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婴宁》
婴宁
课题:婴宁一、作品简介《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这篇小说写了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谐鱼水的故事。
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二、创作背景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婴宁》以清初的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蒲松龄在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对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过对神仙鬼怪常态性的民情风习作原生态的描写,对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后、迂腐、畸形以至病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击。
三、文学赏析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13.《婴宁》讲解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编著的短篇文言小说集,是 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 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 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 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 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在文学史 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多达500多篇,内容十 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 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青年作家贾飞曾评价 ,现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是 蒲松龄用剩下来的,其《聊斋志异》堪称这些小说类作者的 鼻祖。
聊斋红楼,一长一短,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 代小说的双峰。 鲁迅称赞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 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郭沫若曾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 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
译文
王生由此饮食慢慢添加,没几天就恢复了,看一下 枕头底下,见花虽然枯了,却还没凋落。拿起来凝想把 玩,就像见到了这个人。他怪罪吴生不来,就写信招唤 他。吴生借故不肯赴约,王生很愤怒,郁郁不欢的。母 亲担忧他又病了,急忙帮他商议婚事,才和他商量,就 摇着头说不愿意,只是每天盼着吴生来。吴生一点消息 都没有,王生就更加怨恨他了。转念想三十里路也不远 ,又何必仰仗着别人呢?就怀着梅花,赌气自己去了, 而家人并不知道。孤伶伶的一个人走着,没有人可以问 路,只是望着南边的山里走去,大约走了三十多里,只 见乱山合围,空气映着树木碧绿清爽,静悄悄没有人走 过,只有鸟能飞过的路。遥望着山谷里,只见乱花树丛 之中,隐约有个小村落。就下山进入村里,看见房子也 不多,都是茅屋,但意境很是整齐雅致。想必是人家的 园亭,就不敢匆忙进去。回头看见对门。有块很大的石 头光滑洁净,于是就坐在上面稍微休息。
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婴宁作者:蒲松龄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
婴宁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婴宁
一、故事梗概《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二、性格特点(3)近乎痴憨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中,最精彩的当属花园中婴宁和王子服的对话了。
这也是最能体现出婴宁的天真可爱之处。
王生在花园行走,忽然听到苏苏有声,抬头一看,见婴宁在树上,“见生来,狂笑欲堕”。
想象一个妙龄女子,在枝头摇曳之处,迸出银铃般的一声声笑语,该是多么美的一件事。
好容易等到婴宁笑着下来了,王生便从袖中拿出那朵花来。
婴宁接到手中问:“枯都枯了,留着它做什么”“这是上元节的时候你丢下的,所以留着。
”“留着有什么好处么”王生说:“以示相爱不忘。
”这是赤裸裸的表白了,要是换了别的女子必定是含羞不能言了,谁知婴宁却说:“院子里的花多着呢。
你要是喜欢,折一捆都送给你好了。
”王生很无语地问:“妹子痴耶”“何便是痴”“我爱的不是花,是拈花的那个人啊!”就差没有说出我爱的是你啊了。
婴宁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表兄妹啊,爱有什么好说的,王生差不多该急得脑门冒汗了,说:“不是这样的爱,是夫妻之间的爱。
”婴宁依旧是傻傻地问:“有什么不同吗”“晚上一起睡的才是夫妻。
”我们可爱的婴宁在沉思了很久之后说:“我不习惯和生人一起睡。
”王生估计这时候连撞墙的冲动都有了。
三、美的象征,美得颂歌外貌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对她的外貌并没有过多具体的描绘,而是以虚写实,虚实相衬,独具匠心地用了“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十三个字进行艺术化的勾勒。
这让我想起李清照的一首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表现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婴宁的原文及翻译
婴宁的原文及翻译《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婴宁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婴宁》原文译文
名著阅读与影视欣赏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婴宁》放映时间:本周六上午第二时段10:00——11:30地点:实验楼四楼楼梯东通用技术教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最多,也最具特色。
它通过人和花妖狐魅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爱情,也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婴宁》是《聊斋》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篇。
它不以写情见长,而是着重塑造一位具有民主色彩的少女形象。
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
婴宁本为狐狸所生,鬼母所养,远离尘世,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因而养成一种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保持了少女的天然和纯真。
