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4、资源配置合理化:学校应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资源配置: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供 专项经费和资源支持。同时,学校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享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 教育的重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 思考、解决问题,并能够在所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以下是对培养拔尖创 新人才的一些关键要素的探讨。
基本内容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基本内容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经济和人 才是主要因素。政策方面,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 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济方面,美 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 践平台。人才方面,美国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 出更多的高端人才。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丰富。国内外学者主要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培养目标方面, 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 力。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研究者主张实行跨学科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应增加研究性学习、拓展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方面, 研究者提倡采用探究式、项目制、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加大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资源的投入力度,如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实验室等。
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设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和服务 流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的平台。
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 进具有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企 业实践和科研项目。
实施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 和实习方案,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培养目标不明确
实践教学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 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需要 加强市场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些学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课程 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的建设和管理。
师资力量不足
校企合作难度大
部分学校缺乏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 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
特点
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课程设 置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学 生自我发展。
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
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能 够适应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的 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同时,拔尖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 影响力,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需求和行业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 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
教材建设
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同时 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自 编教材。
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国内外各地纷纷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以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分别从国内和国外的角度,介绍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
国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方面,一些中国顶尖高校通过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些计划通常包括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导师指导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实习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企业方面,一些国内知名企业通过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
这些企业通常提供良好的创新研发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此外,一些企业还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
国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研究型大学模式和创新孵化器模式。
在研究型大学方面,一些国外知名大学通过提供丰富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这些大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这些大学还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创新孵化器方面,一些国外地区建设了一批创新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资源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服务。
这些孵化器通常由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提供创新创业的孵化环境和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者在孵化器中可以得到创业导师的指导、资金的支持和市场的拓展,实现创新项目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但都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国内主要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创新教育和实践机会;国外则注重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孵化器的建设,为学生和创业者提供创新支持和发展机会。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解决办法引言高等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践环节不够、评价机制不合理等。
因此,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实践环节不够。
许多高校的实践环节缺乏实际意义,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评价机制不合理。
当前的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符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
首先,可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其次,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再次,可以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推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需要培养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2.建立创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设备。
3.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评价机制。
高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论。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一、加强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不少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特点,设置了更加前沿、深入和实践性的课程。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以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和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高校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和项目,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实践所学知识。
这种与实际结合的实践培养方式,不仅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提供个性化指导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各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导师制度。
通过导师制度,学生可以得到一个更加亲近、个性化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推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多领域知识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各高校开始推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
通过设立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让学生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接触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领域,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奖学金和资助体系,激励学生的创新潜力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各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奖学金和资助体系。
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资助体系,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发展自己的才能。
2024年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
2024年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一、背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我国教育部制定了2024年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
二、目标该方案的目标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核心力量。
这些中学生将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并且将来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选拔方式为了选拔出具备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该方案将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首先,中学生将通过学术考试,考察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
其次,将组织一系列创新项目和竞赛活动,选拔出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此外,还将通过面试等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从这些选拔出来的学生中,再经过专门的评审和选拔,确定最终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培养计划被选拔出的中学生将接受一系列的培养计划,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
首先,中学将配备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由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科指导和科研训练。
其次,将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包括科技论坛、创新项目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还将给予学生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资源,以促进其科研成果的产出。
五、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方案将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
