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信阳县志》对黄氏的有关记载摘录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汇总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信阳在古代属荆州之地,称为申国。
历史上申国有三次变迁。
商朝末年在今河北省卢龙西有个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叫叔齐,名致。
周穆王(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的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称申侯,史称其西申侯,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是申国的最早发源地。
公元前704年,被秦国所灭。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妻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区,都城谢邑(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史称南申国。
东周初年被楚国灭亡。
《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楚文王灭南申国之后,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南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史称“东申国”,亦称“信阳之申”。
东申国东为江国、黄国。
三国时在信阳设立义阳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皇帝赵光义之讳,改义阳为信阳,称信阳军。
元代信阳军改称信阳府、信阳州。
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1913年称信阳县,后在县中间城区设立信阳市(县级市),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分信阳县、县级信阳市为浉河区、平桥区。
并设立地级信阳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
原县级信阳市在信阳县的地盘中间,所以我们考证的信阳城东北黄姓,是原信阳县之内的黄姓,也就是现在的平桥区、浉河区之内的黄姓。
在碑文、家谱考证时,为方便大家阅读,对原文加注了标点符号,并对错别字进行了纠正。
关于黄姓的来源,黄国的历史,江夏郡的范围我在《黄氏源流考》一文中,已作详细论证,不再赘述。
黄宪说到信阳黄姓,就要谈到乾隆《信阳州志》,民国《信阳县志》,以此作为佐证。
《信阳州志》、《信阳县志》里面记载的首次出现的黄姓人是东汉的名士黄宪。
黄宪,字叔度,今正阳县人,正阳县城仍保存有黄宪墓,并建有黄叔度广场。
原墓碑文字由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
志中录有汉《天禄阁兵法篇》记述黄宪的一篇文章。
信阳黄氏墓祠碑原文和译文
信阳肖王黄堂墓祠碑原文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考证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水有源,如木有本。
故郊坛有制,王朝配享特祭,宗祖存馨,士庶明礼不废。
虽先王先公亦不忒。
凭实七世之庙可以祀事也。
丙辰秋,蚕承之西庥兴此乡人士。
红日彤彤,秋色美秀而灭私心,倾慕者久之。
以为微贤人君子之选泽沐浴而熏陶之不及此也。
及行其冢野,则长林曼草间碑坊参差,星斗遥遥入端砚。
察旧祠之所有横匾焉,额之曰:黄氏先祠。
粤稽黄氏自鼻祖以下及太高祖均居北黄家园肖王村忠信乡。
兵燹之余谱系失传,其祥不可得。
稽所可祥者唯高祖栢存公。
公生明季流贼蹂躏之秋,自幼孤苦伶仃,其不望者仅一线耳。
公二子:长庆先,次庆辰。
庆辰公六子曰: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
继建公亦六子曰:宗圣、宗玉、宗容、宗猷、宗远、宗迩。
雍正五年迁居此地,枝枝分居。
宗圣公天性淳朴,经营家务不惮暑寒,家族中有空乏者咸周之,不计偿,虽外人亦如之。
富能施,聚能散,丰享豫大基于此矣。
沿及道和公克绍可烈,大振家声,称巨富焉。
公三子:长文彩、次文科、季文元,鼎定新居。
文彩三子:曰炳、曰炤、曰灼。
文科公五子:曰昂、曰晟、曰景、曰昆、曰昇。
文元公子一,讳泰。
泰公二子:长玉清、次玉森。
玉清公四子‘伯叔季早卒,其克继承统绪者仅仲子耳。
炳公五子玉书、玉郎、玉亭、玉笏、玉洁。
灼公子一,讳玉润。
昆公子四:玉树、玉田、玉珊、玉相。
昇公子一,讳玉畅。
景公四子:玉昭、玉堂、玉琦、玉轸。
昂公子二:玉德、玉音。
黄氏由清初以及民国,以文蔚处魁盖相望,富贵功名极一邑之盛。
藉非积累之厚,培植之深,焉能以迄于今方兴不衰。
诚望族矣。
嗟乎!福祸无常,期虑当立宇宙间,起旋仆忧愁,俟忽毋,亦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
于是,唯仁者为能飨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
礼易曰:王侯有庙,致孝子也,礼其一也。
禧曰:君子将当倡立堂室为先公先灵也。
旧黄称有堂。
玉清公与玉德公,盖有志而未遂也。
今玉堂公等承先启后,义之尽仁之至孝之大者也。
中华黄姓起源及有关资料
中华黄姓起源及有关资料四千多年前的古黄国黄姓的源起,是以古黄国的建立为肇始的。
多种黄氏家谱及有关献都提到过古黄国有两个,如《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所引《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说:“春秋是,黄国有地:一为江黄道柏之黄,楚灭之;一为沈姒蓐黄之黄,晋灭之。
