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教育教学案例全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生态教师:余元虹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为之不懈努力实施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关键要素为核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类社

会在地球上的永续生存与发展。当今,它不仅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和环保专家关注的话题,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大众媒体和学校教育中的流行词语。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们看得到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其它地方的环境状况,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对有关人与环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以他们感性认识为背景,引导关注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讨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三、教学设计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背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同学、教师、活动、思考带来的教育契机,“生命”对同学来说总是充满着好奇。在一次《我小时候》的活动中,同学们对“生命”甚是感兴趣,都在议论:“我是有生命的,我会说话,长得壮!”“小狗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跑。”“小鸡、小鸡爸爸、小鸡妈妈也是有生命的。”“那小树、小花呢?他们可不会说话,没有眼泪的。’’‘‘应该有,它有几岁?”“小草不会动,也不会走,踩踩它也不哭……”是呀,小花、小草等植物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踩踩它也不会哭呢?同学们的这些好奇、疑问,提供给教师很多的信息,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以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通过一定的活动有意识的请同学探索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问题,如果行,那它的联系点或者说突破点又是什么呢?对大班同学来说其可操作性又是怎样呢?

在经过观察、查阅和思考之后发现:

(1)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倡导让同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和尊重周围的植物,最重要的是让同学感受植物与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面对周围的植物,欣赏植物、喜欢植物,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2)在所查的有关开展有关植物的活动设计中,很少有从生命的角度引导同学以

联系的观点来探索植物,更多的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或单纯地认识几种植物而已。

(3)探索植物是否有生命,可以从“生命”的构成要素出发,更多地把植物与同学自身建立联系,如同学有年龄,树木有年龄;同学会长高,植物也长高等,同学易于理解、感受生命的特征。

(4)此活动在大班开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中学周围具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绿

树成荫、品种繁多、季节变化鲜明,又拥有附近的植物园等风景区,可以说周围丰富的植物

资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在环境中、关于环境、为了环境”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意识很强,为实现有效指导同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把活动拓展设计成系列活动,确定了总的探索目标:

(1)知道植物与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家、有它的年龄和自己的本领,会不断长大,感受植

物成长的条件,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2)在成人的引导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植物的各种秘密,乐于参与探究活动,

对植物有一定的好奇心。

(3)喜欢植物,欣赏植物,学习用一定的方法照顾植物,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二、从活动准备的那一刻就凸显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

由于活动探索的对象是植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同时,请同学爱护植物就应该从认识和爱护自己周围的植物入手,鉴于此,我把同学学习的“课堂”放在了周围的植物上,把活动的准备工作更多地用于观察周围的植物:周围有哪些植物?哪些植物是同学会喜欢的?哪些植物可以纳入教育活动中来?如在探索植物的多种造型的活动中,

发现学校花圃中的盆景不多,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两旁只有光秃树干的梧桐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样“梧桐树模特秀”就引入了活动内容,盆景则成为请家长带同学去公园观赏的活动内容。调查“植物的家”“小树有多壮”“为中学的小树设计年龄卡”“爬山虎的爬墙活动”等都是中学周围的活动中展开的,这不仅利用了资源,也是实现了“为了环境”和“关于环境”

的教育,让同学更喜欢周围的植物,感受其中的美,更好地爱护它们。可以说环境不仅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更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

三、引导、探索、游戏共同构成的教法和学法

除了以上所说的环境中的教育方法之外,作为一次环境教育的探索活动,“帮助同学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是主要的目的,因此倡导同学的探索,让同学“亲历和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同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请同学自己测量,通过测量来感受树的不同粗细;“小绿豆发芽比赛”来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等,也就是倡导同学以“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中主动构建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经验和探索的习惯、方法和乐趣。这是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是真正服务于同学终身发展。

教师则根据同学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运用引导和游戏。引导法主要通过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暗示性的语言来实现。如提供具有多姿多彩的梧桐树群的环境,让同学在环境中观察梧桐树的不同的生长姿势,感受植物的造型美,“你能使小绿豆长得更壮吗?~‘植物能开运动会吗?”“猜猜植物有什么本领呢?”等激发同学的探索愿望和兴趣,引导同学观察、探索和表达。

另外结合同学的好奇心理和游戏精神,更多地运用一些游戏“有趣的年龄鉴定会”、“植物本领秀”“梧桐树模特秀”等同学喜欢的方式渗透于其中,寓教于乐,使同学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学习似游戏,游戏中学习”。

四、互动中推进活动过程

整个系列活动以同学关注的问题牢牢地抓住同学的探索欲望,以“疑惑”和“问题”突出活动的主题——植物有生命的吗?因此在系列活动中突出教师与同学的相互作用。

(1)师生以“问”和“答”共同构建话题,了解和展现同学的已有经验。如“小鱼的家

在哪里?”教师随着同学的回答由慢到快、夸张有加地进行;等展开同学富有生活经验的探讨活动。

(2)在同学快乐游戏中,抛出“植物能开运动会吗?”“植物的家在哪里呢?”“小树长

得有多壮呢?”等问题,引导同学思考。

同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假设告诉老师和他的同伴:“植物也有家,因为它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