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倪瓒

合集下载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中国历代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家

【中国书法简明历史年表】朝 代时 间书 体代表碑帖时代书家书论名篇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前16世纪-11世纪甲骨文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金文《散氏盘》《大盂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朱书墨书《石鼓文》春秋战国玉书石刻大篆《史籀篇》李斯小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胡毋敬《琅琊刻石》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篆书《石门颂》崔瑗《礼器碑》杜操许慎《说文解字》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隶书《华山庙碑》刘德昇崔瑗《草书势》《景君碑》蔡邕蔡邕《篆势》《笔赋》公元25年-220年行书《鲜于璜碑》张芝赵壹《非草书》东汉中期《史晨碑》托名蔡邕《笔论》《乙瑛碑》托名蔡邕《九势》章草《曹全碑》东汉末期《冠军帖》楷书东汉末期三国公元220-公元280年魏碑《天发神谶碑》钟繇卫恒《四体书势》魏蜀吴隶书《爨宝子碑》卫觊、卫瓘、杨泉《草书赋》楷书钟繇《宣示表》卫恆、卫宣、王羲之《笔阵图》两晋公元265-公元420年行书索靖《月仪帖》《出师颂》卫夫人王羲之《自论书》西晋东晋草书陆机《平复帖》索靖王珉《行书状》王羲之《兰亭序》陆机虞龢《论书表》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琅琊王氏王僧虔《书赋》《论书》陶弘景《瘗鹤铭》(羲之、献之等)《龙门二十品》王僧虔《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隋行书《董美人墓志》智永孙过庭《书谱》公元581-公元618年《苏慈墓志》欧阳询李嗣真《书后品》唐楷书《龙藏寺碑》虞世南张怀瓘《书断》公元618-公元907年智永《千字文》褚遂良张彦远《法书要录》五代草书欧阳询《九成宫》薛稷公元907-公元960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李邕十国篆书陆柬之《陆机文赋》怀素公元902-公元979年褚遂良《孟法师碑》张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李邕《李思训碑》柳公权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杨凝式怀素《论书帖》《苦笋帖》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怀仁《集王圣教序》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宋公元960-1279年蔡襄《自书诗稿》苏轼欧阳修《试笔》北宋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朱长文《续书断》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黄伯思《东观余论》辽公元916-1125年米芾《研山铭》蔡襄《宣和书谱》行书米芾《蜀素帖》钱勰米芾《海岳名言》金公元1115-1234年蔡京《徽宗十八学士图跋》赵佶洪适《隶释》赵佶《楷书千字文》赵明诚《金石录》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姜夔《续书谱》范成大《荔酥沙鱼帖》陈思《书小史》朱熹《卜筑帖》赵孟坚《论书法》张孝祥《台眷帖》姜夔《落水本兰亭序跋》《淳化阁帖》赵孟頫《赤壁赋》鲜于枢郝经《叙书》楷书赵孟頫《老子道德经卷》赵孟頫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篆书赵孟頫《洛神赋》《黃庭经》康里夒夒郑杓《衍极》隶书赵孟頫《汲黯传》《过秦论》吴镇吾衍《学古编》行书鲜于枢《水帘洞诗帖》杨维桢释溥光《雪庵字要》草书邓文元《瞻近汉时二帖跋》陆居仁陈绎曾《翰林要诀》康里巎巎《李白诗卷》倪瓒盛熙明《法书考》倪瓒《自书诗稿》黄公望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黃庭经》草书宋克张绅《书法通释》行书元公元1206-1368年刘伯温《春兴八首诗卷》沈周陶宗仪《书史会要》行书宋克章草《急就章册》祝允明解缙《春雨杂述》宋广《太白酒歌》文徵明祝枝山《祝枝山全集》楷书沈粲《草书古诗》陈淳丰坊《书诀》解缙《自书诗卷》王宠杨慎《墨池琐录》张弼《千字文》唐寅杨慎《书品》沈周《化疏卷》董其昌何良俊《四友斋丛书论书卷》祝允明《杜甫诗轴》徐渭王世贞《王氏书苑》十卷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张瑞图项穆《书法雅言》文徵明楷书《前后赤壁赋》黄道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文徵明《杂花诗赋卷》王铎赵宦光《寒山帚谈》文徵明《自书西苑诗卷》陈洪绶李日华《六砚斋笔记》陈淳《秋兴八首卷》黄道周《书品论》王宠《真行草十册》郭宗昌《金石史》唐寅《和沈周落花诗卷》丰坊《各体书诀册》明公元1368-1644年董其昌《小楷千字文》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卷》徐渭《草书杜甫诗轴》张瑞图《辰州道中诗卷》黄道周《赠倪献汝叔侄诗轴》倪元璐《五言律诗轴》王铎《赠张抱一行书诗卷》王铎《再芝园诗轴》行书傅山《各体书册》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篆书《三希堂法帖》傅山杨宾《大瓢偶笔》隶书邓石如《四体书册》张照王澍《论书剩语》魏碑杨沂孙《陶渊明饮酒四条屏》刘墉王澍《翰墨指南》徐三庚《节录汉书册》金农倪涛《六艺之一录》张裕钊《千字文册》朱耷冯武《书法正传》清公元1644-1911年吴昌硕《石鼓文四条屏》郑燮蒋和《蒋氏书法正传》何绍基笪重光《书筏》杨岘刘熙载《书概》赵之谦周星莲《临池管见》吴大澂朱和羹《临池心解》邓石如阮元《南北书派论》徐三庚阮元《北碑南帖论》吴昌硕包世臣《艺舟双楫》伊秉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裕钊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郑孝胥书坛纪事备 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 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 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

