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10].中西文学比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6]文学界定转换与文论体系重构由《文心雕龙》切入.胡海,2008《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7]从中西文化思想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出路兼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 耿慧娟,2008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8]试论《中庸》的体用,兼比较中西叙事文学"中庸"观念的运用.辜美高,2014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9]翻译比喻中西探幽.谭载喜,2005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10]晚清今文学与诸子学复兴共因探析.罗彦民,2013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篇1浅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前言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7].从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中欣赏和比较幽默.作者:邱慧.英语语言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8].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田晋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旦大学2010(学位年度)[9].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作者:李冬梅.中国现当代文学聊城大学2009(学位年度)[10].跨文化视角下的《红楼梦》与简·奥斯汀小说作品中的茶文化比较研究.作者:杨红.英语语言文学河北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中外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的思考.钱林森,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会议综述.王为群,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3]百年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汪介之,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4]论韩国生态文学的概况与特点兼谈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生态文学的比较视野.朴宰雨,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比较文学史上的“恒常危机”兼论生态论述.张汉良,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6]跨文化视野下的比较与融通古典诗学的方法论研究.刘猛,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7]《断头台》与《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断头台》与《狼图腾》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王彦彦,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8]自由观:鲁迅与胡适的比较.唐翰存,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9]文艺学/文学学/文学科学中外文论在互动中的概念问题.张法,2012“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10]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杨乃乔,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按现代的理解则是,老庄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应该顺应而存在,自然万物皆是一样,要按自然规定的天命运转。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1. 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2.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此外,比较文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认识。
3. 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概念,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在对待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和共同点。
3.2 文体比较文体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剧本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形式对文学作品表达和传达信息的影响。
3.3 时代比较时代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关注时代变化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反映和回应。
4.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4.1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但它们都围绕着社会地位、爱情与婚姻等主题展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2、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3、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4、文学比较的新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6、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7、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8、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9、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10、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12、中西自传文学比较谈13、中西悲剧文学比较谈14、中西消费文学比较研究15、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6、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7、《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8、中西文学之比较19、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20、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2、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构想——兼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3、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4、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6、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之我见——兼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7、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8、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9、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10、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1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12、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13、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14、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15、从文明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文学——读钱穆《略论中国文学》16、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17、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18、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中西比较文学手册20、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三、热门中西文学比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综述2、中西比较文学的空间拓展构想3、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4、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5、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近视”与“远视”6、浅析中西比较文学中的反映与反思7、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8、试论中西文学的"悲"与"喜"——从先秦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比较看中西文学精神特质9、文科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与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例10、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11、我的学术之路:中西比较文学50年12、阐发:中西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策略13、中西比较文学理论14、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5、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6、香港中文大学设置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哲学硕士课程17、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8、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19、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20、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四、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文学比较2、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3、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4、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中西文学比较5、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6、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7、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8、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9、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10、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11、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与孟长勇同志商榷12、Zhong xi wen xue bi jiao (中西文学比较).13、中西文学比较论14、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谈片15、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16、朱明王朝时期的中西文学比较17、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18、中世纪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要19、叶嘉莹中西文学比较之实例举隅20、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1、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2、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3、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4、中西文学作品命名比较研究5、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6、中西文学艺术特征比较——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为例7、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与《荷马史诗》为例8、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9、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10、《诗经》和《圣经》对中西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11、从中西文学语言的比较体会美学信息的转换12、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比较中西文学抒情传统13、感伤或慷慨的旅行──中西文学离别模式比较14、中西文学畸人比较谈15、从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看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16、《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17、中和之美与酒神精神——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比较18、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19、意象与言语世界──关于文学形象基础的中西比较思考20、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对“形象”的不同认识。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摘要:术语是其中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
