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吊脚楼防火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吊脚楼的火灾防范对策
2019年9月少数民族吊脚楼的火灾防范对策徐梦一S 赵佳怡〃(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2 AA 丨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上海,200050)摘要: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吊脚楼火灾发生的特点,包括容易燃烧且火情进展迅速、整体结构易坍塌、灾情易恶化;分析了少数民族吊脚楼火灾防范对策的制约因素,包括顺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布局、 防火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财政经济条件的限制;提出了少数民族吊脚楼火灾 防范的具体对策,包括吊脚楼村寨群体火灾防范、吊脚楼建筑单体火灾防范。
关键词:少数民族吊脚楼;火灾防范对策;防火涂料中图分类号:TU 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344(2019)02-0125-02传统吊脚楼是我国南方独特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湘、黔、滇、桂等少数民族地区。
这种底层架空式的 干阑式民居,在满足防兽防虫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起到 防潮通风的作用,增加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生态环境也 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吊脚楼独具匠心的建筑结构形态和 精美绝伦的建筑造型,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 代表11)。
但是,由于吊脚楼自身及所处环境特点,火灾对其具有 巨大的威胁。
1少数民族吊脚楼火灾发生的特点单体吊脚楼由于建造材料大多为木材,楼体承受荷载 大,且多成片密集布局,廊檐相接,形成村寨群落(图1)。
成片 密集布局的建筑结构导致防火间距不足,缺少消防通道、防 火分隔、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因此形成了如下火灾发生的特点[2]。
图1少数民族吊脚楼村寨群落1.1容易燃烧且火情进展迅速吊脚楼一般为底层架空结构,整个建筑构造较为开放通透,如果底层突然起火,向外挑出的屋檐等构件的表面因为与 空气充分接触,火势很容易顺着木墙等攀升到楼板、挑梁、栏 杆、阳台和屋檐等部位,且短时间内就能快速蔓延至建筑物各 处,导致建筑物大面积着火。
此种火灾会以火焰延烧、辐射蔓 延等方式发展,不确定因素多,难以预测和控制。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
5、明确保护清单、制定营造标准
然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一个遗产项目,整体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在具体保护工作中,还应明确更为详实的保护清单,也就是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包括哪 些内容、环节,同时根据其价值和濒危程度划定保护层级,哪些需要重点保护。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7、传统营造技艺的培训和传承
· 编写一部《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教材,面向从事苗寨吊脚楼营造的工匠、大专院
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对之感兴趣的读者,这有利于该遗产在较大范围内传播,提升其影 响,并促进技艺的传承。 · 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规模可大可小,可定期可不定期,每次可为期一周。邀请雷山 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向普通工匠、学徒传授技艺。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通过 实践考试可获得结业证。 ·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在不 断变化。尤其是加大商业旅游开发后,当地 苗族人也发出类似“人心不古”的感叹。民 族认知感和认同感在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 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吊脚楼,认为居住木质 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喜欢高大整洁的楼 房。当地人自然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愿望和 权力,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与传统遗 产保护的矛盾是一个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根本 问题虽然目前营造吊脚楼的工匠经济收入在 当地属于较高水平,但青年人不愿意去学习 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意味着传承人的减少, 是威胁该遗产传承的重要因素。
卫生:传统吊脚楼底层放牲畜,秽气易入居
住层,火塘也易产生烟尘,这都不利于健康。
采光:吊脚楼窗户较小,室内采光通风较差,
显阴暗闷塞
耗材:木构吊脚楼要耗费很多木材,普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三间半边楼至少需要三四十方木材,产生用材 短缺现象,木料价格也提高
贵州民居吊脚楼论述
(上接第 165 页) 为确保锚杆和周围土体能够紧密粘和,要特别加强注浆作业的控制, 在本次工程中,注浆采取的从里向外的注浆方式,把注浆管插入至距 离孔底大约 0.5m 位置处,同时在孔口处还应绑扎相应的止浆布袋,以 免浆液的流出。
