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指公共机构或政府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者替代性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象征性执行。
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消极执行。
,甚至还存在私自抵制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扩大化执行指的是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它改变了原政策的功能,超越了原政策的目标,影响了目标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影响依然较依赖传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
尚未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
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间缺少独立且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
许多政策存在“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严谨的考察和专业的论证,有些政策甚至仅仅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来确定。
试论如何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过各级 政府 的认真贯彻 执行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 之事 ,使政策的调控对象 、范围、目标和力度超 出了
就。但是同时,公共政策 的执行 过程也出现了上有 原来的要求 ,因此原政策不能到位 ,政策被扩大化执
政策下有对策 、断章取义 、打擦边球 、务 虚不务实等 行 ,从而导致政策变形 ,影响了政策 目标 的实现。
随着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和 改 革开 放
推拖 的一种现象。在实施政策过程 中,有些地 区和 的深入 ,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人们的各种 部门 ,只做表面文章 ,只搞政策宣传 ,以文件和会议 追求也在上档次并呈多元化态势。当下,基层公务
的形式来传达文件和会议 ,并 未采取可操作性 的具 员面临职务低 、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等方面的问 体措施来具体执行该政策。严肃 的政令在形形色色 题 。面对升迁无望 、待遇水平不满意的情况 ,部分人
不了具体的实际问题 ,还容易把过错归咎于政策本
(五 )选择 性执 行
身 ,形成责任推诿 。
一 项公共政策往往 由相互依存 、有着共 同政策
(三 )扩 大化 执行
目标的若干小政策组成 ,有些地 区或部 门在实施政
· 收稿 日期 :2011—04—06
· 48 ·
连云港 职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政策的整体功 能难 以发挥 ,政策 目标也难 以得 到最 房价 ,既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风险,又保证广大群
终实现。如在金融危机形势下 ,少数地 区出现狭 隘 众能够买得起房 ;而部分地方政 府为 了获得房地产
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
产业的高额税费 ,一直 明里暗里想方设法刺激地方
二 、影 响执行 力不高的主要原 因 房价的上涨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这个利益上的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公共政策执行者,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对象,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但是,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效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来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
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到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进行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去管的事情,而该管的一些事情却没有管好,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仍有发生。
二是依法行政方面有差距。
突出反映在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规章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导致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发生。
三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
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政府重要的职责之一。
公共政策是指在政府制定的政策框架下,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出来的起到具有指引和引导作用的政府规定的总称,公共政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非常重要。
在中国,制定和推行公共政策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协调。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议题确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议题一般会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或社会团体提出,政府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选择最具备解决方案的议题。
2、研究分析:政府要在明确议题后,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都非常重要,包括了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方面。
要充分了解政策的影响程度,分析出政策实施带来的利与弊,同时还要探究方案的可实行性,制定出细化到实施层面的具体运作方案。
3、制定方案:在分析议题后,政府要对研究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筛选等多个方面考虑,最后选择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同时,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政府还必须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考虑进去,形成针对现实的公共政策方案。
4、讨论通过:制定出公共政策方案后,政府要将这些方案提交相应的立法机关讨论,通过立法程序来确立这项政策的法律地位。
5、公示宣传:公示宣传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大众普及政策,宣传政策的内容、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使公众广泛了解公共政策的内容。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难点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然而公共政策执行同样也存在着问题。
政策的执行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公众的支持参与等,才能确保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
以下列举了部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难点。
1、法律框架问题。
某些公共政策存在法律框架不充分、不完善的问题,使得相关实施难以顺利进行。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
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即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对抗。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效果,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利益集团的干扰、执行主体的不力等。
案例分析显示,这一现象在教育、环保等领域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未来应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以实现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障碍、原因分析、案例分析、解决方法、建议、改善、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上级部门发布政策指令,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基层部门或个体采取对立或绕过政策的行为。