”又如《黄姓氏族源流》也说:“春秋时有两黄国,一为与沈姒蓐并封这之国,人与晋……一为楚灭之黄,在江汉间。
”而实际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晋灭之黄(即汾水之黄))、楚灭之黄(即潢川之黄)以外,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都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发现。
原来,春秋时为楚国所灭的黄国有两个,除上述潢川之黄外,还有个初楚史研究都称为“西黄”的黄国(参见何浩《楚灭国研究·西黄》)。
而在这三个上古黄国中,汾水之黄和“西黄”(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之东、大富水以西),都后嗣衰微不昌,只有潢川黄国子孙昌盛,成为今日黄姓之主根,故今日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这个黄国的后裔。
潢川黄国,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
这个潢川黄国为谁所建,也就是说建国之祖是谁,以这个问题,史家说法不一,各种黄氏家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说法,大致有如下数种:伯益族建国、黄姓出自陶或伯益说。
此说见于《史记》、《潜夫论·氏九篇》、蔡邕《汉交都尉胡人人黄氏社诰》文。
大廉(伯益长子)建国开姓证券交易。
此说见于《中湘黄氏四修族谱》、《箭楼黄氏族谱》、《渠阳黄氏城步世谱》等。
若木说。
若木系伯益次子。
这种说法认为初封于黄的是若木次子终。
此说见于《史记》。
黄隐公(陆终之孙)开基、黄石(黄隐第14代裔孙)肇姓说。
此说见于四川三台谱、四川武隆谱。
黄高开基、黄石肇姓说。
黄缗建国说。
此说见于《陡黄氏族谱》、《新安黄氏公通谱》等。
南陆公参胡(陆终次子)建国说。
此说见于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
黄渊(陆终第四子)建国说。
此说见于《双井黄氏族谱》等黄文仲(陆终第三子)建国主。
此说见于江西《横峰黄氏宗谱·江夏黄氏历代家谱流芳图》。
王坟堆的传说
王坟堆的传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五里镇志》主编黄光学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载,在顾家店南八里岗,今在顾店街东南1公里处,有一大土堆,传说为东汉时期王子墓,又名王子堆。
旧时传说周边农户举办红白喜事待客时,半夜去坟前烧纸祈愿,念叨口诀:“天咚咚,地咚咚,借来碗筷用一用,如数归还老道东。
”然后三叩首,闭眼,默等,耳闻目内嗡嗡作响,片刻功夫睁开眼睛,所借东西尽在眼前。
可借到所需的大锅、碗筷、酒杯等餐具,非常灵验。
客罢洗净,夜间如数送还。
后来有一家贪心人去借东西不还,从此,再去借锅、碗、酒杯就不灵验了。
民国初年,顾店街建寨墙,挖王子墓取砖,见坑穴丈余,前后两个墓室,墓为子午向,砖型特大(1.5×0.6×0.3立方尺),上有图案,墓中有陶器。
1958年春,又挖墓,无有新发现。
记黄敦慈二、三事
记黄敦慈二、三事蔡绍东著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编审关于黄敦慈教授事迹,我是1980年在修《信阳县教育志》时,从旧《重修信阳县志》上的人物志中发现有黄敦慈记载,打听他仍健在,在新乡师院离休,就去走访过几次,现将了解的情况和他的事迹介绍如下:黄敦慈,系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黄院村人,生于1891年,提起黄家大院,人们会忆起黄姓多是大地主大豪绅,而黄敦慈却家境贫寒,他幼小很聪明伶俐,受到黄院其他豪绅的爱戴,皆愿捐资让黄敦慈去报考北京大学,当时名为“北京豫学堂”,五年后以优异成绩报考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15年毕业,旧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不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是聘请制。
他先后任教遵化县中,开封“留美豫备学校”教微积分学,开封农专教授,中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师院教授,前后任教七十余年,曾任大学数理系主任、数学分析教研室主任。
主讲“微积分”、“级数论”、微积方程、数学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业务造诣精深,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
黄敦慈为人憨厚、正直、善良、朴实。
在政治上,严以律己,建国后,时时刻刻“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
曾被推选为“河南省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964年他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幸福地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在这以前,他代表河南高级知识分子,参加了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
他非常感谢党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因此发出了三点誓言:坚持学毛主席著作,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严格要求自己,为积极入党,创造条件;决心在晚年多作贡献,“不用扬鞭自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