她和痴情王子服的爱情是晶莹透明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他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连举行婚礼时都“笑极不能俯仰”,并敢于把夫妻间的“枕边语”公开出来,认为“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婴宁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性格……网友评论:zhainaike原著中,婴宁出场是在一棵树上不是么?lulu94520丫鬟也挺好看的,故事为了存托任务的性格会适当夸大一些她的笑,她笑人间虚假,她笑相公书呆,她笑看人生,她想用的笑感染世间的虚情假意,她率真坦诚,真性情有时候看起来会觉得对人不礼貌,没有所谓的素养,到现今的社会也是,她以笑对待一切,已经很不容易了lulu94520也许原著只是想说明人的本性再天真也经历不起社会现实的磨练,除非她能脱离红尘//@自娱自乐自逍遥:不错啊,好天真烂漫的婴宁,就像花儿一样。
电视剧跟原著结局有点不一样,原著中婴宁还生了一个儿子,也见人就笑。
但是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是个悲剧。
电视剧中婴宁走了,原著中婴宁不再笑了。
以前看这篇还以为是个大团圆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个悲剧,婴宁以不再笑的刚烈与人间的冷决绝了。
zhoutandi就这样就结局? 婴宁走的时候跟她妈妈说了什么?怎么就没有了...shengshuai12898希望能够看到玩整结尾的婴宁,我好像记得小时候看过完整地,只是忘了是哪个版本的,也希望大家看到完整版本的告诉我一下。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婴宁蒲松龄》课件
《婴宁》的创作过程
《婴宁》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创作时间约在1670 年左右。该小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 束缚的女子婴宁的故事。
《婴宁》的评价与争议
评价
作品在文学史上一直备受赞誉,被视 为文言小说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争议
尽管《婴宁》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著, 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作品的主题、 人物形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 究。
05
CATALOGUE
总结与思考
总结《婴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主题深刻
《婴宁》通过讲述婴宁这一角色 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 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困境 中的挣扎与抗争,具有深刻的主
讽刺与批判
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讽刺的 手法,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尖锐的批 判,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04
CATALOGUE
《婴宁》的影响与评价
《婴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作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婴宁》 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古 典文言小说的杰出代表。
文学价值
在创作过程中,蒲松龄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封 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和角色。他通过婴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婴宁》的创作背景分析
蒲松龄创作《婴宁》的背景是明末清 初的中国社会。当时,封建礼教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严格的束缚和限 制,女性更是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 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蒲松龄通 过《婴宁》这一作品,表达了自己对 封建礼教的反感和批判,以及对女性 命运的深切关注。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1、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2、作品分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文章内容层次分析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第二部分从“至家”到“惟日盼吴”,思念婴宁;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重见婴宁;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后婴宁;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历与结局;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结构解析开端:上元邂逅(1--4),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
高潮、结局:喜结连理(10--14),娶美女,婴宁性格改变。
作者评论:(15),强调“孜孜憨笑”不染尘埃。
小说的几条线索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王子服:遇婴宁——想婴宁——寻婴宁——重见婴宁——带回婴宁——娶婴宁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特点自然环境:第一: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外部)第二: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内部)第三: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后园)作用: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3、人物分析婴宁的形象(1)爱花,突出其形象美鲜花配美人,美丽清新(2)爱笑,突出其心灵美爽朗率真,天真烂漫,纯真可爱.不受礼法约束。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笑”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
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婴宁》解读
15
(一)《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 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 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 伙。……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 托如此,亦足悲矣。……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这些话,不仅透露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时尚和勤奋的创作态度,同 时还表白了他写作《聊斋》的本怀初衷:既要像刘义庆的《幽明录》 那样,记载虚荒诞幻的鬼怪故事;又要像韩非子的《孤愤》那样, 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简言之,《聊斋》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 “志异”来抒写“孤愤”。为的是既便于避免触犯清朝的文网, 也便于突破现实生活的忌讳,可以自由抒发嬉笑怒骂的情感。 《感愤》: “ 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5
6
蒲松龄故居
7
8
蒲松龄故居内之“狐仙园”
9
