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是党在十六大就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大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重点强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而国务院在2012年专门作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此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广大农技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技干部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用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引进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种植面积;打开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产品销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面临多方面挑战:既要面对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结构转换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此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的新要求,也给农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毛泽东概论》相关知识点汇总

《毛泽东概论》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在A.遵义会议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六届三中全会2.毛泽东思想围绕的主题是A.革命B.建设C.和平D.中国革命和建设3.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报告是A.《本本主义》B.《实践论》C.《改造我们的学习》D.《矛盾论》4.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A.《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井冈山的斗争》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A.资本主义B.新民主主义C.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6.毛泽东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的著作是A.《反对本本主义》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共产党人〉发刊词》7.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A.加工定货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和平赎买9.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10.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2.不属于“十大关系”讲述内容的是A.党与非党的关系B.工业和农业的关系C.是非关系D.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13.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常用名词解释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常用名词解释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常用名词解释“双创双带”:创建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产业一体化联合社,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五个基本”:基本组织健全,基本队伍坚强,基本活动正常,基本制度完善,基本保障有力。

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是指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争创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组织。

“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优秀党员“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五个基本”建设: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活力工程“六活”目标:组织设置灵活有效、党员队伍全面活跃、干部队伍一池活水、工作方式生动活泼、党内民主清新鲜活、统筹城乡双向激活。

“七大体系”建设:指以县、乡镇(街道)为主要区域,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要依托,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健全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以“五议五公开”为主要内容,健全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以“说事”、“恳谈”、“调解”为主要方式,健全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以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五有”为主要目标,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以目标责任为主要依据,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村干部“一定三有”:“一定”即要给村党组织书记定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三有”即要让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

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镇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我市“三农”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2011年底,共流转土地73.14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

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

最新-杜青林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精品

最新-杜青林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精品

杜青林: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杜青林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日前,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作了报告,就有关我国三农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现将杜青林部长所做报告的摘要刊登如下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其他农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19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19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9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联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乡村现代化。

3.人民农业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充分把握人民农业的本质属性。

人民农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农业,其基本目标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这需要从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另一个重点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这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承包期限延长、土地股权合作社等措施,以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巨大潜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投资和建设,以提高农村交通便利度,改善农村电力供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水利设施。

4.农村产业扶贫贫困地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对象。

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旅游、壮大乡村企业等,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5.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理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可以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1.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在产业兴旺方面,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扩大农产品市场。

2. 农民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民的富裕。

政府应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补贴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3. 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政府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1. 加强政策支持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政府要加大投入,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信贷等金融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七大体系之一——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本着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新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跨越,从源头开始从2003年7月开始到现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一直在紧张而又缜密地进行。

有关专家认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对于新阶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意义重大。

在农业部编制的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中,种养业良种体系从一开始就被排在各大体系之首,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源头兴农”战略思想更加凸显农业的源头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也许不用想,很多人就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种子。

很明显,如果说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中国农业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那么,这种跨越必将从种子开始。

提起农业良种,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种子革命所引发的农作物产量的“核裂变”。

上世纪,墨西哥选育推广了以“依尼亚66”为代表的小麦矮杆品种,使其小麦平均单产提高近300斤。

我国杂交稻的推广使水稻单产一举突破了千斤大关,也正是由于农作物良种体系建设,尤其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粮食总产才创造了15年内连续跨越3个千亿斤台阶的奇迹。

大量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良种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换代,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都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甚至可以说,人类农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一部种子改良史。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这样的高度评价不是“种子万能论”的旧话重提,而是对高科技产品的现代品种可以改变种养业结构,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产品的商品性,增加品种拥有者的高额回报,提高品种使用者的比较效益等作用的综合概括。

乡村振兴的七大核心点

乡村振兴的七大核心点

乡村振兴的七大核心点在当前国家战略中,乡村振兴战略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的核心点是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农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下将介绍乡村振兴的七大核心点。

第一,科技创新和数字化。

乡村振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包括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电商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智慧农业的发展等。

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村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产业链的升级和延伸。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激发农民土地经营积极性。

这意味着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同时,要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升集体经济的规模和竞争力。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

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这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农村发展的动力。

第五,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乡村振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要推动农业绿色化、生态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田水利和生态恢复。