1961年,他已是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了,数学系准备开设“概率论”这门新课程,但缺乏教师,无人胜任,其主动要求担任这门新课的教学任务。
除教课外,他不顾盛夏严寒,多次带领学生到工厂、矿山作实地调查和实习,带领学生去北京理工科院校,去参观取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省“概率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绳其祖武
绳其祖武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光学黄国建于距今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朝,从此有了黄姓人。
经过三千多年的繁衍传承,如今我成为黄姓家族的一员,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又如大地上的一棵草。
根据中国《黄氏宗谱》的记载,从黄氏尊为第一代的人文始祖黄帝算起,我是第163代了。
我是嬴氏柏翳的157代孙,我是春秋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82代孙,我是西汉名臣黄霸的75代孙,我是东汉征君黄宪的69代孙,我是明朝朱元璋大将黄子玉的25代孙,我是清朝苑马寺少卿黄琰的10代孙。
我为我的祖先骄傲和自豪,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记载和无法考证的先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经历过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感叹传至我辈,实乃不易!我的祖先黄宪东汉时生活在信阳城东北,其间虽然有辗转迁移他乡的可能,但是明朝清朝时期,祖先仍然生活在信阳城东北的大地上,从明初至今,648年,班班可考,的的确确,有《信阳州志》、《信阳县志》、《黄氏宗谱》为证。
且明清信阳黄氏考取功名者和富豪者众多,拥有大片土地,所以信阳流传有:“一出东门数老黄”之说。
黄姓人作慈善事业也很多,建桥修路,方便民众,设置义地,安葬孤寡,施舍钱粮,周济穷人,成立学堂,教书育人,修筑寨墙,防匪保民。
以“忠孝仁义”作为传承家训。
如今,我继续生存在信阳城东北这块土地上,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工作。
我所工作过的龙井乡、洋河乡、九店乡(五里镇)都留有祖先的足迹,都留有祖先的汗水,都留有祖先的荣辱,都留有祖先的功德。
我喜欢山水信阳,更热爱这片土地。
有时候,在旷野上,思绪万千:这条路,某位祖先曾经修过,那块田,某位祖先曾经种过。
当我开车走在上班的路上,遥想当年祖先策马飞奔在这条路上,天空中,隐隐约约浮现出他们慈祥的笑容。
顿时觉得自己肩上使命沉重,要吾日三省,时刻警醒,牢记祖先的忠孝仁义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冥冥中,自有祖先英灵护佑,鼓励我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进。
每年清明节,黄姓祭祖者人众,有富人,也有穷人,但是知道祖先名字和历史经历的又有几人呢?淡泊名利,君子固穷,自觉责无旁贷,所以我研究和考证黄姓祖先源流历史,写文章,编辑成书,作为留给后人的财富。
黄氏家谱
8061【上海】金山赞氏族谱
(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国书公司铅印本
二册
北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8062 上海竹冈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宗麟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上海文管
注:初辑於清乾隆十年。
8063【上海嘉定】练西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黄守恒纂修
民国四年(1915)诚明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上海图 上海嘉定县博 江苏常州市
苏州大学 安徽博(残) 日本 美国
注:清初上衡公始修。
8064【上海嘉定】黄氏雪谷公支谱十卷
(民国)黄士焕等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江夏雪社排印本 二册
北图 华东师大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等地。谱始修於明万历
二十二年。
8059【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
(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8060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8073【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黄宪民 黄荣锦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常州黄氏留馀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黄寅亮。
8074【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
注:卷端作《黄氏重修世系宗谱》。明洪武十九
积淀千年的黄国底蕴:潢川与黄姓
积淀千年的黄国底蕴:潢川与黄姓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历史悠久,古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故里。
唐林宝《元和姓纂》中记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肯定了潢川黄国为陆终或陆终之后所建。
