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2)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梦溪笔谈》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学法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论语八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整理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整理

《梦溪笔谈》二则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译: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心这座塔晃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课件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课件 (新版)苏教版

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
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使用 对比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 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从容,胸有成竹 。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无、计__可_施_________的 神态形成__对_比________,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来 说是多么的 _容__易_______。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 多义词总结 方 方出神 正
一、读准下列字词
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胠箧

二、你知道吗
重要词义:
患其塔动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迄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人皆服其精炼
你还有没理解的吗?
译一译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 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 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 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 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 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 其精练。
如 匠师如其言 遵照
遂 塔遂定 于是 履 遂不得履 鞋子
方两三级 才
而动之如初 像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 梵天寺木塔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 梵天寺木塔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学案苏教版【课前预习】﹑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梵.()天寺木塔(2)贻.()以金钗.()(3)六幕相联如胠箧..()()(4)人履.()其板(5)讫.()实钉.之则不动矣()喻皓.()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2)贻.以金钗()(3)人履.其板()(4)盖.钉板上下弥束()(5)未布瓦,上轻,故.如此()3﹑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课堂反馈】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正确的停顿。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试译全文。

不会的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翻译下列句子。

(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2)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人皆伏其精练。

6、用现代汉语回答下列问题: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人们是如何评论?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8、“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4、《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5、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课后巩固】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1、《梦溪笔谈》二则

21、《梦溪笔谈》二则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 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 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 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 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 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 伟大著作的两篇短文。
作者简介
紧密约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走,踩踏
翻译:
支撑
自然, 当然
打开的箱子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 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同“服”,佩服
人皆伏 其 精练。
他,代喻皓
研读短文,体会语言的准确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 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 峻形势。 2、 “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不但表现出,对“傍不肯”的突然出现,作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 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 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 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 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当 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 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生物治虫
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 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1、青蛙吃害虫 2、猫头鹰吃田鼠 3、啄木鸟吃害虫 4、金龟子吃蚜虫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

学习内容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第2学时(梵天寺木塔)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

3、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梵.天寺()喻皓.()讫.()贻.()lǚ()其板金chāi()qū()箧huàn( ) 其塔动(2)、解释下列加点字钱氏据.两浙时()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乃以瓦布.之()匠师如.其言()3、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的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下来。

4、了解课文大意,参照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5、试用自己的话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6、读了本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吗?(请把你的疑难写下来吧,再试着与同学讨论解决它。

)二、课堂探究:1、朗读展示。

(1)自由朗读。

(2)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竞赛。

2、试着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看谁说的准确、流利。

要求:尽量脱离书本。

)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你的见解。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4、品读课文,感知课文语言的妙处。

(联系语境,细心体会人物的心理。

)(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的“密”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2)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字词用得精彩的,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5、拓展延伸(1)《梦溪笔谈》总结了北宋以前我国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学习了本课,你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认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2)试着从课外搜集一些科技知识。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虚词归类
1 喻皓之妻
便实钉之
2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人履其板
伏其精练译句:1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3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 初读,纠正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你认为难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提出难译的词语和句子,要求你的挑战组来回答提醒每个组每个同学时时做好准备,提问对方组,否则你就只会被动地被提问.
(自发提问的组加上一分,对方组回答正确加一分,答不上,其他组帮忙回答正。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和原文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和原文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一、梦溪笔谈的背景《梦溪笔谈》是南唐元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文集,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种种日常琐事、书法经验以及个人文学批评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后人典籍之始”。

在《梦溪笔谈》中,元稹以富有幽默风趣的笔触,多次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书法观点,并对一些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考察。

本教案将介绍《梦溪笔谈》中的两个典故:“梵天寺木塔”和“以虫治虫”。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作者元稹的生平背景;2.学习掌握《梦溪笔谈》中的典故“梵天寺木塔”和“以虫治虫”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梵天寺木塔在《梦溪笔谈》中,元稹讲述了一次游览梵天寺的历史,他在寺院内看到了一座木塔,感到非常惊异。

当时,元稹官拜太子中允、参知政事,曾多次参与政治并亲历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然而他觉得这个木塔生成的背景和历史也许更加令人惊叹。

通过这个典故,元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类思维的惊人力量,以及在阅读和创作中应该注重细节和真情实感,并不断强调人性、人文和民生。

2.以虫治虫在《梦溪笔谈》的另一个故事中,元稹记录了一个农民用蜈蚣治疗庄稼威胁的一些虫害的经历。

一些虫害威胁着庄稼的生命和生长,而最终成功克服这一难证的方法是用蜈蚣来吞噬虫子、杀死它们,实现宜人的土地环境。

这使得农民完整保留了庄稼的生命和质量,同时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这个典故,元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合作关系,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和破坏。

他的思想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在新时代的生态意义上涵盖了重大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提供了以下教学方法:1.带领学生阅读原文,分析典故的文化内涵和背景;2.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逐一介绍典故,并辅以相关图片进行扩展;3.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讨论;4.开展文学阅读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进行创作,并分享经验和收获。

21《梦溪笔谈》二则_教案教学设计

21《梦溪笔谈》二则_教案教学设计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可以由学生收集、也可由教师提供。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

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

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题3分)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②便实钉之()③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答案【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本题3分。

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

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21梦溪笔谈

21梦溪笔谈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能翻译全文。

3.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前学习一、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汉字标上拼音。

