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预测课件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2.神经》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2.神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2、能够开展模拟活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1、能够对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做出简单的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索神经传递信号的秘密充满兴趣。
2、乐意探究反应速度的差异和解释其原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层次2: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不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层次3: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探究能力:层次1: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不能进行解释。
层次2: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能够开展模拟活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材料:人体神经图纸、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水杯、暗袋、漫画、大头针橡皮教学步骤:教学反思: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3.感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预测》优秀教案
2.预测【教学目标】1.能够作出正确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能够有根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2.懂得预测的含义,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3.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懂得预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有根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乒乓球、量筒、大螺帽、烧杯、水、土豆、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预测1. 出示一个乒乓球提问:把手松开,会怎样?你怎么知道的?(板书:已有的经验)师述:我们这是在预测,预测的根据是我们的已有经验。
(出示:预测)师验证。
2. 出示:气象云图。
提问:气象云图有什么用?(预测天气变化,天气预报)师述:这也是预测,预测的根据不是经验,而是从气象云图上得到的一些数据,可以说是现有的证据。
师板书:现有的证据3. 师介绍: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还可以根据现有的证据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这些都是预测。
出示:预测的含义。
板书:推测预测学生轻声读一读。
4. 出示楼房倒塌的图片。
学生说说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揭示:我们看到倒塌的楼房,解释楼房倒塌的原因,这个活动就不是预测,是推理了。
师出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科学活动叫做推理。
板书:已经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解释推理5. 举例区别推理和预测。
板书:事先事后6. 揭示,板书课题:预测[设计意图:提供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预测与推测的区别,明确预测是根据已有经验的推测。
]二、亲历预测活动活动一:1. 出示:一个装200毫升水的量筒和一颗螺丝钉。
板书:200ML2. 将这颗螺丝钉放入量筒里,水位会怎样?你怎么知道的?(水位会升高,根据已有的经验。
第2课《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案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说课一、使用教材:《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2课中的实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课程内容。
实验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来探究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此实验是学生在明确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后,进一步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对学生体验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教学目标: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能科学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实验教学内容: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五、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蜡烛、打火机、冷水、铜铁铝金属棒。
六、实验改进要点:实验原型:教科书上原有的实验是运用酒精灯加热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进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原实验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手持铜球加热,容易晃动和烫手。
(2)使用酒精灯加热,危险性较高,合适教师演示,但学生参与度低。
(3)铜球体积较大,加热效率低,变化不明显,不直观。
(4)只用铜球做实验,便得出结论,欠缺说服力。
实验改进:制作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1)将需要加热的金属棒固定在支架上,降低操作难度,更稳定。
(2)使用蜡烛替代酒精灯,降低实验危险性,更安全。
(3)用金属棒替代铜球,减少加热时间,更效率,固体加热推动指针偏转,现象更直观。
(4)用多种固体进行加热实验,再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预测》优秀教案
2.预测【教学目标】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2.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3.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漏斗、纸、量筒、水、食盐、玻璃棒、条形磁铁、磁传感器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 有两只鸡蛋,地上破碎的鸡蛋怎么回事?你能解释它破碎的原因吗?如果手松开后,桌子上鸡蛋的“命运”会怎样?3. 学生回答。
4. 小结:刚才大家的解释和猜测都是有可能的,说的也很有道理。
当你对地上鸡蛋破碎的原因解释时,你就是在进行推理;当你在猜测桌子上鸡蛋的“命运”时,你就是在进行预测。
5. 什么是推理?什么是预测?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点明:推理要合理,预测要有根据的猜测。
板书:根据猜测6.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板书课题:预测[设计意图:借助鸡蛋的“命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分清什么是预测,什么是推理。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1. 吹纸实验:这是两张纸,往两张纸中间用力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预测一下两张纸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的依据?(2)你们预测的正确吗?(老师给每人准备两张纸,自己吹一下,看结果是什么)(3)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两张纸之间空气流速比纸外侧的空气流速大,使得两张纸之间压力减小,外面的气压将两张纸压到一起,所以两张纸会靠拢。
)2. 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教师出示并引导学生认识漏斗,要求:对着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手里的乒乓球会怎样?(1)预测一下乒乓球会怎样?为什么?(每人一个漏斗,一人一个乒乓球)请两名同学上来也吹一吹,再次验证。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像科学家那样……》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和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探究方法。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和专项学习复习题(2021新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和专项学习复习题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一、填空。
