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共1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共17张ppt)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
国破家亡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 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遂驰马去。途中奔驰 ,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 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 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 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 ,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李 清照《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词,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 字、炼句、炼意,形成“易安体”。南渡以 后,词的风格,从清新婉转变为悲凉凄苦, 多抒发故国之悲。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融情入景 • 直抒胸臆
• 铺叙抒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晓)来风急!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 。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 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前录 《念奴娇》 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 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 “晓来”。(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 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 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辞句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 词家不假雕饰的本色。其难能可贵而终于至今传诵不 衰,良有以也。(吴小如《宋词鉴赏辞典·声声慢》)

大暑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崔敦礼七体赋骈体文

大暑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崔敦礼七体赋骈体文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大暑赋
第十二段
南宋 崔敦礼
作品赏析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 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崔敦礼,河北人。字仲由,本通州静海人,居溧阳。与弟 敦诗同登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历江宁尉、平江府 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淳熙八年 (1181年)卒,官至宣教郎。有宫教集。爱溧阳山水,买 田筑室居焉。其著作《刍言》编凡分三卷:上卷言政,中 卷言行,下卷言学。
• 大暑气候: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 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 为频繁。
• 大暑节气,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这就是典型 的“情绪中暑”症状。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 静”,以避免不良刺激。心理纳凉,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 “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 怡、心平气和。
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 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 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 骄阳在上,熏蒸其中 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1--100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1--100

1.鹦鹉灭火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2.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至,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有一位婢女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从后窗把鳝鱼投到河中,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毁了,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

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等到她醒来,发现疼痛减轻了,灼伤的地方也痊愈了。

(她)看看周围,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处,而且地面留下鳝鱼行动的痕迹。

婢女才知道是她以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了她。

高怀中被鳝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营业,等到拆除锅炉,下面有个洞,无数条活鳝鱼盘在里面,都把他们放到了河里。

3.黄香温席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古地名,今湖北境内)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清凉,蚊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被子),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郑人逃暑_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_文言文翻译

古郑之民,居处炎炽,夏气如火,热不可耐。

郑侯知民疾苦,遂谋所以解之。

于是,下令于国中,广集贤良,共商避暑之策。

有郑人曰:“吾闻江南之地,水乡泽国,绿树成荫,清风徐来,气候宜人,可避暑热。

”众皆称善。

郑侯闻之,喜曰:“此计甚妙,宜速往江南。

”乃命使者往江南,寻求避暑之地。

使者行至江南,果见水乡泽国,风景如画。

使者遍访江南名士,询以避暑之术。

名士曰:“江南之地,气候温和,夏无酷热。

其避暑之法,一在清泉,二在绿树,三在微风。

”使者归报郑侯,郑侯闻之大喜,遂下令全国,广植绿树,挖掘清泉,建造凉亭,以便民避暑。

又命工匠制作竹扇、纸扇,分发给百姓,以助凉风。

夏至之后,郑人纷纷前往绿树成荫之处,或乘凉于清泉之畔,或纳凉于凉亭之中。

人人手执扇子,摇曳生姿,一片清凉之景。

郑侯见此情景,心中大慰,遂下令大赦天下,以示庆贺。

然郑人未尝知,避暑之术,并非江南独有。

我国地大物博,避暑之地众多。

有者高山之巅,凉风习习;有者水乡泽国,清泉碧波;有者海滨沙滩,海风拂面。

郑人若能广游四方,何愁无避暑之地?郑侯闻此,感慨万分。

乃下令广开言路,广纳贤才,共谋国家大计。

郑人亦纷纷响应,各抒己见,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自是之后,郑国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国家日益强盛。

而郑人亦不再局限于江南一隅,而是广游四方,领略各地风光,增长见识。

郑人逃暑之事,遂成美谈,传颂千古。

然郑人逃暑之策,亦非长久之计。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四季分明。

郑人若能适应各地气候,因地制宜,则无需逃暑。

郑侯深知此理,遂下令全国,普及农桑,发展经济,使民安居乐业。

岁月如梭,郑人逃暑之事,已成为往事。

然其精神,却永远流传于世。

郑人逃暑,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精神。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炎炎夏日,要善于寻找清凉之处。

