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杭州市清河坊-大井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精选课件
5
三、规划构思
基地现状 重点保护区范围 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
道路系统
基于多保护要素为基础和图底关系分析的规划方案形成。步行系统
保留建筑 新建建筑 协调区建筑
精选课件
绿化景观及基地要素保护 开敞空间系统 规划总平面图
6
四、创新与特色
■ 1、吸收先进的保护规划理念,强调和 重视街区的整体格局保护。
一期实施方案
精选课件
南宋临安皇城图
杭州历史城址信息图 2
一、项目概况
■ 保护范围
1、重点保护区 东临中河路、西至华光路、南靠吴山及鼓楼、北抵高银街、高银巷,同时向东延伸到元宝街胡雪岩旧居及源丰祥茶号旧址,
向北延伸至祠堂巷于谦故居,总用地面积为14.93万平方米。 2、传统风貌协调区
以河坊街为中心,东起中河中路,经熙春弄、祠堂巷、由义弄、华光路、高银街,西至吴山花鸟城、杭州历史博物馆,沿 伍公山北麓至鼓楼、经中山南路转金钗袋巷、直吉祥巷、百岁坊巷到中河中路所围合范围内除去重点保护区的其他区域,该范 围总用地面积为14.86万平方米。
老胡字庆高号大余银店井堂街铺巷 精选课件
民俗
老字太河号安平坊店荣巷街铺巷 12
五、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效果
本规划于2008年4月22日经杭州市人民 政府批准实施。
街区二期各项保护工程目前正按本保护 规划进行有效实施。保护规划对街区内各项 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 些重点保护项目在本规划的指导下,已经实 施完成。如街区重点保护建筑胡庆余堂、钱 塘第一井、于谦故居、四拐角建筑群,沿中 山中路、大井巷等建筑均已于2009年10月前 修复完成。
项目负责人:杨毅栋 设 计 人:杨毅栋
郭大军 李荔 吴为 林瑾 罗鹏飞
杭州历史街区简介
杭州历史街区简介名称清河坊历史街区现状概况是杭州市古城风貌最浓厚的地区。
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胡庆余堂、省级文保单位钱塘第一井、胡雪岩故居和市级文保单位方回春堂、叶种德堂等。
现基本保持完整,河坊街两侧一期保护工程已完成,二期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
重点保护区范围以河坊街为中心,北至高银巷、望江路,西至华光巷,东至中河路、金钗袋巷,南至伍公山麓、元宝街,并包括中河路东侧的胡雪岩故居一带。
面积(万平方米)整合前为13.93,整合后为30.27。
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重点保护区向四周扩充,与中山南路-十五奎巷历史街区协调区范围相接。
面积(万平方米)整合前为15.37,整合后紫线外围控制线范围为97.04。
保护与利用要求1、从整体上保护清河坊地区的传统风貌,尽量保持建筑、街巷的原有比例,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2、保护区内采取保护更新的手法,避免大拆大建,对文物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后人不合理改造的地方,可恢复其原貌,对年久失修的建筑按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风格予以更新改造,其中住宅的改造应体现江南民居中杭州传统特色,如黛瓦、白墙、石库门、小天井等,建筑高度控制在9米以下。
3、将我市一些老字号商店相对集中到该区域,形成传统的商业和文化氛围。
4、加强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5、整修钱塘第一井等文物古迹,形成大井巷药业一条街。
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人文介绍清河坊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最著名的古街坊。
它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以河坊街与中山中路相交地域为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南宋定都杭州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
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
而地处吴山北麓的清河坊一带便成为“一色楼台三十里”的集中点。
如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
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
杭州市清河坊-大井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项目负责人:杨毅栋 设 计 人:杨毅栋
郭大军 李荔 吴为 林瑾 罗鹏飞
精品
一、项目概况
n规划背景
杭州是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杭州清河坊——大井巷历史街区位于 上城区吴山脚下,南宋皇城遗址北面,是杭 州首批确定的四个历史街区之一。街区一期 河坊街修复工程于2001年完成,由于历史原 因,街区整体保护规划一直没有编制,为了 更好地指导正在编制的二期大井巷、打铜巷、 环翠楼修复实施方案,吸取一期工程中所存 在问题,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的呼 吁下,补充编制街区保护规划。由于街区保 护规划后于实施方案编制,使得街区保护规 划编制变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四、创新与特色
■ 4、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导保护工程实施,将街
区保护融入杭城旅游。
在保护规划中明确了保护范围 内所有建筑的保护模式,具有较强 的指导性。对街区内的重点建筑, 如钱塘第一井、于谦故居等重点建 筑,结合实施工程,进行了详细的 规划设计,以指导保护工程的实施。 同时对完善街区内公共配套设施、 市政工程基础设施、街区内部交通 组织等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 措施。在保护的前提下,成功的将 街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传统老字 号文化、胡庆余堂等药业文化资源, 很好的融入到杭城旅游中去。
老胡字庆高号大余银店井堂街铺巷 精品
民俗
老字太河号安平坊店荣巷街铺巷
五、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效果
本规划于2008年4月22日经杭州市人民 政府批准实施。
