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热点聚焦与发展理路
八个观点
一是废除了领导干部事实上存在的终身制,实行干部“四化”,这实际上是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拥护改革开放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改革开放的组织基础。
二是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是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使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党领导军队与军队属于国家并不矛盾,中国的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这是从其属性上而言的,而属性并不能够支配具体行为,其具体行为需要有一个有形的组织来决定。
五、政治体制改革既不应超前也不能滞后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正确的选择,政治体制改革既不应超前,也不要滞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起步的时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因为所谓的改革,就是从“文化大革命”当中的那种党政“一元化”领导体制中解脱出来。当时主要有四大举措: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八个观点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正确的选择,政治体制改革既不应超前,也不要滞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起步的时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
第三,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并没有完结,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根据条件、任务和环境,主要是国际环境,来决定改革的策略和进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没有时间表的,也不可能事先人为地制定一个什么时间表,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谨慎地、周全地进行。
四、“军队国家化”是一个假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创新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政治体制的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的创新。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和职能。
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的监督。
同时,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加贴近人民,更好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2. 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交流合作,我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 行政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步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从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政府机构不断精简,政府职能更加突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的关系逐步清晰。
4. 司法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体制逐步完善,司法独立、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通过改革,我国司法体制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5. 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通过加强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等形式的监督,我国政治体制的透明度和廉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群众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主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7. 人事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制度。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中,政治和社会发展一直是重要的话题。
从最早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共和国,中国的历史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分析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时期。
这个制度是通过君主的掌权进行管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王朝在不同的时期相继形成和灭亡。
这个政治制度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
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文人朝政的制度让政治稳定并且有了创新的思想倾向。
但是,在这个制度的后期,官僚主义的日益壮大也开始削弱王朝的权力。
现代化崛起后,中国自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开始了民主革命。
他组织的中国国民党推翻了清王朝并且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府。
但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以及对于民主制度实现的困难让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内战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共产主义党员以及毛泽东开始在中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土地制度以及进行国家工业化。
但是,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的一些政策导致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在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将市场经济引入到了国家的发展中。
现状分析当前的中国政治和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渐渐加强。
然而,中国的制度改革也继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仍然在快速地增长。
这让中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经济的成功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影响到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
其次,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新一代的中国人,他们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强。
这种思考方式也可能会对中国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带来挑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建设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建设历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政治建设历程经历了深刻变革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个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逐渐多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文化受到毛泽东时代的左派思潮影响较大,相对保守。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同群体的政治理念、文化认同、价值观念逐渐体现。
第二,政治体制逐步改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沿着逐步实现依法治国、民主政治、权力制衡、代表制等方面展开,也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水平和政治体制的法制化程度逐年提高。
第三,政治公民意识逐渐增强。
40年以来,中国公民的政治意识逐渐觉醒,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
在政治参与方面,社会各界的人士通过网络受到的没有那么多限制,而且这些人也更容易的加入一些像“造福社会”的志愿活动,或者是加入一些政治Party groups。
第四,政治主流媒体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的政治媒体逐渐在不断发展。
从早期的报纸和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媒体多元化和竞争化方向逐渐明确。
与此同时,政治媒体的言论自由度也在不断扩大,更多传媒人和普通公民的声音有进入政治话语场的权利。
第五,政治生态逐步健康。
40年来,中国政治生态逐渐从单一的政治生存大环境转变为多元的、开放的和自由的政治生态环境,这也对中国建立政治的储备有着大的帮助。
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网络舆论监管到政治黑恶势力打击,各种制度改进逐渐使得中国政治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健康。
总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化和政治生态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相信中国的政治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果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为基础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型,由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转向较为分散的政治权力。
首先,政治体制从单一的行政机构向多元化的政治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宪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分离了党政机构,建立了审计机构等多个权力部门。
这意味着中国政治权力的分散化程度逐渐提高。
其次,政治参与由单向向多向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政治参与非常有限,几乎只有党和政府能够参与政治生活。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自治组织、群体性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组织纷纷涌现,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逐渐增强。
同时,中央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政治参与机制改革,比如直选制度、代表制度等的废止和整合。
最后,国家政治决策形式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规范化的政治决策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挥国家立法机构的作用,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级政府行政行为。
与此同时,国家政治决策的信息公开程度逐渐提高,社会舆论对政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历程曲折,经历了多次的重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领导集体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政治机构和群众的联系,并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
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在效果上并不彻底。
1990年代初期,中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同时开始涉足世界贸易体系。
对此,中国政府认为需要完善法制环境,以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于是,1997年,中国展开了一场涉及宪法和法律体系的改革。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者:行静月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了艰苦的历程。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历程,明确了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立场及推行的策略,总结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一、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鲜明立场有观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没有间断,但其速度赶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其最大的弊端没有解决,从而质疑我们党的勇气。
此中观点仅仅以改革的曲折性来质疑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态度是不片面的,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政治体制改革,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坚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政治上的变革也包含在其中。
