藏家群体明末杭州较为典型的文人鉴藏家有冯梦祯。
冯梦祯(1546-1603年),字开之,浙江秀水人。
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除编修。
他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免职。
从此归隐于西湖孤山之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闲暇之余以游乐和文字消遣,流传有《快雪堂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
正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说:“冯公儒雅风流,名高三席,归田之后,闲娱情声伎,筝歌酒宴,望者目为神仙中人。
”当时杭嘉和苏南一带称某为“风雅教主”。
冯梦祯在书画史上是有名的鉴藏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收藏的一张名画――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这是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王维真迹。
中国美术史课件PPT8-2明代晚期绘画
明 董 其 昌 仿 古 山 水 册 之 一 ( 局 部 )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之仿杨升册
明 董其昌 昼锦堂图(局部)
明 董其昌 昼锦堂图(局部)
明 董 其 昌 秋 山 图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之仿惠崇册
明 董其昌 山水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 山水图卷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置野藤中。”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明 徐渭 墨牡丹图
姚黄魏紫懒迎眸, 只貌刘家水牯牛。 大叶大花惟墨沈, 莫教人拟绮为楼。
明 徐渭 山水人物花卉册页之一
明 徐渭 山水人物花卉册页之二
明 陈淳《葵石图轴》
明 陈 淳 花 卉 图 册 之 四
明 董 其 昌 王 右 丞 诗 意 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明清时期美术
董其昌其他画学思想
1、 “变古”说,以“天地为师” 2、以“淡” 为宗 “以天真幽淡为宗”,“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 工,不工亦何能淡。” 3、绘画与自然的关系 “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 水决不如画”。 4、“寄画于乐”
• 他与徽州版刻黄氏名手合作的版画,成就异常突出。形制或插图,或页子, 内容则寄托了关心国事民生的情感,歌颂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水浒英雄与西厢 人物。在美术史上留下不朽声誉,对清代特别是清末“三任”发生了深远影 响。
明 陈洪绶 唏发图
“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 明 陈洪绶 授徒图
·中国美术史·
一、晚明“松江派”大家——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 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明末著名的书 画大家、诗人、美术理论家和鉴藏家。
披沙拣金圣手,高风峻节当年
披沙拣金圣手,高风峻节当年.doc原无锡博物馆馆长,现无锡市人大常委委员、无锡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重文化、爱艺术是梁溪古风。
无锡历代所出文化艺术名家俯拾即是,私人书画收藏更是蔚然成风。
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清?s 阁”,所藏名画法帖众多。
明代华夏有“江东巨眼”之称,其“真赏斋”贮藏古物金石书画极富。
清代秦祖永不但家藏丰厚,而且以过眼之作,撰写《桐荫论画》一书行世。
近代的无锡籍收藏家就更多了,他们为古代书画文物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所收藏的历代书画珍品也大多成为了无锡博物院书画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心华先生,正是近代锡邑鉴藏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
澈怀馆,陶心华先生藏画斋。
陶老与我有忘年之交。
我第一次拜访?j怀馆,品赏?j 怀馆藏画,已是30 年前爽秋时节。
江南陶氏乃无锡望族,和无锡的其他名门望族一样,有着雅好丹青、精于鉴藏的传统。
受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陶老从小就喜爱备种字画。
青年时代恰逢战乱兵变,亲眼目睹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流离失散,陶老痛心疾首,由此更矢志于搜集散落于世的古代书画。
