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韵文学宏观研究述略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近几年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近几年研究方向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在研究方向上积极探索,努力推动古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近几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的研究方向与成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做出贡献。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不仅是我们了解、认知中华民族历史、思想与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各种新兴媒体以及全球化影响力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挑战。
因此,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解剖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精髓。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在研究方向上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果。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整体研究趋势、具体热点问题以及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两个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并特别关注当代学者们对这些作品的新视角和解读。
通过本文的撰写,在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路径和成果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为今后乃至长远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2. 主要研究方向概述:2.1 古代文学整体研究趋势: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文本批评、修辞分析和历史背景考证等;另一方面,现代研究视角的出现,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意识形态批评等,为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也为古代文学的存储、整理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2.2 具体热点问题分析:在古代文学领域中,有几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
首先是对经典著作的再评价和再解读。
中国文学简介
曲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包 括评书、相声、快板等。曲艺以说、 唱为主要特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 和夸张的表演形式娱乐观众,并传播 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与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民间流传的、赋予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学 作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 情。
文学形式的贡献
中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方面, 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文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 互了解与融合。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与传播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始于翻译,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西 方世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互借鉴与影响
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指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如民歌、童谣等。口头 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 传承和发展。
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代表 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情感、个性和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代表 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丰富的作品
中国文学拥有众多的经典作品,如 《诗经》、《论语》、《红楼梦》 等,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独特的风格
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 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文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追 求等,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与道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以自然景色、山水田园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一、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当时,中国的文学界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开始意识到研究中国文学需要借鉴西方文学的方法和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得到了突破和深化。
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姚庆翔的《比较文学学说概要》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启示。
学科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拓展。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资源支持。
一大批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涌现出来,他们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现状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可以从研究内容、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在研究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围绕着比较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从而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还积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的关系,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和学术机构。