当前,由于传统的权力过于集中等传统机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出现了权力腐败、跑官卖官等问题,同时在改革中有些人或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由于担心失去权力及权力带来的利益而阻拦改革,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了阻力。
但党深刻的认识到,政治体制需要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及社会改革的强有力后盾。
二、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首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的战略。
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界比较推行的观点是我国今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采用渐进性、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协同推进的。
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能太过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的跳进不断的向前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
目前,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否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将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造成形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脚改革局面,这样改革是走不远走不快的,而且还会摔跤。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系别: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班级:1308班姓名:安丹凤学号:S2*******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5年。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虞崇胜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12期随着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密切关注,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30多年来,中国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政治体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相比,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流行、贪污受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循私枉法、官僚主义、损人利己、不讲规则、不讲诚信、行为霸道、作风败坏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多是经济、道德或别的什么问题,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问题反映出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现实和时代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性质上讲,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本原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是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纪律和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能力,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推进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等方面。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包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的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的服务型政府转变等方面。
四、完善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善司法体制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
五、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等方面。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的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等多个方面。
最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限制公共权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仍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医治政治体制的弊端,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推动权力结构理性化,确保公共权力科学、高效、公正履行职权,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基本路径。
本文认为应该从党政关系、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等方面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权力结构理性化。
[关键词]权力结构;理性化;政治体制改革;路径权力结构是权力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以及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集权和分权,是权力结构的两个面向,也是政治体制的两难问题。
权力过分集中,必然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权力过度分散,又会导致相互掣肘,影响制度执行力。
破解政治体制两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权力结构的理性化。
所谓权力结构理性化,是指权力配置和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仍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医治政治体制弊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分权,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但又不是简单分权,而是要推动权力结构理性化,确保公共权力科学、高效、公正履行职权。
本文认为应当从党政关系、横向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关系、纵向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等方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我国权力结构理性化。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推进党同国家政权组织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党的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活动所依据的原则、体制、规则和程序等。
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作者:孔杰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三个阶段的历改革程,得到五条启示: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有序推进。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体制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36-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为完善国家行政体制,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每次都立足于具体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中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不符合政治要求以及不能顺应社会进步需要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
这一阶段,分别在1982年和1988年集中实施了两次行政体制改革。
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需要,重点是精简机构,实行干部年轻化,提高政府效率。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精简经济管理部门,转变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
这一阶段的改革,通过转变职能、精简人员、理顺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1993—201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摘要:本文试就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认识,及怎样理解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商榷。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原则。
在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政体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保证。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警戒。
只有把这些重要思想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使我们在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斗争中具有主心骨,才能保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
(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经验。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能够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新时期以来,正是由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指导原则,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得以健康顺利发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摘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就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也展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在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反省和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以及领导干部任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已经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持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在党政体制、法制建设以及其他社会基本制度建设中都取得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造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一)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选举、决定和罢免的权利,同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还拥有着对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强化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社会法和诉讼法在内的法律体系。
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了公开征集机制、听证会机制等一系列拓宽民主立法渠道的有效机制。
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进一步完善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随着多党合作制以及政协工作的不断完善,其在团结我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完善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19-08-28摘要:改⾰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取得了令⼈骄傲的显著成就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全⾯深化改⾰步⼊了深⽔区这个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的步伐明显慢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化、⽣态”五位⼀体的战略总布局背景下,政治体制的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通过论证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进⼀步探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治体制改⾰的发展趋势作出浅显的预测。