根据大量史料记载,黄氏起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曾经,这里是一代君王大廉(嬴姓伯益长子,其字为太康)的领地,当年的战火硝烟已经消散的无影无踪,那时的历史气息还藏匿在被风剥蚀了的碎瓦青砖中。
如今,这里华丽变身,成为世界黄姓根源的缩影和符号,这座承载了黄姓历史与文化、黄氏后裔的心灵寄托与虔诚信仰的“黄国故址”在原址上复兴,恢宏壮观,富丽堂皇,将黄姓的气势与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经意间,让你神思邈远,生发思古之幽情。
现在黄国故城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黄国故城,首先两尊叔单鼎映入眼帘,三足两耳,体积庞大,有顶天立地之感。
这两尊鼎全为青铜材质,造型大气磅礴。
叔单鼎在黄国故城出土,曾在海内外展览,成为黄国的瑰宝。
踏上黄君台,这里是原黄国宫殿遗址,黄国故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黄国故城已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数千年之后的现在虽只留下这一片宽广的土地,但离离青草上仍残留着一丝历史的气息,站在这里顿感自己之渺小,圣地之伟大。
草地上还有巨大的天池,传说天池里的水永远不会干涸,在干旱的时候,百姓纷纷到这里取水求得生存,这一方天池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百姓,成为百姓的生命之源。
进入故城,广场上十四根石柱毅然挺立,黄国纪念堂白墙青瓦,在深邃蓝天、悠悠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大气凛然,庄重严肃。
认真的观摩并感受着黄国故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如今建成的大殿,画梁雕柱,朴拙典雅。
黄国故城陈列馆中供奉着春申公等黄姓先祖,馆内摆放着众多出土文物、黄姓名人牌匾。
让世界各地的黄氏后裔找到自己的根脉,让漂泊的心不再流浪,近年来,来自福建、台湾、广西、浙江、潮汕等地区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英籍华人等众多的黄氏宗亲前来潢川寻根谒祖。
黄峭的祖父是五经先生黄惟淡
黄峭的祖父是五经先生黄惟淡福建邵武黄氏源远流长,在宋代,黄惟淡的后裔与黄膺的后裔,成为福建邵武黄氏中最著名的两大宗支,大量的墓志铭和地方志等文献记录了这两大宗支的很多著名的人物,交相辉映。
在唐五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开始兴盛。
他们的开基始祖黄惟淡,远近有名,人称黄五经,开创了和坪黄氏以读书传家的传统。
第二代黄知良兄弟,都有功名。
后来又出了著名的黄峭,子孙人丁十分兴旺。
到了宋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的发展达到高潮,人文蔚盛,大量的墓志铭和地方志等文献记录了很多著名的人物。
一、《黄公(永存)墓志铭》确认黄永存是黄惟淡的十世孙宋何澹《小山杂著》载《黄公(永存)墓志铭》:“公字坚叟,其先光州固始人,唐末惟淡者入闽,始家绍武。
以五经分授子,号黄五经。
生知良,宰信州贵县。
六传而到公曾祖扃,咸有隐德。
扃生蒙,以文鸣于乡,赠中奉大夫。
生公父中美,登元佑九年进士第。
”子七人:龟朋,承议郎,通判信州;格、范、樵、耆年等。
孙十九人:大正、大时、大椿、大全,登绍熙四年进士第,从事郎、四川制置属官。
大猷、大学、大昌、大声、大韶、大受……。
曾孙二十一人。
黄永存的大致经历见于《宋人传记数据索引》第2889页记:黄永存(1117?1204),字坚叟,邵武人,中美子。
以荫补官,为虔州信丰尉,以平盗功赏阶从事郎,改知信州铅山,有善政。
历知严、温、和三州,迁淮西漕,经营屯田,公私两利。
绍熙二年以奉直大夫谢事,嘉泰四年卒,年八十八。
从《黄公(永存)墓志铭》中可以得到黄惟淡至黄永存的大致的传承世系如下:(1)黄惟淡——(2) 知良——(3) □□——(4) □□——(5) □□——(6) □□——(7) 扃——(8) 蒙——(9)中美——(10)永存(1117年生)。
二、朱熹《黄公(中美)神道碑铭》确认黄梦臣至黄中美的传承世系朱熹《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中美)神道碑铭》:公讳中美,字文昭,其先光州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居建之浦城,后徙邵武。
黄姓氏故事一年级
黄姓氏故事一年级这个姓以国为氏,史上因不服强楚名留青史,如今跻身全国10大姓!1/引语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出来后,中国十大姓氏的人口与排名再次引人关注。
排名前十的十大姓氏的总人口约为5.5亿人,其中,黄姓国内总人口约为2680万,排名第八。
黄姓是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大家族,发祥早,根源深。
黄国,是中华黄姓的发源地。
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
黄国故城位于“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潢川县。
潢川古称光州,“光州定城西十二里”之地,为现在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
黄国故城始建于周成王平定东夷之后,故城周长为677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城墙略呈长方形。
黄国故城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2006年0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黄姓之源据史料记载,古黄国历经夏、商、周三大朝代,立国长达1400余年,这样的存在,在古代方国是罕见的。
