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碳循环模式图,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碳循环(阅读P 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2)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元素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2)图解(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②产生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P 103) 1.区别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 102-103)1.案例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2.案例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 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图解的辨析:
D 1.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B A为消费者,B为 分解者 , A 生产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C为 , D为 。 食物网 含碳有机物 2.生物群落中碳以 形式存在,通过 渠道流通。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形式 存在。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CO2增多的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 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含碳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O2 反复循环、全球性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4)在生物群落中都以食物链(食物网)为流 动渠道
生产者
遗体和 排出物
消费者
遗体和 排出物
生物群落
分解者
食物链、食物网
化石燃料
总结:
(1)C主要以哪种化合物形式 CO2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 (2)C在无机环境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C在生物体内存在形式: 含C有机物 (4)C进入生物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5)C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C进入大气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卷
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一、选择题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第一营养级B.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C. 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a、b、c分别表示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C. 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生产者D.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岛B细胞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5.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掲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古代诗文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捕食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1组2组3组4组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处理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C.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D. 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不正确的是()A. 所谓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界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B. 在一个食物网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由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C. 能量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特点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依相存,不可分割8.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绿色植物B. 植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9.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消耗量。
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单向流动的。
2.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 D.①⑤⑥解析:选B 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3.右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B.伴随甲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C.乙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选B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伴随着CO2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乙过程表示从有机物到CO2,除了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4.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选D 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5.右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十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循环D.这里的物质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只能沿食物链(网)单向传递。
] 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甲、乙、丙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③中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B [图中甲为大气中CO2库,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①②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以减少大气中的CO2量,缓解温室效应;③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⑦.]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的传递途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表示光合作用,b、d、g途径表示呼吸作用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植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 [由图可知,a途径为光合作用,b、d、g途径为呼吸作用。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夏季植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b、c、e中的碳元素的总和只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元素总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完成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合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图中的( )答案 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答案 B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Word版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 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A. 单向的B. 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 逐级递减的D. 快速运动的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答案| B•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A. 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 | B<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 |A;*4在碳循环中,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A.①②C.②③④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B.①②④D.②③答案| 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02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但是生产者中的碳都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0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0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C7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A. 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 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 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A. a>b>cB. c>b>aC. c=b>aD. a>c=b解析由题意可知,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由图可知,a的数量少,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次之;c数量最多,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测试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测试2019-2019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A. 用于自身生命活动B. 被第二营养级其他生物获得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利用2.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牛的同化量为()A. 16%B. 52%C. 64%D. 84%3.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A. 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 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 丙处于最高营养级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A. 去除田间杂草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 一个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其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是基本相等的C.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必然有利D.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7.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由生产者、II、III和IV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于⑥过程8.右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
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
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A. ①→④→⑥B. ①→③→⑤C. ②→③→⑤D.②→④→⑥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 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1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拓宽教材]1.(必修3 P104基础题T2改编)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含碳有机物答案:D2.(必修3 P101“与社会的联系”改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②③过程分别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________(填序号)过程的依赖。
答案:(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2)①[精练好题]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这种运动具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4.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或线粒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解析:选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完成A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能完成B过程的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但不一定具有线粒体;能进行A过程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5.(2019·广州高二检测)下面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的。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在生物圈内往复循环,因此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需要不断从系统外获得能量。
3.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解析:选B 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则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明显高于环境含量的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解析:选B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