郑人逃暑,成为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文言文翻译】郑国的人民居住在炎热的地区,夏季天气酷热,难以忍受。

郑国的君主知道人民的痛苦,于是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黄香扇枕温席文言文翻译

黄香扇枕温席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黄香,字文强,年十二,事母至孝。

天寒,则温席以奉亲;天暑,则扇枕以安亲。

母卧疾,香衣不解带,侍汤药,不离左右。

母尝曰:“吾儿此行,必成大器。

”乡人皆以为孝子,州郡举孝廉,公车特征,不就。

黄香,字文强,年方十二,对待母亲极为孝顺。

每当天气寒冷,他就亲自为母亲温暖床席;而天气炎热时,他又亲自为母亲扇凉枕席。

母亲卧病在床,黄香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为母亲煎药,不离不弃。

母亲曾对他说:“吾儿此行,必成大器。

”乡里的人都将他视为孝子,州郡官员举荐他为孝廉,派公车特地征召,但他并未前往。

黄香孝顺之事,传遍乡里。

一日,郡守闻其名,召而问之:“吾闻尔孝顺,可闻之?”黄香对曰:“臣闻孝子之事亲,如冬日之温席,夏日之扇枕,是以不遗细微。

”郡守叹曰:“善哉!孝子也。

”遂命黄香为郡吏。

黄香在郡中,勤勉谨慎,政事之余,仍不忘孝顺。

一日,母病复发,黄香昼夜侍疾,不离左右。

母问:“尔何不归?”黄香答曰:“儿愿侍疾,不敢归也。

”母感其孝心,泪流满面。

黄香孝顺之事,感动了天地。

一日,雷雨大作,黄香正在为母亲煎药,忽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霹雳一声,房屋震动。

黄香大惊,慌忙跑出门外,只见一道金光从天而降,落在黄香面前。

金光化作一位仙人,对黄香说:“尔孝顺至诚,天帝赐尔以仙药,服之可延年益寿。

”黄香拜谢仙人,服下仙药,果然身体强健,精神焕发。

黄香孝顺之事,传遍天下。

其后,黄香官至尚书令,仍不忘孝顺。

每遇佳节,必亲自为母亲置办酒席,与母亲共度欢乐时光。

母亲年迈,黄香亲自为母亲洗涤衣物,整理床榻,不辞劳苦。

黄香孝顺母亲,事亲至孝,成为后世孝子的楷模。

其故事流传千古,传颂不衰。

世人皆言:“黄香扇枕温席,孝道之至也。

”其孝行感动了天地,成为了中国古代孝道的典范。

译文如下:黄香,字文强,年仅十二岁时,对母亲的孝顺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寒冷的冬天,他亲自为母亲温暖床席;在炎热的夏天,他又亲自为母亲扇凉枕席。

当母亲卧病在床时,黄香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为母亲煎药,不离不弃。

九年级上册语文9上前7首诗歌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9上前7首诗歌课件

卜 算 陆子

咏 梅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一 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 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 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 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 的诗人,《剑南诗稿》共 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 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 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 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 代的最强音。
池中碧苔只有三四点、叶底黄鹂的 叫声只有一两声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
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 春季。
3.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 五律,韵脚 是 ang。 4.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 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我们 学过的思乡诗词曲里也有运用这种技法的句子,请写出 来。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 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 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 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 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 感欢愉感。
• 二 《月夜》
• 1. 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2.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觉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 句是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 恨”:晏殊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 长”:柳永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 宗”:李煜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 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 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隋书·长孙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隋书·长孙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隋书·长孙炽传》原文及翻译隋书原文: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