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新尝试,其关键术语翻译对变异学理论在跨语际语境中的接受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一、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期严绍璗先生在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时指出: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能力。
文学的变异性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溶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因而,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于本土经验的对本土文学的创新及发展。
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学的民族性并未因变异而消失,而是得以延续及充实,排异中实现自身的变异。
其实早在严绍璗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之前,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中蕴含的文论话语异质性问题已经为变异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因为异质文论话语在相互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出新的文论话语。
此种新的文论话语从本土的文化及文学背景出发,也许是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修正或调整的结果,比如五四期间的浪漫主义者在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调整中,更注重继承浪漫主义的情感维度;或是渗入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模子的选择中而实现的文论的他国化变异,但此种变异并非一味的追随或排外,而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现实情况,有效地吸收并改造外来文论,从而使其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导致文论的失语症。
相比于阐发法中由于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变异,翻译中的变异则显得更为隐性。
王晓路在《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章迁移的变异中,阐述了英语世界经由语言的中介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指出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
对这一更为隐性的变异进行系统阐述及研究的谢天振称其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199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章译介学中,谢天振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专门阐述,肯定了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价值,认为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有译者,还有读者与接受环境。
《比较文学》论文 用流传学来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比较文学》班级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_用流传学来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小约翰》对鲁迅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摘要】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反映生活。
任何成熟的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文学也一样经过历史的锤炼不断的发展。
从流传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多少会受到他物的影响,儿童文学也不例外。
比较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很大影响,不仅仅是影响文学作品,更影响了作家本身。
当然,我们需要学习、创新,需要汲取更加优秀的思想,从而带给人们享受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儿童文学流传学主题内容影响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可以读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挺多的,当然国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大都是翻译过来的。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由于受到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才产生的,其实,在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的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儿童文学的原始雏形,如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寓言故事中的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等。
但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的确受到了外国作家作品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就《小约翰》对鲁迅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运用比较文学研究影响当中的流传学的知识来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文学主题和内容。
可以说鲁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俑者,他的作品受到很多外国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的影响,但在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如《朝花夕拾》、《野草》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而且它们的创作受到了荷兰作家望·蔼覃《小约翰》很深的影响。
《小约翰》是无意间进入鲁迅视野的,但《小约翰》究竟在哪些方面引起了鲁迅的浓厚兴趣,以致使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了许多与其相似的地方。
下面我就《小约翰》和鲁迅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比较。
《小约翰》这部作品的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书中揭示和讨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及人生问题,颇富哲学意味。
周珏良先生的《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
周珏良先生的《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叶向阳周珏良先生(1916 1992)的长篇论文《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先发表于周一良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后编入《周珏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从“文集”的目录我们可以初步看出,周先生在比较文学研究上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力图通过中西文论和文本的相互阐释来建立“普遍诗学”,另一方面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课题,即国际文化交流研究。
这方面选文较少,除了翻译的思考和试笔外,只有本文试图专门讨论的《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
学术史:周先生写作本文之前在先生之前,关于此课题已有了一些研究。
有些是研究“中国与欧洲”或“欧洲文学的中国形象”,兼涉中英文化关系。
如利奇温著《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1925),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1931),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910 1918),拉克著《亚洲在欧洲形成的过程中》(1965 1993),道生著《中国变色龙》(1967)等。
另一些是对中英关系的专门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关于中英贸易与外交,早期的文化交流往往离不开以上两个媒介。
这方面的研究著作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士编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纪事(1635 1834)》(1926 1929);另一类关注中英文化关系,这也正是先生的文章所考察的内容。
虽然在先生撰文之前这方面专著笔者见到的仅有阿普尔顿的《契丹时代:17、18世纪英国的中国热》(1951),但论文已有不少,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在英美留学时的学位论文。
这些论文后来发表的分别有陈受颐的《丹尼尔·笛福:中国的严厉批评者》(1935)、《约翰·韦伯:早期欧洲汉学史上被遗忘的一页》(1935 1936)、《中国园林在18世纪的英国》(1936)、《中国孤儿:一出元剧,对18世纪欧洲戏剧的影响》(1936)、《托马斯·帕西及其中国研究》(1936 1937)和《奥立佛·哥德斯密及其〈中国书信〉》(1939),范存忠(1903 1987)的《约翰逊博士与中国文化》(1945)、《威廉·琼斯爵士的中国研究》(1946)、《中国寓言与反沃尔波尔的新闻报道》(1949)和《中国文化在英国影响的初始》(1982),钱锺书的《17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0)和《18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分两部分,1941),还有方重的《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193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简·爱
study on differences was relatively weak,especially on the background of
Eastern and Westem cultures to promot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exchange,which needs to be more thorough and more systematic.In
view of this,this essay brought their images into the field of comparison
two images:according to the image of 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
expressed the feminism against the culture of male—governing advocating
IV
by virtue of‘‘self to achieve’’to accomplish“self-reliance”.Sh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history embodied Oll them:Jane Eyre epitomizes
the indulgence of‘‘ones’truly self’which was often found in the female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2、文科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与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例3、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4、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5、香港中文大学设置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哲学硕士课程6、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7、中西比较文学理论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9、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10、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11、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12、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3、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4、现代中西比较文学史述略15、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6、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 