街区二期各项保护工程目前正按本保护 规划进行有效实施。保护规划对街区内各项 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 些重点保护项目在本规划的指导下,已经实 施完成。如街区重点保护建筑胡庆余堂、钱 塘第一井、于谦故居、四拐角建筑群,沿中 山中路、大井巷等建筑均已于2009年10月前 修复完成。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市政府令第164号(2000年12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第一条为加强对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指杭州市上城区范围内东临中河路、西至华光巷、南靠吴山及鼓楼、北抵高银巷,同时向东延伸到元宝街、胡雪岩故居,向北延伸至祠堂巷于谦故居的区域。
第三条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整修,应当坚持保留历史文脉与再现传统街区风貌的有机统一,并参照《威尼斯宪章》全信息原则、可逆原则、可识别原则和多样性、多元化文化原则,对所有建筑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第四条上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上城区人民政府组建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建设、规划、文物、土地、旅游、房产等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清河坊历史街区内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上城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当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应当编制能反映整体历史环境风貌的详细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当合理布局各区块功能,保持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气息。
第六条上城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
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用于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经批准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
在清河坊历史街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
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中的职能发展研究
t hem or abe i m evi l nmod ns i y. etadt aIu c i sof uc sr t esm pl l om mere a er ocet Th r ion n t i f on hditi sar i edai c s c y c nd
rsd n e . e o re o in e n t n l e eo me t h ud b d p e .n a dt nt s e t l n o e ie c s R s u c r t df c i a v lp n o l e a o t d I d io r i ni dc m- e u o d s i oe d aa
统居住文化 的重要基础 。 由于历史街 区的基础 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衰退 、居住人 口拥挤 、经济 基础 薄弱, 只有通过改 善居住条件 、加强政府
史街 区等 保护经验 表明,积极 调整和发展街 区
职能,是协 调街 区保 护与社会经济 发展矛盾 的
有效 途径 。
各个 历史街 区的规模 、传 统职能 、空 间结
杭州 清河坊 、苏 州平江历史街 区、佛 山祖 庙历
和发展 起来的 ,直 到今天 它们仍然是城市 重要
的居住 场所。与一般 居住地段不 同的是, 历史 街 区还承 载着传统 的社 会生活, 是展示城市传
统文化和 生活方式 的重 要舞台 。延续历史街 区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建筑法规》课外拓展建筑091 马梦尧09142117日期:2011年11月2日背景介绍: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得延安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杭州著名得风景区,坐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美妙得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就是杭州保留较为完整得历史街区,就是杭州悠久历史得缩影。
这里得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得时代印记。
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得历史人文遗产。
杭州得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与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街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杭州市创历史文化名城得重大举措,也就是杭州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得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街区得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古风扑面得步行街区,其最终目标就是杭州老城得缩影、传统文化得代表、城市旅游得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就是两朝建都,就是杭城文脉所在与吴越文化得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得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得生活方式。
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就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就是当年对清河坊得繁华盛世得描绘。
杭州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就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得一段记忆,她就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得历史,它就是生活,也就是场景。
