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分析课程中的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分析课程中的实践

国提出智能制造2025计划,国家工业领域急需一大批掌握较高技能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学生普遍,面临着经验不足、操作能力低下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为国家智能制造2025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2.1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目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包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两个基本环节[2]。

在课堂工学结合过程中,其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分解,并结合用人单位生产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开发人员首先会对当前企业工科技术应用的内容、形态进行调研分析,然后以基本技能为依据,编制课程训练目标及内容,其次,教师会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置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系统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的操作技能,同时,其能按照工业生产设备的运作原理,进行相关设备制造、生产、安装、调试和应用,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在校企合作中,应注重锻炼学生对于多种工业生产模式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其能按照工业生产设计方案,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布线施工、硬件安装和功能调试,符合当今工业智能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校企实践中,还应进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效培养,使得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责任心,能充分的适应当今社会,并服务于工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2.2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从本质上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实施方式,其在两者结合中,有效的适应了现代工业生产设计、组织、管理的要求;并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发展模式[3]。

需注意的是,在该教学模式设计中,提升学生工业生产的实践操作能力是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师应紧紧围绕工程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编制,并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其形成正确的认知管理和操作规律。

从教学设计过程来看,其包含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目标设计三个环节。

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 目标 是 培 养 能 够 适 应 生 产 、 建设、 管理 、 服 务 第一 线 所 需要 的 高端 、 技 能 型人 才 , “ 理、 实” 一 体 化 是 职 业教 育的 本质 特 征 。 为达 到 这 一 目标 , 需要 有效 的教 学 方 法与 手段 。 实践 证 明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 方 法是 实现 高职 教 育 目标 的 有 效方 法 。但 是 。 实践 中在 实施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时, 往 往 是 “ 教 与做 ” 的 分段 教 学 , 教、 学、 做相对 分离, 没 有 真 正 实现 “ 一 体 化” 的思想。 根据“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的探 索与 实践 , 基 于“ 卫 星数 字 电视 技 术” 课程教学, 阐 述“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 方法 的 构建 与 实施 。 “ 教、 学、 做 一 体化 ” 教 学 方 法的 内涵 陶行 知 先 生 曾对 对“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方 法 有 这样 的 解 释: “ 教 的 法根 据 学 的 法 。学 的 法根 据做 的法 ,事 怎 么做 就 怎 么 学。 怎 么学 就 怎 么教 ” 。突 出 以“ 做” 为 中心 , 强 调 了“ 行 是知 之 始 ” 的 实践 第一 性 和 “ 知是 行之 成 ” 的 理 实相 融教 学 目标 。 “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教 学方 法 就是 把 培 养 学 生 的职 业 能 力为 目标 , 在“ 做 中学 , 学 中做 ” , 把 理 论 与 实践 相 结合 的教 学作 为 一 个整 体 。依 据 职 业 能力 构 建 整体 培 养 目标 , 开发 课 程 , 制 定教 学 计划, 通 过 落 实各 个 教 学环 节 , 保 障 实现 整 体 目标 。教 学 过程 设 计要 突 出 “ 一体 化 ” 思想 , 将课 程 教 学 内容 、 培 养 目标 贯 穿 在教 、 学、 做 过 程 中, 使 学 生 了解要 做 什 么 , 为 什 么这 样做 , 实现 知识 与 技 能融 合 。 使 学生 的 能 力逐 步提 高 , 最终 达 到培 养 目标 。 二、 “ 教、 学、 做 一 体化 ” 的关 键 要素 实践 中得 知 , 实施 “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 学 需要 有 相 应 的 师 资 队伍 、 课程标 准、 教材 、 课 程体 系 、 实训保 障 等 关键 要 素 , 才 能 实现 最 终 的教 学 目标 。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实践——以“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课程为例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实践——以“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课程为例

在这个工作和学习环境 中给学生一个 具体 的工作 任务 , 让学生 经历从 明确 任务 、 定计 划 、 施检 制 实 查到评价反馈 的整个解决专业 问题 的全过程 。这 样, 学生既可在 实践行 动 中通过 任务 引领 获取专 业知识 , 并构建 自己的知识体系 , 同时获 得处理信
息、 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 思考 等关键能力 。

