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共37页文档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可在把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用词和句式选用角度进行赏析,如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关键词在于“不同角度和和层面"、“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及采取的“发掘方式”。
三者的交相配合构成了探究能力考查的基本内容.(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散文的意蕴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散文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鉴赏与评论首先应该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
要边读边想,边想边关注重点词句、重点文段.精读,而不是略读、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跳读。
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
对文本的阅读,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像以前的高考小作文,完全是独立于阅读文本之外进行写作。
所以,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鉴赏点或评论点),一般来讲,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但中学语文考试是考查考生初步的(或“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上有“某个”或“一个”(或“两个")角度的要求,一旦选定分析角度,就要集中笔力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六高考作文技法指导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从材料中也可以抽取出鹿、狼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多元 关系。 分析材料可知,这三者之间是条件关系:鹿没有了狼这样 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饱食终日,数量大增,人们似乎达到 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没有了生存压力,于是 体态愚笨、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 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联系实际,我们不 难想到人类的生活。 如果像材料中的鹿那样,没有生存压力,人 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 正如古人所说,“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据此可立意为: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五) 由此及彼法———理解寓意,联系实际 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 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进行“ 由物及人” “ 由事及理” 的联想,进而找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人 生哲理等,挖掘内涵,确定立意。 [材料] 枭逢鸠,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 曰:“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 子能更 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 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 为什么呢?” 猫头鹰 说:“ 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 “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 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 材料 2] 美国《 新闻周刊》 评选出了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 界最具影响力的 12 大文化国家,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华文明 绵延数千年,中国文化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 在文化交 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要形成清晰的 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 个维度需要关注。
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
五个方面的能力:确认定语句的能力;信息的转换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根据已知推断未知的能力。
18
金太阳教育研究所 李庆久
2008高考试卷分析之(三)
考生答卷情况及复习攻略
liqingjiu2003@
第二大题:社科类说明文阅读(2-5)
①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 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 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 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 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16
金太阳教育研究所 李庆久
2008高考试卷分析之(三)
考生答卷情况及复习攻略
liqingjiu2003@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1-1)
3、考点攻略: ④组词定音。一时难以判断“脾pǐ胃”的注音是否正确,这时应该赶快拿“脾 这个字另组几个词,例如“脾气”“脾性”,由于我们平时不可能读“脾pǐ气” 们都是读成“脾pí 气”,借此可知“脾pǐ胃”的注音是错误的,应该注为“脾pí ⑤邻里相推。在“开辟、复辟、鞭辟入里、开天辟地”这一组词语中,我们怎 样迅速判知“鞭辟入里”的“辟”应该读“pì”而不应读“bì”呢?因为我们借助 开天辟地”这两个词语可知“辟”有“开”的意思,于是我们判知“鞭辟入里” 也应该是“开”的意思,否则怎能“入里”呢?我们借助“入里”而判断“鞭辟 的“辟”有“开”的意思,也应该读“pì”。这组词语中只有“复辟”的“辟”没 的意思,所以应该排除“复辟”。 4、复习建议: ①高度重视。位置、心理。 ②界定范围。 ③纠错本。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1-1)
【全优课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 第2章 专题2 第4节 品析艺术技巧名师课件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 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 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刘四爷的“虎相”和“虎气”。
【整合点拨】 肖像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 描写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 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 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 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方面。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 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 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 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 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 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 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 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 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 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 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 念头。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5 第1讲 体验高考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第1讲体验高考真题,把握备考方向[考点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中国当代文学
