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误诊为颅内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7期259·经验交流·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欧阳丽,戈妍(济空善后办门诊部,山东 济南 250002)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分析统计患儿临床表现特征性及误诊原因。
结果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100.00%),结膜充血(92.00%),口唇皲裂(88.0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上升(72.00%),血培养阴性(100.00%),各类临床表现百分比均较高,其中持续性发热、血培养阴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临床表现(P<0.05)。
早期误诊共7例:1例患儿误诊为药疹;2例患儿误诊为猩红热,4例患儿误诊为败血症,误诊为败血症百分比最高57.14%(4/7),显著高于其他误诊类型P<0.05。
结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典型性,其误诊原因复杂,应综合分析患儿临床检查结果,提高川崎病诊断准率。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川崎病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7.2250 引言川崎病是发病率较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但是婴幼儿及儿童群体发病率较高,随着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提升,不完全川崎病也逐渐增多,成为川崎病的重要分支,但是存在疾病规律性差、误诊率高等问题[1]。
为提高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认知水平,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提供一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其中7例患儿早期误诊。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观察分析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并根据患儿临床特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观察分析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结果经对30例患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所有患儿病情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患儿出院3个月后,采取电话或上门方式进行随访,30例患儿中无1例患儿死亡或复发。
结论在不典型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和死亡率。
标签:小儿川崎病;表现特征;诊治体会川崎病也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2]。
属于急性发热性出诊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严重时会引起小儿心血管病变,因此,临床治疗应对川崎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特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第一组、男6例,女4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1.2)岁,第二组男5例,女5例,年龄3.5~4.5岁,平均年龄(4±1.6)岁,第三组男4例,女6例,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5±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不典型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发热患儿7例,淋巴结肿大患儿9例,结膜患儿4例,充血6例,皮疹患儿4例。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项中4点或4点以下的临床特征,即可判定为不典型小儿川崎病:①体温异常,出现发热情况,且持续5d以上;②口腔黏膜出现皲裂、充血症状;③淋巴结出现肿大情况,且大于1.5cm以上;④双侧眼角膜出现充血情况;⑤出现皮疹症状;⑥手足出现急性发肿、发硬情况。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25例临床诊治分析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25例临床诊治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通常表现为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四肢红肿等症状。
少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无菌性脑膜炎。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5例患有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
材料与方法:选取25例2024年至2024年间确诊为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包括14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龄范围从2岁到8岁不等。
通过回顾患者的病历记录,收集他们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都有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如高热、皮疹、结膜炎等。
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颈硬、癫痫发作等。
2.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含量也显著增加。
脑脊液检查显示混浊,蛋白质含量升高,葡萄糖含量下降。
3.影像学检查:脑CT和MRI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膜增厚,脑血管扩张及内脏血管炎症影像学表现。
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川崎病的标准治疗,包括高剂量IV 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同时对脑膜炎给予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5.预后:经过积极治疗,25例患者中有20例完全康复,5例出现轻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结论: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但其危害性较高。
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预防不良预后非常重要。
川崎病的标准治疗对于同时存在无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也是有效的。
对于预后较差的患者,神经康复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本研究为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Keenan HT, Bratton SL. Poor prognosis for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inpatients with severe Kawasaki disease.Pediatr Neurol. 2005;32(4):259-2642. Koné-Paut I. Kawasaki disease: an update.Arch Pediatr. 2024;19 Suppl 1:S41-S48.。
川崎病50例误诊分析
2 0 1 5 , 3 6 ( 1 0 ) : 1 2 5 —1 2 7
CN 5 3 —1 2 21 /R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川崎病 5 0例误诊分析