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炽应其选,与英俊并游,通涉弥博。

建德二年,授雍州仓城令,寻转周至令。

频宰二邑,考绩连最,迁崤郡守。

入为御正上士。

高祖作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邑二百户。

迁稍伯下大夫。

其年王谦反,炽从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

以炽为前军,破谦一镇,定楚、合等五州,擒伪总管荆山公元振,以功拜仪同三司。

及高祖受禅,炽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

寻以本官摄判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加以处事周密,高祖每称美之。

授左领军长史,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

还授太子仆,加谏议大夫,摄长安令。

与大兴令梁毗俱为称职。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寻领右常平监,迁雍州赞治,改封饶良县子。

迁鸿胪少卿。

后数岁,转太常少卿,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于路授吏部侍郎。

大业元年,迁大理卿,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

擢拜户部尚书。

吐谷浑寇张掖,令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

六年,幸江都宫,留炽于东都居守,仍摄左候卫将军事。

其年卒官,时年六十二。

谥曰静。

子安世,通事谒者。

译文: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长孙稚的曾孙。

祖父长孙裕,曾做西魏太常卿和冀州刺史。

父亲长孙兕,北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长孙炽生性敏慧,容貌俊美,颇读群书,兼善武艺。

北周建德初,周武帝崇尚道法,尤其喜欢玄学,求取那些兼通经史、善于谈论的人,为通道馆学士。

长孙炽应其选,与英才们一起,读书读得更多。

建德二年(573),授他雍州仓城县令,不久转任周至县令。

中国二十四节气大暑习俗介绍PPT模板

中国二十四节气大暑习俗介绍PPT模板
预防:在烈日下做好防晒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洗温水澡帮助体温散发。
多吃蔬菜瓜果,适量饮用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清凉饮料。
肠道传染病
大暑防病
在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升高,食物易于 腐败变质,同时,蚊虫繁殖加速,它们 成为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这一时期,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痢疾、 甲型肝炎、食物中毒及水中毒等。
饮伏茶
大暑民俗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 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 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 的作用。
大暑民俗
晒伏姜
• 三伏天时,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 于太阳下晾晒。
过大暑
•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 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 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 的礼品。
• "暑"意为炎热,而大暑则表示炎热达到了极致。与 小暑相比,大暑时节的热力更甚,恰逢“三伏”期间 的“中伏”阶段,堪称一年内温度最高的节气。此时, 湿气与热气相互交织,达到最为旺盛的程度。
大暑释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 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 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 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肠道传染病
大暑防病
主要措施:
• 少吃隔夜隔餐的饭菜; • 餐具、食物等要防苍蝇、蚊虫叮咬,做好洗涤消毒工作; • 买来的海鲜等水产品一定要煮熟煮透,不可生吃; • 不喝生水,防止水污染; • 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 • 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手洗澡。

徐书信《在暑雨》释义及翻译

徐书信《在暑雨》释义及翻译

徐书信《在暑雨》释义及翻译
徐书信的《在暑雨》是一首描绘夏季雷雨景象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夏季雷雨的特点和氛围。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暑雨》的释义。

在这首诗中,徐书信写道:“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在暑雨》的翻译。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

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这首诗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保持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在翻译中,“夏日熏风暑坐台”描绘了夏天炎热的气息和湿热的天气;“蛙鸣蝉噪袭尘埃”则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的噪音和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则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雷声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冷雨如钱扑面来”则描绘了冷雨纷纷洒落的景象。

总的来说,《在暑雨》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夏季雷雨的特点和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夏季雷雨的感受和思考。