随着大气环流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课后分层检测案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后分层检测案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合格考全员做】(学业水平一、二)1.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 B.①⑤C.②③④ D.①⑤⑥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6.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中枯叶年输入量和枯t·hm -2·a -1 0 0 0 0枯叶现存量/ t·hm -2 44.00 35.00 15.00 5.00 3.005.00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的大小关系是A<B<C<D<E<FB .F 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 .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D .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关系是A>B>C>D>E>F7.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 .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 .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D .生物X 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 不可能含有线粒体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高中生物-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151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査,测量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生物种群甲乙丙丁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9.1×107A.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竞争关系B.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浓度是最高的D.从4个种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3.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Ⅰ、Ⅱ、Ⅲ、Ⅳ、Ⅴ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Ⅰ→Ⅱ→Ⅲ→Ⅳ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4.(多选)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B.海洋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C.人类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严重干扰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D.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5.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四个营养级可以构成食物网B.四个营养级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丙C.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6.温室效应与大气中CO2过多,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做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图中应该增加异养生物a指向非生物环境的箭头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C.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以及能量流动方向7.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高中生物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转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2.以下有关碳循环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能供应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可以供应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供应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释放量,B正确;能量储存在含碳有机物中,植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可通过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等,所以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C正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D错误。
3.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④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碳元素在A、B、C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 D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B错误;图中的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C错误。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生物圈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糖类B.碳酸盐C.蛋白质D.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的形式进行的。
()A.二氧化碳B.葡萄糖C.碳元素D.碳酸钙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字母表示生物或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B.碳在生物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图中食物链是E→F→D→BD.图中E→C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5.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6.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切断下列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的是()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B.动物的呼吸作用C.植物的光合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D.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8.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 伴随甲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C. 乙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 群落内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碳循环形式相同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D.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10.如下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答案:D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A.蒸腾作用B.化能合成作用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多为人为因素)。
答案:D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即可使大气中的CO2维持稳定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光合作用,而返回大气中时除通过呼吸作用外,还应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近年来由于汽车、工厂的快速发展,已使大气中CO2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出现。
答案:C4.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以上三点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多是人为因素)。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答案:D5.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生物的变异现象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解析:鲜花飘落到地下,被分解者分解,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答案:A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D为大气,a~d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a过程太阳能便进入了生物群落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C所含的能量最多C.b、c、d过程将CO2释放到大气中D.此图中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全部成分解析:此图中缺少太阳能、水分、无机盐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能量起到驱动作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不仅能在食物链中流动,也可在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流动。
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下小上大(如树→虫→鸟),而能量金字塔则不能倒置,一定是低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多,高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少。
答案:A8.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过细胞呼吸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碳元素通过生产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均能进入生物群落,而碳元素返回到大气中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以CO2的形式而进行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答案:B9.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地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B.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C.大量生物遭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解析:人口剧增,呼出的CO2中“碳”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不会使CO2有太多增多,而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储存了几亿年的碳在短时间内以CO2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破坏了碳平衡,使CO2浓度增高。
答案:B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请据图回答:(1)碳元素从B流向A、C和从A流向C是以形式进行的。
(2)图中B为;A为;C为;C的作用是。
(3)B、A、C均可通过作用将分解成返回大气中。
(4)若B为绿色植物,则a进行的主要场所是,b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CO2可进入B,表明B为生产者,即自养生物,而B与A都可被C 利用,表明C为分解者,则A应为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均可通过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将CO2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图中a、b应分别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前者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后者则主要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答案:(1)有机物(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释放出来(3)呼吸有机物CO2、H2O等(4)线粒体叶绿体1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与大气中CO2有双向关系的为生产者(B),而B、C共同指向的(A)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③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返回大气的过程,⑥过程为化学燃料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疏松土壤能提供充足的O2会促进此过程。
答案:D1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为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重要途径之一D.图中③④过程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解析:从图中箭头指向可知,乙为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过程①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过程②是呼吸作用,乙→丙→丁是通过捕食关系联系起来的,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丙的无氧呼吸一般不产生CO2。
答案:C13.下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碳元素在c1→c2→…中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其传递是单向的C.d表示的是微生物D.a⇆b说明物质和能量在a和b之间是双向流动的解析:由图可知,a是生产者,b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c1→c2→…表示食物链,它本身是单向的,故碳元素在其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碳元素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B项正确;d表示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是分解者,C项错误;能量的流动方向是单向的,D项错误。
答案:B14.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中的(填图A中的编号)等过程。
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
(3)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4)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 g,假设鹰的食物来源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g。
(5)该生态系统中受污染程度最严重的营养级生物是,原因是。
解析:图中的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依靠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图B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鹰和蛇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鹰增加15 g体重,消耗的植物为=875(g)。
鹰的营养级最高,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会导致其体内的污染物最高。
答案:(1)光合③④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非生物成分(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鹰与蛇(4)875(5)鹰鹰的营养级最高,因生物富集作用导致其体内的污染物浓度最高1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碳主要以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5)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
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
(3)过程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
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
(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减少CO2的释放或增加CO2的利用,使大气CO2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
答案:(1)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