f a c t o r s o n t h e Ka wa s a k i d i s e a s e d i a g n o s i s ,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o f mi s d i a g n o s i s .M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a n d f e a t u r e s o f mi s d i a g n o s e d c a s e s o f Ka wa s a k i d i s e a s e ,a n d t h e a d v e r s e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d u e t o
分析 5 0例川 I 崎病误诊病例 的临
调查结果显示 ,5 0例误诊 的J l I 崎 病患儿 中,1 5
例误诊 为上 呼吸道感染 ,占 3 0 %,误诊 时间为 5 d ;1 0例误诊为肺 部感染 ,占 2 0 %,误诊时间 8 d ;8 例误诊为 副 伤寒 ,占 1 6 %,误 诊时 间为 3 d ;7例 误诊为 过敏 性紫癜 ,占 1 4 %,误 诊时 间为 1 5 d ;6例 误诊 为心肌 炎 , 占
陈荣 寿 ” ,华 春珍 z )
( 1 )安徽 医科大学附属六安 医院普儿科 ,安徽 六安 2 3 7 0 0 0 ;2 )杭州 1 市第三人 民医院儿科 ,浙江 杭 州 I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陕西省蒲城县医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进行回顾分析,早期表现其实验室指标。
结果80%以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冠状动脉受累。
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
本文对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小儿不典型川崎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3 d 6例;3~5 d 20例,6~10 d4例。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30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 d,其中中度热15例,高热12例,超高热3例,所有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少数呈驰张热,多数呈稽留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恢复期指(趾)端脱皮,详见表1。
表1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例,%)临床特点例数发热30(100)肛周潮红蜕皮25(83.3)卡疤潮红18(60)冠状动脉扩张5(16.7)阴囊潮红、水肿脱皮8(26.7)GRPESRPST明显增高28(93)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差12(40)1.3 实验室检查24例在病程第3天后,6例在病程第10天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均伴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在病程第5天后、21例在病程第2周出现血小板升高,并随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进行性升高;30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其中>45 mm/h者22例;血CRP升高25例,其中>450 mg/L者17例。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31例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川崎病误诊35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误诊35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误诊原因。
方法对我院35例误诊的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早期误诊率29.7%(35/118),误诊时间最短3d,最長20d。
结论加深对川崎病的理解,及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有效降低该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标签:川崎病;诊断;误诊;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2],其病因不明,机制不明,多数预后良好,1%~2%的患儿可见复发。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者可达15%~25%,病死率0.5%左右[3]。
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有明显增多趋势,不典型川崎病的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同行对该病认识不足,造成对川崎病的误诊时有发生,以致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现将本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8例川崎病中的35例误诊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5例误诊患儿中男23例,女1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2岁。
1年四季均有发病。
1.2临床表现35例川崎病均有发热,热程3d~2w,出现皮疹15例(42.9%),眼结膜充血25例(71.4%),口唇皲裂18例(51.4%),颈淋巴结肿大(直径>15mm)11例(31.4%),手足硬肿14例(40.0%),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斑3例(8.6%),病程1w后出现肢端脱皮10例(28.6%)。
1.3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33例(94.3%),C-反应蛋白增高25例(71.4%),血红蛋白降低4例(11.4%)血小板增高26例(74.3%),血沉增快28例(80.0%),脑脊液异常2例(5.7%),心肌酶谱升高3例(8.6%),抗核抗体检测阳性2例(5.7%),低蛋白血症10例(28.6%),ALT升高9例(25.7%),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19例(54.3%),心电图异常改变11例(31.4%),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发现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改变23例(65.7%)。
川畸病的临床诊治及误诊原因分析
川畸病的临床诊治及误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川畸病(KD)的临床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分析。
方法:选择川畸病患儿31例,对误诊5例进行误诊原因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本组确诊川畸病25例,误诊6例,误诊率19.4%。
6例中,误诊为淋巴结炎2例、肺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荨麻疹1例。
确诊的25例经过治疗,全部治愈,无1例出现冠状动脉瘤,并对25例患儿进行随访0.5~1年,未出现再发病例。
另外误诊6例患儿,均采用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对症治疗。
经多次临床观察和上级医院会诊后,均确诊为川畸病。
然后按照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均治愈出院。
结论:对可疑病例应及时做相关辅助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大剂量IVIG单剂治疗既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减少因误诊而延误治疗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川崎病误诊丙种球蛋白川畸病(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1]。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若病情累及冠状动脉最为严重,早期缺乏实验室的特异性测试指标,容易误诊。