保护情况:20世纪90年代,国内得许多城市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得高速发展时期,在风起云涌得“旧城改造”声潮中,一些历史地段在推土机下逐渐消失,清河坊历史街区也不例外,但在关键时节,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了英明得决策,毅然扼住了推土机得车头,把清河坊从改造中挽救出来,从此走了保护得历程。
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历史建筑适宜性再生技术_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模式
;$)*),- <==L 年 P 月
商业功能衰败, 生活条件恶劣。 体表现为: 建筑及环 境质量恶化, 杭州市大部分历史街区在 <= 世纪 J= N M= 年代大刀阔斧的城市 更新中逐渐消亡, 清河坊作为少数幸存者, 对其保护也就成为一 种必然。 清河坊历史建筑较完整地真实体现了民国杭州的城市及建 筑风貌; 它包含了清末民初江南古城商业建筑的各种型制; 体现 了清末民初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民国时期杭 州建筑结构、 技术、 设施及材料的活的载体。其总体特征主要体 现在建筑风格和内部空间形式上:解放前在杭州经商的除本地 人外最多的是徽商,所以河坊街两侧的历史建筑风格受皖南文 化和浙北文化的共同影响, 独具特色; 近代建筑形式和技术的影 响,使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并列杂陈,也是其特点之一;在空间 形式上大多表现为庭院空间作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主要有 O 种类型:沿街二进木构架坡顶建筑,多进石库门建筑,西洋风格 的水泥砖木建筑, 不临街的院落式建筑。 <9 保护修缮的指导思想
( 浙江 杭州 H9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地对历史建筑 的保护正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总结 了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 修缮工作的基础上,对目前及今后开展适宜性保护实践进行了初步的 探索, 提出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建筑再生的原则和技术。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历史建筑; 再生; 清河坊 !"#$%&’$: (%)* $+, ’-%%,.$ ’)./0$0).# &%)-./ $+, 1)%2/,$+, 3%)$,’$0). )4 +0#$)%0’ "-02/0.5# 0# &21&6# ",0.5 ,7$,./,/ &./ /,,3,.,/8 0$# ’).$,.$ 0# 5%)10.5 &./ ,.%0’+,/9 :. ;+0.,#, 3&#$ <= 6,&%# ,$+, -%"&. %,.,1&2 3%)’,## +&# 5%&/-&226 ",,. 3)1,%,/ #) $+&$ $+, ’).420’$ ",$1,,. $+, )2/ &./ $+, .,1 0# 5,$$0.5 *)%, #,%0)-#9 >+%)-5+ %,?0,10.5 $+, ,73,%0,.’, &./ &’+0,?,*,.$ )4 $+, 3%)$,’$0). &./ %,*,/6 )4 +0#$)%0’ "-02/0.5# &"%)&/ &./ /)*,#$0’&226 , "&#,/ ). $+, 3%&’$0’, )4 @0.5+,4&.5 A0#$)%0’ B-02/0.5#,A&.5C+)-,#)*, %,#,&%’+,# &./ ,732)%&$0). +&?, ",,. "-02$ -3,1+0’+ *&6 3%)*)$, $+, 4,&D #0"2, 3%0.’032,# &./ $,’+.)2)56 4)% $+, ’-%%,.$ &./ 4-$-%, 3%)$,’$0). &./ %,*,/6 )4 +0#$)%0’ "-02/0.5# /-%0.5 -%"&. %,.,1&2 3%)’,##9 F%"&. G,.,1&2; A0#$)%0’ B-02/0.5#; G,5,.,%&$0).; @0.5+,D E,61)%/# : 4&.5
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
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浙江建筑,第25卷,第6期,2008年6⽉ZhejiangConstruction,V01.25,No.6,Jun.2008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RenaissanceandRenewingofHistoricaIStreetBlock——ACaseStudyoftheProtectiveDevelopmentPlanningoftheHangzhouXiaohezhijieHistoricalStreetBlock吴伟进1,葛蔓蔓1,张曦2驴UWei-jin,GEMan—man,ZHANGXi(1.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ft.杭州310012:2.杭州市拱宸桥地区旧城改j告⼯稗指挥部.浙江杭州3100101摘要:通过对杭州市⼩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项⽬的研究,从保护更新模式、策略、⽅法上积极探讨新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临的现实性、技术性、决策性问题,分析对策,提出观点,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以期达到复苏城市⽼街区,还原特⾊、振兴经济、提升品质的综合⽬的。
关键词: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城市肌理中图分类号:TU984.11+5⽂献标识码:B⽂章编号:1008—3707(2008)06—0004—04城市中,保留有旧时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以其珍存的影像、⽂化氛围及所营造出的特有场所感与认同感,在⽇渐缺失城市场所特⾊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伴随社会变化及城市形态的演进,有幸延存下来的这些物质形态,置⾝于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谋求新的⽣存与发展空间。
1基本概况作为杭州市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具有⼀定规模的历史地段之⼀,⼩河直街历史街区地处杭州市拱墅区,分布在⼩河(规划命名为西塘河)下游两侧,紧临京杭运河,东南抵⼩河、余杭塘河北线、京杭运河三河交汇点,西傍城市主要道路⼩河路,外环规划道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见图1)。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区规划设计给市城乡建委的批复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区规划设计给市城乡建委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00.03.15
