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和第七章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和第七章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重点是“三曹”和阮籍、嵇康的作品。

教学时要注意将文学史知识和具体作品结合起来;要将本时期文学与前代(汉代)和后代(唐代)文学结合起来比照着来学习;还要了解清楚作家的生平、性格,以做到“知人论世”;本时期历史比较复杂,要弄清楚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一些名家名作,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见教材47页注释1)2、曹操的生平。

(见教材47页注释2)3、曹操的诗歌创作。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作品讲读】●《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建安三曹父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序》)。

其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王粲传》),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安风骨”。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诗歌则包括魏明帝太和末年至西晋立国(约233—265)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创作。

这一历史时期,屠杀、谄害、猜忌、恐怖伴随着司马氏集团阴谋篡权的全过程,建安那种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烟消云散,慷慨任气的社会环境没有了,“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学氛围消失了,因而正始诗歌也就失去了建安诗歌中那种高昂奋发的精神。

如果说建安父辈们关注的是外在事功的追求,那么正始诗人注重的是理想人格的建立。

当时玄学的兴盛以及现实的严峻,使得忧生之嗟与理性思索成了正始诗歌最突出的特征。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歌完成了由“汉音”到“魏响”的历程,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五言古诗由此而走向成熟,并产生了像曹操、曹植、阮籍这样的杰出的诗人。

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曹氏父子既是曹魏政权的中心人物,也是建安诗坛上的当然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仅是由于他们三人都“体貌英逸”爱惜人才,更是由于他们三人的创作实绩决定的。

曹操固然开一代诗风,曹丕也妙善诗章,曹植更是“才高八斗”。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当时人们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机警”而有“权数”,很早就被人视为“命世之才”,并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 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 成乐章。(《魏书》) 鲁迅:“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丕
( 187—226 ) 字 子 桓 , 曹
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汉自 立,即魏文帝,在位七年。 《典论· 论文》 《燕歌行》
诗歌内容不及曹 操诗丰富, 可分为: (1)纪游诗; (2)抒情言志诗; (3)男女爱情和 游子思妇诗。
代表作《燕歌行》两首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恨河梁?
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文心雕龙》:七子之冠冕。
王粲(177—217)字仲宣,今存诗23首。
归曹之前,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 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代表作 《七哀诗》三首。
其一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
·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五、徐干



徐干(170-217),字伟长,北海剧(今山东省 昌乐县)人。曾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五官中 郎将文学。性恬淡,不慕荣利,以著述自娱。 情持写得最好,《室思》是代表作。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以远,郁结令人老……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六、蔡琰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⑶、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 式,为后人所继承。
• 如,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 李白的《古风》。
• 二、嵇康 • 1、生平(224—263) • 字叔夜。曹魏时曾任中散 • 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 • 老庄,性格高傲刚直,不 • 拘礼法,喜谈服食养生之 • 事。通音乐,善奏琴。因 • 与司马氏不合做,被诬下
《黎阳作诗》
⑶、征人思妇离别相思 诗:《燕歌行》(选6)
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文学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 言诗。
第二节 曹植
一、生平简介(220年) 前期:“生乎乱,
长乎军”(《陈审举 表》) /“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与杨德 祖书》) /天资聪颖, 才思敏捷 /恃才傲物,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
• 从《咏怀诗》中,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 期望和执着的爱恋。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 命的歌颂。
• 3、《咏怀诗》的新变:
• ⑴、把深刻的哲理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 诗歌视野广阔,内涵深沉。(如,生命从根本上 无法获得自由的哲学问题。)
• ⑵、多用象征寓意,形成隐幽、深邃的特点, 使中国古代抒情诗变得厚重了。
后期:位为藩侯, 实同囚徒/汲汲无欢, 忧愤而死。
•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诗歌:
• 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 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选7)
• 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诗人自我形 象的写照/对理想的憧憬。
• 2、后期诗歌:
• 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 ⑴、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

《野田黄雀行》(史33)