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二、判断。
1.动物和植物没有任何的共同特点。
(×)2.会自己运动的物体都是生物。
(×)3.毛绒玩具是人类制造的,不属于生物。
(√)4.鲜花被摘下来后就没有生命了。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选项中,对兔子和萝卜之间的相同点描述错误的是(A)A.都可以自己制造养料B.都能长大C.都需要水2.狗和机器狗的最大区别是(D)。
A.是否能跑动B.外形是否好看 C,叫声是不是好听 D.能否生长和繁殖3.在观察生物活动时,(B)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A.注意安全B.直接触摸、捕捉小动物。
C.不惊吓小动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B)。
A.猫B.石头C.豆苗四、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有哪些?答: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五、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想一想,它们有哪些共同点?答:它们都能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都需要营养。
六、校园的小花园很漂亮,找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答:校园的小花园的生物有:蝴蝶、蜜蜂、蚯蚓、小鸟等。
非生物有:泥土、栏杆、石头等七、怎样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答:石笋不需要阳光,“长高”是石灰岩堆积的结果,不具备生命特征,不是生物。
青苔会繁殖、长大,会对环境傲出反应,需要水、空气和阳光,具备生命特征,是生物。
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有怎样的关系?答:自然界由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构成,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命物质,生物的形态和行为会因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生物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一、填空。
3.蛇生活在(泥土)的(洞)里。
七1.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课件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2.光的传播3.光的反射4.七色光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6.热对流7.热辐射4.物体的传热本领第三单元地表的变迁9.地球的表面10.火山和地震11.地球的内部12.地表雕刻师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14.露和霜15.雨和雪16.水滴的“旅行”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17.刺激与反应18.从刺激到反应19.我们的大脑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预测》说课
《预测》说课育红小学杨东良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课--《预测》,本课是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一课,属于探究技能训练的内容范畴。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一些预测的经验,但什么是预测,学生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会把平时无根据地猜想、猜测,甚至于打赌当作科学的预测。
学习本课正是要纠正学生不假思索的猜的这个习惯,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时先学会思考,而后再下结论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预测和两种常见的预测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个人经验或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有依据地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喜欢预测,关心时事,热爱生活,从预测中体会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科学的预测。
难点:能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四、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①盛有水的量筒一个、骰子7个;②盛有100毫升水和装有100立方厘米黄豆的烧杯各一个。
2、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为了使科学探究活动更生动有趣,操作性更强,我在遵循教材设计理念的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改精神,运用引导、演示、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充分体现学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伙伴。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预测开课伊始,我对学生说“上课。
”待学生起立问好后,我停顿一会儿,再问学生:“下面老师应该说什么啦?”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猜出答案。
我接着问学生:“那么,你知道像刚才这样猜测老师接下来应该说什么的过程在科学上叫什么吗?”学生由问题引发思考,我顺势告诉学生:像这种根据已有经验对事物或现象得未来变化做出的推断,科学上称之为“预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预测”。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并且要让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电子体温计)、(温湿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五课《地球》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例第五单元第二课《2.建立模型》优秀教学课件
落到陆地上的水包括从陆地 表面通过蒸发后进入大气的水, 还有10%的水是从海洋蒸发的。
有些落在陆地上的水流入海中。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 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识模型的作用
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模型? 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 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动手建立模型
黑盒子模型。
2.把自己所在组研究的结果公布于众。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1.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 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把纸 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2.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物理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植物细胞模型 图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将圆从一个位置滚动一圈回到原位,圆走过的距离就 是圆周长。
圆周长
圆周长 数学公式:π= 圆直径
公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水的循环模型 现象模型
从海上蒸发的水 有90%又回到了海中。
苏苏教教版版点小击小输学入学科标题学科五学年六级年上级册下第册五单第元一解单释元与建我立在模长型大
2.建立模型
点击输入标题
认识模型的作用 动手建立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小活动