元四家倪瓒个人简介及绘画作品特点解析本文导读: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1355年作纵96厘米横4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题识: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

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

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

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

瓒。

《渔庄秋霁图》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七十二岁时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

裱边有董其昌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宋旭题跋。

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

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

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倪瓒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倪瓒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倪瓒倪瓒(1301年~1374年),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

一、倪瓒生平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二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

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

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

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

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

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书法全集

中国书法全集

读书笔记
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全面的了解了书法的发展史,同时给了自己练习的方向。 蔚为大观,历代书法名家进行系统的梳理,简单扼要,点到为止,众多名作皆一一呈现,值得推荐。 读完,古今书法大家的字体特点,临学渊源讲得比较清楚,并附有书法大家的作品图片。 中国书法,好像西方的编程学,是独门绝学。元.西堂幻山朝日。
1
台阁体代表 “二沈”
2
直逼钟王的宋 克
3
宋璲小篆明朝 第一
4
宋广草书精熟
5
吴门才子祝允 明
吴门书派的代表文徵 明
王宠深入晋人格辙
王守仁书风高峻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 伯虎
晚明四大家
字林侠客徐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家英雄“黄倪”
1
王铎气节不高 书艺妙
2
傅山为医书更 佳
3
八大山人亦哭 亦笑
4
康熙四家
5
康熙、雍正、 乾隆书艺高超
3
体现六朝气息 的《瘗鹤铭》
4
“真书第一” 郑道昭
5
北碑代表作
《嵩高灵庙碑》 与《张猛龙碑》
墓志的鼎盛时 期
1
峻严和雅的隋 碑
2
智永与《真草 千字文》
3
严峻风格的代 表欧阳询
4
南派之首
5
广大教化主褚 遂良
唐太宗李世民之“妙 品”
孙过庭草书得二王法
李太白诗名掩书艺 行书大家李邕
1
唐代篆书名家 李阳冰
扬州八怪书风 梁同书大字清朝第一
乾隆四家 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
1
阮元首提北碑 南帖论
2
林则徐以笔墨 自娱
3
包世臣领军碑 学
4
吴熙载得邓石 如真传

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

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

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
倪瓒介绍
中文名:倪瓒
别名: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无锡人
出生日期:1301年
逝世日期:1374年
职业:画家、诗人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元代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松林亭子图》《渔庄秋霁图》《怪石丛篁图》《容膝斋图》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著有《清閟阁集》。

元四家-----倪瓒(二)

元四家-----倪瓒(二)

元四家-----倪瓒(二)他晚年的诗歌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这是长年的孤苦漂泊生涯的结果。

如《题元璞上人壁》:“萧条江上寺,迢递白云横。

坐待高僧久,时间落叶声。

鸱夷怀往事,张翰有馀情。

独棹扁舟去,门前潮未生。

”在集中还有多首怀念亡妻的诗,哀婉动人。

如《对春树》:“端忧对春树,影落身上衣。

美人手所成,缝纫愿无违。

步庭悲往躅,瞻景惜馀晖。

芳襟沾露湿,兰佩委风微。

凝思自的的,染泽尚依依。

晨鸡催梦短,夜鹊逐魂飞。

欢爱自兹毕,憔悴损容辉。

”他也有一些诗抒发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和对奸臣的痛恨。

如前引凭吊岳飞墓的诗以及这首《题郑所南兰》诗:“秋凤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南宋末元初画家郑所南名思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他说:“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倪瓒的诗在当时就和“元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溪斯齐名。

杨维桢说:“元镇诗才力似腐,而风致特为近古。

”吴匏庵说:“倪高士诗能脱去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

百年之下,试歌一二篇,犹堪振动林木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他“诗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

”倪云林诗虽不如“元四家”名气大,但他在诗歌上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有人用“白云流天,残雪在地”来形容他的诗风,显示其清新飘逸的格调,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一致。

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在晋宋情韵之外上溯汉隶之朴拙,仍不失其早年学欧体的严谨端庄一面,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

存世书法作品有《自书诗稿》册、《静寄轩诗文》轴等,以及诸多画上题跋。

明人徐渭曾说云林书法:“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

”文徵明称云林书法“奕奕有晋宋人风气”。

从《渔庄秋霁图》题诗(见图5)可见一斑。

这个题款是倪瓒生前两年所书。

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

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自然宽舒之态。

清润遒丽,淡雅拔俗,神采潇散,意态自足。

注释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注释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书学》注释格式规范
一、一般情况格式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范例: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第六一二页。 [7]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第三页。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七页。 [13]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文物出版社,二〇〇〇
年,第四十六—四十七页。 二、硕博士论文引用
作者,论文名称高校名称,**年硕/博士学位论文。 范例:
肖爱景,《〈砚北杂志〉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二〇〇八年硕士学位论文。 三、报纸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出版日期。 或: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总第**期。 范例: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或:
c 汇编类古籍可以采取析出文献的方式,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一九七三年,第八十五页。 4.其他常见类 a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史》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 年,第四二七页。 改为: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第四二七页。 b 《历代书法论文选》 [7]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第一三八页。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总第一六一期。 四、期刊、学报类引用
作者,文章名称,学报名、时间、期数。 范例:
孙琳,《元代书法家陆友仁生平考释》,《中国书法·书学》二〇一八年第三 期。
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动与元符变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二〇一六年 第三期。 五、析出文献(即从著作或已发表的书籍中分析出来所获得的文献资料)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隐士书法家的历史源流“隐士”一词则由来已久,较早的提法见于《庄子·缮性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后来,荀子又说:“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再后来《后汉书》等史书也均有关于“隐士”的记载,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这个名称的应用就更普遍了,如“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寄隐客》),“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