此外,还要注重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农村生态安全。

第六,农村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要加强市场监管,打破行政限制,推动农村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产品市场畅通,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城乡统筹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城乡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六、坚持政府引导原则政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商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领域,促进乡村资源的多元化配置。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以上七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人口需求为根本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它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推动区域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整合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系统整体框架下进行。

农业生产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尊重生态系统的自发性和稳定性;通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2.农业现代化理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产、高效和生态友好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3.农业生态化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为基础,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农业生态化要求促进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生态适应性,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4.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最大化地利用和保护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

通过科学管理土壤和水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5.农民主体性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民的参与和意识提高,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发展动力。

通过以上基本理论的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稳定农业生产: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稳定性,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

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农田污染和生态破坏。

4.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

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

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1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经历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和谐阶段4个阶段。

城乡一体化萌芽阶段是确保农产品数量稳定增加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加工,改变原始农产品用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阶段;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阶段是农业生产进入自我监控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全程可视生产阶段;城乡一体化和谐阶段是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与第2、第3产业合作、协调、互助、共赢发展,进入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

2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4个阶段的划分,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与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本研究将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1个目标层,4个子系统层,22个一级指标。

目标层用来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4个子系统层包括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和观光农业理论指标。

具体的分级指标如下。

2.1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设置其包括:(1)农业生产集约化指标。

用来反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节约程度。

既节省劳动力,又能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

(2)农业生产规模化指标。

用来反映农业生产的集合程度,有利于将种植相同农产品的农户结合,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机设备的农业生产效率。

(3)人力资源配置指标。

用来反映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效率,将节省的劳动力从事不同行业,可以是学习农业知识,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等。

(4)农机销售建设指标。

直接反映机械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便捷。

(5)农机维修指标。

反映农机维修技术服务范围的扩大,即引进农机技术人员,提高农机的使用寿命。

(6)机油系统指标。

反映提供给农村的便捷程度,为农机使用者解决了“巧媳妇无米之炊”的困境,使城乡建立燃油共享平台。

(7)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指标。

反映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程度,提高了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也扩大了农业技术学校的普及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的教育机构建设,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

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供资金和生产条件
双方共同开展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知识产权和收益
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需求,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方向
销售环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加工环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运输等
育种环节: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选育等
法律法规:政府对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法律法规支持
PART THREE
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政府引导:制定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
市场机制: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
政府与企业互动:政府与企业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良种推广方式:通过培训、讲座、展览、网络等方式进行推广
良种推广对象:农民、养殖户、农业企业等
良种推广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金支持:政府对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资金支持
政府政策:国家对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支持政策
技术支持:政府对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地位和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

农业银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农业银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农业银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总行党委在年初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夯实管理基础的战略部署,决定在XXX年开展“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活动。

3月23日,董事长亲自对“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

动员会后,省行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分别于3月24日、29日召开行办会,对我行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进行部署,分解落实省行机关各部室工作任务。

4月1日,召开了全省农行“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动员视频会,会上,党委书记、行长同志做了题为《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的动员讲话,对全省农行“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按照总行实施意见的要求,制订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七大板块、26个部门7大项58个工作任务,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保证了“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落到实处。

为全面落实总行和沙行长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继续深入开展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有关要求,推进我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活动扎实开展,我受省行党委委托,再讲几点意见。

要充分认识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意义基础管理决定一家银行的管理质量、管理效能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全行上下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全面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一)加强基础管理是实现全行科学稳健发展的需要。

在年初工作会议上,省行党委提出了“21125”三年发展规划。

全行上下只有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经受住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经营发展成果,才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否则,基础管理跟不上,发展越快,出现风险就越大,造成的损失就越多。

过去粗放式管理造成大量资产损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加强基础管理是应对同业竞争的需要。

随着同业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竞争领域不断拓展,竞争层次不断提升,我行的价值创造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受到严重挑战。

加强基础管理,应当是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包括治理架构、价值创造、风险管理、竞争优势、管理团队和社会形象等各个方面,这是吉林分行实现科学稳健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全行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知识大全及答案

农业农村知识大全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者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并将所选项字母标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5分,每小题1分)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

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C)。

乡村振兴理论认识

乡村振兴理论认识

乡村振兴理论认识乡村振兴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乡村振兴理论以乡村发展为核心,通过改革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手段,促进农村实现全面发展。

