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解析苏轼词两首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

咏慕瑜:
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年轻有为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刘操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 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
1.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 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 风采。
自信乐观
羽 扇 纶 巾
神勇无敌
大江 咏赤壁:壮宏阔 大 浪涛
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 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
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 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 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 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 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 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 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故垒 映衬
慕周瑜:
英雄 风流人物 人物 多少豪杰
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年轻有为
抒发情感(由人及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抒怀: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 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 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 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 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 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 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 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学习课文:1. 补充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必修4苏轼词两首

必修4苏轼词两首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

极入世;

道家的超

脱出世;

佛家的四

大皆空。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 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 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 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 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 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 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 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 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念 奴 娇

苏 轼
壁 怀

峨诗都一
眉赋是门
共传大三
苏 比千文父
苏 辙
苏 轼

高古
豪子
创创 设设
情情 境境
烟 雨 任 凭 生
赏 清 风 明 月 ,





朗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 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三、展想象,塑形象
❖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下阕: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表现周
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思路提示二:如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人生 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感叹和哀伤,但是加 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 的一面:人生如梦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 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 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 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何必为自 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
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 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答案:写赤壁雄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 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 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 好?好在哪里?
3.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仅指行走之轻快,也指 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 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 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把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 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Thank you
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寄情 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 的重要途径。
写作借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语文·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 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

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及其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运用角度]“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直面困难”“宽容与大度”“心态与人生”“乐观与豁达”等。

⊙运用示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是定律。

然而,大风大浪并不能击垮每一座坚固的城池,暗云并不能遮挡每一束暖阳,秋风并不能黯淡每一寸春光。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挺直了腰板,凄风冷雨只能望而却步。

于是,这风雨摇曳的世界便只能在他面前匍匐了。

秋天的黄州,月洒寂寞梧桐,烟笼缥缈孤影。

苏轼,这个注定半生寂寞的旷世奇才,尽管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尽管是“高处不胜寒”,尽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见幽人独往来”,相思之苦,贬谪之伤,寂寞梧桐,几重重压,他,东坡先生那个伟岸的身躯挺起了他高洁不屈的脊梁,那高山仰止的高大身躯挡住了脊背之后那一片凋敝的天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⑴宋·苏轼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

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

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

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6] 。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 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 心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 羽扇纶巾: 灰飞烟灭: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
基础积累
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 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 明情感
者的豪迈奋发。
全文赏析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 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穿
高峭

惊 拍
汹涌 水石相击


比拟



狂澜奔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件

4.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故垒.( ) 公瑾.( ) 萧瑟.( ) (2)多音字
还酹.( 料峭.(
纶((
)纶巾 )垂纶
任((
)任凭 )姓任
)
樯.橹( )
)
一蓑.( )
觉( (
)觉悟 )午觉
答案:(1)lěi lèi qiánɡ jǐn qiào suō sè (2)ɡuān/lún jué/jiào rèn/Rén
【注解】 ①亟(jí):急切。 【译文】 强大而骄傲的,就会损害他的强大;弱小却 骄傲的,只会快速灭亡。
【评说】 骄傲与膨胀好比人的高血压,若不加以控制 就会脑出血、颅内压骤然升高而导致死亡。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词坛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 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身于一
问题1 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 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 识的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二)并非消极颓废。 结合上下阕词句可以看出,“人生如梦”是词人在 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
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 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可以说是意境壮阔,风格豪 放,豪放中略见苍凉,但“苍凉”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 的精神。
问题2 作为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唱出了当时时 代的最强音,他的奔放热情,他的豪迈旷达,感染了后 人。但是有人评论说苏轼在《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些消极,与全词的 感情基调不合,你是怎样认识的?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解析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解析

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
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
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
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 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 于此时。
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 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 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 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 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 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 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 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不仅对儒、释(佛)、道三种 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 是相通的,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 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政治人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 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入仕后奋 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 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 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 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 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 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④这些环境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 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 来渲染磅礴宏伟气势、衬托人物的英雄气 概。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 “雄奇险峻,雄浑壮阔”。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波涛气势之大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 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 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 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 所作为。
坎坷人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 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 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 生活。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

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苏轼词两首原文译文1、《念奴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定风波》: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

___轼__最__具__魅__力__的__人__格__光__辉__。____
探究 与
点拨
3.结构图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
观景大惊江涛江山如画 乱石
栏 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雄公姿瑾英当发年 思人羽扇纶巾
樯橹烟灭 感慨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思瑜叹己

探究 与
点拨
定风波
定风波
途中遇雨 途中遇雨竹杖芒鞋 雨过天晴一春 斜 回蓑风 照 首烟酒 相 萧雨醒 迎 瑟
__人__对__古__代__英__雄__的__向__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与
点拨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
勾画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展__现__了__一__幅__陡__峭__的__山__崖__散___乱__地__高__插__云__霄__,____
的?





_______写__出__了__长__江__的__非__凡__气__象__,__并__且___将__自__古__以__来__这____ 接
__里__出__现__过__的__许___多__威__武__雄__壮__的__战__争__故__事__都___概__括__进__来____
__了__,__将__江__山__之___胜__和__怀__古__之__情__融__为__一__体__,___表__达__了__词____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究 与
点拨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课件·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课件·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豪放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 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 词人。
4.文化常识 【赤壁】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 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 址。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 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羽扇】 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 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 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 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 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 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 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这“余独不觉” 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 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 就。 生平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 经历 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 开创者,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书画方面,苏轼 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5.词类活用 (1)大江东 去 . ( ( ) ) ) )
(2)樯橹灰 飞烟 灭 . .
(3)竹杖芒鞋轻胜马 . ( (4)已而遂晴 . (
6.特殊句式 (1)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目: 苏轼词两首时间: 月日教学目标:
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

2.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检验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

⑥最是橙黄橘绿时。

⑥一年好景君须记,。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1.C 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
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情”
应为“无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
B.被甲上马
C.早生华发
D.竹杖芒鞋轻胜马
2.D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
通“披”,穿上;C“华”通“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
C.人生如.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 一蓑烟雨任.平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A 解析:A项都当“旧”讲。

B项分别是动词,说;动词,取道。

C项分别是动词,好像;动词,及,比得上。

D项分别是副词,任凭;名词,任务,责任。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浪淘
..(有功业)人物。

..(冲刷)尽,千古风流
B.谈笑间,樯橹
..(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C. 料峭
..(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
D.回首向来萧瑟
..(凄凉)处
4.A 解析:B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C项应是微冷,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苏轼的海南(节选)
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

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

他没有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

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

灾难于人往往有两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槃的一道程序。

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

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
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

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

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

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到极臻。

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的认识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

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

生活更是艰苦,又没有医药。

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

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

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

这便是超越。

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

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

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

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

这是历史。

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

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

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

船在启航。

教学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