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

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发展”的改革 目标 。这就 要求教师 改变 过于单一 的教学方 式, 积极探索 能够 充分体现 学生主体地位 , 高学生 自主创 提
新精神和 实践 能力 的教 学方式 , 使学 生由传统 的被动 学习
课 时, 计了有趣 的辩题 , 设 模拟表演 公民大会 的辩 论 , 形
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 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会学习, 学会
在此过程中应加 强引导, 并培养学生倾 听他人意见 的意识 。
现在新课程 正在 实施 , 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 , 我们面临 的 问题还很 多, 由此衍生的教学观念和 教学理论及方法, 是 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法宝 。 只要我们不断学习 , 正转变我 真
们的教学观念和行 为, 深入理解新课程精神 的实质 , 研究学

壳坛 论
2 0 年第8 总第8 期 ) 08 期(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刘 玉才
兖州市第五 高级 中学, 山东 兖州 2 2 0 7 10
普通 高中课程改革实施 以来 , 广大历 史教师围绕新理念 、 新课标 、 新教材积极探索 教学改革 , 构建 了形式 多样 的课堂教
生, 或者一种新 的发 明创造, 往往都是从发现一个 问题开始
的。 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 的问题 意识 。 只有顽强地坚持这种问题 意识的人 , 才能很好地开动 脑筋 , 出创见 。问题意识是创造 性思维 的力量源泉 , 提 是创
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八、 培养学生 自主探 究和合作交流能 力
协 作, 展个性 。 发
但是 ,我们也清 醒地看到 ,不少教师 在设计教学活 动 时, 并没有考虑学 生的实际能力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 而是盲 目追 求活动 的多样化 , 分注重活动 的新颖性 , 重形式 , 过 只 不 重效果 , 存在 明显的形式主 义倾 向。教师为 了让学 生积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丰南一中吴永平新一轮课改大潮正在全国铺开,2008年河北省高一年级将全面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老教材的关系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个人认为主要有: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

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

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

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

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

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

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

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

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

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

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步 全 面 提 高 全 体 国 民素 质 。 新课 改要求教 师做课程 的开发者 , “ 纲 多本” 时 代 , 在 一 的 如何 在 课 标 的指 导 下 ,根 据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和 教 材 具 体 内 容
处 理 教 材 , 课 改 中 教 学 创 新 的 起 始 点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们 是 我
帮助学 生更好地 把握历史 发展 的现象 , 所 学知识具 体化 、 使 直 观 化 。 过 “ 战 后 欧 共 体 和 日本 的 崛 起 , 们 有 何 启 示 ” 题 通 对 我 问
的 提 出 , 历 史 学 习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现 历 史 教 学 的 人 文 将 体
中发 展 。 ” 次 , 意 到 “ 述 ” “ 解 ” 两 个 不 同 能 力 层 次 其 注 简 和 了 这
- 来的教学实践 , 7 本人感受到了成功与喜悦, 同时也有了
不少 的问题与 困惑。


成 功 与 喜悦
1 以 课 程 标 准 为 依 托 , 变 课 程 理 念 , 确 教 学 内 容 目 标 . 转 明

精 神 状 态 , 引 导 和 促 进 学 生 将 传 统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转 变 为 科 学 的新 型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 即 自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和 探 究 学
的 基 本 要 求 。 它 有 别 于 过 去 教 学 大 纲 时 代 片 面 注 重 和 追 求 学 科 体 系 的 完 整 性 和专 业 性 。 广 大 教 师 通 过 对 课 程 标 准 的 认 真
学 习 , 心 研 读 , 步 地 了解 了 新 课 程 的 性 质 、 本 理 念 、 计 耐 初 基 设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篇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

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这一轮江苏省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好几年了,改革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几年下来,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许多,尤其是现在江苏省这种模式的选拔方式,很多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历史的学习,部分高三的学生因为考本科无望,也放弃了对历史的学习。

但是在学生减轻了历史学习负担的同时,这种模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本文就日常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做简单的探讨,希望能更好的促进当前以及以后的历史教学。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内容很多,我这里重点阐述两个问题:1.高一历史教师的心理衔接问题。

