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6含解析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6.1含解析
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联合国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B、1943年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C、1945年《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D、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解析】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正式建立的时间。
【答案】 C2、《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规则是()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D、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成立的目的的具体阐述。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对比各选项判断,A为联合国成立的目的,D为具体阐述。
【答案】 D3、如图为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举手表决图,关于安理会的作用正确的是()A、联合国的审议机构B、负责世界和平与安全C、负责国际法律法规等事务D、负责国际经济发展【解析】联合国安理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国际安全问题。
【答案】 B4、1974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联合国是大国控制下的压倒第三世界的工具B、联合国是西方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C、联合国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世界领导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解析】由于60年代到80年代,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1974年通过的这一决议,表明联合国不再是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它已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答案】 D5、一位当代中国学者认为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这主要指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立()A、使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B、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C、遏止了世界战争的爆发D、使世界各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根据两个国际组织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A、C、D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3专题综合测评6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六)(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日前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利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
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材料一、二均摘自新华社索菲亚2000年4月24日电材料三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分析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4分)(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对待这一问题,中国是怎样做的?(6分)(3)材料三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5分)【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冷战等进行分析。
第(2)问,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
第(3)问,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
【答案】(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建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1.1含解析
1.1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地理位置重要。
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
【答案】 C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大陆事务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解析】注意1871年的时间限定,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法国受到削弱,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关系逐渐紧张。
【答案】 A3.对于一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欧洲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C.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D.统治者为动员人们支持战争而纷纷煽动【解析】本题考查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
“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中,巴尔干地区逐渐成为争夺焦点,局势空前紧张,主要因为()A.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C.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D.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解析】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巴尔干局势紧张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应结合当时帝国主义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来分析,俄奥在巴尔干扩张,但英国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
正是因为列强的干预,才使本来就矛盾尖锐的巴尔干局势更加紧张。
【答案】 C5.“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1含解析
3.1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C、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到1932年最严重,国内市场萎缩,所以为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向中国大量销售商品;B项从1931年开始、C项是从1927年到1937年、D项是在1946年,时间都不符合要求,选A。
【答案】 A2、美国总统胡佛不愿意采用政府干预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是因为他认为()①政府干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措施②美国的繁荣是永恒的,危机是暂时的③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改变④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经济问题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胡佛不愿意采用政府干预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主要还是源于对市场经济万能的迷信。
【答案】 A3、罗斯福“新政”初期,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有()①失业严重②物价高涨③股市低迷④美元贬值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发生后,美国大批银行倒闭,股市崩溃,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
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本题四个选项中符合当时现状的是①③两项。
【答案】 A4、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卷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关于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解析】由于德意日的对外侵略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步崩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发生了局部战争,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威胁,A、B、C均正确;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同盟形成,但反法西斯联盟尚未形成。
故选D。
【答案】 D2.(2015·台州高二检测)国联成立时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并放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这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国联“不太光彩的记录”“放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测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国联局限性的认识,A、B、D均符合题意;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因此C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C。