这种现象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中,上级政府或部门发布的政策可能对于基层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或考虑不周,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基层部门或个体可能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力或抵触的态度,导致政策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出现滥用职权、变通执行等行为。
该现象的出现会对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制度规范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等。
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降低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
了解和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现象的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对立,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阻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XXX《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XXX《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治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国际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一定地理位置上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等。
这些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以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安吉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下,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条主脉络,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洁河、净水、绿坡、青山、清洁生产、城乡治污、城市畅通的连线成片工程,实现了山青、水净、气洁、土沃、景美。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安吉县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安吉县成为全国性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3、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治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国际环境。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公共政策,并且实现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首先,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社会接受度。
2)其次,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3)第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5、国际环境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首先,国际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2)其次,国际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3)第三,国际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二)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1、公共政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对经济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公共政策对政治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通过推进民主化、加强权力监督、提高政府效能等方面,对政治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3、公共政策对法治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对法治环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的心理因素分析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研究》 成果之一。项 目编号:7 Z 0 8 0B Z 1
・
2 8・
执行主体认知水平 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效果。 公 共政策执行主体政策认知是指政 策执 行者对所要执行政策
在政策执行实践 中, 于某些政策 , 对 执行主体虽然有所 了解 , 但在情感上总觉得接受不了 , 以产生政策认同 , 难 相应地 , 行 为上也就有选择地执行政策 , 以求得情绪上 的平衡。 同时 , 执 行主体 的选择性行为直接受其情绪强度影响 , 执行主体 可能
中变形 、 走样 甚至落空 , 去政策原有的公正性 和真实性 , 失 以致政策执行失效 。从公共 政策执行实践来看 , 选择性执行
二 、 响 公 共 政 策 选 择 性 执 行 的 心 理 因 素 影
( 公共 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 一)
作 者 简介 : 宁国 良(9 4 )男 , 潭大 学公 共管理 学 院教 授 , 士生 导师 。邓瑞 芬(9 3 )女 , 潭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行 政管 16 一 , 湘 博 18一 , 湘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0 9年 第 7期
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的心理因素分析
宁 国 良. 瑞 芬 邓
(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0 ) 1 15
摘要 : 选择性执 行是近年 来公 共政策执行 中普遍存 在 的一种现 象 , 导致这 一现 象产 生的诸 多 因素 中, 在 执
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融 它是执行主体在政策执 行过程中对政策进行反映、 选择、 整合和理解 的结果 , 是执行
主体心智的反映 , 存在一定的主观局 限性 。由于执行 主体政 策认知的最终 目的是 政策执行 , 以有什么样的政策认知就 所 会产生什么样 的政策执行 。 执行主体 只有对政策的内容和精 神实质 , 特别是政策所蕴涵的潜在价值和利益有了正确 的认 知, 才能准确地理 解政 策制定者的意 图, 才可能形成正确 的 政策态度 , 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力 。 否则 , 极易产生选择性 执行政策的现象 。 1 . 政策执行主体对所执行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缺乏正 确认知 , 尤其是对政策 目标 、 原则和措施缺乏准确的理解 , 或 者说是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而导致选择性执行。 政策 目标 是政策要达到的期望状态 , 是政 策意图的具体表现 ; 政策原 则是政策执行中必须坚持的方向; 而政策措施则是执行主体
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偏差及其对策研究