中学生将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等方式,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
中学还将与各类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此外,还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评价体系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该方案将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术成绩、科研成果、科技竞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定期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和激励。
依托自身优势学科专业高校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依托自身优势学科专业高校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当前,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应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首先,高校应加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还可以设置类似于创新项目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实验室或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可以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且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修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入手,鼓励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学习。
例如,可以推行跨专业选课制度,让学生在其他专业领域修习一些课程,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培养综合能力。
同时,高校可以采用项目制或课程综合评价制度,突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基地可以提供实践场所、项目资源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付诸实践,并且与企业合作,促进技术转化和创新成果的应用。
基地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讲座和培训,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注重学术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可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和个人成长记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
总之,高校应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的训练 , 以校 内外 各项 竞赛 为载体 , 经 过个 人努 力及 团 队 间的交流合作 来提 升实 践及 创新 能力 。参 赛 的过程 就是
研究性 学习的过程 , 在调 动学 生积极性 的同时鼓励 学生 主 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 清华大学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系组 织 、 选拔 学 生 参 与
所接受的课堂教学 , 其 重点在 于课 程的设 置。我 国高校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 的“ 第 一课 堂” 模式 主要是 借鉴 国外 大学 的成功经验 , 课程 体系通 常采取 “ 通 识模 块 +学科 大类 模 块 +专业模块” 的形式 。
实验班 ” 等; 北京 工业大 学的 电子信息工 程 、 软件工 程 ( 嵌 入 式) 专业实验班 ; 中国人 民大学 “ 国学 教育实 验班 ” 、 “ 工
我 国 高校 拔 尖创 新 人 才培 养 的几 种模 式
刘 竞
( 湖北大学 教育学 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摘
要: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 要有“ 第一课 堂” 模式 、 “ 第二课 堂” 模 式 以及 联合培 养模 式等。“ 第 一课
堂” 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 “ 第二课 堂” 模 式主要有科研 项 目参 与及 竞赛 参 与, 联 合培养模 式主要包括校 际
第 5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e o r y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r a r y Ed u c a t i o n
V0 I .5 N0. 4 Ap r .2 01 3
平 台” 的通识类课程 。学科大类模 块是指学 科专业基 础类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摘要: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
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交流等。
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
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国家也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拔尖创新型人才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学科比较雄厚、师资队伍强大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锁定于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发明创新能力的人才,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
1. 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关键所在。
高校应该注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研究等多种模式,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高校还需要在教学体系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涵养、丰富自己的经验。
2. 专业设置的优化专业设置的优化也是提高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前沿来设置专业,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前沿的知识和发展方向。
同时,在专业设置中,高校还应该结合校内特色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方面更加专精。
3. 人才培养的细致管理人才培养的细致管理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状况等不同因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高校也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多重帮助,包括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监管,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为了有效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对策,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团队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 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发明和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专家课堂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发明和创新的重要应用价值和应用场景。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
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多种做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做法:
1. 实施“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国外优质师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探索完善“国内导师+国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教育。
同时,引进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建立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课程体系,鼓励高校与境外高校开展拔尖人才合作培养,共建共享课程,搭建“虚拟课堂”,线上线下一体推进人才国际化培养。
2.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队伍:倡导的创新是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要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4. 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很多高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共同攻关的习惯。
这些做法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潜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提升国际竞争力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 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竞争力,推动我国在全球 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我国历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 养,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 高考和高等教育体系,都为拔尖
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当前现状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 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 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现状
拔尖创新人才流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许多国家面临人才 流失的困境,这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竞争力的下降。
原因分析
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 环境、家庭因素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 流动。
对策建议
为了留住拔尖创新人才,政府和企业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 薪资待遇和福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 以及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家庭支持。
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培养体 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 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02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为拔 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情 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利于 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
家庭教育方式
鼓励自主探索、培养批判 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非过度干涉和限制, 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
转化形式
02
包括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创业支持等,帮助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转化服务
03
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平台、融资支持等服务,降低转
化难度,提高转化效率。
优秀人才引进政策
三融一化”的拔尖创新软件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融一化”的拔尖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三融一化”是指软件人才培养中的三个方面:计算机理论和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技术、文化、管理相融合,以及工程实践、产业应用和终端服务相融合。
这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基础知识的软件人才,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应对复杂的软件技术问题。
基于“三融一化”的培养目标,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我们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同时在实践环节中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将技术、文化和管理纳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注重实际应用与产业需求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就业和服务终端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以支持“三融一化”模式的成功实施。
首先,我们采用了“红线方式”的教学方法,即在课程设计阶段就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
其次,我们加强了在线教育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教育课程和学习材料。
此外,我们还开设了小班教学和一对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的学习和指导。
