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治印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
因生活清苦,闻一多在任教之余还挂牌治印,以补无米之炊。
闻一多早年留美学过美术,对金石甲骨很有研究,在篆刻艺术方面造诣很深。
众多友人联名刊登广告,为闻一多招揽生意。
闻一多虽然以治印谋生,但并非凡付钱者他都给刻。
当时囊括军政大权的云南省代主席、“一二·一”惨案的刽子手李宗黄,曾送来上好石章一方,让他治印,并称酬金从优。
闻一多却断然将石章退了回去,宁肯饿死,不事权贵!而另一方面,他又主动为吴晗、朱自清、吴有训等教授甚至一些同学刻印。
他在给华罗庚教授的印章边款上,还刻下如此意味深长之词:甲申岁晏,为罗庚教授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
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深挚之情谊,跃然章上,很多人都以能得他刻之一章为快事。
闻一多治印,有时还有想不到之急用、妙用。
当时由潘光且、闻一多、吴晗、费孝通等人创办的后来影响甚大的《时代评论》周刊,因急于登记备案,闻一多便连夜赶制社章。
后来民盟云南支部为防止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和破坏,决定各种文件均用化名的个人私章代替行文。
当夜作出决定,闻一多通宵不眠,立即刻成代表民盟各部的四枚印章。
后来,屡经战乱,国民党反动派又抄了闻一多的家,印章大多散失,但那枚《时代评论》周刊的社章以及代表闻一多所分管的宣传部的那枚“杨亦萱印”,至今犹在。
这些印章,同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一样,依然闪射着不屈者的战斗光辉。
【拓展心语】文章从闻一多先生生活中的一件琐事——闲暇之时治印以贴补家用着手来写,视角独特,表现了先生家境的窘迫,显示了先生不事权贵的铮铮铁骨,道出了先生做人的品格。
他为华罗庚教授治印并篆刻铭文,凸显出先生的几多雅趣和对友人的几多深情。
沿着英雄的足迹追梦1.我不爱那些抱着麦克风大吼的摇滚歌手,也不爱那些大红大紫的电视明星,我只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看,静静地审视所有的革命先烈,看他们披着被血染红的旗帜,双眼怒视远方。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 》等。
•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朱自清称他“诗歌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 人。”(《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 了新格律诗派。后期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 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 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 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 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 变得不平常。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 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 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 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 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 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 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 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锲而不舍 qiè 潜心贯注 qián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校补 jiào 漂白 piǎo 深宵 xiāo
赫然 hè 衰微 shuāi 钻探 zuān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 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炯炯目光 jiǒng沥尽心血 lì• • • • • • 来自 • • • • • • •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 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 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 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 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 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 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 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 断”,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 “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 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
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 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 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 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 “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哪。里为过
•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渡段方?面“说”了就 “做”的特点。
•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 进行小结,第八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 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 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 不一般的。
四人小组讨论P98.三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 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
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先生还有 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
•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起关联和 呼应紧密的作用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 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 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 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
用。
•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那令人尊敬的 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行、 作风好像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 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2。 闻一多阅读理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正课1。
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
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写闻一多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说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
质疑: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
质疑: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 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 •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 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 • 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 作风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认真研读课文3、4、5段和16、 17、18、19、20段体会文章语言。 1、字词凝练,句式整齐, 音调铿锵,给人强烈的感染。 2、语言生动形象。 3、语言精练含蓄。
•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诗兴不作” 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 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 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 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 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 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 “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 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闻一多简介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 主战士。诗集《红烛》, 集《死水》,表现出深沉 的爱国主义激情。
闻一多先生雕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闻一多先生画像
闻一多先生纪念馆
作者
臧克家 现代诗人 闻一多的学生
藏克家简介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 《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在 导师闻一多的帮助下,出版诗集 《烙印》,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闻一多先生被害后,臧克 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表 悼念。1980年,年已花甲的臧克家 再度回忆,写下了《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
•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 人。”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 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 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对偶句: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旳闻一 多旳说和做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作《 最终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献身民主事业
整体把握:
学 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1-7)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口旳巨人
写《古典新义》 行旳高标
起稿传单 革命家 (8-18) 大会演说
词语积累: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旳园圃, 即用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旳意思。诗兴不作,不是 不做诗,而是写诗旳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 不同。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旳事物忽然呈现旳样子。
潜心贯注: 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气十分激动,说
法十分畅快。
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 1. 文章分为几种部分?起止为哪些 段落?前后是怎样衔接旳,找出过 渡旳句子或段落。
文章构造
(7—8段过渡)
作为学者旳闻一多旳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劳,凝结 成《唐诗杂论》旳硕果;十年 艰苦撰写了楚词“补校”;又 向“古典新义”迈进。
历史上没有一种反人民旳势力不被人民消 灭旳!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 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旳光明就要出现了 。
• 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目 前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旳时候。我 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 们旳光明,就是反动派旳末日!(热烈 旳鼓掌)
• ……
•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 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觉得 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 !你们看见今日到会旳一千多青年,又 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旳青年决不会让 你们这么蛮横下去旳!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 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
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4、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二、七段是议论。 第八、九、二十段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 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 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他有他有
《 有 的 人 》
——
臧 克 家
还 活 着
的 人 死 了
已 经 死 了
的 人 活 着
部。 臧克家先生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说和做原文