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比较文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比较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比较文学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们经常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外的比较文学专家也常来中国交流讲学,促进了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浅谈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
断 不谋 而 合 。与 古希 腊 不 同的 是 ,中国 没有 走 上与 形式 逻辑 一 致
的、 重形 式 的语 言 研 究道 路 , 走 上 了 与修 辞 、 章 紧 密相 连 的 注 却 篇
重意 义 、注 重实 用 的功 能化 道路 。在 古希腊 偏 重形 式 的研究 道 路 上 , 了 自己 的语 法研 究体 系 , 着 研究 的不断 深 入 , 生 了 传 形成 随 诞
学 习和 使 用汉 语 .也为 了探 究如 何更 好 的把 汉语 作 为 第二 语 言来
由于 中国 文字 所具 有的特 性 , 国没有诞 生 语法学 。 先秦 时 中 从 期 到秦汉 时 期 的语 言学 研 究主 要是 音韵 学方 面 ,并 且取 得 了很 大
成果 。先秦 时期 语 言学并 不是 一 门专 门的 学问 , 时 期关于 语言 学 这
语 言 学理 论 , 细 阐述 中国语 言 学的研 究 史, 详 以及 语 言 学未 来发 展
变化之 趋 势 . 旨在探 索中 国语 言学 的未 来发展 之 路 。 关 键词 : 国语 言学 西 方语 言 学 研 究 发展 中 中 图分 类 号 : — 9 H1 0 文献 标识 码 : A
随 着全球 科 技 、 济 的的快 速 发展 , 经 以及 各 国之 间贸 易 合作 的 不 断加 强 , 的作 用 也 日益显 的 尤为 重要 。 语 言 的研究 便 也成 语言 对
为 了 世界 学者 们 一个迫 切 而 又重要 的任 务 。 这 种背 景之 下 , 国 在 中
古汉语( 隋唐时期)早期官话(3 1 、 1 、4世纪) 。马悦然认为汉语研究 史和汉语史的发展阶段大体相同 , 以看出, 可 他的分期是采取语言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 观点,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例如,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 度对张之洞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
总之,近百年来,张之洞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 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全方位的研究,注意历史背景和个体经历对 张之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评 价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
总的来说,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于古文论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 面、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一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和重视。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 们相信古文论范畴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各 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还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 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范畴等问题,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学者们 开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伴随着 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但是,也 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懈地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就。
然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献分类与编目、版本鉴定与校勘、文献史料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章还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中国70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其发展历程与特点鲜明,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
研究历程: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进行,学者们致力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保存。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古典文献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至今,古典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献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特点:七十年来,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系统性不断增强。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文献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文献学体系,对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文献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清诗总集百年研究进程
月楼刻本 ; 聂先《 百名 家诗钞) 五十九卷 , 康熙中期刻本 ; 朱观《 岁华纪事> 二卷 ,二集) 《 二卷 , 三十六年刻本 ; 康熙 胡孝思 《 朝名嫒诗钞> 卷, 本 六
康熙五十五年凌云阁刻本 , 乾隆三十一年重刻本 ; 王植《 国朝诗林’ 、 下 三卷 , 一 中、 乾隆初稿本。
5 3
朝诗隽》 徐崧 、 , 汪文桢 、 汪森《 国朝诗风》 《 、 诗风》 , 田茂遇、 董俞《 高言集》 徐崧《 , 云山酬 唱》 就“ , 编辑 者 ”“ 名”“ 、书 、卷数 ” “ 据 数据 ” 、所 等存 在 的问题 做 了辨 正 , 同时对所 涉及 相关 问题 进行 梳理 。 。 眦I ) [ 】 暑 ‘ 。 又撰文增补 了屈大均《 麦薇集》 梵林《 , 诗遁》 毛会 , 建《 清风集》 徐崧《 , 缬林 集》 朱彝尊《 , 今诗综》 五种 佚 著 的序跋 。 【 】 ’且 依照 《 ’ 汇考 》 例 , 魏 宪 体 将 《 诗持二集》 《 、 四集》 邓汉仪《 , 诗观初集》 《 、二集》 、
书 的补充 。8P - ) [(47 ①朱则 杰 先 生 以《 初 人 选 清 初 】6 2 清
诗汇考》 为背景 , 独赏集》 《 对《 、 离珠集》 带经楼 和《 诗选》 三种可能已佚 的清初诗歌总集与相关 问题进 行了考辨。 】 [( ’ ( 9 其《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 待 “