表议论,点睛结尾;开头往往欲扬先抑,中间出现 明显的转折,而最后必然点题。)
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这些特色成为 当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杨朔模式”。
四、《雪浪花》内容简析
《雪浪花》是杨朔的散文名篇,
也是非常具体地体现“杨朔散文 模式”特点的一篇作品。
四、《雪浪花》内容简析
1.散文开篇,即是写景,写海浪
实并举,轻重相宜却是其它挽悼文所欠 缺的。文章并不止于简单的对人物形象 的复制,而是常常在叙事描写之中,夹 以精辟的议论,或尖锐的批判,或愤怒 的指斥,或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以深 化思想内涵。
第三节巴金《思路》的寓意
《思路》这篇作品别有寓意,是《随想录· 真 话集》中很值得深入品味的一篇散文。文章 分两章。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作家在经历浩劫、 步入暮年之后,深刻地意识到思想不能像风 车一样,“风一吹风车就不能不动”。善于 总结历史经验,从极为普通平淡的世相中, 发掘出看似平凡却并不普通的道理,正是巴 金的高屋建瓴之处。
四、《雪浪花》内容简析
提醒注意: “是叫浪花咬的”这句话。 这是全文的“文眼”。
四、《雪浪花》内容简析
3. 中间 :开始记事写人,叙述了老泰山解放前受 帝国主义欺负的经历;解放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渔 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 4.文章结尾处:作者开始点睛,“我觉得老泰山恰 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 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 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照应开 头“是叫浪花咬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二、教训: (1)由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
十分自由的散文变得不自由。 (2)散文书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高考语文新精准大一轮精讲课件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阅读阅读技法
把握文章结构与线索
梳理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理清文章的层 次结构。
抓住线索脉络
注意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把握文 章的叙事线索。
概括段落大意
对每个段落进行概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 结构和内容。
分析语言特色与风格
01
品味语言风格
散文语言风格多样,如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华美绚丽等,要仔 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03
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辨别不同类型散文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叙述为主,注重人物、事件、景物的描绘, 通过具体细节展现生活画面。
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借助景物或事物表达作者的 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
议论性散文
以阐述观点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思考。
分析语句结构
理解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不同句式的特点和 作用,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感悟语言风格
品味散文语言的朴实自然、清新明快、含蓄 深沉等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寻找中心句等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情感倾向
挖掘隐含信息和意义
01 注意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理 解其隐含的意义。
02 分析文章中的意象、意境,领悟其深层内涵和艺 术魅力。
03 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 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04
鉴赏评价能力培养
品味优美语句及段落
识别关键词句
注意散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 分,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 达效果。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散文阅读 课时10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学类阅读•小说板块二学案10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1.构建小说艺术技巧知识网络,重点掌握人物描写和语言两大艺术技巧。
2.能够赏析小说艺术技巧,精准答好艺术技巧赏析题。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浙江卷《逛》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6分)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①小说艺术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考查的重心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要求能准确判断技巧,细致分析表达效果。
②艺术技巧赏析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实施,这方面的命题将会加强。
2021浙江卷《麦子》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4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6分)人物语言赏析2020浙江卷《雪》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语言赏析2019全国Ⅰ卷《理水(节选)》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写人手法赏析命题特点①小说艺术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考查的重心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要求能准确判断技巧,细致分析表达效果。
②艺术技巧赏析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实施,这方面的命题将会加强。
全国Ⅱ卷《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写人手法赏析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细节描写作用2018全国Ⅱ卷《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语言赏析知识图要前备知识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课件:三任务组三任务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
2.分析表达效果,要兼顾自身和文本 叙事艺术赏析题,重在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时,一要紧扣自身的效果。它 不像其他技巧那样分析效果与自身关系不大,它是紧紧相连的。所以,必须掌握 每种叙事技巧自身的表达效果。二要紧扣文本分析效果。要有关联意识和综合 意识,从情节、人物、主题、环境、读者等多方面考虑。
【即学即练】 1.阅读小说《赵一曼女士》(阅读材料见任务一【典例2】),回答问题。 (1)分析本文叙事视角的特点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叙述赵一曼的故事时使用了插叙和补叙,请指出来,并分别说明其好 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叙事视角的特点及作用 叙事视角即叙述视角,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
