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

合集下载

山东青岛黄岛区王家楼北墓地发掘简报

山东青岛黄岛区王家楼北墓地发掘简报

山东青岛黄岛区王家楼北墓地发掘简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摘要:王家楼北墓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珠海街道办事处王家楼村西南约700米的岭地上。

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共解剖封土2座,发掘墓葬22座,出土器物45件(套)。

主要埋葬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下限或延续到新莽时期。

关键词:青岛市 王家楼北 墓地 汉代Abstract: Wangjialou North Cemetery is located on the hill, about 700 meters southwest of Wangjialou Village, Zhuhai Sub-district,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Qingdao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Qingdao Huangdao District Museum conducte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2019. There were 2 grave mounds dissected and 22 tombs excavated and 45 sets of artifacts were unearthed. Their burial dates must b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down to the Xinmang period.Keywords: Qingdao Wangjialou North Cemetery Han Dynasty一、发掘概况王家楼北墓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珠海街道办事处王家楼村西南约700米的岭地上,西北距铁镢山5公里,东北距风河2公里,东南距黄海10公里,南距琅琊台23公里(图一)。

固安县大王村辽墓清理简报

固安县大王村辽墓清理简报

告后,随即派工作人员赴现场调查,并于9日至13日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墓葬位于固安县公主府乡大王村西南约230米,南水北调廊涿干渠二标段施工渠内(图一),距现地表深约5.5米。

共暴露墓葬3座,呈东南—西北向排列,按清理的先后顺序编号为:2012GDM1、2012GDM 2、2012GDM3(简称M1、M2、M3)。

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三座墓葬形制相同,均为圆形单室砖墓,由墓门、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M1位于墓群东南端,破坏严重,墓向205°。

墓门拱形,宽0.8米,残高1米,用砖封堵。

甬道券顶,高1米,长0.93米。

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2.76米,残高1.33米,无铺地有陶箕、陶提梁水斗各1件,并于墓室淤土中发现白瓷、灰陶器物残片和布纹瓦碎片等。

M2位于墓群中部,其西北10.5米处为M1,东2.2米处为M3。

墓向225°。

墓门拱北铁速固安大王村墓葬渠西丈公主府廊涿干京九路大广高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形,宽0.66米,高0.9米,由砖封堵,部分封门砖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一端削成圆柱形。

墓门两侧以2层长身砖竖砌成立颊,立颊外竖砌1层砖向外凸出为柱,门额由长身砖平顺砌,上有圆形门簪2枚。

墓门两侧砌有“一”字形门墙,一顺一丁砌法,残高1.56米,残宽2.5米。

甬道券顶,长1.1米,宽0.66米,高0.9米。

墓室平面呈圆形,穹窿顶,直径2.86米,残高1.38米。

墓室内淤土为黑色胶土。

墓壁高0.88米,为一顺一丁砌法;墓顶为错缝平顺砌。

墓室北部砖砌棺床,长1.5米,宽0.96米,高0.3米,棺床上有骨灰,未发现葬具。

近甬道口处平铺一排青砖,长1.36米,宽0.38米,近东壁平铺两块青砖(图二)。

二、出土器物(一)M1出土陶器2件,均为泥质灰陶。

箕1件。

M1∶1,平面近梯形,箕口外撇,尖沿前端上翘,向后端渐呈弧形,内壁饰柳编纹和一枚钱币纹,施蚌粉陶衣,呈深灰黑色。

发现

发现

发现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10期山东一水库干旱现河底墓葬近日,山东潍坊白浪河水库湖底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古墓葬。

在距离白浪河水库大坝以南约400米处,潍坊文物局的施工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抽水挖掘。

只见这座墓葬坐北朝南,自西向东有2个墓室,两个墓室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门额依次题有“驻霞巷”、“藏真阁”疑似字样。

经过挖掘,古墓已经露出真容,墓门气派大气,青石雕刻细腻,墓门两侧还写有对联。

负责现场挖掘的潍坊文物局工作人员透露,通过墓葬雕刻的花纹、动物,潍坊文物局的专家初步认定,这座墓葬是清代晚期的墓葬,两座墓室主人为一男一女。

这座墓葬距今应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如果不是白浪河水库干旱,这座墓葬至今还不为世人所知。