我们知道高中历史教师基本上是循环教学,也就是从高一带到高三,然后再回到高一,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差异问题,也就是高一的教师带完高三后,由于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较初三刚毕业的学生差距太大,所以每每出现很多高一教师不能适应的问题,诸如:总是抱怨学生太差,解题能力差,基础知识差,基本能力差等等,而有时又把这种状态自觉不自觉的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很多学生提前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历史很难学、学不好,所以造成的结果是分班的时候几乎没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愿意选修历史,这不能不是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所以,从高三下来带高一的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实际出发,确实认识到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差异和困难,低下头来和学生好好交流,打好基础,为学生以后学历史打好基础。

2.学生的心理衔接问题。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学生对历史学习都有一个片面的认识,那就是历史知识是用来背诵的,背诵被认为是学习历史的唯一方法。

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刻苦程度不够,不愿意下功夫背,所以造成了历史学科很难学的印象。

其实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背诵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多,尤其是现在的模块式教学,单独靠背诵肯定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思考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思考

6.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 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意义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 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 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程目标: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 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 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 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6个专题 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货币与税收
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课程(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6个专题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
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 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道德人格上,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 全人格。
在史学品格上,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
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必品格:
刘芃:主要指具有历史思维的品质和境界等,即以史为鉴的心 智水平和心理特质、家国情怀的情感素质和认知高度、人文素 养的历史内涵和质量层级、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程度和表达方式 等。
课程理念教材体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一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抽象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所孕育出来的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来的综合性品质综合性品质和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新教材心得体会】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新教材心得体会】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新教材心得体会】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思考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推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研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我对其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1. 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和全面: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化。

不仅覆盖了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还充分考虑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国际交往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世界历史的演变。

2. 强调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多角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强调历史的启示和价值观培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历史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4. 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也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推行是对传统历史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

它提供了更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了历史的启示和价值观培养,并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这些都为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中生。