纺织 业是 我 国 国 民经 济 的 传 统 支 柱 产 业 ,
也是 国 际竞 争 优 势 比较 明显 的 重要 产 业 之 一 。
江苏 既 是 全 国经 济 大 省 , 是 纺 织 服 装 大 省 。 又 技术 进步 和技 术 创新 是江 苏 和我 国纺织 业 实现 走 新 型工 业 化 道 路产 业 发 展 模 式 的关 键 , 工 新 艺 、 技 术及 先进 设备 的广 泛应 用 , 新 必将 使 纺织 行业 各 职 业 岗位 的技 术 含 量 不 断提 高 , 要 全 需 面提 高行 业人 力 资源 素质 , 急需 大批 高素 质 、 并 高技 能 人 才 的 支 撑 。根 据 有 关 部 门 统 计 , 到

要 :工学结 合 一体化 课 程 的开发 对 高职 院校 培 养 高素 质技 能型 人 才 十 分 重要 。
文 章 以高职 纺 织类专 业课 程 “ 织物 分析 与 小样 试 织” 为例 , 阐述 工 学 结合 一 体化 课 程 开发
的 过程 。
关键 词 :高职 ; 学结合 一体 化 ; 工 织物 分析 与 小样 试 织 ; 程 开发 课 人 的职 业 能力 发 展 不 是 一个 抽 象 的过 程 ,
全 面 系统 的调 查 与 分 析 , 定 了 “ 物 分 析 与 确 织
工 学结 合 一 体 化 课 程 的 开 发 分 为 六 个 步 骤, 即行业情 况 分 析 、 工作 分 析 、 型 工作 任 务 典 分 析 、 习领 域 描 述 、 习情 境 设 计 和 课 程 实 学 学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结合 的课 程设计要 成为高 职教学 团队 的核心能
力。
2基于“ 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设置 课程教学
目标
( 作者单位 : , 李玮 江西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 ; 谢
甲闰 , 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 )
( 辑 刘丽 娜 ) 编
根据专业不 同, 对应职业要求也是不 同的, 本
】2 职 8 业术
j \
内实训是虚拟的管理环境 ,校外实习是真实的企 业 环境 , 校内校外虚实结合 , 为补 充 , 互 帮助学 生 实现学生 向员工的角色转换 。 5基于“ 学结合、 工 校企 合作” 设计 课程 教学
流 程
基 于“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的高职教 育课 程改革
探索培养“ 能型创新人才” 技 的课程教学体系
“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将
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 的教育模式 ,它是以职业 为导 向, 充分利用学校 内、 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 源,把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 和直接获取实 际经验 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 于学生 的培养 过程之 中。“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之路 , 不仅能增 加学生 的实践锻炼机会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
要内容的学 习活动 , 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以“ 职业 人” 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 际工作。 这种教 育模式的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
做融于一体 的教学情境 , 按照职业要求进行课程 的系统设计和细节重构 , 到课程 内容体现工作 做
实 际、 课程教学服务专业培养 , 以此来设计课程大
服务于专业的方向
“ 工学结合 、 校企合 作” 旨在强化学生 一线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使不同专业 的毕业生能够 与本专业工 作岗位进行“ 距离对接 , 课题研 零” 本 究 更加强调专 业 (m e i a 服务 的意义 , 程 p f s n1 so ) 课 教学培养符合不 同行业企业需要 的高技 能应用 型 人才 , 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适应的人才 , 高职 教育课程突出对专业或专业群 的支持服务功 能 ,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向 目标 ,其 “ 业 性 ”就 得 不 到 具 体体 现 ;如 果 没 有 职 明确 的 岗位 ( ) 要 求 ,课 程 组 织 的专 业 教 学 内 容 就 群
缺 乏 实践 依 据 。
“ 学 结 合 ” 职 业 本 位课 程 模 式 不 是 以学 科 为 中 工
心 , 而 是 以 社 会 职业 岗位 ( ) 所 需 的 知识 、技 能 、 群
教 学 过 程 的 实 践性 、开 放 性 和 职 业 性 。 近 几 年 ,长 江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在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模 式 改 革 方 面 进 行 了有 益 的 探索 和实 践 。

