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批评和人文关怀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的一支重要派别,也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倾向。
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进行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析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和影响。
一、存在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存在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由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卡缪等提出和发展。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不是被决定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对于社会、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持怀疑态度。
二、存在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1. 对人性的探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中心,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卡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他对于生活的冷漠和对于自由选择的坚持,展现了存在主义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2. 对社会和权威的质疑: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权威的质疑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制度和权威的批判,揭示了人的自由选择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例如,萨特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就是一个反抗社会规范的典型形象。
3. 对存在和意义的追问: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探讨了人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对于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
它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同时,存在主义思想对于社会和权威的质疑,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批判和反思。
它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追问,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结起来,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主义文学作品通过揭示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探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追求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
首先,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在对个体自由的探索上。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和束缚下,个体的心灵自由常常受到限制。
存在主义文学通过展现人类存在的焦虑、孤独和无力感,呼唤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展现了一个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他拒绝接受社会的价值观,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
这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使得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反叛色彩。
其次,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人类尊严的追求体现在对人类存在的尊重和关怀上。
存在主义文学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强调每个个体的尊严和独特性。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类的痛苦、挣扎和希望,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在捕鱼过程中屡遭失败,但他坚持自己的尊严和勇气,展现了人类尊严的力量。
这种对人类尊严的追求,使得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
此外,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还体现在对生命的探索和反思上。
存在主义文学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和反思,呼唤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类的生死、爱恨和喜怒哀乐,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罗迪翁·罗斯托夫斯基,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通过对罪恶的反思和悔过,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探索和反思,使得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作品常常具有深邃的思考和启迪。
总之,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心灵自由和人类尊严的追求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
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影响201116030 杨秀楠一存在主义产生发展及背景介绍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
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
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化的批判
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摘要对人的研究是西方哲学界永恒的话题,萨特开创存在主义哲学归根到底仍然是探求人的本质,追求人的自由,所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为他的存在主义人学服务的。
自人类存在之日起,存在与意识之间关系就成为人类孜孜不倦探究的永恒命题。
本文试着从《归来》,《母亲》两部影片来谈谈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等著名论断,影响了很多人。
被萨特吸引,是因为有这样的困惑难以解开:当代社会中,人们愈发强烈的感觉到的不安全感,竞争日益激烈,欲望无限延伸,似乎永远难以停下匆忙的脚步,稍作停歇。
而正如高更提出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我们不能解答,渐渐的迷失了自己,渐渐的,坠入虚无。
让我们来看看萨特的注解,萨特认为,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正因为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人的本质并不固定,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意识的选择是很纯粹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各不相同。
理解了这个前提,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不安全感就可以得到存在主义的解释。
虽然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但是人总不能忍受自身本质的不确定性,这种情景让人觉得不安,所以努力想让自己的本质固定下来,免受不断否定自我,改变自己折腾自己带来的煎熬。
虽然萨特是悲观的,但我们也可以试着来看一看这个观点积极的一面,假设,有一个罪犯,他今天杀了人,他知道今天他对自己的本质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如果他能够充分理解萨特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的理论,应该很容易在第二天做一个好公民。
显然这在现实世界是荒谬的,前几年的一部青春肥皂剧里面的经典台词:“如果道歉有用,那还要警察做什么”充分说明了这一假设的荒诞。
二、以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为例《归来》——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2009年末,《三枪》上映。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观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现代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描绘人类存在的困境、挣扎与追求,现代文学作品常常引发人们对于存在的思考。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的一种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原初的,人的意识和行为是自由的,但同时也面临着孤独、无意义和绝对自由的焦虑。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责任和选择,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类的存在状态和困境,呈现出对于生活意义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在这些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想得到了深入的表达和探索。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人的孤独与无意义。
在《局外人》中,加缪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无法适应社会规范的个体。