作 了客 观 的评 价 , 出 《 题 》 指 解 资料 具 有 可靠 性 、 科 学性 , 总集 编辑者 、 跋作者 及重 要诗 人生平 考证 详 序
选清初诗汇考) 平议》 指出《 , 汇考》 所录原书序跋有
遗漏, 并列举《 名家诗永》 《 、 昭代诗存》 遗 民诗》 和《 三处。 ]4-2 [( 04) 7 P 3 潘承玉《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2 ( 六 补》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 依《 体例增补 了康熙 间刻 本 5种 , 乾隆初稿本 1 ; 种 并列待访书多种 , 为该 作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民歌运动,1958,是本时期出现的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这场运动始于群众自发,但后来转化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全民运动”。
实际上配合与反映了当时忽略客观现实规律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绝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没有艺术感。
在民歌运动的同时,理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作为前提和结论,提出要“开一代诗风”。
政治抒情诗: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
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诗歌的主题通常是普遍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大我”。
贺敬之《骑在时代的马背上放身歌唱》;2.高昂的格调和战斗的主旋律。
重视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作品适合朗读,强调其斗争性和宣传鼓动。
严阵《竹矛》、郭沫若《十年颂歌》;3.热情奔放的语言。
(重视情感效应。
)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对当代诗坛产生广泛影响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诗体。
主要追求如何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
他们的抒情诗中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
以闻捷、李瑛、李季为代表,如闻捷的《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面貌的激情赞歌。
长篇叙事诗: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得抒情诗便显得领域日渐狭隘,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
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的一批诗人的“史诗情节”将他们重新带入叙事诗创作。
希望告别浮躁,写出内涵深广的诗歌。
这些长篇叙事诗大多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不少具有史诗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新散曲体:句式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融合民歌和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有变化的韵律,从而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当前文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跃进教授讲座10月23日晚,由重庆市社科联主办,重庆三峡学院社科联承办的“三峡大讲坛﹒人文社科知识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遗产》副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著名专家刘跃进在三峡学院学术报告厅就当前文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了近2个小时的讲座,有近400名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跃进教授认为当前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研究注重文学的时空研究;二是文学研究开始关注不同阶层;三是文学研究注重作家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环境;四是文学研究向传统文献学回归;五是文学研究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究。
当前,文学研究的导向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刘教授指出,文学研究不再仅仅关注文学本身,而是开始关注与文学相关的所有问题。
例如文学时空观的形成、不同阶层的文学创作、作家的生存环境、作品产生的物质环境等。
当前文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向传统文献学回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逐渐意识到,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从研究原始文献开始。
文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面对当前文学研究先分清文史哲研究方向,再补基础,读经典的现状,刘教授提出了四步走的研究方法。
首先学好音韵学、文字学、目录学、出版学等语言基础课程,其次掌握历史学、地理学的基础课程,然后熟读《诗》、《书》、《礼》、《老子》、《庄子》、《论语》等经典著作,最后才开始分门别类地进行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
刘教授还指出,当前文学研究应该同时重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
文学研究中既要有“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学,也要有“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学,决不可偏其一端;当前的文学研究太过西化。
许多学者照搬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成果机械、生硬、偏激、脱离实际。
文学研究应该回到中国化的道路上,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繁荣,服务现实生活。
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会更取得更大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文学交流的频繁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7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7.No.1 2023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2023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宇斌∗(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23)01-0120-05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马来西亚师范学院等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提交了190余篇会议论文。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韵文文体的跨学科研究”“中国韵文学学术史研究”“现当代旧体韵文研究”“域外中国韵文学及其他相关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江淮地域文化研究”等会议主题,展开了严肃认真而又热烈活泼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近年来中国韵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新话题与新观点。