而 不 是 学 生 本 身 的差 异 ,大 多数 学 生 若 有 适 合 自己 的
强 调 学 生 自我 学 习 和 自我 评 价 。 ( ) 办 学 形 式 的 灵 活 4

工 学 结 合 的课 程 模 式 是 高职 教 育 改 革 的 必 然
趋 势
所 谓 课 程 模 式 是 指 在 一 定 教 育 思 想 指 导 下 , 根 据 教 育 性 质 、教 育 类 型 和教 育 对 象 的 特 定 需 求 ,逐 渐 形
多样 性 和严 格 的科 学管 理 。 ME ( d l fE lybe S i) 意 为 模 块 式 技 S Moue O mpoal kl s 1 能培 训 ,是 国际 劳 工 组 织 于 2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8 0年

成 的 课 程 设 置 、课 程 编 制 和 课 程 实 施 方 式 的结 构 体 系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突破 口 ,对 高 职 教 育 改 革 具 有 重 大 的 战 略 意 义 。要 积 极 推 行 与 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学 习 模 式 ,把 工学 结 合 作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重 要 切 入 点 ,带 动 专 业 调 整 与 建设 ,引 导 课 程 设 置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改 革 。课 程 改革 要 体 现

高职“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高职“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高职“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制订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习领域,设计符合工作过程行动领域的项目教学才能保证把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成为一种课程模式。

本文基于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进行了针对本课程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确定了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领域,设计适应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教学项目。

经过三个周期教学实践,构建了本课程的“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以下简称“5-3-5”模式)是以5个生产过程中典型的控制系统为课程载体;以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承载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3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依据实际工作流程给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项目下的子任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职业能力。

一、“5-3-5”模式的构建(一)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2010年麦可思评估机构推荐的需求旺盛、高职重点专业之一,因其指向性宽泛特点而被称之为绿牌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全国相关行业企业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逐年明显上升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对传统控制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随着自动化的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各种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操作、调试、维修维护、检测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非常适合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专业课载体。

(二)课程内容选取与教学过程组织。

经过大量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涵盖应用技能特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5-3-5”模式。

首先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选取5类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为载体,以这5类实际生产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为实训教学的项目,也就是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中的第一个“5”。

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理念(5-7)

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理念(5-7)

不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 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 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工学结合课程需系统化地解决如下问题: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 构建能反映职业情境并使学生学习“如何工 作” 的课程模式; 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资格方法进行职业 分析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



关系三:课程与教学存在交叉与衔接点。
教材属于课程的要素,教案属于教学的要 素。教材是课程理念的物化载体,教案是
教师对教材处理后用于教学的方案。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缘起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状况


1.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内容 实用性不高、知识难度大,超越了职校 生的接受能力。 2.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 课程被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3.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
除少数工作由个人独立完成,此时工作过程可能与生 产流程一致,大多是需要合作完成的。
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 形式:工学结合的课程
——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 化课程
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 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 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 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
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 、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 的规划。
课程方案
素质教育 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 进程与时 间安排
标准、规定、依据、
六、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形式
任务引领 型课程
项目课程
一体化课程 (学习领域课 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
王 亚鹏 ’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 6 0 ) 2 o 7
[ 摘
要 ] 工学结合 的课程是将理论学 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 。在社会职业环境发生变革 的时代背景下 ,工
学结合课程能够有效满足我 国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 占有高质量 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 目 的重要载体。社会职业 “ 标 工学结合 ”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 是高职教育课程 环 境 的变 革是 高职 教育课 程 改革 的原 动力 。伴 随着 世 开发必须遵循 的基本范式 , 工学结合课程是有效 实现 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标的重要载体 。 界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 、信息化和科技化 的 快速发展 , 从社会分工到劳动力市场 , 我国社会总体职 业环境及其构成都呈现 出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 。这 对与社会职业环境变革密切相关的我 国高职教育课程 内容 的变革 提 出了新 的挑 战 :作 为高 职教育 利益 相关
第 3期
王亚鹏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 程的改革与实践
8 9
向更加倾向于人性与科学。 ( ) 学结合 课程 的 开发 流程 二 工
者, 更是教学的组织者 、 引导者 、 咨询者和评价者”?。 ??
二是满足课程实施 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 首先 , 进行行业情况分析 。 行业情况分析是工学结 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 , 要根据各专业特点, 采用
态度 、 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 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 “ 国家示范 发展能力 以及情感 、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 其价值取 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的实施 ,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 方向发展 ,

