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样本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学分: 6计划学时: 96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方向) 专业1.前言1.1 课程定位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
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经过课程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2 设计思路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分别是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2.2 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 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见玻璃器皿;(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素养;(4)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 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6)关注药物生产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
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中职化学课程标准

中职化学课程标准
中职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课程内容
1.化学基础知识
(1)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类型;
(3)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
(4)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
2.化学实验技能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3.化学应用
(1)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3)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实践活动
(1)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
(2)实地调查,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科技创新与发明设计。
三、教学方法
1.理论课程采用讲授和互动方式相结合;
2.实验教学以课堂实验和实践操练相结合;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四、评价方式
1.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2.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占总评分的40%;
3.科技创新与发明设计占总评分的10%。
五、教材
依据国家中职教育教学大纲和选用国家公认优秀教材编写。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的必修基础实验课。
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化工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细致、整洁的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另外,基础化学实验是一门实验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对给学生打下较好地从事化学实验的工作基础尤为重要。
就业岗位:煤化工专业的学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备煤工、炼焦工、化工工艺工(鼓冷工、脱硫工、硫铵工、洗涤工、泵工、粗苯工)、化学检验工,就业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是炼焦化工企业的化工工艺操作及控制(包括现场操作与主控操作)、化学分析检验、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
二、设计思路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在实验课教材内容中加强了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和素质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步建立应用意识,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和方法。
实验内容分四个层次:1基本技能训练;2应用技能训练;3综合技能训练;4设计性综合技能训练。
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化学实验通用设备技术、常用理化参数测定技术以及化学基础训练实验。
本书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能力目标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达到:(1)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干燥及洗涤,玻璃的热加工、冷冻、干燥剂的选择,抽滤、离心分离,重结晶,滴定管的使用和洗涤,溶液的配制。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基础化学课程编码:34000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部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规定课时:48一、前言1.课程性质《基础化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
主要讲授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及通性,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中和滴定,分光光度法,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课程定位《基础化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3.课程设计思路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训操作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中穿插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常用的滴定方式,各种实验手段和生产技术。
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基础化学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及使用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一)能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若干表示方法和换算以及各种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溶液中的平衡分析(三)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和滴定方法(四)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五)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会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四、课程实施建议1.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推荐教材:傅春华主编:《基础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书刊号978711717402-2R2.教学方法建议(以下仅供参考)1)本课程应注意将理论知识学习贯穿于实践项目中,循序渐进。
《基础化学Ⅱ》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Ⅱ》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01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 82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基础化学Ⅱ》是工业分析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
本课程以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阐述了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2.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从事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有机”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基础化学Ⅱ》的前导课程是《基础化学Ⅰ》,后续课程有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有机产品分析》、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与检测》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对《基础化学Ⅱ》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及其结构的特点,掌握其系统命名法。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内在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熟悉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并能运用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4)熟知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的基本思路和确定合成路线的原则。
(5)熟悉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糖类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能力目标(1)学生能进行简单的物质推断,写出结构简式。
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

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包括其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制定的。
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成为必要的举措。
目标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持续研究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主要内容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 基础知识与理论: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了解化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提供基础。
2. 实验技巧: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巧和安全操作规范,能够进行化学实验并正确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 应用能力: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素质培养:课程标准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5. 职业发展:标准中还包括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选择的前景,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通过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培养出更多具备化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为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新版中职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为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1013002L《基础化学A》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A》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基础化学》是生物技术、生态学专业教学中必备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从事生物教学、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化工安全研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
《基础化学》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生物技术、环境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发展、化工安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介绍有现实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对各门后修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础化学》与先修课程、后修课程相互衔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基础化学》的学习,学生掌握重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相关化学计算;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关系。
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重要应用。
学生形成完整、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后修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基础化学》具有现实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觉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基础化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观念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永于探索发现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溶液和胶体【目的要求】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溶液的依数性;学会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基础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辅助课程。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
主要讲授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及通性,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中和滴定,
分光光度法,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
该课程总学时6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22学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基础化学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
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
及使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
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一)能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若干表示方法和换算以及各种不同浓度溶液的
配制
(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溶液中的平衡分
析
(三)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和滴定方法
(四)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会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六) 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命名。
四、设计思路
2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
则。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方法、新
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操作
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中穿插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常
用的滴定方式,各种实验手段和生产技术。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项目任务
(1)理论课程(共38学时)
序号 项目 学时 任务 学时
1 溶液 6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换算 溶液配制 稀溶液的依数性 2
2
2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
3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 4 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 盐类水解及缓冲溶液 2
2
4 滴定分析法和酸碱滴定 6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中和滴定 2
4
5 分光光度法 2 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定量分析法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1
1
7 烃 5 有机物概述 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和萜类、环烃 5
8 立体异构 2 光学异构 构象异构 1
1
9 卤代烃 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性质 1
10 醇、酚、醚 2 醇、酚、醚的分类、命名、性质 2
11 醛、酮、醌 1 醛、酮、醌的结构、命名、性质 1
12 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羧酸 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常见取代羧酸 2
13 含氮含磷化合物 2 硝基化合物、胺、有机含磷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性质 2
3
14 杂环化合和物 1 常见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 1
15 生物分子 2 糖类、脂、氨基酸与蛋白质、核酸的性质 2
(2)实验课程(总计22学时)
序号 项目 学时 任务 学时
1 溶液的配制 4 学习实验室规则 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简介及洗涤,使用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
2
2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计的使用 2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计的使用 2
3 天平称量练习 2 电子天平 分析天平(三种称量法) 2
4 滴定分析操作技术及应用练习 2 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洗涤、装液、读数、滴定、终点判断 2
5 酸碱中和滴定 4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 2
2
6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 植物中可溶性还原糖的测定 邻二氮菲比色法测定水样中铁的含量 2
2
7 自动旋光仪的使用 4 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4
六、教学内容纲要
项目一:无机化学部分
1、参考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8学时
2、学习目标
(1) 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和换算
(2) 掌握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并能应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平衡
的分析
(4)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及电子天平、分析天平、PH计的操作
方法
3、工作任务
参考学时 20学时
4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和换算
2、掌握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及缓冲溶液的配
制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经,并能应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平衡的分析
4、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及电子天平、分析天平、PH计的操作方法
工作任务 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用天平采用三种不同称量方法称量物质
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
相关实践知识 1、浓度的计算
2、玻璃仪器的洗涤、选择和使用
3、天平的使用、PH计的使用
相关理论知识 1、 溶液浓度表示法及换算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3、 电解质溶液及离解平衡
拓展知识 1、 浓度相关概念
2、 平衡理论
项目二:分析化学部分
1、参考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10学时
2、学习目标
(1) 学会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2)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和滴定操作技术
(3) 了解分光光度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工作任务
参考学时 18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2、理解滴定分析法原理,掌握滴定操作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工作任务 酸碱中和滴定并对酸碱中和滴定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两个实验的测量分析
相关实践知识 1、滴定操作
2、分光光度计使用
相关理论知识 1、中和滴定原理
2、分光光度法原理
拓展知识 滴定分析法原理,分光光度法应用
项目三:有机化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