其实,“隐士”的语义产生的要更早一些,只不过称呼不同,如《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里的“逸民”实际上就是“隐士”。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就大概可以确定“隐士”是指那些凭品行、学识和才能本来可以进入仕途却主动放弃而退居“江湖”的人。

“无道则隐”是产生“隐士”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此外因逃避战乱、异族入主、仕途不顺、厌怠尘俗等而“隐”的也不在少数。

但无论“隐”的缘由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留名青史的“隐士”,都非等闲之辈。

《南史·隐逸》云,“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可见,“隐士”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格高洁,并多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也就是说“隐士”多为文人墨客。

说到“隐士”,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其高逸拔俗之致就已表露无疑。

隐士书法家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士书家的书风与传统文人书家有较大的差异,但这正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和艺术感受的一种语言,理应得到书法史的尊重。

本文选录历代隐士书家12人精品力作,以飨书友…林逋(北宋)字君复。

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著名诗人。

少孤力学,不为章句。

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初游历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

倪瓒《自书诗稿》册真伪考

倪瓒《自书诗稿》册真伪考

倪瓒《自书诗稿》册真伪考作者:张小庄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张小庄《自书诗稿》册,纸本,无纪年。

凡十六帧,纵24.4厘米,横20.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见录于《中国书法全集·康里暖崾杨维桢倪瓒卷》,题名“述怀等四十七首诗”,其《作品考释》中云:“诗稿的书写时间、地点及写作背景均无从考证。

从诗稿最后几首诗之一的《谢伯理东还访之不遇次韵因赋(辛亥)》知,此诗写于1371年。

因而可以推知此诗稿的最早写作时间为1371年。

故此诗稿是倪瓒晚年的行书代表作。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亦把此册作为倪瓒的代表作(题名“自书诗稿”),称其“苍润中见姿媚,与其诗中所寓寄的隐逸思想合拍,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韵”。

是册钤有五印。

册首第一帧右下钤“毕沅宝藏”朱文印:第一与第二帧之间,下钤“宝笈三编”朱文印,上亦钤一印(由于系骑缝印,印面不完整,仅见印之左右两侧),当是“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第五与第六帧之间钤“宣统御览之宝”;册尾第十六帧左下钤“毕沅审定”朱文印。

从所钤之印章,可知此册曾经清代毕沅(1730-1797)收藏。

毕沅累官湖广总督,收藏金石书画甚富(曾收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后因“教匪”事被抄家,藏品皆籍没入宫。

此诗稿册亦入宫中,藏在延春阁,被编入《石渠宝笈三编》,题为“元倪瓒自书诗稿(一册)”。

其后一直藏于宫中,直至宣统朝,新中国成立后归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为其流传之始末。

至于在毕沅之前,因掌握的资料有限,暂无从查考其流传情况。

此册诗稿无序无跋,后人将其视为倪瓒的手迹,当是相信了《石渠宝笈三编》中的著录。

笔者对此册的疑问,早已有之,但苦干无证据,后于《康里崾崾杨维桢倪瓒卷》中得见诗稿全册,则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兹将疑问条陈于下·其一:从字迹来看,此册并非老健之笔(图1)。

《作品考释》言”此诗稿的最早写作时间为1371年”,则倪瓒老年之笔,何以反显稚态?其二:此册字迹,除了长撇、走之底等笔画略具倪书笔意外,可以说与倪书绝无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书法家排名

中国古代书法家排名

中国古代书法家排名1 王羲之2 王献之3 赵孟頫4米芾5 颜真卿6 董其昌7 苏轼8 智永9 黄庭坚10 蔡襄11 欧阳询12 柳公权13 张旭14 锺繇15 蔡京16 杨凝式17 陆机18 索靖19 楮遂良20 虞世南21 怀素22 徐季海23 薛稷24 王珣25 王铎26 祝允明27 傅山28 王宠29 李斯30 李建中31倪元璐32 黄道周33 张瑞图34 陆柬之35 何绍基36 康里子山37 文征明38 刘墉39 赵之谦40 朱耷41 赵佶42 邓石如43 金农44 倪瓒45 赵构46 康南海47 王文治48 宋克49 李世民50 郑燮王羲之东晋人,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被尊为“书圣”。

最出名的作品要数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变化多端令历代书家都自叹不如,其它作品如《十七帖》、《乐毅论》、《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影响深远,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连唐朝的太宗皇帝也命人从民间大量收集他的字来集成《圣教序》。

