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3课流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3.创设互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观点。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格物致知’这个词语吗?它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宋明理学做好铺垫。
3.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朱熹、程颢、程颐等,让学生对这一学派有初步的了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宋明理学的基本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存天理,灭人欲”等;
3.能够分析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程度,以及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核心思想的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能够体现对宋明理学的深刻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以此来巩固对宋明理学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设想:通过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
2.重难点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学生在阅读宋明理学经典著作时,可能会遇到文言文的障碍,难以准确把握文意。
-教学设想:采用逐句解读、关键词解释、现代汉语翻译等方法,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并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课堂讨论】
讲述: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教师讲述并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例子加以说明: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等等
你认为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三家交融(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一(隋唐)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一.黄老之学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1)内容: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

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宋明理学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宋明理学的要义,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对宋明理学的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和评价。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课堂讨论等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宋代社会背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怎样的时期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宋明理学。
(二)讲授新知
1.朱熹的理学思想
a.教师简要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
b.讲解朱熹的理学核心观念,如“格物致知”、“诚信为本”等。
c.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朱熹理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本案例注重实用性,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明 于谦
生死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清 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清 秋瑾
民族的
世界的

气 欲 人
好好活着
格物致知
道 佛 天
致良知 梦想上天 定力 路径 知行合一 人格 标准 终极源泉 品质 法规 仁、义 三纲五常


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五常:仁、义、礼、智、信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一度又信奉 萧衍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陶弘景,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 们称陶为“山中宰相” 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们称陶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 舍身”同泰寺,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崇佛推向戏剧 化高潮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仁者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领会: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历史史实:理解概念: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学说、三纲五常、太学、董仲舒。

理解记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内容,西汉儒学教育的发展。

2、历史史论: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时代需要,探讨儒学在西汉“独尊”的因素。

从秦“法家治国”到汉“儒家治国”的变迁,探讨其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变化。

3、历史史识:探讨“大一统”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分析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课分析】一、知识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运用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考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报道:2009年11月8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周年。

董仲舒在历史上有何作为?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同时,运用课件展示西汉印象图片。

北京奥运西汉丝绸之路电影《汉武大帝》董仲舒公祭大典1★“设计小贴士”:把久远的历史人物运用新闻视频和文字报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的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板书)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有何特点?学生总结: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高中历史第3课备课教案

高中历史第3课备课教案

高中历史第3课备课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历史第3课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

2.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的演变和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

2. 不同阶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的演变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古代社会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了解多少?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包括贵族、士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阶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阶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分配?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阶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总结不同阶级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的演变对后来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演变。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进一步巩固对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的理解。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结构,掌握不同阶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以及影响都很重要,而宋明理学又是儒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将儒家思想推进到了哲学的高度,同时又成为了第五课明清思想家批判的对象,本课承上启下,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列举程朱、陆王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领悟理学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问题引领、情景再现、,材料拓展、联系实际等方式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体现理学对儒学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设问、引领、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掌握。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确定理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所以需要学生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定为难点。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种挑战。

另外,宋明理学带有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所以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讲授,利用情景再现,师生互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的能力,我还在授课过程中配合以比较发现式教学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过程;2.掌握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人的思想和行动;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涉及课本《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章第三节,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及其领袖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本;2.讲义;3.PowerPoint演示文稿;4.录音机;5.演讲稿;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以两幅图片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一幅图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国力状况;另一幅图是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力状况。

从中让学生感受清朝经历鸦片战争后的国势衰败和人民苦难。

4.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1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的方式,讲解太平天国运动起因。

中外交涉不利,内外交困,加上天灾人祸,百姓的生活已经不能为继,这都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4.3 太平天国领袖的思想和行动(30分钟)从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三个人的角度去讲解,说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人都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普通人。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共同构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方面。

4.4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20分钟)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其起义、建都、发展和衰胀。

通过PPT 演示文稿的方式,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

4.5 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的方式,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4.6 内容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程所学知识点,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并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找出学生掌握的不足,及时对授课信息进行补充和确认;2.作业检查:背诵本章内容并写作文一篇,题目为“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