【答案】 C3.“我知道,今天人们很不愿意回忆那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中张伯伦和达拉第等自投罗网,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投降。
”丘吉尔这样说的理由是因为“那一次会议”();A.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C.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D.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解析】根据材料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张伯伦和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可以判断该会议是慕尼黑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无疑是一种鼓励,使其第二年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故答案为C。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2.3含解析
2.3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五国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B、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C、日本的实力受到抑制D、海军军备竞赛平息【解析】《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答案】 D2、下列条约中涉及中国主权的是()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条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由条约内容和意义分析,《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九国公约》把中国置于列强共同主宰之下,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答案】 C3、下列对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有着重要利益②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实力的扩充,对美英构成威胁③美、英、日三国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④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限制日本扩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都有重要利益,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三国之间彼此都有矛盾、冲突.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 D4、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美日两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的利益冲突()①处罚和削弱战败国德国②控制国际联盟③争夺中国和太平洋地区④海军军备竞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的争夺和海军军备竞赛上,而①②主要是在巴黎和会上冲突的内容.在巴黎和会上日本没有资格争夺国联的控制权.【答案】 B5、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某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十分不满,日本人挖苦英国人说:“无论如何,你们已经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这一条约是()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公约》D、《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日本十分不满”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可知原有的英日同盟被拆散,这正是《四国条约》的作用.【答案】 A6、《五国条约》第十一条规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定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A、明确限制了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B、旨在限制五国以外的国家的海军力量C、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D、给缔约国发展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依据【答案】 D7、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B、奥斯曼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D、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词“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孔子、孟子”“转让”“侮辱”,可知D正确.【答案】 D8、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地位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①《四国条约》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②《五国条约》规定英美的海军基地不得靠近日本海域③日本保留在山东部分特权④“门户开放”原则在中国得到实现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④错误,“门户开放”政策使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受到了一定抑制.【答案】 B9、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解析】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答案】 B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性因素是()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解析】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综合国力即彼此的实力.一战后,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在这一时期内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材料二日本政府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为被告到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7月27日才作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发起的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邀请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意图以及中国当即表示同意的原因.(3)材料二中所谓“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什么问题?(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这次会议的实质.【答案】(1)华盛顿会议.背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将注意力转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利条件,扩充它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对美英构成威胁;美英日三国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2)意图:利用中国人民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美国提议的限制军备计划;摆出支持中国的姿态骗取中国人民的信任.原因:巴黎和会未解决日本侵占山东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存在矛盾,有利于中国解决主权问题.(3)指日本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和日本在华特权等.(4)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格局进行的重新划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日本正式放弃了它也许仍怀有的领土野心.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保证中国领土完整,重申“门户开放”原则.在这个会议上,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还签订了《四国条约》(1921年12月13日),通过这一条约,他们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通过协商解决今后的一切争端;此外,经过美国的积极调解,日本同意将山东归还给中国并从西伯利亚撤军;这两个诺言于1922年被履行.材料二在此期间,国际联盟调查团即李顿调查团已在团长李顿勋爵的领导下,在日本、中国和满洲收集证据.它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为了避免冒犯日本人,措辞很谨慎.它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在哪些方面迫使“日本正式放弃了它也许仍怀有的领土野心”.(2)中日两国都对李顿调查团的报告表示了不满,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并据此评价国联这一机构.【答案】(1)《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破灭;《四国条约》解散了英日同盟,日本失去了英国这一盟友;日本被迫归还中国山东主权.