此外,王羲之另一个功劳就是书体变法,将带隶味的行书改良为真行草体,如果说汉朝的刘德升创造了行书,那么东晋的王羲之就是将行书完善并发扬光大,故而难得,当推为第一。

王羲之的第七子,幼年随父学书法,尤以行草著名,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虽承家法,但并不墨守成规,博取众长,敢于创新,一反其父书法的“内拓”而转为“外拓“,笔法媚趣雍容。

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病逝,如王献之能再存活二十年,相信其书艺上的成就必超其父。

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三个在唐朝,唯赵孟頫是元代的。

他多才多艺,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其中书法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代表作有《胆巴碑》、《洛神赋》等,世称“赵体”。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以元代倪瓒书法为例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以元代倪瓒书法为例

77生出一种“尘喧之念净尽,如在世外”的萧瑟与冷寂。

倪瓒书法艺术的荒寒美是以道家为表,以释家为里的融合与超越。

由此即可归纳出中国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有以下三个特性:超理性、无功利性、超越性。

荒寒美的超理性即“一触即觉荒寒,不假思量计较”,当身处这片苍茫大地,目之所见这缕寂寞孤烟,由所见所感顿生荒寒之意,这种下意识的感悟却是主体曾获得“枯藤老树昏鸦”之景与断肠人融汇形成的荒寒审美意象所形成的沉淀与储存。

只有这刹那间的“一朝风月”才可会通“万古长空”。

荒寒美的无功利性即在荒寒审美活动过程中,没有出现实用功利的设想与期待,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这正是老子所提出的“涤除玄鉴”,是宗炳所说的“澄怀观道”,亦是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是“虚空”“无为”,是禅宗四祖道信提到的“直任运”,是对欲念利益的彻底剥离。

荒寒之境是一种“真寂寞”之灵气,是“萧条尘虑净,寥寥天宇宽”的不染世俗功利尘埃的纯净生命境界。

荒寒美的超越性即在荒寒审美活动中超越主客二分的关系,将主体自身投射于自然宇宙之中,追求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超越中国古代文人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暂时性。

荒寒美感并不是令人窒息的空虚与死寂,而是在清、寒、静的环境中得到人生的体悟、生命的升华,从而实现对荒寒审美主体自我的超越和对环境实体的超越。

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生命精神与审美的对接,而且使得艺术家的精神得以安置。

荒寒美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寂”。

《辞海》对“寂”释为“无声、孤单冷落、心神安静、无杂念”之意①。

荒寒美的“寂”,是“静”到极致的“寂”。

荒寒的自然意象皆是营造着寂寥、空寂之境,一个“岑寂浑无啼鸟,荒寒略有行人”的孤寂世界。

倪瓒的书画艺术也透出一种“愁看寂寂双峰并,细数林林乱石高”②的“寂”境。

2.“空”。

在荒寒境界的自然意象或艺术表现中常留有大量的空白。

“不满”则是荒寒的一大特点。

荒有荒芜、荒凉、荒僻之意③。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01众所周知,中国画与书法、诗文有密切的关系,可是文字与图像究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工具。

假如,我们随便论说诗与画可以转位互换,或说每一个艺术家可以随意地从诗移到画,或从画转到诗,我们可能会把这个问题愈说愈糊涂了。

这个问题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也不陌生,18世纪德国大批评家莱辛在他著名的论文《拉奥孔》中,曾经说过:那聪明的伏尔泰常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这种夸张的说法从前希腊诗人西蒙尼台斯早也用过。

因为其中不无道理,所以我们也就原谅了这种说法基本的不准确性。

其实,古希腊先哲并非不知道这种说法的毛病。

他们只用西蒙尼台斯那句话来描写诗与画一般性的效果。

而且他们常会指出:即使诗与画可能发生类似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对象,与他们本身模拟作用的方法,还是基本上绝不相同的。

▲苏轼《木石图》(局部)纸本墨笔佳士得拍卖行2018秋拍在西方,艺术基本出发点,就是模拟事实。

从莱辛的出发点来讲,诗跟音乐一样,是模拟时间性的艺术;而绘画与雕刻,是模拟空间性的艺术,并且他认为:每种艺术是不同的模拟工具、应该配合模拟的对象。

所以他主张:假如说:画与诗是采用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模拟符号与方法——那么前者便是在空间中表达形与色,而后者即是在时间里创造音乐。

又假如说:符号必需明确地跟它所指的对象有适当的关系,那么在绘画中并列的符号,只能表现物象全体或部份的并列形态,而诗中连续的符号,只能表现对象全体或部份的连续状态。

可是,中国的艺术家很少考虑到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出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性。

在中国艺术品中,有时会故意忽略时空逻辑的现象。

常为人所乐道的是8世纪诗画家王维的故事:在他的诗与画中经常把季节和地理等相关事物弄乱了,以便产生一种自然而使人惊异的效果。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王维……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

中国历史故事-倪瓒是个什么样的人?倪瓒代表诗词

中国历史故事-倪瓒是个什么样的人?倪瓒代表诗词

中国历史故事-倪瓒是个什么样的人?倪瓒代表诗词倪瓒是书画大家,是“元六家”之一。

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而且也工诗文。

倪瓒出生在一个富贵大家,祖父是当地身家丰厚的大财主,父亲早逝,倪瓒是由长兄抚养长大。

因为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的关系,元朝对道教十分推崇,有很多的特权。

所以不同于现今佛教在中国的壮大,在元朝道教才是被统治者认可的宗教。

倪瓒的长兄是道教的高层人物,所以因为长兄的关系,倪瓒有很多的特权。

早些年的时候,倪瓒生活富裕,很是讲究。

据记载,倪瓒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对于污秽之事无法忍受,就算是他自己。

所以他上厕所有专门的空中楼阁,以香木建成,中间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甚至因为洁癖的原因,他并不亲近女色。

