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背景简介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导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高一必修二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三首知识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韵律的文学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入的意象表达情感,反映人类的思想和文化。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重要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三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这三首诗歌的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一些重要的诗歌技巧。

第一首诗是《小池》。

这首诗是一个小景,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池塘和周围的景色。

作者是高村光太郎,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著名诗人。

《小池》是他创作的一首代表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微小细节的观察,展现了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氛围。

这首诗的核心观点是感叹生活的不易和宝贵,即使是平凡细微的事物也有其美和存在的价值。

作者通过使用对比手法,将小池与大海相连,突出了小气象与大情怀的统一,给读者一种启示,即要学会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

第二首诗是《关雎》。

这是一首古代的诗歌,源自《诗经》中的《小雅·谷风》篇。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演绎。

《关雎》以一种优美的韵律和对爱情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爱情的讴歌和追求。

通过描写鸟儿鸣叫、谷物成熟的景象和少男少女的亲密感,作者表达了对爱情纯洁和美好的向往。

这首诗使用了双音韵和双句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第三首诗是《留别王侍御维》。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送别好友王侍御维创作的一首名篇。

它是一首描写离别忧伤和思乡之情的诗歌。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悲伤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友情和家国情怀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的核心观点是对于人们生命中离别和分别的无奈和伤感。

通过运用抑扬格和对偶句等韵律手法,使整首诗具有动人的节奏感。

诗中的意象和元素也增加了它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从而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这三首诗歌作品代表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时期的人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读古,字灵舒。

浙江柳市人。

布衣终身。

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有着重要的诗篇。

着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翁卷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之一,他曾有病多怜骨瘦,吟苦笑身穷(《秋日闲居呈赵端行》)之句自况。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

起首两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

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

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

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

更多的还是近体诗。

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

《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永嘉四灵是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

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

在艺术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

《诗三首》文学常识及主题

《诗三首》文学常识及主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 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 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田园诗体,为古典诗 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本诗主题:
诗人叙述了辞官归田的缘
由,描写了归隐后宁静闲适 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自已对
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田园生活
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叙述了辞官归田 的缘由,描写了归隐后 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表达了自已对官场的厌 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 Nhomakorabea限热爱之情。
曹 操
说说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 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 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 “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 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 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 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 沧海》。
《诗三首》文学常识及主题
《涉江采芙蓉》:
诗歌通过写一位 游子采芙蓉想要送 给家乡的妻子, 抒发了游子思念家 乡、思念亲人的痛 苦,以及独在异乡 的孤单忧愁。
《短歌行》:
诗人感慨光阴易 逝、生命短促,因 而希望能够广纳贤 才好建功立业,表 达了诗人对贤才的 渴求之心和统一天 下的雄心壮志。
《归园田居》: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 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 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 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 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问题探究
1、 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 “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 “秋半”冷月映照着宫 中孤耸的仙掌,在这孤寂凄凉的画面上飘过孤 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 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 绘形绘声,哀惋欲绝,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 烘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 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 遇。
杜 牧 诗 三 首
知人论世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 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文 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 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 郎、中书舍人等官。为人刚直,不逢迎 权贵,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 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 以诗的成就最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 「小李杜」。
例如:白居易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 ”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汉军屯在轮台北”
高适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 “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诗中有很多 以汉代唐 现象 ,因唐前之庞大统一帝国 且国运长久者唯有汉, 大汉的强大武力也是大唐所崇 拜的, 秦隋虽亦为庞大统一帝国 但因国运不长而不被 选择 此乃中国文化之一重要现象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 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小诗三首

小诗三首

CHENGZHANGKUAILEFENG □申雨霏
11月22日晴妈妈生气了
爸爸去哄她
我不开心了
爸爸来哄我
爸爸不高兴时谁去哄他?11月8日小雨
你是不是
春天开花
夏天长鸡蛋
到了秋天自动孵岀
小鸡的花?
11月23日晴
中秋之夜
一大群人站在地上
抬头望着天上的大月饼
悄悄地流口水了
嫦娥坐在月亮上喝茶
望着地上的人群
冷的瑟瑟发抖……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三年级(4)班
指导教师:林萧11月15日晴
美丽的夏天来到了。