让改变发生——关于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让改变发生——关于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 : 者通 过 近 两年来 的 四川 高 中历 史 新课 程 改革 的实 践 , 合 参加 2 1 笔 结 0 1年 四川 省高 中历史 新课 改优 质 课展 评 活 动 的 亲身 经 历和 体会 , 四川新 课 改的理 念 及 实 际操作 中存 在 的 一些 I题 进行 了思 考。 摈 弃 了一 些 空泛 的理 论 说 教 , 图以 可操 作 性 和 一 线教 对 I " 1 力 学实 际需要 为前 提 阐述 了高 中历史 新课 程 改革 的教 学 理念 和教 学设 计 的 改变 之道 。 关键 词 : I 中历 史 新课 程 改革 史 学 结论 教 学设 计 教 学效 果 改变 四川高 高 中新课 程 改革 在 四川 已进 入第 二年 , 们 的 历史 教 学 在探 酌 , 官 职 和史 实 的表 达基 本 到 位 ; 实验 班 则 往 往 流 于无 厘 头 我 对 而 索 中稳 步 推进 。困惑很 多 , 其是 在对 新 教材 ( 民版 ) 尤 人 的解 读过 的搞 笑 , 实错 漏百 出 , 师纠 正不 及 的 话 , 动 的效 果 就 很难 令 史 老 活 程 中 , 何 一位 有 过老 教材 教 学经 验 的 同 志都 有 一 大堆 疑 惑 甚至 人 满 意 了 。分 科 以后 , “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变 迁 ” 一 专 任 在 中 这 抱 怨 , 无 论 怎样 , 改 不仅 是 大 势 所趋 , 还 真 真切 切 地 来到 题 , 但 新课 它 曾设计 学 生 分组 自行 搜 集 资 料 进 行 专 项 展 示 的活 动 , 不 同 在 了我 们身 边 !面 对 这 一 “ 实 ” 我 们历 史 教 育 工 作 者 更 应 论 从 班 级 不 同小 组 表现 更 是 迥异 , 的小 组 以主 持人 操 作 多媒 体 课 件 史 , 有 “ ” , 史 出 积极 应 对 。 为线 索 , 成 员分 别 通 过 小 品 、 装 秀等 不 同形 式 来 展 示 探 究 小组 服 设计 令人 惊 叹 ; 有 小组 仅 仅 派代 表 将 探 究 成果 形 也 笔者 无意 耽 误时 间讲 一些 空 泛 而 缺乏 可 操 作性 的理 论 , 只想 成果 , 之 精 彩 , 就 实 际教 学和 此 次参 加 四川 省 高 中 历 史 新课 程 改 革优 质课 展 评 成 文 字一 读 了事 ; 至 有 理 科 班 的小 组 未 能 完 成 课 前 准 备 , 草 甚 草 活动 的一 些体 会 做一 总结 交 流 。在 两 年来 的新课 改 教 学 实践 中 , 收场 。 因此 , 生 的实 际水 平 与 兴 趣 方 向 , 设 计 教 学 目标 时 应 学 在 笔 者 的总 体感 悟是 : 然 叫改 革 , 既 就让 改变 发 生吧 。 充 分 考虑 , 的班 级 也 许 需 要 老 师 更 多 地 发 挥 课 堂 主 导 作 用 , 有 多 1 教 学理 念 要变 讲 一 些 ; 有 的则 可 以大 胆 放 手 , 问 题 的设 计 和 思 维 的启 发 多 而 在 诸如“ 以学 生 为主 体 ” 启 发 式教 学 ” “ 之类 的老 僧 常 谈不 再 赘 下 功 夫 。对学 情 的分 析还 体 现在 学 生愿 不 愿 意 主 动学 习 历 史 , 如 述 , 里 只想 就史 学 结 论 的 问题 做 一 下 探 讨 。在 实 际教 学 中 , 这 我 果 不 愿意 , 问题 出 在何 处 ?又 或 者对 历 史 表示 出有 兴趣 , 实 际 但 们 感 觉人 民版 新 教材 在介 绍历 史 事件 乃 至 进行 问题 分 析 时 , 往往 课 堂 表现 又并 非 如 此 , 又 为何 ?如 果 学 情 分 析 做 得 不 透 彻 、 那 不 只是 提 供 一些 史 实 ( 括很 多文 献 里 的原 文 ) 较 少 出 现直 接 的 深 入 , 包 而 再好 的教学 设计 也 未必 能够 顺利 操 作 实施 。 史 学结 论 ( 其 是 文化史 部 分 ) 尤 。这 一方 面对 学 生造 成 了 困扰 , 不 22 教学 流 程 的 设 计 。在 新 课 改 的 三 维 目标 体 系 下 , 过 . 重 再能“ 以教材 为准 ” 实 现 “ 多 分 ” 另 一 方 面 也 客 观 上 逼 迫 我 程重方法 的理念凸显无遗 , 来 背 , 假如我们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够彰显特 们放 弃 教教 材 而改 为用 教 材教 。教材 不 怎 么讲 结 论 , 就要 求 我 色 、 具 匠心 , 这 独 往往 能 取 得事 半 功倍 的教 学 效 果 。在 本 次 四 川 省 们必 须 注重 对史 料 的收 集 和整 理 ( 教 材视 作 可使 用 材 料 的其 中 历史竞教中, 将 众多参赛 选手的教 学设计给 我们 留下了深 刻印象。 部 分 ) 注 重培 养学 生从 不 同类 型 的材 料 中提 取 信 息 , , 归纳 概 括 那 些优 秀 的设 计往 往 具有 以下 特 点 : 的能力 , 重设 计从 史实 到 得 出结 论 的 教学 过 程 。而 在 最终 得 出 注 22 1 在课 堂 设计 抓 住 了课 魂 。前文 已经 提 到 由于 教 材 地 .. 结论 时更 要 慎重 , 可 能 关 注 史 学 研 究 动 态 , 新 自身 过 时 的知 位 的改 变 以及 教 材 内容 本 身不 重 结论 的特点 , 师 在 组织 教 学 内 尽 更 教 识 积 累( 如对 义 和 团运 动 的认 识 , 袁 世 凯 窃 取 辛 亥 革 命 果 实 这 容 时会 发 现知 识 点 既多 且 杂 , 就要 求 我们 在课 堂 设 计 中 凸显 主 对 这 结 论 的认 识等 ) 。 线 , 到“ 做 形散 而 神不 散 ” 如绵 阳东 辰 的 倪 文 良老 师 在 “ 亥 革 。 