(二)蒲松龄的创作 蒲松龄一生创作甚丰:诗980余首,词100余首,文400余 篇,杂著5部,俚曲14种,戏曲3部。相传长篇小说《醒世 姻缘传》亦是蒲的手笔。 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约 有500篇小说,“聊斋”为书房,“志异”记录奇闻异事。 这也得益于他的“坐馆”生涯,他从30多岁开始就在缙绅 人家设帐教书,一直到70岁才撤帐归家。长期的“坐馆” 生涯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提供了便利。 《聊斋自志》云:“才非干宝,雅好搜神;情类黄州,喜 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 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3
“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 “颠倒于荒山僻隘之乡” “终年不知肉味”
4
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到了科举的弊端,在《聊斋志异》 中写出了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年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 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 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从中汲取艺术营 养,是他善用奇幻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婴宁-聊斋
鬼母的设置:
从情节发展看:小说表层写王子服遇婴宁、寻婴
宁、娶婴宁,但深层则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 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的 有意安排。 从主题上看:鬼母对婴宁的一路教训,如提醒她 “若不笑当为全人”等,其意图是显明的,因为 她要把婴宁从山谷嫁到人间,就必须把婴宁的 “狐性”改造成人性,使婴宁从自然人变成一个 社会人。
3、鲜花描写的浓郁象征意味。
《婴宁》中环境描写的成功,在于作者
突出了它的鲜明特色——花。人与花相 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花”描写的作用
其一 ,“花”写出了婴宁与王子服由初次相识到结为 亲眷的时间线索。 梅—杏—桃 其二,“花”导引着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线索。 其三“,花”增添了婴宁作为狐女的神异色彩。 梅的皎洁,杏的娇媚,桃的娇艳,增添她作为 狐精的神异色彩,使婴宁形象中蕴含着的“人性”与 “狐性”纵横交织,写出了婴宁聪慧狡黠得无与伦比。
顺治十七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48岁。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 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四十一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 未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 为岁贡生。
蒲松龄(1640年6月5 日-1715年2月25 日),汉族 ,字留仙, 又字剑臣,别号柳泉 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城外蒲家庄人。 清代 著名的小说家、文学 家。
早有文名却屡试不第。他出身没落地主家 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 直到 72 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31 岁在江苏 宝应县衙做幕僚。 40 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 有家为塾师。做了近 40 年的清苦塾师。 72 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蒲松龄《婴宁》
• 高潮、结局:喜结秦晋(10—14)娶美女婴宁改 变性格。
• 婴宁和子服一起回家,王母和吴生都疑之是鬼。 但婴宁仍“浓笑”、“大笑”,以率真感染王母, 给王家带来欢乐,并以笑声化解王家矛盾,王母 便让她和子服结为夫妻。不久,因“笑”诱发西 邻子的邪心,婴宁变成朽木惩治了这个浪荡子, 却令王生受责,婴宁自此不笑。后来,因感动于 王家爱己无异心,转而哽咽,遂于一天夜里,告 诉王子服她的身世,并求他迁其鬼母的坟与自己 的生母合葬。再过一年,婴宁生下一子,在娘怀 里就不怕生人,和婴宁一样爱笑。
蒲 松 龄 故 居
2、《聊斋志异》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 “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 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 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 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 《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 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
老舍现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
章。”
《聊斋志异》是一本“孤愤之书”。
•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 的小说,而《聊斋志异》 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 分神奇的色彩。
蒲松龄三苦并存: 生活过得苦, 考试考得苦, 写书写得苦。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 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取录者 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
• 乡试: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 称举人。
• 元宵灯会时节,王子服出游,偶遇一笑容 可掬的女子婴宁,一见倾心。婴宁却“遗 花地上,笑语自去”。王子服捡到婴宁丢 落的梅花,难忘其笑貌,相思成疾。表兄 吴生诳说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里 的山中,王子服则“颜顿开”,“喜溢眉 宇”。
•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 遇姨亲。
• 王子服相思难耐,独自入山寻找,果然找 到婴宁一家,见婴宁“含笑拈niān花而 入”,王即停留不回。养母鬼妈妈说王子 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王见婴宁。王 子服重会婴宁,婴宁“隐笑”、“嗤笑”、 “忍笑”、“复笑”、“大笑”、“狂笑” 不止,全然不知礼数,憨纯无比。甚至当 王子服向她讲述男女之爱要同寝时,她竟 以“不惯与生人睡”回答,并将此事告诉 鬼母。
婴宁、原文、翻译对照
婴宁、原文、翻译对照《婴宁》译文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 __,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 __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婴宁》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婴宁》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1、题目解说婴宁是一个纯真聪慧的狐女形象,她大胆追求爱情,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
