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心理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荀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提出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道德品质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德行和修养。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使其修养和德行得到提高。

他主张通过自省、修炼、思考等方法,培养人们的性格和品德,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荀子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的核心,而人伦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荀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在这些关系中注重礼节、忠诚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合作共赢。

此外,荀子还关注了政治道德的教育。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为政育民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政府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职责心。

荀子强调了君主文化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人民能够从君主的言行中获得教育和启示。

荀子还提出了“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通过了解和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指导。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育思想方面,荀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本文将从荀子的生平背景、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当代德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够对荀子的德育思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荀子生平背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鲁国人。

他是鲁国贵族出身,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

后来,荀子辗转于齐国、秦国等地,广交朋友,游说列国,以求得到重用。

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最终在秦国痛苦地度过了晚年。

荀子一生致力于思想的探索和教育的实践,他对人性和政治的探讨尤为深刻,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 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贪婪、自私、残暴和懒惰。

这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如果不进行教育和约束,人就会沉湎于自己的私欲之中,无法顾及他人的利益,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德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唯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才能有效地控制人性的恶,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2. 德治天下荀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通过德育的实施,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习惯,使人心向善,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荀子认为,君子应该以德为先,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感化他人,使众人心服。

他提出了“民惟邦本,邦惟君主”、“君臣不得不尽忠一”、“民不得不愿以其财用一”等观点,强调了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和协作,提出了一种以德治国的理想模式。

3. 教育的重要性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让学校成为培养君子的地方,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荀子的教育思想探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 :陈春燕(1971 ~),女,博士, 教授。
孟宝芬(1991 ~),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 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孙安邦 . 白话荀子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98:15. [2] 孙安邦 . 白话荀子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98:352. [3] 孙安邦 . 白话荀子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98:115. [4] 孙安邦 . 白话荀子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98:5. [5] 孙安邦 . 白话荀子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98:67.
荀子的教育思想探析
文 _ 陈春燕 孟宝芬

教育教学
天 下
INSIGHT
摘要: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的教育思想中以培养“贤能之士”为教育目的、 以礼乐并重为教育内容、提倡锲而不舍和学以致用 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提倡尊师重师的教师观等。 系统分析其教育思想能对我国现代教育带来一些思 考。 关键词:荀子 ; 儒家;教育思想
荀子对成为老师的条件也有严格的标准。他 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 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5] 对当老师提 出以下要求:其一,要端庄,具有威信;其二,要 具备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三,诵读和 阐释要有条有理,不违背礼法并能按部就班,有章 法地进行教学;其四,要精通一定的道理并且富有 雄辩之才,能讲解明白所教知识。
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培养“贤能之士”为教育目的 旬子认为“贤能之士”包含三个层次。第一 个层次是培养士,荀子认为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 为俗儒。虽然士只是对“先王”之道、《诗》《书》 《礼》《义》有着肤浅的理解。但是社会是由不同 角色的人物构成的,所以这个层次人的培养是不可 或缺的。荀子教育目的的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君子。 荀子心中的君子是:言行正,理解四书,不奢谈以 往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制度,懂得学习当前治国 之道,由于愚笨不能回答上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问 题,但敢于承认自己的愚昧,不欺骗自己和他人, 表现出心胸坦荡。荀子教育目的的第三个层次是培 养圣人。在荀子的教育思想中,培养“圣人”是 他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为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 要求,他把懂得礼法、掌握广博知识的儒家学者和 善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作为培养圣人的标准,这和 孔子所谓的“君子”、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是 一致的。荀子在《儒效》中说过这样的话:想要从 低贱变的高贵,从愚笨变的聪慧,从贫穷变的富有, 可以吗?回答是:那只能学习了。那些学习的人: 能够付诸实践的,叫做士;能够勤奋努力、专心致 志,叫做君子;能够通晓所学的,就称为圣人。这 是关于荀子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例证。 2、以“礼乐”为主要教学内容 礼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社会规范的总和。 荀子坚持性恶论,所以更重视人外在的教化和改造。 荀子认为礼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政治制度方面,荀 子说:“礼是强国的根本,威行天下的道路,功成 名就的大纲,君主和群臣遵循礼就可以得到天下; 并非拥有坚甲利兵就能取得胜利,并非修筑高城深 池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并不是制定严苛的法令 和执行残酷的刑罚就可以建立威严。”在道德规 范方面,荀子坚持礼是道德标准,并把礼落实于君 臣、夫妻、父子、兄弟之中,体现为忠诚、和谐、 孝敬、恭顺等道德伦理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德行、修身立命的教育方法。

