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及相关基础学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本文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兴趣为先导、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传授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努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拔尖人才;创新;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该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领域先行试点,率先在清华、北大、南大等11所重点高校实施,后拓展至19所。
其目标定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1]。
该计划实际上呼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怎样才能孕育出“大师”?笔者长期从事化学实验教学,想从实验教学这方面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品质特征及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确实,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必备的条件,是创新的基石和保障。
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但是,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厚基础”,更需要具备“好奇心”、“善思维”和“常实践”的能力[1]。
这些品质,正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应该看到,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盛行。
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时间去创新和实践,无形中形成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被严重扼杀。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举措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举措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培养更多的化学领域的拔尖人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举措:1. 加强基础教育: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应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2. 拓宽科研平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大对化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和投入,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拔尖人才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组织科技创新竞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借鉴国际化学领域的先进经验。
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5. 提升师资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指导和培养机会。
6. 鼓励综合素质培养:化学不仅仅是理论学科,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学生会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 设立奖励机制:为了激励化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可以设立奖学金、科研经费、学术交流奖励等机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增强其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
8. 增加宣传推广:为了培养更多的化学领域拔尖人才,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化学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
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化学科学的重要性和前沿领域的成果,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标准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标准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对象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
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拥有优秀的科研素养:培养对象需要具备优秀的科研素养,包括
科研思维、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对象需要具备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包括沟通、合作、领导力等方面。
4.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对象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5.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对象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包括
诚信、敬业、责任感等方面。
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基础学科或拔尖基础学科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
基础学科或拔尖基础学科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一、引言基础学科是指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生物学和医学等有机联系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基础学科是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的支撑和基础,培养和选拔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意义、现状和计划方案展开讨论。
二、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意义1.关于基础学科人才的重要性基础学科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在基础学科领域培养和选拔一大批拔尖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竞争力的保障。
2.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优势培养和选拔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可以促进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基础学科的研究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都将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3.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对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和创新,培养和选拔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现状1.资源分配不均当前,我国在基础学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资源分配不均、培养机制不完善、选拔标准不够严格等问题上。
2.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虽然我国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方面已有诸多成就,但总体来说,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在大学教育中,基础学科往往被忽视,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储备也不充裕。
3.对基础学科人才选拔标准不够严格基础学科的人才选拔标准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不然就会面临年轻的科技人才流失。
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1.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对基础学科的投入要大幅增加,通过加大基础学科研究项目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学科研究条件和环境,提高基础学科研究人员的待遇,提高基础学科研究人员的奖励机制,增加各类扶持基金的资金规模等措施,来改善基础学科研究环境,提高基础学科研究的水平,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
以下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几个关键要素:
1.早期发现和选拔:通过在学生阶段对潜力学生进行早期的发现、评估和选拔。
这可以包
括选拔参加科学竞赛、研究项目或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并提供特殊的培训和支持。
2.多元化学科教育:提供广泛而多样化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
包括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以及与创新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生命科学等。
3.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将学生与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导师进行配对。
导师可以
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创新项目或实践活动,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工作或外部合作
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并培养解决复杂问题和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
5.创新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创业讲座、创新比赛、创客空间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供实践和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6.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夏令
营、交换项目等,与国内外优秀的创新人才进行互动和合作,拓宽视野并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创新机会。
以上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些重要要素,不同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
关键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培养支持和机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第一批、第二批)名单
颁布年度 2019 2020 2020 2019 2020 2020 2020 2019 2019 2020 2019 2019 2020 2020 2019 2020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20 2020 2020 2020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王亚南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励耘计划”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空天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励耘计划”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开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学堂计划生物科学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贝时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明远学园——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励耘计划”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贝时璋英才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19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编辑本段珠峰计划-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9所大学[1]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其中,首批入围“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
70
经济学
吉林大学
理论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1
经济学
中山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2
经济学
西北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序 类别
号
所属学校
基地名称
73 中国语言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4 中国语言文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 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5 中国语言文学 吉林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生培养基地
物理学
东南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4
物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5
物理学
中南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6
物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7
物理学
四川大学 明远学园——物理学拔尖学
序 类别
号
所属学校
基地名称
生培养基地
18
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钱令希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9
57 大气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8 海洋科学
中山大学 “深蓝”海洋科学拔尖学生
序 类别
号
所属学校
基地名称
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 59 地球物理学
汉)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 地
60
地质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地质学拔尖学生培 养基地
61
心理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心理学拔尖学生培 养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2021 年度)名单
序 类别
号
所属学校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2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3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4
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5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
吉林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
复旦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
浙江大学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1