贵州赤水发现一枚汉朝鸡蛋8月24日,考古队员在贵州赤水河边的黄金湾遗址发掘时,发现了个作为陪葬物品的鸡蛋,推测其历史已有2000多年。

据介绍,这是贵州省首次在古墓中发现鸡蛋,因其十分脆弱如何完整提取成为棘手问题。

位于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边的黄金湾遗址,是贵州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大古代聚落遗址。

当天,考古队员在清理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葬时,发现了大量陪葬的陶罐,以及部分动物骨骼。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墓内右侧的陶罐上,还有一个略呈黄色的鸡蛋。

由于埋在地下时间太久,叉曾受垮塌后泥土损伤,鸡蛋的蛋黄、蛋清早已不见。

不过,富含碳酸钙物质的蛋壳里面充满了泥土,蛋壳与周边融为一体,蛋壳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

据介绍,古墓葬中发现鸡蛋,不仅是贵州考古史上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此前,河南、山西、重庆等地报道过发现陪葬鸡蛋,且均为汉代墓葬。

江苏南京首次发现宋砖雕墓近日,江苏南京雨花台区西天寺墓园附近发现一座南宋仿木结构雕砖壁画墓,出土金、银、玉、铜、铁、水晶质、石质文物30余件。

据介绍,这种形制的砖雕墓在南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在江南地区也极为罕见。

墓主是南宋绍兴年间御前中军统制高姓武官。

考古领队王宏介绍,这座古墓为仿木结构斗拱雕砖壁画墓,坐西面东,平面形状略呈“凸”字形。

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

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
器、 器和极 少的骨器, 石 另有动物骨骼 、 壳等。 螺 陶器 多为夹蚌陶盆, 泥质 陶仅见灰陶支脚, 石器不多, 角器是该遗
址的典型器物。陶器的器类 、 器形 、 纹饰特征 与河北保 定易县北福地一期 文化相 同或近似。
北 旺遗址 位 于廊坊 市广 阳区北 旺村
东偏南 , 吴堤村西南 , 距廊坊市区约 8 公 里 ,廊坊 至 天津市 武清 县城 关镇 公路 南
厘米
大 部分裸 露 出黑 灰 色 文化 层 。据 T 22T 15西壁 观察 , 化 00 、00 文 层 自北 西 向南 东 渐 厚 。 以 T 12西壁 为例 00
( 图二 ) :
黑陶、 灰陶支脚残块。陶器均手制, 口多不 唇
平 齐 , 形较规整 , 器 火候较 低 , 色不纯 正 。 颜 陶 片多有缀 合 的圆形单 面钻孔 ,部分 陶片 的一 侧 边有平 直 的切 割痕 。 可复原 的完整器 极少 。 1盆 、 夹蚌 陶 , 为残片 , 均 复原 1 。直 件
第①层
黄白色细沙土 ,Biblioteka 纯净 , 未见包含 物 。厚 4 2—4 9厘米 。
第②层 含少许螺壳 、 蚌壳的黑灰色胶 黏土 , 出土夹蚌黑褐陶、 夹蚌灰黑陶等器物残 片 , 质 灰 陶支脚 残 块 , 泥 角器 、 器 和动 物骨 石
骼、 角 、 鹿 灼烧 过 的木 柴 等遗 物 , 未见 遗 迹现
象 。厚 2~ 3 米 。 4厘
口或微敛 口, 多方唇 , 个别厚方唇 、 方圆唇, 部
分 削割而成 的方唇 不甚平 整 , 壁或斜 直壁 , 直 平底 。器表 纹饰 大多施 于 口下 的上腹部 。 采 06 夹蚌 黑褐 陶。直 口, 圆唇 , 1 方 近 直腹 , 留有缀合 的 圆形 穿孔 。 表近 口处施 残 器

《廊坊历史文化丛书》亮丽面世

《廊坊历史文化丛书》亮丽面世

《廊坊历史文化丛书》亮丽面世作者:王红梅来源:《当代人》2014年第04期《廊坊历史文化丛书》由廊坊市委宣传部牵头,廊坊市文联主编,从2012年10月谋划启动,历经一年多编辑整理成套,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

它是一部全面反映廊坊市历史文化概貌的丛书。

丛书以廊坊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纲,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艺术、人物、考古、文学、风俗、传说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展示了廊坊从4000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时期直至今天的丰富历史文化,是反映廊坊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填补了廊坊市文化领域的一项空白。