为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本文收集2003年1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31例川畸病患儿,误诊6例,误诊率19.4%,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川畸病患儿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0.5~7岁。
其中误诊6例,男4例,女2例;年龄0.5~7岁,平均1.2岁;病程7~14天。
临床表现:本组31例均有发热,手足潮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25例,淋巴结大28例,口腔黏膜潮红15例,手足硬肿、指趾脱皮16例,轻咳4例。
白细胞增高25例(11.3~22.6)×109/L,血沉加快22例,23~106mm/小时,尿中白细胞增多5例,肝功损害2例,心电图异常11例。
诊断标准[3~5]:典型KD的诊断标准通常采用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K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即凡具备以下6个症状中>5个者(其中发热为必备条件)可以作出诊断。
小婴儿川崎病2例误诊分析
小婴儿川崎病2例误诊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高热、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该病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容易被误诊。
本文将从两个小婴儿川崎病误诊的实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5个月大的男婴,刚开始出现高热症状,伴有咳嗽和鼻塞,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然而,他的发热持续了5天,并且咳嗽和鼻塞没有明显好转。
在第5天,他开始出现红斑疹和腮腺肿大,被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经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定为川崎病。
该病例的误诊原因在于,初期症状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没有及时找到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9个月大的女婴,出现高热和眼结膜充血症状,被诊断为结膜炎,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然而,她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出现了唇红、舌尖灰白、手掌脚底红斑等典型的川崎病症状。
最终,她被转到儿童医院进一步确诊为川崎病。
这个病例的误诊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识别到患儿出现了川崎病的特征性黏膜改变。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川崎病的误诊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如高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等,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对于有发热、眼结膜充血等症状的患儿,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2.忽略黏膜改变: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口腔黏膜炎,表现为舌尖灰白、喉咙红斑等。
部分医生可能忽略了这些黏膜改变的重要性,导致误诊。
3.医生对川崎病的了解不充分:川崎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儿科疾病,不同地区的医生对其了解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一些医生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和特征病变不够熟悉,容易造成误诊。
针对上述误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改进:1.提高医生的川崎病识别能力:通过开展川崎病的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生对川崎病的了解程度,增强早期诊断的能力。
2.强调川崎病的特征症状:医生在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如黏膜改变等,避免漏诊。
川崎病早期误诊30例分析
川崎病早期误诊30例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川崎病早期误诊的常见类型、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儿科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其误诊类型,比较其与非误诊病例在冠脉扩张与心脏扩大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结论:川崎病早期误诊是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导致的,不完全川崎病的增多以及医护人员诊疗中以典型症状作为川崎病诊治的主要依据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幼儿川崎病的诊治中,医护人员要转变惯性思维,结合临床症状,以辅助检查来降低川崎病的误诊率。
关键词:川崎病;早期误诊;原因;辅助检查川崎病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也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因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故称川崎病。
川崎病是幼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烧、结膜炎、嘴唇干裂流血、肢端脱皮、皮肤红疹乃至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瘤与血栓等并发症,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1]。
川崎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且早期川崎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不少患儿甚至在整个病程中都未曾有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给医生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川崎病早期误诊,耽搁了川崎病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
降低川崎病的早期误诊率,使川崎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客观反映,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
文章基于此,以30例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为例,对其误诊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做了相应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儿科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为4个月到6岁,平均年龄为3.5±0.4岁,病程5-21d,误诊时间4-11d,所有患者入院均伴有发热现象,18例患者发热7d以上,伴有咳嗽的22例,眼结膜充血的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16例,手足硬性水肿12例,嘴唇皲裂且草莓舌的8例。
川崎病误诊原因分析
川崎病误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3例KD的临床资料。
结果其中15例患儿首次就诊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高达65.2%。