梅尔索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他觉得生活缺乏意义,最终选择了反抗并接受死亡。
这种对于生活无意义的思考在现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被变成了一只昆虫,体验到了与外界的隔离和孤独。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的自由选择与责任。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选择和行动常常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
例如卡夫卡的《审判》中,主人公约瑟夫·凯被无端地起诉,他面临着选择是否屈服于审判的压力。
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但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种对于自由选择和责任的思考在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代文学作品的存在主义价值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提醒人们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在当代社会,个体常常被社会规范和集体利益所束缚,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被忽视。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个体自由、责任和意义。
通过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提倡积极面对人生,承担个体的责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个体拥有自主的意志,能够独立地选择行动和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种自由是以独特的责任和孤独为代价的,个体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同时,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在无意义的存在中创造意义,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为赋予生活以意义。
因此,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人道主义的重要性人道主义是关注人类尊严、幸福和福祉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世界性问题和挑战,人道主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道主义呼吁尊重和维护人类尊严和权利,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的苦难和困扰。
人道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倡导协作和共建社会的理念,提倡爱与同理心。
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联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关注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存在主义通过审视人类自由和责任,呼吁个体在自由选择中追求真理与价值,为生活赋予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意识得到强调,强调人服从自己的内在规律和价值。
人道主义则关注人类的尊严和幸福,倡导关怀和尊重个体,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结语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类的尊严和幸福,致力于消除苦难和困境。
两者共同强调关怀和尊重个体,而存在主义通过审视人类自由的本质来追寻人生的意义,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在当代社会,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为人类的未来和幸福构建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意蕴研究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意蕴研究一、概述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存在的主观性和自由性,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决定了其存在的意义。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存在主义对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存在主义为视域,深入探讨某部作品的深层意蕴。
所选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存在主义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对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存在主义意蕴。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背景,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将概述所选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创作背景、主要情节等,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其对于人类存在和自由的深刻洞见,同时也为存在主义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介绍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在深入探讨《》的意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形成背景主要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变革。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寻求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它主张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责任以及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
存在主义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心物二分,强调人的存在是一个超越主客对立的动态过程。
它认为,人的存在不是给定的、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造中实现的。
这种超越和创造活动,使得人的存在充满了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自我塑造、自我成就的。
存在主义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
这些流派虽然在对待宗教信仰和人性理解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个体的非理性意识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最真实的存在。
存在主义剖析
存在主义剖析一、概述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其思想深度和广度对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流派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在内的多种分支。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将其视为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固定的意义。
人类作为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成就,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使得存在主义在哲学领域独树一帜。
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们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同时也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宗教这一曾经包容一切的框架逐渐丧失,个体的人开始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产生了异化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主义应运而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化解异化感、寻找生活意义的理论武器。
在思想渊源上,存在主义受到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作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先驱,奠定了该流派的思想基础;而萨特等哲学家则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使其在现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强调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流派。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新视角。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存在主义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 介绍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非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这一流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那个时代的混乱、无意义以及个体异化的深刻反思。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剖析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剖析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这一思潮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潮的剖析。