六、教学扩展1.前往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亲身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和文化;2.演讲比赛:要求学生以太平天国领袖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3.参观《大明崇祯六年》电影,了解明朝末年社会状况,有助于理解太平天国运动。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5.实践活动:组织文化展览、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总结反馈:通过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7.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研究,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d.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心得体会。
海报要求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4.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世界文明史》等相关书籍,了解古代西亚、非洲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拓展知识视野。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新课:以故事、案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基本情况、传播路径和相互影响。
3.课堂互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研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西亚、非洲文明的基本情况,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2.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详细讲解各个文明的主要成就,如建筑、艺术、文字、宗教等。
3.分析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如丝绸之路、红海航线等,并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强调古代文明对后世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3.提醒学生关注文化多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简短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历史必修三第3课

历史必修三第3课
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III)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遇到挑战——三教合一
汉 武 帝
儒学 繁盛
魏 晋 南 北 朝 佛盛 儒衰
隋 朝
儒为主 三教合 一
唐 朝
三教并行 挑战正统
三教合一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
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 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
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碰撞的时代,宋 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 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它那历尽百年沧桑的躯体, 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 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 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历史前进的枷锁,它也曾在民 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 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 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 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探究,注重气节、操守、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 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 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主题升华
朱熹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二、程朱理学——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1.时间 2.概念 3.代表人物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4.内容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5.实质:神圣儒家思想,达到维护封建统
6.影响
治的目的。

精品奇迹高考历史必修三 第三课.doc

精品奇迹高考历史必修三 第三课.doc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背景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2)黄老之学适应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3)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2、存在时间及地位:时间: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地位: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特点:1)从来源上讲,它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兼采众家)2)从具体内容上讲,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积极无为)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5、衰落原因:(既然黄老之学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又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为了开拓发展大一统的事业,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

(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有为”而治。

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匈奴的侵扰问题等)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为了开拓发展大一统(王国问题、匈奴的侵扰等)的事业,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

(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有为”而治。

)2、儒学统治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新儒学思想来源(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

道德方面 认识论方面 把握“理” 的途径
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提出“格物致知”
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 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 一” 提出“致良知 ”,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 认识和把握“理”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A
6、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A
7、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总 体看来,“心学”的内容包括
A
①“心即理也” ②“天地万物皆备于心” 良知” 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 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颢、程 颐兄弟创立的洛学,(因是洛阳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了。关 学和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 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 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儒学独尊地位受佛道的冲击,但 同时儒学又吸收佛、道精华,使儒学更为理论化和思辨 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从而重新确立儒学统治 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提高教学评价与反馈质量的措施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及时反馈: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了解学生 的学习状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是否明 确具体,符合学 生实际需求
教学过程中是否 有效落实了教学 目标,学生是否 真正掌握知识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是否得当,是否 有利于学生理解 和掌握知识
教学效果评估是 否客观、科学, 是否能够真实反 映学生的学习情 况
总结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 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等。
学生自评: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反馈处理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与学生保持沟通,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评价与反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和 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 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程内容。
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案

概念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11了解概念,查看第二单元的标题及篇目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及结构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任务一:1、回忆所学知识,请在地图上找到所列的古代文明产生的时间与区域。

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文明呈现什么特征?答:多元化、多样性。

3、预习课文并观察本课三个子目所在的时空,试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答:逻辑关系: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帝国处于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观察地图、回忆高一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预习新课内容,完成任务一。

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的时空;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古代西亚、北非文化基础知识整理任务二:阅读教材,整合知识,完成表格。

整理课文基础知识,填写表格。

整合课文,利用表格把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二、合作探究一:探寻古代西亚文化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索地理环境与古代西亚文化的关系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也称新月沃地。

其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加喜特人和波斯人居住在新月沃地东边的伊朗附近。

1.在左图找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相比邻近地区它有何优势?右侧表格中新月沃地的政权更迭与左图地理位置有何内在联系?1. 相比周边地区(阿拉伯、伊朗),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提供了水源和农耕平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平双语学校2018—2019高二历史课时学习目标流程 编号:3 使用时间: 编制人:吴永利 审核人:
第 1 页 共 1 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习目标】1′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影响。

3.熟记董仲舒的主张思想及意义并写到积累本。

【自主学习】15′ 【巩固目标】25′
要点一:黄老之学的含义、特点及主要思想 1.含义:“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 2.主要思想:黄老之学包括两个内容:治身(养生)、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3.特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要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背景:①政治上,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思想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要点三: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作用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限制君权的需要 “仁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拓展A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2)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拓展B 、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⑴“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⑵“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适应加强君权需要,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⑶“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续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⑷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纲”就是“天道”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拓展C .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
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速成为封建
王朝的统治思想。

拓展D 、对新儒学的评价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拓展E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
本原因)
【积累内容】4′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作用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限制君权的需要 “仁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