《赠白马王彪》(选8)
• ⑵、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 《浮萍篇》、《美女篇》、《种葛篇》、《杂诗》 (“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诗歌的构思以事件的因果 关系为线索来结构诗篇。
因(事、愤、叙事、概括)
︱︱︱ ︱ ︱
果(景、悲、描写、白描)
(2)诗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 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历 史,诚如钟惺所言“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古诗归》)。
(3)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 事,以旧形式来反映新内容。 借取旧题,妙用挽歌哀意。
婉,后四句才表露了要虚心待贤的 心志。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 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 若非折节,何以来之?
—— 陈沆《诗比兴笺》
•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 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 厌人,故能成其众。

——《管子·形势解》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陈琳《讨贼檄文》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 事的人,至少是个英 雄。
——鲁迅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表现在:
1、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这又体现在三个方 面:
• 吸引罗纳 文人集团 • 勉励创作 • 风骨内涵,建安体完成,
创作兴盛。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 诗章 。
—— 《文心雕龙 · 时序》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
始之音
魏氏三祖
• 统治 曹操、曹丕、曹睿 • 成就 曹操、曹丕、曹植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155 220)
德曹 ,操 沛 国 谯~ 人 。
, 字 孟
曹操
一、生平简介 二、诗歌内容 三、诗歌特色 四、影响
1、简介
• 出身微贱、宦官家庭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三国志 ·魏武帝纪》
蒿里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 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 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重点)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凤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重点)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凤的北进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姓名:李延帅学院:文学院班级:中本0902电话:132876288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臸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 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 人间!
2、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 (2)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 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 。 (3)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 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前人评曹操诗文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老将,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 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 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四、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的原因:
1、由于文采富艳; 2、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作品讲读
艺术特色:
白马篇
(1)本诗的重点是写人,它通过游侠儿形象的描写 刻画,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2)本诗的表现手法,既有细致的铺排渲染,也有 概括的勾勒描写。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建安时代(196——220): 建安时代的代表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王粲、刘桢、陈琳、阮瑀、 徐干、应瑒、孔融。
二、曹操
1、诗歌内容
(1)其中一部分诗反映 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 遭受的苦难,如《蒿里 行》; (2)曹操乐府较多描写 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 天下的雄心壮志。前者如 《度关山》,后者如《短 歌行》; (3)《步出夏门行·观沧 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二、曹植诗歌内容: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
1、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 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 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 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 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第一节 建安时期社会及文学概况
一、建安时期的社会概况
建安(196—220)是汉献 帝的年号。东汉后期,外戚宦 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与政治 的严重腐败,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中,割据势力渐起。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
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 歌行》语言浅显、清丽。是我国 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第三节
曹植
一、生 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丕弟,聪颖异常,几被立为太 子。诗人气质重,“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失 宠。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名 为王侯,实则囚徒。年41死。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三编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90--589)
第一章 建安正始文学
汉末政权掌握在曹操 手中,汉朝名存实亡,以 曹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Fra bibliotek具有魏晋文学色彩。
邺下 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即现在的河南安 阳地区),汉献帝建安时,曹操据守邺城,招揽文士。 建安七子及其他诗人环绕在他的周围,创作上形成一种 “梗概多气”的诗风。故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 汉末建安年间,天下的权柄已操在曹操手中。曹氏父 子喜好文学,奖励风雅。凭借着优胜的政治地位和非 凡的文学素养,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强烈的凝聚力。那 些因社会动乱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学士,先后游 息于曹氏的根据地邺城,环绕于曹氏周围,连舆游宴, 吟咏诗文,抒写悯时伤乱、救世济民的悠悠心曲和烈 烈壮怀,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形成一个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识记:1. 建安风骨:是指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的特点构成的一个时代风格。

即“汉魏风骨”,三曹,七子,蔡賧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物,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2.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理解:1. “三曹”的文学成就P22曹操食汉末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和为其都相当精通曹操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歌笔力雄健,生动饱满描绘沧海形象。

曹操是学习汉乐府接触的硕果,他采用乐府古题写诗。

就形式和艺术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成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与统一天下的壮志。

曹操食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一:《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体现出文人化的特点.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二:《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初步探讨各种文体的特点]曹丕现存的四十首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食宴游诗,二类食抒情言志之作,三类食写征人思妇的相似离别及思乡之情。

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作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使诗风。

曹植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诗作抒发政治抱负,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后期创作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闷愤恨。