在韵文文体的文学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注重文学的本位研究。
如田玉琪《以韵为核心的唐宋词调字声组织》从词体本位出发,提出唐宋词调字声组织的重要原则乃在于“以韵为核心”;刘成国《谁作尘沙万里行———王安石〈示长安君〉新解》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长安君诗,重新确定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的写作时间,并对诗中“又作黄沙万里行”作出新解;肖庆伟《台湾文学初起———引心文社考论》从文学群体的演变过程出发,讨论了台湾引心文社对台湾文学发生的意义;任德魁《史料还原与阐释重构:金元诗歌“西园”书写发覆》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认为金元诗歌的“西园”书写,在传统内涵之外,伴随着金朝后期历史走向,融入了游春宴赏、悼古伤今的新内涵;刘深《论清代浙西词派之自度曲》认为清代浙西词派自度曲的创作不仅在于与姜夔等宋人竞胜与对话,更在于试图以此来保持词这一文体的独特地位。
比较文学课件·宏观比较文学(论述,没有名词解释)
• 我们紧跟着主, • 我们绝不舍弃主的宗教。 • 绝不忘记主赐予我们交谈的神圣语言。
第
三
节
日本文学的特征
• 思想构造:“脱政治”与皇国观念的二元结构 • 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 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1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2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
一
节
从宏观比较文学
看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学的特性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 1、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 2、现世主义态度 • 3、非个性主义倾向
1、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 犹太——希伯来民族是一个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民族,犹太— —希伯来文学也是一种流浪的“客民”文学。(《创世纪》、《出 埃及记》)
• 为什么? • 在《希伯来圣经》中,所有的篇目都在表达同一思想:彻底的一
神论。 • 从文学的角度看,《希伯来圣经》所描写的,就是犹太人建立家
(2)造成中国作家官吏化的主要政策机制——科举制度
(3)中国作家官吏化的后果
• A.作家的人格不独立,思想不自由 • B.以官方与官吏的价值观、以政治功能与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作家
作品,官吏的堂皇正统的文体——诗与文受到重视,而远离庙堂 政治的文学形式,如词、小说、戏曲,则遭到轻视。 • C.伦理教化。 • D.“少作” • E.作品的风格以老到圆润为上,却反青春朝气。
园、丧失家园、试图回归家园的历程。而一部希伯来文学史,也说,是因为“希伯来”语及希伯来文学,也和犹太人的家园 一样,是中途丧失而重新寻找回来的东西。
中国韵文研究的传承、开拓与深化——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韵文研究的传承、开拓与深化——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杨传庆【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136-139)【作者】杨传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5月7日至8日,由中国韵文学会与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南开大学出版社协办的“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主持,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分别致辞。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为大会作了题为“中国韵文的诵与读”的特邀演讲。
叶先生通过现场吟诵的展示强调了诵读对于理解韵文情感的重要性,演讲引起全场热烈反响。
本次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一百二十余位学者云集南开园,就诗、词、曲、赋的研究交流新成果,探讨新问题,分享新收获。
大会发言由施议对、赵敏俐、林玫仪、马大勇主持,朱惠国、易闻晓、张毅、彭玉平、王伟勇、高峰、陈水云、查洪德、邝健行、彭国忠、胡传志、林良娥、蔡宗齐作大会发言。
本次大会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围绕诗、词、赋、曲四大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诗歌研究是中国韵文研究的重镇,本次会议共发表诗学论文41篇。
这些论文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当代的各个时期,既有诗歌本体探讨,也有诗学理论研究,或从微观入手,或从大处着眼。
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与诗歌题材类型的仍是诗歌研究的重点,它体现了诗歌研究的深化。
严纪华《论孟浩然“水行诗”》认为孟浩然水行诗潜寓着精神的向往依归与理想的托寄。
高峰《潘阆的逍遥心性与文学追求》认为潘阆逍遥不羁的心性诱导其诗呈现出自然放达的风貌。
刘嘉伟《元代茀林诗人金哈剌刍议》以茀林诗人金哈剌为研究对象,强调金氏诗风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彰显了元代文学的新异之处。
赵义山《薪火传大爱,苔花吐馨香——重读郑临川先生〈苔花集〉》指出郑临川先生《苔花集》情感丰富、爱心诚挚,艺术水平高超,是不可忽视的当代诗人。
音韵学发展历程
音韵学发展历程中国音韵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学科和基础学科。
回顾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自东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注始,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
历代千百学者为之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论著堪称汗牛充栋。
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代曾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近现代又接受了西学的精华。
在中国境内,除了丰硕的汉语音韵典籍外,还有大量域外对音音韵典籍,对中国音韵学的本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繁荣。
可以说,中国音韵学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争鸣”“创新”[1]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中国音韵学研究更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在一代代音韵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切韵学等韵学、方言语音史、音韵学与汉藏语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70年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据若干目录及综述资料(详见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共出版著作500余部,发表论文6 000余篇。