关键词 :地 方政府 ;公共政策 ;偏差 ; 中 图分 类 号 :D 2 65 文献 标 识 码 :A 我们认为地方政府是 国家设置在 中央政府之下 的、行使 部分 国家权 力 、管理 国家和地方事务 的地区政府 。按照我 国宪法 的规定 ,地方各级 人 民代表大会 、人 民法院和人 民检察院 ,是地方 国家机关 ,不 能把它们 叫做地方政府 。当代 中国地 方政府 层级存在 各种体 制 ,其 中有 两级制 : 直辖市——市辖 区 ( 区) 城 ;三级 制 :省 ( 直辖 市 )——县级 市 、县 、 自治县 ( 市辖区 )—— 乡镇 ;四级制 :省 ( 自治 区 )—— 地级市 (自 治州 )——县 ( 自治县 、市辖区 、县级市)—— 乡镇 。 从 2 纪 8 代 开 始 ,我 国 开 始 介 绍 和 引 进西 方 的 “ 共 政 策 ” 0世 0年 公 , 并与 国内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 ,逐渐在政府部 门和学术界 兴起一股研 究 “ 公共政策” 的热潮 。但关于 公共 政策 的定 义 ,学者 们从 不 同的视 角 ,不 同层次 ,不 同方面进行界定 ,因此学术界并没有形成 统一一致 的 定义 。国外学者 以 “ 理职能 ”或 者 “ 管 活动过 程 ”进 行界定 ;而 国内 学者普遍赞 同以 “ 行为准则” 为 中心 内容进行界定。在这里 ,我们将公 共 政 策 定 义 为 :公 共 政 策 是 以政 府 为 主 的公 共 机 构 ,为 确 保 社 会 朝 着 政 治系统所确定 、承诺 的正确方 向发展 ,通过广泛参与 的和连 续的抉择 以 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 的途径 ,利 用公共 资源 ,达到解决 社会公 共问题 , 平 衡 、协 调 社 会 公 众 利 益 为 目的公 共 管 理 活动 过 程 。 美 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所说 :“ 实现政 策 目标 的过程 中,方 案确定 在 的功能 只占 1 % ,而其余的 9 %取 决于有 效的执行 。 …公共 政策执行 0 0 ” 是公共政策整个流程 中至关重要 的环节 ,它是将公共政策 细化为可执行 的方 案并付诸 实施 、实现政策价值 和 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检验公共政策 的重要标准 ,为公共 政策 后续环 节提 供依 据 ,因此公共 政策 执行 的质 量 .直接关 系到公共政策 目标能否实现 。地方政府是直 接面 对公众 ,实 施公共政策 的行政 主体 ,地方政府是是公共政策 “ 公平 、公正” 精神的 解读者 ,是将公共政策细化 为可执行 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的转化者 ,同时 也是公共政策执行效果 的监 督者 。 由于地 方政府这 种特殊 地位 ,同时 上级政府对其政策执行 的监督软弱 ,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 策方面不尽 如人 意 , 出现 许 多 执 行 偏 差 。 地方政府 执行公 共政策偏 差的原 因 ( )公共政策的质量 问题。高质量 的公共 政策是 地方政 府有效执 一 行 的前提 。在其他 因素确定 的情况下 ,政策质量高 ,则 执行效果好 ;政 策质量低 ,则执行效果差 。现实 中,有些公共政策 的制 定 ,本身就缺乏 科学性 ,有些政策不具有 可操作性 ,甚 至有些政策 ,这样 的政策执行力度越大 ,对社会 和民众的危害就 越大 。如 20 0 2年只执行 1 0天就 叫停 的个性化车牌政策 ,从 出台实施 1 O 天的情 况来看 ,这 “ 个性化”是深受老百 姓欢迎 的,可 是很 快被公安部 以 “ 技术原 因” 叫停 。由于没有相应 的硬件和软件准备以及相配套的大 政策保证它顺利地实施下去 , 以致只存活 了 1 , O天 说明这是本身就缺乏 可行性 的低质量 的政策 。因此 ,高质量 的公共政策是指那些 政策能够体 现人 民的意 志,维护人 民利 益,具有合法性 ;政策遵从 客观规律 ,具有 很强 的可操作性 ;政 策能够 在有 限的资源下,以较小 的投入获得较 大的 效益 ;政策符合社会 主流 的价值观 。 ( )地方政府利益的干扰。公共选择 理论认 为 ,政府及 其工作人 二 员具有 “ 经济人” 的理性特征 ,即他们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不仅 代 表 着 公 共 利 益 , 同 时还 追 求 自身 的 私 利 。4 政 府 机 构 有 其 自身 的利 _ J“ 益 ,这些利益不仅存在 ,而且还相 当具体 。 地方政府所面 临的利益可 ” 以具体化官员个人利益 、部 门利益或机构利益 、公共利益 三部分 ,公共 政策执行首先要考虑 的是公共利益 ,其次是部 门利益 ,最后 才是官员个 人 的利益 ,部 门利益 和个人 利益 应该在 实现 公共 利益 的过程 中得 到满 足。而在现实 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 ,首先考虑 的是官员 个人利益和部 门利益 ,其次才是公共利益 ,地方政府的工作人 员经过一
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都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在得到较好执行的地方,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
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导致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现乃至与完全落空的情形,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政策敷衍执行。
主要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
政策执行主体或者被动等待上级的新政策,或观察上级是否要严肃执行,或旁观其他部门是否认真执行。
在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之后,政策执行容易错失最佳时机,从而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严肃的公共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例如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政府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政策选择性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往往是由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目标的若干本分组成的,一些地方政府、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不利的内容则有意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丽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地方行政机构的支持。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构,属于基层的政策执行者,是造福地方百姓的基层部门。
就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2-0195-02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现存的问题及原因(一)当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执行中存在失真对政策只是表面上的传达,地方政府对重要的中央政策不及时开会探讨、组织研究,只是把政策以书面和文件的形式告知有关地方部门或者广大人民,缺乏对政策本身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的地方政府接到上级有利于本地方发展的文件时,往往为了追逐更大利益,私自填加一些“额外”的条件和要求,只顾一味地追求地方利润,却忽视行政条例。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只执行对本地方有利的政策,对其他内容和要求视而不见,私自决定执行政策的内容和范围。
更有甚者,对上级政策内容进行质的变换,扭曲了政策的性质。
以上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执行中存在乏力盲目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没有把中央政策与其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生硬地照抄、照搬,缺乏创新,没有把中央政策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授益于地方百姓生活。
对政策采取消极的态度,只是开开会、发发文、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
或者在政策下达期间突击执行,其他时间任其自然。
3.执行中的低效有的地方部门,尽管法律法规写的清楚明白,却随便找个理由或者困难,逃避执行上级命令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在没有利益可贪图的时候,就会百般推脱,出现各个部门都把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转让”给其他部门的情况,最后,政策没有执行,问题依然存在。
有些政府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存在依赖意识和惰性心理,“上级推推,下级动动”,“上级不催,下级不动”,政策执行缺乏时效性。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与治理措施标题一: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概念和构成因素公共政策始终是政府为达成公共目标所制定的相应行动计划。
然而,执行公共政策并不总是完善和有力。
执行公共政策的选择性执行现象是指政策执行存在区别对待或不公正的行为。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很多,它有两个主要的构成因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包括:法律制度的缺陷,行政机关的权力滥用,社会监管不力,政策预期目标不清晰或不可接受,基础设施和资源短缺,和人口流动性高。
内部原因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贪污、严重失职或人员严重不足。
对于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导师可以制定与政策执行有关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向各个部门和机构传达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规范执行程序和程序。
制定配套措施可以取得积极的效果,如强制透明度、意见箱以及简单易行的所有政策执行机构监督等方式。
标题二: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公共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存在多种原因。
