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欲养,而亲不待”

合集下载

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全诗和详细的内容

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全诗和详细的内容

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全诗和详细的内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起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而父母这时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一句话是孔子(皋鱼)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语》集录.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文如下: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点: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语》集录.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注释:原话当系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实误.此差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具体如下:【原文】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译文】孔子外出.听到有哭声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传来之处,发现原来是皋鱼,他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路边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件事情做错了.年少时出外学习,游学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错;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放松忽略了侍奉国君的大事,这是第二错;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错.树枝被风吹了很久想静下来,但风却一直不停息,(树枝只得继续摇),(儿子被双亲供养了很长时间)想由自己供养双亲了,但双亲却没有等待儿子的供养就早早去世了.逝去了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被太阳暴烤枯槁而死.孔子说:“同学们你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学生就有十三个.【解析】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按字面解释:树希望能够静止不动,但是风却不能停止.风吹不止,树也就无法静止.儿子长大了,希望能够奉养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但二老却早已离世,使子女的心愿无法实现,留下了终生遗憾!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2、类似的意思在西晋李密《陈情表》里出现过,原句文字不相同,作:“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高一作文】子欲养而亲不待

【高一作文】子欲养而亲不待

【高一作文】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孔子《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子女愿意孝顺父母,但父母却不等待子女的孝心。

这句话意味深远,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一些家庭关系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句名言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反映,同时谨以此引发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对待父母的道德责任。

我们深入解读一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名言。

在孔子的《论语》中,这句话出现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在这一章中教导学生们做人的道理。

这句话意味着子女愿意尽孝心去养育自己的父母,但却等不到父母的等待和接受。

这句话揭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矛盾的本质——子女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却得不到满足。

亲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但是却常常被忽略。

这句话提醒了我们,不仅仅是子女需要孝顺父母,父母也需要子女的关爱和陪伴。

亲情的薄弱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的缩影。

接下来,让我们思考一下这句名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更加有能力去养育父母,但是却常常因为工作繁忙、社交忙碌而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即使有一些家庭能够给予父母足够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上的照顾,但是精神上的寄托却常常被忽略。

父母常常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子女却因为忙碌而无暇顾及。

这种现象反映了名言所表达的意义——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

更进一步,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作为子女,不仅仅应该给予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更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

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聆听他们的倾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体贴。

我们也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女去尊重父母,体谅他们的辛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应该是内心的陪伴和支持。

我们也应该在社会上倡导尊敬父母的风气,鼓励更多的人用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让更多的家庭充满温馨和爱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孔子集语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

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原文: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汉。

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第三章记载:孔子外出,听到有人哭的很伤心。

孔子问他。

他说:“我犯了三个错误:年轻时周游各国,回来时父母去世了。

当时心志很高,耽误了事君。

年轻是择人交往,以至于亲友不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

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意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指有孝心的儿女,应当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孝,以免留下遗憾。

是人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么沉痛的一句话啊!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之意,出自于《韩非子》,是指一个有孝心的儿女,应当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孝,以免留下遗憾。

我们常常感慨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常常听到父母或长辈提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拼音: zi yu yan er qin fu dai释义:原意为子女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已经先去世了。

指有孝心的儿女,应当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孝,以免留下遗憾。

是人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其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不知道孝敬父母,也懂得孝敬父母,可是总是力不从心,总觉得很多事情没法做,比如说抽时间陪陪父母、给父母买礼物等等,总是不断地找借口推辞,直到某些特殊的日子里,猛然醒悟,父母却永远不在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期声:由于我们从小娇生惯养,从来没干过家务活,所以没办法帮父母洗碗筷;不会做饭菜,不能给父母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没办法亲手为父母泡上一杯热茶,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许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更加忽略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对父母应该要有爱心,孝心,回报父母应该要从现在开始,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永远的遗憾。