•【字号】杭政发〔2000〕44号
•【施行日期】2000.03.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区规划设计给市城乡建委的批复
杭政发〔2000〕44号市城乡建委:
你委《要求批准〈关于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区规划设计的批复〉的请示》(杭建设[2000]1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委上报的关于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审查意见。
二、在具体组织实施中,对单体建筑的保护及恢复建设设计要进行多方案比较,逐项审查,使其建筑风貌与历史文化街巷保护的内涵相协调。
娱乐项目要严格控制。
三、拆除不适当、不协调的建筑后产生的空缺,可迁移旧城改造中有保留价值的、合适的建筑予以补充。
二〇〇〇年三月十五日。
南宋御街与河坊街的差异及其对比
南宋御街与河坊街的差异及其对比南宋御街和河坊街现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特色历史街区,依托地理优势与历史文脉,试图再现杭州特色人居风情街巷文化,本文将对两条历史街区进行全面得对比和比较。
1 概况及背景清河坊位于杭州市吴山北侧,面积约13公顷。
这里曾经是南宋都城临安的皇城根,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同时确定河坊街为步行街。
南北横穿杭城的中山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城中南北走向的主轴线御街,此后也一直是杭州重要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在和老城的中轴线。
南宋御街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3公里,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
规划将中山路分成三个空间段落:“传统步行街区”、“传统风貌街区”和“商贸街区”,并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成为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轴、整合之轴、延续之轴。
2 差异及对比1、定位不同:河坊街是以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 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和人居文化为内涵, 集旅游、商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南宋御街总体定位为国际旅游综合体,展示南宋以来的传统商业文化,建筑类型从最早的南宋鼎盛时期到明、清的建筑,从民国初年的西洋建筑到中山北路的现代化建筑,从各色宗教建筑到极富杭州地方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百年老店,由南到北,南宋文化、明清文化、近代文化、现当代文化依次呈现,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文化序列,全方位展示了杭州的历史、现在、未来。
2、开发策略不同,河坊街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和改造:一是处理好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二是培育传统商业,以老字号活化、重现街区文脉之源;三是民俗文化搭台,民间艺人唱戏,以市井文化重现古街的原汁原味。
而南宋御街的保护与改造采取的策略是:一、街区整合,通过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将其周边的杭州古城区散布的诸多历史街区,加以整合贯连;二、形成杭州古城的历史街区群,集中展现杭州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三、与河坊街差异化发展,御街与清河坊的建筑风格却不尽相同,御街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西洋建筑与中国江南民居并存,相映成趣。
【参考文档】历史建筑保护下一步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历史建筑保护下一步工作计划篇一: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
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
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
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
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
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
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
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
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
河坊街工程项目规划方案
河坊街工程项目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和概况1.1 项目背景河坊街是杭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河坊街承载着杭州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古老文化与现代都市风貌相融合的地方。
然而,由于河坊街地区的发展,其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等。
因此,为了保护和发展河坊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升其旅游体验和城市形象,有必要展开工程项目规划,对河坊街地区进行提质改造。
1.2 项目概况本项目即为河坊街工程项目,旨在通过规划设计,对河坊街地区进行全面提质改造,包括但不限于道路、景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改善。
项目范围为河坊街地区内部分主要道路及附属设施,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项目目标为实现对河坊街地区的综合提升,包括但不限于改善交通流线、提升景观品质、改善周边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等。