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设备的作业与维护”课程为例

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设备的作业与维护”课程为例

等$因此也称为六步法教学%)&# 第一步明确任务*获取信 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雏鹰班学生入企后都在立讯企业
息$即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学生提供'部分(与完成工 F5V生产主管单位工作$这个部门在与企业主管沟通后$
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第二步制订计划$根据给定设 我们果断地将课程的载体调整为F5V设备$即印刷机"贴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98/> .23:/.0760,89<5.--/88> M,.0162= 89J27,=/.7682 89I8/V.23&,./262=
+++M.V,71,<8L/-,WU4,/.7682.23'.627,2.20,89%XL64>,27W.-.2%E.>45,
2L:雏鹰计划3是由苹果公司发起"多家万人以上规 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革命#
%&$
C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风 年 月
创新教学
二设备的作业与维护课程的基本情况
自动化生产线的作业与管理等$并能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管
0
C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新教学
科技风 年 月
片机"回流焊炉# 因此$教学项目分别为印刷机作业与维 后$先请观察员反馈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并请每个小组的
护"贴片机作业与维护和再流焊炉作业与维护$其中前两 组长给予回复$再请每个小组的组长从分工"任务完成情
表$ ,L:雏鹰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及开设的课程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是 由多个 平行 或递 进 的包 含完 整工 作过 程 的学 习情 境
的关键 。在 国家 示 范性 高 职 院校 的带 动 和影 响 下 , 全
国的高职院校普遍使用项 目 教学模式进行工学结合课 程的教学 , 但是在实践中,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暴
露 出一些 突 出 问题 , 主要 表现在 课 堂秩序 混乱 , 严重 影 响了课 程教学 的有 效实施 。
( 即项 目) 组成 , 每个学习情境又分解为若干个与知识
项 目来源 : 本文 系浙江省教科规划 2 0 1 3 年度 ( 高校 ) 研究课题《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模 型构 建研 究》 【 项 目编
号: S CG2 2 3 )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作者简 介 : 胡哲光 ( 1 9 7 7 一) , 男, 浙江台州人 , 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计 算 机 工 程 系 , 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 学软件开发 、 教 学