该丛书包括《文化名人卷》、《文物古迹卷》、《民间艺术卷》、《书画艺术卷》、《龙凤文化卷》、《文学精品卷》共6卷本,总计210万字,珍贵图片近3000张。

各卷都以历史为经,以人事为纬,以文化为主题,在门类的轻重、材料的取舍等方面,尽量做到了科学把握,严谨灵活。

该丛书不仅为国内外友人了解廊坊的人文和历史提供了窗口,更成为宣传推介廊坊的文化名片。

《文化名人卷》全面展示廊坊自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标新立异,各领风骚,卓有成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该卷中记载了“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的宋代吕端;元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郝经;明朝两京尚书王遴;清末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严修,著名学者、教育家高步瀛、邓毓怡,享有“南派包公”美誉的李桂春、著名河北梆子元派创始人魏连升、河北梆子一代名伶大吉高等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廊坊各时期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文物古迹卷》通过展示介绍廊坊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存,让人们看到廊坊历史的丰厚悠久和文脉的源远流长。

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最晚从距今8000~7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廊坊大地上生息繁衍。

永定河流域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广阳区北旺遗址,泃河流域上宅文化的三河孟各庄遗址、北福地二期文化的三河刘白塔遗址,大清河流域后岗一期的文安太子务遗址、龙山时期的文安小王东遗址等的发现,证明了廊坊悠久的史前文化。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一、背景介绍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是中国古代汉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从2018年发掘工作开始以来,不断有珍贵的文物被发掘出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发掘过程1.调查准备:发掘前,考古学家对满城汉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发掘的范围和目标。

2.地表勘察:采用地表勘察技术,对墓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确定了墓葬的分布和结构。

3.探究墓葬:根据地表勘察结果,考古学家利用非破坏性调查技术,如地质雷达和电阻率测量,逐步揭示了各个墓葬的形状和大小。

4.清理工作:在确定墓葬的位置后,发掘团队进行了清理工作,移除了覆盖在墓葬上方的土壤和石块。

5.发掘墓葬:发掘团队采用慎重的方式,逐层发掘墓葬。

在发掘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一层的结构和墓葬内的文物。

6.文物保护: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其保存完好。

三、发现与成果1.陪葬品:在满城汉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陪葬品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艺术风格。

2.墓葬结构:通过发掘工作,考古学家揭示了满城汉墓的墓葬结构。

墓葬中的石室、木构墓室和墓道等结构,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礼仪提供了重要依据。

3.墓志铭: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墓志铭,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家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研究意义1.历史考证:通过对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对汉代社会的历史进行考证,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2.文化研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资料,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3.艺术价值:墓葬中的陪葬品展示了汉代艺术的风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保护与利用1.文物保护:对于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其完整保存。

2.文物展示:将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展览,可以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3.旅游开发: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河北文安孟家务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文安孟家务遗址发掘简报

200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廊沧高速公路工程廊坊段进行文物保护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古代遗迹。

2009年4—5月,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区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孟家务村西,西南距文安县城6公里,处于廊沧高速公路施工线路K47+540与K47+760标桩之间。

按勘探时发现的遗迹分布情况布设4个10米×10米的探方,发掘面积共400平方米,方向为正南北。

因道路施工,遗迹直接暴露在耕土层下,共清理出6座窑址(编号为Y1—Y6)和1座墓葬(编号为M1)(图一)。

现将此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窑址及墓葬(一)窑址此次发现的6座窑址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馒头窑,上部均不存,由操作坑、火门(窑门)、窑室组成。

其中Y4打破Y3,Y6打破Y5(图二).窑砖规格统一,为31厘米×15厘米×5厘米。

现以Y1、Y3、Y4为例进行介绍。

1.Y1位于发掘区中部偏东,开口距地表0.1米,土圹总长8.85米,最宽处4.5米,方河北文安孟家务遗址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廊坊市文物管理处2文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3(1.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廊坊065799;3.河北文安065899)【关键词】河北文安;孟家务遗址;北宋中晚期;砖瓦窑【摘要】孟家务遗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孟家务村西,在配合廊沧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行的文物调查中发现。

2009年4月至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窑址6座、墓葬1座,基本明确了窑址和墓葬的形制、结构和规模,确定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此次发掘为研究廊坊地区宋金时期的物质文化、生产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向24°(图三)。