山东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2
四川大学
数学
明远学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柯召班)
13
西安交通大学
42
北京大学
生物科学
未名学者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3
清华大学
生物科学
学堂计划生物科学班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4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5
南开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6
复旦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7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6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一、概述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培养拔尖人才已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旨在选拔和培养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力量。
本文将从该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专业定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是一个面向基础学科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流培养项目。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学术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三、培养目标1. 掌握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基础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并具有跨学科学习和思维能力。
2. 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在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3.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四、实施方案1. 课程设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的课程设置着重于学科核心知识的教学,并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导师制度该专业实行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科研方向、解决科研难题,指导学生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
3. 科研实践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注重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
4. 学术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该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国际合作项目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交流渠道。
五、结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高中阶段处于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华中师大一附中探索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总结出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五大路径:第一,构建多元化学课程;第二,开展学科教育实践;第三,贯彻小初高大联合培养一体化;第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第五,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高中化学;人才培养一、引语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能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中国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化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期,重视和加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不仅仅是“高考状元类”人才或少数在化学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天才少年,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近些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结合学校在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实践,探讨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
二、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一)构建多元化学课程,提升学生创新潜能华中师大一附中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三大类:化学基础课程、化学竞赛课程、化学选修课程(如图1所示)。
图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在化学基础课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学生分析旧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组贯彻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知识整理—应用评价”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得新知。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性的基础学科人才,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应运而生。
1. 背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是在之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的。
之前的计划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旨在更好地培养基础学科方面的顶尖人才,使其具备国际水平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目标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改革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对选拔机制进行了优化,采用更加科学、公平的选拔方式,确保选拔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潜力。
其次是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加强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4. 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
各级政府需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教育机构需完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相关单位需提供实践和创新评台。
学生本身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参与培养计划,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 成效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实施将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培养出更多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其次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访谈
实践能力。她还表示,学校非常注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拓展视野和深入学习 的机会。 • 受访者C强调了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 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力。此外,他提到学校应该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观点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受访者 对于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看法。
访谈结果可视化呈现
饼图展示
使用饼图展示受访者对于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便直 观地了解他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关注点。
01
条形图对比
使用条形图对比不同类型受访者对于 各个方面的看法,以发现不同人群的 观点差异。
02
教学方法
提倡采用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法,鼓励 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实践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 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术成绩、科研 成果、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表现,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扩大样本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受访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高中学校,以增加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深入研究
对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探索更加有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报书学校名称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专业名称化学负责人万坚联系方式678620222010年9月22日一、“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等)。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于1931至1941年间担任化学系主任。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一级学科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1.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8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平均年龄40.6岁。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评审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此外,还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2.学科方向特色明显。
我校是国内从事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成功研制出了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绿酰草膦、苯噻菌酯等多个农药新品种,并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正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凝练,农药化学已经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点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二级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科学观察》统计表明,2008年度我校化学学科的科学鉴赏力指数居全国第九位。
3.人才培养质量高。
近五年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项、1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三年以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先后在JACS、Angew 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选为Chem. Commun.的封面论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化学学院英才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学院英才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专业编号:484专业代码:070301一、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教育部、财政部首批资助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范教育类)中唯一的化学专业,承担着我国化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任。
近几年来,化学学院探索并积累了包括“‘4+2’新型骨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战略举措下的‘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等切实有效的基础教育化学教师人才培养经验。
在化学学院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化学专业教育成果辉煌,在华中、中南地区影响巨大。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30多年化学专业已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化学教师,培养了近百名重点高中校长或特级教师。
化学专业以培养满足国家基础教育战略需求的、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基础教育优秀化学教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化学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基础教育“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研究型教学为抓手,落实和加强化学教师培养实践中的各环节,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融合,努力提高化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并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化学学科的教学与改革。
化学学院集全校和全院之力,已将我校化学专业建设成为培养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基础教育优秀化学教师与管理人才的国家基地,在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建设方面和化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实验训练;形成具备敏锐的科学思维、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学科领军人物。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举措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举措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推动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实现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些举措。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应将化学知识纳入教学大纲,并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优化高等教育体系。