(2)原因:国联不承认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和“伪满洲国”,导致日本方面的不满;国联没有让日本撤军,承认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意图将东北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评价:国联实际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并没有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的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材料二1917年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日本:“对于在和会之际日本提出德国在山东省的诸权利和德国在赤道以北诸岛屿的要求时希望得到支持和保证,英国政府在此表示欣然应诺之意.”同时“英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在和会召开时,也以同样的精神欢迎英国对德国在赤道以南诸岛屿的要求”.请回答:(1)根据材料看出,当时英国、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英日双方互相作出了怎样的承诺?(2)英国与日本的这种关系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关系:英日同盟关系.承诺:在未来召开的媾和会议中,英国支持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和取得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原德属殖民地;日本支持英国获得赤道以南的原德属殖民地.(2)变化:华盛顿会议期间,《四国条约》签订,拆散了英日同盟.。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模块综合测试卷包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1.如图为1870年和1914年英、德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根据你对当时历史的了解,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德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B.经济竞争使英德关系变得紧张C.经济竞争引发了英德激烈的军备竞赛D.英国所占比重的下降表明该国在世界市场上面临激烈竞争【解析】图中数据显示的只是两国工业产量的变化趋势,并不能表现出综合实力的高低,故A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A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
”他的“仇恨”起因于()A.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B.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C.德奥同盟针对法国D.德国挑战法国的霸主地位【解析】法德矛盾主要源于历史上的普法战争。
【答案】 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这不能表明()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B.民众积极支持战争C.民族主义开始兴起D.民族主义走向畸形【解析】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解析】A、C、D三项均是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美国参战的原因。
而B项不是,因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是为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
它是参战的招牌,非真实动机。
【答案】 B5.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A.重新确立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权利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D.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历史特征的能力。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测试卷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的头”和“挤牛的奶”的分别是()A、美国和英法B、法国和美英C、苏联和英美D、英国和美法【解析】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甚至要肢解德国;英国则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这个在欧洲的投资场所.【答案】 B2、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民渴望和平是其主要原因.而A、C、D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B3、(2015·湖州高二检测)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A、维护公海航行自由B、限制德国潜艇的发展C、打破英国海上优势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解析】根据题干“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可知,美国意在发展海上实力,冲击当时海上强国英国,故选C.【答案】 C4、德国总理谢德曼在国民会议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这体现了()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从而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故选B.【答案】 B5、(2015·温州高二检测)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组织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解析】“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意思是国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A、B、C都属于经验.D指出了国联的实质,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无关,故选D.【答案】 D6、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上述评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B、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对威尔逊态度的转变,而其中涉及中国的主要是山东问题,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答案】 B7、(2015·临沂高二检测)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解析】这次会议是华盛顿会议,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协调了各国矛盾,中国又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D是最大影响.B项不是会议内容.【答案】 D8、(2015·重庆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的表现有()①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②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疆界③同意犹太人建立以色列④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违反民族自决的原则干涉别国内政的主要表现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和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②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同意犹太人建立以色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答案】 B9、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解析】帝国主义列强宣称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宣布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这是该公约虚伪性的表现.【答案】 B10、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B、国联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解析】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C;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也缩小了,排除D;A包含B.【答案】 A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美国外交政策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分析,后一小问注意回答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第(3)问结合美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答案】(1)原因: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3)含义: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第22条(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足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任务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材料三国际联盟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成果,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广泛职能的世界性组织.联合国则集以往国际组织一切进步和经验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国际联盟的成果,堪称“20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高峰”.(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2)概括材料二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有何进步性.(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联.