此后,陶老将自己大部分的积蓄都花在搜集购买精品剧迹上,以一己之力,甚至不惜临时变卖衣物,广掇珍秘,披沙拣金,积50 年之心力,终于庋藏了一大批珍品剧迹。
知我喜爱丹青,有志于古书画的研习,陶老特邀我去?j 怀馆观画。
彼时的陶老虽年逾古稀,然神奕气爽,谈锋甚健。
他将所收藏精品列于案几,如数家珍,一一介绍。
这批古代大师的法书名画,风格各具,奇辉异彩,令人目眩神移,至今忆起仍回味无穷。
?j 怀馆藏画以明清两代作品为主。
其中,不仅有流传有绪、甚至曾为清内府收藏过的珍品剧迹,而且体现出一些鲜明的个性特色。
由于?j 怀馆的珍品目前绝大多数藏于无锡博物院(原无锡市博物馆),因此,仅从无锡博物院藏陶老听捐作品,就可大致了解?j 怀馆藏画的主要特色。
一、明清书画作品流派纷呈,名家荟萃,依稀体现明清两季书画发展脉络明清两季,中国书画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在书画史上非常重要的名家和流派。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文、图:吕友者明代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十分兴盛。
社会各个阶层对书画鉴藏的热情十分高涨,涌现出大批的书画鉴藏家。
如嘉靖时的严嵩、严世藩父子、华夏、项元汴家族、文征明家族、王世贞与王世懋兄弟、韩世能和韩逢禧父子、李日华、张丑、曹溶、莫是龙、陈继儒、刘子大、詹景凤等。
而董其昌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又身居高位,自然也是收藏家中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收藏甚丰,曾搜集鉴赏过历代书法名迹,并汇刻成《戏鸿堂法帖》。
那么,董氏是如何收藏和鉴定书画的?他的收藏与艺术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笔者试图结合文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还原出一位作为鉴藏大家的真实董其昌。
. All Rights Reserved.《董范合参图》轴 明 董其昌 156.5 cm x 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尤其喜欢收藏董源的作品,在北京为官时,曾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并试着摹习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因此他的作品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收藏的古书画名迹:“余得《大姚村图》,乃高尚书(高克恭)真迹,烟云淡荡,格韵俱超,固非子久、山樵所能梦萝见也。
”除此以外,他还收藏有五代的四大家之一的关仝作品:“余家有关仝《秋林暮霭图》,绢素已剥落,独存其风骨,尚足掩映宋代名手数辈。
元季唯倪迂得其意,虽荒玄墨戏,非工细者所能庶几也”;并称“宋元明画,余所藏各家甚备”。
事实上,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董氏利用声望资财,逐渐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字画收入自家囊中,并筑“戏鸿堂”藏之。
《画禅室随笔》有详细的记述:“董北苑(源)《潇湘图》、江贯道《江居图》、黄大痴《富春山图》、董北苑《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郭忠恕《辋川招隐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赵子昂《洞庭东山图轴》、《高山流水图》、李营丘(成)《着色山图》、米元章(芾)《云山图》、巨然《山水图》、李将军《蜀江图》、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宋元人册页十八幅,右俱吾斋神交师友。
王鸿绪艺文交游考述
85明了于心。
梁氏曾告知王鸿绪,“北平孙退谷(孙承泽)家藏兰亭甚富”。
王鸿绪后确实收得多种《兰亭》,并多次购得孙氏珍藏,或与梁氏的相告有关。
2.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研精经学,深于考证金石,善八分书。
”⑩康熙十七年(1678),首开博学鸿词科,征举天下名士,是年朱彝尊入都。
1679年3月,参加博学鸿词科会试而入选。
1681年4月增为“起居注日讲官”。
王鸿绪于1675年4月“充日讲官起居注”,至1681年,期间虽有迁官,仍称“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加侍读学士”,说明其还担任了“日讲馆起居注”,故二人有同时为同职的经历。
1708年朱彝尊80岁寿辰,王鸿绪赋诗四首以贺,尽是赞扬之语。
从入朝为官到祝寿献诗,20余年时有来往。
朱彝尊为《熹平石经残字》拓本(故宫博物院藏)作跋,曰: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是也;一种遒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表》诸碑是也;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碑》是也。
《鸿都石经》存字无多,而三者兼有之,盖悟中郎用笔之妙。
……康熙二十四年(1685)畅月重观,是日大雪,秀水朱彝尊书。
《熹平石经残字》拓本原为孙承泽藏,后归王鸿绪。
