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第4期总第243期
2010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分析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组
2010年是我省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为了全市高中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变化,我们于2010年元月25日~26日,举行了全市第一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本次检测在严格遵循2009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及说明的前提下,结合先期进入新课程课该省份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题的变化,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考查,特别强化了对能力的考查,着力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整套试卷从宏观上控制了难度,尽量接近往年高考,同时适当结合各校的复习进度,以期通过检测、反馈对教师后期复课工作给以引领与指导。考试结束后,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考试信息,对试卷的质量、学生答卷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市分高中考试成绩做了统计,确定了本次检测的“临界线”:
理科一本:480分二本:430分
文科一本:485分二本:435分
请各县区、各学校参照此“临界线”,对本次检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认真作一统计分析,制定后期复课工作的策略和措施,确保全市高考成绩不断提升。
语文试卷
一、命题说明:
2010年是陕西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我们认真研究陕西省高考方案和国家新课程高考大纲,认真学习以宁夏、海南为代表的新课改区高考试题,结合我市高三学生目前正才开始复习的现状,本着重视基础能力、让学生适应高考模式的原则,命制了这套检测试题。我们力求体现新课程高考的指向性,以及对下阶段复习的指导性。
二、试卷分析:
语文试题难易程度适中,知识点考查全面,试题层次分明,题型设置合理,能够检测不同层
次学生的不同程度,符合高考命题趋势,能起到全面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试题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了能力考查,特别是强化了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试卷的考点、难度、效度等把握比较恰当。
两个区的语文难度系数都在0.63-0.66之间,符合高考0.60-0.70的要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选择题答卷分析:
文科选择题正答率统计(1234人)
第1题对文章说明对象的理解,多数学生理解正确,少数学生因为阅读不认真、不仔细而导致错选。
第2题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得分率较高,少数学生因为对文化常识不明确,而错选为C。
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推断,B项的推断很肯定,但在原文中却没有依据可循,因而是错误的。
第4题文言实词理解,主要是部分学生对“刊”的意义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从而导致错选。
第5题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析,多数学生选答错误,主要是对“侧面”表现“才华”理解不清,有些不是侧面表现,有些不是表现其才华。
第6题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得分率仅16%多,原因主要是对原文没有完全读懂,似是而非,因而选错。
(三)主观题答卷分析:
试卷抽样统计(300份)
第7题,文言文翻译,学生基本能够翻译大意,得分率一般。失分主要集中在对关键实词及句式不能准确翻译上,如“忧”﹑“绝”﹑“三”﹑“礼”﹑“名重南土”等。
第8题诗歌鉴赏,部分学生审题不严,没有注意到8题题干后半句“请简要叙述”的要求,没有注意到“望”到的景色的限制,答出了最后一句听到的内容。另外,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表述没头没尾;个别答案过于简单,表述不完整。
第9题诗歌鉴赏,许多学生对“末尾两句”理解不准,误认为是“后两联”了,导致答案不准,得分率较低。
第10题句名篇默写,有不少学生得了满分,但也有不少同学由于错别字失分,如“金就砺则利”的“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既见复关”的“既”,还有同学有漏字、多字等现象。
第11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据抽样统计,选作该题的考生占27.52%。
(1)答得普遍较好,多数学生能够正确选择选项。
(2)学生对文章结构把握不准确,将紧密联系的两问割裂开来,未了解出题意图,将首句的“眼睛、心灵、双足”这3个关键词忽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题目问题的是“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但不少学生都答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诸如拟人、比喻;插叙、自然环境、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等。题目要求结合第②段和第③段简要分析,学生却只结合其中一个段作答。
(4)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符合新课改的考查要求。学生基本能把握作者的情感,但答题较笼统,不能自圆其说,做题无条理,缺少类题章法训练。
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选作该题的考生占72.48%。
(1)双选题,对文章分析和概括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得分率一般。
(2)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概括能力。许多学生概括能力差,仅能找出文面上现有的语句,缺乏联通。
(3)题目问“记叙《逍遥游》的材料有何作用”,很多学生答“这个故事说明幼小的钱学森心
中已燃起远大抱负的火苗”,不能弄清命题的意图,似是而非。另外,答题角度不当,信息提取不全,顾此失彼。
(4)是一道探究性试题,学生综合得分较高,基本能根据自己所选观点自圆其说,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仔细。没看清题干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痛失2分。
第13题,成语使用题,部分学生对“空谷足音”的含义不了解,因而选错。
第14题,辨析病句,多数学生对病句的病因辨别不清,主要还是汉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第15题,语句衔接,多数学生能够选对,部分学生主要是对方位变化没有分清。
第16题,修改通知,考查比较全面,覆盖较广。学生在搭配、语序、敬辞这三点得分情况较好,而赘余、歧义这两项上得分情况较差。部分学生能找出错误之处,但分析不妥,很难做到正确修改。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找出错误,误把正确当错误,以致失分。此题得分率全卷最低。
第17题,仿句题,部分学生仿句不按示例的句式写,没有设问语气,设问前后无逻辑关系,最后一层没有升华立意,语言平淡,没有文采。
第18题,作文属新材料作文,紧扣当前作文训练的方向和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审题不清,脱题跑题多,写“无知”“默契”“感激”“品德虚心”“个性”等内容的作文离题太远,很少写“能力”的。(2)对“路”不明确,写的抽象模糊,“路”是什么未吃透,大多谈“方向与路”关系。较空泛。(3)重点不突出,方向,路都谈,但平分秋色,哪怕再多谈几句能力都行,但没有。应是审题时就抓住的关键词重点处。(4)议论能力差,就几句话阐述无思维层次,乱,看不清楚说什么。(5)使用材料上,要么全引,占2,3段以上,要么不用材料。(6)入题较慢不会提炼材料,提出明确的中心。(7)语言表达上,大白话较多,无思想内涵,无精神文化的支撑,缺少文采,即使有的开头有比喻排比等,但只注重形式的花哨,与内容粘合不紧。(8)另外,错别字较多,标点书写不规范,有些一行的开头出现标点。
三、复习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加强积累。对于汉语知识、文言实词、背诵默写等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细致的复习掌握。加强对必修课本中名句名篇的复习,除了要求背熟之外,一定要落实到书写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尤其是文言语段的背诵,首先要准确理解句意,这样能有效避免错别字。
2.诗歌鉴赏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加强学生规范答题、规范表述应试能力的训练,要特别注意诗中倒装现象。阅读复习中,要加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只有弄清命题意图,才有可能合理作答。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是关键。督促学生积累常用的阅读理解术语,准确领会其含义,以便在答题时恰当使用。加强阅读理解中思路脉络的梳理,弄清结构层次,有助于划定信息范围,全面有效地提取信息。规范思考,灵活作答,针对不同的题目提问的角度与方法做出合理的答案,切不可死板教条。探究题是新课改试卷中的新题型,教学时应加强类题训练,从命题角度、思维方法、答题的条理方面加强指导训练。
3.作文复习,要加强审题立意训练,教学生一定要下工夫读懂材料,这是材料作文的依据,教学生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挖掘材料的实质,多问“为什么”;对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尽量多找,但须知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应尽可能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紧扣材料的中心意义或选择最能体现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平时训练审题时,不妨将众多材料归类(这点可以向西安学习),从关键的审题4步骤做起:①读懂材料,找要素关键词,把握材料精髓;
②分析原因,思考之,多问几句为什么;③辩关系,讲思辩,突出重点。④提观点并选最佳和有话说的写;吸取教训,不可想当然,不可不顾材料内涵分析,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