高职工学 结合课 程的教 学模 式与存 在问题 分析
近 年来 ,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 我 国的高职教 育得 到 了 跨 越式 的发 展 , 成 为我 国高 等教育 的一 种新 类 型 , 肩负
着为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
应 用 人 才 的重 任 。然 而 , 高 职教 育 在迅 速 发展 的过程
高 职 院校 中广泛使 用 的是 项 目教学模 式 。项 目教学 是
要成果 , 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普遍使用项 目教
学模 式 , 但 是这 种新 型 的教学模 式存 在缺 陷 , 严重影 响 了教 学 实施效 果 。本文将 信 息技术 与工 学结 合课程 教 学 整合 , 通过 设计 和开 发一 个 多媒 体 协作 式 网络教 学 系统 , 并 使用该 系 统进行 项 目教学 , 弥补 项 目教学模 式 的缺陷 , 提高 教学 效果 。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以 商 贸 类 专 业 为 例 ,传 统 的专 业 教 学 是 以课 程 讲 授 为
主 ( 别 专 业 教 师 在 条 件 许 可 的情 况 下 可 能 会 带 领 学 生 到 个 企 业 进 行 现 场 观 摩 ) 。 日常 教 学 过 于 书 本 化 、 理 论 化 , 内 容 枯 燥 乏 味 且 难 以理 解 是 困扰 教 与 学 的 一 个 难 题 。尤 其 对 初 入 门槛 的 中 职 学 生 来 说 ,在 缺 乏 社会 经 验 的 前 提 下 去 理
课 教 师 )心 里 都 要 清 楚 为 什 么 要 进 行 这 场 课 改 , 为什 么 要 性 、 实 操 性 训 练 为 一 体 ,再 现 的 是 真 实 企 业 的完 整 “ 作 工
引进 “ 实 一 体 化 ” 课 程 ,为 什 么 要 进 行 项 目教 学 和 以工 过 程 ”背 景 ,教 学 中 通 过 融 角 色 扮 演 、 案 例 分 析 和 项 目教 理 作 过 程 为 导 向 ,课 改 要解 决 的 核 心 问题 是 什 么 ,等 等 。 只 学 于 一 体 ,最 大 限度 地 调 动 了学 生 兴 趣 :学 生 在 实 训 过 程 有 这 样 , 才 能 解 决学 生 “ 学 ” 的 问题 , 让 学 生 “ 有 兴 中 , 遇 到 企 业 管 理 、 经 营 中经 常 出 现 的 各 种 典 型 问 题 ,必 厌 学
ITG A iHTA HN 一体化教学 N E RTO E C IG l
工学结合 “ 理实一体化” 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文 / 春 花 蒋
随着 目前 社 会 对 中 职 学 校 人 才 需 求 的深 刻变 化 , 各 中 职 学 校 各 类 专 业 的 发 展 及 专 业 内涵 建 设 已经 到 了 最 为 关 键 的时 期 。 如 何 提 高 中 职 学 生 的 实 际 操 作 能力 , 实 现 “ 距 零 离 ”就 业 以 适 应 社 会 的 变 化 是 当前 中职 教育 必 须 解 决 的 重 大 问题 。 实施 课 程 改 革 , 探 索 以技 能培 训 、 实 践 培 训 为 主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在企业或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通过实际工作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和技能。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 Oe o T x . k —e
3纺 织 品 生 1编制企业 所需 生态检 测与认证 的个性 化 . . 态 问题 与对 方案 ; . 2 列出纺织品生态安全性检测易出现 9 策 的问题 , 分析未达标原 因; . 3 纺织品生态安 全性解决方 案 , 出具 体措施。 提 合计 4 8
学 习情境划分 如表 1 所示 , 由该表可看 出 ,本课 程打 破 了传 统 纺织 检 测类 课程 学 标 准 、讲 操 作 的知 识构建方 式 ,将复杂 的标准体系揉合提 炼 ,创新性 地 按 照纺 织 品销 售 区域 及其 对 应 的标 准划 分 情境 , 以 符合实 际工作。在具体情 境设计 中 ,依靠不 同层 次的 纺 织 品生态 与安全 性 检 测职 业 资格 确立 各 情境 学 习 目标 ,依据 该 工作 内容要 素 和过 程 结 构选 取 教学 内 容 ,以检 测任务为驱动 组织教学 , 以职业 资格 的考核 要 素和 标准 构 建课 程 评价 体 系 ,全 面 系统 地 以工作 建基课程 ,实现工作领 域 向学习领域转 化 。此 外 ,配 合本 课程 的实施 ,配套 编写 了任 务驱动 性 的引导 文 、 课 程 开 发 概 述 任务书、工作 页、自测题 、 P P T及丰富的学材 ( ) 教材 , 整理 了大 量的标准 、图片 、文章 、视频 ,形成 了丰富 本 课程 学 习借 鉴 了赵志 群 博士 工 学结 合 一体 化 课程按 照行业分析 、工作分 析 、典型任务 分析 、学 习 多 彩立 体化 的学 习 资源 库 ,以此 为基 础构 建 了网络 领域 课 程 、课业 设计 的开 发程 序 _1 2,参 照 了姜大 源 学 习资 源 ,方便 学生 自学 。 教 授提 出的 工作 过 程 系统化 的课 程开 发 方法 包 含 课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玉杰李文伟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11期“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分析、选用及设计能力。