【答案】(1)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一个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了基础;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2)实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维护统治的隐蔽手段.进步性: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按照国际法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即国际化地解决殖民统治问题,证明国际托管殖民地的可行性,反映了时代的进步.(3)积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教训.消极:实质是英法操纵、维护霸权和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13、(2015·黄冈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袁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主要内容: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概括出《日内瓦公约》的主要原则,“区别”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公约》主要强调战争状态下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非战公约》主要强调的是限制战争的内容.【答案】(1)《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的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进步;但《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2)原则: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区别:《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日内瓦公约》强调战时对人权的保护.。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3含解析
3.3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是()①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②具有反共产主义的因素③有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④有关于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因《凡尔赛和约》牺牲了中国等弱国的利益,策划干涉苏俄革命,《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以割地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企图推动德国进攻苏联,故①②④是两者共同点。
【答案】 A2、法西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是()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D、奥地利【解析】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
A、B两项发生在1939年;C项不符合“吞并”。
【答案】 D3、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签订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解析】《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大国在没有当事国参加的情况下,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高峰。
【答案】 B4、促使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慕尼黑阴谋给苏联带来威胁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解析】在英法迅速结盟的情况下,为了赢得备战时间,苏联只能避战自保,单独和德国签订协议。
【答案】 B5、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D、中国的革命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可知:虽然李顿调查团确认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答案】 D6、右面为名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的漫画。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8含解析
3.8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作战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苏军和美英盟军的会师D、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解析】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是因为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答案】 B2、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对二战的影响应多角度分析,不仅对法西斯,还有反法西斯联盟国,更有对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 A3、下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对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行径决不能姑息养奸B、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共处C、团结对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D、世界战争是推动科技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不可能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 D4、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故答案为B.【答案】 B5、下列最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进行种族屠杀的证据是()A、奥斯威辛集中营B、日军南京大屠杀C、“731”细菌部队D、潘家峪惨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为专门屠杀犹太民族而设的场所,B、C、D涉及的是日本侵华中所制造的侵略罪行.从受害人数量来看,奥斯威辛集中营有110多万人被杀害,是最能反映种族屠杀的证据.【答案】 A6、从1945年11月开始对纳粹战犯进行了为期长达10个多月的纽伦堡审判,法庭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违反人道罪的罪行.下列史实可以用作法庭证据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及图片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所用史实需要涉及犯有违反人道罪的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C均与题意不符,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国纳粹屠杀人民和战俘的场所,在此犯下滔天罪行,故答案为D.【答案】 D7、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威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危害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纳粹德国极端仇视犹太人.推行极端的民族主义,不是西方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出现的新问题.因此,②④的叙述不正确.【答案】 B8、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A、对法西斯深刻仇恨的基础之上B、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C、美国是世界主宰的基础之上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解析】题干中的“不在于……解释过去……在于……警戒未来”,表明了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和珍视,这建立在人类对战争灾难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答案】 B9、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因此,当时日美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这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答案】 B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政治经济组织,因此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A 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C错误.【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其相互关系中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取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非战公约》材料二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提出:“对于战犯,包括虐待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在不久通过的波茨坦议定书中,进一步明确对战犯“迅速付诸正义之审判”……1946年1月19日,麦克阿瑟公布了东京审判中判断战犯罪责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国际法规定的“通行的战争犯罪”;第二,计划、准备、发动或实施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条例、协定或诺言之战争,或参与为实现上述任何战争之一种的共同计划或同谋的“反和平罪”;第三,在战前、战中针对任何平民的屠杀、灭绝、奴役、强制迁移以及其他的非人道行为的“反人道罪”.——《东京审判与“东京审判史观”》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原则.(2)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非战公约》相比东京审判对战争法基本原则有何发展.