第三,设置相应的测点,采取动态监测的方式。在报警值出现以 后,应加大监测的频率,监测的重点主要为地面下沉值与坡面位移值, 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变化以及基坑自身变形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 进行施工流程的调整,以此为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等提供合理且科学 的信息,从而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最优化。
·167·
研究·探讨
灵活、自由。纤细的根格、精致的雕刻和镂花,组成一组组丰富、优 美的图案,或简洁明快,或复杂精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图案形 式,并不完全是窗本身在功能和工艺上的发展,而是当时、当地社会 文化和审美意识发展水平的反映。
2.3 栏杆的处理 栏杆是吊脚楼必不可少的围护构件。吊脚楼中所用的栏杆做法和 形式,比一般汉民居中的更为复杂和多样。栏杆上多雕有万字格、喜 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根据栏杆的形式可将其分成直 栏杆和带花装饰栏杆两大类。直栏杆常用于室内楼梯和回廊等处,它 本身又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方楞直条式,无任何修饰,做法简单, 仅满足最基本的安全之需;另一种是圆柱式或圆柱雕花式,其木条旱 圆柱形,上面刻有纹样,再涂以各色油漆,既坚固美观,又典雅大方。 而带花装饰栏杆应用得极为广泛。一般安装于走廊两柱之间。因柱距 不等,构图处理也不相同。当两柱间距离不大时,一般以两柱之间成 整体图案,或平缓,或突出中心,因楼而异,以美观、安全为原则。 当两柱间距离大时,一般将其等分几份,其中每一单元都是类似或一 样的图。其搭接方式及图案形式,都与门、窗花装饰处理手法类似, 但出于安全需要,根格比门窗要粗大,雕饰也不如门窗精致和空透。 2.4 梁、柱的处理 建筑中的梁、柱是重要的承重构件,通常也是重点装饰的部位, 但由于贵州民居地区过去比较贫穷,普通民居住宅的梁柱处理十分简 单。有些部位的梁巧妙地运用自然木材的曲线美,而柱基本不加修饰, 只在大宅院和公共建筑中才对梁柱加以装饰处理。在吊脚楼中,梁一 般都不加装饰,只在主梁中间,绘以八卦或裹上红布,是一种吉祥的 象征。通常梁的两端饰以植物图案,有荷花、卷学等,中间则是动物 图案,有狮、虎、麒麟等。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 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 4 贵州民居吊脚楼审美功能 首先,别致的形式与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 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 主要的是它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赏心悦目。此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教学案例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知识点】多彩的贵州民居【对应章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语文情境】如图是“苗族民居吊脚楼”图。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
由于地形、气候的因素造就了贵州的建筑风格。
【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比较有特色,因此,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民族民居,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了解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本土文化的习惯,肩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2. 教学过程(片断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
苗族吊脚楼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通常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
大部分吊脚楼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
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
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
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
贵州少数民族吊脚楼营建研究
关键词 : 责 州; 传统 民居; 吊脚楼
Ke y w o r d s : G u i z h o u ; t r a d i t i o n a l h o u s e s ; D i a o j i a o l o u
中图 分 类 号 : T S 9 5 8 . 1 + 7
文 献 标 识码 : A
民在演进过程 中 , 辛勤耕耘 , 创 造 了深 厚 的历 史 文 化 和 独 实 , 达 到坚实牢 固。筑 台多砌上立排 的石块 , 可以巩 固基 同 时 防止 滑坡 。 具 一 格 的 民族 民 间 艺术 ,为 后 人 留下 了丰 富 的文 化 财 富。 础, 2 . 3 木构 件 的制 作 其 中, 吊脚 楼 是贵 州 少 数 民族 民居 中常 见 的一种 建 筑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l ( 2 0 1 4) 2 6 — 0 1 2 0 — 0 2
0 引言
吊脚楼 多将 天 然地 形 中坚 实 平 整 的 部 分 作 为地 面 , 在
从 远 古 的原 始 艺 术 , 至漫 长的农 耕时代 , 贵 州 各 族 人 坡地 开挖 层 基 , 地 基 用 石头 砌 好 , 用 泥 土 和 碎 沙 石铺 平 , 夯
个 别 地 区超 过 6 c m。 化差异 , 吊脚楼 所呈现出的体量和 形式也 有所 不 同。按住 左 右 , 2 . 4木 构 架 的搭 接 和 竖 立 宅建筑模数可分为 : 三开间 吊脚楼 、 三开 间带耳房 吊脚楼、
mi n o it r y i n Gn i z h o u , w h i c h ,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 r e f l e c t s t h e u n i q u e a e s t h e t i c t a s t e o f t h e l i v i n g b o d y .