建立全面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大学开设有创新性、前沿性的化学课程,并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鼓励化学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之间
的合作,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
第四,加大科研投入。
加强对科研课题的资金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搭建良好
的科研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人才赴国外进行访学、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科
研理念和实践经验,增加国际视野。
第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培养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
第七,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
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
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化学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八,加强行业与高校合作。
企业与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优秀化学人才,并
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第九,建立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保障化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
稳定性和连续性。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是国家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而实施的一项重
要计划。
基础学科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拔尖计划则是为了选拔和培养这些学科中的顶尖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首先,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实施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学
科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这些学科中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通过拔尖计划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科技创新。
在拔尖计
划的实施过程中,优秀的学科人才往往具有跨学科的能力和视野,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交叉和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
这对于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基础学科拔尖计划还可以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和科技
领军人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学术和科技领军人才,他们可以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竞争,为国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支持力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基础学科人才,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报书学校名称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专业名称化学负责人万坚联系方式678620222010年9月22日一、“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等)。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于1931至1941年间担任化学系主任。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一级学科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1.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8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平均年龄40.6岁。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评审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此外,还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2.学科方向特色明显。
我校是国内从事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成功研制出了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绿酰草膦、苯噻菌酯等多个农药新品种,并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正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凝练,农药化学已经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点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二级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科学观察》统计表明,2008年度我校化学学科的科学鉴赏力指数居全国第九位。
3.人才培养质量高。
近五年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项、1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三年以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先后在JACS、Angew 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选为Chem. Commun.的封面论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4.学科支撑平台先进。
我校是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早在1990年就开始招收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在1998年获得农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2007年农药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又被批准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同时有机化学再次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十八位。
此外,我们还建有《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基础平台》。
在“211”工程的持续资助下,已拥有包括600M核磁共振谱仪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000多万元。
5、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学院拥有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化学-生物学和化学-物理两个校级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试验班。
每年招收本科生280余人。
化学专业于2007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专业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成果,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1项,正式出版实验教材14部、五门主干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全部建设成为教育部或省级精品课程(均含实验)。
曾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
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我们确立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制定了“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富含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实验技能和科研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平台。
同时在实践中注重过程管理,建立了以“课题组导师制度”、“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两个专业方向的学士学位制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确保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与运行,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于:(1)以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学科优势资源,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分子科学和微观生物学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模块”;注重两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以《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学》为基础,以《分子模拟》、《生物物理》、《生物统计》为手段,以《药物设计》为目标,结合研究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构建了“特色课程模块”;独立设班上课。
(2)以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课题、本科毕业论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
在系列课程中进行了“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3)建立了一套以“课题组导师制度”、“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两个专业方向的学士学位制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运行,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研究应用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1)2004级“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共青团湖北省委红旗团支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多人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标志性成绩有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一等奖1项。
(2)“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课外科学活动中表现突出,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在J. Phys. Chem. C、J. Chem. Inf. Model.、J. Inorg. Organomet. Poly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
(3)2004级“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学生读研率达84%,2006级读研率达88%,大部分学生推免或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以及长春应化所、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5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大学留学深造。
7、学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良性互动。
学院不断进行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研究和改革。
1985年开始将化学实验课程从理论教学课程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了由校、系两级管理的“校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初步实现了实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2001年中心获“湖北省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建设成为“湖北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
自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以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秉承“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坚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一套“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标;依托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在重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专业实验技能、科学研究基本能力,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目前开设的研究设计型实验大部分是从实验教师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精选、改造转化而来的,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综合性、研究性和挑战性;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为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成为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一大亮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我校化学一级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我校联合湖北师范学院在化学学科专业申请“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参与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学科简介:湖北师范学院化学学科源于1977年建立的化学系,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化学专业已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并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点,化学学科为湖北省省属高校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学科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分析化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高校教学团队,有两支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同时建有“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前沿密切相关、应用研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湖北省优势学科之一。
本学科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15人,硕士1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
目前学科承担了56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0项。
先后在Chem. Commun., Biomacromolecules, J. Chromatography A,Anal. Bioanal. Chem.,Analyst等国际知名刊物和国内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426篇学术论文,218篇被SCI/EI 收录,其中14篇论文的SCI影响因子大于3.0,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