操作坑平面呈不规则形,长2.7米,宽1.8~3.2米,深1.5米。

202x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202x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霸陵,即江村大墓,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 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的台塬上,修建年代大约在西汉文帝前元元年(前 179年)至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面积达5200多平方米。
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西汉文帝刘恒病逝,六月 初八入葬霸陵。2002年,6件被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 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及时进行了交 涉。2003年,这6件陶俑回到西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 考古研究院对这6件陶俑的来历展开了调查,最终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 古墓盗掘的,并发现江村古墓是一座有着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2006年 开始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大墓区域 进行多次的调查、勘探、发掘。2021年12月14日,江村大墓被国家文物局 确定为汉文帝霸陵。霸陵,地表无封土,为“亚”字形竖穴木椁墓,东南 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室四周环绕着上百座外藏坑,外围以“石围 界”、门阙形成陵园。
2022年,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位于余姚市,是一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 初步勘探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2020年至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 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有专家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 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经出现了比较完 善的路和灌溉系统,这种大规模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 并一直延续发展。
1988年在周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周原遗址 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173件 (组),其它等级文物3000多件(组)。周原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指定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识北旺新石器遗址-精品文档

初识北旺新石器遗址-精品文档

初识北旺新石器遗址北旺新石器时代遗址[1]距廊坊市区东偏南约8公里。

2006年,北旺砖场停产后,职工陆续在暴露的地层中发现陶器残片、角器、石器等遗物。

2007年5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因砖场多年取土,遗址破坏严重,发掘区地表为取土后形成,距现地表下约8.3米,绝大部分裸露出黑灰色文化层。

据取土坑西南部断壁观察,文化层以上共有不同厚度的15层淤积。

遗址出土夹蚌灰黑陶、夹蚌灰褐陶、黑褐陶、红褐陶、灰陶等器物残片及夹蚌和泥质陶支脚残块、角器、石器、动物骨骼、鹿角、灼烧过的木柴等遗物。

典型陶器为夹蚌陶盆和夹蚌、泥质陶支脚及独具特色的角器。

该遗址的发现和抢救发掘,是今永定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史前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

廊坊市广阳、安次两区原均属安次县,地处今永定河流域下游,自古地势低平,海拔13米左右。

其上游北京市东南部和下游天津市西部的京津平原地区,目前尚未见有史前遗存的资料报道。

遗址因砖场取土余存面积十分有限,且已处于边缘,出土遗物多为陶器残片,可复原的陶器极少,生产工具中角器完整器相对较多,石器少且大多为残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均器类简单。

虽然遗址地层单一,未发现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不丰富,但仍可管窥其基本文化特征及与周边史前文化的关系。

一北旺遗址的陶器有夹蚌陶和泥质陶两类,以夹蚌灰褐、黑灰陶为主,有少量夹蚌黑陶、红褐陶、灰陶和泥质灰陶,均为残片、残块,可复原者极少。

器类为盆、支脚、器盖等。

盆、器盖均为夹蚌陶,盆大小不等,直口或微敛口,方唇或方圆唇,个别厚方唇,部分方唇是削割而成,直壁或斜直壁,浅腹平底。

器表纹饰多施于唇下的上腹部,为压划弦纹和较宽的平行线、平行斜线、弧线、折线构成的几何纹,下腹部多素面,少数有竖向浅细刷划纹,个别器底有■条印痕。

支脚泥质陶较多,据残块观察,为实足平顶似弯角状,顶面抹光,器表多素面,个别抹光后施竖向浅细刷划纹;夹蚌陶支脚为平顶圈足倒靴形,器表施曲线戳点纹、平行划纹,足有圆形镂孔。

考古发掘报告的评述

考古发掘报告的评述

考古发掘报告的评述1. 概述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成果之一,它记录了考古学家在实地考古中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古代文明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进行评述,分析其内容和结构,以及对于研究者和公众的价值。

2. 报告内容分析考古发掘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考古发掘地点和时间报告首先介绍考古发掘的具体地点和时间,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考古工作的背景和范围。

地点和时间的确定对于后续的发掘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 发掘过程和方法报告详细描述了考古发掘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

这包括考古学家的挖掘策略、发掘工具和技术,以及对于发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应对方法。

这些细节对于其他研究者参考和复制发掘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2.3 发现和文物描述报告列举并描述了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文物,包括器物、建筑遗迹、人类骨骸等。

对于每一项发现,报告通常会提供详细的描述、照片或绘图,并解释其可能的用途和历史背景。

这些发现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线索。

2.4 结果和研究意义报告总结了考古发掘的结果,并探讨了这些结果对于相关学科研究的意义。

这可能包括对于古代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这些结果对于历史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报告结构评价综合分析该考古发掘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评价:3.1 逻辑性和条理性该报告在逻辑性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良好。

