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导学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3)能够独立解读鲁迅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雪》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2)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3)独立解读鲁迅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雪》的内涵,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分析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3)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2)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强调鲁迅先生的革命信念和崇高道德品质;3. 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雪》;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比较它们的异同,深入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根据《雪》改编的影视作品,从视觉角度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雪》(鲁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文《雪》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属于小说体裁,以实现真理、揭露丑恶、批判社会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现了人们在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对于自己的生命和命运的承受和反抗。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加深对封建社会以及人物的理解,并探究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情况,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形象和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能够提取文本信息,提炼并分析小说中的核心观点,能够理性思辨和评价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小说,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珍视生命,培养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先导阅读、问答、情景演绎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深刻性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说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教师讲解、班级展示、文本解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教学活动1. 导入环节: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先生的PPT,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有个初步了解。
2. 阅读环节:学生阅读《雪》全文,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考小说告诉我们什么,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3. 分组讨论:小组之间共同探讨本小说涉及的主要问题和疑点,通过案例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加深理解和理性思考。
《雪》导学案学生版
十九、雪鲁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雪,以她素洁的灵魂,动人的姿色,神奇的变幻,不知博得多少,文人骚客的钟爱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美好境界,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雪嘛?2、文学常识(1)散文诗: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以抒情为主,多用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分行也不压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3)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士。
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2)认识鲁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雪花有什么印象?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课文内容。
(2)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组汇报,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结果。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鲁迅雪教学设计(共9篇)
篇一:雪鲁迅优秀教学设计《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巧(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一)文学常识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1.听读。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蓄美。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不同的雪景中蕴含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含蓄深刻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精炼、优美、内涵丰富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鲁迅,原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散文诗集《》。
2.文体、背景介绍(1)文体知识: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它有散文的语言形式和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有诗歌的含蓄凝练.(2)背景介绍: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
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3.字音、字形、词语磬口()脂粉奁()灼灼()褪尽()朔方()凛冽()彷徨()péng勃()升téng ()眷()(二)初读感知深情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描绘两幅雪景的?作者面对不同的雪景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完成下表格。
画面特点情感态度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探究一:品味文章的语言,自主练习仿写。
探究二:结合背景材料,归纳主旨。
(二)展示交流1、赏析语言的三角度:(1)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遣词用语:这句话中……词语,从……角度写出了……(3)思想感情: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法归纳①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②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朔方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__内容。
(3)深入体会__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重点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1、诵读、导读法。
2、点评、议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迷语。
2、学生总结写雪古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学生简介作者。
3、范读。
4、速读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自由朗读勾画自己不明白和喜欢的句子,并简单点评。
1、勾画点评。
2、指导朗读。
3、解疑。
四、欣赏两幅画面。
(一)、指出江南、朔方的雪的特点。
你喜欢哪里的雪?说出原因。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二)、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的?作者喜欢哪里的雪?他在雪描绘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可以安排讨论)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鲁迅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鲁迅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鲁迅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
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和含蕴美。
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和含蕴美。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满眼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
正是这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的落雪,让鲁迅先生诗意顿生,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诗诞生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去欣赏美景,欣赏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二、预习抽测教师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了朗读之后,完成练习。
学生听朗读,完成练习。
三、内容感知学生跟读范读。
学生小组讨论题目,黑板展示答案。
四、仿写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学生进行仿写,口头展示。
第二课时一、温故抽测教师出示抽测题目。
学生完成并批改。
二、研读探究教师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黑板展示。
教师总结归纳,阐释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三、拓展延伸教师出示问题,出示鲁迅作品,启发学生思考:雪有没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学生揣摩,自由发言。
四、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文章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开拓思维,将来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鲁迅雪教学设计2创意说明:《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张扬个性和勇于斗争的主题。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达到了非凡的表达效果。
学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每位同学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雪》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雪》的故事背景和主题概述。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强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雪》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第二章:文本细读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雪》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雪》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雪的象征意义等。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雪》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3.2 教学内容:探讨《雪》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冷漠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3.3 教学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社会,思考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雪》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雪》中的象征手法,如雪的象征意义等。
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象征手法创作短文。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雪》中的象征手法,并加以运用。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