一、人类存在的孤独与无意义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人类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
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人类是孤独的存在,无法通过外界来寻找真正的意义。
这种无意义的存在给人带来了深深的绝望感。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无趣和无意义。
他的孤独和绝望感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存在主义强调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常常被置于一个自由选择的境地中,并必须面对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面临着选择是否继续捕鱼的问题。
他选择了继续捕鱼,但最终遭遇到了失败。
这个故事表达了存在主义中自由选择和责任的主题。
三、对死亡的思考存在主义思潮中,对死亡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内疚,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贯穿整个小说。
四、对宗教和上帝的否定存在主义思潮对宗教和上帝的否定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宗教的批判和对上帝的怀疑。
例如,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就是一个对宗教和上帝持怀疑态度的人。
他认为宗教只是一种幻觉,上帝只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形象。
五、对社会和制度的批判存在主义思潮中常常对社会和制度进行批判。
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不公和制度束缚的揭示。
例如,美国作家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人们受到严格的监控和控制。
这个小说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贯穿整个故事。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批评和人文关怀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批评和人文关怀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们的重要哲学思潮之一,主张着在个人与生命的本质之间,个人自由选择的责任应该是最优先的关键。
在此思潮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包括了社会学与人文关怀。
本篇文章将聚焦于探讨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批评与人文关怀。
首先,我们来谈论存在主义视野下社会学的批评。
存在主义社会学的基础思想是解放和超越客观事实的束缚,以直接体验和主观感受为核心,关心和关注社会的个体存在,反对单纯的理性主义。
在此基础上,存在主义社会学批评了传统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取向,认为它所研究的过于抽象和空洞,无法充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传统社会学忽视了人类对世界的个性化认知,强调对社会现象的量化分析,牺牲了个体的独特性和主体性,让社会学变得枯燥乏味。
存在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学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真正内在含义,从而实现深刻的理解与表达。
这一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强调了对每个人的独特性的认知、个体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由意志不可避免的强调。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批评的不仅只是传统社会学的理性主义,还包括了其政治意义和社会实践影响上的缺陷。
现代的社会被迫走上了崇尚技术的道路,而忽视了人性和人的自由,以及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的批评,强调了社会学中的个体主体性和超越客观事实,使社会学能够更加优化和深入,实现对社会的全面审视。
在存在主义的视野下,人文关怀成为了另一项重要的主题。
存在主义哲学主张“人是自己的罪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教育。
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张关心人们如何活着的哲学思想,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人类存在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存在的矛盾和困境,都应该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以尽可能地呈现生活的多样性。
存在主义和人文关怀联手对社会和人类进行指导,呼吁我们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个人意义的来源。
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普及知识、文化与艺术等将成为一个指导人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现实主义文学是以现实社会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呈现出人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命运和心理变化。
它主要关注社会的缺点和问题,呼吁社会改良。
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文学中也蕴含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与思考,表达着对人性尊严和人文关怀的呼唤。
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社会批判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直接刻画,文学作品批判着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合理。
例如,《骆驼祥子》这一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以描写主人公祥子在旧社会艰苦生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固化的丑恶现象。
这种批判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之对社会现象产生反思,并促使社会对问题作出改变。
除了社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关注个体的命运和人性的触及。
作家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出他们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与命运。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贫苦农民的一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关怀个体命运和人性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进而产生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通过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也体现了对人性尊严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家》这部小说中,巴金以对农民起义的描写,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
这样的创作,既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又对人文关怀给予了充分表达。
这种关联,使现实主义文学更具触动力和思考性。
尽管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有时可能存在张力,但二者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的。
社会批判反映了对社会不公和不合理的揭露和改变的呼吁,而人文关怀则表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内在的关系赋予了现实主义文学独特的思想深度和意义。
总的来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密切相连、不可割裂。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写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境况的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现代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的重要渠道之一。
而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也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义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揭示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改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义对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反思上。
主义作品常常以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出人性的脆弱和扭曲。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冷漠而无情的人,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这种冷漠和超然正是对社会现实中人性的一种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孤立和空虚。
通过对人性的反思,主义作品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义对社会的批判还表现在对现实社会制度的反思上。
主义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暴露出制度的弊端和不公。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刻画,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