以下是对荀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

首先,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恶劣的,如果不进行教育和修行的矫正,人们就会沉溺于私欲,毫无底线的追求利益。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人的恶习,培养出道德正直、品行端正的人。

荀子主张以道德为本的教育。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绳,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他强调“修身”即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努力,才能使德性得到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个性出发,即“性”;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教育也应该关注人的生命问题,即“命”。

荀子提倡培养人的生活技能和健康的身体,认为身体的健康是实现自我的基础。

最后,教育还应该涉及到物质的培养,即“物”。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华,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作出成就。

荀子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师道为重,教师应该是充满威严和榜样力量的人。

荀子提出了敬业教育的概念,认为教师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他还提出了学生要以师道为尊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以师道为师,尊敬和听从老师的指导。

最后,荀子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自我反省和修正,在面对错误和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不断进步。

他强调了适度的自由和自主,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德育和修身立命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和品行的培养,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自我反省和修正,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

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

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

下面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

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念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字况,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荀学,强调人性恶劣,主张通过教育和刑罚加以约束来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体道德的塑造。

荀子的思想内容丰富,观念独特,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通过对人性的观察,提出了“性恶论”,即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的。

他认为,人性既有崇高的情感和道德,又有低级的欲望和冲动,人们在面临诱惑和刺激时,往往倾向于追求个人私利,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因此,荀子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严厉的刑法来约束和调整,才能使人们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通过种种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荀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王道论”,即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同时,政治制度也应该建立在某种理念的基础上,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主张国家应该通过设立官僚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刑罚来惩治罪恶行为。

他认为,人们普遍会徇私舞弊,违背行为规范,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服从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此外,荀子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他认为,人类是万物之中最具有智慧和意志的存在,人类的行为可以影响天地之间的运行变化。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修养心性,以达到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境地。

同时,他也强调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认为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方面应该自主思考和作出选择,而不是盲从和机械地服从命运的安排。

总体而言,荀子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负面的,因为他过分强调了人性的恶劣和人们追求自私利益的倾向,忽视了人性的善良和崇高的情感。

他的教育观念也过于机械和约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

此外,他对君主的要求过于苛刻,忽视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基础,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㈠“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

提出了“性伪之分”,“性伪之和”,“化性起伪”的观点。

⒈性伪之分“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

⒉性伪之合性与伪是区分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⒊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荀子以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可能性而已,从可能性到事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㈡论教育目的荀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㈢论教学内容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

㈣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⒈闻见荀子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但是感官又缺陷,因此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者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

⒉知荀子认为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惯”,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前所未有的事变,这就是知。

⒊行荀子认为行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㈤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荀子心论探析

荀子心论探析

力, 对于人 的行为具有抉择和导 向性 ; 此外 , 心的修养, 礼义的外在规 范和圣人的教化让心 能保持清 明,
实现 内在超越 , 实现 以心治性 , 使人达到知行合一, 最终实现人性 由恶向善的转变。
关键 词 苟 子 心 认知 之 心 以心 治 性
心 的观 念 在 苟子 的哲 学思 想 里 占有 重要 地 位 。荀 和“ 好色” , 心的欲望则是“ 好利” 和“ 綦佚” , 这些欲望也 子 主 张人性 本 恶 ,认 为人 天生 就 有对 于 物质 生 活 的欲 是人 向着为恶方 向活动的本性。其中 目耳 口体的欲望 求, “ 生 而有 欲 ” 是人 的本性 之 “ 恶” , 而这些 是 违 背道 德 只是 自 然本能之性 , 是属于 自然感观知能 , 并不涉及善 礼 义规 范 的 。因为 人性 这 种 向恶 的趋 向会 导 致社 会 秩 恶的价值判断 , 而“ 心好利” 则与人性善恶有关。 “ 利” 作
[ 所 以在他看来心与生俱来就具有认知 心是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 ,这种思维理性使心对 同时兼知之。”
于 感官 提供 的经验 能 有进 一 步 的判别 ,这也 为人 的 自 事物 的 能力 ,能 对事 物在 意 识上 产 生反 映从 而形 成一 然 本性 由恶 向善提 供 了可 能性 。耳 目的欲望 是 “ 好声 ” 定 的认知 。