李责煮粥文言文翻译

李责煮粥文言文翻译

昔有李责者,性恬淡,好食粥。

一日,李责偶得新米,欲煮粥以飨亲族。

是日,天寒地冻,李责早起,炊火于灶,精选米粒,淘之再三,以去糠秕。

粥煮既久,李责恐其不熟,遂亲尝之。

粥味淡雅,然未至甘美。

李责思:此粥未熟,恐不能尽得亲族之欢心。

于是,李责不辞辛劳,反复熬煮,直至粥熟。

粥熟矣,香气四溢。

李责视之,粥色白如玉,质浓如膏。

遂携至亲族聚会之处,众人围坐,欢声笑语。

李责捧粥,分而食之,众人皆赞其美味。

食毕,李责问众人:“此粥可合心意否?”众人答曰:“味美可口,真乃佳肴也!”李责闻言,心中喜悦,不禁感慨:饮食之道,不在于奢华,而在于真诚与用心。

自是之后,李责煮粥更加用心。

每煮一锅,必亲自挑选米粒,洗净,淘之,熬之。

有时,李责为使粥更加美味,还会加入些许药材,如红枣、枸杞等。

然其用心,皆在使亲族得美食之乐。

一日,李责煮粥,适逢邻里访友。

邻里见李责煮粥,便问:“李兄,此粥何故如此美味?”李责答曰:“此粥非同寻常,乃是我用心煮制而成。

煮粥之道,在于用心,用心则美味自现。

”邻里闻言,茅塞顿开。

自此,邻里亦效仿李责,煮粥时皆以真心对待,粥味亦日渐佳美。

李责煮粥,虽为家常小事,然其用心,足以感人。

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之道,不仅关乎口腹之欲,更在于心之感受。

李责煮粥,便是以心烹饪,以情传递,使得饮食之道,得以传承。

今日之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往往追求速成。

然李责煮粥之事,足以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如此,方能体会到古人饮食之道的真谛,亦能品味到生活的真滋味。

故李责煮粥之事,虽为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用心生活,用心烹饪,让饮食之道,得以发扬光大。