项目将充分考虑河坊街的历史文化、现状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力求实现对河坊街地区的全面提升,使之成为更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风貌相融合的地方。
二、工程项目内容和规划要点2.1 工程项目内容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道路改善:对河坊街地区内的主要道路进行改善,包括道路宽度、路面铺装、交通标识、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提升。
2) 景观提升:通过景观设计、绿化美化等手段,提升河坊街地区的景观品质,创造更具特色和文化氛围的街区环境。
3) 交通优化:通过交通规划、交通管制等措施,优化河坊街地区内的交通流线,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 环境改善:改善河坊街地区周边环境,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改善。
5) 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公共设施、便民设施,满足河坊街地区内居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
2.2 规划要点本工程项目的规划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回归历史与文化: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河坊街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传统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2) 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采用绿色材料和技术,提升河坊街地区的环境质量。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报告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建筑法规》课外拓展建筑091 马梦尧 09142117日期:2011年11月2日背景介绍: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的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著名的风景区,坐拥历史文化名城美妙的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是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悠久历史的缩影。
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
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街区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是市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也是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古风扑面的步行街区,其最终目标是老城的缩影、传统文化的代表、城市旅游的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是两朝建都,是杭城文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的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
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当年对清河坊的繁华盛世的描绘。
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的一段记忆,她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的历史,它是生活,也是场景。
保护情况:20世纪90年代,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时期,在风起云涌的“旧城改造”声潮中,一些历史地段在推土机下逐渐消失,清河坊历史街区也不例外,但在关键时节,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了英明的决策,毅然扼住了推土机的车头,把清河坊从改造中挽救出来,从此走了保护的历程。
当时,按照市整体规划,河坊街两侧建筑将尽数拆除,改建成32米的公路。
关于杭州清河坊街区的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清河坊街区的调研报告关于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报告2012年8月,我们赴杭州学习组考察了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更新改造风貌,调研了其发展的历程,并重点实地察看了胡雪岩故居、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吉祥坊丝绸等项目。
清河坊街区毗邻西湖、柳浪闻莺等著名景区。
这里自南宋建都后至今,皆为历代杭州的繁华之地,它是老杭州的缩影。
在考察时间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里有着不同寻常的文脉传承,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遗产积淀。
据说10多年前,原本狭窄的河坊街面临拆迁改造成宽32米的马路,清河坊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厄运。
市民黄晓杭给时任杭州市领导写信,力陈清河坊的历史人文价值: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
当时上任仅6天的代市长仇保兴,马上批示:“在旧城改造中碰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应予切实保护,并力争留出几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之源。
”于是,政府启动了重新规划,进行了保护性地开发:杭州上城区1999年开始进行一期工程的保护与修缮,并进行功能定位与业态布局。
2001年,隆重开街。
这是杭州古城唯一保存完好体现杭州城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不华丽、不高贵、不简陋、有内涵”的历史文化内涵,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该街区的发展主要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文化为灵魂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街区,清河坊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大力发展老字号、中医药、民间艺术等民族文化事业,形成了以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并举的三特色业态,一举成为国内休闲旅游观光的历史人文新亮点。