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必备基础。

传统的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先讲授理论知识,最后以带式运输机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针对这一现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涵义与特征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1.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学校组织调查小组,实地走访了全市多个工业园区的对口企业,涉及机床制造、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饮料生产、机械零部件生产、电梯制造等20多家制造类企业,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岗位要求。

在调研过程中,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听取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

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机械工程图绘制与识读、计算机绘图、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机械装配、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产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开发与实践
杨宗强
体会交流
















一、为什么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 企业需要、就业需要
1.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 现有的技工教学体系有些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 养需求。有必要探索和建立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 。
2.技校教学现状的需要
做中学、学中做
1.人社部文件中描述: 一体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
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 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 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 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 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
6.学材 是广义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 生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的学习。
学材基本结构:课业名称、课时数、学习情境、学 习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引导、背景介绍、 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
7.课业设计方案
课业设计方案规定学习任务、目标、内容、教学资 源、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 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初学者
5 常见设备电气故障检修
6 典型型设备电气故障诊断与检修
7 自动生产设备电气检修
8 复杂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9 技术监督与指导
10 设备改造 11 电气检修的指导
专家
12 复杂设备疑难故障判断与检修
职业资格等级
初中级 (五级、四级)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系, 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 包括走访企业 、 校企共 同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运用 D C M方法 、 A U 头脑风暴法 , 确定专
业适用 岗位 、 岗位 主要工 作任务和职业 能力 , 然后 整理本专业
紧密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 从而来确定本专 业的培 养 目标。 我院机电~体化技术专业 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 , 具有 良好 职业 生涯发展 基础 , 能够 在现代企业 的机 电产 品制造管理 与技术 服务 、 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等 机 电工程相关 部门 ,从事各类机 电设备及 自动化设备操作 管 理、 安装调试及运行 维护 , 从事机 电产品 的组装 、 质量 控制 、 产
业所具有 的主要工作 岗位 、 所涵盖的技术与管理 知识 、 以及 对 高职生的具体岗位 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 内容 。 我们通 过与企业的不断交流 ,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反馈机制 , 及时从企业和毕业学生那里发现教学方案 的缺 陷 , 实现 了教学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 划的不断完善。 对本行业所涉及 的知识 内容 进 行归纳与整理 , 自然的工作过程序列 , 将 与学 习过 程 中学生
【 关键词 】 工学结 专业建 职业 合; 设; 教育; 合作 校企 【 中图分类号 】G 2 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63 00 9 17 0 0327( 1) — 5 — 2 2 0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 型 , 与本科教育 的最大 区别在于它明确 的职业价值取向 , 于教学过程 的实践 在 性、 开放性和职业性 , 肩负着培养 面向生产 、 建设 、 服务 和管理 第一线需要 的高技能人才 的使命。由此 , 决定 了高等职业教育 的教学改革 和建设必然要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 并且要 以创设工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 , 来带动专业 的调整与整 合、 专业课程体系及课 程内容的重构 、 业实训基地 的建设和 专 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 系在机电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与实践论文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与实践论文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为建立适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仅仅把“教学做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形式是不够的,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改革组织形式,加大软硬件建设,才能真正做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工作室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高职教育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教学做一体化”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从课程建设出发,带动专业调整。

转变师生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及师生评价体系,提供软硬件设备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其作用。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双元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学生要从传统“老师教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我学老师教”的主动学习。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集团公司与系部的统一安排下,集团部门经理与教研窒主任共同兼任项目工作室主任,以项目生产为主导,根据专业生产岗位群组建“工作室”,按岗位群进行人员分工组建生产项目小组,小组成员负责承担专业教学、职业规划、项目生产、实习实训指导四个任务。