据传说,夏代,一个以黄鸟为图腾名叫“黄夷”的部落集团,由华夏东部游牧而发展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生产活动中心便在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
佐禹治水的英雄伯益(另一说法为陆终)是这个“黄夷”部落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由此诞生了黄国,这个受封的“黄”邑和据此而建的黄国就在今河南省潢川境内。
记载黄国在潢川的古文献,最早见于殷墟甲骨卜辞和《史记•殷本记》,其中就已经有记述商帝王巡视黄国的内容:“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
”这里的“潢、霍”都是地名兼方国名,“潢”就是黄国,就是今河南潢川(境内有条潢河得名)。
到了两周时期,史记文献对黄国的记载已较具体:当时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上演了一幕幕以弱抗强的悲壮历史剧。
3/抗衡强楚黄国历史上,是有其辉煌之笔的,虽然为诸侯小国,但是,却有着不畏强暴的勇气与担当。
这在其与野心勃勃的楚国对抗中,可见一斑。
楚国方兴时,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有参加,结果随国受到讨伐,地处淮水之滨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是,楚军陈兵于汉水与淮水之间,黄国也受到楚国的军事威胁。
黄姓的来源研究报告
黄姓的来源研究报告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
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
《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
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
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
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
《中华姓氏通史黄姓》
《中华姓氏通史——黄姓》黄歇,是黄姓战国中兴时的代表,《史记》特为这位黄姓宗族史的杰出人物立传,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歧义甚众。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丘垄家园。
他们由原黄国王族沦为楚国臣民后,并没有完全绝望。
相反,经过300年痛苦的裂变后,他们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过征战、仕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黄姓宗族的声威。
战国晚期,在异军崛起的黄姓家族中,黄歇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黄姓宗族之代表。
邓明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仕楚,舂申君黄歇即其后。
”元代黄姓著名文人黄晋在《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
”各家黄姓族谱,也无不说黄歇是古黄国的后代,但关于黄歇的家世、生平、后裔情况,则各种传说不大相同。
关于黄歇的家世,有多种传说,按中湘四修谱,黄歇是春秋时期黄国国君黄企生的第7代孙,其传递世系为黄企生传长子义方,义方传第三子绮,绮传长子宏济,宏济传独子黄敬元,黄敬元生二子,次子即黄歇。
但自黄企生至黄歇,其间相差四百余年,而族谱只有6代,这是极不可能的。
其他各谱所记黄歇家世和祖先世系,虽各不相同,但也有类似的错误。
因此,我们只相信黄歇是古光州黄国遗民的后代,至于他的祖先世系,文献不足征,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
黄歇的籍贯,各种族谱也传说不同。
中湘四修谱说他居黔中(今湖南常德市),禾坪谱、潮州谱等说他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湖南黄氏世谱》则认为春申君仍居故黄国地,并说:“盖黄人楚后,其宗族未尝他徙也。
”我们认为此话虽不全面准确,但说黄歇是光州黄故国人是对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楚国何地。
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广舆记》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清代于此设立春申镇。
由此可见黄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代。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特为黄姓宗族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
黄姓家谱介绍
1.介绍:黄氏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
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
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
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
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
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
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