他曾经看中过一位姓赵的歌姬,但是却没有发生打家想的那些羞羞的事情,一晚上他们啥事儿也没有干。

为什么呢?因为把那歌姬领回来之后,倪瓒觉得人脏,于是让人下去洗澡。

洗完澡回来,还是觉得脏,又让人下去洗澡。

反反复复,洗了又洗,一晚上就在洗澡中度过了。

倪瓒自幼被身为道士高层的长兄抚养长大,长兄为他请的家庭教师也是“真人”王仁甫,受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倪瓒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性格。

因为这样,他不问政治、不事生产,坚持自己心中原则。

倪瓒晚期绘画成熟,名气渐大。

那个时候,正好又因为兄长去世,生活日渐窘困。

当时“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请求倪瓒为他画一幅画,并为此送来了许多的钱财作为报酬。

但是生性清高的倪瓒,不仅没有因此高兴,反而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瞬间愤怒。

他直接说,自己绝不会成为王府画家,不仅没有给张士信画画,而且直接把绢布给撕了,将财物原封不动的送了回去。

倪瓒出身富贵,是有条件有背景与名门权贵相交的。

但是倪瓒本人却并不愿意过上这种生活,所以早些年的时候,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家中藏书楼读书。

或者是外出游历山水,将所见胜景全部都描绘下来,锻炼花技。

晚年的时候,倪瓒虽然散尽家财,但是来往的也多为道士、僧侣、画家等等。

倪瓒

倪瓒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字泰宇,后字元镇。

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

无锡(今属江苏)人。

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题画作诗亦常用此号。

元大德五年(1301)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

(又据李润恒先生等人考证其生年应为1306年。

)倪瓒一生由锦衣玉食到浪迹湖山。

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

父早丧.弟兄三人。

长兄倪昭奎字文光,为当时道教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衣食丰足,是为一等“富贵闲人”。

出身如此,倪瓒志趣迥异于常人。

他孤高自赏,无意于仕途经济,而沉溺诗文书画。

他不愿承家道,治家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洁癖为世所闻。

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后兄亡,倪瓒当家,其时天下太平,倪瓒便将家财散于亲故,人皆怪之。

他又不善理财,大兴土木,修建“清閟阁”,尽藏古玩字画,以致家道中落。

不久兵乱,富家遭劫,而倪瓒得以幸免。

然家境败落,苛捐盘剥下,只得一走了之。

一页扁舟泛于太湖,隐逸山林,避世独立,一心好道,至去世前才归故里。

倪瓒一生遭际,以及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与文化背景,直接造就了他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画风。

倪瓒画学董巨,又宗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用笔变中锋为侧锋,以枯笔干墨写画山石,创出渴笔淡墨横向斜皴的“折带皴“法,画法疏简,格调自然。

作品多以太湖山水为本,构图多为一河两岸,形成其独特的“三段式”山水画章法。

惜墨如金,不作重山复林,干笔皴擦多于渲染,绝少设色,更几乎不画人。

极空灵萧疏之至,气质冷傲孤寂。

论画主张由主观出发,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自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极“似”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方入一新境界。

寒江畔,卷浪花,幽栖不作红尘客——元?倪瓒《安处斋图》高清赏析

寒江畔,卷浪花,幽栖不作红尘客——元?倪瓒《安处斋图》高清赏析

寒江畔,卷浪花,幽栖不作红尘客——元倪瓒《安处斋图》高清赏析拾画笔记《安处斋图》没有纪年,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或许是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之一。

《安处斋图》依旧保持了云林惯有的笔意,淡墨折笔,空山空水,不见人迹。

以天地为篷庐,感受生死旦暮见。

漂泊的云林,始终在寻找生命的原乡,但是他有始终不愿意作那“红尘客”,去往红尘世界里的原乡,而是情愿幽栖寒江畔,看寒江卷浪花。

读《安处斋图》,我们或许可以读到云林“不将就”的生命倔强。

对于习惯了将就着生活的我们而言,云林和《安处斋图》给予我们的,是一次有关“本原生命”的思考。

倪瓒其人和其绘画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如同其人在画史中所具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一样,其绘画作品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以至于后世画家想要临摹云林的作品,总觉得缺少一股灵气。

明代四家之首的沈周,遍临宋元诸大家,别家都能临摹出几分神韵,却唯独无法学习云林的作品。

沈周在其《润色旧临倪云林小景》诗写道:“迂倪戏于画,简到更清臞。

”明末画坛巨擘以及评论家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评析元四家时说:“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

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

独云林古淡天真。

”清代王原祁更是直接将云林抬高到了元四家第一的位置:“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

”大约从1353年开始,52岁的倪瓒开始了长达20年的五湖三泖的漂泊生活。

这20年的时间,也是云林绘画艺术不断纯化的时间。

我们所熟知的云林绘画,亦是在这段时期内呈现出自己的古淡天真风格的。

《安处斋图》没有纪年,但是从笔墨特性上看,和其代表作《容膝斋图》颇为相似,可暂定为其生命最后几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甚至于通过画面中房屋的意象,可以猜测是比《容膝斋图》更晚的作品。