说和做原文《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生动形象。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 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 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 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 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 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 ……钻探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 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 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 ”“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 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 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 ”“向……迈进了”“起先 小声说”“ ……呼 迈进了”“起先, ”“向 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 ”“警报迭起 警报迭起” 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 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问题研究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 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 年代, 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 许多爱国诗篇。 20年代末起 年代末起, 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 的深入研究。 的深入研究。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 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20年代末 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 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 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 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超级精品包(名篇精品-2.doc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单位租用个人充值QQ:448966300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1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
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 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 2 精选典型事迹。
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
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
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
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
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
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
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2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
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 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 2 精选典型事迹。
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
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
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
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加一个过渡段会更好。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
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
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
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 光”“头发零乱”“昂首挺 胸”“长须飘飘”“目丌窥园”都 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 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 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 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 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读音检测:
臧 zāng 衰微 shuāi 心会神凝 ní ng 慷慨kāng kǎi 锲而不舍qiè 校补jià o 迭起dié 沥尽心血 lì 潜心贯注 qiá n 兀兀穷年wù 一反既往 jì 气冲斗牛dǒu
迥乎不同 jiǒng
目不窥园kuī
群蚁排衙 yá
词语解释: 锲而丌舍:镂刻丌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呾力量。 一反既往:完全不过去的情况丌同。 迥乎丌同:很丌一样。 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 星宿名。泛指天空。 潜心贯注:用心与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聚合集中起来。
人物形象分析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1语言描写: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 说。”“人家说了也丌一定做,我是 做了也丌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 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呾 谦虚美德。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 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丌准备再跨进大 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8—20
作为革命家的闻 一多的说呾做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先生的 追悼会上作《最 后一次讲演》, 壮烈献身。 献身民主事业。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丌说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能力拓展
1、“说”或“做”的相关成语或名言。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出必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必行,行必果
讨论
1、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 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 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 强盛而读书” 等等。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2、精于剪裁。
作者简介
臧克家( 1905—2004),现 代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 《老马》 《自己的写照》,抗 战后出版了《从军行》《淮上 吟》等诗集。解放后出版的诗 集有《春风集》《欢呼集》 《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 钊》等。
资料链接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 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 沉的爱国激情。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 写还有细节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 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 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 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 胸、长发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 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 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 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 C ) A.弥高(满) 锲而不舍(刻) B.兀兀穷年(一年到头) 诗兴不作(起, 发) C.迥乎不同(差得远) 沥尽心血(滴) D.目不窥园(从缝隙中看) 气冲斗牛(凶猛的牛)
拓展阅读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画出你认为值得赏析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 还 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批注: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 们 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 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 第一步。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
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历历在
目,触手可及。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 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 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 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 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 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 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 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 明就要出现了。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 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 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 你说出一两个类似闻先生这样 的人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是怎样表现作为学者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 对于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 是怎样表现他的“说”和“做”的?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做 不畏凶险 走在前头 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
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向全国人民呼喊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3.著《古典新义》, “何妨一下楼”。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 1899~1946 ) —— 集 诗 人 、 学 者 、 民 主 斗 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红烛》 《死水》 《七子之歌》
学者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革命家 “最后一次讲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 知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
2、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找出两者之间的过渡句。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7--8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 臧克家于 1930 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 考试成绩发布,一位 20 多岁的考 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 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 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1932 年回清华 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 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 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 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 了。”可见相知之深。 1933 年臧克家准 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 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 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 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 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 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 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 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 年代,两 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 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 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 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 1944 年 10 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 月 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 又一首的新诗,并于 1933 年出版 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 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 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 多》以示悼念。 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 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诗兴不作”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 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 年代, 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 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20年代末起 年代末起, 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 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后, 澳门回归之后,《七子之 传唱大江南北, 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 观众的强烈反响。 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 的歌词就是七十多年前一 首题为《七子之歌》 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 诗中的第一篇。 诗中的第一篇。作者就是 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 一多。 一多。