它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织内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部分的关系和内容,并能够追踪整个发掘过程。

3.2 详尽的描述和解释报告对于发掘过程和发现的描述非常详尽,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文物和遗迹的情况。

同时,对于每个发现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推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3 结果讨论和研究意义的呈现报告在结果讨论和研究意义方面做得很好。

它对于考古发现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指出了对于相关学科研究的启示和贡献。

廊坊大城县燕南长城2018 年发掘简报

廊坊大城县燕南长城2018 年发掘简报

泥混合灰褐土夯成,
内含少量碳灰颗粒,未发现明显夯窝,厚 0~
质硬,内含少量螺蛳
40 厘米。西侧有一条南北向宽 200 厘米、深
壳。未发现明显夯
40 厘米的沟,沟壁向内倾斜,圜底,沟底没有
窝,但分层明显。分
淤沙土,似为有意挖成,用途很难确定。
布于城墙的西侧,应
为城墙墙体护坡,厚
城墙⑧
10~85 厘 米 。 本 层
未发现明显夯窝,厚约 10 厘米。
8~10 厘米,底宽约 6
南北向板筑槽,口大
西⑤
西①
未发现明显夯窝,厚 0~20 厘米。
厚约 10 厘米。该层下发现少量夯窝,均为圆
宽 10 厘米,底宽 6 厘
垫土
第⑤层:红褐胶泥夹少量灰褐土,质硬。
壁 平 滑 规 整 ,口 宽
底 小 ,槽 壁 规 整 ,口
通过解剖城墙墙体发现,城墙修建于平
米。

第③层:灰褐沙土层。土质较
王轴北
南楼堤
硬,内含少量螺蛳壳。淤积形成,无
商庄子
包含物。深 0~92 厘米,厚 35~100

厘米。
大城县城
第④层:黄褐沙土层。土质较

南赵扶
杨堤
田庄
高堤
硬,内含少量螺蛳壳和水锈斑点。

八方
淤积形成,含极少量陶器残片,磨蚀
赵固献
吕固献
严重。深 130 厘米,厚 30~40 厘米。
1965:2261—2277.
[42]班固 . 汉书:卷 54:苏武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64:2464—2465.
〔责任编辑:李
[36]周绍良,赵超 .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 上海:上海

考古学上所见之元中都──旺兀察都行宫

考古学上所见之元中都──旺兀察都行宫

考古学上所见之元中都──旺兀察都行宫
郑绍宗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元旺兀察都行宫,曾一度立为中都,是元上都和大都之间的必经之路。

它和沽源的元察罕脑儿行宫同是元朝皇帝巡幸于两都之间的重要行在,但二行宫位置不同,前者在两都之间的西路,而后者则在东路。

它们在有元一代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元、明诗词、文集中多有提及。

...
【总页数】8页(P58-61,63-66)
【作者】郑绍宗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文献所见夏民族的活动范围与考古学上对夏文化的探索 [J], 江林昌
2.汉长安城轴线变化与南向理念的确立——考古学上所见汉文化之一 [J], 段清波
3.国家及省文物、考古专家对元中都进行实地考察 [J], 武有中;王利娥
4.元察罕脑儿行宫实地考辨 [J], 郭郛
5.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 [J], 郑绍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崴遗址又有新发现:3000年前“沈阳人”戴玛瑙耳环显身份

北崴遗址又有新发现:3000年前“沈阳人”戴玛瑙耳环显身份

北崴遗址又有新发现:3000年前“沈阳人”戴玛瑙耳环显身份记者商越核心提示沈阳新民北崴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继2017年出土一柄沈阳地区年代最早的青铜短剑,去年这里又发现了16座墓葬。

这批墓葬距今3000年左右,墓主人或与使用短剑的人群有关。

遗址出土了一对玛瑙玦、三足鼎式壶、燕国刀币、超大鱼钩等器物,勾勒出新乐上层文化所属的青铜时代到春秋时期沈阳先民的生活场景。

令人费解的仰身屈肢葬俗北崴遗址位于沈阳新民市法哈牛镇巴图营子村东北,是一处含青铜时代、战国、西汉、辽金时期遗存的聚落遗址,不同时代的文物丰富。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崴遗址考古队领队李树义介绍:“北崴遗址紧靠蒲河边,证明这里从青铜时代到辽金时期都有人类居住,说明该地区历史上就是水源充足、土壤富饶,适宜人居的宝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为探讨遗址的文化性质、聚落布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开始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北崴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并于2017年发掘了1000平方米,发现了房址、灰坑、瓮棺、灰沟等生活区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一柄青铜短剑和扇形铜斧石范。