关于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模 的能力 ;具有编制简单模具制造工艺 ,冷冲压、塑料成型工 艺 的能力;具有压铸模 、锻模等模具 的基本设计能力 ;具有模 具钳 工和一种模具生产设备 的熟练操作技能 。 2 设置要 求。一是面 向岗位 ,注重 岗位需求。与传统职业 . 教 育课程 比较 ,核心 课程 强调所 有学生应 学 习一些对未来 工 作 、生活有价值的 、共同的、基本 的知识和技 能 ,目的是为学 生今后的工作 、生 活打 下基 础 ,因此须考虑课程核心 内容与生 产岗位的需要 。现代模具技术应 用非常广 、发展快 ,计算机 制 图软件 的应 用 、数控加工技术 以及电加工技术发展 密切相 关 , 应成为模具专业教学 的重要 内容 。二是面 向内容 ,注重知识模 块。模块指 的是课 程 中的一个教学单 元 ,有明确 的教学 目的 、 学习 目标和确定的考核标准 。教学 中强调 以发展学 生能力为中 心 ,使学 生在知识 、技能 、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 ,在教学上要 求教学 的主体—— 教师用特定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而学习的 主体一 学生 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 三是面向技能 , 注重能 力培 养。获得技能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 志。核 心技术课程注重技能在知识 、 技能 、 态度三要素 中的重要地位 , 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学 中的比例 ,强调 “ 解决 问题与完成任务 的 实际能力” 要 求并鼓励学生获得计算机绘图 、 , 数控车 ( ) 钳 铣 、 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面 向课程 ,注重专业核心 。核心技能 课程能激发个体的学 习兴趣 , 提高认知能力 , 实现 能力的迁移 , 课程 多样 性是个体核心能 力得 以形成的基础 。五是面 向企业 , 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对于建设先进的企 业文化 ,可 以营造一种 良好 的企业氛围和人才辈出的人 文环境 ,促进员工与企业 的互 动双赢和和谐发展 。 对学生进行企 业文化、 业制度的教育 , 企 重 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 养, 学生接 受企业文化理念 , 使 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如三一重工有她独特 的企业文化要求 ,中 联重科有 “ 一元 二维 、三纲 、四德 、五 常、六勤、七能”的 企 业文化 整体 框架 。因而必 须与企业互动 ,把企业文化传授给 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EER HORIZON职教论坛・40・职业时空 2011年6月收稿日期:2011-04-26作者简介:洪杰(1981-),男,硕士,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系讲师,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纺织品检测和纺纱工艺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摘要: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被实践、深化与创新,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流程与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教学实施中受条件限制,产生了诸多问题。

文章结合《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1],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

实现该培养模式的微观要素是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赵志群博士、姜大源教授等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即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程序开发的方法已被广大高职教师接受和运用,其成功开发的案例较多。

但基于目前高职现状,在师资、设备、环境等方面尚难以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教学实施难以达到课程开发的预设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

《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作为南通纺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开发建设的36门课程之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属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是国内高职院校首次按照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开发并实施的纺织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目前已实施两届,在教师观念转变、师资结构调整、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所设置、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文以该课程为背景,试图系统梳理工学结合课程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该类课程提供借鉴。

一、课程开发概述本课程学习借鉴了赵志群博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开发程序[2],参照了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包含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载体选择的系统化三个层次的含义[3],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工作三个系统化”开发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即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和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三个系统化。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洪 杰 尹桂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在“工作”导向下,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前期行业调研和工作分析,确立了“一平台、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即按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职业小向确定专业方向,本课程为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专业核心课程。

表1 《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的学习情境划分学习情境划分如表1所示,由该表可看出,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纺织检测类课程学标准、讲操作的知识构建方式,将复杂的标准体系揉合提炼,创新性地按照纺织品销售区域及其对应的标准划分情境,以符合实际工作。

在具体情境设计中,依靠不同层次的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职业资格确立各情境学习目标,依据该工作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选取教学内容,以检测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职业资格的考核要素和标准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以工作建基课程,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

此外,配合本课程的实施,配套编写了任务驱动性的引导文、任务书、工作页、自测题、PPT及丰富的学材(教材),整理了大量的标准、图片、文章、视频,形成了丰富多彩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1.消除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室与实践场所的壁垒,大力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

根据课程要求,仿照纺织品检测企业实际设置对原纺织品检测中心进行改进,购置本门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设备,如纺织品甲醛测试仪、纺织品pH值检测仪、汗渍色牢度仪、CAREER HORIZON职教论坛・41・第7卷・第6期 职业时空摩擦色牢度仪等,按要求布置好。

同时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检测中心设置一间多媒体教室,备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学习用品也是活动的便于学生的分组组合。