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答案】(1)依据:《非战公约》《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公约.原则:基于正义、人道、和平的原则(或“通行的战争犯罪”“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2)发展:对战犯认定的原则更加具体化.增加了“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更加强调战争指导者的责任(或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回答任意两点即可)意义: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威慑战争犯罪,发展了国际法.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争中的新式武器材料二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的“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了十几万人的伤亡.机械化战争在杀伤有生力量方面的残酷性前所未有.而电子化的战争,更使杀人成为一件轻松甚至惬意的事情,士兵们再也用不着匍匐着穿越铁丝网、沙包和泥坑,只要监视着电子显示屏,按一下导弹发射按钮,杀人过程即告完成,就如同孩子们玩电子游戏般简单.——霍布斯鲍姆《人类文明忧思录》材料三二战爆发前后,在一些同行的促动下,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几年后,爱因斯坦得知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这件事又成为他终生的遗憾.——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请回答:(1)材料一图1中的武器首次使用是在哪次战役中?一战中还有哪些新式武器?图2武器的使用对日本有何影响?(2)材料三中爱因斯坦的前后做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与战争、和平的关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及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侧重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2)问,解答时应从研制原子弹的初衷和具体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认识;第(3)问,注意要辩证地认识和理解科技与战争及和平的关系,既要看到科技制止战争的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对战争的负面影响,力求辩证客观.【答案】(1)索姆河战役.飞机、飞艇、毒气、潜艇等.加速了日本投降,但也给日本带来长期的危害.(2)不矛盾.都体现了爱因斯坦基于对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热忱而作出的举动,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伟大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3)科技对战争、和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进步可用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保护人类和平;有时能起到以暴制暴、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从而威胁着世界和平.战争、和平对科技的影响: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和平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4 Word版含解析
3.4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40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①不列颠之战②法国投降③德军突袭波兰④敦刻尔克撤退⑤隆美尔率装甲部队支援利比亚意大利军队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解析】德军突袭波兰是在1939年9月;隆美尔率军支援利比亚意军是在1941年2月,判断选A。
【答案】 A2.作为欧洲大国的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贝当的卖国投降政策B.德国的突然袭击C.长期推行绥靖政策D.意大利对法宣战【解析】B、D两项属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但长期以来推行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是其速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C3.下列哪一史实表明英国完全放弃了绥靖政策()A.英国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实施经济制裁B.德军进攻波兰后,英国对德宣战C.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D.英美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解析】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了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1940年5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他拒绝了希特勒发出的劝降诱饵,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说明英国完全放弃了绥靖政策。
【答案】 C4.二战开始后,德国法西斯的图谋首次被粉碎的事件是()A.敦刻尔克撤退B.莫斯科战役C.不列颠之战D.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抓住关键词“首次”,结合史实可知,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受到英国军民的重创,迫使德国推迟了“海狮计划”。
【答案】 C5.阅读下列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6.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6 Word版含解析
3.6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战役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选择的是德军被首次打败的战役。
A项战役中,德军没有被打败,B、C、D三项中的战役都是德军被打败的战役,但发生时间最早的是B项。
【答案】 B2.中途岛战役美军以少胜多的因素不包括( )A.日军战术陈旧B.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C.日本舰队主力过于分散D.日本军事装备落后【解析】可用排除法,当时日本的军事装备很先进。
【答案】 D3.二战中,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的战役是 ( )A.西西里岛战役 B.阿拉曼战役C.开罗战役 D.莫斯科战役【解析】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标志着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答案】 B4.下列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 )①中途岛战役②阿拉曼战役③不列颠战役④淞沪会战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四个选项,C项符合。
【答案】 C5.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对法西斯国家的蔑视B.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高昂的斗志C.进行莫斯科保卫战D.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阅读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苏联人民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为B。
A说法不准确,C体现的是具体战役,D不符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开始。
【答案】 B6.“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符合上述观点的典型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C.阿拉曼战役 D.不列颠之战【答案】 B7.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1.4含解析
1.4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B、战争使西欧相对衰落C、战争造成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D、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都遭受重创【解析】遭到削弱的是英法等欧洲列强.【答案】 D2、战争给法国带来深重的苦难,孩子们在垃圾中寻找能吃的东西,有人只能居住在旧果皮箱里.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德法边界,村庄和城镇全部化为灰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作为西线的主要战场长期遭受战争的打击和破坏B、德国的速战速决战略C、德国武器先进D、法国武器落后【解析】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是残酷的战争.【答案】 A3、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的战争B、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C、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D、使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前形成的力量对比,欧洲列强遭到削弱,但美国却趁机崛起,不能笼统地说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答案】 C4、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C、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解析】材料忽视了一战中交战双方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双方都有责任,故选A.