据专家考证,这柄青铜短剑属于西周时期东北地区特有的青铜短剑,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整体铸造,是将剑柄、剑刃分开制造组装,并且剑刃呈现出琵琶形曲线,故而也称琵琶形短剑。

而扇形铜斧石范的出土,证明西周时期沈阳地区的先民已能大量铸造铜器,说明当时沈阳地区已经是东北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显示出辽河文明的连续性、地域性、典型性。

2019年8月至11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北崴遗址进行了5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自青铜时代至西汉早期的16座墓葬、56个灰坑、7条灰沟、3个瓮棺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石质、铁质遗物,少量的铜质、玉质等遗物,丰富了北崴遗址的考古资料。

“2019年发掘的墓葬区与2017年的生活区相隔不远,只有几百米,年代比生活区略晚。

”李树义说,16座墓葬年代约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均为西北—东南统一方向,说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家族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作者: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来源:《文物春秋》2010年第01期【关键词】河北廊坊; 北旺村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报告【摘要】北旺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今永定河下游平原,文化层距现地表下约8.3米。

出土遗物有陶器、角器、石器和极少的骨器,另有动物骨骼、螺壳等。

陶器多为夹蚌陶盆,泥质陶仅见灰陶支脚,石器不多,角器是该遗址的典型器物。

陶器的器类、器形、纹饰特征与河北保定易县北福地一期文化相同或近似。

北旺遗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北旺村东偏南,吴堤村西南,距廊坊市区约8公里,廊坊至天津市武清县城关镇公路南约0.4公里,为北旺砖场取土区(图一)。

2006年砖场停产后,职工陆续在暴露的地层中发现陶器残片、角器、石器等遗物。

2007年4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调查,征集了全部出土遗物。

该遗址在砖场取土过程中遭严重破坏,鉴于此,5月13日至5月25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布5×5米探方7个,编号2007LBT0101—T0105、2007LBT0201、T0202,现报告如下。

一、地层堆积文化层距现地表约8.3米。

因砖场多年取土,上部地层无存,发掘区现地表为取土后形成,地势较平坦,绝大部分裸露出黑灰色文化层。

据T0202、T0105西壁观察,文化层自北西向南东渐厚。

以T0102西壁为例(图二):第①层黄白色细沙土,纯净,未见包含物。

厚42~49厘米。

第②层含少许螺壳、蚌壳的黑灰色胶黏土,出土夹蚌黑褐陶、夹蚌灰黑陶等器物残片,泥质灰陶支脚残块,角器、石器和动物骨骼、鹿角、灼烧过的木柴等遗物,未见遗迹现象。

厚2~43 厘米。

第③层黄白色细沙土,纯净,未见包含物。

二、出土遗物因绝大部分遗址面积在取土过程中被破坏,可供发掘的面积有限且仅为遗址边缘,所以出土遗物不丰富。

以陶器残片、角器、动物骨骼为主,石器、骨器极少,另有灼烧过的木柴、蚌壳、螺壳等。

(一)陶器有夹蚌陶和泥质陶两类,以夹蚌陶居多。

陶色以灰褐、灰黑为主,黑褐、红褐较少,黑、灰极少。

器类多平底盆、器盖、支脚残块。

盆、器盖的器表纹饰多施于唇下,多为压划弦纹和弧线、斜线、折线构成的几何纹,下腹部少有细竖刷划纹,个别器底有箄条编织印痕,支脚器表施以细竖刷划纹、戳印点纹和压划直线纹。