谚 磊 ‘ 2 0 1 3 ・ 3

93—
CANG S ANG
“ 凡以知 , 人之性也 。” ( 《 荀子 ・ 解弊》 ) 既然心的认 虑之能和认知之功让我们看到了心是人实现避恶驱善 知能力是天生 的, 是人都具有的一种资质 , 因此认 知的 由恶 向善转 变 的基 础条 件 。心作 为 主体 本身 只提 供 了 能力也是人人都具有的。 在《 性恶》 篇 中荀子又提出“ 凡 人性 由恶 向善转变的可能性和导向性 ,要保证行为的 禹之所以为禹者 , 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 道德性 ,实现 以心治性 , 确保人性 由恶向善的根本转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1000字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姓荀氏,名轲,字文若,山东薛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荀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性本恶,教化成性,政治积极,天人合一等,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人性本恶荀子认为,天生人性是不善的,人的本能是贪婪、自私和欲望无止境,是偏离了道德规范的。

他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里包含着斗争、冲突和破坏,人的欲望往往超越了实际的需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荀子之所以认为人性本恶是有根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的。

如果人没有教育和约束,便会变得更加的自私和残忍。

他举出了许多人类存在但野蛮状态下的行为、如食人、抢劫、杀戮等等,来证明人性本恶的必要性。

二、教化成性荀子提出的“教化成性”是针对人性本恶所做出的改变。

他认为,教育和礼仪制度是人类文化和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和礼仪制度的进一步熏陶,人们的恶习可以得到有效的克制和消解。

荀子认为教育与礼仪的目的是要塑造好的习惯和品质,促进人的道德进步。

他说,“人性难改,但习惯可以使之改变,畜饲之禽,习养之,为人所驱策,则可为人驱策矣。

”荀子的教化成性思想认为,人在教育模式的约束下,可以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恶行。

三、政治积极荀子在政治上的思想,把虚、无为的政治思想置之不理。

相反,他提倡积极主义,主张“尽道治翕,纠奸卫权”,强调在政治活动中要有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高尚的品格修养,具有一定控制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能够担任政治领导者。

荀子认为,政治领袖应当具有“德治”和“汉武帝之治”的特点,即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刚强的意志和清醒的理智,是反腐败、反专制和提高公正行政的标志。

四、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宇宙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界中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人的行为和思维也都围绕着一定的公德和秩序展开。

他提出了天、地、人三者的“三纲五常”和道德方面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学习思想浅析———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摘要: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

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

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亦是集春秋战国时期诸家之大成的总结性思想家。

对其学习思想的探究,有利于对诸子学习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作为荀子思想体系基石之一的人性思想,无疑对其学习思想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其学习思想的论述,从根本上是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展开的。

儒家学派历来重视学习,从孔子开始就是如此,“好学”乃是孔子评价弟子及时人的最高标准之一。

到《荀子》,更是在将学习贯彻全书的同时,复以《劝学》篇专论学习问题。

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儒效》学习是唯一能够提高地位、提升智慧、获取财富的途径。

不仅如此,在荀子看来,学习,既有学成(甚至为圣人)的可能性,也有通过学习来限制人性之中恶端的发展以达到改恶从善的必要。

对人性的认识,是荀子整个人性思想与学习思想的基石。

在荀子看来,人出生之后,天性是相人性本身虽然同时包含着善端与恶端,但恶端却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使人性向善,就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限制恶端的发展。