下面就乡村振兴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认识。

首先,乡村振兴理论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农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在推进农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农村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解决好农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乡村振兴理论倡导在农村建设中注重发展农村经济。

乡村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手段,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乡村振兴理论强调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再次,乡村振兴理论强调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理论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从根本上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础,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乡村振兴理论强调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理论提出,要加强农村制度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等。

同时,注重引导和培育农村创新主体,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总之,乡村振兴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措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等是关键要素,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实际措施,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差不多理论2003年5月23日,杜青林部长在农业部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了“七大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

“七大体系”包括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爱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爱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治理体系这7个体系。

我们研究后认为,“七大体系”是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而建立的农业综合支持体系。

“七大体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三增”和农业可持续进展,统揽全局,放眼以后。

“七大体系”建设必将为我国农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七大体系”的功能定位1、从构成来看,“七大体系”是基于现行农业治理体制而建立的农业支持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具有弱质性、外部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

基于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本国农业一定程度的支持。

而作为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三大支柱之一的国内支持,在各国的农业政策中一直都占据着特不重要的地位。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农业支持要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立法形式规范农业支持政策。

欧美的农业支持政策,一般都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法律法规对农业支持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都有明确规定,政策调整要通过对法律条文的修改、补充来完成。

二是财政支出规模大。

以目前农民年人均享受的补贴计算,美国为1.4万美元,欧盟为1.7万美元。

2002年5月,美国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以后10年里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将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增加约830亿美元。

三是扶持范围广,既注重对生产领域的支持,也强调对贸易、营销、信息体系等环节的支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仅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而且还向农民征收高额的农业税费。

农村改革往常,我国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原始积存,对农业的支持也仅限于农田水利差不多建设投资,差不多上不对农业进行补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支持和爱护农业的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进展,但农业支持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总体支持水平低。

1996-2000年,我国的农业支持总量分不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不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

而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进展中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10-20%。

二是支持结构不合理。

1998年以来,我国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每年都在500-700亿元之间,约占当年农业支持总量的30%-50%。

2001年,我国的农业支持总量为2000多亿元。

从内部构成看,流通补贴一项占1/3,支农支出和农林水气事业费两项占1/3,农业基建、综合开发和扶贫支出三项占1/3,那个结构专门不合理。

加入WTO以后,我国为数众多的小农户要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主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

由于发达国家的农业不仅在规模、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农业进展政策上,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国内支持体系。

而“七大体系”正好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它从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建设、疫病防治、检验监测和生态爱护等多个方面为农业进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支持体系。

作为在现行农业治理体制下的农业支持体系,“七大体系”丰富了农业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完善了农业国内支持的政策措施。

“七大体系”建设必将为我国农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

2、从性质来看,“七大体系”是在世贸规则框架之下的“绿箱”政策措施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定,“绿箱”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服务打算提供的、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和生产扭曲作用,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

属于“绿箱”政策措施的国内支持,可免除削减义务。

从性质来看,“七大体系”所提供的支持均来自财政预算支出,不涉及来自消费者的转让;另外,“七大体系”所涉及的支持也不具有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的作用。

显然,“七大体系”属于典型的“绿箱”政策措施。

农业协议实施以来,要紧成员国对其农业政策都作了一些调整,总的方向是由以出口补贴和“黄箱”政策为主,向以“绿箱”政策为主转变。

比如,美国1996年颁布的《农业进步改革法案》规定,在1996-2002年间,美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支持将完全与产品价格脱钩,逐步将农业的国内价格支持转变为直接收入支持。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农业支持中的“绿箱”政策措施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政府“一般服务”支出和粮食安全储备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1996-1998年,我国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服务”达780多亿元,约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支出达384亿元,约占“绿箱”支持水平的25%;两项支出合计达1200亿元,接近“绿箱”总支出的80%。

二是在“一般服务”支出中,基础设施支持的比重较大。

1996-1998年,农业基础设施支出达486亿美元,占“一般服务”支持水平的62%,占“绿箱”政策总支出的32%。

目前,我国的“绿箱”政策除“一般服务”支持项目外,要紧手段仍是价格干预,还未建立起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进展的农民收入支持体系、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条款,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规模,调整投入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逐步从流通环节转到生产环节,从全然上提高农业竞争力。