苗族村寨防火制度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村为例
中 央 民族 大 学 法 学 院 2 0 1 2级 法 英 专 业 本 科 生 ; 张娇 娇( 1 9 9 4一) , 江 苏宿迁 人, 中 央 民族 大 学 法 学 院 2 0 1 2级 法 英 专 、 【 k 本 科
节 日更 是 吸 引着来 自世 界 各 地 的 游客 。 在 宣 传苗 族 传统 文 化 、 带 动 当地 经济 发 展 的 同时 , 也 在 很 大 程度 上增 加 了 消 防 的 难 度 。 除 了 游 客 人 数 较 多 ,
据统 计 , 在贵 州省 黔 东 南 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 雷 山县
一
、
黔 东南 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境 内 沟 壑 纵 横 , 山峦
延绵 , 历有“ 九 山半 水半分 田” 之说 , 是 全 国 最 大 的
苗 族人 口聚 居 区。 苗族 人 民 因 其 生活 环 境 的特 点 而多将 房屋 建于 绵 延 高 山 , 因地 势 而 形 成 吊脚 式
结构或 者 杉皮盖 顶 楼房 , 一般 是 人 住 楼 上 , 楼 下 饲
关键 词 : 苗族 ; 民间 防火制度 ; 习惯 法 ; 西江 千户 苗寨
民
中 图分类 号 : D 9 2 问题 的提 出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6 2 1 X( 2 0 1 5 ) 0 2—0 0 8 0—1 2
间 法 与 法 文 化
J o u r n a l o f Or i g i n a l Ec o l o g i c a l Na t i o n a l Cu 度 研 究
— —
以贵 州省黔 东南 州雷 山县 西 江村 为例
欧 文婷 , 马建 兰, 张娇 娇 , 马 珍 , 赵 轩民 , 张善 古 , 周 佳 欣
苗族吊脚楼建筑研究
苗族吊脚楼建筑研究作者:罗云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苗族吊脚楼也被大家称作为空中楼房,主要常见于贵州东南地区苗族人居住的区域。
苗族吊脚楼被称为中华上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对其建筑与文化进行探索与了解,希望能将吊脚楼这种传统的建筑工艺传承下来以及运用在其他有需要的地区。
关键词:吊脚楼;建筑活化石;建筑特色;传承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170-01一、苗族吊脚楼简介吊脚楼是苗族的传统建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后半部分建在斜度比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使用木柱子作为支撑形成吊脚柱,所以被称作为吊脚楼。
二、贵州苗族吊脚楼文化的形成因素1.地形因素。
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处于云贵高原和湖南地山丘陵过度的梯形斜坡带,地形变化较为复杂。
贵州在地质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主要的蚀源区,也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区之一。
黔东南地区除了北部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之外,其余的多为轻变质板岩、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和页岩等。
2.气候因素。
黔东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贵州省高温的地区,据统计,州境年平均的降雨量在1000到1600毫米之间,70%集中在春夏两个季节,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到84%,所以有“天无三日晴”的称法。
三、吊脚楼建筑的特点1.构造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一般都是建造在斜坡上,分成两层或者三层,最上面一层很矮,只用来存放粮食不住人,楼下用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口。
在斜坡上建造吊脚楼,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平台,土台下面用长木柱作为支撑,按照土台的高度取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2.文化特点。
吊脚楼具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一种象征符号就可以见得。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围一圈为朱红或墨汁描绘,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这种符号便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土家人对天地开劈、人类发祥的故远追忆。
探究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
探究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吊脚楼木建筑(图1)是黔东南、湘西、渝东、鄂西北及桂西的土家、苗、侗、壮族聚居区一种具有民族人文特色及民族建筑内蕴的木结构民居建筑,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建筑群与自然完美协调,优雅的建筑氛围及舒适居住环境引起国内外广泛注目。
采用以砼代木结构形式,既能继承、保护中华民建筑倩苑中这一奇葩,也是促进地域民生工程的科学进步的需要。
吊脚楼典型屋架结构形式(图2)有从横向悬挑吊脚部分的、也有从山墙悬挑吊脚部分的,从实际结构抽象的模型如图3。
对于吊脚楼的研究,一般均策重于建筑学方面[1][2][3][4]。
出于传承民族建筑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防火减灾目的,采用仿木混凝土代换木结构体系,成为西南民族聚居地区农房建设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1.1 吊脚楼群的防火减灾现状:较典型的原木结构建筑如图4。
因建筑环境的限制,消防设施缺乏,火患一但发生,瞬间即蔓蔓延成灾,建筑群落毁于一旦。
据统计[5],1991年至2006年间,贵州省黔东南州共发生农村火灾1459起,烧死261人,直接经济损失9484.87万元,其中重大火灾114起,特大火灾69起。
黔东南每年发生火灾357起,烧死53人,直接经济损失千万元,相当于每年烧毁1-2个贫困县的财政收入。
仅2007_2008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全州共发生农村火灾39起,烧死5人,直接经济损失247.21万元。
2007年11月28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乡团结村发生村寨火灾,导致69栋民房被烧毁,82户327人受灾。
12月1日,黎平700多年的堂安侗寨发生火灾,21栋48间房屋被烧毁。
2007年11月9日,台江县南宫乡拥党村发生一起寨火,大火烧毁村民居住的木质房屋100多栋,导致近90户村民受灾,图5为受灾后现场。
2001.1.21湖南永顺发生吊脚楼群火灾,烧毁民房13间,经济损失22.4万元;2001.8.10,湖南怀化的一场吊脚楼群大火,烧毁民居建筑31座,至使7死1伤。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作者:施鹤芳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早上抵达贵阳后,便乘坐大巴前往雷山县的西江苗寨。
外面稀稀拉拉的雨一直下着,大巴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环绕大山,河水相伴,路窄又滑,时不时体验下坐过山车的刺激与胆颤。
大巴一会儿爬上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会儿又驶进山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这是此次贵州考察写生的第一站,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