而这种手段就是礼义师法的教化,“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进行教化,人性就会变善。

这种礼义师法的教化,无疑就是学习。

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十分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对《礼》的学习,礼论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普通人可以限制恶端,从而使得人性在发展的两个潜在路向上选择善端,最终出现善的人性。

可以看出,人性之中有善端,提供了人通过学习向善的可能性;人性之中更有恶端,只有通过学习来限制恶端的发展,才能达到人性向善。

荀子思想的特点和实践

荀子思想的特点和实践

荀子思想的特点和实践介绍荀子,字况君,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荀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荀子思想的特点和实践展开探讨。

荀子思想的特点一、人性本恶荀子的人性观念是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狂妄、残忍和欺诈的。

而道德、正义、智慧等美德,则必须通过教育、训练和法律的规范才能培养出来。

荀子认为,人性与天性不同。

人性本恶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思维不足以控制其本能的欲望和冲动。

因此,唯有通过教育来训练和规范人的行为,才能使人性得到改善和升华。

二、王道统治荀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以王道统治为主导。

他认为,天下需要有一位贤明的君主来领导和管理政治,保护人民安危,推动社会发展。

而这位贤君应该强调的是“德高望重,言必信行必果”,以此来树立威望和信仰。

此外,荀子认为大家需要通过禁欲主义来达到道德的提升,即对自我的压制和约束,以及主张权力平衡、财富公平等公正的原则。

三、道德观念荀子主张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观念是“中庸”。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中正之道,坚守节操,保持中庸之心。

与此同时,荀子也倡导了道德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观念,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中庸之道。

四、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针对“性恶论”而提出的。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达到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度的目的。

他提出的教育方式主要有轻重之辨,即首先注重树立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学习,而后才能学习知识、技能等。

此外,他还主张动态的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此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

荀子思想的实践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真正付诸实践,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荀子以道德教化来塑造人的行为,被各朝代政治领袖广泛采用。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作者:王晓菲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08期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水赵国人(今山西安泽)。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冗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

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基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性恶》篇中所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就会有争夺,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去发展,就一定会行恶。

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化性起伪”。

他认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人性才能由恶变善。

关于这一点荀子从理论上作了论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修身》)二、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荀子认为要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端正人“恶”的本性。

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认为应包括“养”和“别”两个方i酊。

所谓“养”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所谓“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礼论》)。

所谓“礼”就是按照“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规定去“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如果加以抽象,它就是一种准则,一种社会制度的法度。

知道了有关“礼”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从礼”、“法礼”、“隆礼”呢?荀子认为,首先人们必须锲而不舍地学“礼”;其次人们对所学的“礼”还要进行思考,即“思索以通之”;最后就是人们对“礼”要身体力行。

由此可见,荀子不仅详细论述了有关于“礼”的内容,而且对于如何“隆礼”也作了深入的考证,为人们如何进行社会道德法制建设以及其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准则。

今天,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大门,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荀子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荀子(公元前313-前238)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德育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荀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和对今日教育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的性情都是“恶”的,这是他德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会伪装成善良的行为。

荀子强调人的德育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而不是依靠天生的善良本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才能使人的恶性得到克服,从而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荀子的德育思想对今日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荀子的观点提醒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是一些教育现象也表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荀子的德育思想提醒我们,只有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

荀子提出的“性恶可改”的观点,也对当今教育有着启示。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可能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荀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人的恶性是可以得到改造和克服的。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应该因为其性格和行为出现问题而放弃,而是应该相信他们的恶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善和提升。

荀子的德育思想还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德才兼备、孝顺父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出知识丰富的人。

荀子的德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荀子的德育思想在当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今日教育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德育思想的探索与思考深刻而丰富。

荀子的德育思想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探析,以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智慧和启示。

一、荀子的德育观点在荀子的著作中,他明确提出了“性恶论”和“性本善论”两种观点。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本身就充满了负面的倾向和欲望,如果不加以教育和磨练,人就会沦为兽类。

荀子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唯有通过严格的德育教育,才能使人们摆脱自私自利的欲望,寻求道德与善的养成和实践。

