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当代比较文学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
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on)的意思。
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 littérature immense)。
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
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
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
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
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传统的研究范式,它研究的是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影响研究在各民族文学和文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影响方式的运用,使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触、互相借鉴。
本文总结了8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之第一篇:重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悖论、对象与方法 摘要:当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争议,实际上源于影响类型的多样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内在失衡、文学“影响—接受”关系的机械割裂而产生的悖论。
依据文学关系的层次形态, 影响研究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学关系, 而从文学关系的本质来看, 影响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性逻辑关系。
若要有效地进行影响研究实践, 其方法和步骤可归纳为以“文本作品”为中心, 以“文学事实联系的探寻”和“创作活动的审美钩沉”为基本点, 以“文学的相似性思维、跨文化的历史语境和接受的主体性立场”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内在悖论,文学关系,比较文学 历史地看,早期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尽管在20世纪初遭到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等人的诋毁, 又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学者的激烈抨击, 但影响研究并没有因此而消亡, 学界对影响研究的探讨至今也未停止。
因为“影响”本身就是“比较文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概念”[1] (P27) , “影响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然而, 目前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探索还依然存在诸如研究界定不够清晰, 研究对象不够明确, 研究方法单一陈旧等困惑与争议。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阻碍影响研究的深入。
因此, 若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就有必要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检视文学间影响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反思传统影响研究的不足和误区, 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关系, 以“影响”为切入点, 通过探究影响研究的内在悖论, 进而明确影响研究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研究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为影响研究的具体实践提供必要的学理与方法论支撑。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总体研究,是研究文学本质、文学历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学的内涵与发展。
不同文学概论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
在西方国家,文学概论更注重理论体系构建与辩证思维,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文学进行解读和分析。
而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学科传统的局限,文学概论研究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对文学作品文字的解读。
此外,文学概论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在现代,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文学概论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全球文学等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学概论研究也开始涉及到新的媒体形式和数字化文学。
尽管不同的文学概论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中国的文学概论还是西方的文学概论,都致力于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内在逻辑,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与分析,对文学进行评价与评估。
同时,文学概论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在今天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概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概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以适应当代文学发展的需求。
总之,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中文学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同时,它也为我们拓宽了思维和研究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财富。
通过比较研究文学概论,我们可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更好地发展文学研究与创作。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1. 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2.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此外,比较文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认识。
3. 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概念,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在对待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和共同点。
3.2 文体比较文体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剧本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形式对文学作品表达和传达信息的影响。
3.3 时代比较时代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关注时代变化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反映和回应。
4.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4.1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但它们都围绕着社会地位、爱情与婚姻等主题展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比较文学促进了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篇1谈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 “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比较文学的论文
⽐较⽂学的论⽂⽐较⽂学的论⽂ 在各领域中,⼤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是⼩编精⼼整理的⽐较⽂学的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较⽂学的论⽂1 内容摘要: ⽐较⽂学是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较⽂学视阈的核⼼正是跨⽂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
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悠久的历史进程⽽产⽣了各⾃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使⼆者间存在⼀定的内在联系。
本⽂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进⾏跨⽂化的研究分析,从⽽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爱情诗歌艺术跨⽂化的个性特质。
关键词: ⽐较⽂学;中英;爱情;诗歌 ⼀、⽐较⽂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的主要路径甚⾄唯⼀通道。
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明、民族⽂化最核⼼的组成甚⾄主导,⽽在与喜怒⽆常的⼤海争夺⽣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情感浓烈到⼀⽬了然、⽆所掩藏,且绝⼤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字数量相对随意等。
反观中国,⼏千年农耕⽂明为主的⼤陆⽂化属性诞⽣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化始终。