泥质陶仅见素面抹光或细竖刷划纹灰黑陶、灰陶支脚残块。

陶器均手制,唇口多不平齐,器形较规整,火候较低,颜色不纯正。

陶片多有缀合的圆形单面钻孔,部分陶片的一侧边有平直的切割痕。

可复原的完整器极少。

1、盆夹蚌陶,均为残片,复原1件。

直口或微敛口,多方唇,个别厚方唇、方圆唇,部分削割而成的方唇不甚平整,直壁或斜直壁,平底。

器表纹饰大多施于口下的上腹部。

采016夹蚌黑褐陶。

直口,方圆唇,近直腹,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

器表近口处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压划三条平行弧线纹。

口径13.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三,7)。

T0104②∶4夹蚌黑褐陶。

直口,方唇,近直壁,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二条平行弧线纹。

口径15.2厘米,残高6.2厘米(图三,6)。

T0201②∶5夹蚌褐陶。

口微敛,方唇,近直壁。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斜压划纹。

口径36厘米,残高7.2厘米(图三,5)。

T0104②∶5夹蚌灰陶。

敛口,方唇,斜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六条一组正反向平行斜线组成的几何纹。

口径37厘米,残高7.3厘米(图四,2)。

T0104②∶18夹蚌黑陶。

口微敞,方唇,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弦纹,上腹部饰一条竖线两侧各四条平行斜线为一组的几何纹,两组间饰长点状戳印纹。

口径22厘米,残高9.8厘米(图五,1)。

T0102②∶5夹蚌褐陶。

直口,厚方唇,直壁,素面。

口径10厘米,残高4.5厘米(图四,9)。

T0202②∶2夹蚌黑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一条竖线两侧各三条平行斜线为一组的几何纹。

口径15.2厘米,残高6厘米(图三,2)。

T0104②∶2夹蚌灰黑陶。

直口,方唇,斜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两条平行弧线压划纹。

口径39厘米,残高8.6厘米(图三,11)。

T0104②∶7夹蚌黑褐陶。

直口,方唇,斜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斜线压划纹。

口径30厘米,残高5厘米(图三,10)。

T0101②∶2夹蚌灰褐陶。

直口,方圆唇,直壁,素面。

口径40厘米,残高8.8厘米(图三,8)。

T0103②∶2 夹蚌红褐陶。

直口,厚方唇,直腹,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斜线压划纹。

口径41厘米,残高5.8厘米(图四,10)。

T0202②∶1夹蚌褐陶。

直口,厚方唇,直壁,素面。

口径7厘米,残高7.2厘米(图四,7)。

T0102②∶11夹蚌褐陶。

直口,厚方唇,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斜线压划纹,内壁有数条划痕。

口径28.5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三,4)。

采019夹蚌灰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

唇面有细划纹,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四条一组的平行斜线压划纹。

口径37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三,1)。

采023夹蚌褐陶。

直口,方唇,斜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四条平行弧线压划纹。

残高7厘米(图四,5)。

采017 夹蚌黑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二条直弧压划弦纹。

口径18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三,3)。

T0201②∶15夹蚌灰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弦纹、平行弧线组成的压划几何纹。

口径30厘米,残高8.2厘米(图四,3)。

T0201②∶6夹蚌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

上腹部饰较宽的弦纹间填以短压划纹。

口径26厘米,残高6.5厘米(图四,8)。

T0101②∶1夹蚌褐陶。

口微敛,厚方唇,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压划斜线组成的几何纹。

口径38厘米,残高6.5厘米(图四,6)。

T0201②∶8夹蚌灰褐陶。

直口,方唇,直腹。

上腹部饰三周较宽的浅压划弦纹。

口径26厘米,残高6.8厘米(图四,4)。

T0105②∶3 夹蚌灰陶。

口微敛,方圆唇,直腹。

上腹部饰较宽的四条平行弧线组成的压划几何纹。

口径25厘米,残高5.3厘米(图四,1)。

T0104②∶3 夹蚌褐陶。

直口微敛,方圆唇,直腹。

器表近口施一周压划弦纹,上腹部饰较宽的平行压划斜线纹。

口径29厘米,残高5.2厘米(图三,9)。

T0102②∶52 夹蚌黑褐陶,可复原。

直口,方圆唇,直腹,平底。

器表近口施三周时断时续的细划弦纹,器底有点状印痕。

口径11.5厘米,底径9厘米,高7.5厘米(图五,4;图一○,3)。

采021夹蚌灰黑陶。

圆尖唇,口微敛,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弦纹,上腹部饰平行压划弧线纹。

残高7.4厘米,宽5.2厘米(图五,11)。

采027夹蚌灰黑陶。

方唇,直口,斜直腹,素面。

残高10.2厘米,宽6厘米(图五,14)。

采031夹蚌灰陶。

厚方唇,敛口,斜直腹,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

器表唇下饰一周宽弦纹,上腹部饰宽平行斜向压划纹。

残高4厘米,宽5厘米(图五,13)。

采018夹蚌黑灰陶。

方圆唇,直口,斜直腹。

器表上腹部饰宽平行压划弦纹。

口径2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五,12)。

采030 夹蚌黑陶。

方圆唇不平整,直口,斜腹。

器表上腹部饰平行压划细弦纹。

口径1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五,5)。

T0102②∶22夹蚌深灰陶。

方唇,直口,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弦纹,上腹部饰五条平行压划波折纹。

口径23厘米,残高8.6厘米(图五,3)。

T0103②∶1 夹蚌黑陶。

圆唇,微敞口,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宽弦纹,上腹部饰三条平行压划纹,两组间饰折线纹。