在建筑文化方面,清河坊历史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史诗,历史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载体,明清建筑、民国建筑和西洋巴洛克建筑群落,依然可以见证历史的辉煌。
这些传统建筑既有江南明珠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的朴实无华,更有开放胸怀,汲取传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蕴含着自然和谐、精致细腻的人文气息。
杭州清河坊发展历程
杭州清河坊发展历程杭州清河坊是杭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位于杭州市中心,初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清河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商业繁荣,治安有保障。
清河坊作为当时杭州的主要商业街区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热闹的街区。
在清河坊,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店铺,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游客前来。
从南宋到元代,清河坊历经了几十年的兴荣。
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清河坊逐渐扩大,成为当时杭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
清河坊内拥有各种各样的店铺,有丝绸、茶叶、玉器、字画等商品的专门店铺,还有餐馆、茶楼、戏院等娱乐场所。
清河坊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
在明清时期,清河坊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的明宪宗在位时,下令整修清河坊,并将其划归为行宫所在地。
这一举措使得清河坊的地位更加重要,吸引了更多商户前来经商。
清河坊成为一个热闹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游客。
然而,清河坊的辉煌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清河坊在清朝时,因为外商的进入和战乱的影响,商业状况开始下滑。
到了民国时期,形势更加恶化,清河坊的商业地位逐渐丧失。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清河坊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造。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古迹,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了修缮。
如今的清河坊已经恢复了曾经的繁华景象,成为了一个文化旅游区。
如今的清河坊不仅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和商业街区,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展览。
清河坊内有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小剧场等,举办各类展览和演出。
每年的西湖文化节期间,清河坊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活动。
清河坊的发展历程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缩影,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
从南宋时期开始的商业繁荣时期,到元代的盛世,再到明清时期的官府扶持,清河坊曾经是一个商业繁华的街区。
尽管在战乱和外商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新中国的发展下,清河坊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并逐渐恢复了繁荣的景象。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规划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规划
武彬;龚玉和
【期刊名称】《杭州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杭州的清河坊有着不同于寻常的文脉与传承,历代以来,这里都是市民
居住、游览及经商之地。
南宋定都临安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九里皇城”是指凤凰山的南宋皇宫;“十里天街”则是宫城外围朝天门(即“鼓楼”)以北的“御街”。
据载,初时“天街”两侧均为皇亲权贵的府第宅院,城隍山北麓的清河坊便有了“一色楼台三十里”的称谓。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武彬;龚玉和
【作者单位】大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高级策划;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浙大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55
【相关文献】
1.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J], 吴伟进;葛蔓蔓;张曦
2.清河坊历史街区、南宋御街概况 [J],
3.关于打造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品牌的调查研究 [J], 朱厚桓;周锦泽
4.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旅游情感意象研究——基于入境和国内旅游者的比较 [J],
吴俊; 韩金珂
5.清河坊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二期规划设想 [J], 武彬;龚玉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清河坊河坊街保护规划jpg+cad-d-调研-doc-198