“君⼦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论五⾔或七⾔,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整。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引言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文化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
异性,从而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对象丰富,探讨内容广泛,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比较文学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研究意义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扩大我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促进文学交流与互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深入探讨各种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从而增进我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比较、主题对比、形式对比等。
其中,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揭示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此外,主题和形式对比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比较文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未来,比较文学研
究将会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同时,比较文学研究也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未来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融合与共生。
结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对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促进文学研究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投身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为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领域贡献新的智慧和见解。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摘要:比较文学中关于契诃夫和鲁迅的比较之多,笔者从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入手比,试图比较分析两者创作的异同点。
如创作的手法,作品情感的倾向,人物的塑造等等。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比较文学狂人讽刺鲁迅文学与契诃夫文学的比较鲁迅,一个为众人皆知的名字,一个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千古名言‘。
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
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人的智慧上应当是明豁得,道德上应该是清明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明的‛。
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即便感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
‛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科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范文.doc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篇一《新升本院校科研与教学互动发展实践》一、问题的提出科研与教学,是评价本科高校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
刚从专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方法得当,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新升本院校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性将会更为凸显,阻碍新升本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比较文学一般都会成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必然要增开的新课程。
这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语境中,早已无需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显然,比较文学的意义超出了文学研究本身,而与人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开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场,对话与沟通的视域。
比较文学在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各种文化以促进其发展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1]但是,专科院校的中文专业通常并不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文学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和难度,不太适合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比较文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汇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下,培养一种比较视域和开阔胸襟。
可以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在加强跨民族文化沟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异、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基本上都会增开这门课程,因为它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和衡量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教师们对其接触时间比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往往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科研方面,教师们从事比较文学科研的时间不长,相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都比较欠缺,甚至不知该如何着手去做比较文学的科研,因此,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会少一些。
比较文学论文的
比较文学论文的有关比较文学论文的范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新闻的真实性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的范文篇1浅谈比较文学与新闻的“真实”【摘要】文学的真实性突出的是艺术性,是属于艺术范畴内的真实,有着艺术本身原则性的规律;而新闻的真实性是实事求是的真实发生的事件,不经过任何方式的加工的,纯现实性的事件。
二者的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共同之处,但各自有着只属于自身的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比较文学;新闻;真实性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艺术性,有唯美性。
新闻可以是文学的来源之处,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作品根据文学的内在尺度修改润色是对真实存在的新闻事实的超越,用唯美的手法揭示社会生活,是读者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受到启迪,这就是文学的真实性的体现。
而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报道真真切切发生的事件,不存在什么主观的修饰法,只是客观的再现事件的过程。
为此,作为文学创作者和新闻从业者的职责在短时间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其最终的目的是有共同之处的。
新闻的真实性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很复杂。
这种复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
这种选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之中选择及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二是对选择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个主次,轻重,缓急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
于是,同一事件,不同的传媒,报道出来的新闻可能会大相径庭,但谁都会宣称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1967年,在小说《雾津纪行》的基础上,他以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镜头语言拍摄了《雾津》这部电影,揭示了在韩国社会与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男性心理的不可承受之重及复杂性,也表现了尹熙重因心理劳顿所遭遇的精神错裂等文化心理因素。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著名电影导演,他曾以昙花的瞬间绽放在第三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代际转型中,留下了自己的美丽与高傲。