荀子认为,德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幼年时期就应当开始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行为观念。

在荀子看来,德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导人们如何去行善,更在于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使其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二、荀子的德育思想与现代社会荀子的德育思想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启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荀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素养和品格养成,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公民道德意识的需求是一致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伦理风气败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引导人们重拾道德底线,弘扬社会正气。

荀子提出的“性恶能善”观点与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相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善良和正义意识,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荀子的德育思想也提供了对于当代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观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德育引导,不仅要加强道德教育,更要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跟孔子、孟子一样,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虽然跟孟子有些不同,但都跟孔子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联,主张人性本恶,唯有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行为和情感,提高人的德行和智慧,进而达到人性重建的目的。

本文将就荀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究。

一、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天生就有自私、贪婪、暴力等负面倾向,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和教育,人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他说:“人皆有七情六欲,发一于其中者也,便不可止”。

所以,如果想纠正人性的缺陷,就必须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二、教育重要荀子认为,“道不远人,人之所以迷也,教之不以良则迷也。

”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但是要落实到行为上就很难,很多人往往被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所牵引,无法自拔。

这时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适度的培养和提高,弥补人性的缺陷,走向正确的道路。

荀子提出了“性、情、欲、信”的四个要素,认为这四个要素的调和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性是指人的天性和基本特征;情是指人的感情和情感;欲是指人的欲望和追求;信是指人的道德准则和信仰。

教育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帮助人调整情感和欲望,建立正确的信仰观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智慧水平。

三、义利观矛盾荀子对“义利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义和利之间存在矛盾,如果完全追求利益,就会牺牲义务和道德;反之,如果完全追求义务和道德,就会导致实际利益的损失。

因此,他主张要在义和利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既追求实际利益,也坚守道德原则。

荀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网络,个人的利益必须通过社会利益来实现,而社会利益往往需要个人的奉献和贡献。

他说:“得天下者鲜矣,为之而不忘其本者众矣。

”这表明了荀子对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将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好。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
关 键 词 :荀 子 教 育 思 想 教 师观 教 育 功 能
苟 子是 战 国末 期 的 一位 儒学 大师 , 他早 年 大部 分 时间 是 在齐 国的文 化 中心稷 下长 期执 教 。 曾三 次担 任稷 下 学宫 “ 祭酒 ” 之职 , 响很大 , 影 李斯 、 韩非 子 都是 他 的学 生 。后来 游 历于 齐 、 、 、 等 国 。他不 仅 在哲 学 上提 出 了一套 朴 秦 赵 楚 素 的、 直观 的 唯 物主 义 理论 , 且 在 教育 上 有 许 多进 步 的 而 见解 。他 的 教育思 想 中先 进 而积 极 的成分 , 不仅 影 响 了那 个 时代 , 而且 直到 现在仍 然 熠 熠生 辉 。我 曾在 《 教育 探索 》

_
荀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再 探 析
薛 家平
( 云港外 国语 学校 , 连 江苏 连云港 2 2 0 ) 206 摘 要 :荀子是战 国末期 的一位 儒 学大师 . 是我 国先秦 时期教 育 思想的集 大成 者。他提 出的“ 学不 可以 已” 的思想 , 重视 积 累、 专一、 实践 等 学习方法 , 都是 其教育 思想的精华 , 对后世 影响深远 。荀子 关于教 育功 能、 育方 法、 师的作 用等主 张颇 教 教 具 深意 , 教 育改革的今 天仍然值得我 们研讨 、 在 借鉴 、 汲正也 。” 《 学》 蓬 草生 于丛麻 所 (劝 )
中 , 扶植 就 笔直 ; 不 白泥 混 于黑 泥 中 , 不染 就 变 黑 ; 香芷 浸
在 臭水 中 , 无人 愿意 佩戴 。从这 些人们 所熟 知的 现象 中 , 苟
子 推 论 出 : 子 居 住 一 定 要 选 择 乡 里 。 友 一 定 要 是 接 近 君 交 有 道 德 学 问 的 人 . 是 为 了 防 止 自 己 走 入 邪 道 , 接 近 正 这 而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卿,字子荀,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的学说以儒家学派为基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他的思想。