以主人公名字命题,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法,是常用的一种命题方式。
2、背景资料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挫败使他悲愤万分,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生,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气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等。
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
蒲松龄的著作,除小说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崇书》等。
【重点词语】1、古今通假我有志,匪伊朝夕(匪,同“非”)形影殊无少异(少,同“稍”)2、古今异义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今义:在刊物上登载(文章、绘画、歌曲等);表达见解。
)当代访之(古义:一定替你……。
今义:当前这个时代。
)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古:模样。
今:现象、状况。
)3、一词多义就故求凰未就也(成功)金就砺则利(靠近)日就平复(渐渐的)适适吴生来(恰好、正逢)我一姊适秦氏(嫁)乃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失手而堕,笑乃止(才)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是)但但望南山行去(只)何但远走(徒然)4、重点字词五子服,莒之罗店人。
聊斋志异婴宁读后感
聊斋志异婴宁读后感《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其中的《婴宁》一篇,讲述了一个婴儿死后变成鬼魂,为了报仇而缠绕在人间的故事。
读完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蒲松龄的文学魅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故事中的婴宁是一个被宠爱的孩子,但他的父母却因为一场误会而被冤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婴宁的父母为了报仇,死后变成了鬼魂,不断找寻机会来报复冤枉他们的人。
这个故事中,蒲松龄通过婴宁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阅读《婴宁》,我感受到了蒲松龄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他通过婴宁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同时,他也通过婴宁的父母,展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正义的追求。
除此之外,蒲松龄在《婴宁》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写,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他通过对婴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冤枉的孩子的悲惨遭遇,以及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同时,他还通过对婴宁父母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正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总的来说,读完《婴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蒲松龄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通过婴宁的遭遇,他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展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的扭曲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他们对我的爱和关怀。
婴宁
婴 宁
蒲松龄
作者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 淄川(今淄博淄川区)人。清著 名小说家。出身于半农半商的 家庭,后来逐渐贫困。蒲松龄 从小热衷功名,十九岁参加科 举考试,成了秀才,名扬乡里, 此后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 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 人 。 直到七十一岁才得了一 个贡生。
课文分析
1、《婴宁》故事梗概。
2、小说中人物,彼此关系。
主要人物: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 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 人物关系: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 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堂姐,吴生称他们 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婴 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 只是秦氏所养。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
乃小说情节的枢机) 王子服:见婴宁——想婴宁——找婴 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 宁成婚。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 不笑——对生零涕
婴宁形象分析
(一)爱花成癖,突出其形象美
初见王生:“捻梅花一枝”
再见王生:“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 正式见王生:顾婢曰:"视碧桃开未 "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
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特点
自然环境: 第一: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
(外部) 第二: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 (内部) 第三: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 (后园) 作用: 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 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 教对人性的压抑。
棚花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木满园
关于《聊斋志异》的十大经典爱情故事_《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
关于《聊斋志异》的十大经典爱情故事_《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接下来由店铺为大家推荐《聊斋志异》的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婴宁》书生王子服在元宵灯会偶遇佳人,他捡起姑娘丢落的梅花,相思成疾。
表兄吴生诳他说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里的山里。
王子服一人入山寻找,见到佳人,不想竟是自己的姨妹,叫婴宁。
婴宁本为狐产女子且随鬼母长大,全然不知道人间的礼数,憨纯无比。
当子服向她求寝时,她竟然以“不惯与生人睡”相答,并将此事告诉鬼母。
后来,婴宁和子服一起归家。
王母和吴生都疑心是鬼,但见她成日爱花爱笑,不避太阳,就让她和子服结为夫妻。
婚后还惩治了邻家的浪荡子。
