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教程(下)古代汉语练习题(有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2005年8月30日修订目录一、具书..............................(1)二、词汇.............................(5)三、文字.............................(14)四、语法.............................(19)五、修辞.............................(29)六、音韵.............................(31)七、古书注解.........................(34)八、古书的句读.......................(36)九、诗词格律.........................(44)十、参考答案.........................(56)工具书[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古代汉语试题(下)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_2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下)一、解释术语(20分)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叶音说四库全书总目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该句(10分)1.(苏天爵)进为师长,端已悉心,以范学者。
(《元史·苏天爵传》)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史记·孝文本纪》)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4.欲影正者端其表。
(《盐铁论·疾贫》)5.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史记·赵世家》)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
”(《史记·孔子世家》)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以其不嗜贤也。
(王符《潜夫论》)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四、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主语和谓语。
(10分)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战国策·魏策四》)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
(《史记·孝文本纪》)4.角抵者,相扑之异。
又谓之争交。
(《罗梁录》卷二十《角抵》)5.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 梁传·僖公二年》)五、根据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给下列句子填上适当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词(10分)。
(1)兵败()陈涉,地夺()刘氏。
(《汉书·贾谊传》)(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4)吏当广所失亡多。
()虏()生得,当斩。
(《史记·李将军列传》)(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
其中后四篇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一、语音食 sì衣 yì为 wâi 亡 wú著 zhù廪 lǐn 勝 shēng 耘 yún 给 j ǐ称 chân 鬻 yù奇 jī曳 yâ缟 gǎo 好恶 hàowù乖迕wǔ渫 xi â塞sài下二、文字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價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無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煖/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畮/畝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重点掌握:三、词汇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四、语法词类活用: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食、衣,名词用如动词)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务民于农桑。
(务,动词的使动用法)④薄赋敛,广蓄积。
(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乘坚策肥。
(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一、语音曩 nǎng 罷 pí悒 yì憯 cǎn 诟 gîu 辇 niǎn 轂gǔ闒 tà旃 zhān 沬 huì弮 quān 怛 dá睚 yá眦 zì沮jù隤tuí佴âr 圜huán 羑 yǒu 赭 zhě缧 lãi 絏 xiâ倜 tì傥 tǎng 愠 yùn 閣gã剌 là二、文字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古代汉语下(郭锡良)
孔子曰:“求!君子疾(讨厌)夫舍(回避)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使之来)之,则安(使之安)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zhua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的百人之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百人之卒的兵力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克制)其忿而蚁附(像蚂蚁一样)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攻下)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门重要语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题: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死去,但是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就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就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3. 纸上谈兵。
答:只在纸上谈论战争,没有实际行动。
第二题: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古汉语词语。
1. 朝三暮四答: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变化莫测。
2. 无独有偶答:表示事物之间存在巧合或相似的情况。
3. 纸上谈兵答:只在纸上谈论战争,没有实际行动。
第三题:请用古汉语解释下列现代汉语词语。
1. 电子邮件答:以电子方式传递的书信。
2. 互联网答:指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 手机答:可以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
第四题:请将以下句子改写成古代汉语。
1.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
答:吾等当珍惜当下光阴,勤奋修习。
2. 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答:当今之科技为我等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3. 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答:众人应当护持天地,共建美好之家。
第五题:请用古代汉语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答: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如同一把温暖的阳伞,能够在我们孤寂时给予慰藉,在我们困惑时给予指引。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它能够在岁月的河流中永恒存在。
友谊是一种默契,是心灵的契合。
朋友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能够分享,共同度过。
友谊也是一种信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友谊是一种宽容和包容。
朋友之间可能存在意见不合,但是真正的友谊能够容忍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互相尊重。
古代汉语(下)04今译的方法.ppt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四
古 代 汉 语 ( 下 )
三.今译的方法 有人提出“今译六法”:留、对、换、 删、调、补。
留,指专门术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 名、官名等)不翻译,原样照搬。例如: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 传· 隐公元年)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这就有了丑了。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 成公二年)
译文:卻克被箭射伤,流出的血流到鞋 上,仍然没有让鼓声停下来。
删,指删去古文中有明确之义、现代 汉语中无法对译、省略也不害意的词语。 如有的虚词,今译就可省略。例如: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 者勿与持久。(《史记· 张仪列传》) 译文:我听说过:兵力不如对方不要 跟它挑战,粮食不如对方不要跟它长时 间打下去。
调,指应按现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古汉语 的一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例如:
古 代 汉 语(下)