层层叠叠的山坡上披上了碧绿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如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小河边、道路旁的树木向上伸展着枝条.好像正在跟人们招手呢。

河岸上的小草密密的、绿绿的,就如翡翠一般
发着油油的亮光。

花瓣顶着晶莹透亮的露珠,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天空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着。

一只小狗走来,它被太阳烤得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想动了。

小河里,一群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你看!水里那一团团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噢,原来是小蝌蚪啊!它们挤在一起,吃着东西,玩耍着。

不久的将来,它们就要变成青蛙了。

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喜欢你。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三(3)班
指导教师:伞晓峰
秋天是潢色的,全貞金噴的稻子一彎无边,犹如洽大地盖上了一条金灿灿■的棉被。

心海拾贝汇款塔渎门市临汇中心小学小种子童诗社二年仮吴俊怡
19。

五年级上册我爱古诗词第13课《古诗三首》诗文、翻译及背景介绍

五年级上册我爱古诗词第13课《古诗三首》诗文、翻译及背景介绍

五年级上册我爱古诗词第13课《古诗三首》诗文、翻译及背景介绍其一示儿【诗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人死如灯灭。

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唯一让我牵肠挂肚的,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今后,若有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创作背景】《示儿》创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1月),此时陆游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且卧病不起。

临终前,给儿孙们留下这首绝笔诗。

它既是诗人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给世人发出的最后一次的抗战号召。

其二题临安邸【诗文】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一座座青山连绵不断,无数的亭台楼阁一眼望不到边,西湖上昼夜不歇的歌舞宴席几时才能消停?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达官贵人一个个如痴如醉,这是要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的节奏啊!【创作背景】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被金人攻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被俘虏,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教训发愤图强,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主战派将领。

几十年里,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终日过着鱼肉百姓、纸醉金迷的生活。

此背景下,南宋诗人林升创作了这首《题临安邸》,用以揭露黑暗、警示朝廷。

其三己亥杂诗【诗文】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要让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就得靠像疾风迅雷般的社会改革,毕竟万马悲鸣的局面会让人心痛。

还请苍天重新振作精神,给中华神州降下锐意创新的各类人才!【创作背景】《己亥杂诗》创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去官职,由北京南返杭州。

在途中,他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劳苦大众,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干。

四年级下册课9短诗三首-写作背景

四年级下册课9短诗三首-写作背景

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写作背景:
冰心从小受到大海的陶冶。

诗人三四岁时,其父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幼小的冰心也随全家来到了滨海城市烟台。

烟台的大海陶冶了诗人深沉博大的胸怀,启发了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力。

烟台的大海使诗人明白了祖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熔铸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使诗人了解了渔民的苦难,培养了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深情。

诗人与大海的这段姻缘,成为她日后创作的重要题材。

诗人曾说:“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这首诗就是诗人唱给大海的一支颂歌。

杜甫诗三首背景及其晚年心境浅析

杜甫诗三首背景及其晚年心境浅析
杜甫
(公元712年-公元 770年)字子美,汉 族,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杜人甫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早期诗歌
此诗作于735年左右,此时杜甫大概23岁,由 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旅游,相 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轻狂,十分浮躁,与 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因此, 这满时进期取他的的思部想分,诗具作有慷盛如《慨唐他望激诗早岳昂的期》,诸的朝多名气特作蓬征勃。,充
这首诗的写作,说明 杜甫没有客观的评价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 所作。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 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时诗 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 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 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 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 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 歌饮都市。
这首诗约在756年,当 时杜甫44岁左右,故事发 生在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 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 乎全军覆没,景象是惨烈 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 诗为这次战事而作。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 望官军至。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 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 牲中,从沉默气氛中,从 人民流泪的悼念中,从他 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 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 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 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 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 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 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 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 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读古,字灵舒。