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 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称零聚焦,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 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读者只是被动地 接受故事和讲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 鉴赏表达技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 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 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 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 ,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 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 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 的种种伤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 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 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 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主要表达技巧的能力。赏 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 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答案 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 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 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 1.“逸”比“奔”好:“奔”指跑得急快;“逸”有 逃失、纵奔、奔不能止之意,写出了马受惊失控、恣肆狂 驰的状态。
2.“践死”写出了死的状态和责任;“毙”“死”都是失 去生命的意思;“杀”是使之失去生命,更能表现出犬死 的责任在马。
3.⑤(以“犬卧”可看出犬死的责任完全在马)
2024届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报告文学阅读——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教学课件
7.关于文本一的第五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娶亲无端被炸,当局竟推脱“窥望不真”,这样的悲剧虽是偶发,却掩盖不 住当局视生命如草芥的反动本质。 B.太原城里的百姓拥挤着去看杀人展览,他们的表现与《阿Q正传》里的看客如出 一辙,足见其冷酷、愚昧和麻木。 C.当局颁布奖励告发的条例后,发生了山大校役受“赏洋”诱惑而诬裁大学生的事 件,更加剧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 D.两则“新闻剪集”都是特意从“官方报道”中摘录的,为的是借“官方媒介”以 追索真相和证据,达到讽刺效果。
文本二 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逼真地写出了山西反 动统治者在“防共”措施下所造成的“流言所播,草木皆兵” 的情景。作品同《包身工》一样,克服了过去报告文学只偏 重于报导事实而不注意艺术加工的缺点,标志着我国年轻的 报告文学的显著进步。
(节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太原发“好人证”的荒谬制度,将零散的场景缀连成篇,再现了混乱恐 怖的社会图景和百姓的压抑生活。 B.厨子是个染有市侩习气的小人物,虽是“道地一等好人”,最终也免不了被抓受 罚的下场,作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C.“新闻剪集”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奇闻丑态,而且揭露了被刻意隐藏的事实真相, 起到了针贬时弊、抨击劣政的作用。 D.本文暴露并谴责了抗战前夕军阀的反动统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游击队的活跃, 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的怀念和向往。
【KS5U推荐】考点4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
常见设问形式有:1.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词、句、段)内涵的理解。
2.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原则是:1.立足文本。
尽管是探究题,但是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要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发掘。
2.讲究深度。
探究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见解,得出一个结论,考生要围绕题干中的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3.有理有据。
首先给出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实际支持观点,最后回扣观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诚实的考验【英】赤哥黎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维持生计,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多恩把钱给了他。
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
“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则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
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
塞夫告诉他,靠狩猎他能够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二十四)第5单元第一节整体感知
考点集训(二十四)第5单元第一节整体感知对应学生用书p466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下的许多文学评论,似乎存在着一种“春秋笔法”式的写作套路。
“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落笔时用某些字眼分明而又含蓄地寄寓褒贬,这是中国古代撰写史书的方式。
史书的首要功能是记录事实,倘若还有史家自己的立场“一字春秋”地藏在文本背后,那是惊喜;而文学评论的本职是表达态度、亮明褒贬,如果连态度都遮遮掩掩,那是失职。
当今,赞美别人的评论文章很少“失职”,优点说起来一二三四清楚明白,先不论文章本身写得怎样,远观总归是花团锦簇。
出问题的大都是那些想批评又不好意思批评的文章:总不能全说坏话吧?得肯定为主。
但作品实在写得不好,纠结半天,只好先“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说什么主题?赶紧把脑中古今中外文学名篇都翻找一遍,下笔梳理一下相关主题的演变谱系,然后写“这篇小说又为某主题的文学长廊增添了新的形象”。
语言什么风格?民间一点叫“丰富充满活力”,学院风格说“长于刻画复杂经验”。
人物关系怎样?一个人叫“独语的魅力”,两个人分分合合可谈“自我与他者”,多人扯不清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处境”。
搬出几个西方大理论家的名字,用那套驾轻就熟的理论阐释装点一下,字数差不多就行了。
全程都在躲着文本说空话,终究有点良心不安,犹豫再三后在文末留下一截遮遮掩掩的“真话”尾巴:“这篇小说,虽在某方面、某角度还存在较明显的提升空间,但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篇较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
”“虽……但……”“较明显的提升空间”“总体看来”……太多的玄机和顾虑,令这些句子显得不堪重负,疲倦且荒唐如一个出门远足的人穿反了两脚的鞋子。
这些套路很大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病历”。
偶尔写下这类句子,我都会痛苦:我清楚这“春秋笔法”对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存在巨大的杀伤力,文学评论如果完全堕落为内部流通的“黑话”“暗语”,那它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
就广大读者而言,倘若他们读了原作,会不会觉得受骗?对文学评论失去信任?接受了错误的引导、以劣为佳,审美水平被大幅拉低?作者也未必获益,该改进的问题没有被戳破,今后的写作依然会反复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