政策执行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缺陷、政策目标模糊、社会监管不力等。
由于缺乏透明度,行政机构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执行公共政策就会出现不公正的行为。
内部原因可以分为机构性原因、人员性原因等。
这些原因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不公正,行政机关的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也可能导致非法行为的出现。
针对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外部原因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强化规范管理、透明度和监督机制。
内部原因方面,应该加大对行政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服务意识,提高实干水平。
标题三: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危害和对策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是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的原因。
政策执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导致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间的差距增大。
同时,如果出现不公正的行为,也会极大地损害公众的信任。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对于长远的决策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防治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对策包括建立严格的规范化管理,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公务员工作理念及职业规范教育;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征求公众的意见,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彻底解决行政执行的合理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问题。
论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的执行
论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的执行作者:秦鲁博来源:《大观》2016年第03期摘要: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力的表现以及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障碍性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因素;对策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一套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安排。
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等非盈利型组织,主要是政府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理论与方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行为过程。
一、公共政策的执行含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本质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而言,公共政策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替代执行。
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存在冲突时,执行者就会对原政策进行改造或变造,衍生出一种看似和原政策一致但实际相背离的“新政策”,来替代原有政策。
导致公共政策失效,降低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二)选择性执行。
某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都要从对自己有利或无害的角度去理解、去执行,根据地方获利大小任意割舍中央下发的各项公共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内容,就传达、贯彻执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就不贯彻、不执行,这样的政策执行方法使国家政策部分内容得不到执行,政策精神得不到切实贯彻,无法实现政策利益的最大化。
央地利益关系视域下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
央地利益关系视域下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分析廉杨(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150080)摘要:本文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为背景分析了央地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利益关系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的需要以及对政策的理解,对政策原来的信息或是精神实质误解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①由于公共政策是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项规定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是各部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系统。
如果只是部分得到落实贯彻,其余部分则被放弃,必然导致公共政策内容残缺,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所谓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的纵向配置关系,其实质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固有的以及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形成的既定利益的分配关系。
②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又是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央地利益关系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追逐利益是人性之一,公共政策的执行实属地方政府行为。
而地方政府政府行为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也是理性逐利的。
理性,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所具有的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相区别的逻辑推断性的认知能力。
在此,我们则更多地倾向于将它视为一种行为方式。
所谓逐利,简言之,即追逐利益,逐利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性特征之一,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种人类行为。
因此地方政府也应当是理性逐利的,这个“利”,在地方政府层面,我们暂且认为主要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
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方政府在总是尽一切可能去追求自我财富的最大化,自我权力的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对其政绩的认可。
政策执行力
以激励提升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力的好坏关涉到政府效能、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高低,也关涉到政策服务对象的利益能否实现。
应通过政府能力的增强、激励机制的完善和监督机制的强化等不断提升政策执行力。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视角来看,应当通过各种正向激励措施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匹配,提高执行者的预期收益,激发地方政府贯彻上级政策的积极性。
科学政策还需真执行。
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有力的决断和完善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有赖于高效的政策执行,这是增强政府效能的关键要素。
政策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行政成本和政府效能的高低。