结论因该病表现多样化,部分病例不典型,医生未充分认识该病临床特点,思路狭窄,将疾病各方面表现孤立化,极易导致误诊。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拓宽思路,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及时行相关医技检查是预防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川崎病误诊原因分析对策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在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多脏器损害,尤其是可发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可能跟青壮年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1]。
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川崎病的重视程度,以免误诊漏诊。
现将我院2005~2011年23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发病年龄<1岁5例,~5岁14例,>5岁4例,5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82.6%。
1.2临床表现①全部病例均出现发热,38.5℃~40℃20例,≥40℃3例;热程5~14天,经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皮疹15例,病程1~10天出现,为多形性皮疹。
③手足硬肿8例,病程4~12天出现。
④肢端脱屑6例,肛周脱屑7例。
⑤双眼结合膜充血,无分泌物18例。
⑥淋巴结肿大20例,单侧多见,病程1~10天出现。
⑦口唇和口腔的改变:口腔和咽部弥漫性充血,唇干红11例,唇皲裂7例,杨梅舌4例。
⑧咽充血、扁桃体肿大20例,病程1~5天出现。
⑨关节肿痛1例。
1.3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血小板升高5例, C反应蛋白阳性12例,血沉增高14例。
②尿常规异常4例。
川崎病不完全病例误诊原因探讨
川崎病不完全病例误诊原因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对2006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大于5天伴咳嗽,均有冠状动脉损害。
结论不完全川崎病亦多发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早期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利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误诊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
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并可能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
不完全KD由于比典型KD少了1~2项主症,更易被忽视而导致延误诊断,失去早期治疗的时机。
现就我院儿科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入院时诊断不明、最后确诊为不完全KD的5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今年一步提高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8例,女18例;10月-1岁10例,年龄1~3岁18例,3~5岁20例,5岁以上8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不完全KD的诊断标准,即患儿具有发热5d以上,仅具有2或3项主要症状,但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者或不伴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且排除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脓毒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麻疹等。
1.2 临床表现具体表现见表1。
表1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1.3 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56例[(12.2~28.7)×109/L];血小板升高48例,其中(300~400)×109/L21例,(400~700)×109/L39例,予8~14d出现,呈进行性升高;血沉增快36例,有14例>100mm/h;C反应蛋白升高42例,最高90mg/L;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2例,ALT升高18例。
不典型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的临床诊治分析提高对不典型KD的认识。
方法: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32例不典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其他症状包括四肢改变、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冠状动脉受损。
结论:结合多方面临床资料对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川崎病不典型早期诊断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68-02Clinical analysis of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Zheng xiaolan,Mian Yang Central Hospital,Sichuan,China,621000.【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atypical Kawasakidisease(KD) through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atypical KD. Methods: The data of 32 cases with atypical KD hospitalized in Mian Yang Central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Febr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of the 32 patients were fever. The other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changes of the limbs, bulbar conjunctiva hyperemia, lesion of oral mucous membrane, erythra, deradenoncus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onclusion: It is critical to perfor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ll the clinical data obtained in determining atypical KD in early diagnosis.【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 Atypical Early diagnosis Clinical analysis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发病人群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儿童川崎病误诊25例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误诊25例临床分析陶英【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9【总页数】1页(P21)【关键词】儿童;川崎病;误诊;临床分析【作者】陶英【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儿科,云南西双版纳6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
1967年日本川崎首先报道,其病因、发病机制不明,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1]。
但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为提高对本病认识减少误诊,现选取25例儿童KD临床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5例患儿男15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3∶2;发病年龄6个月~5.3岁,平均年龄2.5岁。