这里独特的建筑宝藏对人艺术美学研究者有着强大的吸引。
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西江苗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里,但却是苗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
大概有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这里——西江千户苗寨。
质朴宁谧拖着皮箱,沿着雨水冲过的石路。
雨依然下着,一群像是刚放学的孩子嘻嘻闹闹,一切是那样的祥和释然。
四面的山将苗寨围合成起来,揽入其中。
山高谷深,有千余户苗族人家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两座山包上,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层层相叠,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下山顶,黑色的瓦顶是那么的抢眼。
山坡有苗族人耕种的层层梯田,青翠碧绿,极富生气。
完美展现山、房、田等村落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特殊的村落网络结构。
山,是苗寨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的依托。
黔东南西江苗寨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西江苗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
古村落村头寨尾,古树林立。
房,是西江苗寨的主体内容。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类。
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般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
田,是西江苗寨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田主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
坝子田依势舒展,平整开阔。
舞动的吊脚楼布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
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
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新城区不断拓展,而许多旧村庄却在城市扩张中被遗忘。
如今,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旧村庄,新农村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
然而,吊脚楼的保护利用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的定义和历史吊脚楼,又称“悬楼”,是一种流行于华南、西南等地的特有的民居形式,其特点是房屋底层与地面相离,靠支撑在跨越街巷上的“吊脚”而保持稳定。
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生产、文化和信仰密切相关。
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其盛行期在明清时期。
在明朝时期,相关记录显示,福建、广东等地的许多城市就已经出现了吊脚楼。
到了清朝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吊脚楼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独特人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吊脚楼的现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吊脚楼受到了破坏。
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吊脚楼面临着老化甚至废弃的风险。
另一方面,城市扩张的影响,许多吊脚楼被拆除或改建,这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吊脚楼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新生代农民的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文化方式逐渐被淡化。
加之吊脚楼对传承的要求较高,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以及对于吊脚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吊脚楼传承的难度。
三、吊脚楼保护利用的现状由于吊脚楼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其保护和利用对于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措施已经被采取,以促进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
1. 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古迹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而吊脚楼作为优秀的民居文化遗产,也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借助法律的力量,吊脚楼的保护可以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减少被破坏、拆除的风险。
2.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提倡以文化为基础、以环保为原则的绿色建筑方式,吊脚楼符合这一理念,因此可以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
吊脚楼火灾事故原因是什么
吊脚楼火灾事故原因是什么一、引言吊脚楼是指在河流、湖泊或悬崖上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常见的传统建筑。
由于吊脚楼的特殊结构和建筑环境,它们的火灾风险较高,一旦发生火灾灾害将会非常严重。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特殊结构和环境出发,分析吊脚楼火灾事故的原因,旨在为今后防范吊脚楼火灾事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吊脚楼的特殊结构和环境1. 吊脚楼的特点吊脚楼是一种悬挂在悬崖边缘的建筑形式,通常以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吊脚楼的建筑面积较小,多为单层或两层的结构。
吊脚楼一般由一个主楼和若干个附属楼组成,主楼通常用于居住,附属楼则用于存放粮食和家畜。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是悬挂在悬崖边缘,建筑面积小,结构简单,而且往往处于山林茂密处,附近环境条件复杂。
2. 火灾风险分析吊脚楼的结构特殊,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和竹子,且多处于山林茂密处,容易受到雷击和山火的影响,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消防救援难度较大,火灾风险较高。
此外,吊脚楼多为人口密集区域,居民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灾害将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吊脚楼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吊脚楼火灾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用火习惯、自然环境等方面。
1. 建筑结构吊脚楼的建筑结构特殊,多为木质或竹质结构,且往往处于山林茂密处,容易受到雷击和山火的影响,造成火灾事故。
同时,吊脚楼内部常年积存大量的木柴、干草等易燃物,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很难控制。