回望这70年所取得的成就,更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总结、论得失、向未来、谋发展。
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划未来,就是为了更迅速、更持久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1. 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2. 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3.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4. 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
一、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49-1966)发轫期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初,音韵学家们都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教学与科研事业中,并建立自己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课程体系。
建国初期,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一些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汉语史、音韵学等课程,需求量的增大,急需撰写、出版音韵学经典教材,以应音韵学教学之急。
方孝岳、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张世禄、殷焕先、黄典诚、周祖谟、俞敏(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编写教材,讲授音韵学课程。
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
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密切,但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本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以宏观视野为出发点,对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定义与特征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与文学主流研究相对应的研究文学领域中涉及到跨文化相互比较的理论方法与方法体系。
它将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时代与空间的文化现象,将重点放在了文学跨文化比较方面。
2、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一种以汉字文字为主,由古代遗传下来,具有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文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了许多文体,如诗、词、曲、小说、散文等。
而且,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状况。
二、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1、比较文学的文化特性文化交流、跨文化交往、文化多样性、国际视野、媒介创新是比较文学最显著的文化特性。
相对于传统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更强调不同文学之间的联系,比较与对比不同文化间文学作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同时,跨文化交往对比研究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增加文学的多样性和媒介创新,这些都是比较文学的特点。
2、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中国传统文学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特性,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文学体裁、独特的审美观、艺术性的语言表现和符号化思维方式等。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的图景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质地。
中国传统文学将情感、思想与文学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同时,它的语言和符号具有非常独特的意涵,从而为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比较与对比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比较与对比研究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和文学的方法两个角度来展开探究。
在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意象、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韵歌研究》讲座资料
《韵歌研究》讲座资料一、讲座概述本次讲座主题为《韵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韵歌的起源、发展与创新,挖掘其在各个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讲座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韵歌的起源与发展2. 韵歌的艺术特色与社会价值3. 韵歌的创新与传承4. 韵歌在现代音乐领域的应用二、讲座内容1. 韵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韵歌起源于古代我国的民间歌谣,最初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作中为了协调动作、愉悦心情而创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韵歌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音乐性、文学性及表演性的艺术形式。
1.2 发展韵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 先秦时期:韵歌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成为宫廷及民间的重要艺术形式。
- 汉唐时期:韵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韵歌文学。
- 宋元时期:韵歌逐渐发展为曲牌体,如南戏、杂剧等。
- 明清时期:韵歌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多种地方剧种,如京剧、越剧等。
- 近现代:韵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逐渐创新发展。
2. 韵歌的艺术特色与社会价值2.1 艺术特色韵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音乐性:韵歌以音乐为基础,注重音韵、节奏、旋律的美感。
- 文学性:韵歌的歌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往往采用富有诗意的话语表达情感。
- 表演性:韵歌是一种表演艺术,要求演唱者在表达音乐与文学的同时,展现自身的表演技巧。