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
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
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
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氏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二十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
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八十幅。
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
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八十一人之多。
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三十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
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四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
四是《渠阳黄氏世谱》十八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评民国重修信阳县志
评民国重修信阳县志
黄彭;章实
【期刊名称】《河南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1989()1
【摘要】重修信阳县志,成于1934年,刊于1936年(汉口洪兴印书馆铅印),全书通计八十余万言,在河南各县旧志中是份量较大的一部,在信阳历代所修志书中则是份量最大的一部。
信阳在明朝以前无志书,明成化初年开始修志,嗣后成化十八年、万历四十三年又曾续修,但均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只有清顺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九年、乾隆十二年三次所修的志书,乾隆志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续修中断,民国初年,曾两次开馆,从事征采,均以事变中止。
民国二十年,又决定重修,从民国二十二年夏开馆。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民国;信阳县志
【作者】黄彭;章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4
【相关文献】
1.陈善同与《重修信阳县志》 [J], 田青刚
2.一部继承创新的重修佳志——评重修《如东县志》 [J], 柳成栋
3.陈善同与《重修信阳县志》 [J], 田青刚
4.《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中的大足石刻 [J], 施懿超
5.民国重修滑县志 [J], 刘永之;王天奖;邓亦兵;周源;张玉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氏的来源简短
黄氏的来源简短1.黄姓的来源简单概括黄姓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来源: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有三种说法: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
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
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
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
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
有两种说法: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
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
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
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
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2.黄氏的起源要重点黄(百家姓典故)黄国遭楚灭亡子孙以国为姓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源,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地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源于河南信阳潢川,这里是黄姓发源地
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源于河南信阳潢川,这里是黄姓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的潢川县古称光国,西周初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春申君黄歇故里。
西汉初黄地置弋阳县(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弋阳为弋阳候国。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