辛 2 教学 设计 要 变 命” 一课 中 , “ ” 一字 为 核 心 , 以 变 之 确立 了 “ 之 变 、 之 变 、 之 国 路 人 2 1 教 学 目标 的确 定 , . 正如 本文 之 前 所说 , 于教 材 的 地位 变 ” 由 的教学 流 程 , 原 ( ) 如 此 、 ( ) 毕 露 和 原 ( ) 不 以 袁 来 原 袁 形 袁 封 发生 变化 , 制订 教 学 目标尤 其是 知识 目标 时所 依 靠 的就 应 该有 动三 个让 人 印象 深 刻 的成语 来 形成 知识 结 构 ,原封 不 动 ” 提 法 在 “ 地 三个来 源 : 标 、 课 课改 地 区 的高考 题 和学 生学 情 。 还成 功 引发 了学生 对 辛 亥 革命 影 响 的质疑 , 成 了课 堂现 场 的师 形 就课 标 而言 , 是各 种 版 本 的教 材 、 种 风格 的教 师 都 必 须 生互 评 , 两得 。这些 巧妙 的设计 和 清 晰 的课 堂 主 线 直 到 一个 这 各 一举 遵 循 的标 准 , 所 谓 的 教 师 自行 整 合 教 材 补充 史 料 , 必须 围 月后 的现 在 我们 还记 忆 犹新 , 就是 成 功 。 前面 也 这 绕 这 一核 心来 进 行 。在竞 教 过程 中 , 从 某 些参 赛 者 的课 堂设 无论 2 22 注 重 史料 的 整理 和运 用 。 由于 现 代 信 息技 术 尤 其 是 .. 计 , 是从 评 委 的点 评来 看 , 提 出大 胆 的在 课 堂 上 删 减 或 丢弃 互联 网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 师 们 获 取 史 料 的 途 径 和数 量 大 大 增 还 都 老 些课 标 未作 明 确要 求 的 、 生 可 以 自行 看 书掌 握 的知 识 板 块 。 加 , 学 由此 带来 的新 问题 就 是 对 史 料 真 伪 的 甄别 、 料 价 值 的判 断 史 比如 绵 阳南 山 中学 的 曾强 老 师在 “ 专制 形态 晚期 的政 治形 态 ” 一 和如 何做 到切 合 学 生 实 际 的 运 用 。泸 州 高 中 的 明安 田老 师 在 这 课 中 , 舍弃 了对 “ 就 清朝 的边 疆 政策 ” 一子 目的详 解 。这 样 既有 点 上为 我们 作 出 了优 秀 的示 范 。他设 计 的 “ 会 主 义 建 设 在 探 这 社 利于突出重点 , 课堂时 间集 中在对重难点 内容的分析和突破 索中曲折发展 ” 将 一课 , 农 民日记》 侯永禄, 将《 ( 陕西省合 阳县路井 上 , 为解 决 课时 紧 张 的问题 提供 了一条 思路 。 也 镇 路 一村 五组 农 民 , 中文 化 程 度 , 初 坚持 写 了 近 6 o年 的 日记 , 辑 对高考题的研究则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未变 , 、 学校 家长 、 学生 录成书) 这本书的相关节选作为微观角度——“ 入手 , 家” 来体现 乃至于我们 自己的实际评价体系也不变的情况下 , 将新课改的教 和探索宏观角度——“ 的发展变化 , 国” 由于课堂大量使用原始史 育理想和一线教学实际相结合 的无奈 之举 , 也是必要之举。如果 料 , 翔实丰富且通俗易懂 , 让人信服。 我 们不 得不 在课 堂上舍 弃 一 些知 识 板 块 , 那么 舍 弃 哪些 部 分 ?除 除此 之外 , 教 学 效果 的 落 实方 面 , 在 由于 新 教 材 一 般 并 未 体 了依 托 课标 , 重要 的当然 是 高考 的导 向 。 四川 省 尚未有 过 新 课 现认识历史事件 的明确线索 , 更 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 改下 的高考命题经验 , 因此对较早实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进行 中还应 特别 注 重 以下 三方 面 问题 : 是 方 法教 授 , 一 比如 认 识 历 史 研究 也 就成 为 了必 然 。 事件应从 背景 、 过程 、 响等方面进行 , 影 比如可 以从 内因、 因角 外 而 对学 生学 情 的 分 析 并 非 一 个 可 有 可无 的 过程 。在 个 人 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与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与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与思考【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历史的时代性,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时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新关系,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要转换好师生的主导与主体角色,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思考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时,历史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好师生的角色,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当前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初上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经验不丰富、由初中向高中的转型适应等原因,往往无法正确解读一些历史概念,无法正确区分历史与史学之间的差别。