【答案】 A5、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些国家包括()①塞尔维亚②保加利亚③比利时④法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答案】 D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主要是由于()A、欧洲国家普遍衰落B、世界经济破坏严重C、美国实力急剧膨胀D、日本尚不足以影响世界【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欧洲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美国干预世界事务以有利的机会,但这是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得到迅速发展,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同样对美国十分有利;美国地位的提高,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自身实力的增强.【答案】 C7、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答案】 B8、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的是()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③促进各国政府机构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A、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推动人类历史的民主、和平、发展科技等方面的客观积极影响.【答案】 D9、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根据题干中“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应用使得战争更残酷,科技的弊端突出;A、B、D与材料本意无关.故选C.【答案】 C10、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战壕中的士兵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析】本题考查战争的特点与影响.图片信息反映不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战争影响.【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年8月21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为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请回答:(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答案】(1)观点:这场战争由欧洲战争转变为全球性的战争.依据:美国的加入,战争的结果不再完全由欧洲各国决定.(2)一方面,生产力破坏,人口锐减,使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受阻.另一方面,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理性的和平观念等,都有利于制约战争,促进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直到基督纪元20世纪的黎明,战争才真正进入其作为人类潜在毁灭者的王国.人类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和帝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由于良好的财政、世界规模的信贷和贸易资源、大量资本储备的积累,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使用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完成大破坏的任务.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报纸提供了统一思想和相互鼓励的工具.宗教尽管在基本问题上主张慎重地避免冲突,但却以各种形式对所有斗士一视同仁,并给以鼓励与安慰.最后是科学,面对人类的迫切需要,它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秘密,把几乎是决定性的能力和器械交到人类手中.——[英]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族主义、民主制度、世界经济发展、教育、报纸、宗教、科技发展等成为了“双刃剑”.人类将科技、民主、教育等事物应用于社会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整体发展;但如果将其应用于战争,它们则沦为杀人的武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不在于科技、民主、教育等这些事物本身,而在于应用这些事物的人.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其理由.【解析】第(1)问注意对材料一信息的提炼及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要先判断作者的核心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二说明其理由,要言之有据.【答案】(1)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由:战争是残酷的,很难裁决参加战争的哪一方是正义的.。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6.3含解析
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的呼唤.据此回答1~3题.1、下列有关和平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国内和平②地区和平③维护世界和平④防止世界战争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和平问题主要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战争.【答案】 B2、下图为“9·11”事件,从中反映出当今国际社会威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A、霸权主义B、强权政治C、恐怖主义D、环境污染【解析】“9·11”事件是一次恐怖主义事件.【答案】 C3、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A、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B、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D、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和平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国内容易产生社会动荡,也会给外部势力提供干涉的借口,所以贫困会导致冲突.B项符合题目要求.A、C两项强调战乱、冲突与和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本题的意思正相反,而本题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否对政治局势的影响.D项表述正确,但只强调了经济这一个方面,没有表明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 B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A、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保证B、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C、和平与发展相互对立,相互排斥D、和平与发展前后相继,因果相承【解析】本题考查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和平的环境,经济才能发展;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只有各国经济发展了,才能减少战争,维护和平.【答案】 B5、20世纪的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本质上反映了()A、和平力量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B、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C、局部战争仍然频繁发生D、时代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变化【解析】A说法片面,没有涉及经济发展;B 只涉及经济发展,不符合题干含义;C是事实,但与题干不相符;只有D符合题意.【答案】 D6、邓小平说:“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这句话最能说明()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B、新的世界大战是不会爆发的C、发展是和平的保障D、第三世界的落后和贫困是潜在的战争威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发展辩证关系的理解.邓小平讲话中前两句话是指发展,后一句话是指发展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发展是和平的保障.【答案】 C7、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①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恐怖势力④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等.【答案】 C8、(2015·衡水高二检测)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的瓦解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解析】材料反映了冷战结束以后,局部战争不断的世界局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 B9、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消除贫富差距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D、消灭霸权主义【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20世纪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答案】 C10、“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下列符合材料观点的是()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③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④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伊朗同美国的斗争连日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称美政府已决定把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国际恐怖组织,伊朗总统内贾德则针锋相对宣布伊朗已成为“核国家”,并公开称伊方已有超过3 000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投入运行.