宋、齐、北魏、北齐、北周,曾改为南郢州、淮南郡。
隋文帝元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
图为位于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的黄国故城。
(王子瑞摄于2015年10月)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睿宗太极元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
宋徽宗宣和元年升光州为光山军,高宗改光州为蒋州。
明朝将南北城统称光州。
清雍正升光州为直隶州。
黄国故城周长为677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城墙略呈长方形。
黄国故城遗址是古代黄国确在豫东南淮河畔的明证,也是黄文化的文史馆,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宗亲团体及黄姓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凭吊故国遗址,缅怀先祖业绩。
陆终是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楚国先祖火神吴回之子,他有六个儿子,是中华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黄、苏、韦、顾、温、董、彭、曹、娄等。
图为黄国故城的陆终公雕塑。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仍是以国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
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黄洞蛮壮族的黄姓。
图为黄国故城的全国重点文物标志牌。
楚灭黄三百年后,在黄国故址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黄歇。
宋代邓世明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载:“黄为楚灭后,其族仕楚,春申君即其后。
”这位留居黄国故址遗民的后代,为复兴黄氏家族,委身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赐以淮北十二县,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从而给黄氏家族带来了第一次中兴。
黄姓的历史概况
黄姓的历史概况黄姓的历史概况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
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
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
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
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
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
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
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
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
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
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
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
黄氏宗祖史载
黄氏宗祖查史【摘要】由于文献失轶,记载人文化功底不足,方言差异,审核人员不够细心等,族谱中许多不尽事宜,流传断失,据我家族谱载有清咸丰重修宗祠碑刻文一篇,和简短片言只语。
然认亲诗的记录,说明是属于邵武峭山公之后。
认亲诗:骏马匆匆出异乡,各寻圣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积昌。
华夏黄姓的历史长河中,自战国春申君黄歇之后,地位最尊、影响最大的是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
这支世居江夏(今湖北安陆)的黄姓宗族,公认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江夏黄姓始祖黄香,西汉丞相黄霸的后代,九岁就知事家务,是二十四孝之一“扇枕温龛”的主角,其博学经典,文章闻名京师,受汉章帝恩宠,并赐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
”官至魏郡太守、尚书令。
黄香之子黄琼、黄琛,孙黄琬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要职,位列三公,封侯,名震宇内。
经过辉煌灿烂的汉魏阶段流淌,再到六朝隋唐时期,江夏黄氏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一支先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于唐末再折而向东,迁居到福建邵武,形成历史上另一大黄氏望族——邵武黄氏。
黄香塑像湖北云梦县黄香墓公元872年4月15日,一个神异的圣婴诞生了。
他的生父跑到屋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
”几十年后,这颗树果然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非寻常。