狗(xiē) (yí)以金钗逐层布板(qì)人(lǚ)其板喙.()大穰.()梵.天寺()胠箧..()()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千万蔽.地岁.以大穰悉.为两段未布.瓦乃.以瓦布之布板讫.上下弥.束六幕相持.塔遂.定三、文学常识填空。

《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被称为。

作者是(朝代)的。

他是著名的家、家,曾参加过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受打击退出政治舞台,晚年闲居润州(镇江),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此文。

课堂巩固一、解释下列几组加点词。

方.为秋田之害而动如.初以.钳搏之秋田之.害方.两三级如.其言岁以.大穰以钳搏之.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三、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据.两浙时故.如此贻.以金钗人履.其板患.其塔动伏.其精练2. 翻译下列句子。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用自己的话说说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4.“皓笑曰”,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知识整理字词:1、一词多义2、多词一义3、通假字4、词性转换句子:省略、倒装句。

苏教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苏教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1、朗读训练,注意停顿和重音的熟读全文,培养读的能力。

2、以质疑、解疑的方法掌握有关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句。

3、体会文字的简洁生动和详略得当写法及我国建筑家高超的技艺。

2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而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又是难中之难。

3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停顿和重音的熟读全文,培养读的能力。

2、以质疑、解疑的方法掌握有关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句。

难点:体会文字的简洁生动和详略得当写法及我国建筑家高超的技艺。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1、提问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2、简介沈括和《梦溪笔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沈括了解《梵天寺木塔》的故事,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二、通读课文: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1、指名朗读课文2、集体评价、纠错读音和节奏。

节奏示例: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但/逐层布板/讫④盖/钉板/上下弥束3、齐读标节奏的课文三、理解课文:1、小组交流学习指南中的解释和自己圈画出的疑难。

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2、小组展示重点词语的解释(结合指南第3题)3、学生互动,集体讨论疑难字词,教师适时点拨。

四、欣赏课文:1、文章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喻皓的特点吗?2、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①学生诵读课文,圈点勾画②小组交流,展示。

展示过程中翻译句子、指导朗读。

正面描写: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侧面描写:①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②人皆伏其精练。

教师总结:匠师反衬对比、神态语言刻画、众人侧面烘托3、指名感情朗读,要求读出恰当的语气语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 音,注意正确的停顿。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 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 之妻,贻(yí )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皓 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 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建塔过程中“塔动”的问题, 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刚开始是“以瓦布之”, 可是“动如 初”。 后来喻皓用“逐层布板”、“实钉”。
三、用原文和现代汉语回答下列问题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即: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木塔稳定的问题。 4、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翻译:
人们都佩服喻皓 的技艺精熟。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 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 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
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 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对比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从容,胸有成竹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 无计可施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 ____________ 对比 的神态形成 ___________,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 来说是多么的 __________。 容易
统治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 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指木塔
担忧
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 浙时,在杭州梵 天寺修建一座木 塔,才建了两三 层,钱帅登上木 塔,嫌那座塔晃 动。

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 轻,故如此。” 所以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 有铺瓦,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 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梵天寺木塔 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 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 指重建时的木塔。
作者简介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关于《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 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
正确朗读课文
译一译
分组讨论(研读课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 定问题。 第二层:喻皓采用“布板”、“实钉” 的办法,解决于“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 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1、(1)由于解决不了,匠师接着向谁求助? (2) 他有没有直接去请教? (3) 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态? (4)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向喻皓请教。 (2)没有。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4)这些是从侧面写出喻皓技艺之高。
4、如 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像,动词。 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遵照,动词
5、之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 ⑴土人谓之“傍不肯”。 ⑵问塔动之因。
(3)则以钳搏之 (4)其虫旧曾有之 的,结构助词 它,代子方虫 语气助词,不译
6、其:
⑴其喙有钳。 它的,代“傍不肯” ⑵其虫旧曾有之 这,代词
7、盖
5、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 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分组讨论:文章写作特色(回答问题)
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识的, 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文章的特点吗? 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 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 并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 人物形象, 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因为
更加紧密相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走,踩踏

支撑
自然,当然
箱子
翻译: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 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 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 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精熟
同“服”,佩 服


终了,完成
指木板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语气词,不译
使坚实, 用钉子钉

翻译: 喻皓笑着说:“这 很容易啊,只要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 子钉牢,就不会晃 动了。”
遵照
他的,喻皓的
话,说法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 去做,塔身就稳定 了。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爱面子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平。
盖钉板上下弥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
8、方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 田之害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袁隆平
2、《梵天寺木塔》与《以虫治虫》的写作特点相似吗?
相似。 全文用130个字清楚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 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 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其中写喻皓的语言较详。 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 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 故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喻皓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 这是为什么? 为了突出喻皓技艺之高。 2、作者是如何描写喻皓的? 对喻皓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 3、如何理解喻皓的“笑”? 这是喻皓的神态描写。 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二、用文中关键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于是,便
可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从前,当初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的上面, 可是木塔还是像 当初一样晃动。
————————— —————————
暗中,秘密地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疏通字词,读准下列字词
梵天寺 fàn 喻皓
hà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胠箧 qū qiè 履 dì ng
实钉之则不动矣
盖钉板上下弥束
读一读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 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 /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 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 精练。
文言总结
通假字
同“旁”,旁边 土人谓之“傍不肯”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 服

词类活用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名词用作动词, 用钉子钉
虚实词总结 1、其: (它的,代词) ⑴其喙有钳。 ⑵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代词) 2、为 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动词)
3、以 用,动词 ⑴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因(此),介词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