1.2 临床表现:25例KD均有发热,热程1~10 d,出现皮疹17例,口唇鲜红皲裂16例,眼结膜充血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5例,手足硬肿5例,草莓舌8例,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斑1例,肛门周围皮肤潮红6例。
其他临床表现:腹痛1例,头痛2例,咽痛5例,咳嗽7例,四肢浮肿2例,呕吐3例,抽搐2例,扁桃体肿大5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肝脏肿大1例。
1.3 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在(6.35~29.2)×109/L,其中升高20例;中性粒细胞在22.7%~88.5%,其中升高18例;血色素在93~133 g/L,其中正常16例,减少9例;血小板在(124~949)×109/L,其中升高17例;检测血沉18例在30~114 mm/h,均升高;C-反应蛋白在4.4~161 mg/L,其中升高23例;PCT在0.15~6.91 ng/mL,其中升高9例;心肌酶谱升高10例;肝酶升高8例;低蛋白血症1例;脑脊液异常1例;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11例;心电图异常改变5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改变14例,其中冠状动脉内径增宽7例;三尖瓣反流1例;二、三尖瓣反流2例;4例冠状动脉回声增强、壁增厚并合并三尖瓣轻度反流1例及合并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合并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三尖瓣轻度反流1例;心包腔少量积液2例;全部病例血培养均未见异常。
小儿川崎病误诊36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误诊36例临床分析张慧【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10年近10年收治的小儿川崎病128例,其中误诊病例36例.结果:小儿川崎病不典型者较多,易导致误诊误治.结论: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特别是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的息儿,应注意川崎病的可能,避免误诊.【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1(020)015【总页数】1页(P109-109)【关键词】小儿川崎病;误诊【作者】张慧【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医院儿科,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4+2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监测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且其症状多样,早期又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
现对我院2001年至2010年近10年收治的小儿川崎病128例,其中误诊病例36例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误诊的36例病例诊断均参考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 (1984年)提出的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15例,男:女为1.4:1,发病年龄3月至6岁,其中3月至1岁18例 (占误诊病例50%),1~2岁10例 (占28%),2~6岁8例 (占22%)。
1.2 临床表现:本组36例中,发热36例,发热时间5~15天,皮疹20例,颈淋巴结肿大12例,眼结膜充血26例,口腔黏膜充血皲裂28例,手足掌发红14例,肛周潮红脱皮12例,指趾末端脱皮28例。
其他临床表现:咳嗽12例,颈部肿痛4例,惊厥1例,足背浮肿及触痛5例,膝关节肿痛3例,颜面及双下肢浮肿3例,解浓茶样尿2例。
1.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32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28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血小板升高20例,血小板降低4例,C反应蛋白升高29例,血清白蛋白下降8例,肝功能损害5例,合并轻度贫血6例,尿常规异常4例。
川崎病30例误诊原因分析
川崎病30例误诊原因分析
熊川;杨霖芝;王希文;邹强祖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0(013)005
【摘要】@@ 1990~1998年,我院儿科共收治川崎病(KD)43例,其中误诊30例,误诊率为69.8%.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329-330)
【作者】熊川;杨霖芝;王希文;邹强祖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650021;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个
旧,661400;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65002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65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20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J], 朱丽虹
2.川崎病23例误诊原因分析 [J], 张美芳
3.川崎病50例误诊原因分析 [J], 林祥副
4.川崎病21例误诊原因分析 [J], 熊忠贤
5.关于不完全川崎病的误诊原因分析 [J], 吴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探究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探究【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
方法: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调查显示,44例不完全川崎病患者有8例误诊,病发率100%,误诊率18.18%;同时,在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受损的发病率36.5%,典型川崎病患者为28.64%,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完全川崎病的表现极其复杂,症状多与常见的疾病相似,因此误诊率比较高。
所以,早期识别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对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分析川崎病(KD)在临床中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是一种急性与病因不明确的血管炎性疾病。
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
通过对川崎病(KD)的不断研究,一些表现不明显或者误诊的不完全川崎病病例越来越多,由于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较多,使得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有所欠缺,所以该疾病的误诊率比较高,为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严重的不便[1]。
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44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2]。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65)岁,就诊时间为2-12d,其中44例不完全川崎病患者有8例误诊。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对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误诊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如下所示:2.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不规则发热现象,住院前发热时间2-11 d,患者体温为36-400C,其中有10例患者双眼球结膜出现充血症状,病程为2-5d,连续3-6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误诊为颅内感染3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误诊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kd鉴别诊断的认识,对临床诊断kd提供帮助。