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较易形成僵化、顽固的教材本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影响学生对史学界新鲜成果的批判吸收,妨碍学生发展的辩证的史学观的形成,进而危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许多学生存在着对历史学习社会功能的盲然无知,或者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

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历史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有什么意义,因而不去思考历史学习的意义。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根本就是无用的,它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

这些观点或隐喻或明示了学生心中存在着历史学习的障碍,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爱好的产生,扼杀或者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第三,高中学生中除有部分人对历史学习采取回避甚至抵制态度之外,仍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抱有相当的好感。

因此,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需要适当的方法引导,而这点恰恰是现行教材的空白。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急需包括各种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适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同时这些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的必要预备,对于学生培养历史终身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同时 各种角度 的分析也都有 ,这 就需 要学生
有正确 的价值 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 什 么是错 ,这就需要 老师在上课时培养 学
大林 模式 ,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 以从 改革重点和 改革效 果等不 同方 面查
找 资料”。这样每组学 生就只需要找一
变 革 ,同时也能更好 地生 活和学习。
误, 避免走弯路 。同时 , 借鉴历史经验 , 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 现在的
问题 。 1 . 充 分 的课 前 准 备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 生的知识吸收 ,
同时也更重视学生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受的历史影响 。老师在讲课 和课前
共享 ,既节约 了学 生的时间 ,又减轻 了 他们 的压 力 ,也能帮助学生 理解 怎么去 搜集 资料 。课 堂上老师再对 每组提问 , 检查学生 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 引入正 课 ,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 有侧 重点的 去听 ,而且 因为之前 自己做过 预习 ,所
观健康的价值 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 事件 ,正视历史
关政 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 步
的归纳 与分析 。”这就对学生提 出了一
养学生 自主学习与 自主分析 的能力 ,同
时要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 、积极 向上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实验 中学 )
要 求 。知识和 能力 虽然不相 同,但也 不
可分割 。而对 于历 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
值观
生 无法真正
对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看 法 与 思 考
吴承 艮
地做 到搜集 “ 有关 政治

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目标做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和传统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价值观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中学历史老师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关键是老师和学生要做好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面对新课程程老师应该怎么做1.教师要转变观点中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影响”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自己,都认为老师和学生有等级的差别,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新课程中提出师生的平等交流,在学习中要有师生合作,这些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必修要转变观点,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发动学生,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中去,让他们知道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课堂。

同时,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旧观点加以改变。

2.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

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完全的解读教学方式,时间一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明显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分组学习,展开组内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下经常用的方式。

同时,我们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一定在教室里,图书馆、网络中学、博物馆、人文景点等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场所。

3.教师要调动课堂氛围新课程注重过程的评价,课堂的气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那么怎样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呢?关键是老师布置和跳动。

我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两到三个讨论的问题,怎么设计问题,问题是否是同学感兴趣的,就要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讨。

有些问题,要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很多的资料。

这样,问题学生感兴趣了,又能够参与其中,上课自然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好起来了。

4.教师要提高素质我们经常要一桶水和一杯水来形容老师怎么教好学生,那么新课程下,就应该要一缸水、一池水和一杯水来形容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个困惑:现在历史怎样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笔者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育;新课标;点滴认识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教育也一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

新的理念,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

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多个省市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西也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轻松应对和开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省外实施新课改的经验,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

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何而起,国家的需要,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

以往,在班级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历史章节知识结构、概念的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