八年级语文下创新设计练习册课外古文翻译

八年级语文下创新设计练习册课外古文翻译

八年级语文下创新设计练习册课外古文翻译8页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

尝与后反复,辞色逾厉,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身虽死,法终不可改。

”至市,临刑得免,除名为庶人。

如是者三,终不挫折。

朝廷倚赖,至今犹怀之。

翻译大理丞徐有功,每遇到武则天将要杀人,必定根据案情依照律法当着朝廷众官面前提出争辩。

曾经与则天后反复辩解,言辞声气越来越厉害。

有次,武则天真的恼火了,下令把徐有功押出去斩了。

徐有功被拽走时还回顾头来说:“我虽然被杀了,国家的律法绝不可更改。

”到了刑场,临近用刑又被赦免,而被免去官职,成为百姓。

就这样上上下下有过三次,一点都没有使徐有功屈服。

当时朝廷上不少官员都依赖他仗义执言,至今还念念不忘。

24页卢沟桥横跨卢沟水两岸,金国明昌(金章宗完颜璟年号)初期建成,我朝(作者的朝代,明朝)正统(明英宗年号)九年又进行了修补。

桥长二百布(步:是古代长度计量单位),(两侧)石头栏杆、柱子的顶上,母狮和幼狮,回头看的、抱在怀中的、背着幼狮的、连在一起的,姿态表情相呼应,数都数不完。

俗语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神妙的雕刻。

桥北有个村子,有好几百户。

己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元朝的兵马焚烧、抢夺几乎光了。

村头上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去就像城墙上的矮墙(也叫女墙)。

31页翻译秦穆公曾出巡而走失骏马,亲自去寻找,看到有人已杀了骏马,正一起在吃马肉。

穆公就问他们:“这是我的骏马呀!”众人都吓得站起来。

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而不饮酒的人会死。

”于是吃马肉的人,依次饮了秦穆公赏给他们的酒。

饮酒后,杀马者就都惭愧地离去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包围了秦穆公。

以前偷马吃的人知道了,都说:「三年前穆公饶恕了我们一命,这个恩情欠得太久了。

现在我们可以舍命来报答他了。

」於是大家拿起武器,冲进晋军阵中,把穆公救了出来。

穆公突围后,一举擒获晋惠公,打了一场胜仗。

39页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西瓜文言文翻译

西瓜文言文翻译

余游于夏之盛,感于炎炎烈日之下,暑气蒸腾,心烦意乱。

忽见一物,碧绿如翠,晶莹剔透,其名为西瓜。

余喜,遂取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暑意全消。

因赋《西瓜赋》以记之。

吾西瓜也,生于炎夏,长于烈日,绿叶托其根,紫藤牵其蔓。

其叶似莲,其蔓如藤,缠绕交错,相映成趣。

果实大如瓮,圆若球,碧绿如翠,红白相间,宛如翡翠嵌玉,美不胜收。

西瓜之皮,薄如蝉翼,触之即破。

其肉甘美,汁液丰盈,入口即化,清凉可口。

余尝夏日午后,手执西瓜,置于案头,举头望碧空,俯首品甘甜,心旷神怡,暑气尽消。

西瓜有清凉解毒之效,可消暑热,解烦渴。

其汁液清甜,可清热润肺,养胃生津。

古有诗云:“夏日炎炎,西瓜解渴,暑气全消,心旷神怡。

”此言不虚也。

西瓜之美,不仅在于其味,更在于其形。

其形圆如镜,碧绿如玉,晶莹剔透,宛若仙果。

食之,可令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

吾尝观西瓜之生长,其根深扎于土,其蔓蔓延于地,不畏烈日,不畏风雨,终成硕果。

此亦人生之写照,人当如西瓜,扎根于大地,努力成长,终成大器。

夏至,西瓜成熟之时,农人皆喜,市井皆忙。

西瓜车载,西瓜船渡,西瓜满街,西瓜满巷。

食西瓜,品人生,畅游于夏之盛,感人生之美好。

余尝与友共食西瓜,笑语盈盈,欢声阵阵。

西瓜之美,不仅在于其味,更在于其情。

友情如西瓜,甜在心间,回味无穷。

西瓜,夏日之宝,人生之良药。

食之,可消暑热,可解烦渴,可养胃生津,可陶冶情操。

愿人皆能如西瓜,坚韧不拔,终成大器。

夫西瓜之美,美在甘甜,美在清凉,美在解毒,美在养生。

余今得西瓜,食之,感其美,赋《西瓜赋》,以记其事。

于是,余遂挥毫泼墨,书《西瓜赋》一篇,以赞西瓜之美,以抒夏日之情,以记人生之美好。

愿人皆能品西瓜之美,享夏日之乐,感人生之真。

大暑文言文

大暑文言文

大暑文言文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指夏季最炎热的天气。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热得让人食欲不振,身体乏力,夜晚难以入睡,被称之为“大暑热”。

在古时,人们对于大暑有着特殊的习俗和活动,如吃暑羊、饮暑酒、斗蟋蟀等。

大暑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大暑时节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在文言文中,大暑的描述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气象、节气、农事等方面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酷暑”、“热浪”、“大热”、“暑气逼人”等。

例如:“今日大暑,田禾将熟,但苦炎热,若不降雨,则干枯无收。

”、“时值大暑,酷热难
当。

”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文言文专家或查阅古籍。

南史徐伯珍文言文翻译

南史徐伯珍文言文翻译

南史徐伯珍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南史,刘绘传》刘绘,字士章,彭城人,太常悛弟也。