例如“衣”,做名词用时,意思是“衣 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 是“穿(衣)”,念yì ,去声。又如 “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 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 “戴(帽子)”,念guà n。这种语法形 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 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 “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 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现代汉语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 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 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 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 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本, 简称“开元本” ,分为195部,已佚;天 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 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 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 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 冋部,得106部。
韵母总表
古 音 東董送 冬 宋 音 标 oŋ uŋ 今 音 音 标 uŋ uŋ
onɡ onɡ
s
審 ʂ
z
(禪ʐ )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 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 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 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 韵》)。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 韵母也达91个。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 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 一韵部。例如: ɑ、iɑ、uɑ这三个韵母, 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 所以归为一个韵部。因此,相对于现代 汉语35个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 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 中古前期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末) 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宋)
古代汉语(下)08倒置
(3)是为了适应韵文的平仄或押韵。 例如: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楚 辞·九歌·东皇太一)
此例“吉日”与“辰良”错综成文, 不说“良辰”,是为了与“皇”协韵。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元稹《遣悲怀》)
此例出句应理解为“谢公偏怜最小 女”,但这样一来实际平仄便成为“仄平 平平仄仄仄”第二字和第四字为叠仄,而 不象倒置后形成的“谢公最小偏怜女”与 对句的实际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那样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
此例楚王使者用“愿以境内累矣” (想要以国家的事情来麻烦你了)来请 庄子去楚国做官。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 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此例鲁国使臣用“寡君闻君亲举玉趾, 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我国国 君听说你亲自前来,将在我国受辱,让 我来犒劳你)来谴责齐国的侵略。
(2)借助式夸饰,是借助譬喻等其他修 辞方式来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状态、结果、 后果等进行夸张。例如: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 兵法·军争)
此例连用六个譬喻,来说明军事行动 的各种状态,这些比喻带有夸张的色彩。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和,行若 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 点耳。(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此例用“一毛”来极言杨朱取出来利天下的 东西之少,表现出杨朱的极端利己主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 此例用“三户”来极言楚国百姓被秦国杀得 只剩极少数人,但也一定能把秦国灭掉。
夸饰按形式分,可分为一般性夸饰和借助 式夸饰。
(1)一般性夸饰,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方式, 通过直接描述来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状态、结 果、后果等进行夸张。例如: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古汉下册(知识点,自己整理)
的细微差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 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以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的时候使用。大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是指、是说。 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 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老冉冉其将至兮。冉冉,形貌。 犹: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 候,往往是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相当于现汉的“等于说”。 肉食者某之,又何间焉? 间,犹与也。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也 就是所谓声训。 为政以德 政之为言正也。 读为、读曰(音义相关):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特点是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播事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读若、读如(中有语音关系):古人注解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 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的注解: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 叫“正义”。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 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 传:最早见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学的诗、书、礼、易、春秋、 乐等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传即阐明经义。 笺: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对传文补充、更正 的一种注解。东汉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 的注解称为“笺”,《毛诗》郑笺。 《五经正义》:孔颖达对五本书做了正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左氏传》。 《三礼注》:汉代郑玄对三礼进行了注解,就是三礼注。《礼记》、《仪礼》、《周礼》 。(郑玄参与了四本,加之《诗经》)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本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 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 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礼 记正义》(汉-郑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孔颖达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修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bing)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赵岐注,宋孙 疏)。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汉郑玄 (三礼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至隋唐:魏代王弼《老子注》、晋代郭象《庄子注》;《史记》 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裴骃《史记集解》。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章句体: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体:魏何晏《论语集解》 晋杜预《春秋经注集解》(只是将《春秋经》和《左 氏传》集在一起) 音义体: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 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的代表作。 校勘古书的专门术语: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音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行、夫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水 脱文:简称脱(有时称作敓或夺),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 的文字。 注解术语: 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
古代汉语(下)
古代汉语(下)古代汉语(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个意义。
当⼀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词多义。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
死记硬背⼀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法:⼀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词⽤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时表⽰责求,如《公孙⽆知之乱》:“诛屦于徒⼈费,弗得。