荀子的教育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贪婪无欲望的。

他相信人性本恶,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根据荀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庭生活、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则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基础。

只有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能达到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和品质。

他强调学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

4.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荀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事情,成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自我修养。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认为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

5.教育与社会进步:荀子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荀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荀子教育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几个方面的意义总结:1.培养公民素质:荀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关系。

荀子的教化思想与家庭教育

荀子的教化思想与家庭教育

荀子的教化思想与家庭教育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的教化思想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荀子强调人性的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暴力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性得到改造和完善。

这一观点对于家庭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荀子的思想告诉我们,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本性,并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性情和道德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学习才能使性情得到调适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家庭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使其性情得到协调和成长。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善的一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这一观点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既重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注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潜力,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培养人才的关键,而教育的方法则应该是以言传身教为主。

这一观点对于家庭教育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更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只有父母自身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总的来说,荀子的教化思想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本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对荀子思想的总结理解

对荀子思想的总结理解

对荀子思想的总结理解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被称为墨家之后的“荀学”,对于社会伦理、政治哲学和人性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理论主要围绕着人性、教育和政治三个方面展开,他对人性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天性厚重、人性恶劣以及人性可塑等三个主要观点。

首先,荀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天性厚重的良善之心,即人具有慈爱之心。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指人在没有受到教育和约束的情况下,会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人天生就具有纵欲情欲的天性,因此需要受到社会道德的教育和约束。

其次,荀子还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虽然人性恶,但通过良好的教育,人是可以改造和塑造的。

他提出了“性恶论”的“性恶可学”观点,认为人工提升可以战胜本性的恶。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使人改造,进而控制和调节人的欲望和行为。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修养品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人的坚持道德、追求仁爱的价值观。

再次,荀子对于政治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

他主张以“尊王攘夷”为核心,即皇权至高无上,忠诚于君主。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有仁德,以公正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促进人民的幸福与福祉。

同时,他也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秉公执法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以控制人性中的恶。

他坚决反对分封制度,主张权力集中于君主手中,以建立强大的国家。

总结来看,荀子的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人性的论述揭示了人性中善恶并存的复杂性,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提升人性,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造和人性塑造的意义。

他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的尊崇和仁政,通过强权来维护社会秩序,给后世的政治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强调人性的恶,往往忽视了人性中的善,且过于依赖于严厉的法律和秉公的执法来控制人性的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段 。
在承 认环境 习染在道 德形成 中的重要作 用 的前提 下, 苟子认 为德育 的方法 大体有 四种 : 一是提 倡身 教示 范。他说 :今人之性恶 , “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 得礼义然后 治。 [ 有 了老师的言传身教 , 们就 会渐渐形成正确的 ”3 人
( “ 二)养情化性” 的道德价值观 苟子首先把是否有道德生活看作是人 区别于禽兽的


德 育 心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 想
( 德育思想的核心——“ 一) 礼” 苟子在继承儒家道德思想 的基础上特别发展 了“ 礼” 的思想, 礼 ” 把“ 的作 用推 崇到前 所未 有的极 高位 置, 把 “ 说成是社会的需要 , 礼” 说成是“ 万变不乱、 可损益” 莫 的 “ 人道之极”1 [ 。苟子认为 , ] 对于个人来说 , 礼能制约人的 恶的本性 , 使人向善 , 放弃争斗。苟子把“ 看作人们在 礼” 社会生活中须臾 不可离开 的东西 , 看作 国家生存兴旺的 保证 。隆礼与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它是完 善 自我、 协调 人与人关 系、 现理想社 会 的根本 实