保护历史街区[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剖析当今城市特色危机的原因,阐述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进而揭示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文中具体以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传统建筑街巷群落保护区研究为例,讨论了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意义、现状,并初步提出了保护与改造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一:杭州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城市文化的失落人们城市活动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经人们的长期经营建筑而形成的城市格局、宫殿、寺观、府第、园林、街道、民居等物质环境;其二是上述物质结构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部蕴涵,也就是城市文化。
如果说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是表征,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是城市的深层结构。
二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在更高的社会层面上展现的关于生活的文化。
”人们每每称道江南古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风光,抑或是感到某城市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趣,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城市的物质文化本身,而更在于这些城市从整体布局到整体组合到单体安排,无不着意于宜人的生活环境,文气逸然,富有情趣,以至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因此城市不止是技术上的奇巧,更是文化上的创造,其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常使人们有意无意中体会到生活之美。
城市文化关心人,贴近人的生活,揭示了城市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的真谛。
杭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中外游人驻足、游览,其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
当今的城市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以科技为标志的工业化放大了人的力量,人们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去改造周围的环境,城市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史无前例,但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城市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前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其次,在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受到经济强有力支持的同时,在片面的“经济决定一切”的影响下,又面临着经济浪潮强烈的冲击,被漠视、蚕食、破坏、甚至根本毁灭;再次,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社会拥有空前的交通通讯手段和贸易网络,全球联系更加密切,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清河坊主要内容
清河坊主要内容一、清河坊的历史和背景清河坊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临安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北宋时期临安城内的一个街区。
清河坊地处市中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临安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二、清河坊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清河坊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北宋时期建筑的影响,以木质建筑为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浓厚的古代中国风格。
清河坊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东西走向的直线形状,以河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北侧的商业区和南侧的居民区。
1. 商业区商业区位于清河坊的北侧,主要有一些商铺和店面,供人购物和消费。
商业区内的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低矮的木质建筑,个体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当地特产、工艺品和手工艺品。
2. 居民区居民区位于清河坊的南侧,主要是一些民居和民宅。
居民区内的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的传统建筑,外部以白墙灰瓦为主,内部布置精美,体现了北宋时期的居住文化。
居民区的街道狭窄而弯曲,沿街而建的是居民的家庭,形成了一条条幽静的小巷。
三、清河坊的文化活动清河坊是临安的文化名片,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与北宋文化相关的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到来。
1. 传统手工艺展示清河坊的居民区保存着许多北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
在文化活动期间,人们可以在居民区内参观工艺品展示,了解传统制作工艺和技术。
这些手工艺展示包括陶瓷、木雕、丝绸等各种工艺品。
2. 表演和演出在文化活动期间,清河坊会举办各种表演和演出,展示北宋时期的艺术和文化。
这些表演包括京剧、评书、杂技等,让人们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
3. 古代建筑研究和展览清河坊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是研究北宋时期建筑风格和技术的珍贵资源。
在文化活动期间,人们可以参观这些建筑,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四、清河坊的商业繁荣清河坊作为临安的商业中心,有着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繁荣的商业环境。