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不是⼀个单纯的政治领域,它还涉及多⽅⾯的原因,⽐如经济、⽂化等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实⾏改⾰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11年超越⽇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经济体,经济上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作⽅式,加之我国⼀直以来的权⼒分配上存在和诸多弊端,各地⽅的政治⾏政效率⼀直为⼈诟病,所有的种种,都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深化改⾰。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原则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进⾏改⾰,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的分开、下放权⼒、改⾰政府的⼯作机构、⼈事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等等诸多内容。
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进⾏政治体制改⾰,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措施和⽅法,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主要是有以下⼏个措施:⾏政管理体制改⾰;执政思想的转变;服务政府构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其⽬标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民的积极性。
对于评价分析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的现状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认识,就是结合我国的特⾊社会主义政治,以及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
现如今,中央提出“四个全⾯”,其中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经济改⾰已经步⼊了深⽔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更要适应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收到显著的成效,⽐如党的执政⽅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权威执政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民主渠道得到了明显的拓宽,政府机构的⾏政效率更加有效,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更加巩固,法制社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轮深化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出发,分析其中的启示和经验,为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的探索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行政监察体制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建立起县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取消行政级别差遣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以来的系统完善和提高效能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监管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1.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2. 提升了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3.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 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敏感话题_理性探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一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
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中与民主的集中之分。
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
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其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的政府。
自从民主代替专制,又有民主与自由之争。
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于民主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民主与个人自由孰重,是要民主还是要个人自由,一直争论不休,直至如今。
其集中表现就是从批判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始。
卢梭在国家问题上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的民主理论是:每个人都是主权者,都应当获得应有的权利,包括自由和平等;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应当组织起来,即组成为国家,国家由普选产生,每个人把自己主权交给国家,构成共同意志,即“公意”或“总意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决定”),每个人都要服从“公意”。
所以“公意说”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
但卢梭同时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仍有他做人的自由权利”,因此他主张将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反对有行政权的人拥有无限权利。
为了防止行政权盗窃人民的意志和自由权力,他提出必须由人民经常监督行政者,例如定期召开人民会议审查行政权是否执行适当,有没有权力私用或违反“公意”的行为,否则应予撤换。
这里要说,关于民主政治的这种理念并非自卢梭始,在卢梭前一位荷兰著名启蒙学者斯宾诺莎(17世纪人)就提出这种观点,认为“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他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人民应当将自己的天赋之权完全转让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有唯一绝对政治权,每个人必须服从,而且“国家统治权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这就是向专制政治妥协了。
注意:卢梭等人没有从同时代人孟德斯鸠那里吸取他的分权制衡思想,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思想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要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不容易,因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面对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掌握着权力和资源,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因为这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因此,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克服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公众对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他们希望政治体制能够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体制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给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尽管政治体制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政治体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
在当今社会,政府的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力。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高效、负责和廉洁的政府,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政治体制改革既面临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只有充分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共五则范文)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
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
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其基本经验
The Historical Process,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作者: 肖宗志[1];唐旭旺[1];徐艳红[1]
作者机构: [1]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出版物刊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政治发展;改革开放;历程;特点;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国政治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依据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以及政治稳定和政治良序4个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40年来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探索前进期、稳步发展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期3个阶段。
基于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发
展在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建设、注重协调发展、实行渐进式改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历史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热点聚焦与发展理路作者:韩瑞波来源:《理论导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CNKI論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可得出若干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在热点聚焦方面,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剖析不难发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内容广泛而复杂,主要围绕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及制度建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合时区图谱与突变词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理路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问题导向下的历史情境性、政策导向下的顶层设计依赖性、治理导向下的研究嵌入性。
在肯定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包括研究的波动性与理论研究的薄弱。
因此,要注重增强研究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努力建构成熟的理论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的探讨。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知网;文献计量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7-0034-07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探讨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理路加以把握可为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参考。
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展开综述性研究,基于不同维度对既有研究进行回顾和审视。
例如,许耀桐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40年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酝酿与启动阶段、部署和展开阶段、调整与持续阶段、全面深化阶段,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归纳为民主改革、法治改革、善治改革、参与改革、基层改革五个方面[1];房宁基于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时性观察总结了其内在逻辑,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视为逻辑起点,将保障人民权利、落实协商民主、采取试点策略等作为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经验[2]。