臧克家
臧克家
著名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 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 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 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诗 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解放 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 《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 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 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 许多杰出人物, 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 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 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 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艺术家,你在语文课和课外 艺术家, 工程师 艺术家 一定读过不少名人的传记, 一定读过不少名人的传记,知道很多名 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 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请讲讲你认 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断, 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断,看谁 讲得生动有趣。 讲得生动有趣。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 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 一个病人。 •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 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 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 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 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
运用四字短语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对偶句
1. 2. 3. 4. 5. 6.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
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 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 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吗?
•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 糅合起来写。 •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 “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 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 “做”?
1. 搞政治传单 2.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 参加游行示威
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 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 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 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 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 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 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 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 领全文, 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 生写作《唐诗杂论》 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 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 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 日的敬业精神, 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 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 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死水》动时, 闻一多 五 四 运动时, 在北京清华读书, 在北京清华读书,他参加学生 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 运动 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 会议。 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 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 月回国后, 年 月回国后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抗战八 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 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 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 抗战不胜利不剃去 表示了抗战 到底的决心。 年后, 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 年后 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 是奋然而起, 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 争取民主的斗争。 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 惨案发生后, 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 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 献出宝贵的生命。 献出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
著名诗人、 著名诗人、学 爱国民主战士。 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 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红烛》 闪烁 诗集《红烛》,闪烁 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 年出版第二部 诗集《死水》 诗集《死水》,表 现出深沉的爱国激 情。在这以后致力 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 骚》 ,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 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 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 他都收集起来, 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 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 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 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 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 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 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 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7.请根据《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拟对联, 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闻一多唐诗杂论严谨治学 上联: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
8.请阅读朱自清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 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 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 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18.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例如“他正向古代典 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 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 “钻探”。这样写也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 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 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我们的老师,把教育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 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 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 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呢?我们一定会用累累 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战士闻一多
• 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结构 第一部分(1—7) 内容 特征
作为学者的闻一 多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
作为革命家的 闻一多的说和做 “说”了就 “做”, 既“说”又“做”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 “说” 具体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 表现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前期: 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 争取民主的战士,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 料来证明?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 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 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 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 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 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 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 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 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 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 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 闻一多》以示悼念。
2、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 上有什么特点?前期和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 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 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 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 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 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 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 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 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 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德育:5、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目标1,夯实基础。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1. 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并复述课文。
3. 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三、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为下列点字注音。
典籍.()赫.然()独裁.()迭.起()迥.乎不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运用,选用下列一个词语进行造句。
仰之弥高沥尽心血炯炯目光4、形似字辨析。
载炯籍裁迥藉栽(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写作背景闻一多(1899~1946),生于湖北浠水。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中国诗人,文史学者。
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
闻一多十分爱才,对学生独创性的意见十分重视。
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一多先生独具慧眼,招至门下的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先生的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专著。
后人集有《闻一多全集》。
四、文本学习(一)整体感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
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五、本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也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这篇文章。
板书设计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目标22、研讨课文重点语句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结构,知道课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课文。
二、文本学习(二)研读课文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结合课文重点语句,说说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