我们还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倡导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尝试新的技术和理论,引导他们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和项目实践,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三融一化”确实可以有效地促进软件人才的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软件人才培养中仍然值得推广。
我们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变化,“三融一化”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带动软件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和应用。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研发、产学研联盟、技术转移 等,也包括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合作,如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与定位
角色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也 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定位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自身在基础研究、人 才培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
完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先进 经验,提升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的能力和水平。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挖掘其 作用机制。
探讨如何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更好地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பைடு நூலகம்
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高度创新能力、领导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于领先地 位,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通常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具备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变革。
通过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满足国家和社会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 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 究。
内容概述: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创新方法和模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 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给予学生具体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通过研究、实验、实践等方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导师制度:该模式通过为学生配备导师,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
导师制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3. 课程改革和开放式教学:该模式强调课程的改革和开放,通过引入更加创新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开展项目合作、实验室开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产学研结合: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单位的合作,将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国际交流与合作:该模式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通过与国外优秀学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这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和学生特点来进行灵活应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汇报人:2024-01-02•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点•当前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目录•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与反馈•案例分享:成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案例研究目录01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点这类人才通常在学术、科研、技术、艺术等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推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拔尖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知识,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做法。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他们具备高度的自我驱动力和责任感,能够在没有外部激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高度的自我驱动力和责任感拔尖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具备出色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推动团队不断发展和进步。
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和创造,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竞争力拔尖创新型人才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02当前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挑战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并不明确,导致培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培养目标模糊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学术论文,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评价体系僵化课程设置未能及时更新,与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产业需求脱节,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文件汇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文件汇编目录一、新时期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项关于清华“钱班”12年试点的质性研究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三、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四、吉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唐敖庆理科试验班”为例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来自小学阶段的探索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新时期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项关于清华“钱班”12年试点的质性研究文章指出,“钱班”的培养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这种培养理念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文章分析了“钱班”的选拔机制。
在选拔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竞赛成绩、科研经历、社会实践等。
这种选拔机制有利于选拔出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文章探讨了“钱班”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钱班”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钱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文章分析了“钱班”的师资队伍。
在“钱班”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钱班”组建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院士、国家级人才等。
这些高水平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指导能力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五,文章探讨了“钱班”的国际化培养。
在国际化培养方面,“钱班”注重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机会,包括国际会议、海外实习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执着的进取精神、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较强的分析与质疑能力、积极的创造动机与创新习惯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并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深度发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与应用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强调: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因此,把造就一批创新型学生作为泉州五中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为此,泉州五中与华侨大学在泉州五中联合成立“泉州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开发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基地”),为保证实验基地培养培养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进行,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1、以“全面发展,突出个性”为工作原则,在保证培养对象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优势学科领域适度超常规发展,达到相应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并具备相对突出的的创新能力。
2、通过调动培养对象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培养对象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培养对象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终身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3、提高培养工作参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推动单一教学型教师向学科学习导师和学术研究导师转化。
4、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改进提高,探索高中阶段创新型学生的选拔、培养以及评价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创新型学生培养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和发展高与大学合作培养高端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引言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备受关注。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 内涵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指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实行一体化培养,学制不超过7年,具有创新能力、学术造诣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2. 特点- 一体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位层次培养框架,使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创新性:该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在科研领域进行探索和突破。
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挑战1. 实施情况当前,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一些优秀学校已经开设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挑战- 体制机制障碍:传统的学制、学位评定、导师制度等体制机制障碍需要逐步破除,以适应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求。
- 师资队伍建设: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影响1. 意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符合社会需求,能够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2. 影响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将对教育体制、科研机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总结和展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整个教育体系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十中”)涵盖十二个年级,一直思考如何在时代新征程中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努力构筑育人生态圈,回答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时代课题。