因此,我们就要让自己成为孝顺的好孩子。

现在我们还有机会孝顺父母,首先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心父母。

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父母,和父母说话不可以大呼小叫,没有礼貌。

最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

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和父母沟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离开家乡远行。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语
01 名句原文
03 名句出处2
目录
02 名句出处1 04 名句译文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名句原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名句译文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谢谢观看
名句出处1
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 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 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 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附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 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 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

名句出处2
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后人便以 “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原话当是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此误有 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 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简短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简短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简短意思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的深刻寓意》“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观和孝道精神。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

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

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含义
1.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

2. 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以此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

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

被褐拥镰,哭于道旁。

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兴的手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兴的手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兴的手法?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也就是说把孩子想要赡养父母却没有机会了这种情况比喻成树不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释义
树想要静下来,但是风仍然不停的刮,子女现在想要侍奉长辈却发现双亲已经去世了,是劝诫后人孝敬长辈要从小做起,不要到父母都不在的时候空后悔。

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

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常常希望孩子能够被养育和照顾,但有时亲人却无法尽到责任。

同时,人们常常希望树木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生长,但风却不停地吹动。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和自然环境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味着人们渴望有亲情的陪伴和关怀,但往往亲人却无法履行这样的责任。

树欲静而风不止,表示人们希望在宁静的环境中生活,但却无法摆脱外界的干扰。

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人生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

有时人们渴望得到关爱和支持,但却发现亲人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同时,人们也常常希望能够享受宁静和平静的环境,但生活中却充满了各种纷扰和不安。

这句话还可以用于描述社会问题。

例如,有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但却在单亲家庭或者忙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亲情。

另外,有些人希望生活在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中,但却面临着犯罪、战争、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宁静。

这句话传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和环境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的困境和社会问题。

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哎呀呀,你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吗?这就好像你特别想安安静静地待着,可那风啊就是不停地吹,让你没法安静!(就像你想好好睡个觉,外面却一直有噪音一样。

)“子欲养而亲不待”呢,就是说你想要好好孝敬父母的时候,可能他们
已经不在了呀!(好比你一直想着等有时间了再陪朋友好好玩,结果
突然有一天朋友去了很远的地方,你再也没机会了。


你想想看啊,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对父母好。

可是时间过得超级快呀,说不定哪天就来不及了!(就像你总觉得还
有好多明天可以去做某件事,结果一下子就到了最后期限。

)我们不
能总是等啊等,要赶紧行动起来,多陪陪父母,多关心他们呀!(就
像你喜欢一件东西,你不能总是想着以后再买,万一被别人买走了呢!)
所以呀,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刻,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
莫及!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子女想要孝顺父母,但是父母却不在身边等候。

这句话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子女在努力孝顺父母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亲情也难以维系。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孝顺的概念。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是“敬亲”。

普罗大众常说的孝,包括孝父、孝母、孝敬年长的亲属等等。

在古代,孝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尊重父母、服从父母、孝敬长辈、动手做家务、节省家庭用品等等。

但无论如何,孝顺的目的永远是为了让父母过得更好,尽可能地让他们幸福。

而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孝顺父母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子女发现,他们的孝顺之路并不顺畅。

尽管孝顺父母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但很多家庭出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父母常常与“孝顺”的子女形同陌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方面,父母的支配欲增强。

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他们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衰老的样子,也可能不想让孩子们在自己身边过多关心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孝顺的表现可能会被父母认为是“干涉”,而引起不满和争执。

另一方面,这也和子女的方式有关。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自己父母把自己从小抚养到大,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但是现在却不给自己帮忙半点。

这种想法理所当然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远不只是金钱上的投入,还包括无数的关爱、时间和理解。

如果子女在回馈的过程中只是通过物质来表达孝敬,那父母便很容易感觉不到亲情。

此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也就不难出现了。

那么,应该如何化解这种情况呢?如何让孝顺的方式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理解呢?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建立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渠道。

不管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接受父母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是交流的关键。

有时候我们可以多去看看父母,跟他们聊聊生活、工作和种种心事。

子欲孝而亲不待前一句是怎么说的-

子欲孝而亲不待前一句是怎么说的-

子欲孝而亲不待前一句是怎么(zěn me)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bùdài)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出自《孔子(kǒnɡ z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bùdài)。