不力的表现政策卓见成效,政策执行力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政策执行力不足,政策低效、政策失效或政策无效的情况不在少数。
概括来说,政策执行力的虚化、弱化、软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置换性执行。
我国政策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政府具体执行,然而中央政策在执行中常遭遇诸多变通乃至置换。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中央政策的地方化问题,政策执行者会通过各种“对策”阻挠执行、虚假执行甚至扭曲执行。
一些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主观意愿不强,往往以出台“补充意见”的方式,在政策执行中附加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超出原有政策所设定的目标、对象和范围,从而偏离了中央政策的目的,甚或全盘否定原有政策,完全背离原有政策的精神。
有些地方政府打着贯彻上级政策的旗号,变相推行有利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置换国家的决策方针,导致政策畸形。
选择性执行。
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趋利避害”,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公共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
有的政策执行者选择做光鲜亮丽的大工程、大项目,却忽略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有的政策执行者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在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主体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只选择执行有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有的政策执行者“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甚至不管上面出台什么政策,都是抱着选择性心态,对有利的条款执行,对不利的条款,或避而不提,或蓄意误读,使上级的政策、法规形成“中梗阻”。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思考
第2 5期
S I N E&T C OL YIF R TO CE C E HN OG N O MA IN
O高校讲坛 。
科技信息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思考
林 开
( 中共 福州市 委党校教 务处
【 摘
福建
福州
300 ) 5 0 9
要】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是在复杂社会 系统 中进行 的复杂活动 , 其有效性经常会受到某些 因素的影响, 使得公 共政 策付诸
实施后 , 不尽 然 取得 预 期 的 政 策 效 果 , 而造 成 政 策执 行 走 祥 , 至 导 致政 策 执 行 失 败 。 并 反 甚 因此 . 究公 共 政 策 制 定 和执 行 的 意义 。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 制定 ; 执行 ; 有效性; 提升
公 共 政 策 是 指公 共 权 力 机 关 在 对社 会 公 共 利 益 进 行 选 择 、综 合 、 2 提 升 地 方 政府 公 共 政 策 执行 力 的对 策 分 配 和落 实 的过 程 中并 依 据 特 定 时 期 的 目标 、 由政 治 过 程 所 选择 和 经 . 公 制 定 的行 为 准 则 。 响公 共 政 策 有效 执 行 的 因素 主 要有 公 共 政 策 本 身 21 制 定 良好 的 公共 政 策 。 首 先 , 共 政 策 的制 定 必 须 合 法 化 。政 策 影 公 的 因 素 、 策 执行 者 的 因 素 、 策 目标 群 体 的 影 响力 因 素 。相 应 的 对 制 定 的制 度 程 序 规 范化 是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合法 化 的保 证 。其 次 , 共 政 政 政 这 第 增 策: 制定 良好 的 公 共政 策 、 整 政 策 执 行者 的利 益 倾 向 、 强 对 公 共
基层治理中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基层治理中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作者:刘晓慧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摘要: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经过充分论证而制定的科学政策有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政策目标。
现实的压力型体制,资源的稀缺性和委托——代理理论链在政策传输过程中缺陷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的执行可能有所偏差,民众不能完整的解读政策含义,无法切实享受政策优惠,致使公共目标难以实现,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这种现象的出现促使我们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问题,以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利益博弈政策执行偏差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一项公共政策只要正式颁布以及给予足够多的资金支持传输到下级机构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顺利执行,然后达到预定的执行效果,实现政策目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政策执行的实践中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弹性以及政策执行人的自利行为使得公共政策执行有所偏差甚至难以执行,民众不能完整的解读政策含义,无法切实享受政策优惠,致使公共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影响政府权威。
(一)公共政策在公共政策学发轫和发展的历史上,公共政策学者根据概念界定的侧重点的不同对公共政策加以不同定义。
有的学者将公共政策视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行动指南或者行为规范,当然这种观点得到了中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同。
诸如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就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或法规。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图书馆,1989中国的张金马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一种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也有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主体的行动,比如托马斯·R.戴伊提出的:“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除此之外,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和。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级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控制等活动,将公共政策观念付诸实施,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国家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只有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政策目标才能实现,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一)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政策执行则是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为现实,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得不到实现,政策也就失去了其存的意义。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的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二)促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公共政策解决的是社会公众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也是将解决公众问题的对策行动化的过程。
这种行为在社会公众眼中,就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解决问题,造福一方,使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认同。