随即又有媒体说,美国已拟定针对伊朗的“三天闪电作战计划”,伊美两国关系似有加剧紧张之势.材料二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不到20%,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答案】(1)材料一:和平与安全问题;材料二:发展不平衡问题.(2)材料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超级大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插手地区事务或他国内政,以争夺和控制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局部地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材料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贫穷与落后.(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原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力.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材料二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时代主题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主要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2)主题:和平与发展.原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争的毁灭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1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和谐音符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4年2月17日,埃及东北部西奈半岛当天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4名韩国人死亡,21人受伤.受伤人员中的大部分是韩国游客……材料二针对联合国安理会12日一致通过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的第1874号决议,朝鲜外务省……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朝鲜核试验的第1874号决议.——据新华社平壤2009年6月13日电(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世界发生了两次灾难性的战争后人类为追求和平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它们给人类留下哪些共同的启示?(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除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之外,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战争的后果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战争的主观认识,既要联系以往战争的相关史实,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又要认识到和平同时并存,然后结合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进一步说明.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根据材料“恐怖袭击”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和平会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际联盟,签署《非战公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联合国.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与破坏,应该及时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2)战争与和平贯穿于人类社会,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地区动荡、能源短缺等问题.。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6.2含解析
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促使二战后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的原因有()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促使人民反思战争的教训②冷战的兴起③朝鲜战争的爆发④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于1949年4月。
【答案】 C2.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参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文化人士有()①爱因斯坦②罗素③罗曼·罗兰④郭沫若⑤毕加索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注意题目限定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
3.如图为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其中提到的国际和平年是在()A.1982年B.1986年C.1985年D.2001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 B4.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激烈的大学生抗议活动的事件是()A.美国侵入朝鲜B.美国侵略越南C.美国侵入柬埔寨D.美国干涉中东地区【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答案】 C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有五亿多人签字的宣言是()A.《人类的危机》B.斯德哥尔摩宣言C.《罗素—爱因斯坦宣言》D.《国际和平宣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是1950年3月发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内容。
6.“我作为人向人类呼吁:切记你是人,除此以外都把它忘了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你们面前,除了全体死亡以外别无他途。
”这段材料应出自()A.《人民能够扭转局势》B.罗素给爱因斯坦的信C.《罗素—爱因斯坦宣言》D.《人类的危机》【解析】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做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这则材料表明了人类的危机。
【答案】 D7.(2015·盐城高二检测)“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与保障人类的未来。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2.4含解析
2.4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①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②暂时解决了欧洲的安全问题③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④是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解析】《洛迦诺公约》保证了德法和德比的边界,并提出通过国际仲裁解决国际争端,改善了法德关系,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
德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后来又成为国联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标志着德国政治地位的提高,也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
【答案】 A2.造成鲁尔危机的两个国家是()A.英国、法国B.法国、美国C.法国、比利时D.比利时、英国【解析】依据课本基本史实可知鲁尔危机是法国和比利时出兵鲁尔地区引起的。
【答案】 C3.20世纪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有些国家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有些国家”指() A.美国、日本、德国B.苏联、日本、德国C.日本、意大利、德国D.美国、意大利、德国【解析】本题题干的时间要求是“20世纪30年代”,而30年代实施侵略扩张的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
【答案】 C4.在洛迦诺会议上分别同德国签订《仲裁条约》的国家是()A.法国、比利时B.法国、波兰C.法国、英国D.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解析】由课本史实可知,在洛迦诺会议上,德分别同法、比签订了《仲裁条约》。
【答案】 A5.右图为国际联盟成立时的场景,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C.在国联的组织下,缔结了《非战公约》D.国联的成立是历史的倒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故A错误;在国联的组织下,缔结的是《日内瓦议定书》,故C错误;国联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D错误。
A、C、D排除,选B。
【答案】 B6.如图为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
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选择的是德军被首次打败的战役。
A项战役中,德军没有被打败,B、C、D三项中的战役都是德军被打败的战役,但发生时间最早的是B项。
【答案】 B
2、中途岛战役美军以少胜多的因素不包括()
A、日军战术陈旧
B、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
C、日本舰队主力过于分散
D、日本军事装备落后
【解析】可用排除法,当时日本的军事装备很先进。
【答案】 D