1676年孙氏归于道山,朱氏重观时,孙已去世9年。
按照时间推算,1685年的题高士奇。
朱彝尊诗曰:“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
”⑧“两中丞”即卞永誉、宋荦。
梁、高、宋、卞以及朱彝尊五人,皆是清初的赏鉴家,并与王鸿绪相识,有同朝为官之谊,亦有书画鉴赏之好。
此外,王鸿绪与徐乾学、陈廷敬、林佶、王澍、张照之间也多有诗词唱和与书画鉴赏之谊。
1.梁清标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号苍岩、棠村,一号焦林,别号冶溪渔隐,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明崇祯癸未(1643)进士”,顺治元年(1644)降清,后“官至保和殿大学士”。
艺术鉴赏报告
艺术鉴赏报告艺术鉴赏报告:《明代山水画》一、简介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以其理性的构图、明亮的色彩、富有变化的笔墨和具有深厚的意境等吸引着众多收藏家、研究家的关注。
本次鉴赏报告将对明代山水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主要画家1、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名世贞,字佩弦,号梅川,是明代后期一位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画家。
沈周的山水画强调笔意和运笔,他在构图中常运用奇特的视角,营造出自然景象中的奥妙和变幻。
2、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字伯仁,号希卿,晚号待制,是明代中期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画家。
徐渭承传了前人的画风,继承了“无锡派”的传统,注重人物造型和山水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润民,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画作以构图简洁、形象夸张、书法飘逸著称,对后世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艺术特点1、化繁为简:在明代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大量采用“化繁为简”的手法,将复杂的山水景象简化和提炼,使得画面更加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和深度感,使人不禁停留在画面中,沉溺于其中。
2、色彩明亮:明代山水画也以其明亮的色彩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特点。
艺术家们大胆使用鲜艳的色彩,像红、蓝、紫等,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刻意地去模拟真实的色彩,这种色彩的灵活运用也表现了画家对内心感受的自由表达。
3、构图精美:明代山水画取景广泛,视点奇妙,笔墨繁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产生神韵之感。
4、笔墨恣肆:明代山水画家肆意挥洒淋漓,丰富多彩,其中展现出个性的笔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李龟年山水,他笔墨亦刚健,又有笔假,有些笔法便是李唐唐突的笔墨风格,其品味妙趣横生,显得十分出色。
四、艺术价值明代山水画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
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一)华夏(明成化-嘉庆年间),号中甫、东沙子、东沙居士、江苏无锡人士,明代中期著名鉴藏家,斋名真赏斋。
华夏鉴定书画的能力很强,时有江东巨眼之称。
其书画收藏质量之精,在当时收藏家中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之一。
华夏铃盖在其书画收藏品上的印记主要有:補安居士、锡山华氏補安家藏印、华夏宜子孙、华氏剑光阁珍藏印、真赏真赏斋鉴等。
(二)项元汴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
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
项氏以天籁阁名传后世,阁早已毁。
今城区建设街道天籁里即以天籁阁命名。
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
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
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其部分藏品为睢阳袁枢(袁可立子)递藏。
(三)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
官至刑科给事中。
清顺治元年(1644)被起用,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富收藏,精鉴别书、画。
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
卒年八十五。