这种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和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
此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义对社会的批判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的反思上。
主义作品常常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的描绘,展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老人桑地亚哥通过与大海的搏斗,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困境的应对方式的思考。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引发人们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
主义作品常常以人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动方式。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中,通过对瘟疫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腐败。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价值观与人性思考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价值观与人性思考近代文学作品中,主义思想在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存在的痛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一、存在主义的背景与特点存在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使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产生了疑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痛苦的,并提出了“存在优先于本质”的观点。
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自由和责任的思考,呈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二、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价值观1.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但这种自由并非完全的自由。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物的选择和行为,探讨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因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失去了自由,但同时也面临着责任。
他的家人依赖着他的工作来维持生活,而他却无法继续工作。
这种自由的缺失和责任的重负使得格雷戈尔陷入了绝望和孤独。
2. 存在的痛苦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自于对生死、自由和责任的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中,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物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存在主义的这一观点。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对社会的虚伪和人类的无意义感到愤怒和绝望。
他试图通过逃避现实来摆脱这种痛苦,但最终他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地缓解痛苦。
三、现代文学中对人性的思考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的思想使作家们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试图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在的矛盾。
1. 人性的善与恶现代文学中,作家们对人性的善与恶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人性既包含着善良和同情心,也包含着自私和残酷。
存在主义批评方法
存在主义批评方法
存在主义批评方法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这种批评方法将文学作品视为揭示人类存在意义的工具,并强调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都应该被视为探索人类存在的手段。
存在主义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描绘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来反映人类的根本问题。
它强调作品中的人物应该被视为探索人类存在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角色或形象。
同时,存在主义批评方法也强调作品中的语言和情境,认为它们应该被视为揭示人类存在意义的工具。
在应用存在主义批评方法时,批评家通常会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在面对自由、选择和责任时做出决策的。
他们也会探讨作品中的情境是如何反映人类存在的困境和选择的必要性的。
此外,批评家还会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以揭示作品如何通过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批评方法在文学批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时。
这种批评方法有助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研究报告
存在主义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存在主义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个体主义和社会关系的探讨,我们发现存在主义对于个体的自由选择、责任感和意义的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研究报告通过分析存在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探讨了存在主义对个体与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个体的存在优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主观的、自由的和有责任的。
个体在存在主义中被赋予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同时,存在主义也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认为人的选择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对个体的影响存在主义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权,这使得个体能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个体可以超越社会的期望和规范,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
其次,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个体在面对选择时需要承担责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这种责任感激发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第三部分:存在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存在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存在主义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是由社会强加于个体的,个体应该超越这些规范,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挑战引发了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重新思考。
同时,存在主义也对社会的集体主义观念提出了质疑,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权。
第四部分:存在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存在主义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存在主义的理念可以帮助个体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职场中,存在主义的理念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在心理治疗中,存在主义的理念可以帮助个体面对困境、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现代生活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现代生活现代生活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挑战和矛盾的时代。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抉择,不同的观念和价值碰撞交织,不断试图找寻自己的存在方式。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来探讨现代生活的意义和挑战。
首先,以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现代生活往往被忙碌和压力所笼罩。
人们为了生计和成功,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然而在这样的追求中,时常感到迷茫和虚无。
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任务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和思索,忘记了对生命本身的体验和珍惜。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体验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逃离机械性的生存状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现代生活的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和虚拟社交网络。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但与此同时,也容易陷入庸俗和空虚的泥潭。