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带来诸如某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少、班级历史学业成绩差距加大等,尤其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苦恼的是:历史学科只是一种应对高考的纯功利性的武器,对历史的思索不是无法开展,简直是没有心思进行。

难怪,学生高考一完,所有我们历史老师认为应该把握的历史就轻易的被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或许是对我们的一个调侃。

当然,新课程教学也有面对高考检验的问题,但它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强行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的有序实行。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实现新课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们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出批判性思维。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的背后原理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担当主体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对高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只要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点,便可以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这种为高考而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彻底摒弃,代之以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辩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材料、活用教材的能力。

现结合教学探索对高中历史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转变备课观,预约课堂精彩备课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

对于整个教学来说备课是精彩教学的预设,里面包含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部分教师认为备课没用,片面地认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就可以掌控课堂。

这样的备课观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学情,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具体学情,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有效备课。

每届的学生,每班的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不利于学生素养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进程的预演,是教师授课的具体体现,我们要高度重视,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要明确此节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如何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地来收集信息,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真正打造一个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覆盖高中历史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实践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新课程思考在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教育以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任务的教育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落后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教育必须将更多的重心转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握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席卷了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只是传递历史知识,还转向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高中历史教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去深入实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切实附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

1、初高中学科相互渗透衔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单从课堂知识看,新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知识距离拉大,有所脱节。

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的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发展的过程,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新课程改革采用模块和专题的方式呈现,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

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纵向次序和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以免学生思维混乱、脉络不清。

2、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又给整个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冲击和挑战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教育观念,必然会无力应对,必须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起服从于教育改革、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几点体会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几点体会论文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深入认识到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