口径21.8厘米,残高8厘米(图五,6)。

T0201②∶4 夹蚌灰黑陶。

厚方唇,敞口,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宽弦纹,上腹部饰三条宽平行压划纹。

口径34厘米,残高8.5厘米(图五,7)。

T0202②∶6 夹蚌褐陶。

方唇,直口,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一周弦纹,上腹部饰五条一组的平行压划弧线纹。

口径21厘米,残高5.2厘米(图五,2)。

T0202②∶7 夹蚌灰褐陶。

斜方唇,直口,斜直腹。

器表唇下饰二周弦纹。

口径33厘米,残高8厘米(图五,8)。

2、器盖均为残片。

T0102②∶44夹蚌褐陶。

盖面平直,与弧边对应边有平直的切割痕和一缀合的单面钻圆形穿孔。

近边缘盖面饰三条平行斜向压划纹(图六,2)。

T0103②∶9夹蚌灰褐陶。

盖面弧鼓,薄圆唇缘,盖面残存一条划纹(图六,1)。

3、器底均为夹蚌陶。

T0201②∶12盆底。

夹蚌灰黑陶。

底径32厘米,残高6.5厘米(图五,9)。

采029 盆底。

夹蚌黑灰陶。

底径23厘米,残高3厘米(图五,10)。

采024盆底。

夹蚌黑灰陶。

口、上腹部残,直腹,平底,器壁残留有缀合的圆形穿孔,器表施竖向细刷划纹。

底径16.8厘米,残高8厘米(图三,12)。

T0104②∶21近椭圆形饼状底足。

夹蚌褐陶。

长径8.5厘米,短径6厘米,残高1.6厘米(图五,16)。

4、陶片有切割陶片与饼形器两种。

切割陶片多从器表切割,少有从内壁切割,个别双面对应切割,其用途不明。

T0102②∶8夹蚌红褐陶。

上边为厚缘,右边为斜尖缘,左边磨平,素面。

残宽8厘米,残高7厘米,厚1.6厘米(图六,3)。

T0201②∶9为饼形器。

夹蚌灰褐陶。

近椭圆形,陶片修磨而成。

长径6.2厘米,短径5.6厘米(图五,15)。

5、支脚多泥质灰陶,少夹蚌陶。

采06夹蚌红褐陶。

残存顶的前部和足壁。

平顶,空心喇叭状圈足,整体呈倒靴形。

顶前端面以坑点和划纹刻画成人面形,坑点刻画双眼、鼻,划纹为嘴;顶部侧面饰平行刻划纹,颈部饰两周平行戳印点状波浪纹,器壁残存一圆形镂孔。

残高9厘米,顶残长6.8厘米(图六,4;图一○,1)。

T0102②∶ 36泥质灰陶。

顶残,实心台柱状足。

底径15厘米,残高13.2厘米(图六,7)。

T0102②∶ 37泥质灰陶。

顶残,实心足似弯角状。

底径11.8厘米,残高13.5厘米(图六,5;图一○,4)。

采014泥质灰陶。

顶部残块,长圆形平顶,顶面抹光。

长径3.8厘米,残高5.6厘米(图六,6)。

(二)石器出土石器不多,完整器仅1件磨制石斧,余均为残断器。

石斧用未经整形的砾石磨制而成,形体小且轻薄。

带坑窝石器为残器的二次利用。

1、石斧共出土3件。

T0102②∶16整体近梯形,通体磨光。

窄弧顶,两侧面弧圆,横断面为扁椭圆形,双面弧刃,正锋,顶部有敲砸痕迹。

长11.2厘米,宽5.4厘米(图七,1;图一○,2)。

T0101②∶6下部残。

长条形,通体磨光。

近斜直顶,两侧边磨出平面,横断面近扁椭圆形,顶部有敲砸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