因此,受经济进展水平所限,我国不可能像美国、欧盟和日本那样为农业提供巨额的财政支持,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关键领域。

“七大体系”正是如此的关键性领域。

中央财政应当加大扶持力度,以便使我国尽快建立起符合世贸规则的、完善的、高效的、规范的农业支持体系。

3、从内容来看,“七大体系”差不多上可纳入政府公务服务的范畴依照农业协议的规定,“绿箱”政策要紧有12项:一是政府一般服务;二是粮食安全公共储备;三是国内粮食援助;四是生产者直接支付(direct-payments to producers);五是单亲家庭收入支持(decoupled income support);六是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打算中的政府补贴;七是自然灾难救济支付;八是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援助;九是实施资源停用打算援助;十是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十一是环境爱护打算下的支付;十二是区域进展援助打算下的支付。

其中,“一般服务”是指仅涉及与向农业或农村提供服务或利益的打算有关的支出或税收减免,而不涉及对生产者或加工者进行直接支付的政策措施。

“一般服务”要紧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研究与开发,包括一般研究、与环境打算有关的研究以及与特定产品有关的研究打算;二是病虫害操纵,包括一般的和特定产品的病虫害操纵措施,如病虫害的早期预警制度、检疫和根除;三是培训服务,包括提供一般和专门培训设施;四是推广和咨询服务,包括提供可便利信息和研究结果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播的方法;五是检验服务,包括一般检验服务和为健康、安全、分级或标准化为目的的特定产品检验;六是营销和促销服务,包括与特定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咨询和促销,但不包括未列明目的的、销售者可用以降低售价或给予购买者直接经济利益的支出;七是基础设施服务,包括电力网络、道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市场和港口设施、供水设施、堤坝和排水系统以及与环境打算有关的基础设施工程。

显然,从内容来看,“七大体系”要紧属于政府“一般服务”这一类的“绿箱”政策措施。

“七大体系”涵盖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动植物卫生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市场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正好弥补了我国“绿箱”政策所存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和不足。

“七大体系”建设,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改善农业生产的差不多条件,增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难和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

二、“七大体系”的系统论考察1、整体性“七大体系”是由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7个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大系统。

首先,那个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机体。

我们明白,“七大体系”是在现行农业宏观治理体制下的农业综合支持系统。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七大体系”涵盖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从工具储备来看,“七大体系”采纳了研发、工程技术、资源治理、信息沟通和配套服务等多种手段;从制度绩效来看,“七大体系”包容了近期、中期和长远这三类政策目标。

其次,那个系统有一个合理的架构。

从内部构成来看,种养业良种体系旨在促进增产,并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重在为农业提供科技支持和持久的进展动力;动植物爱护体系通过预防和操纵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重大及突发性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灾难,为农业生产免遭不良侵害建立了防护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监测检验和标准化建设,确保了农产品的营养、安全和卫生;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注重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农业资源与生态爱护体系强调对资源、环境的合理爱护,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进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治理体系,要紧承担着技术服务、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法律保障的任务。

可见,整个系统不是7个体系的简单累加,而是7个体系的科学组合。

2、关联性在“七大体系”那个系统里,各要素之间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必定的联系。

正是由于彼此间存在着这种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才使得“七大体系”成为了一个完整有效的农业支持大系统。

在“七大体系”那个系统中,各要素分属于工程技术、组织治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的范畴,但追求的却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运行质量这一共同目的;在那个系统中,各要素分不适用于农业的产前、产中或产后这些不同的环节,但却共同服务于整条“农业产业链”;在那个系统中,各要素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具体的政策目标,但却都服从于“农业国内支持”这一总的建设方向。

在“七大体系”那个系统中,假如某些要素发育不全或者进展滞后,就会阻碍其他要素的成长和进展壮大,最后就会制约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

相反,假如某些要素能够领先发育、超前进展,就会诱导、促使其他要素与之相适应,从而带动整个系统的健康进展。

3、层次性我们明白,“七大体系”是由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7个要素组成。

但需要讲明的是,这7个要素中的每个要素,本身又差不多上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不由一些不的要素单位构成,这些要素单位确实是一个个大的“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