要 : 子 是 我 国 古 代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 育 家 , 先 秦 儒 家 最 后 一 位 大 师 。 他 著 述 中 散 存 着 的 丰 富 的 教 荀 教 是
育心 理 思想 至今 仍具 有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和 个 性特 点 , 掘和 整理 这 些 思想 对今 天 的素质 教育 具有 重 要意 义 。 挖 关 键 词 : 子 ; 育 心 理 ; 想 荀 教 思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G4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4 3 2 0 ) 5 0 3— 4 1 0 — 1 X( 0 2 0 — 0 0 0
( ) 三 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评估思想 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 , 苟子规定 了士 、 君子、 圣人 三个等级明确的行为标准。他说 , 喜爱并遵从法制礼义, 就 是合格 的“ ”意 志坚定 努力去 执行 法制 , 是“ 士 , 就 君 子” 对法制礼 义 的思虑 敏 捷明智 , , 从不枯竭 , 就是圣 这 人。有了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 , 受教育者就会有所适从, 并且 能逐级递进式 地提 高上去 , 增强 其学 习的兴 趣与进 取心。他还认为 , 无论是 哪个阶层的人, 只要他 的行为符 合法制礼义的要求, 他就会得到应有 的社会地位 , 受到应 有的尊敬。苟子对培养仁义道德品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 依据“ ” 行 的优劣评判个 人品德 的优劣。这种重“ 的道 行” 德评价观符合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Se 2002 p. Vo1 4 N O. . 5
苟 子 教 育 心 理 思 想 探 析
刘 森 ,李 慎 。
(. 北 师范 大 学 校长 办公 室 , 北 石 家 庄 1河 河 00 1 ;. 家庄 十五 中学 , 北 石家 庄 5 0 62 石 河 00 2 ) 5 0 1
道德观念 。二是重环境 陶冶。他说 :注错习俗 , 以化性 “ 所 也 。[ 把人放在一定 的环境中 , ”4 ] 不断受社会习俗的熏染,
就会化性起伪, 转而为善。三是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 品性 、 不同气质 的人, 用不同的 方法加以训 导教育, 会 就
收稿 日期 :0 0I - 6 2 0 一 21 作 者简介 : 刘 森 (90)男 , 1 7 一 , 河北 省饶 阳县 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 从 事基础 心理 学研 究 。
苟子 ( 约公元前 3 3 1一前 2 8 , 苟况 , 3 )名 又名苟 卿、 孙
又认为对崇高道德 目标的追求, 要不惜一切代价 , 哪怕为 之献出生命也是值得的 。 他主张“ 畏患而不避义死” [这 ,2 ] 些思想对我国古代圣 贤人格的塑造 , 历代无数英雄 志 对 士品格 的陶冶, 无疑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积极影响。
维普资讯
2 0 年 9月 02 第 4卷 第 5期
河北师 范大 学 学报 ( 育 科 学版 ) 教
J u n l fHe e r lU nv r iy( u a in lS in eEdto ) o r a b i o No ma ie st Ed c to a ce c i n i

个重要标志, 但他又认为道德最重要 的作用 , 还是体现
在对人的“ 养情化性” 上。苟子认为纵欲 、 禁欲 、 寡欲都不
合乎礼义 , 他指 出, 对待欲望的正确办法是 : 在可 以进取 时, 那就要尽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满足; 在应该退让时 , 那就要节制 自己的欲求 。 这就是“ 养情” 守欲。 但苟子同时
( 道德教育方法 问题 四)
卿, 战国时赵国人 , 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 教育家 , 是先秦儒家 中最后一位大师 。在其传世著作《 苟子》 一书 中, 如颗颗珍珠一般 , 散落着丰富 的教育心理思想 。通过 学习 , 笔者试图将这些明珠 串联起来, 中找 出些许有益 从
的东西, 服务于今天的教育事业 。
为学 习的需要、 向、 意 愿望或兴趣等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中, 习动机通过发挥 自身的指引方向、 学 集中注意和增加 活力等功能 , 对学 生的学 习过 程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
响。苟子所强调的学习要有远大 目标和崇高理想的观点 中就包含有树立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问题。教育工作者
维普资讯




苟 子教 育 心理 思 想探 析
3 1
使人远离偏险悖乱 , 而渐成 中正之人。四是注重塑造理想 人格。如他关于尧 、 舜等先贤明君的有关论述 , 就充分说
明了萄子注重鼓 励人们攀登 崇高道德 目标 , 塑造 自己完
美的人格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