我们读《安处斋图》,或许可以读到一个不同于过往的云林。

所谓“安处”,或许正是云林在漫长的漂泊之后,对生命安处之所的一份渴求。

倪瓒绘画的时间思考——从倪瓒画中的题跋谈起

倪瓒绘画的时间思考——从倪瓒画中的题跋谈起

作者: 朱良志[1,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9-4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绘画题跋;文人画;倪瓒
摘要:元代政治、文化、艺术土壤的变革催生诗文书画形成强大的合力,诗文书画的交融推动了元代题跋文化的兴盛.元人绘画题跋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有多项突破.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和书体的全面复兴带动了绘画题跋关于书画同法理念的深入阐释,也使元代绘画题跋的图式、形制、书体功能臻于完善.文人画重笔墨的特质使元代书风与画风在审美层次高度契合,标志着书画融合迈向了新的高度.。

中国历代书法家名录

中国历代书法家名录

中国历代书法家名录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辈出,不胜枚举。

仅清代彭蕴灿所创作的《画史汇传》中就记载有7500余人。

如果把这么多人全都叙录,既不可能而且也无助于鉴别,因此只把墨迹尚存的名家选择略加叙述。

唐之前书法名家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的真书是古今之冠。

尤其擅长隶书,自称与锺繇的字相抗衡,与张芝的字差不多,他所书的帖传世的很多。

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字子敬,擅长草书、隶书,与父亲并称“二王”。

官至中书令,世称为“王大令”。

智永,南北朝时陈朝的永欣寺僧人。

俗姓王,会稽人,号永禅师,擅长书法,能书各种书体,草书尤其突出。

临书三十年,写有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

唐朝书法名家虞世南,唐代慈溪鸣鹤(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字伯施。

唐太宗时是弘文馆学士,太宗称赞他有五绝:德行、忠吉、博学、文词、书翰。

虞世南是向智永和尚学习的书法,他的字风趣秀逸,为世人所珍重。

欧阳询,字信本,博通经史,在隋朝时为太常博士,在唐朝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

他擅长书法,起初模仿王右军,而险劲的笔法又超越王右军。

他的书体世称“率更体”。

颜真卿,字清臣,博学,擅长行、楷,是开元年间的进士,官至侍御史。

唐代宗时升至尚书右丞,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他善正书和草书,笔力遒婉,世人珍重,传之后学。

柳公权,字诚悬,元和年进士,博通经术,他的书法结体妍媚,自成一家。

褚遂良,字登善,广涉文史,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工于楷书、隶书。

怀素,长沙的僧人,嗜酒,擅长草书,自己说领悟到“草圣”三昧。

因家中贫穷没有纸来书写,曾经在故里种万余株芭蕉,以供练字挥洒。

世上流传有他所书的草书《千字文》等。

李阳冰,唐代赵郡人,字少温,擅长篆书,舒元舆说他不在李斯之下。

张旭,唐代吴人,字伯高,擅长草书,嗜酒,每当大醉后,便喊叫奔走,并下笔或用头发濡黑来书写。

世号“张颠”,又称“草圣”。

【推荐下载】倪瓒个人资料历史背景_倪瓒出生逝世日期时间-范文word版 (4页)

【推荐下载】倪瓒个人资料历史背景_倪瓒出生逝世日期时间-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倪瓒个人资料历史背景_倪瓒出生逝世日期时间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倪瓒的历史故事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倪瓒个人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一说初名“珽”。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

无锡(今属江苏)人。

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

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

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倪瓒人物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

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

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

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

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倪瓒元倪瓒安处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为复杂的时代。

在“复古”思潮中,赵孟頫无疑是众多书家中的核心人物,而张雨、倪瓒、杨维桢等,受赵氏书风影响,又不受其束缚,表现出激越独特、率真萧散的个性与面貌,以及不履不衫、任意纵横的精神与气质。

本期“倪瓒书法特辑”将倪瓒作品作全方位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欣赏、学习与研究的资料。

倪瓒题款书法的分期及特点欧阳摩壹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不仅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写下光烁后世的重要一页,而且其书法功力深厚,格调高逸,饶有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倪瓒的书画作品,约有二百六十多件。

但遗留至今者,只有四五十件,而独立的书法作品更少。

所幸在其画作上,还留存有一些款题书法,可以窥其书法面目、技法和神韵。

倪瓒,无锡梅里(今属江苏)人。

初名埏,字泰宇,后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别号有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净名庵主等十余个,自称倪迂、懒瓒。

其生年,以前学界多认为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 ),后经考证为生于大德十年(1306 )。

倪瓒小像倪瓒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居家读书、畅游交友时期(1352 年以前)和弃家隐遁、游荡江湖时期(1352年以后至1374 年去世)。

青壮年时代,倪氏家资巨富,他随名儒读书修习,受到较为系统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

倪家建有清閟阁,“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

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

这些书画中有许多为晋唐宋名画法帖,倪云林广习博览,并常外出写景,为其后的书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28 岁那年,其兄及母亲相继去世,倪瓒颇受打击。