〞选自《孔子(kǒnɡ z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那么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附译文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

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

〞走近一看是皋鱼。

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

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答复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

请让我从此辞别人世吧。

〞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

〞于是,孔子的学生有十三人辞别回家赡养双亲。

子欲孝而亲不待前一句是怎么说的民间故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古时,曲阳县东沟村有一秀才,叫常胜,娶了个老婆姓柳,生了个男孩叫常玉春。

柳氏生常遇春的时候,中了风,不到一个月就死去了。

【古文赏析】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文赏析】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文赏析】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文】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

孔子下车,进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请从此辞。

”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

”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白话易解】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走半路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欲养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于《论语》中的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为人也孝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很孝顺,尊重长辈,而又不喜欢无理取闹,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儿女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提供他们分内的帮助,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社会的人,好好地生活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很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问题。

由于众多原因,包括家庭条件、工作、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迫离家,远离父母,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发展。

对于孩子们而言,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在孩子走上人生的路途时。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精神依托和情感支撑。

但是,因为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有些孩子只能偶然回家看看,和父母只有一两次通话,好像就是生命中最后的一次交流一样。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所成就,但也始终忘不了自己一生的付出和辛劳,希望孩子们会饮水思源,继续父辈的质朴风貌,成为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

但是,有时候,父母们只能默默付出,一遍遍地鼓励,期待着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充分发扬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

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让很多孩子感到一片茫然,他们也想要回到家里,和父母团聚,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做到。

对于这些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想办法去面对和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父母进行沟通,通过微信、QQ、电话等途径,随时向父母报告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所在,并与他们加强沟通,以改善感情。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回家看看,利用假期或周末,回家一趟,陪陪父母、老祖母或者去看看太爷爷、太奶奶等。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启示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启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启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中的树,象征着人们的内心,欲静则代表着人们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风则代表着世间的各种外在因素,不停地吹袭树林,无法让树安享宁静。

这启示我们,在追求内心宁静的过程中,外界的各种因素可能会干扰我们的心境,我们需要学会应对和调整自己,不要让外界的因素影响我们的内心。

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启示,则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尤其是家人。

子女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生活琐事等因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这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同时,也提醒父母们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待。

综合上述两个启示,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我们需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挑战和干扰,同时也需要保持对内心的平静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理解和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和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子欲孝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孝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孝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用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

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

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一、本句出处《韩诗外传》卷九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

被褐拥驵,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二、本句解析: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

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

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

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

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三、典故译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的典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那人回答他叫丘吾子,说他有三个过失,分别是:年轻时喜欢学习,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父母却已经死了是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已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孝道的具体表现是“关爱和赡养”父母,这也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为人的基本准则,千百年来,有多少能人志士以孝行天下,又有多少欲孝而又未尽到的孝子,抱憾终身,又有多少人游走在孝与非孝的边缘。

有一个母亲,早年丈夫因车祸遇难,留下她和一双儿女,艰难度日,始终不肯改嫁,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了,要到另一个城市去谋生。

依依不舍的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口,临别之际,她抚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孩子,在外要多保重身体,记得常写信回家”懂事的孩子不住点头说:“娘,我记住了,您也要多保重身体,我会经常写信回家的”。

告别母亲和妹妹后,儿子来到了这座城市,并找到了一份工作。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儿子逐渐熟悉了这份工作,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他写信给母亲说自己在这里一切都好,让母亲不要挂念。

随着工作的稳定,生活的适应,儿子的内心有了一个打算,等自己的境况再好点了要将母亲和妹妹一同接到这个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为此,他早早为母亲买了双她喜欢穿的软底宽松鞋,他知道,因长年忙碌行走的母亲,脚上有一道拐(凸起的地方)穿上这双鞋会更舒服一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子拼命的工作,努力去赚钱,只盼自己的境况快快好起来,早点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可天不遂人愿,突然有一天,他收到妹妹拍来的电报“母亲因脑溢血,已离开了人世”接到电报后的儿子惊恐万分,他匆匆买好车票,连忙赶往家中,回到家里,母亲的遗体已安详的躺在那里,儿子心都碎了。