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
孙承泽的收藏活动,是与他的宦海生涯并行的。
早在退居以前,政务之余,就开始收集和研究书画。
他所藏书画作品,有的在明朝灭亡后得自于故明大内,有的为朋友相赠,大多数为自己所购求。
谈收藏的意义
历史上每一个昌盛时期,既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集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
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
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胜;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
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着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
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
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
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
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
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
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着《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宋元时,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风。
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着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数千万元。
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
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作者:吕友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5期晚明书画作伪现象普遍,技术精湛,为世所共知。
书画作伪现象古已有之,唯独在明代愈演愈烈,这与此时巨富倾力购藏书画作品密切相关。
在利润的驱逐下,书画作伪手段越来越高超。
在商业发达的扬州、苏州等地,书画作伪已经职业化,并出现了专门以作伪为生的家族。
更有甚者,为推销伪作,竟将伪作著录成书,愚弄和欺骗买方,如明末张泰阶所编《宝绘录》中的作品,就无一真品。
在书画造假作伪之风盛行的同时,书画鉴定专家也应运而起。
这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鉴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父子、冯梦祯、李日华、项元卞家族、詹景风、汪硐玉、王世贞、吴其贞、董其昌等人。
故沈德符道:“嘉靖末年,海内宴安。
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问及古玩。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的鉴藏家群体。
杭州作为江南的区域中心,鉴藏群体更为活跃,其群体己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使得购藏者不再局限于上层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而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僧人,甚至奴仆也热衷此道。
明人沈春泽在为文震亨《长物志》所做序中就有云:“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
”看来受主人收藏活动的熏染,这些奴仆在潜移默化中也懂得了书画之道。
一、晚明杭州书画鉴藏家群体明末杭州较为典型的文人鉴藏家有冯梦祯。
冯梦祯(1546-1603年),字开之,浙江秀水人。
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除编修。
他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免职。
从此归隐于西湖孤山之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闲暇之余以游乐和文字消遣,流传有《快雪堂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
正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说:“冯公儒雅风流,名高三席,归田之后,闲娱情声伎,筝歌酒宴,望者目为神仙中人。
”当时杭嘉和苏南一带称某为“风雅教主”。