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17、纵横古今跨越中西──《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18、贯通中西的学术追求——记叶舒宪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19、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20、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二、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2、别开生面的中西对话——评杨义、陈圣生的《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3、比较文学视角下的中西美女文学形象分析——以杨玉环与克丽奥佩特拉为例4、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5、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6、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7、朝向中西文学对话的新阶段——记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8、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9、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10、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世纪末”的文化境遇与我们的出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西文化“平行研究”与“话语建构”讨论会纪要12、《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13、中西文学比较14、乐黛云论中西思想资源启发比较文学建立多元差异性学科批评意识15、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16、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17、中西文学之比较18、显性的相合隐性的迥异--中西文学中"疯女人"形象之比较研究19、从比较文学视角看中西诗学对话20、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三、热门中西比较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文学创作成果之比较和透视2、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3、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4、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5、寻中西文化契合之道,求世界文学多元之美——评黄永林《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6、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比较文学古今、中西参照的方法论7、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8、以《战城南》题材比较中西文学史观9、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与孟长勇同志商榷10、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2、20世纪中西精神漂泊主题文学比较研究13、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14、面对“文学性”的文化比较研究——读《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15、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16、意象与言语世界──关于文学形象基础的中西比较思考17、文学作品中女性反抗夫权之中西比较18、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19、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笔谈(4篇)--跨文明语境下整合中西文论20、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四、关于中西比较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2、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4、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综述5、中西比较文学手册6、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7、中西比较文学的空间拓展构想8、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9、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近视”与“远视”10、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11、阐发:中西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策略12、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13、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14、我的学术之路:中西比较文学50年15、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16、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17、浅析中西比较文学中的反映与反思18、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9、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20、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在无锡召开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1、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为例比较中西文学艺术特征2、从《沉沦》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较中西文学性描写的差异3、中西文学人物性格批评论比较4、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比较中西文学抒情传统5、典型与意境——中西文学审美建构理想比较6、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7、中西历史文学观的比较8、文学理论表征与文化的深层——中西文学功用论之比较9、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10、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1、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12、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13、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14、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中西文学比较15、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16、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17、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18、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1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20、中西文学比较论。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探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
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
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
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
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
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
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
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
比较文学有关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浅谈比较文学与对话思想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必须持有一种对话的思想,只有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思想的指导,它才能不断发展、迅速前进。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话性对话思想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在“哲学―美学”中,巴赫金提出了对话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超视”与“外位性”,并阐明了“我”与“他者”的关系和主体建构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唯一而不可替代的,并有着“他者”所没有的“超视”,这决定了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依赖“他者”而存在,但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他者”都必须保持“外位性”,不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否则这个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互补优势就会消失,从而丧失个体主体建构或者说主体发展的机会。
对话理论适合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指导它前进的一个理论基础。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其实质是不同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精神产品的和谐相处。
笔者认为比较文学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失去对话性,比较文学就几乎失去了其发展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意义,因此比较文学离不开对话的思想,我们研究比较文学时需要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亨利・雷马克HenryRemak曾说过:“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一国文学”和“别国文学”之间是互为“他者”的关系,都具有各自的“超视”。
每一学科或者说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每一个对象,它们的存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特定的、唯一而不可取代的。
一个研究对象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无法取代的视角,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了解不到、掌握不到的东西――“超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
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
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
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
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
《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
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
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
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
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
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
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
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
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
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
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
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
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
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
《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从封建中世纪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站立起来。
两文的作者都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充满真诚地人道关怀,只不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所以通篇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
它寓示着将有多少有情而善良的男女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所以他笔下的这一对小儿女显示出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他们不但冲破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它让我们明白,人原本应该在这爱的氛围中生活,它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喜悦和欣慰。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黄仲则)。
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
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当我们具体感受中学教材中的这两篇作品的悲剧之美的时候,无不给我们这种具体切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