2.2 社会价值韵歌在社会价值方面具有以下意义:- 文化传承:韵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教育:韵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 社会交流:韵歌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手段。
3. 韵歌的创新与传承3.1 创新韵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包括:- 音乐形式:借鉴西方音乐元素,如和声、曲式等,丰富韵歌的音乐表现力。
- 舞台表演: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舞美等,提升韵歌的视觉效果。
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暨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七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召开六言绝句与六言律诗如何传承与创作?如何迎接时代挑战创造中华诗词新辉煌?当代散曲创作与研究的面临怎样的新局面?俗赋有何特色?11月8日,“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七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市梦泽山庄举行,与会学者对诗词曲赋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讨。
湖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升研究员、湘潭大学副校长郑赤建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庆云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外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版社、学术期刊编辑部的170余名代表与会。
郑升研究员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他说:“诗、词、曲、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任;积极培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是受任于追梦之际,奉命于复兴之时。
”郑升呼吁“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勇挑重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会议由中国韵文学会和湘潭大学联合主办。
湘潭大学曾三次承办中国韵文学会相关会议。
湘潭大学副校长郑赤建发言道出湘潭大学与中国韵文学会的渊源:“1984年,由我校承办、中国韵文学会及其所设的词学、诗学、曲学、赋学等研究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面研讨会隆重召开,自此,中国韵文学会和湘潭大学双方开始结下了不解的渊源,见证了彼此的进步与成长。
”郑赤建认为,大力开展韵文学研究,是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对湘潭大学为韵文学会的建立、发展、壮大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钟振振担任会长一职14年,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根,韵文学作为这个根的一部分,是值得研究、弘扬与发展传承的。
论汉语诗韵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06-01-30 修回日期:2006-05-30作者简介:毛元晶(1962-),男,江西新建人,副教授,从事音韵学和文字学研究。
论汉语诗韵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毛元晶(茂名学院中文系,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汉语诗歌的研究无非是形式与内容的研究,韵是其形式之一,义是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
诗韵之于诗歌犹如 文 之于 言 。
言 而无 文 ,行而不远; 诗 而无 韵 ,味同嚼蜡。
我们对汉语诗韵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且就汉语诗韵作了设想举要,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汉语诗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汉语诗韵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汉语;诗韵;历史;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H 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6)06-0144-04我国 诗歌 源远流长。
诗 之所以能 歌者,有 韵 而已矣。
诗经 大序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 言 者诗之词也; 歌 者诗之曲(韵)也。
这说明诗歌一开始便是和曲调即韵律联系在一起的。
刘勰说: 同声相应谓之韵 。
从最早的诗歌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讲韵律,因为有了 韵 便可以咏唱,可以流传。
唐人(杜荀鹤)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和宋人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的说法,即可为证。
新诗远未达到此种程度,甚至出现读诗之人就是写诗之人的现象,如已有50年历史的 诗刊 (新诗)发行量从鼎盛时期的54万份降到3万余份;而 中华诗词 (传统诗)的印数却呈上升趋势,从开始的几千份发展到2万多份。
究其原因,这和诗歌用韵问题不无关系。
中国是个诗国,而汉字比之于世界上任何拼音文字都更适合于诗。
汉字的象形性、方块性和音义结合的表意性决定了它是天生的最优秀的诗歌材料。
而汉语诗歌的研究(意境和思想除外)无非是汉字的音、义的研究,音(或韵)是形式,义是内容。
外国对宋韵的研究
外国对宋韵的研究宋韵是中国古代韵书中的一种音韵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在中国学界广泛研究,宋韵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兴趣。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外国学者对宋韵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在西方学界,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探索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
一些学者将宋韵与西方音韵学进行比较,发现了不同的音韵体系和语音规律。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对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德国,一些学者对宋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献和音韵学书籍的研究,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宋韵的音韵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文的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中文的发音和语音规律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在美国,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也包括对宋韵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学作品和韵书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音韵特点和演变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日本,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音韵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独特之处,并与日本的音韵体系进行比较。