冯梦祯在书画史上是有名的鉴藏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收藏的一张名画——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这是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王维真迹。
刚开始可能是为了分享和获得认同,冯梦祯几乎向每个来访的客人展示这张画。
在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那天日记中写道:“与客同披王维江山雪霁图卷。
”七天后又道:“同书宗来,寓斋中,午后同观王维雪霁图”。
此举弄得满城风雨,冯氏因此在当地声名大噪,进而引起了董其昌的注意,便亲自写信欲索观《江山雪霁图》。
五个月后他“得董玄宰书,借王维卷阅,亦高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董其昌是当时最权威的鉴定家,假如能得到他的肯定和题跋,其书画作品不仅能流传千古,而且价值也会成倍上升,所以冯氏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在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之望,董其昌极为庄重地拜观了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并写下了五百余字的著名长跋,认定此图卷是王维传世的唯一“真迹”。
这也是一篇光标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文献。
董其昌第二次看到此画时,是在九年后,也就是快雪堂落成的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那一天,董其昌病发疟疾,住在杭州昭庆寺养病。
无聊之余,写信给冯梦祯借医书,并提到了《江山雪霁图》。
五天之后,冯派人给董氏送去了王维《江山雪霁图》,《瑞应图》和小米山水三幅。
董其昌观赏过后又写了一大段题跋,言语中念念不忘此图。
从这段交往来看,冯氏的这张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不无影响。
而董其昌对于杭州的鉴藏群体亦有很深的渊源。
据任道斌先生考证,董其昌一生来杭州达十八次,除了游山玩水外,大部分时间用来会见杭州地区的鉴藏家,相互品评字画,因此他对于杭州城来说是一位关键的人物。
是他让冯梦祯与其《江山雪霁图》“名著东南”,从而引来众多好事者前来邀请、鉴定和索画,忙得不亦乐乎。
如《快雪堂日记》所述:“赴高深甫之约,再见开皇《兰亭》,成国家物品,在诸本之上,与赵魏国临本伪迹同卷,深甫云以三十金得之。
又《黄庭》,亦佳本,后一二十行乃别本缀上者。
”此外,还有一些鉴藏家拿来家藏让冯给予品评:“连日旭公出所藏法书名画见示,多有佳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鉴藏家之间相见还有携带书画古玩的习俗。
冯梦祯在杭州时,就有“吴康虞来,持李龙眠《大阿罗卷》见示。
徐季恒持闽人方孝谦宋砚二枚见示”。
这方面内容不胜枚举。
这种鉴藏风气可以使书画作品得以共享。
他们之间以围绕藏品、翰墨往来,互通有无,鉴真驳伪,无形中构成了一个以品鉴书画为主的文化圈。
这对鉴藏家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不无好处。
除鉴藏家外,冯梦祯还拥有多重身份。
他是嘉兴鉴藏家李日华和收藏巨富项元汴儿子项又新的老师。
李日华23岁时入他门下学业。
学习之余,经常一起游玩于西子湖畔,参加冯梦祯的那些朋友集会,其中鉴赏书画是集会的内容之一。
杭州水路发达,李曾多次来杭州,有时是陪儿子过来应试的,在杭城会住一段时间。
这期间,他约见杭州众多的鉴藏家,亦逛当地的书画古玩市场。
因此他对杭州的鉴藏情况相当熟悉,也可算是杭州鉴藏家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由于品赏书画成风,冯氏还将家藏名迹《唐陆柬之兰亭诗五首》当作礼物,赠送给自己的学生项又新。
李日华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陆柬之兰亭诗五首》后以三十金归其弟又新。
又新游太学,又以奉冯司成。
”除了像冯梦祯这类文人鉴藏家之外,杭州鉴藏家群体还包括上文提到过的徽商,他们成为了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正所谓上行下效:“自士大夫搜古以供嗜好,纨绔子弟翕然成风,不吝金帛悬购,而猾贾市丁,任意穿凿,凿空凌虚,几于说梦。
”居住在杭州的徽州富商汪汝谦(字然明)在当地的鉴藏家群体中颇有名望。
他是位风流才子,社会交际十分广泛,和名妓柳如是的交情不一般。
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就用了不少的篇幅考证汪然明和柳如是的关系。
此外,汪汝谦还和当时知名的书画家陈继儒、董其昌、陈洪绶、曾鲸、谢彬、邹之麟等皆有交往。
董其昌称他为“西湖寓公,风雅盟主。
”并曾在《墨禅轩说》中提到汪汝谦:“周生坐拥万卷,博雅好古,尤精八法。
余老矣,黄山胜游,不复可续,周生绕济胜之具,新安江清浅见底,舴艋顺流,至我谷水只数日问,若与汪儒仲乘与一来,观兹真迹,所一谓读十年书,不如一日诣习主簿者也,周生以为如何?”文中提到的汪儒仲,指的就是汪汝谦,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一般。
汪家中收藏有大量书画和古玩。
吴其贞就曾在其家观赏赵千里《明皇幸蜀图》,并称汪然明为“款西丛睦坊世家也,子登甲榜。
为人风雅多才艺,交识满天下,士林多推重之。