一天夜里,婴宁告诉子服她的生事,并求他迁其鬼母的坟与自己的生母和葬。
又过了一年,婴宁生下一子。
在娘怀里就不怕生人,和婴宁一样。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聂小倩》书生宁采臣为人豪爽,洁身自爱。
一次他坐在金华一座庙里,同坐的还有一个叫燕赤霞的书生,有奇异的收妖的本领。
一女鬼夜里前来勾引宁采臣,被他严词拒绝。
第二天,有两个兰溪的过路人在隔壁离奇死了。
当晚,女鬼又来,告诉他自己叫聂小倩,被恶鬼胁迫,求他帮助自己脱离苦海。
宁采臣按小倩说的把她的尸骨迁到了里自家不远处。
小倩随他回到家中。
宁采臣妻死后,宁采臣娶小倩为妻。
一天,小倩告诉宁采臣说金华的妖怪就要来寻仇了。
于是,宁采臣拿出燕赤霞给他的辟邪的牛皮袋挂在床前。
这时小倩已经有了人气,不再害怕辟邪的东西了。
第二天晚上,妖怪果然来到,被收服在牛皮袋里化作了数斗清水。
后聂小倩为宁采臣生得二子,皆有功名。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辛十四娘》明朝正德年间,一姓冯的书生清晨遇一娇艳动人的美人,傍晚时分见美人从一座破庙里出来又回去。
于是冯生进去一探究竟,对一老头说明自己爱慕女子之心,并硬闯闺房被赶出。
在回家的路上,又误入自己祖母的弟弟的鬼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情节发展看:小说表层写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 宁,但深层则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 面上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的有意安排。 • 从主题上看:鬼母对婴宁的一路教训,如提醒她“若不笑 当为全人”等,其意图是显明的,因为她要把婴宁从山谷 嫁到人间,就必须把婴宁的“狐性”改造成人性,使婴宁 从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 而王母与鬼母照应,教导婴宁:“人罔不笑,但须有时”, 两人共同用人间的法则调教婴宁,这些法则有其现实的合 理性,但也泯灭了她的自然天性,这也正是作者所要彰显 的主题
(3)“呆痴如婴儿” 突出其性情真
•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己 •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王生的示爱茫然不知 •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我不惯与生人睡” 对于男女之事一窍不通 • 对其母说:“大哥欲我共寝” 不通人情世故
• 蒲松龄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后者, 从而使这篇以写“笑”著称的名 作,带有了真正的悲剧意味,更 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价值 • 但婴宁的儿子却寄托着作者的希 望,“见人辄笑,大有母风”, 使这笑声能够延续下去。
三、写作特点
• 1、情节离奇生动 婴宁的出身: 她是人狐交配而生,具有人与狐的双重性格特征 婴宁本来的笑态、痴憨、聪慧、狡黠,主要来自狐性,后期的知 礼、孝敬、庄重、练达,主要来自人性;她的性格转化,也是在 外界环境变化后,内在心性的必然走势。 鬼母的设置: 无论从情节发展看,还是从主题表达看,鬼母形象都是整个小说 的建构关键所在。
婴宁 “笑”
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
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 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 的赞颂与向往。
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说“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如何 理解?
• 婴宁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表面上的特点是“笑”, 用笑声塑性格。而内心深处,婴宁还有精明的一面,笑是她应 付生活,探讨人生,取得胜利的手段。这可以从她结婚后想要 迁母之坟看出。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 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 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 制啊!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 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
“花”描写的作用
• • • • •
其一 ,“花”写出了婴宁与王子服由初次相识到结为亲眷的时间线索。 梅—杏—桃 其二,“花”导引着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线索。 其三“,花”增添了婴宁作为狐女的神异色彩。 梅的皎洁,杏的娇媚,桃的娇艳,增添她作为狐精的神异色彩, 使婴宁形象中蕴含着的“人性”与“狐性”纵横交织,写出了婴宁聪 慧狡黠得无与伦比。
3、作者的意图
• 婴宁性格的本质特点,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规范 毒害的少女本性。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寄寓着作者 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反璞归真的人性的向往。 • 王子服是这场爱情喜剧的中心人物,但却不是主要人物。主人 公应是婴宁,他只不过是个陪衬。他对爱情执着,但婴宁比他 更坚贞;他很“愚”,而婴宁益“傻”,他为爱情不惜自身性 命,而婴宁更是为爱情而抛却一切;他善良朴实,而婴宁心灵 纯真美好。 • 婴宁是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形象,作者本人甚至称她为“我婴 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呆痴如婴儿” 突出其性情真
——单纯天真、未经 尘世浸染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 笑,笑中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我婴宁”。 • 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 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 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 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 蔑视、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婴 宁
教学目标 : 1、了解蒲松龄生平及其作品。 2、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 力。 教学难点: 2、对人物形象、性格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 见解。
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这是为清代的一位文化名人— —蒲松龄写的,他的《聊斋志 异》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短篇小 说集。
嫁入王家后婴宁的笑发生了变化
笑辄不辍 矢不复笑 竟不复笑
自然天性的失落
社会礼法的顺应
自然人
社会人
迫不得已 人生的必然
当婴宁走出山谷
• 正是经过爱情、婚姻进而家庭社会生活的历练挫磨,婴 宁由一个浑沌未开、率性自然的少女,一变成为心存至 性、态度庄肃、无笑无戚、从容应世的少妇。 • 这个带逆折性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理想纯真与现实庸俗 冲突的普遍永久的象征。 • 它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 张扬个性,还是委曲求全 于世俗?葆其天真,求身心全面的解放,还是退缩满足 于内省反观的心灵的自由?