当他亲手为母亲穿上那双买好的鞋时,触摸到母亲那冰凉的尸骨,想到劳累了一生,苦等劳累一辈子的苦命的母亲时,儿子嚎啕大哭起来。

嘶哑的哭声带走了儿子美好的梦想和希望,带给他的是永久离别的惆怅和深深的懊悔。

我想此时的儿子一定在想,如果他能早一点的接走母亲和妹妹,哪怕不能给她们最好的,至少能和他们在一起。

也许母亲也不会离去,即便是离去,至少自己也能陪伴她走完最后的时光。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已经离去了,不可能有如果了。

所以赡养父母,尽到孝道,是无需等待的。

有一对普通的农家夫妇,他们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习俗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谨守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养育着一双儿女,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家庭的收入已经满足不了已在高中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

于是,夫妇俩决定外出打工来供给子女们读书。

来到陌生的城市,夫妇俩在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仅能寻求一种最简单且最原始的打工方式:肩挑背抗,为建筑工地挑砖,挑水泥背水泥。

六月的灼热天气里,人们躲在阴凉处纳凉都嫌热时,而他们仍要将一担担沙石运往楼上,肩磨破了皮肉粘连,在扁担承担的高负荷下,经汗水的浸泡,滴入地面的是模糊的血水,四十多的高温,一包水泥背上肩,
一旦汗水浸湿水泥外包装,感觉是一种灼烧难耐的疼痛,雨季来临时,有时候为不延误工期,他们常常要冒着雨干一整天,身着的衣服由干变湿,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冬天里,寒风刺骨常常看到他们单薄的身影,在路灯的照应下,骑着单车赶往十几里以外的工地去开工。

就这样,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凭着那顽强的生命力终于站稳了脚跟。

稍有闲暇,他会写信给儿女,鼓励他们要用心学习,钱不是问题,说父母身体很好,能赚到钱,只是很想他们。

儿女们也回信说自己会好好学习的。

不会辜负父母辛苦赚来的钱。

还安慰父母说今后一定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

儿女们的话语无疑给父母一个极大的安慰。

就这样他们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度过了一个个寒暑。

当他们饿了,累了就停下来,吃点东西喝点水,坐下来休息休息,感冒了,到药店买点药吃。

每当晚上躺下休息时,他们总是憧憬那以后的儿女们能自食其力,不在需要自己这样辛苦,己人老后子女们能照顾等。

想到这里他们有时候不由得笑出声来。

几年后女儿毕业了,儿子也出去打工了,按理说:这对夫妇应是苦尽甘来。

可事情并非如此,女儿的工作一直都不是那么如意,外出打工的儿子性格方面却有些偏执,父母对他的关心与问候他总认为是啰嗦,对他的教诲和善意的提醒总是不以为然,一直以父母和他是两个时代的人为由,说是无法沟通,也就是他常说的“代沟”。

此时的儿子似乎却忘却了小时候对父母说过的“一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话。

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父母还能对儿子要求什么呢?无奈之
余,只能拨通女儿的电话,从女儿那温馨,婉转的话语里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

近几年,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以前在外打工时的体力活已经干不了了,只能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可就在几年前,先后的二次意外,使父亲失去手足二兄弟,这无疑更给他致命一击。