1、回忆曾经的童谣: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1新版共3课)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并发现了动物和植物分别具有某些特征。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2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植物的生长,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存依赖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和经验,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相关图片,判断石笋和青苔等,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萝、水绵等图片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进行交流后出示资料进行判断。
第三部分,观察大自然中的画面,识别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达出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会有所了解,也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但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是什么,没有系统的认识和总结,比较模糊不清。
对于这个物体是不是的生物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
对于生物与周围环境中非生物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过。
但学生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建立生物的概念,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生物的共同特征,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他们乐于去交流,对于如何交流也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生物。
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3.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在活动中乐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预测》教学设计
《预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1、能了解预测的含义和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2、会进行预测,强调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或已有经验的推测。
3、喜欢预测,关心时事,热爱生活,从预测中体会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理解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或已有经验的推测。
实验材料:量筒一只、几颗玻璃球、大小烧杯各1个、钟罩1个(如没有,换大玻璃杯)、粉笔6根塑料袋1个、漏斗1个、乒乓球1个、白纸2张分组:每组2支蜡烛、大小烧杯各1个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情境导入1、观察P57页上的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2、有两只鸡蛋,破碎的鸡蛋怎么回事?桌子上鸡蛋的“命运”会怎样?3、学生回答。
4、小结:对鸡蛋破碎的原因的解释,是在进行推理;在猜测桌子上鸡蛋的“命运”,是在进行预测。
5、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测”,刚才你们对桌子上鸡蛋的“命运”的预测是不随便瞎说的?(不是)对,科学的预测是有根据的推测。
板书:预测根据推测二、逐层探究,认识预测1、活动一:量筒里加弹子(1)出示1只量筒,里面放一些的红水,请学生读出多少毫升。
(2)放入1颗玻璃球(如果球小可以放2颗),让学生观察水上升了多少毫升。
(3)如果再放1颗玻璃球,会上升多少毫升呢?(4)学生预测,汇报预测结果。
(追问:预测的根据是什么?)(5)放入玻璃球,进行验证。
(6)如果再放2颗玻璃球呢?3颗?5颗?……(7)小结:刚才我们预测的根据现有证据(板书)。
2、活动二:哪支粉笔容易摔断(1)出示①2支粉笔、②用纸包着的2支粉笔、③放在充气袋里的2支粉笔,(2)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拿好,放在同一高度,问:如果掉在地上,哪支粉笔容易摔断?(3)学生预测,汇报预测结果。
(追问:预测的根据是什么?)(4)实验验证。
(5)小结:刚才我们预测的根据已有经验(板书)。
3、讲述: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科学的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或已有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作出推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试着对下列事件作出你的预测。
对着间隔5厘米的两张纸用力吹气,会有什么象? 对着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会怎样?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在下面哪一种情形下,粉笔下落不容易粉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 掉在地上。 情形2:取一支粉笔,用蜡纸 或塑料包装纸将其包起来,让包 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支粉笔,放在充 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苏教版点击推小输入理学标题和科预学测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当你在解释地上鸡蛋破碎的原因时,你就是在作推理; 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作预测。在科 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 出合理的解释;而预测就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 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你的预测结果是什么? 你的预测根据是什么?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但 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 出错的。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自然灾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 预测。
点击我输入们标题来预测
在容器里放入5克食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再放 入10克食盐,水位将如何变化?再放入50克食盐,情况又 会怎样?
练习与拓展
填空题
1.在科学探究中,( 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
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 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
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2.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
练习与拓展
填空题
1.在科学探究中,( 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
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 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
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2.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
你做对了吗?
是(珍妮 )。
3.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 ( 有根据地推论 )。
你做对了吗?
是(珍妮 )。
3.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 ( 有根据地推论 )。
苏苏教教版版点小击小输学入学科标题科学学四六年年级级下下册册第第五一单单元元调我查在与长预大测
2. 预测
苏教版点击小输入学标题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推理和预测 预测的应用 我们来预测
苏教版点击推小输入理学标题和科预学测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看右面的图,你能解释地 上鸡蛋破碎的原因吗?再猜测 一下,如果手松开后,桌上鸡 蛋的“命运”将如何?
预测的应用
珍妮是一位科学家,在非洲从事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历时40多年。 珍妮对黑猩猩习性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完善,有时,她 甚至能够从黑猩猩的面部表情猜测到它将要做什么。
预测的应用
例如,珍妮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到,当黑猩猩感到恐惧或愤怒时, 它的毛发就会竖起,并且会有一系列的攻击行为。所以,一旦黑猩猩 毛发竖起来,就可能会有危险,周围人应该及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