他在应付俗事之余,依旧过着“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放笔作辞赋,览时多论评”的生活。

其后,洪水、地震、瘟疫等天灾和农民起义频发,倪氏家道衰落,经济拮据,陷于内外交困之中。

其间几次避难太湖,又时回家中。

元至正十二年(1352 )前后,他开始弃家隐遁,后携家避兵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

漂泊、动荡、艰辛的生活,使倪云林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以达观心态和隐逸文化精神,勤奋创作,画风、书风和诗风也随之大变,而更为成熟,高逸天真,留下许多书画精品。

元倪瓒楷书跋张雨自书诗册(之一)吉林省博物馆藏元倪瓒楷书跋张雨自书诗册吉林省博物馆藏倪云林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他常在画上题诗,诗画相映成趣,时人以唐代王维比拟之。

其画风疏远萧散,诗风简淡秀雅,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得到了进步阐发。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诗画合一,题画书法也熠熠生辉。

他的字古雅隽逸,题诗和款跋于画上,达到诗、书、画生发映带、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他的款题书法,为我们体悟其简远高洁之情志和创作时的心态意绪,认识、研析其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路径。

倪瓒在绘画上的款题书法,大概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在自作画上题写诗句、年代款、名款、跋文等;二是同时或后来的书画家、鉴藏家在他的画作上题诗、题跋;三是倪瓒在别人画作上题诗,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元代画家张中《吴淞春水图》左上角倪瓒的题诗。

后二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本文着重梳理、赏析倪瓒绘画上的自作款题书法(数量较多且呈系列),由此探讨他的书法演进历程及早、中、晚期书法风格,探析其书学渊源和书法艺术成就。

元倪瓒紫芝山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于倪瓒书法的分期,有论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即早期,自青少年至1349 年;中年,大致从1350 至1367 年;晚年,1368 至1374 年,即进入明代以后的几年。

但从他的绘画上的款题书法来看,这个分期似有不妥。

笔者也将其书法分为三期,但起讫年代与之不同。

早期:大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 )以前,即青少年时代至49 岁以前,其书法为稚拙期,这个时期的款题书法以《梧竹秀石图》《水竹居图》为代表。

其特点为:字形多瘦长,纵向取势,笔画硬拙有力,顿按不明显,线条平匀。

晚期书法的某些特点已现,如主横画末端顿按回锋,或回钩,或轻挑出锋,瘦长字外杂以扁方和方形字(有的画如《水竹居图》款题扁方字更多些),但总的说,行气不畅,技法不够圆熟,风貌生拙。

中期:至正十五年至至正二十三年(1355 —1363 ),即50 岁后至58 岁之间,以《竹石乔柯图》《江岸望山图》等款题为代表。

其特点为:字形由瘦长向扁方字过渡,扁方字已占主流;主横画末端顿按加重,或起明显的圭角,左轻右重的态势已现,笔力清劲,笔法渐趋圆熟,行气较为流畅。

晚期: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1360 —1374 ),即59岁至他去世(69 岁)。

这一时期其款题书法精品较多,以《溪山图》《竹梢图卷》《渔庄秋霁图》等款题为代表。

其特点为:撇、捺画展逸多姿,主横画末端和有的点、捺画,或顿按回锋,或顺势回钩,或轻挑出锋,或起圭角,变化甚富,楷中带行,兼存隶意。

字形宽扁,横向取势;结体宽博,略呈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之态势,并有正欹、疏密、跌宕、错落、照应等变化,笔力韧健,行笔流利,技法娴熟,神完气足,高逸冲淡,似嫩而苍,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

去世前几年,有的款题行笔从容,火气褪尽,平淡天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元倪瓒行楷书淡室诗轴故宫博物院藏早期稚拙期梧竹秀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无年代题记,有资料说其作于1340 年,倪瓒时年35 岁。

此款题笔画瘦硬劲健,无多少弹性,粗细、提按等也少变化,如同以硬笔题写。

字形瘦长,兼有方形或扁方字,结字或松散,或紧凑,姿态或平正端雅,或俯仰倾侧,字距或宽或紧,行线或弯或直,变化殊多,似在绘画之余信手而写,不事修饰,潇洒随意。

应为其早年题写,但晚期书风已出现。

如横画的末笔顿按回锋,或回钩,或微出锋,略带隶意;“梧”“云”“五”“廉”“户”等字,已颇似晚年书法。

此款题虽风貌稚拙,略嫌生硬,但仔细读之,仍可体悟作者超逸拔俗之情怀,与简淡散逸之画面协和呼应。

元倪瓒梧竹秀石图故宫博物院藏水竹居图卷》,元至正三年(1343 )作,时年38 岁。

此诗题笔画清劲挺健,很有力感,章法上横平(每行第一字)竖直,疏朗齐整。

明代鉴藏家张丑评此款题云“全师欧阳率更”。

从用笔看,不乏欧阳询的痕迹。

不过欧书筋骨过于外露,风格险劲,而倪氏此题则清劲无险。

倪云林以隶书笔意作自己的发挥,起笔没有明显的露锋,而较为含蓄,有些字的捺脚舒展潇洒,严谨遒劲中融进了舒徐婉转的意致,整饬秀雅中又不乏字形大小等变化,避免了单调与呆板。