第五章:综合评价5.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对《雪》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雪》的综合评价,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评价。
5.3 教学活动: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雪》创作的文学背景。
《雪》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雪》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学习目标:1、通过读单元导读,知道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本单元的主要方法。
2、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读懂文章大意,借助“文章梳理图”梳理文章结构。
4、在大致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学法指导:1、导航中的预习题小组共同完成,在课本中相应的地方做笔记。
2、读很重要,请同学们在完成预习题时多读几遍课文,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
3、小组长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可分配任务,合作完成。
(三)自学导航:1、回顾自己对鲁迅的印象。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等。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北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以及要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
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
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内容;(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雪》的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2. 分析鲁迅先生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雪》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作品内容;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3. 讲授法: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雪》的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作品内容;(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翻译并背诵《雪》。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雪》中的对比、象征等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讲授与讲解:(1)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雪》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5. 课堂小结:(2)强调《雪》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雪》;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雪》的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拓展延伸1.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2. 组织一次鲁迅作品研讨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雪》导学教案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2. 同行评价: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教学,交流教学心得,提高教学水平。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鲁迅先生通过作品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理解和鉴赏。
(2)对鲁迅先生作品中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雪》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度等。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等。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雪》及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的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诗句;(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学地位;(3)通过阅读《雪》,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2. 《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3. 通过对《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 诗意、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雪》的诗意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雪》,感受诗意;(2)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雪》?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雪》的哲理及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解析《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雪》;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4. 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传承。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雪》。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 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引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雪》。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推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雪》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鲁迅先生的另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雪》,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雪鲁迅》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雪(鲁迅)》精品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字词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二)文学常识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三)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四)读,感知文章写了怎样的雪景?各有什么特点?三、合作学习(一)朗读1—3段,思考: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2、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读4—6段,思考:1、作者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在描写朔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关键词语的品味(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四)研读探究,情感深化1、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2、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四、主旨探究本文的背景材料:《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主旨:后记: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
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钱理群齐读,体悟: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
《雪》导学案(精选五篇)
《雪》导学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雪》导学案课题:第六课《雪》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5.景物描写的特点。
6.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7、能有感情诵读课文。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知1、了解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了解作者作品①、鲁迅,原名,字,他是现代著名的家、家、家。
②、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
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3、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
你知道有哪些咏雪的名句吗?示例: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我积累的咏雪名句:(1)(2)4、掌握字词①、给下列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②、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二、课堂展示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流利有情感。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4、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三、随堂研读1、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雪
班级:姓名:
【阅读提示】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
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生字词,学会欣赏散文诗,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ABC)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ABC)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BC)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ABC)
【学习重点】江南雪对朔方雪的衬托作用
【学习难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不屈的战斗精神。
【学习方法】朗读和品读交流和讨论
【阅读准备】
1、请将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雪的名句段写在下面。
2、写出你了解的鲁迅的资料。
【初读感知】
1、积累字词。
2、摘录你喜爱的写雪的句段。
(至少3句)
3、“雪”的美美在何处呢?文中向我们展现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ABC)
4、根据这几幅图画,尝试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BC)
5、这几幅画面所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各用一个词概括。
(BC)
【深读探究】
1、美文不仅需要我们动情朗读,还需要我们用心感受,静心研读。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对前三段和后三段进行反复朗读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提示:我们可以从课文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思考)(ABC)
2、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美,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更倾向
于哪一种雪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ABC)
3、既然如此,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否可以删去不写?为什么?(BC)
3、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一切“情语”皆“人语”。
在文中鲁迅用隐喻手法诗意地
表达了自我。
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BC)
【品读赏析】
反复咀嚼精华,品味语言美。
(C)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
皮肤。
3、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