而那个圣孩也长大成长,且娶了三位妻子,生有21子、100孙、13孙女、334个曾孙、116个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这人就是黄峭山。
根据福建邵武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得知黄峭山清晰的形象及事迹。
黄峭,又名峭山,字仁静,号青岗,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
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朝末年,他带领家族避战乱,自光州固始迁徙入闽,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又徙居邵武,落籍邵武平洒乡(今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开基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二十五年《信阳县志》对黄氏的有关记载摘录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
汉恒帝时,盗司马龙攻冥厄关黄宪依计讨平之。
汉天禄阁《外史兵法篇》有巨盗攻冥厄之关,一郡大恐。
居民遁逃而无所归。
贼有名司马龙者,力敌三军,勇冠百万,悬千钱千百步之外,箭九发而九破,以此擅誉。
时群盗将陷关,司马龙曰:“吾闻郡有黄叔度,未可攻也。
”乃结营于关外。
有司闻之,匍匐诣于征君之庐,以绮舆迎之。
征君辞曰:“宪,汝南鄙人也。
未尝入簿书之室,游刑罚之庭,是以不谙国家大议。
盍访诸奉高乎!”有司诣曰:“征君,王佐才也,何足辞让!贱令不职,不能靖安土壤,使男女愁叹,父老奔走。
群盗以杀掠为名,屯于冥厄,闻征君之贤,故未敢骤攻,而势已破矣。
誓不往,是绝百姓以乘冠也,征君奚安乎!”遂行。
征君以纶巾玄服,乘舆至关下,谓诸将曰:“闻贼中有司马龙,其人勇而能射,所向无不残灭者。
必诛之为利,若以计却之,犹开道而放熊,终为人患。
夫靖一郡而贻患于他,胡可忍也,且以动王室!故以计死之者安,以计御之者半。
”有司及诸将谢曰:“民之福也,敢问计安所出。
”征君曰:“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
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
故兵家设机于虚实之间,是以决胜。
夫敌之所谋者在内而不在外,吾之所谋者在外而不在内,此
兵之所缘而虚实也。
”诸将曰:“何谓谋在外而不在内。
”征君曰:“试之。
”
乃令壮士百人执戟守关,以文武四臣摄之。
谕以兵情,间道而出,远近埋伏,骑卒游其间。
令关吏登堠举烽,关外鸟雀皆惊,使贼众不疑伏兵在外。
又令关下勿击柝,示以懈禁。
征君鼓琴帐中,司马龙闻之,笑曰:“此必叔度作闲态也,吾知其弱矣!”遂急攻关门。
贼众曰:“关不击柝而鼓琴,此诈也,内必有伏,且勿攻!”司马龙曰:“吾闻黄君多谋,而默以《六经》为文,《六韬》为武。
今吾众临关,彼优然鼓琴而戏敌,计诚诈也,且待其畔。
”
征君谓诸将曰:“贼中矣,擒之何有!”复令壮士举烽火,后队伏兵亦举火应之,大呼曰:“救至!”贼众骇,亦举火以视。
延烧空舍,火光烛云。
征君令关内勿举烽。
烟气昏惨,壮士守关者皆寂杳不喧,成列而不敢动。
司马龙曰:“救至而内不应,吾料伏兵疲矣,救必惧而不逼!”遂跃马弯弓而前击之。
其后队步卒且进且退,火遥不相接。
欲勒马而归营,前队伏兵鼓之而起。
司马龙横戈马前,向众呼曰:“得火尚可战也!”贼众乱,步卒与骑驰其后而袭之。
司马龙失火不能战,自刎而死。
贼众追及,见缨污血中,哭曰:“司马将军死矣,吾辈何以生为!”皆自杀。
一郡悉平。
征君之是举也,不伤一民,不匮一库,而措汝南于枕席之上,可谓奇矣。
君子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叔度之谓乎!(P314)
明黄子玉墓,在县东北四十里洋河南老虎山西山嘴。
子玉,信阳人。
从明太祖起兵凤阳有功,官至副将。
临终嘱其二子海源,时源归葬。
其地有谕祭石,物没土中,后人掘地见之,有宗支碑可考。
又有古柏二株,大三人围。
(P78)
黄家堂,在城东北赤土村。
明洪武间副将黄子玉创修。
明清以来,迭次重修。
有碑。
(P108)
黄家桥,在洋河东南八里赤土村。
创始失考。
明嘉靖间黄卷字虎东。
重修。
有碑。
举人岳东升撰文。
清嘉庆六年,黄家彦、彭晓云、李成路等募款重修。
举人李丞佑撰文,附生李祖培书丹。
(P144)
黄琰:苑马寺少卿。
(P425)
黄玉清,字寅介,黄家院人。
生性倜傥,不矜小节,幼聪慧,喜读工书。
童试屡前列,以身弱不任场屋之苦而罢。
家本素丰,而尚义好礼,无骄佢气。
平生好施济,虽千百金可一时而尽。
族里有困乏,年终量予振恤。
平时呼助无不应者。
常年置备棉衣,药物,棺具时其所需而济之。
于街首东冈,暨老鹳庙,河上童家坊,施义地三处,以待死无葬所者,佃邻卢瑞隆、王平义、王权、吴应荣、郑金中等积欠巨额钱谷,玉清并令注销不责偿,戚家董姓者,借欠数千缗逾期,伺玉清外出,将其本湾良田十二石,署契作抵,送交其家,玉清归闻之,立驰赴董宅,将契退还,并当面销毁借券。
岁时复资济之,令毋失业。
平生好客,座上常满,而遇寒士尤极力扶助。
家中专馆聘名师,课子侄读,及戚族中之聪俊者,成就颇多。
处地方力主和平,乡里有争,输以仲连自任为调解,往往糜酒食,费金钱,虽暴夫无不就范。
今其子孙藩盛,犹其遗泽云。
(P533)
黄在仁,字静山,黄家园人,性至孝,父永清患疯瘫,多年卧床。
在仁躬亲服事,无间寒暑,族党称之。
母吕氏孀居守志,保有薄产。
在仁勤苦治生,置田三百石,励行善事。
见贫苦亲邻,辄解囊相助。
零星巣米,止取半价。
捐款建顾家店石桥二座,王店石
桥一座。
夏季河涨没桥,辄系索桥柱两端、免徒涉者蹈险。
道路泥潦,必延工修补,乡人群以善人呼之。
一生片纸只字,未尝入公门。
年六十四卒。
子五,训炜毕业黄浦军校,九区区长,训德毕业河南省立高中。
训显毕业河南省立甲农。
训猷毕业县小。
(P539)
黄伍氏、伍茂桐姊,黄家院黄玉森妻。
年二十余归,逾年生一子殇,夫故,哀痛誓以身殉,丧葬毕,泣陈与姑前,请择夫兄子锡绶为嗣。
其夜服药自尽。
翰林丁振铎奏请旌表,坊额曰“节烈风高”。
(P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