现代人往往过度依赖虚拟生活,渐渐远离真实世界的体验和交往。
然而,存在主义强调实际存在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和感受真实的生活,不要被虚幻和表面所欺骗。
再者,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不断带来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时代中,人们被要求更加尊重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文化,而不再固守传统和刻板的观念。
然而,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价值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人们面临着追求个体价值和社会认同的两难境地,往往陷入迷茫和焦虑。
在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和创造力,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多元化的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积极选择和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
最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压力。
人们不断追求社会认同和成功,面临竞争和挑战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寻找真实幸福的能力。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责任,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挑战,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冲击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冲击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形式,常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主义这一思潮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冲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存在主义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首先,存在主义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道德观念通常基于一套固定的价值体系,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义务。
然而,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的存在被认为是自由和无意义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说过:“人类的存在是荒谬的。
”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道德观念所建立的秩序和规范,使人们开始怀疑传统道德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因此,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道德的信仰,使得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次,存在主义对伦理价值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
伦理价值是指人们在行为和决策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准则。
然而,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权,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主宰。
这种观点使得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人意志成为了伦理决策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伦理价值往往被置于次要的位置。
例如,存在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他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这种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描绘,迫使读者重新思考传统伦理价值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然而,存在主义对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冲击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否定。
相反,它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思考的机会。
在面对自由和无意义的存在时,人们被迫重新思考道德和伦理的本质。
这种思考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促使他们更加珍视和尊重他人的自由和选择权。
同时,存在主义的冲击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和思考更加基本的伦理原则,例如人的尊严和平等。
因此,存在主义的冲击实际上为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从加缪的《局外人》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存在主义的思想贯穿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思想与观点被广泛应用,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深刻和复杂的社会画面。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存在的本质。
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思想经常被运用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上。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揭示和探索,作家们试图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和不正义,从而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存在主义在现代文学中对社会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对个体的描写和探索。
作家们通过对个体的刻画和情感的呈现,展现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束缚和限制。
他们通过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通过对社会规范的拒绝和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存在主义在现代文学中对社会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探索。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社会制度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他们通过对社会阶级、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反思,揭示了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合理。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社会制度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剥削。
此外,存在主义在现代文学中对社会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影响和扭曲。
他们通过对人性的探索,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价值观、意义和目标的影响,从而引发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通过对个体意志和尊严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总之,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的思想与观点为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社会工作 存在主义理论
案例:案主是研究生在读, 未婚. 23岁时她意外怀孕, 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挣扎, 她最终选择了堕胎. 然而,当事人自小在一个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 双亲的离异让她比谁都清楚作为父母, 责任二字的意义. 她的母亲曾经因为赌气, 在生下她以前打掉过两个孩子, 她常常觉得自己要为那两个未及临世的亡灵活着.正因为如此, 如今的她愈发难以接受一个生命因她而草草结束.很长一段时间,案主都沉湎在无尽的焦虑与自责中.作为她的朋友, 同时也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 我忍不住思考,社会工作是否能给予这位深陷困扰、满腹自责的案主一些帮助呢?介入:在认真安静地倾听着案主细数堕胎后心理上的种种不安与彷徨, 思考着我是否能寻找到适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为她减轻忧虑和困扰.1.存在主义的理论视角存在主义作为社会工作的若干种干预模式之一, 是一种构成了某种哲学层面的挑战与反思的特殊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 自由、选择、责任是存在主义的三个核心概念.存在主义聚焦于人类的局限性和生活的不幸、孤立、焦虑、悲剧和异化. 事实上, 自由和责任对于人类的存在而言是对立统一的. 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这样人自己就成为塑造自己生活的主体. 然而,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因为我们在创造自己的命运之时, 也创造了自己的问题. 