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

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

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理 论探 索
2 Q ! M 0 至 T 釜1 H E R L 翅! A N D 上 2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王 敏 Leabharlann ( 山东省惠 民县第一 中学
高 中 新课 程改 革在 全 国范 围 内轰轰 烈烈 地展 开 了 ,历史 新课 程打 破 了 传 统 的课程 体系 , 呈 现 出模块 型和 组合 化特 征 。它 能否 在 实践 中顺 利实 旌 , 能否达 到预 期 效果 ,十 分令人 关 注。及 时 总结新 课程 实旋 中 的经验 和 问题 , 十 分有 必 要 。现 我 就个 人 的实践 体验 谈谈 感受 。 1教 师 与新课 程 同步成 长
2 5 1 7 0 0)
要 从基 本现 象 、概 念 、观 点 自身深 入 理解 ,如基 本知 识 点 的含 义 、定义 、 内容 、特 点 、本质 、实质 、特 性 、属性 、地位 、作用 及产 生和存 在 的条件 、 背 景 、原 因等 方面 进行深 挖 细扣 ,从 而揭示 事 物产 生 的原 因及 现 实意义 , 预 见可 能造 成 的后 果 。例如 ,世 界史 中近代 资 产阶 级革 命或 改革 ,就其 所 发生 的社 会历 史背 景而 言 ,各 国既存 在着共 性 ,又 有着 十分 明显 的差 异 。 新课程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 从其共 性 来说 ,首 先 ,各 国革命 或改 革前 ,这 些 国家 的资本 主义 经济 都得 识的更 新、学 习,提 高 自己的教学 水平 ,才 能够适应 新课程 教学 。一方面 社 到一 定程 度 的发展 , 并且资 产 阶级 随着 自身经 济力 量 的不 断增强 而成 为一 会 、学 校要 为教师提 供更 多的学 习提升 的平 台、机 会 ,另一方面 教师 自身应 支新 兴 的政 治力量 。其 次 ,各 国资产 阶级 经济 的发 展都 受 到了严 重 的阻碍 该与新 课程共 同成长 。不但 要熟练 掌握 自己的专业 知识 ,还 必须 有丰富 的文 和束 缚 ,这种 阻碍 和 束缚正 是各 国 资产 阶级革 命 或改革 得 以爆发 的最 深刻 学 、社 会科 学、地理 、政治 、现代 信息技 术等其他 相关 方面的知 识, 因为现 的动 因 。然而 ,各 国所受 的阻碍 和束 缚 并非都 是来 自当时横 行于 世 的封建 在 的人 才培养 目标变 了 ,新 时代要 求我们 培养 的人 才是 复合型人 才, 因此 更 专制 统治 ,英、法 的革命 ,俄 国 1 8 6 1 年 改革 ,主 要是 由于 封建专 制制 度或 要求学 科 间的整合 ,教师 自身 的知识结构 必须符合 时代 的要求 。我在教 学之 封建 势力 的 阻碍 ;北 美等地 都 是饱 尝英 国殖 民统 治之苦 ,资本主 义 的发 展 余 ,经 常上 网看新 闻 了解 时事动 态、浏 览“ 中学历 史教学 园地” 等 历史教 学 网 举步 艰难 ;统一 前 的德意 志和 意大 利都 处于政 治 分裂状 态 ,严 重制 约着 两 站更 新 自己的知识 ,把握 时代脉搏 ,每节课 上都有 鲜活 的内容教给 学生 。 国经 济 的发 展 ;而独 立后 的美 国 ,北方 的资本 主 义工 商业 和南 方使 用黑 人 2 转 变教学 模式 奴 隶劳动 的 大种 植 园经济 都得 到 了长足 发展 ,两 种经 济 的矛盾 不断 尖锐 , 课 堂教 授型 一 指导 策划 型 。孔 子 曾说 :“ 学 而不 思 则 罔。” 古今 中外 的 黑人 奴 隶制 成为 美 国资本 主义 经济 继续 发展 的 巨大阻 力 ;东方 的 日本和 中 大 学 问家都 十分 强 调思 考在 学 习中 的作用 。在 旧的模 式 下,历 史 教学 大都 国却 由于殖 民主 义和 封建 主义 的双 重压 迫成 为它 们进 行 资产阶 级 改革或 革 采 用“ 保姆 式” 教 学方 式 ,其 最大 的特 点就 是 “ 不 放手 ” 。事无 巨细 ,全是 老 命 的主 要原 因 。也正 是基 于各 国革 命或 改革 前后 不 同的社 会历 史背 景 ,不 师 说 了算 。 “ 满 堂灌 ” “ 满 堂 问” ~ 言 堂” 的局面 随处 可 见。学生 毫无 独立性 可 同的政 治 、经济 发展 经历 , 决定 了革命 或改 革进 程 中的主 要对 象 、任务 、 言 ,只 是 一个个 记 忆 的机器 。它 严 重束缚 了学生 的创 造性 思 维 。教师 要让 革 命或 改革 的领 导阶级 、群 众基 础、主 要 内容和经 历 呈现 出多样 性 的特 点。 学 生 自己 掌握材 料 ,省去机 械 传输 所造 成的 大量 时间 的耗 费 , 课 下 自己吃 , 4 教会 学生 掌握 识记 技巧 课 上谈 味 道 ,课上 应该 成 为学 生各 种理解 碰 撞 、质疑 创 新的 一方 舞 台。让 4 . 1 借 助拼 音和 已有 知识— — 联想识 记 学 生在 自身 的“ 体 验” 中 学 习历史 ,在体 验 中“ 学 会 学习 历史 ” ,这就 是 能力 例 1 :中 国古代 史上 的 重点知 识— —历 朝在 西北 地 区是如 何 设机 构加 的培养 过程 和人 文 素质 的提 高过程 。“ 随 文成 形 ,随课 成型” ,可 以是“ 启发 强 管辖 的 ?它包 括汉 朝在 西域 设置 的 西域都 护 ,唐朝 太 宗和 武则 天时 期分 式” “ 自学 式” “ 讨论 式” ,也 可 以是传 统 的“ 讲授 式 ” ,但 完 全可 以让 学生 轮流 别 设安 西都 护府 和 北庭 都护府 ,清 朝 设伊犁 将 军 。这 四个机 构作 为重 点知 过 把瘾 ,当然准 备 必须 充分 ,教师 指 导 ,集 中 小组智 慧 是少 不 了的。 识 , 既要识 记 ,又 要分清 先 后顺序 ,尤其 是唐朝 先 后设 置的 两个 机构 更易 3 循 序渐 进 、分析 比较 。培 养学 生思 维能 力 混 淆 。我们 从这 四个机 构 中各取 一个 关键字 :西、 西 、北 、犁 ,即可 以通 思维 的深 刻性 集 中表现 在 善于 深入 地思 考 问题 ,通 过纷 繁复 杂 的表面 过 读音 的谐 音和 已有 的地 理专业 名词 “ 西西 伯 利 ( 亚 )” 进行 识记 。 现 象 ,抓 住事 物 的本质 和 规律 ,预 见事 物 的发 展进 程 。思维 的深 刻性 是 一 4 . 2将 书面 文字 转化 为 口语—— 口语 识 记 切 思 维 品质 的基础 ,只有 善于 思考 问题 ,抓 住 事物 的本 质和 规律 ,培 养较 例 2 :中 国古代 史 关于 科举 制 的创立 的意 义表述 如 下 :科举 制 的创立 强的概 括 能力 ,才 谈得 上 思维 的敏 捷性 、独 创 性和 批判 性 。