1. 传统行业的发展清河坊内有许多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在临安有着悠久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建筑大都保持着清末民初马车时代的规模、尺度和风貌。
中山中路以西洋风格建筑为主, 大井巷以传统院落式作坊型商业建筑为主, 打铜巷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各建筑单体风格多变,从中国传统到西洋古典(一层皮),从木构土屋到早期现代主义,从山地民居到街坊石库门,从徽派商铺到江南店坊,琳琅满目。
巷弄呈树状盲端状,无贯穿街坊的巷道。
街区人口结构老化,消费能力减弱,社区精神和文化认同感减弱。
2 总体设计目标和定位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杭州地方山水人文的差异性价值观,挖掘千年街坊的诗意气息,保护和重现历史街区的场所氛围,恢复人们对城市的亲熟感和认同感,使振兴业态与延续原生态的市井生活共生共存,获得城市区块的全面复兴。
3 全面保护框架下的有机更新
清河坊街区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其独具鲜明特色的街巷风貌和空间布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互为补充的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更是其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从整体统筹和全面保护的角度出
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吴山脚下,是杭州市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传统老街和传统古巷。
其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而多彩的人文内涵以及货真价实的历史风貌,使它在我国历史街区中独树一帜。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就是在延续这一地区的环境特色和文化特征基础上,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商业及游览街区。
1 街区格局和现状
清河坊历史街区在1400年前的隋朝置州时就是州治、县治所在地,自唐朝筑罗城、浚西湖、凿水井、御海潮伊始,至南宋定都临安,成为杭州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其形成坊巷至今,空间格局和
建筑师 马少军\刘丰\郑慧娜\齐星\蔡晓南\王晓萍\崔秋荣\ 翁巧莉\王金献\周苏波\徐新阳\沈萱旖地点/ 浙江杭州
设计/ 2006-2008年 / 竣工/2009年业主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会基地面积 5.76 hm 2建筑面积 6.32万 m 2
线性街巷
广场或景点,形成景观节点。
段落之间,在街巷空间发生转折、收合、导引、过渡等变化剧烈的地方,设街巷节点。
让街区成为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现象的历史人文复合体。
4 绿色街坊与生态家园
整体延续与保护街区的历史文脉,营造一种真实的人与自然、人与都市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
设计通过“绿色街坊”的营建,达到舒适的自然环境与商业居住的融合,以期最终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共存。
将山林引入城市:清河坊街区南缘是杭州吴山、伍公山景区,设计使山景与街坊互为因借,将山林引入城市,使街景融入自然。
有效利用传统街巷界面的曲折、进退、收合,营造“口袋公园”,垂直绿化,宅边绿化和容器绿化,形成西湖山水的绿意延伸。
乡土化、场所化、品质化的植物种植,充分挖掘和强化建筑区植物景观场所化和历史感的营造,提升绿色的品质。
“小桥流水”景象的重塑:捡拾南宋御街的历史碎片,提取曾经的故事,结合水系的恢复,借助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手段,唤起人们对南宋古都的记忆,使历史街区的商业、旅游、人居走向融合。
地面铺装中地方性自然材料的应用,恢复石板铺地的江南“雨
巷”格局,重视细节的诗意创造,达到传统历史街区的亲切宜人感。
发,构建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建筑、历史环境、空间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一体的有机更新策略。
1) 建筑保护与整体风貌
全面普查街区内的所有建筑,对区域内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拟保建筑进行梳理。
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风貌特征、建设年代、建造方式和层高等要素,强调在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总体构架下,提出分类保护措施,将建筑保护与有机更新分成5个层级:保护、改善、整饬、拆除、重建。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措施,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建造体系,以自然高密度和谐交织的本土建造传统,控制整个街区的整体风貌,使街区具有鲜明的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特色。
2) 街巷界面控制与街道场所
根据区域内街区格局的演变探微和现状调研,对每幢建筑的色彩、屋面、墙体、门窗及材料、做法、细节提出整治措施。
在街巷界面控制上,强调传统建筑类型的继承和街道场所空间的对话美学,以达到城市历史街道体系的结构性保护和小场所体系的系统重现。
南宋的“坊巷制”街区以御街(中山中路)为脊骨,鱼骨状联系各坊巷的街巷格局。
设计以街巷线型空间为组织特征整合街道空间,既与历史街区现存的传统空间集合类型相协调,又适应现代生活的街区空间集合模式,这样,盲端状的坊巷得到了疏通和勾连,区块内部的“小场所”得以呈现,传统街巷生动的地方性生活原真状态和迷宫般的街巷体系形成了城市魅力。
3) 空间叙事结构与意义整治
以历史街巷围合而成的街坊地块、重组院落为单元,客观分析街区历史遗存和空间邻里结构存在的现实拼贴关系,清理街区的空间段落和邻里区块,从点——历史文保建筑、线——街道空间、面——空间肌理形式出发,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梳理,构筑一幅以历史章回体为结构特征的人文和地方生活的时空长卷。
并按形式特征、叙事内容、空间完整性,将街区划分为4个空间段落,每个段落分别设出入口与周边街道公共空间相连,段落内部设置古戏台、
<文/马少军、刘丰、郑慧娜>
小桥流水
105
A RCHITECTURAL J 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