”之后他又于清初顺治年间,同陶康叔和唐云客在杭州汪然明的家中观看了高德符《暮江渔父图》和蔡汴《衢山帖》等书画。
汪然明的藏品颇有规模,其收藏的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种类多样。
作为其挚友的钱谦益说:“新安汪宗孝收藏金石古文法书名画彝器古玉甚富。
”汪还将董其昌、黄汝亨等名家的翰墨加以整理摹拓,编订为《朱尊楼帖》。
汪汝谦只是徽商中的一分子。
另有吴廷(又名吴国廷),字用卿,新安巨富,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五月,吴廷携《宋米南宫书诸体诗卷》真迹至杭州西湖,与董其昌所藏名迹交换:“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
”董氏在易得米书卷后题跋其上云:“……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复白宽日‘米家书得所归’。
太学名廷,尚有右军《官奴帖》真本。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徽商之所以能得到董其昌的青睐,就是因为他们既有丰富的收藏,又有一流的藏品,并以此为纽带,拉近了与董其昌的距离。
因此,生活在杭州这样一个艺术品市场如此炽盛、鉴藏风气如此流行的城市中,这些富商的收藏与其说是出于个人强烈的兴趣,还不如算是出自构建风雅生活以及结交名士的需要。
杭州发达的书画市场,使得官宦阶层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鉴藏群体中来。
吴其贞曾在杭城卞公之行馆观看了刘松年《竹楼谈禅图》、李昭道《记戴图》、马远《观泉图》和燕文贵《柳荘观荷图》等,并称卞公“为人率真,性好古玩,目力过人。
数日中无物鉴赏,神情如有所失。
”吴经常与官僚收藏家打交道,在各个阶层中穿梭自如。
他在《书画记》卷五中记载了用“捷径”的方法,造就出一个“收藏大家”的奇迹:“扬州通判王公讳廷宾,字师臣,三韩生员,入旗出仕,官至山东臬司,降扬州通判。
……于是未几一周,所得之物皆为超等,遂成南北鉴赏大名。
公之作用,可谓捷径矣!”反映出当时官僚参与收藏活动的盛况。
此外,普通百姓亦加入到了收藏家行列中。
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就提到一位在西湖岳庙前开古董铺的布衣之士项宠叔。
事实上,普通百姓收藏古玩字画的,一般购藏动机好似多样。
既有赏鉴爱好的成分在内,也不能否认他们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成分。
明代中晚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购买书画也被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抱有这种双重目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甚至也不排除其收藏的书画作品之多之精。
如寄居杭州的姚际恒,就将其家藏书画编为《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可见家族藏品之丰。
另有在清初时,吴其贞曾在杭州施四老家中买到了宋徽宗的《金钱羁雀图》,并认定是真迹,他这样说道:“凡徽宗画有十八九出自捉刀人,不过自题识、花押、着玺尔已,惟此图有‘大观通宝’四字,是徽宗本色,可见为的笔无疑。
此图在丙午秋七月五日是,偶获于杭州城九曲巷施四老家。
”从中反映出杭州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已是习以为常之事。
杭州寺庙众多,其僧人也有相当的收藏。
在《味水轩日记》中,便有居住在杭州的僧人印南,在万历四十年持藏品,经过别人引荐,来请李日华鉴定。
在此后几天,印南拿更多的书画作品到李日华的居住处,这些藏品均为其祖师(号桐石)购藏。
杭城很多寺庙有不少藏品,李日华就曾经与别人同往寺庙观看。
寺庙收藏活动由僧侣负责,僧人为保证藏品的质量,与鉴藏家们的往来是自然的事。
可见这时期的文人和僧人在书画上的交往之频繁。
从以上分析得知,这一时期鉴藏家群体之众。
他们之间相互走访,共享书画,对所藏书画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愿意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品鉴,使得鉴藏家或画家有机会观赏、临摹古代书画真迹。
这相当于起到了开放式博物馆的功能。
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文人鉴藏家特有的生活方式吧。
二、书画的作伪与鉴定这时期的作伪现象异常突出。
其方式主要有临摹充真、割裂分装、添加名款、残缺补全等手段,可谓花样百出。
添加名款就是用改头换面方法,以挖、改、拆配、割裂等手法,改变书画真迹的名款印记,把小名家名款改为大名家名款,将无款书画改为有款者的名家之作,把时代晚的改为时代早的。
临摹充真,就是完全按照原本复制,以复制的副本冒充前代大家或同代名人原作,这于书法、工笔绘画为多。
临即对着原本临写,多用于双钩填写的摹制方法难以奏效的写意绘画。
仿,模拟某家笔墨、构图等技法特色和作品风格自行制作,并无范本依据。
这种手法需具备一定技艺,所作行笔较自然,但容易暴露仿者本来面貌。
除此之外,还有请人代笔的。
一些大名家应接不暇,多请人捉刀,加自己的款印行世。
朱朗、钱谷、文彭和文嘉常为文徵明代笔作书。
周臣为唐寅代笔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