•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 • 王子服相思难耐,独自入山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 见婴宁“含笑拈niān花而入”,王即停留不回。养母鬼 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王见婴宁。王子 服重会婴宁,婴宁“隐笑”、“嗤笑”、“忍笑”、 “复笑”、“大笑”、“狂笑”不止,全然不知礼数, 憨纯无比。甚至当王子服向她讲述男女之爱要同寝时, 她竟以“不惯与生人睡”回答,并将此事告诉鬼母。
(一)文章内容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惟日盼吴”,思念婴宁;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重见婴 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作者评论(15)强调“孜孜憨笑”不染尘埃。
写异史氏的评论,强调“孜孜憨笑”犹如“笑草”,纯粹不染尘埃。
4、小说的几条线索
•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
• 王子服:遇婴宁——想婴宁——寻婴宁 ——重见婴宁——带回婴宁——娶婴宁
•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 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三)婴宁形象分析及作者写作意图
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情节。这悲啼是我们了解 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特点
• • • • 自然环境: 第一: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 (外部) 第二: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 (内部) 第三: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 (后园)
作用: 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 高潮、结局:喜结秦晋(10—14)娶美女婴宁改变性格。 • 婴宁和子服一起回家,王母和吴生都疑之是鬼。但婴宁仍“浓 笑”、“大笑”,以率真感染王母,给王家带来欢乐,并以笑 声化解王家矛盾,王母便让她和子服结为夫妻。不久,因“笑” 诱发西邻子的邪心,婴宁变成朽木惩治了这个浪荡子,却令王 生受责,婴宁自此不笑。后来,因感动于王家爱己无异心,转 而哽咽,遂于一天夜里,告诉王子服她的身世,并求他迁其鬼 母的坟与自己的生母合葬。再过一年,婴宁生下一子,在娘怀 里就不怕生人,和婴宁一样爱笑。
(2)爱笑,突出其心灵美
• • • • • • ①初见王生:“容华绝代,笑容可掬。”“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②再见王生:“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③正式见王生:“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④在花园的树上见到王生:“见生来,狂笑欲堕.……” ⑤见吴生:“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 ⑥平日里:“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 人皆乐之。” • ⑦结婚时:“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 • ⑧母忧怒时:“女至,一笑即解。”
2、婴宁形象的表现手法 • 小说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 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 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只是她的外表。在外表下面还隐藏了另 一个通达人情事故、聪明而又有一点狡猾的她。婴宁的这两种性格相 映成趣,使她的形象越发的显得可爱逼真了。一个人物两种性格,两 副面目,在人世见恐怕是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的,也许只有那长于变 幻的鬼狐才能这样。这样写又使婴宁的狐女形象变得真实,具有扑朔 迷离的艺术美感。
• • • • • • 1、婴宁的形象 (1)爱花,突出其形象美 ①初见王生:“拈梅花一朵” ②再见王生:“执杏花一朵” ③正式见王生:顾婢曰:“视碧桃开未” ④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 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鲜花配美人,美丽清新
• 花是自然的,写花就是写婴宁 的天然自在; • 花是纯洁的,写花就是写婴宁 的纯真童贞; • 花是沁人心脾的,写花就是写 婴宁美好的心灵。
•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 有对如黑暗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 不遇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 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 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 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 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 真爱情的篇章。
二、作品分析
•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 秀的篇章之一。蒲松龄在《聊斋志 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 最美的要数婴宁。他称这女孩儿是 “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 呼自己的女儿。
蒲松龄三苦并存——— 生活过得苦,考试考得苦, 写书写得苦。
2、《聊斋志异》
•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 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老舍评价说: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是一本“孤愤之书”。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 古代小说的双峰。
•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 的意思,“异”指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是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 故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 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 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 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 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