2.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文学成就P29王桀,字仲宣。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_OK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_OK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三国志 · 武帝本纪》
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9
诗书琴棋 多才多艺
10
曹尝问许子将: ‘ 我何如人 也? ' 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 云: ‘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 雄。 ”
——《世说新语》
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
始之音
2021/9/4
1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 的年号(196~220)。建安 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 曹”、“七子”、蔡琰。
2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占 有主导地位。“……诗的主 导地位又正是通过了建安时 代才建立起来的,而其间的 中心人物就是曹氏父子。”
——林庚
3
魏氏三祖
69
其二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70
2、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 文辞富丽,常用对偶。如《芙蓉池作 诗》、《于玄武陂作诗》、《孟津诗》 等。
也有痛苦的情绪表达。比如不安享乐、 探求人生真谛,否定神仙的趋向等等,
如《大墙上蒿行》。
67
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 别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68
《代刘勋出妻王氏作》
其一
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 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乐祸,剽狡锋协。
——陈琳《讨贼檄文》
11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 事的人,至少是个英 雄。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梁)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系 统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 (梁)钟嵘《诗品》:第一部诗论专著。“百代诗话之 祖”“诗化之伐山”
• (梁)萧统《文选》:第一部诗文总集。
• (陈)徐陵《玉台新咏》:第一部汉至南梁诗歌总集。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Ø1、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Ø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有 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Ø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 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 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 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 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 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 起了震动,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 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许多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当密切。如谢安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 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人 则言咏属文”。谢灵运则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 梵文的文学家,而沈约本人也笃信佛教、精通 内典,杨街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则是记述北 魏洛阳佛寺的散文作品。
刘勰《文心雕龙》
•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 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 自序。
•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

第三编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三编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曹操的文学创作
• 曹诗以气取胜,但所用形式又很朴 曹诗以气取胜, 前人评论: 质。前人评论: •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 豪迈纵横,笼罩一世。( 胡应麟 。(明 豪迈纵横,笼罩一世。(明·胡应麟 诗薮》 《诗薮》) •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陶孙《 (宋·敖陶孙《诗评》) 敖陶孙 诗评》 •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 《诗品》) 诗品》 • 评其为“慷慨悲凉”(冯班《钝吟 评其为“慷慨悲凉” 冯班《 杂录》 杂录》) • 这是由于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才略雄大, 家和军事家,才略雄大,足以高其 势位崇高,足以吐其气; 气;势位崇高,足以吐其气;治军 三十年,足迹遍中原, 三十年,足迹遍中原,经历那么多 丧乱,足以充其气。他的诗悲凉, 丧乱,足以充其气。他的诗悲凉, 慷慨,气势豪迈沉雄,语言古朴。 慷慨,气势豪迈沉雄,语言古朴。 这种气慨这种风格是与他对民生疾 苦的同情, 苦的同情,对丰功伟业的追求紧密 结合的。 结合的。
二、曹操的文学创作
• 《蒿里行》是古挽歌, 蒿里行》是古挽歌, 属乐府《相和歌辞·相 属乐府《相和歌辞 相 和曲》 和曲》。曹操运用这一 古题来写时事, 古题来写时事,描述了 动乱的社会现实, 动乱的社会现实,并且 在诗中对人民表示了深 深的同情, 深的同情,这首诗具有 史诗的性质, 史诗的性质,并不失为 一首好诗, 一首好诗,明人钟惺评 汉末实录, 说“汉末实录,真诗史 古诗归》 也”(《古诗归》)。
三、曹丕的文学创作
•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他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 的诗歌三个明显的特点: 的诗歌三个明显的特点: • 一是内容上的特点: 一是内容上的特点: • 1、描写男女情爱和游子 、 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表 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 现了乱离时代人们的哀怨; 现了乱离时代人们的哀怨; • 2、宴游诗,模山范水写 、宴游诗, 游赏之乐; 游赏之乐; • 3、抒情言志之作,突出 、抒情言志之作, 救民涂炭” 了“救民涂炭”和志在 靖乱”的决心。 “靖乱”的决心。

考研文学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考研文学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解释:1、三曹2、建安七子3、建安风骨4、《悲愤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试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4、简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论述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轮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赠白马王彪》、《杂诗》(仆夫早俨驾)、《求自试表》、《洛神赋》,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诸葛亮《出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4课时)一、学习提示本章介绍了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情况。