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三)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和地区发展的事务。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关系到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解决其辖区内一般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公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作者:张伟陈鑫高
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45期
【摘要】在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选择性执行倾向,其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社会回应不足和政府权威衰退的等后果。
本文基于压力型体制视角,分析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的动机及其带来的后果,并探究其治理机制。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压力型体制下的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和实施,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在政策传达和目标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执行政策,以致上级和中央政府的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一、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执行的动机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倾向
地方官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对其利益相关性最大的便是晋升。
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中。
目前,以实现地方经济目标为宗旨的压力型体制,很大程度上定性了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政绩和仕途晋升的政治制度。
这种极不科学的制度决定了官员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经济目标才能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二)压力型体制下单一的绩效考核驱使
由于当前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官员的绩效考核过于单一化,严重倾向于经济指标,若经济指标不合格则可能采用一票否决制。
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下级政府的行為有很大的被动性,这主要是源于自上而下的外在压力。
政府官员的目标在于最大化自身利益,在外在的压力下,便优先考虑那些上级政府特别关注的以及关乎自身政绩的任务。
在假定其目标在于最大化其所能控制的资源量,而资源的控制量诸如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等来源于职位与权力,职位与权力多来源与上级政府的授予。
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官员往往对上负责,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更多的是来自上级政府,而不是当地居民和市场主体。
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上级政府的考核更直接地影响本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并对地方政府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而且,本地政府相对于上级政府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本地政府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欺骗上级政府。
(三)政治锦标赛下晋升激励的诱导
不同的官员评价机制会激励出不同的官员行为方式。
在中国的政治锦标赛中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官员的主要维度是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现实中的官员晋升考核,对于上级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地区经济发展等晋升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发挥着作用。
地方官员作为政治参与人的特征,认为中央政府利用人事权激励地方官员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晋升激励是官员激励的主要来源。
因此,对于部分政策的高效执行,看起来是政府的积极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地方官员通过政绩的胜利获得“政治锦标赛”的晋升。
二、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治理机制
(一)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坚持公利性导向。
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出发点,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政策制定导向。
转变组织理念和管理理念,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先、以整体利益为先,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有利于民生和国家发展政策。
要建立合理的组织规范制度,引入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合作进行社会治理。
当地方经济发展受阻,经济指标和政绩考核难以达到要求时,也不能放弃公共利益导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二)地方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竞争观
地方政府应该看到政策的长远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竞争观。
如果地方政府对政策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的话,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在政策选择上以带来短期利益的政策为主,将长期利益相关的政策滞后执行或者不执行,无法获得长期利益,甚至对地区的长远发展造成阻碍和破坏。
在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下,政府官员应该更多的以为人服务为宗旨,确确实实为当地带来发展效益和好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晋升而忽视百姓利益。
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方式,以竞争促合作,在竞争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约束,推进政府监督与公民的监督结合,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配合社会舆论、群众监督形成第三方监督机制增加政府违规的成本。
(三)转变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中央与地方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和权责,重新明确层级政府分工,细化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通过完善地方政府综合各方面行为考核评价体系,以提升地区总体实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满足民众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改变此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内部考评模式,推进绩效考评的全面性、系统性,兼顾整体效益与地区利益。
三、结语与展望
地方政府的选择性执行与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官员的绩效考核与其追求个人晋升有关。
在现行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势必要消除压力型体制下带来的忽视整体利益和选择性执行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社会发展利益。
同时在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绩效考核方面,要打破单一的经济指标考核体制,建立综合评判系统,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真正高效地执行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中央编译出版,1998年版
[2]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
[4]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