浙江柳市人。

布衣终身。

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有着重要的诗篇。

着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翁卷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之一,他曾有“病多怜骨瘦,吟苦笑身穷”(《秋日闲居呈赵端行》)之句自况。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

起首两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

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

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

”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

更多的还是近体诗。

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

”《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永嘉四灵”是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

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

《诗三首》课件分析

《诗三首》课件分析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三至七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 我。
第八节表现了诗人搜揽天下贤才以完 成统一大业的宏伟决心。

8.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 性格, 窥见了 当时的 沙皇俄 国社会 ,了解 了作品 的主题 和写作 特色, 也谈了 形形色 色的“ 变色龙 ”们。

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 为深刻 的认识 ,也希 望我们 的同学 们能对 文学作 品中的 和生活 中的“ 变色龙 ”们有 着客观 的评判 标准, 做一个 不忘初 心,真 诚正直 的少年.

1.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 结出文 言文阅 读中文 本概括 分析题 这一题 型的特 点,每 一个选 项都由 论点和 论据的 形式组 成陈述 的。

1、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 映。一 个王朝 成功的 经验和 失败的 教训往 往成为 后来的 政治家 和思想 家的素 材。他 们思考 和论证 往事的 得失, 以史为 鉴,为 当朝和 后代的 统治者 提供新 的治国 方针。
诗人“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但此愁不是 消极颓废的情感,而是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而苦苦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 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用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诗三首》有关资料-文档资料

《诗三首》有关资料-文档资料

《诗三首》有关资料【《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

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

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之词。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

”(《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

《杜甫诗三首》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的写作背景《望岳》写作背景:杜甫在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杜甫诗三首》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背景:杜甫,唐朝诗人,后人尊称“诗圣”,诗多咏怀和忧国忧民之作。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2、文学常识: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

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有如下规定:⑴限字句。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⑵定韵脚。

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

⑶对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⑷讲对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

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

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

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古诗词三首》拓展阅读《背景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古诗词三首》拓展阅读《背景简介》

《古诗词三首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课外拓展阅读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秋思》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长相思》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四下短诗三首ppt课件

四下短诗三首ppt课件

形象生动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 ,使诗歌中的形象更加生动、具 体,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意象特色
寓意深刻
短诗中的意象寓意深刻,通过具 体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
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画面感强
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 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情感表达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更加含 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诗 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四下短诗三首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短诗三首的创作背景 • 短诗三首的主题内容 • 短诗三首的艺术特色 • 短诗三首的影响与评价 • 短诗三首的现代意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短诗三首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 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动荡与矛盾,为 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当时的中国,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深 厚积淀,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逐渐 渗透。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为短诗 三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个人经历
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个人的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经历了生活的起 起落落,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短诗三首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开启诗歌创作新篇章
四下短诗三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灵感。

短诗三首主要内容

短诗三首主要内容

短诗三首主要内容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

短诗是一种简洁而精炼的文学形式,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三首短诗的主要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白日依山尽》。

一、《静夜思》1.1 作者与诗歌背景《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他于公元749年创作的,当时李白在吴兴(今湖州)任官。

1.2 诗歌内容诗歌以一个游子在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寂寞的夜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 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衬主人公的孤独。

诗人借助月色和寂静的夜晚,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2.1 作者与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首诗是他于公元759年创作的,当时他在关中任官。

2.2 诗歌内容诗歌以作者饱览壮丽景色的经历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登上高楼鸟瞰的情景,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

2.3 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

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隐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三、《白日依山尽》3.1 作者与诗歌背景《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首诗是他于公元759年创作的,当时他在关中任官。

3.2 诗歌内容诗歌以作者在黄河边观赏日落的经历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日落时山色与日光的交融,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赏之情。

3.3 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欣赏壮丽景色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思索。

通过对白日与山色的交融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暗示了对光阴逝去的感慨。

结论短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简洁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探讨了李白的《静夜思》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日依山尽》三首短诗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背景简介
1、清代沈德潜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有过很好的分析:“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3、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

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