父勔,宋末权贵,门多人客,使绘与之共语,应接流畅。

勔喜曰:“汝后若束带立朝,可与宾客言矣。

”解褐著作郎,太祖太尉行参军。

太祖见而叹曰:“刘公为不亡也。

”豫章王嶷为江州,以绘为左军主簿,随镇江陵,转镇西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

绘聪警有文义,善隶书,数被赏召,进对华敏,僚吏之中,见遇莫及。

琅邪王诩为功曹,以吏能自进。

嶷谓僚佐曰:“吾虽不能得应嗣陈蕃,然阁下自有二骥也。

”复为司空记室录事,转太子洗马,大司马谘议,领录事。

时豫章王嶷与文惠太子以年秩不同,物论谓宫、府有疑,绘苦求外出,为南康相。

郡事之暇,专意讲说。

上左右陈洪请假南还,问绘在郡何似?既而间之曰:“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

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征还为安陆王护军司马,转中书郎,掌诏诰。

敕助国子祭酒何胤撰治礼仪。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

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

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

时人为之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

”言在二家之中也。

鱼复侯子响诛后,豫章王嶷欲求葬之,召绘言其事,使为表。

绘求纸笔,须臾便成。

嶷惟足八字,云“提携鞠养,俯见成人。

”乃叹曰:“祢衡何以过此。

”后北虏使来,绘以辞辩,敕接虏使。

事毕,当撰《语辞》。

绘谓人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

”事兄悛恭谨,与人语,呼为“使君”。

隆昌中,悛坐罪将见诛,绘伏阙请代兄死,高宗辅政,救解之。

引为镇军长史,转黄门郎。

高宗为骠骑,以绘为辅国将军,谘议,领录事,典笔翰。

高宗即位,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宁朔将军、抚军长史。

安陆王宝晊为湘州,以绘为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将军如故。

宝晊妃,悛女也。

宝晊爱其侍婢,绘夺取,具以启闻,宝晊以为恨,与绘不协。

遭母丧去官。

有至性,持丧墓下三年,食粗粝。

服阕,为宁朔将军、晋安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观刈麦》原文和翻译译文

《观刈麦》原文和翻译译文

《观刈麦》原文和翻译译文《《观刈麦》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观刈麦》原文和翻译译文《观刈麦》原文和翻译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2、《观巴黎油画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观巴黎油画记》原文及翻译薛福成原文: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

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

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

【参考文档】中考文言文《七月》全文详细翻译-实用word文档 (2页)

【参考文档】中考文言文《七月》全文详细翻译-实用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七月》全文详细翻译七月选自《诗经·豳风》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九月份就该发寒衣。

十一月份风呼呼响,十二月份寒风刺骨。

没有衣服没有粗布衫,怎么挨到年底!一月份修理农具,二月份下田耕地。

和我的妻子儿女一起劳动,忙得把饭带到田间地头,农官看到满心欢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九月份就该发寒衣。

春天开始转暖,有了呜叫的黄莺。

女子提着大筐,沿着那小路走,寻找嫩桑叶。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苍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天日长长,采摘白蒿忙。

女子心中正忧伤,害怕碰上贵族家儿子同行。

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八月份割芦苇。

开始养蚕的月份修剪桑树,取出斧头,用来砍掉高处的长枝,摘下它上边的嫩桑叶。

七月份开始有呜叫的伯劳鸟,八月份开始纺线,有的染黑色有的染黄色。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折,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贝鸟jue),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我染的大红色最鲜艳,给那公子哥儿做衣裳。

四月份远志开花,五月份蝉呜叫。

八月份收获,十月份落下枝叶。

十一月份捕貉子,取出狐狸皮,给公子做皮衣。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十二月份聚集起来,继续打猎。

自己留下小野猪,把大野猪献给公堂。

五月份蝗虫切股鸣,六月份纺织娘振动翅膀叫。

七月份在野外,八月份到房檐下,九月份进到屋里,十月份蛐蛐儿钻到我的床下。

把所有的洞塞住用烟熏老鼠,堵塞北窗缝泥住门边洞。

可怜我的妻子儿女,说是为了过冬,进到这破屋居住。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7.夏季的政令

7.夏季的政令

7.夏季的政令7.夏季的政令【原文】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1,重则雨雹,行秋政水。

十二小郢2,至3德4。

十二绝5气下,下爵赏。

十二中郢,赐与。

十二中绝,收聚。

十二大暑至,尽善。

十二中暑,十二小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

藏薄纯,行笃厚,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译文】夏季行为于春季的政令就会有风灾,行为于冬季的政令就会衰败,严重的会降冰雹,行为于秋季的政令就会有水灾。

从夏季开始计算十二天为小满,这是周密周到的规律。

过十二天为绝气降下,适宜封爵加赏。

又过十二天为中满,适宜赏赐。

又过十二天为中绝,适宜收获聚敛。

又过十二天为大暑至,适宜行善事。

十二天为中暑,十二天为小暑,三暑行事相同。

七次兴起事业的时候,君主要穿着赤色衣裳,吃苦味食物,听羽调音乐,治理阳气,凡事用七数,饮水用南方水井,用南方之火烤带毛的野兽肉煮饭。

心怀省薄纯素,行为笃信忠厚,宽广坦荡之气修通,万物开通安静,形体生成合理。

【说明】夏季为火,所以要实行火的政令。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所以夏季要做上升之事,要实行促使事物上升的政令。