1995年,在小说《黑骏马》的基础上,他曾以蒙古民歌长调的叙事风格书写了《爱在草原的天空》这部电影诗,并荣获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这部诗性的电影结构在抒情的大远景与空镜头等镜头语言中,让白音宝力格背负着感恩的乡愁与苦涩的缅怀,凝重且舒缓地行走在大草原的音画叙事中。
《雾津》与《爱在草原的天空》两部电影都在执著于各自本土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投射出迷人的魅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从小说到电影,把这两部小说带向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视域中,给出互为参照式的阅读与思考,其必然有这一课题成立的学理依据,也具有在审美逻辑上维系两者的普遍学理性。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推动。
我也注意到,以往中韩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主要定位在两个国族的古代文学领域,当然,韩国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民族,其在逝去的历史进程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至今中国儒家文化依然为当下生存在后现代文明语境下的韩国人所敷衍。
我们把问题进一步扩大化来分析,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来看,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曾大量涉猎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带人比较文学研究中给予跨界的阅读与思考。
实际上,在创作、批评与理论的三个面向上,中国当代文学受外来文化及文学艺术思潮的影响与渗透,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文学,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结束后,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至现代派文学崛起后,一路刷新到当下的网络文学,的确如此。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探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
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
浅议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议比较文学论文范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已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学术的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一个强大动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论文摘要: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体现了学科跨越性的最新内涵。
可以说,它突破了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
而且,当跨文明研究真正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不同文明之间时,其“去中心化”的意义就更为凸显了。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一、关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两种声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理论,但是这一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学理上的梳理与完善。
如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马利•伽列(又译卡雷)给出的法国学派比较有代表性和最明确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以及由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提出的美国学派最有概括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可以说,上述两派关于比较文学的界定均不涉及跨越异质文明的内涵,法国学派关照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而美国学派虽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范围,但其视域的投射依旧集中在西方文明的领域内。
因此,这样一种传统的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研究的触角仅仅局限在自身单一的文明圈内,并没有讨论跨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不过,随着东方比较文学的繁荣发展,以及比较文学学科自身的演进,逐渐有西方学者意识到长期被西方文明掩盖或忽视的其他文明的存在,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思考关于跨越异质文明的问题。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篇1探析当代国际比较文学一、从文学到文化当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比较文学一个相当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中外比较文学家的研究重心,或者说他们的研究兴趣,正在从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移。
这一点从最近两届的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中即可窥见一斑。
具体的专题讨论也无不与文化研究有密切的关联,如“文学与属性(ldentity)”,“文学体裁、语言与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的方法、范式与文化的多样化”,等。
1997年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显然也是继承了这一发展脉络,且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它的主题是“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而它的研究导向则明确指向“文学与目前和过去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诸如殖民、反殖民的进程,新兴国家,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历史性接触,联邦政体的创建和发展,欧洲部分国家的解体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联合)以及文学和性别的文化研究关系”。
它的七个副主题分别是:民族的形成,讨论作为文化诸因素的载体的文学及其机构,因为它们对民族性和身份的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考察现时代及过去的文学如何从各个层面(从最个人的到最公共的)使相关者对前殖民时代、殖民与反殖民时期的体验保持鲜活的记忆;人类的良知,探讨文学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待人类历史上的反常事件;性别记忆,探讨文学在性别区分过程中的角色,甚至还可“扩展到民族、种族、宗教、及其他集体身份内部的角色”;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类,“试图为现有的文类所不能充分回答的社会及文化问题提供答案,或提出一套解决方案”;“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作为文化记忆的翻译”两个副主题,则分别探讨文学在不同时期或文化史中被使用(或被滥用)的方式及翻译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
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
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
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
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
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
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
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 on的意思。
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littérature immense。
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
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 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
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
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
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
但我们不应忘记,直到世纪之交,诺贝尔文学奖还多次授予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呢。
由上,韦斯坦因总结,文学可分为“科学的”和“美学的”两部分里面也有像科幻小说这种属于两可的情况,但是,因为有诸如历史小说、散文、日记、自传等杂交类型的出现,这一领域往往不能划出准确的界限。
他说:“从理论上讲,如果希望充分考虑文学研究,就应当限制研究非文学现象,而集中探讨文学现象。
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文学界限之外。
”韦斯坦因主张一种“收”与“放”两相结合的“文学”研究。
所谓“收”,是指他对“文学”范围的考察和规范,他所强调的立基于文学基础上的比较研究,他的“文学”研究所指,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品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作品,而非一切文字作品,韦斯坦因和韦勒克一样,强调文学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他说:“文学研究如果降格成为材料的堆砌,它就丧失了尊严,因为不再判断其美学价值了。