3、二战中,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的战役是()
A、西西里岛战役
B、阿拉曼战役
C、开罗战役
D、莫斯科战役
【解析】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标志着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答案】 B
4、下列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战役②阿拉曼战役
③不列颠战役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四个选项,C项符合。
【答案】 C
5、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对法西斯国家的蔑视
B、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C、进行莫斯科保卫战
D、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阅读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苏联人民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为B。
A说法不准确,C体现的是具体战役,D不符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开始。
【答案】 B
6、“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符合上述观点的典型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不列颠之战
【答案】 B
7、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在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
因此,
有些苏联史学家戏称,这是苏联红场阅兵史上一场最“不堪入目”的阅兵。
不过,在众多史学家眼里,这却是苏联军民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苏联在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红军战士只能节衣缩食
B、那场阅兵是一场不光荣的历史
C、苏联在当时面临极为严峻的外部形势
D、苏联军队纪律非常散漫
【答案】 C
8、“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
……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苏军的顽强抵抗,死死拖住了德国的精锐部队,为苏军的大反攻赢得了时间”。
这是下列哪一战役中的情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柏林战役
【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了巷战的作战方式,同时,结合材料中的“苏军的大反攻”可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 B
9、现在,中途岛海战已被设计成网络游戏,并为众多玩家所喜爱。
当年这一战役()
A、使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
D、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标志
【答案】 C
10、朱可夫元帅回忆:“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
”“同样的意义”是指()
A、都是本地区战场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B、都是美苏盟军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
C、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性战役
D、都是蒙哥马利指挥取胜的
【解析】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A;两次战役都不是美苏盟军所取得的胜利,排除B;蒙哥马利指挥的是阿拉曼战役,排除D;两次战役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性战役。
故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14日占领莫斯科。
但是,莫斯科经过一场大火已变成一座空城,10月13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冬天来临,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
在饥饿、寒冷和俄国军队的不断袭击下,法军伤亡严重,仅剩几万人回到法国。
材料二1941年,希特勒调集180万人,实施“台风”行动,要在冬季到来前攻占莫斯科。
可事与愿违,不仅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且11月3日,第一次降雪开始了,没有御寒装备的德军陷入冻馁之中。
到12月初,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
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伤无数,苏军乘机反击,歼敌50余万,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处于不同时代的拿破仑与希特勒为什么都企图征服俄国(苏联)。
(2)在莫斯科,俄国(苏联)军民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方法有何差别?
(3)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欧洲战场呈现什么局势?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
【答案】(1)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与希特勒时代的德国都企图称霸欧洲乃至世界。
俄国(苏联)的社会制度与法国、德国不同;俄国(苏联)是欧洲大国,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2)对付拿破仑:制造空城,利用严寒,诱敌深入;在敌人退却时不断袭击。
对付希特勒:集中兵力,利用严寒,奋力抵抗。
(3)局势:德国军队征服北欧、西欧许多国家,锋芒正盛。
丹麦、法国等国投降,唯有英国在勉强抵抗。
意义:消灭了法西斯军队,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乱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部署;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客观上支援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军在马马耶夫高地和火车站与德军交战,一星期中车站易手13次;苏军中士巴甫洛夫等24名战士在一幢大楼中顶住德军反复冲击58天;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三千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
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
材料二中途岛战役前,美国情报人员发现日军电报中频繁出现地点代号“AF”。
为确认该地是中途岛,中途岛驻军用被日军破译的密码向美军司令部发出电报,抱怨岛上由于蒸馏水系统故障而缺乏淡水。
不久,美军再次截获日军情报部门发给大本营的密电:AF缺乏淡水。
AF的谜底终于被揭开。
材料三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温斯顿·丘吉尔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战役名称是什么?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所述的事件对战役的发展有何影响?战役的结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有何影响?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丘吉尔的话?
【答案】(1)斯大林格勒战役。
它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它使美国了解了日本的作战计划,从而得以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日本。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从此美国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3)阿拉曼战役后,英国掌握了北非战场主动权,一步步走向胜利,因而丘吉尔的话是有道理的。
13、阅读下列材料:
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
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
虽然我丝毫不想贬低英军的功绩,然而我仍不得不给他说明: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集团军规模的战役,而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却有好几个方面军。
它们进行的是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战役,其结果是在伏尔加河、顿河地域,并随后在北高加索地域消灭了人数众多的德军及其盟军的集团。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一战役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开端……
——《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下册)
请回答:
(1)蒙哥马利和朱可夫对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有何不同?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这两次战役?
【答案】(1)蒙哥马利认为两大战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朱可夫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无论是从战争规模,还是从战争影响方面,其意义远远超过阿拉曼战役。
(2)衡量一场战役的历史意义,不能单纯强调其规模和双方的伤亡数字,而必须考虑它对战争的总体进程和全局的影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由各国军民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完成的,而不能只依靠某一战场的某一战役而单独实现。
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规模、特点和作战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各自战场转折性的战役,其作用和意义都是独有的和至关重要的,是任何其他战役所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