此题诗精整匀称,未脱晋唐楷法,还处于学步而未形成自我面目的阶段。

但其晚期书法的某些特点,如主横画收笔处加重,在此题上已出现,只是不如中、晚期那么明显;字形上也由瘦长向扁方演变过渡,扁方字较多。

元倪瓒水竹居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六君子图》,款题有两处,其中处明确题为至正五年1345 )题写,时年40 岁。

此题与《水竹居图》款题不样,它不似欧书精整中的遒媚,倒有钟、王的高古萧散。

该题款的一个特点,是对横笔和捺脚作了适当的夸张,制造了张力与字的情趣。

“每”“之”等字,隶意浓厚,横、捺都超出了正常长度;“大笑”的“大”字,呈现歪倒的态势,突出了趣味。

笑”等字写得较随意,有行草的意味,显示他题款时的轻松随意。

整幅题款追求的是写意书风,笔势灵动有生气,笔画掺以隶意而神气雅逸。

元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岸南双树图》作于1353 年,时年48 岁。

此题也属早期题字,笔画多瘦劲硬挺,但有提按顿挫等变化,转折处干净利落,骨力笃定遒健。

横画多稍向上取势,主横画末端多顿按,粗重回锋。

隶意减弱,除了“余”等少数字撇捺较舒展外,其他字撇捺均较收敛。

结体纵向取势,字形多修长,且有揖让、倾侧、大小、呼应等变化,如“思”字下半部偏右,“忆”字右半部上下不在一条直线上,下半部偏左,破平正之乏味,得揖让之拙趣。

字字随势生形,或欹或正,或疏或密,或长或扁,或刚或柔,笔画之间、字行之间气息连贯而多有变异,避免整齐划一产生的算子之累,生动有情趣,但总体来说,此题劲健有余,温雅秀逸不足,略有生硬造作之弊。

最后“至正四年二月”数字,却与前几行不同,字形扁方,潇洒流畅,已近乎晚期成熟风格。

元倪瓒岸南双树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松林亭子图》,作于至正十四年(1354 ),时年49 岁。

此款题与《梧竹秀石图》等早年画作所题相似。

字形多瘦长,笔画瘦劲硬挺,无明显粗细变化,可以想见其题写时用力平匀。

但为破其板滞,其体势除少数平正外,多向右上倾侧;有行无列,行也不直,另在字形、结字等方面,也别具匠心,随手生发,变化多多,风格简逸率性。

与前几幅题记一样,此题虽为早年书法,自我风格尚未成熟,但已蕴含晚年风格端倪。

如“至正十四”等字,形体宽扁,笔法精熟,已近于其晚期书法风致。

元倪瓒松林亭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期演变发展期古木幽篁图》,年代不详。

此图款题字势及行线略向右上倾侧,字形除长方外,还有方、扁方等变化。

横画末端多顿按回锋,或轻挑出锋,有的已显露圭角;竖画挺健,撇画展长,点、宝盖折钩处回钩有力,转折处较为方楞。

线条硬挺,骨力骏健,瘦硬如铁,力透纸背,刚强奇崛有余,秀润雅正不足。

兼具早期和晚期书风某些特点,处于倪氏书法中期的演变过渡阶段,约创作于50 岁左右。

元倪瓒古木幽篁图故宫博物院藏竹石乔柯图》,作于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 ),时年52岁。

其横画顺锋起笔,笔画较细,收笔时作顿笔回锋,或回钩,或起圭角,有的字已呈现其晚期常见的左尖右钝、左轻右重等笔法和态势特点,如“两”言”撇仲捺”舒等字。

放自然,“春”“起”“乔”“奉”“文”“夏”征”诸字,带有隶意,展逸多姿。

结字匀称,字形或长或扁或方,这些长方字或依结构及笔画多寡,或拖长竖画,随手变化,散落点缀,为精整的字行带来节奏感。

点画精丽,挺拔隽美,出尘拔俗,耐人品海博物馆藏鉴,洵为倪氏中期书法佳作。

元倪瓒楷书竹石乔柯图跋江岸望山图》,作于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 ),时年58 岁。

此款题仍有早期书风痕迹,字形以扁方为主,但杂以长方字;笔画遒健,但行笔的顿按和线条的弹性比早期增强,如“晴”“明”“奇”“舟”等字竖钩柔弯,有的字弯的幅度过大,而略有软弱之弊。

主横画收笔处重按回锋,有的字顿按过于粗重,而形成圭角,如“杨”“程”“江”等字;有的字捺笔舒展,带有明显隶意,如“余”“癸”等字;而“云”“友契”等字已为晚期成熟风貌。

看似写得随意,因字变形,随手生发,而有避让、趋就、穿插、向背、呼应等多种变化,笔力劲拔,风骨棱棱,力透纸背,但不一味霸悍,刚柔相济,正欹互映,生拙劲逸。

早、晚期书风在此汇聚孕化,代表其中期晚段之书法风格。

元倪瓒楷书江岸望山图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林亭远岫图》,作于癸卯年,即1363 年。

线条生拙,行气不畅,但横画的顿按回锋、回钩等特征明显。

与《江岸望山图轴》等同年创作的《江渚风林图轴》,横画处顿笔明显,有圭角,捺的收笔有顺势斜钩,如“怀”“征”等字同,属书风转型即将完成时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