2. 用火习惯吊脚楼居民以生火做饭、取暖等,而且常年积存大量的木柴、干草等易燃物,一旦用火不慎或火源管理不善,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此外,由于吊脚楼一般多为人口密集区域,居民对用火习惯和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对火灾的防范意识不强,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
3. 自然环境吊脚楼多处于山林茂密处,容易受到雷击和山火的影响,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会造成极大的灾害。
此外,吊脚楼的建筑结构特殊,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加之建筑结构复杂、消防救援难度大,容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江华吊脚楼火灾事故原因
江华吊脚楼火灾事故原因引言近年来,各地发生了多起吊脚楼火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江华吊脚楼火灾事故是其中一起,造成了多人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火灾事故的原因,本文将对江华吊脚楼火灾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以期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一、吊脚楼的特点江华吊脚楼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是当地特有的传统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建筑结构独特,通常由一栋主楼和若干根支撑的木柱组成,主楼悬挑于山谷或溪流上方,支撑在高约十几米的木柱之上,居高临下,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吊脚楼既能满足瑶族人民生活需要,又是一种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江华吊脚楼火灾事故概况2019年7月15日凌晨2点左右,江华吊脚楼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导致了多人死伤和大量财产损失。
据初步调查,火灾起因是由于一名居民家中电线短路引发,之后火势迅速蔓延。
由于吊脚楼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和紧邻居民密集居住,火势扩散迅速,给灭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最终,灭火人员在数小时的努力后才将火势完全扑灭。
三、火灾原因分析1. 电线老化和电器故障初步调查显示,江华吊脚楼火灾是由一名居民家中电线短路引发。
这可能是因为吊脚楼居民的电线老化严重。
据了解,很多吊脚楼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距今已有数十年历史,电线设施存在严重老化现象。
此外,吊脚楼的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居民家中使用的电器设备老化、损坏严重,容易引发火灾。
2. 居民火灾安全意识薄弱吊脚楼的居民生活大多以务农为主,对火灾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在火灾发生时,部分居民因为睡眠过深或者不重视火灾预防,无法及时逃生,导致伤亡严重。
此外,江华吊脚楼居民多数为瑶族,有一部分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他们在火灾发生时逃生能力较弱,需要社会关爱和教育加强。
3. 防火设施不完善吊脚楼居民建筑大多较为古老,缺乏较为完善的防火设施,例如烟雾报警器、灭火器等,一旦火灾发生,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
吊脚楼火灾扑救措施初探
3靠近河流、 溪流的吊脚楼发生火灾后 , 由于河风大 ,
加 上 在 热辐 射作 用 下 ,易 引 起 周 围仅 用 狭 小 通 道 隔 开 的 建筑 物燃 烧 . 别 是 在 大风 条 件 下 , 惜 风 势 , 特 火 风助 火 威 ,
易形成 火烧连营的局面。
( ) 出现 飞火 , -易 引起 新 的 火灾 。
:J 般情 况下 , i 水源与火场距离小于 10 M时, 50 宜采
用接力供水。如交通不便 , 路障鞍 多, 水源至 火场距离大 于 I0 M时 , 50 也可考虑 接力供水。 供水时, 宜采 用双干线、
大 口径 水 带 。
据测定 , 吊脚楼等木质建筑发生 火灾 , 火场中心温度
可达 1' 。 20 c左 右 , 大的 热 气 流 的 升腾 , 受 风 的 影 响 . 9 强 或
脚楼 是倚河而 建或傍 山而搭 , 形成一栋栋 、 排排鳞次栉 一 比、 风格古朴 的建筑群。 吊脚楼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的火灾危 险性 ( 建筑耐火性 能低。吊脚楼除瓦不能燃烧外, 一) 其余都是可 燃的 . 而且 大多数住户要在 木板上刷上桐油 . 有的为 了 还
般 是沿河岸搭 建 , 无消肪水 池、 消火 栓或取水码 头等消
公 司 加 大水 压 , 切断 火 场 周 围 的生 产 生 活用 水 。 或 ④ 要 充 分 利 用 火 场 周 围可 供 消 防 车取 用 的 水 源 , 如
池塘 、 沟渠、 水井、 浴池或城市下水道污 水、 工业废水等 , 以保障火场不间断的供水。 @ 当火场 周围缺 乏消防用水时,可直接用手抬式机 动 泵出水 , 或调 用洒水车、 火车机车 向火场供水。必要时, 组织群众集中零散的水 源, 利用水桶、 脸盆 等工具把水传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研究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贵州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研究李志顺(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并存的省份,土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土家族吊脚楼就完美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给研究贵州土家族文化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很多都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而传承了几千年的木式建筑慢慢被楼房替代,土家族吊脚楼尤为严重,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所剩无几,我们正面临着这么精湛的建筑工艺失传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被遗忘的境遇。
所以需要未雨绸缪,树立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意识,从多个方面进行保护与传承,例如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贵州土家族的吊脚楼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保护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28-01一、前言贵州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遵义的部分地区。
土家族人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这片武陵山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一特殊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
而土家族吊脚楼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着精湛的建筑技艺,而其也分几种形式出现,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