分5节,用4节介绍建安文学,1节介绍正始诗歌。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主要介绍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指出了他们对建安文学的倡导和贡献。

第二节:曹植。

着重介绍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和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肯定了曹植在后世诗坛上的地位。

第三节:王桀、刘桢及蔡琰。

分别介绍了3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并连带介绍了建安七子中的其他诗人,如陈琳、阮瑀、徐干等人。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从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等4个方面论述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重点介绍了阮籍82首《咏怀诗》,指出其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

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认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和“正始之音”隐晦风格。

要求掌握“三曹”诗歌的主要成就和各自的特点,掌握“七子”中代表的王粲、刘桢、蔡琰等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点,阮籍《咏怀诗》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曹植生平及诗歌的了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析篇目和导读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神龟虽寿)、《赠白马王彪》、《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送应氏》、《名都篇》二、重点和难点1、曹丕及七言诗。

2、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阮籍《咏怀》82首。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建安文学二、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曹操的家庭出身是微贱的,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知其先世社会地位不高,为当时的清流所鄙视。

又一说认为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则恐不可靠(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一书有考辨)。

曹操的家庭出身,加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价值标准的束缚,他重视实效,崇尚刑名之学,在日常生活中也简易随便。

《三国志·武帝本纪》云:“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世说新语》引云:“曹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也?’子将不答。

固问之,子将云:‘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琳文中曾说他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剽狡锋协。

”从个性来看,他的特点可说是生性机警,简易通脱。

而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不固执,个性与感情能够直率地表现出来。

这种个性当然也影响并体现于其文学创作。

曹操是政治家兼文学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表现在:(1)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与他的汲引罗纳有很大关系。

汉末社会动乱,文士颠沛流离,分散各地,是他将他们吸纳到自己的身边,从而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

如徐干、刘桢、杨修、邯郸淳、吴质、陈琳、应玚、王粲等,无不是在他的感召与延揽下走到邺城的,邺下文人集团创作局面的形成,曹操实有力焉。

(2)他在鼓励文人为他效力的同时,还勉励他们努力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如陈琳草具书檄,深得他赏识,“数加厚赐”,阮瑀受命作书与韩遂,亦受到表彰。

(3)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兴盛。

《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而且他常常兴之所至往往要他人参与其事,从而形成了当时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活动。

因此,没有曹操,就难以形成当时文学繁荣的局面。

三、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曹操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

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纪事类诗歌对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作了真实的反映,如《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

其中《蒿里行》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被明人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述志诗有的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度关山》、《对酒》为代表。

如《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囹囿空虚,冬节不断人。

”还有的则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

游仙诗则有《气出唱》三首、《精列》。

《咏史》有《善哉行》三首其一等。

在艺术上,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曹操现存的二十五首诗歌全是乐府诗,这些诗歌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以及乐府民歌中常见的题材,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但是他又对汉乐府民歌进行大胆的革新,因而富有创造性,这种革新,表现在一是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眼界较狭小,对重大事件较少涉及,而他则在乐府诗创作中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这就对民歌的传统有所突破。

二是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

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这是古辞内容,而曹操的《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又加进了求贤才的内容。

《蒿里行》、《薤露行》,原是丧歌,崔豹《古今注》云:“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唏灭也。

亦谓人死魂归蒿里。

……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使挽柩者歌之,世呼挽歌。

”但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运用汉乐府这一形式时,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这种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乾《乐府正义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方东树也说他是“用乐府题目作作诗。

”而这正是他对乐府的一大贡献。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满目苍瘐,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蒿目时艰,故其抒发情感往往慷慨悲凉,这也成为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

而在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故钟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云其:“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这是因为《诗经》之后,文人的四言诗很少出色者,他不是机械的摹拟《诗经》,而是在内容与情调、句法、词法均有创新,从而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除诗歌外,曹操的散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境。

最著名的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尉侨玄文》、《遗令》等。

四、曹丕及其文学创作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位。

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

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

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曰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

二曰抒情言志之作,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

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有特色。

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均有创作。

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

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五、曹丕的文学贡献(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三)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讲解:《蒿里行》(P20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讲解:《短歌行》(P202)“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