这样才是爱护及管理。

——————————————————【注释】1.落:(luò洛)《书·舜典》:“帝乃殂落。

”《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

”《孟子·万章上》:“放勋乃殂落。

”《史記》:“家贫,宾客益落。

”这里用为衰败之意。

2.郢:(Yǐng影)节气名。

《字汇补·邑部》:“郢,节气名。

”赵守正《管子译注》谓“郢”通“盈”。

盈亦满也,立夏后为小满。

俗语:“大满小满,江河水满。

”3.至:(zhì志)《易·井·辞》:“往来井井,汔至,亦未谲井。

”《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文言文翻译是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文言语句理解能力集中体现。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晓以“信”“达”“雅”为主的标准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条标准。

“信”,即准确,就是要明确无误地表这出原文的意思,不望文生义,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文意。

“达”,即通达,就是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表达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优美,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中学阶段,文言句子的翻译对“雅”可以不作要求,只要做到“信”和“达”即可。

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文言文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即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将原文中的词句全部落实到译文或对句子意思的表述中去,体现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句式上也保持一致。

“意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三.掌握“留、换、删、补、调、贯”等方法(一)保留法“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名、年号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等。

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二)替换法“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翻译时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所以,掌握①古今异义词、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对于翻译句子非常重要。

(具体见【实词学习】)如: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金,古义:坚固;今义:黄金。

)②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如》)(完,使……完整无缺。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删除法“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词语。

(1)同义实词选其一,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明,都作动词用,坚守、恪守的意思。

);偏义复词用其主,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不译。

如:①发语词“夫”“盖”;②凑足音节的助词“之”;③倒装结构的标志的“之”“是”;④句中提顿语气词“者”;⑤有时某些承接连词“而”“以”等。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四)增补法“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兼语)以及介词“于”“以”通常要译出,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包括以下几种: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促织》)(一,一只)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见后面【知识卡片】)(五)调换法“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互文见义及其他需要调整(六)贯通法“贯”,就是前后贯通。

文言句中带修辞色彩的说法(如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适当增加衔接上下文的词语,使文意贯通。

此外,还要认真仔细地对译文作必要的检查、修改,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言句子理解和翻译总是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对前后文脉的把握。

通常所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二字,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联系原文整段(篇)的思想内容和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确切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很多语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就难以完整理解它的意思、情感和韵味。

此外,要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认真研读课文,对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等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2.适度扩大课外阅读和训练的量。

在学好课文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文言文的阅读和训练量,进一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切实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附注】口诀: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经典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③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③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⑤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有删)【注释】①赵公:名赵抃,宋景祐进士。

②羡:盈余。

③廪:供给,救济。

(上海市长宁区2014学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知识卡片】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2)故事..,岁廪穷人()(3)使自十月朔.()(4)蚤.夜惫心力不少懈()2.从句式看,下列句子中共有几句属定语后置?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1)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2)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3)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4)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A.一句B.二句C.三句D.四句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4.第①段连续摆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5.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并思考:1.归纳两文中出现的有关官职的词语,并梳理历代官职文化常识。

2.找出并翻译文章中含有介宾后置的句子。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

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②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兵甲,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与。

”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除役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除役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景公自为,而百姓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上海市松江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一模语文试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诸侯不说.()(2)公患.之()(3)薄.身厚民()(4)而百姓不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问于.晏子曰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①其行公正而.无邪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①不侵大国之.地②吾见师之.出D.①景公自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4.分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

(3分)★★★5.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②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初,卓之入也,歩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③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

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坐者震动。

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

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徳,非前事之比也。

”卓大怒,罢坐。

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徳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

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上海市徐汇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一模语文试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乃私.呼卓将兵入朝()(2)明旦乃大陈.旌鼓币还()(3)不可以奉.宗庙()(4)今上宦于春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介词的一项是()(2分)★A.尽与.豪帅相结B.后归耕于.野C.皆以.军法从之D.卓又.抗言曰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