这些研究成果为日本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音韵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促进了中日学术交流和合作。
除了西方学界,在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学者也对宋韵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献和韵书的研究,了解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东南亚地区的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外国学者对宋韵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为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的要 求 , 有韵 律 的讲究 , 散文则无 。但并 非一 切押 韵之文 均为韵 文学研究 之对象 。我们通 常所说 的韵
文学史 , 既可 以编 写 通史 、 体史 , 可 以编写 断代 分 也
史和编 年史 ; 既要 反 映 出韵 文发 生 、 展 、 变 的一 发 通
文, 还必须带有诗的性质、 文学的要素 , 正如 日人泽 田总清所 说 :要 使韵文成 诗 ” 还“ 须 含有诗 的本 “ , 必 质 的重大 要 素 ” ① 如 汤头 歌 诀 、 传 招 贴 、 家 偈 。 宣 佛
应该加 强专题 研究 、 专家 研究 、 书研究 和资料 的整 专
理 、 纂” ② 实 际上 , 多冠 以 “X学 ” 编 。 很 的韵 文 学 刊
“ 文学 ” 竟如何 界 定?从 字 面上 说 , 以韵 韵 究 是
文为 研究对 象 的一 门学 科 。但对 这 一 问题 , 韵文 学
物 , 中国韵 文 学 会 主 办 的《 国韵 文学 刊》 华 东 如 中 、 师 大主办 的《 学 》 东 南 大学 主办 的 《 词 、 中华 词 学 》 、 南京 大学 主办 的 《 中华 诗 学》 安 徽师 大 主编 的《 、 韵
分。
括 中观 、 观 的 研 究 , 对 “ 学 ” “ 学 ” “曲 微 如 诗 、词 、 学”“ 、 赋学 ” 的综合 研究 、 分体研 究 、 断代 研究 、 流派 研究 、 艺术 特性研究 、 理论研究 、 接受 研究 , 以至 于校 勘 、 证 , 律 、 谱 、 汇 等 研 究 , 应 包 括 在 内。 考 声 音 词 都 正如 吴企 明在 《 设 韵文 学 学科 的总 体 构 想 》 建 一文
第 2 第 3期 4卷
21 00年 9月
中 国韵 文 学 刊
J u n l f ie e Ves t d e o r a n s le S u is o Ch
V 12 N . o . 4. o 3
S p. 01 e 2 0
百 年来 中 国韵 文学 宏观 研 究 述略
①
作者简介 : 刘庆云( 95一 )女 , 13 , 湖南 长沙人 , 教授, 研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诗 词。 泽 田总 清 《 国韵 文 史 》 3页 , 中 第 台湾 商 务 印 书 馆 17 98年 出版 。 见董乃斌《 中国韵文古典形式的命运》, 中国韵文学刊)9 7年创刊号第 l 载《 18 8页。
文学研 究》 , 是 按 此广 义 的理 解作 为 办 刊 的指 等 都
导思 想 的。
界 的学者似 未 能展 开充 分 的讨 论 。笔 者 以为 , 为 作
一
门研 究 学 科 , 韵 文 学 ” 该 有广 义 与 狭 义 的 区 “ 应 广 义 的韵 文学 , 既包括对韵 文 的宏 观研究 , 也包
刘庆云
(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15
摘 要 百年来 中国韵文学的宏观研 究取得 了一定成就, 其中有两个突 出的时期值得特别重视: 一为上
世纪 二十年 代后期 至 四十年代初 期 , 多部韵 文研 究专著 问世 , 以韵文纵 向发展 为主 的论述 中, 许 多带 有 在 对
+
以上所 说 , 只是 对 古 典 韵 文 研究 的 概 括 , 还 因
此 , 有人 进 一步 提 出韵 文 学除 了研究 古 典形 式 以 更
外, 还应研 究 现代形 式 和民间形式 。 ③ 狭义 的韵 文学或 者说更高 层面 的韵 文学则强 调 从宏 观角度 、 从整 体上 对韵文 的发展规律进 行探索 ,
中所 说 : 韵 文 学 的 包 蕴 量 相 当大 , 应 该是 多 分 “ 它
一
“ 中国韵 文学” 的义 界
支、 多层 次 、 有完 整 体 系 的学科 。韵文 学要研 究 、 总 结韵文 发展 和韵文 研 究 的历 史 , 也就 是韵 文史 和韵
韵 文是 一个 与散 文相对 的概念 。韵 文有 一定形
究可 能导致 与建设 “ 国韵文学 ” 中 学科 “ 辕北 辙 ” 南 , 从而将 这些 韵文 的 微 观 、 中观研 究 与韵 文 的 宏 观研 究对立 起来 。其说 似大可 斟酌 。
刊》 刊 号 上 , 表 有 一 组关 于 韵 文 学 研 究 的 文章 创 发
与笔谈 , 的学者提 出 , ( 有 “ 以往 对 ) 涵盖 诗 词 曲 赋 而
有规律 性 的要 素进行 了可 贵 的探 索 ; 一为 上世 纪八 十年代 至今 , 不仅 对 “ 文 学” 韵 学科建设进 行 了理论 的研 讨, 并有 一定 数量 的宏观研 究论文 与著作发 表 、 出版 , 取得 了新 的实 绩。 关键 词 韵文学 ; 宏观 研究 ; 规律 性 中图分 类号 : 0 . 文 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6— 4 1 2 1 0 0 0 0 I 62 2 A 10 2 9 (0 0)3— 12— 8
在 中国文 学史 上表现 出统一 民族 风貌 和特 定创 作规
笔者认为, 我们 仍 不 妨将 韵 文学 视 为整 个文 学 大系 中的一 个系 统 , 这 个 系统 之 内又可 分 为若 干 而 子系统 , 个 子 系 统 是 构 成 韵 文 学 的 基 础 与 血 脉 。 各 我们既 要进 一步研 究 子 系统 的 有关 问题 , 要进 一 也 步从整 体 研 究 这 个 系统 的 有关 问题 。后 者 由于 薄 弱, 更迫 切需 要 加强 。但这 种 宏 观 的研究 毕竟 不 是 人人 都 能进行 的 , 需 要作 者 有 博通 韵 文 各 体 的知 它 识 积累 与储 备 , 对 古 今 中外 韵 文发 展 规 律 与特 色 有 的把握 , 并具 有多 维 的知识 向度 与卓 越 的理 论识 见 , 其难 度是 可想 而 知 的。 当然 , 能 因为难 而放 弃 对 不 这一 目标 的追 求 , 的学者 即能迎难 而上 , 有 勇敢地 向 这一 高地 进军 。我 们 热切地 希望有 更多 的韵文 学研
第卷第期中国韵文学刊垒堡竺垦一塑坚壁呈垡篁望皇塑皇望呈量型堕坠一一一一望堡坠百年来中国韵文学宏观研究述略刘庆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摘要百年来中国韵文学的宏观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有两个突出的时期值得特别重视一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初期有多部韵文研究专著问世在以韵文纵向发展为主的论述中对许多带有规律性的要素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一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仅对韵文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理论的研讨并有一定数量的宏观研究论文与著作发表出版取得了新的实绩
语 、 兵要诀 等 , 亦用 韵 , 不属 韵 文 学研 究 之范 用 虽 却
围。
般 规律 和特殊条 件 、 表作 家的创作成就 、 代 前后 韵文
的继承关系及我 国韵文在 国外 的影响 , 又要总结出
韵 文研 究 的发展 轨迹 , 各个 时期 的研究特色 与成就 , 以及 国外学者 对 我 国韵 文所 作 的研究 与贡 献 。 “ ” 还
② 载《 中国韵文学刊) 97年创刊号第 5页。 18 究 , 能与 世 界 其 他 民族 的 并 韵文 创作 进行 比较 的研 究 。18 9 7年 在《 国韵 文 学 中
等等 , 均排 斥 于 “ 文 学 ” 外 , 谓 这些 方 面 的研 韵 之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