其主要特点就是拥有一个吊脚式的房屋出现,这主要是对土家族人民生活环境的一种体现。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些居民别具一格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吊脚楼就在这独特的文化中诞生,它独特在于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桩相支撑。
聪明的土家族人利用木板或者竹编建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仅只是对一个居住环境的反映,它更包含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态观念,也有他们对家庭伦理、民族信仰的一种特殊展示。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研究土家族吊脚楼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是土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所发展出的一个独特居住形式,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吊脚楼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产生。
吊脚楼分析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吊脚楼材料分析总结吊脚楼的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及其材料的选取等方面都与当地的气候紧密结合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民居建筑 节能分析
民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沼气灯
修建一个容积为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猪的 粪便发酵原料,它所产的沼气就能解决一家3―4口人点灯、做 饭的燃料问题,这是一种很环保的能源。
吊脚楼的结构形式, 空间布局及其材料的选取 等方面都与当地的气候紧 密结合,作为中国南方特 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被现代 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 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导热系数
杉木导温系数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
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沼气
黔东南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调研及思考
黔东南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调研及思考【摘要】通过在黔东南各县对木吊脚楼建筑现状近三年来的调研,归纳总结了苗、侗、土家族古建筑村寨吊脚楼民族建筑的基本特色,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建筑学、结构、建材、环保、施工等多学科角度,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和科学地传承吊脚楼这一民族建筑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吊脚楼,木古建筑,砼代木仿真建筑木结构民居吊脚楼广泛分布于黔东南、渝东、湘西、桂西、鄂西南等侗、苗、土家族聚居区,其独具的丰富民族建筑学内蕴长期以来得到时国内外多学者广泛关注[1] [2] [3] [4],2002年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10个圣地中,亚洲有两个: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贵州的黔东南。
出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防火减灾、村级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通过在黔东南大量山寨历时三年的实地调研,对这类建筑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促进建筑科学在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从建筑、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多学科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1.1 优越的布局。
村寨布局充分利用了黔东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
同一村落山地相对高程250~600米,因地层断裂裂隙密集发育,为流水侵蚀切割提供了良好通道,沟谷发育较多,常有沼泽水塘分布。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防御敌人和节约耕地,常选择在地形波浪状起伏的山间为村镇基址,山坡坡度一般25°~35°大部分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错落有秩的总体竖向效果,与周边环境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协共容的生态景致。
其布局形式从现今建筑生态学方面已得到时当今从众多学者的肯定[5] [6] [7],图1为一典型村寨总平面。
民居建筑一般傍半山临水而建,大多建筑座北朝南,选择季风流的山垭地块,周围林木葱郁,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优良,图2为某村寨局部效果。
1.2 舒适宜人的地理环境。
黔东南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支流(巴拉河与南哨河)的分水岭。
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
吊脚楼该如何应对火灾
吊脚楼该如何应对火灾吊脚楼该如何应对火灾□石茂明又一个苗寨失火了,心痛之余,我们能做些什么?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优质杉木的重要产区,早在明代就是皇木采办地。
苗族、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里,他们积木为材、铆榫结屋、依山傍水而形成了独特的连片居住的木楼布局,别具一格的苗寨村落、侗寨村落就是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连片聚族的吊脚楼,屡屡遭到火灾的威胁。
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10余年间,黔东南50多个村寨此起彼伏陷入大中型火灾,总共烧毁吊脚楼3640余栋。
这个数字几乎可以重造4个“千户侗寨”或“千户苗寨”。
如此惨痛的局面,不得不让我们一再陷入沉思,苗寨侗寨到底该如何防范大火的侵袭?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房屋、粮食等,还有一些流传了近百年的芦笙、大鼓、祖传的传统衣装和整套整套的银饰。
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录着苗、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久吉苗寨代表着苗族久仰支系文化。
假如我们只关注物质的损失,生活虽然在继续,文化却会日渐衰竭,民族的灵魂会就被抽空。
基于对两个方面的同等重视,我们才有可能完整地讨论火灾的防范。
首先从思想上来说,村民应该加强安全意识的传输、教育。
同时,也要意识到木楼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仅是生活居所,而且也是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这一点是有成功案例可循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乌英苗寨,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就是村民非常重视安全意识的结果。