”有时表⽰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如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和窗⼝,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塞向墐户”⽤的就是本义。
“道”字从⾡,本义与⾛路有关,《说⽂》解为“所⾏道也。
”“理”字从⽟,因此“理”的本义是“治⽟”。
“长”字甲⾻⽂作,象⼈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
下⾯再举些例⼦进⾏说明。
⼆是要考察⽂献语⾔⽤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
《古汉语》(下)问题答疑资料2009.12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介绍】《孟子》是儒家又一经典著作,记录的是孟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教育、哲学、伦理方面的思想和孟子主要的政治活动。
由孟轲及其弟子编纂而成。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作集注。
《孟子》是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著作。
《孟子》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以及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便于初学。
孟子名轩,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一位最重要、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系统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又主张法先王,恢复井田制,坚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坚持“性本善”的唯心主义观点。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一次谈话的片断。
它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指出梁惠王满足于灾后救济的片面认识,集中阐述了他的发展生产、重视教育、推行仁政的王道思想。
【学习要点】一、语音:数①shù 数目、数字。
②shǔ 数数。
③cù 细:“数罟不入洿池。
”胜①shâng 胜利、战胜。
②shēng 尽:“五谷不可胜食也。
”衣①yī 衣服。
②yì 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畜①xù 蓄养。
②chù 六畜、家畜:“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罟gǔ 洿wū 彘zhì 莩piǎo二、文字:古今字:涂/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假字:莩/殍“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颁/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无/毋“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三、词汇:凶、察、加、甲、兵、时、走、胜、申、树、检、岁、罪、洿池、黎民、王道四、语法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代汉语(下)
古汉语实词多兼类,多活用的特点,给 古文阅读者提出了辨析词性的问题。判断具 体词性有个基本原则——根据词在语言环境 中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来判断词性。 所谓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看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即 看词的句法功能;其二是看词与其他词的结 合情况,即词的搭配功能。
我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重点分析词类 活用现象及其语法特点、词义变化的规律。
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
“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例
如: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秦论》)
句中“席、包、囊”分别作动词“卷、
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象席子一样,象包一样,象口袋一样”。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名词状语表处所,实际上表达了一个介 宾短语的内容,均可译为“在……”或 “从……”。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的“廷”作“朝堂”讲,作动 词的“叱”的状语,表示“怒斥”的处所是 在秦朝的朝堂上。 5.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趋向,可译为 “向(往、从)……”例如: ①而琮已降,备南走。(《赤壁之战》)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 纪》) “兄”是名词,作“事”状语,表示“事” 的方法和态度。可译为“用待兄长的礼节去 对待他。”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 变化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年年、月月、日 日”或“每年、每月、每日”,有进也可译 为“一天天”或“……比……”。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日、月”均为时间名词,分别作动词 “削、割”的状语,表示“每天(天天)”、 “每月(月月)”都在“削弱”和“割让”。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量词?A. 个B. 只C. 条D. 匹答案:D2. “之乎者也”中的“之”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作什么?A. 动词B. 形容词C. 代词D. 助词答案:D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古代经典?A. 《诗经》B. 《论语》C. 《孟子》D. 《大学》答案:B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什么意思?A. 夭折B. 茂盛C. 夭亡D. 夭折答案:B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什么?A. 圆规和直尺B. 法律和道德C. 习惯和传统D. 礼仪和规范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答案:里仁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古代儒家的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______篇。
答案:郑风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的______篇。
答案:劝学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______的诗句。
答案:屈原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解释“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技能或职业,而应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2. “诗言志,歌永言”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出自《诗经》,意味着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情感的,而歌唱则是对诗歌情感的延伸和表达。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思考,思考需要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温故而知新”在现代教育中有何启示?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味着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翻译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
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韩非子•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
我们的分类: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
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
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
”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
”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
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
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
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
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
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
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
”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
”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
”景公说:“可以。
”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
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
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
”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标点: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
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
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