两种模式和关键问题十中做了大量的学术调研,走访了国内外的创新学校,了解了两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一种是通过教育和选拔,把少数在同年龄群体中资质比较突出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他们给予特殊培养,助力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另一种是给所有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充满挑战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基于这样的了解,学校双管齐下,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并把握一些关键问题——学校在选拔阶段,如何识别并筛选天赋异禀的学生、建立动态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如何给全体学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打造能力过硬的教师团队?最重要的是,如何构建层次丰富的课程体系?拔尖创新人才的十中方案一是确定科学的识别和筛选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路径曲兆军 | 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教育部门出台的系列文件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人才的识别、选拔、培养、升学提供了方向。
学校利用韦氏智力量表等国际通用的智力评测量表进行监测,同时学习人大附中等校的先进经验,尽可能保证科学、有效地发现天赋异禀的学生。
由此,十中初步制定了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策略,利用“智力量表”“心理量表”等测评工具,通过各集团校的教师推荐、学生推荐等方式,在四五年级各选出60名候选学生,通过他们在专项活动和面试中的表现,在两个年级各挑选出30名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二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
学校设计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大树模型课程体系”实施框架。
“树根”是大健康课程,寓意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树干”是德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往上是“学习力通识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再往上是语数英物化生史地政等“智识课程”;“树冠”是“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20XXA108)作者简介:刘竞(1988-),女,湖北鄂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刘竞(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摘要: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校;创新;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XX)04-0072-0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
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一)培养方式1.单一形式单一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大类或专业试点形式为主。
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
在试点班或实验区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科大类形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化学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班);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大化工类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实学创新实验班,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学实验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培优班等都是采取这种培养方式。
2.复合形式跨学科复合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突破单一学科专业限制,学生通过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不仅具备单一学科领域知识,还能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采取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有:浙江大学“计算机—竺院共建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增“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5个试点专业,实施多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中南大学新增“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专业等。
(二)时间安排采取“第一课堂”模式的高校,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后期则进入专业培养。
具体时间段的划分各有不同:“2+2”,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山东大学泰山学堂等;“1+3”,如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长江大学等;“3+1”,如华南理工大学核电、广日电梯创新班等;“2.5+1.5”,如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创新班、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5+2.5”,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等。
国内不少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三学期制”,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林业学院等。
把传统的两学期压缩几周,把这些时间与暑假的部分时间结合起来,组成暑期学期。
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则实施一学年四学期制。
二“第二课堂”模式“第一课堂”模式的实质为常规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程”模式独立于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突破其拓展度不高及参与度不深的限制,通过课外参与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实践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参与的培养模式是以实际项目作为牵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我国在借鉴国外大学的暑期项目与企业或组织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形式多样的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立项,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20XX年创建的“DIAn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其团队成员既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经过递进式孵化的正式成员都具有永久编号;其新老队员相连、横跨文理工科,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星形”结构,良性循环的新项目引进方式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1]。
华中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等也采取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赛竞赛参与模式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校内外各项竞赛为载体,经过个人努力及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
参赛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选拔学生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等国际赛事,形成了迥异于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拔尖智力群体”,在榜样辐射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合作精神,使拔尖创新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材建设及课堂研究等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过程[2]。
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江苏大学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
三联合培养模式“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企业中的“联盟”观念也逐渐被引入高校,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
“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
(一)校际合作(“第二校园经历”)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交流等。
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
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1.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20XX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
20XX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施交换生项目、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共建教材等。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项目。
2.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采取“2+2”或“3+1”的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前2或3年在哈工大学习,达到国外高校入学标准即可申请留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继续申请。
清华大学每年选送2名优秀“姚班”学生赴mIT就读一学期。
华中科技大学与韩国仁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也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
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开拓视野、丰富学习过程;对高校而言,校际联盟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国教育教学改革等[4]。
(二)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
产学研式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基地或科技园为平台,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打造成贯通的链条,具体措施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模拟生产环境,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等。
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岗位、创业孵化基地;江汉大学创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6个创新实践基地;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方式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等。
“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
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奖学金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科技开发、提供典型案例、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等。
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实施“订单式”培养;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xilinx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一流的嵌入式系统专项实验室、项目实习基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专业与19家企业共同办学等。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分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涉及教学环节,但又不限于此。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鲜见于高校,我国高校通常根据学校实际,有侧重地选择组合多种模式,形成各显特色、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落实程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张建林。
“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XX(5):4-10.[2]王宏,吴文虎。
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XX(7):10-12.[3]薛萍,张明平。
个性化培养催生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