由此学生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展示成果,也可以及时方便地实施检测方案。

2.校内主讲与校外兼职构成教学团队。

对于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所需检测设备的价值昂贵,暂时未能配置,以及校内老师在部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检测实践经历,所以实行部分内容在检测企业现场授课。

检测企业一线专家检测经验丰富,操作规范,由校外检测企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直接给学生授课,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经历,切实加强实现学生与实际工作零对接的能力,为就业提升竞争力。

目前,本课程20%的内容由兼职老师实施教学。

3.教学内容按情境拓展。

学习情境一完成后,在学习情境二标准体系中存在重复的检测项目,不再在课堂中实施,由学习小组制定出检测实施计划方案经老师认可后,课外实施。

对于第二个情境中实施时间长的检测也将在课外时间继续实施。

而且基于第二个情境中所接触的标准特性,学生必须设法查阅读懂相关的英文标准,又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一种促进与激励。

4.考核形式多元化,凸显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考试模式下学生尽管也能通过考试并进行检测操作,但不会工作,不能完成具体工作任务,难以达到高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因此,课程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理论考试+单项技能操作考核”,而应遵循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或实际检测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来进行考核,不仅考核专业能力(知识),还应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实现综合能力培养。

由此,学生的课堂表现、工作页完成、检测报告的设计撰写、理论部分的测试、学习成果的展示、学习场所的卫生保持与打扫、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都可以成为考核点。

对于考核中的理论测试,将本课程的内容结合世界知名检测公司对新进员工的上岗考核特点来出题对学生考核。

对于答辩考核,学生随机抽取一块织物,由2-3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分别提问,学生按要求回答,并随机抽取检测项目对所得织物进行现场检测操作演示,由专人做好答辩记录。

对于答辩考核这一环节要求每人必须通过,未通过者应申请重新答辩。

上一学习情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

并鼓励优异者申请提前答辩,由此也可发挥这部分学生的能动性,可以起到帮助学习困难者、辅助指导者的作用,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在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管理中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在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后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按照设计的预期去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班级人数过多,相应每组的人数也较多,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吃“大锅饭”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班级人数应适当少些,控制在30-40人较好,每组在5人以内较好,或是适当增加设备台套数。

此外,考核环节要进一步改进,避免“漏网之鱼”的出现。

第二,此类课程的实施以专兼职教师组合教学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基于每位教师教学能力、实践经历程度的不同,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但在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上也应有所跟进,实施柔性、灵活化管理,可以确保始终是以稳定的2-3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来实施教学。

且通过兼职教师的一线现场授课,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熏陶,得到了真正的磨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在情境实施中,部分检测耗时长,课堂时间不足以完成完整的学习任务。

因此应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式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完成检测任务。

建议安排考核优异的学生承担起课外开放式学习的指导者、维护者的角色,并可以考虑与勤工俭学岗位连接。

第四,在网络实施部分内容中,互动环节存在较大缺陷,很多模块的内容学生能轻易地采取拷贝粘贴而抄袭,因此这一模块应加以改进,且适宜安排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分不同批次在题库中随机抽题在线完成,进行点评。

第五,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英文阅读和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报告、实施检测等,学习(工作)量大,因此每学期此类课程安排应合理,不宜过多集中于一个学期,否则易造成疲惫心理,反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第六,授课方式及考核模式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中的工作量减少,但课外工作量显著增加,备课的细致充分程度相比传统课程大幅增加,考核工作量也相当大,在一些量化细节上还需改进与探索。

同时,此类课程也鞭策授课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步伐,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事业一线接触,不断学习实际工作。

四、教学成效本门课程通过两届四个班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总结和改进,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成一种启发、鼓励式的学习,其内在自发的紧迫感能很好地驱动自我主动学习和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凸显团队也少不了个人,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沟通交流更多,学生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方式能真正学习到实用的知识,能学会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工作。

学生的自信心也普遍加强,消除了空虚迷茫、无所事事的内心状态。

参考文献:[1] 焦新.明确办学定位 坚持校企合作[J].中国教育报,2010-04-13.[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