综观既有研究,少有学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本身进行全方位回顾,尚未有文献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及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展示。
基于此,本文试图弥补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在文献计量方法上的空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和发展态势,以期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择选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1982-2017年(第一篇文献出现于1982年),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时间2018年1月21日。
在CNKI数据库中,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篇名进行检索。
筛选和整理检索结果,得到CNKI数据库论文2345篇。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相关信息加以转码并进行文档拆分处理,最终得到可分析的样本,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知识图谱,结合高频关键词与突变词的展示,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揭示出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是综述类的论文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3]。
其中,文献计量分析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工具CiteSpace(引文空间)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CiteSpace作为一款可视化的分析软件,聚焦于特定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数据可视化形式与科学计量学逐渐成长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学界视野。
它所展示出来的知识图谱可以呈现出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布结构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识图谱是对关键词共现情况的可视化展示,也是词频共现分析的辅助工具。
此外,CiteSpace软件提供了多种视图形式,聚类视图(cluster view)和时区视图(timezone)是其中较为常用的可视化类型,前者侧重于描述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后者则强调了各研究主题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演变趋势[4]。
因此,它们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视图类型。
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热点聚焦本文选取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来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热点。
频次较高的词汇就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它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与凝练。
这些高频关键词就是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它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共现即是指不同的关键词出现于同一文献之中。
理解各热点主题之间的转化关系需要对关键词共现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聚类解析,来探索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变化。
(一)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在CiteSpace34R3创建新的运算目录界面,把CNKI数据库中转换后的数据导入软件。
选择最小树突算法,单个时间分区设定为1年,选取“关键词”为节点类型,并设定相应阈值,然后运行软件,可得到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
依据节点的大小,并结合关键词频次情况,这些高频关键词依次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权力过分集中、政治生活、现代化建设、政治体制、政治改革、我国政治体制、人民群众、领导制度、人民民主、邓小平理论、机构改革、政治建设、以党代政、党的领导等等(表1列出了频次在前40位的关键词)。
由图1可知,聚类图谱中的关键节点之间的连线是紧密而复杂的。
整个聚类图谱都是围绕“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中心节点而扩散形成的,说明“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关键节点之间的共现性最强,学者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正是从这种共现性切入,来考察关键节点代表的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点归纳在2345篇样本中,尽管一些文献中的内容同时包含若干热点主题,但经过比较分析和归纳分类之后,我們不难发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与制度建设等方面。
笔者将结合高频关键词与相关文献,对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点进行梳理。
1.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由图1和表1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是该研究领域中频次仅次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高频关键词,这表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最强,学者们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也最为丰富。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相适应的变革诉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利益调节、收入分配、公民权利保障、执法司法、政府施政等方面的体制,需要一套完整而健全的政治体制为其提供制度环境支持。
政治体制改革要建构的民主政治的目的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和规范。
由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需基于政治体制改革方可巩固[5]。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利益冲突最终会反映到政治层面上来。
金太军等人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在加速增量利益成长的同时,往往会造成社会利益冲突的状况进而为以存量利益均衡分配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制造难题。
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表达失衡等问题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加以重新认知和有效应对[6]。
社会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回应,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和利益表达渠道加以化解。
最后,经济发展方式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
虞崇胜等人认为,正是由于政治权力在塑造经济形态与绩效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质言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匹配[7]。
2.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
如图1所示,“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党内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民主政治”“协商民主”“民主监督”都是频次较高的关键词。
民主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8]。
就政治体制的界定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以权力配置和职能划分为中心,以协调诸多社会政治组织关系为任务,是具体的政治形式、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9]。
置于现代民主政治语境中,政治体制就成为支撑宏观民主制度的载体,其评判标准便是能否释放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制度精神[10]。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民主改革,即在改革中推进党内民主这一工具引擎[11],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总是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开讨论,相关著述不胜枚举。
例如,黄仁宗将民主化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2];俞可平提出增量民主的思路,认为深化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13];高放认为,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三大民主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4];胡伟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强调顶层设计,党内竞争性选举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应然路径[15];徐湘林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所涉及的民主建设与西方的自由民主相比,在导向和目标上都存在差异。
中国的民主建设是国家治理导向下的民主建设,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竞争选举为导向的民主建设。
中国的适应性民主改革旨在改善现行政治体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16]。
林尚立认为,协商政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它从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民主共和政治的实践与发展。
[17]陈家刚总结了协商民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协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明智选择。
[18]3.政治体制改革与法治。
“法治国家”“法制建设”“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等关键词是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聚类图谱中的关键节点,这意味着“法治”研究已被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框架。
政治体制改革对法律的体认经历了从强调法制到实现法治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体制改革依赖“法制建设”,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法制的认知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法律被视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工具。
然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治理念得以建构,在新语境下,法律的工具理性色彩式微,逐渐演变为一种自身承载目的性和认同性价值的信仰与规范[19]。
现如今,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已在学界达成高度共识。
例如,章武生论述了司法体制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由于其平稳性、规律性与结果必然性的优势,应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突破口[20];孙笑侠认为,法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快法治化进程[21]。
秦前红指出,以司法体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为引领,近年来掀起一股政治体制改革的热潮,试错性改革已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
然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不允许改革试点脱离法治轨道。
因此,改革试点不得逾越法律授权和规定的权限,这体现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化特征[22]。
可见,法治化改革始终是纵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意在建构中国特色的法治和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政治监督与决策的民主机制。
4.政治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
“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决策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关键词在聚类图谱中的分布表明制度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