”所以他认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渊源,应该是英国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关注的题目;研究《高老头》中金钱的作用,则是传奇学者和经济史学家感兴趣的题目。
此外,他将尼采定位为“诗人”,认为他可以进入文学研究领域,“这不仅因为他写过诗,他的散文风格具有文学性,而且也因为他对许多德国和非德国作家产生过影响。
”但是叔本华、博格森、康德、休谟就戴不上“诗人”的帽子,因为他们的著作专业性太强。
所谓“放”,是指韦斯坦因为类文学和杂交文学类型留下足够的比较研究空间,他注重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韦斯坦因在梳理比较文学史时,曾对布吕纳季耶有所赞誉:“从今天的观点看,布吕纳季耶的思想比他那位杰出的同伴的思想更具现代意识,巴尔登斯伯格后来曾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取了他的见解。
布吕纳季耶说:‘什么叫“文学的”?不就是有意识地创造那种独特的东西吗? 或者说得确切些,不就是作者,不论他是知名的还是无名的,本身力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的某种雅和美的观念吗?’”迪尼对布吕纳季耶这一进步的观念同样赞赏,迪尼还进一步评论道:“布吕纳季耶主张文学批评不但必须集中于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须将文学研究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分开。
这种见解为 20世纪的批评艺术做了不少铺路的工作。
”"7#331从中可见,迪尼和韦斯坦因对“文学”的规定既涉及了文学种类问题,同时也将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形式等涉及美学的问题考虑进去。
韦斯坦因既为“文学”划分了疆界,但是又不将其框定死,因为他意识到文学研究中“充满了活跃离题的地带”。
与此同时,他仍是反对立足狭隘的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韦斯坦因有针对性地否定了同行学者将比较文学严格地限定在文学的范围内的做法,“我的同道中有些纯粹派,希望把比较文学严格地限制在文学的范围内。
对他们来说,如果我答应永远把文学作为起点和目标,也许可以消除疑虑。
弗利德里希建议我们把学术研究和教学分开,以便抚慰我们语文学家的良心,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怀疑这种方法是否明智。
”这种收放结合的灵活处理方法,为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研究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对于构成“文学”此处专指比较文学研究的内核,韦斯坦因划定了纯文学、美学、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圆周环”。
他说:“在我看来,在文学和非美学的或基本上非美学的‘人类的表现领域’例如哲学、社会学、神学、历史编写学和纯科学或应用科学之间的研究,答案真不简单。
”他按照历时的顺序,论述从法国学派肇始的“文学”在名与实上发生的变化和引起的讨论。
同样,他划定圆周而不定死边界。
韦斯坦因认为,“索邦的创立者们”最初建立学科,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某些褊狭,决定它必定会把自己限制在一种文艺的氛围之内,他也指出,法国人和德国人在其中不断作出努力试图将比较文学的范围扩展出“纯文学”;然后,二战之后,布朗C.S.Brown开始从事文学与艺术的比较研究,他的观点渐渐成为学科内的潮流和常规;“构成比较文学内核的第二个更大一些的圆周环,是对文学和科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它超出了美学范畴,因此更有争议。
……从历史上来说,社会科学与文艺学的关系要比自然科学密切。
”从韦斯坦因的论述来看,他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倾向,那就是非常青睐文学与其他艺术互相阐发:“只要文学是一种艺术,即它是非功利的积极创造的产物,所以尽管它们的媒材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似乎可靠而且很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因素反之,它们也为比较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使得文学与其他缪斯控制的领域有某种自然的亲和力。
”至于其他学科范围的比较,他认为既然“文学”范围只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只能“讨论方法上较为稳妥的”影响研究,后来,他修正了这一观点,“我抛弃了后浪漫主义时代的、似乎是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思想,并恢复了世界文学的观点。
”所以,他强调将诸如科幻小说、歌剧、芭蕾舞、漫画等文学的混合形式纳入比较文学研究;他尤其关注纯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联系和互相交融的现象,比如瓦格纳的综合艺术品,或具有多方面才能、用两种或多种不同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如米开朗琪罗。
想要指明比较文学的“比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韦斯坦因认为,必须首先界定“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即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
韦斯坦因主要考察的是其余三者与比较文学有所关联之处。
韦斯坦因认为,民族文学是“那些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它们在语言的区别上与比较文学形成了分水岭;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之间的区分是人为的,二者在方法学上没有什么意义;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关或重叠的几层含义有:第一,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包含着对各民族文学的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尊重之意,“因为歌德强调国际接触和富有成果的文学之间关系,阻止根除民族文学特色,所以歌德所提出的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学科是极其有用的。
”[5]20第二,其延伸的含义,“用以指一切时代和世界各地的杰作”,但是在教学中一般只是介绍并讲解它们,这种实践阻碍了比较研究。
第三,作为“世界文学史”的缩略用语,必须被理解成世界上所有文学的历史,涵义更为繁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
以上术语,涉及包罗诸多相对流动的边界,需要结合实际,决定它们的归属。
综上所述,韦斯坦因以20 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时期的理念反思比较文学历史;他通过整理比较文学史和梳理文学理论,将语言问题作为区分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首要标准提出来;他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和语言密切相关的翻译问题将成为比较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这些,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不止于此,因为对艺术史的稔熟,在将艺术主要是造型艺术和歌剧与文学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时,韦斯坦因的“跨语言”已经超越了字面意义上的“语言”,既包含时间维度,也具有历史意识,而成为关乎文学艺术创作、关乎文学艺术作品的接受等问题的链接点,成为理解文学和艺术及其关系的一个符号,从而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立体交叉地综合统一起来,把比较文学研究推入到一个纵深阶段。
二、结语总之,“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可见,“跨语言”和“文学性”的标准之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规定,是韦斯坦因在比较文学理论建树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参考文献1、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张隆溪;读书1981-05-311092、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2021-07-20212摘要:中国高等院校学科组成的多元性,中国理工农医经管法和艺术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将成为比较文学基础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一、比较文学“跨学科”理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理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
日后,学术界将雷马克将所言的“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具化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文学与宗教”等。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1975年,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巴利塞里在一次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制于学科界限,可以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角度,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②。
这是比较文学领域首次出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
中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吁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1987年,杨周翰在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按照比较文学的一般定义,它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它还包括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他艺术或其他表现领域之关系的研究”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