因而承认责任是变化的基本条件, 存在主义由此认为鼓励案主直面自己的责任是极其重要的.人们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是存在伦理的重要层面. 我们有行动的自由, 但没有免于回应我们的环境和施加给我们的责任之压力的自由; 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 认识到自由和责任的辨证关系对于个人是关键的, 尤其是在生活转变时期. ”1.1绝对的自由与绝对的责任在文首的案例中,其实当事人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要怎么做,在我看来, 怀有身孕的她甚至是先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而后才据此去选择和给予自己有限的行动自由.所谓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 即是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或行为,他就得为这一事件或行为的全部后果承担全部责任,而无论该后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是料想的还是有违期待的.他不能把责任推委于他无法控制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顺乎自然、随波逐流等等等.所谓的不负责任, 并不是行为与责任的不对等, 或是只有自由没有责任, 而应该理解为,行为人不得不为自己行为所担负的, 是有违行为人意愿、不情愿的被动的责任.它更像是一种代价, 一种行为人不曾想付出的意外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批评和人文关怀【摘要】《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本文试着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和社会学的方法入手,解读这一经典,并指出面对世界的“荒诞”,加缪是怎么施以其自有的人文关怀的。
【关键词】存在主义;《局外人》;社会学批评;人文关怀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
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引入社会学中看待个人社会关系的理论工具,来分析造成个人悲剧命运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并从加缪的思想中找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文关怀去面对“荒诞”悲剧。
小说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
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难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
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
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
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女朋友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最终因为在妈妈葬礼上没有流泪,葬礼翌日还和女友游玩作乐而被判处极刑。
从社会学的眼光来看,默尔索的悲剧其实是社会化要求与个人本真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这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
个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主要的是社会将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体系内化给个人的过程。
默尔索正是这个过程的失败者,普世的价值观念在他那里显得荒诞而虚伪。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包括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
职业技能,谋求生存的本领。
默尔索有基本的生存技能。
他在一个小公司工作,可以养活自己,过着呆板低调浑浑噩噩的日子。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
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它注定个人要接受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成为个人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
在人类社会中,无论各个名族各个国家,孝亲的思想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这样的价值观念体系要求子女孝顺敬养自己的父母,以维持社会稳定和谐,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在西方世界,这样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基督教的宗教要求
结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仪式化的内容。
在小说里,不管是养老院的老人们还是审判官,检察官,律师还是陪审团的成员们都感到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人人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念
体系在默尔索那里是可有可无的。
面对母亲的骤然离世,人理应表现出极大的伤痛,应该流泪,应该谨言慎行很长一段时间,但默尔索没有这样做,反而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在母亲棺材前面抽烟,喝牛奶咖啡”;甚至因为经济原因他不得不送母亲去养老院也不被大众感情所接受。
这种社会的观念体系甚至演变成了一种带有表演和夸张成分的精神暴力。
它要求每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常厄运时只有通过表演,虚夸,张扬才能得到周遭人的同情和认可,如果不是那样,那么社会就会给个人定下冷酷,无情的标签。
默尔索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放浪形骸,但是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仅仅因为这样,社会感觉受到了威胁。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
包括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越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社会对默尔索是有一个角色期待的。
角色期待(roleexpectations)是指,团体中多数成员期望或要求其中某一成员做出的某些应有的行为方式。
对于母子关系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竭尽所能的工作,供养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把她送到养老院,甚至不把母亲的死放在心上,不记得母亲是生日。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一个努力工作,
完成个人价值的同时奉献社会价值的人。
从男女关系上来说,他应该是一个认真对待感情,认真与女朋友交往的人,但是默尔索认为“我爱你”和婚姻本身都是荒谬和虚伪的。
默尔索没有办法完成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但是他谨慎而温良柔顺的做人,对社会对个群没有任何进攻性,危害性,不过是一个失败的过失犯。
那么默尔索的自我观念和对自己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又是什么呢。
要考察这个问题就必须反朔加缪的思想来源。
“本真存在”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提出的概念。
本真的人类存在,既不是存在地筹划意义也不是传统认识论式的知性意义。
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世界中,不能提前假设一个与我们对立的,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客观世界,对象化的世界(它无论如何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
与“此在”打交道应该是“umsicht”(寻视),是对存在的“上手状态”,而不是“himsicht”(认识),是一种将对象“主题化”,将其从关系总体之中抽离出来打量它的活动。
加缪正是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使用“本真自我”的。
默尔索有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同时置身于苦难和阳光之间。
苦难阻止他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即虚伪的夸饰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不应该再每个人身上复制和重演;而阳光又使他懂得历史并非一切,改变生活但并不改变我视为神明的世界。
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着伤痛生活。
人消除不了世界的荒谬,但能够尽可能地享用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生存方式是其来有自的,社会不能用精神和道德的暴力绞杀个人的选择。
加缪
着意阐明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又被大众忽略的现象,大众在不知不觉间将弱者以道德和价值的名义送上断头台,这样荒诞的道德观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但是面对这样的荒诞,我们是否可以无动于衷?
“如果有一样东西是人们能够始终渴望和有时获得的,那就是人类的温情。
道德的首要责任是承认人类生活的神圣性,对无辜者和弱小者的同情和尊重。
人应该肯定正义,以便反对漫长的不正义,应该创造幸福,以便抗议制造不幸的世界。
在世界非理性的沉默中,只有人的呼吁才能响应人的呼吁。
人只有通过这回答,给予别人的呼吁以意义,才能战胜荒诞。
”加缪如是说。
【参考文献】
[1] (法)阿尔贝·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张容著.加缪—西绪弗斯到反抗者[m].长春出版社,1995.
[3] 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2005.
[4]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2006.
[5](法)阿尔贝·加缪著,杜小真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m].三联书店,1989.
[6]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