因此 ,我 们在 是 封建 选 官制度 的一大 进步 :它 冲破 世家 大族 垄断 仕途 的局 面 ,起到 抑制 教学 过程 中 ,要 求学 生深 入钻 研 问题 ,揭示 事 物产 生 的原 因及现 实意 义 , 门阀 的作 用 ;扩 大 了官 吏来 源 ,大批 门第 不高 的庶 族地 主知 识分 子 ,通 过 预 见 可能 造成 的 后果 ;紧 扣 时代脉 搏 ,联 系实 际 ,创设 情境 ,内引外 联 , 科 举考 试 参加 了政 权 ,“ 大 者登 台 阁,小 者任 郡县 ” ;科举 制把 读 书 、考试 引发 学生 深入 思考 。 和 做 官紧 密联 系起 来 ,从而 提高 了 官员 的文化 素质 ;科 举取 士把 选拔 人 才 我们 认为 ,在 历 史教 学 中必须 让 学生清 晰 掌握 、透 彻理 解 ,同 时又 能 和 任命 官 吏 的权力 ,从 地方 豪 门士族 手里 集 中到 中央政 府 ,大大 加 强 了中 独 立 完备 地幅 射 出众 多结 果 的知识 或 启示 。对 于基 础知 识要 全方 位 、深 层 央集权 ,有 利于政 局 的稳定 。因此 ,这一 制度 为历 朝沿用 ,影 响深远 。“ 唐 次地 透彻 理解 ,就是 要从 它与 其他 知 识间 多种 联系 的广 度上 加 以理解 ,从 玄宗 时 ,诗赋 成为 进士科 主 要 的考 试 内容 ,有 利于 唐诗 的发展 。” 我们 可 以 它与 其他 相关 知 识之 间 的区 别与 联系 上 ,从它 与某 些近 似知 识 的异 同上 , 将 其 口语 化识 记 :统治 基础 扩大 了 ,官员 素质 提高 了 ,中央 集权 加强 了, 在某 一 知识体 系 中 与其他 知 识的 关系 等方 面加 以理 解 。所谓 深层 次 ,就 是 文化 教育 发展 了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

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林桂平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09期
轰轰烈烈的新一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如浪潮一般涌了过来。

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此我浅谈一二。

一、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

树立科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
关联的新课程特色。

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融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

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

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

必修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建议老师们补充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所以,我认为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

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3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学习的“质”方面,指的是课程内容质量高低关系乃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

在“量”方面,强调关注目标底线,“顶”的程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处理,不能过分拔高。

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实实在在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其次,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

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

教师自己要避免“一
个头脑两个系统”。

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穿着新鞋走老路”。

教师更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

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等人生理想。

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把握好上述课程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和学科教育重心的转移;对于本地区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例如必修课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

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
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中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高中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多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

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很敏感,很容易受到来自他人或自己的伤害。

凡此种种,又使得当前的高中学生自尊、自立意识不断复苏,对自由、民主环境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在新课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

教师拥
有的知识量越来越多,但他们仍不能成为精通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通才”,也无法教给学生终生需要的各种知识;而当前的高中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有些方面知识的拥有量也不比教师少。

因此,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

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