从孩子记事起,家里的老人就教育孩子用火安全,小心用火。
老人们告诫孩子,每天出门劳作和晚上睡觉前,都要用水把火种熄灭,或者用木灰覆盖好火种。
从管理上来说,州(市)、县、乡、村各级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应该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不只是事后到场,预防、检查、训练和定期宣传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从组织上,每个村寨都应该建立消防队,由村民自我管理进行消防检查和监察。
对所有参加消防队的人员都应该进行防火、灭火培训。
报京侗寨火灾发生的时候,有村民发现火势渐起,却打不开消防水泵,抽不上水来。
多彩贵州行(十一)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
多彩贵州行(十一)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吊脚楼是苗寨特有的住宅建筑,我当知青时曾经参加过当地苗族老乡的吊脚楼修建,在起房、架梁和上瓦等环节,成了寨子里大家欢聚的场合和时刻,事毕要聚在一起吃油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邀请参与者吃一顿饭。
在起房和架梁时,会有寨子的一位老者吟唱架梁的祝辞,大家还会一起唱立房歌,这些都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苗族木匠师傅在建造吊脚楼是所呈现的工艺水平和精湛技艺令人佩服不已,一座吊脚楼的框架全系榫卯衔接。
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运用娴熟的技巧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让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形成了苗家特有的建筑。
苗家人在迁徙到一个认为适于安家的地方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一般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建造住居,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木质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在西江千户苗寨,我也特别注意了这里的吊脚楼的结构和形状,两相对比我发现与几十年前的还是有了较大的区别。
可能也是由于经济发达和时代进步的原因,西江苗寨的一些吊脚楼与几十年前那些质朴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甚至没有吊脚了。
吊脚楼不全是站在山坡上,沿着寨子主干道的平地上也建了不少吊脚楼,特别是楼更大了,由原来的四榀三间改为了五榀四间结构。
当然,各层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考虑到卫生的原因,一层基本上改变了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的做法。
在这里,一千多户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
外人来到西江,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苗族吊脚楼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与一般的干栏式建筑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是吊脚楼却是一半悬空,一半落地,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从立项、选址、建设到使用运营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有诸多的绿色建筑元素。
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的调查、研究、探索,提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绿色建筑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标签: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1 概述1.1 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
这里所说的“绿色”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
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指的是一个人居住空间、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都屡屡开始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向往绿色食品,绿色产品,以及与绿色建筑;建筑是容纳人们心灵的栖息空间,以舒适,美观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今当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居住于健康的環境也是人们首要选择。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以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古建筑中特有的绿色建筑,为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与结合现代建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绿色原理为其寻找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 围坐其间取暖或烘烤食 物。村 民们在平 日的 生活 中也传承下了烧香的习俗, 历史悠久的烧香习 俗, 可以追述到西周的时候 , 现存文献 《 诗经》 尚 《
书》 就有记载。放置神龛 、 神椟的地方一般设置在
二层 堂屋、 灶房、 卧室等地方 。神龛是放置神明塑 像或祖宗灵牌的小 阁, 大小规格不一 , 一般是木质
’ I - 0NG Hu a—w i e
( i dn anP l eFrf hig em uzo ,K i5 60 , hn ) Qa og a o c i i t a o G i u a i 0 0 C i n i eg n T f h l5 a
Ab ta t Du o i c n my a d g o r p y,Guz o a o n q e r sd n a u l ig ,e p c al n r r l t n c s r c : e t se o o n e g a h t ih u h s s me u i u e ie t lb i n s s e il i u a h i i d y e a 哪 ,s c o I u h a Ya ,Mio s a ,Do g n ,S u e p e i a e . T e vl g r u l o s s o e b n o g t e mo na n h i p o l s vl g s l h i a e s b i h u e n y o e a n h u ti , l d l
柴草 回村 , 乱接 电器线路和保 险丝 等现象普 遍。信奉迷信 , 烧纸祭灵 , 大风天野外烧荒、 动火 、 沤粪等行为屡见不鲜 。家长疏于对子女教育 , 小孩
玩火引起火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的, 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 英雄人物、 神仙 故事图像。神椟是设置在神龛里的祖宗灵牌 , 有的 面对放置神龛 、 神椟的地方虔诚地燃香烧蜡顶礼膜 拜, 以示崇高的敬意或乞求实现 自己的愿望。历史 传承的许多用火已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
村民们取暖烘烤食物最常用 的是火桶。火桶是 用
做饭 , 这种落后的用火方式滞后于山区吊脚楼安全 发展 的需要 。
2 4 用火 安全 意识 淡薄 .
木头做的, 方方的 , 形状像是古人用来沐浴的那 种 大木桶。火桶边沿是月牙形的座位 , 中间有一格用
来搁脚的镂空的隔板 , 隔板底下是一只火盆 , 盆 火 通常是用泥或铁 、 铜制成 , 大小不一, 有的还在盆边 刻上吉祥花图。在湿冷的冬天, 把灶间烧得通红的 火炭放入火盆 , 加上几块木炭, 再在上面覆上一 层 刚刚燃尽的柴禾灰, 然后把它放进火桶 , 加上隔板 ,