家中后辈的唯一精神支柱的父亲更是压力重重。

既要对侄儿们多一份关爱,又要维系着家庭的日常开销,他每次选择了不堪重负的体力活,给别人背包。

哪知屋漏偏遇阴雨,半年后的一天,这位父亲在一次背包时,不幸从车上摔下来,诊断为脊柱骨折,住进了医院,几个月下来动弹不得。

到此,全家的重担就落在这家里的母亲身上,白天安顿好父亲后,母亲才下地干活,干完一天地里的活,回到家后又要照管父亲。

几个月的端茶送水,寻医问药,疲惫不堪的母亲见到能下地行走的父亲,竟如释重负的笑了。

这就是这一家人的生活经历,讲到这儿的我心中不禁为之一颤,这不懂事的儿子不知几时才能成熟,他的偏执和事事不以为然,不知何时才能唤醒,我不知道这个经历磨难的家庭究竟还能走多远?这个生命坎坷的父亲究竟还能撑多久?如果真的要到了“想见音容云万里,欲听教诲月三更”之时才能醒悟的话,那我就要说:孩子这种代价是不是太大了,身为人子,你能承担得了吗?你能面对世人冷漠的目光吗?你能面对自己道德与良知的谴责吗?还有那无尽的思念和忏悔。

所以赡养和尽孝是无需犹豫和等待的。

它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持之以恒的表现。

如果真要到了子欲养时,而亲不待了你会抱憾终身的。

其实赡养和尽孝不是单一的,经济上的给予只是赡养尽孝的一部分。

更多的应该是以语言和行动上多关心,比如:打个电话或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吃吃饭,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父母内心感觉到一丝丝的温暖,这可能是子女们最大的孝道。

下面我要说的“孝”为“大孝”,是以天下之任为己任的“大孝”。

看过电视剧“龙游天下”的观众可能都知道,剧中的主人公“龙”(国主)大孝子,为寻访失踪多年的太后,他踏遍白山黑水,深入明见,明察暗访,同时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

在寻访的过程中,他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了解了贪官污吏的横行与跋扈。

他们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不择手段敛财以至于制造出许多冤假错案,以及民间的一些刁滑之徒欺负无辜弱小和妇幼,当这些血淋的事实摆在他面前的时候,国主相当愤怒。

他想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子脚下竟有如此腐败的贪官污吏和不法的好滑之徒。

百姓的生活会如此的苦寒,想到这儿,国主不寒而栗,他决心惩治这些贪官与奸徒,还百姓以公道。

让社会得以安宁。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找足了贪官和见图的证据,并以国主的威严对他们进行了严惩。

为百姓洗清了冤屈并对那些尽善行孝的行为予以表彰,对穷苦的百姓予以适当的接济。

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贪官污吏与奸猾之徒的嚣张气焰被打灭了。

社会风气好转了。

国主深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剧情最终国主继续寻访太后,虽未能如愿,但他孝行天
下的美名,却一直为人称颂。

同时在寻访的过程中他也尝试和领悟到了更多,他知道民众的疾苦就是国家的疾苦,对天下百姓的负责就是对太后的孝道。

只有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才是他这个做国主最好的成绩,才能算得上一个至善、至孝、大智大慧的君主,才能使天下的父母都再爱的阳光下生活,也才是报答太后养育之恩最好的回应。

剧情讲完,我深有感触,随之我即兴赋诗:
为官当如国主行,
体恤民情扫不平,
天下苍生为己任,
敢报太后养育恩。

剧我们领悟完了,当我们回忆现实时,不得不为当今的某些干部感到困惑,他们的不称职不检点,不办实事,不管百姓的疾苦,整日要官腔,说空话,这些简直是对“领导”二字的侮辱。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也只是一小部分的干部,大多数的干部都是名副其实的好干部。

古人曾经把当官的人称“父母官”这个“父母官”故名思议是说当官的是当父母的官,而天下的百姓就是当官的衣食父母,也就是说是老百姓在养着你这个官。

换句话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你这个官,没有老百姓你当谁的官。

而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当官就高人一等,贵为人父母,可以目空一切,指手画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这样那只能说明你太肤浅了,不自重了,太渺小了,枉读圣贤之书,浪费了
社会资源,简直就是犯罪。

有人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如果你是耳处的一员,能幡然醒悟,勇于面对自我,真心改过,从现在起,为衣食父母多办点实事,造福于社会,或许你们的孝道还不算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