方法:在280例kd中,对早期误诊为颅内感染的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的原因。
确诊为kd后即给以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280例kd中误诊为病毒性脑炎9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21例。
30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2~16天确诊,平均8.34天,30例病人均临床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4±5天。
结论:kd 由于早期为非特异性发热为主,易被误诊为一些感染性疾病,若合并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等表现易被误诊为颅内感染。
【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误诊;早期诊断;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4-0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婴幼儿多见[1],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发病早期,易被误诊[2]。
我院1996~2011年收治的280例kd中30例在发病早期被误诊为颅内感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kd患儿280例中30例在疾病早期误诊为脑膜炎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
年龄6个月~11岁,平均3
2.7月。
急性起病28例,亚急性起病2例,从发热至临床确诊川
崎病为7~18天,总病程12~25天。
30例患儿均以发热起病,低热6例,中等热度16例,高热8例,抗菌素治疗2~15天无效,体温仍不稳定;病史有一过性皮疹8例,(26.6%);睑结膜充血22例(73.0%);口唇皲裂24例(80%);颈部淋巴结肿大29例(96.7%)。
辅助检查:①血象病初期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26例,减少1例,正常范围5例,分类中性粒增高16例,淋巴细胞增高14例,血小板轻度增高(小于40万/mm3)15例,血小板正常范围(10-30万
/mm3)8例,血小板减低7例;②血沉增高26例,crp增高28例;
③脑利钠肽增高5例,肌钙蛋白检查阳性26例;④头颅ct显示脑积水轻度16例,硬膜下积液8例;⑤心脏彩色多普勒显示冠状动脉扩张22例;⑥csf检查30例病人早起做腰椎穿刺,csf结果,白细胞均有增高,最高1例200×106/l,最低一例脑脊液白细胞32×106/l,均为轻度增高,脑脊液蛋白增高12例,乳酸增高6例。
生化检查包括氯化物、糖全部正常。
1.2 研究和治疗方法对30例kd患者早期误诊为颅内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的原因。
患者确诊为kd后即给以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d×(1~2)d,口服阿司匹林30~
50mg/kg.d×5d。
2 结果
2.1误诊疾病误诊为病毒性脑炎9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21例。
2.2治疗与转归 30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2~16天确诊,平均
8.34天, 16例患者在治疗24小时内体温将至正常,14例患儿在治疗48小时内体温将至正常。
30例病人均临床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4±5天。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k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早期以发热为主,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似,起病过程中出现颈侧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蜕皮等表现,尤其是不完全型kd在疾病早期诊断需排除一些感染性疾病[3、4]。
本组kd患者csf有无菌性脑膜渗出性改变,易被误诊为颅内感染。
作者认为kd误诊为颅内感染原因如下:①kd起病和病程演变不典型。
该组患儿就诊时均有发热,高热18例,中低热12例,高热患儿均易出现精神差,部分患儿伴有呕吐,故易考虑到颅内感染;
②颈部淋巴结肿大非特异体征,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易被忽略;手足硬肿、蜕皮等特异性体征出现延迟;③患儿早期发热、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易被误诊为感染对该种抗菌素不敏感;④血沉、crp等指标虽有提示,但为非特异性指标,同样见于感染病人,故易误诊;⑤腰椎穿刺作为一种发热病例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诊断,该组病例均有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故被误诊为颅内感染。
3.2 误诊疾病分析
3.2.1病毒性脑炎本组误诊为本病9例。
作者认为二者鉴别要点为:①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同时伴有精神差,嗜睡,
头疼、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伴有抽搐,小儿虽然不会说头疼,但是患儿常表现为哭闹、烦躁等;kd除了有高热表现,常无明显的嗜睡、烦躁、呕吐等症状。
②病毒性脑炎早期体征可表现有颅内高压表现,存在呕吐,前囟饱满,颈项强直,病理征阳性,多无颈侧淋巴结肿大,而kd早期易出现口唇皲裂、皮疹、结膜充血、颈侧淋巴结肿大等症。
③病毒性脑炎多发生于夏季,多由肠道病毒引起,查血或脑脊液病毒可帮助诊断。
kd往往无明确病原菌,病毒检测为阴性。
④病毒性脑炎经抗病毒及降颅压等综合治疗,体温多在3~5天内下降,精神明显好转,而kd只对丙种球蛋白敏感。
3.2.2 化脓性脑膜炎本组误诊为本病21例,作者认为二者鉴别要点为:①综合分析病情:化脓性脑膜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脊柱裂、外伤破口等病史及体征,kd往往无典型病史及感染灶。
②做好脑脊液的分析: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典型改变表现为脑脊液细胞数的异常增高,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乳酸大于3.5mmol/l,虽然经过不规则治疗,脑脊液细胞数会较低或者正常,但其csf生化蛋白仍然增高,csf糖降低,乳酸增高;③注意临床表现:患儿发热时的临床表现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一过性皮疹,口唇红、皲裂,发病一周左右有无手足硬性水肿,继而脱皮等,kd会有典型的发病经过,而化脓性脑膜炎无前述表现。
④化脓性脑膜炎应用抗菌素治疗有效,患儿体温会逐渐好转,精神症状好转,脑膜刺激征减轻或消失,而kd应用抗菌素治疗是无效的;
⑤做好病原菌检查,kd患儿脑脊液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阴性,而化脓
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及血培养部分能找到致病菌。
参考文献:
[1] 谢利剑,黄敏,张艳涛,等.2002-2007年川崎病289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8-30.
[2] 郭云红,贺向武.川崎病易延误诊断的原因[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5):83-84.
[3] 陈新民.川崎病的诊断治疗现状[j].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2008,23(9):919-711.
[4] 杨广平.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13例分析[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 2009,9(7):617.
作者简介:
秦清艳,女,1971年2月出生,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工作于开封市儿童医院,从事小儿神经内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