第 6卷
第 3期
贵 阳学 院学 报 ( 然科 学版 ) ( 自 季刊 )
J RNAL OF GU YANG OL GE OU I C UE
V 16 N . 0. o 3
2 1 年 9月 01
N trl c ne Q at l) a a Si cs( urr u e ey
山区吊脚楼远离都市 , 那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 古朴 的民风, 还在沿用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用火习
惯, 用火大多以木材、 木炭 、 柴草为主, 虽然 目 前有
劳苦大众智慧的结晶。然而 , 这富于民族特色的吊 脚楼一旦失火 , 就是火烧连营, 往往会祸及全村 。
2 2 消防安全条件十分薄弱 .
些用火正被电气所代替 , 但明火 的使用仍很普遍 , 如煮饭、 取暖、 宗教活动、 驱蚊用火等。不少地方至
今还在保持历史上形成 的楼上住人 和楼上生火取
山区吊脚楼的居 民大多喜欢群居 , 房屋非常集
中, 一直就有 “ 下雨不用戴斗笠” 的说法, 吊脚楼均 为 自然连片纯木结构 , 柴草堆放零乱 , 火灾荷载非
cdns t gaat epo l i e n rpr cry hsppra st s d ecr n i ao f i j - iet, o ur e t epe vsadpoet s ui .T i a e i t yt ur t t tno a i n eh  ̄l ye t m o u h e su i Dc a
35 加 强对火 源 、 种 的管理 . 火
区吊脚楼村 民委员会没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制度 , 农村消防工作不知如何抓 、 怎样抓 , 工作浮于表面 , 流 于形 式 。
不慎就可能使整 个村寨和村 民的财 产付之一炬 。 因此, 为维护社会稳定 , 保障人民群众 的生命财产 安全 , 预防火烧连营的恶性火灾事故 , 吊脚楼防 对 火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
1 贵州 山区吊脚楼特点及用火现状
收稿 日 : 1 — 5 5 期 2 1 0 —1 0 作者简介 : 童华伟 (97 , , 17 一)男 贵州遵义人 , 硕士 , 从事防火监督 工作。 主要
在聚居区里, 民不懂用火安全常识 , 村 自我保 护能力差 、 常擅 自将大量 的柴草储存在房前屋 经
后, 村民乱倒灶灰、 香灰 、 留火种、 遗 乱丢烟头现象 普遍 。如 20 05年 9 1 月 O日2时 1 O分, 黔东南州 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石老号家因吸烟引起火 灾, 受灾 8 3户 , 死亡 3人 , 无人受伤 , 烧毁房屋 7 9 栋 2 7 建筑面积 120 2 间( 90 平方米 ) 及大量生产生 活用品, 直接财产损失达 6 万元。 8
一
3 — 9
“ 吊脚楼” 的三层 , 上层储谷 , 中层住人 , 下层 围棚 立圈, 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 。住人 的一层除卧室 、
部分 , 也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随着部分山区 吊脚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一些用电、 用油、 用气 逐步取代了用火 , 象村 民们取暖烘烤食物最常用的
Sp 2 1 e . 01
贵州 吊脚 楼 防火 对 策研 究
童华伟
( 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安消防支队, 贵州 凯里 5 60 ) 500
摘
要 :贵州由于地理、经济等原 因,在 农村地 区 ,特 剐是 苗族、侗族 、瑶 族、水族等 村 民居住 地 。以纯木
结构的 吊脚楼 沿山搭 建 ,连 片建筑 ,一旦 发 生 火灾 ,几 十、上 百 、甚 至几 百户村 民的住 宅很 快会 化为灰 烬 ,
看近看 , 都觉气象万千 , 在春 、 秋 、 夏、 冬不同季节里 更是别有趣味。“ 吊脚楼” 已成为贵州有名 的人 文 景观, 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
2 山区吊脚楼 用火安全面 临的主要 问题 和
困难
2 1 吊脚楼文化习俗和用火安全的矛盾 .
一
问间相连的吊脚楼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更是
一
. 监督力量薄弱 神仙没有塑像也设有神椟。拜神祭祖时 , 民就会 2 6 消防管理松弛、 村 有的山区经济不断发展, 有的居民取暖的火桶
已经变成 电桶 , 但消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 发展 , 因电桶的质量不高和技术标准没有及 时跟
40 一
上, 】 c 一段时 间内引发 的火 灾事故突显。一些 山
ah s s e ,ma yp o l i e o o ls ,whc f css ca tbly,a dbi ss medmc le rv n n epew l b c meh mees l iha e t o i sa it n rn o i ut st p e t l i g i o e a- c
oo lu,vl e i a i a d c h r u tmso s gfe,a d p t owadaSl So f t es ge t n n a- ia r l h bt n u ua c so fu i r l s f g o l n i n usfr r eV fe e i u gs o sa d mcs e c v i
有的已经加 以改造了, 自 有 来水 、 出水龙头 , 的地 有
在山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未曾改变的是几千 年来形成的生活用火习惯 , 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
始生产方式 , 用从 山上砍下的柴草在屋里生火取暖
方已经没有了水箱, 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老虎灶原 有的特征 , 所以人们仍旧称它为老虎灶 。在 山区,
u e r v n r c i e t. r st p e e tf e a cd n o i s , o r e t n e erh frf e p v n o ;rs ac r i e i
Ke od :r; i j lu yw rs fe Da i o ; i oa c
关键词 :消防;吊脚楼 ;防火对策 ;研 究 中圈分类号 :X 2 . 9 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 ( 0 1 3— 09— 3 6 3- 15 2 1 )0 0 3 0
Su yo eC u tr au e f i j oo i rtc o nzo td nt o nemesrso a i luFr P oet ni G i u h D oa e i n h
火桶 , 隔板底下原来 的火盆 , 而今 已经改用了电炉 丝, 名字也变成了电桶 。
厨房外 , 还有接待客人的 中堂, 中堂 的前檐下装有 靠背栏杆 , 形成一个木制阳台, 既可凭高远眺, 又可 休息聚会 , 吊脚楼” “ 有半 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 。 吊脚楼可以有效抵御外来人侵, 因此少数民族群众 和睦相处 , 唇齿相依 , 过着群居的生活 , 千百栋 吊脚 楼顺 山势而展延 , 与花木共掩映 , 层层叠叠 , 无论远
0 引言
直以来 , 吊脚楼防火安全就是贵州大部分 山 区人民安身立命的重要保证 , 正常的生活用火稍有
一
贵州农村的居住建筑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 , 其
中, 吊脚楼是广大山区人 民居住较为普遍的建筑形
式, 在贵州的苗族、 侗族 、 瑶族 、 水族等居 民居住地 都随处可见 。一些贫苦百姓 , 为求栖身之处 , 不断 地沿山搭棚造屋 , 后半边 靠岩着地 , 前半边以木柱 支撑 , 房屋用当地盛产的已经 晒干的木材建成 , 木 柱木墙木楼板 。大部分楼建在数米高的石堡坎上, 房架高 6 7米 , 至 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 房, 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一般分三层 , 因其二 、 三 楼和 前檐用 挑梁伸 出屋 基外 坎, 形成 悬空 吊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