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 教案(系列二) Word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巧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一、导入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1、文体介绍《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板书)( 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板书)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高中语文 4.11.2 包身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包身工》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分析把握点面结合的技巧;人物描写中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分析把握点面结合的技巧;人物描写中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分析把握点面结合的技巧;人物描写中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流程。
2019-2020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2
2019-2020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2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通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 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内容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情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
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等知识。
并在阅读新闻知识、挖掘新闻背景的过程中,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教学设想】1.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报道内容,虽然对中国报告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从高中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继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高中学生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
另外,从情感目标来讲,本文是进行爱国教育、人生教育的绝好素材。
鉴于此,设教学重点如下:(1)了解“点面结合”手法,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
(2)情感目标的达成。
2.本课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度,容易遗漏信息要点。
3.基于上述分析,本课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根据文章内容,列出包身工的作息时间表,以检测学生筛选的能力,同时理清文章的线索。
在导入环节,采用游戏导入,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在学习新闻事实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了解“点面结合”的手法;在学习新闻背景过程中,用导学法达成情感目标。
本文语言特色的教学,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
作为课堂的延伸,课后带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价值观教育。
【教学内容及环节】一、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完成《包身工》基础汇总。
(见附页)2.阅读全文,列出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
高中语文人教版精编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1课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来看看70多年前,一些与我们同学差不多大的,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介绍: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夏衍: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三、文体介绍:这篇文章作为夏衍的代表作,并不是一般的散文或者小说,而是一种对于大家来说很陌生的文体——报告文学。
下面,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教案 第4单元第11课《 包身工》
课前预习一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把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激情投入,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罪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一、走近作者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电影艺术家。
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并把小说《林家铺子》《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二、了解背景《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文体知识本文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我国兴起于五四运动以后,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此具有;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具有。
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报告文学更真实,更有震撼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四、整体感知1.课文是从哪几个场景来描绘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的?它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生活状态?2.《包身工》作于1935年,76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11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在传统手工艺中的意义,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2.熟悉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文本,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1.了解包身工的传统手工艺,体会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2.熟悉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文本呈现包身工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遗产保护;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4.视听教学法;5.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包身工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包身工艺。
2. 文本阅读及课堂讨论(30分钟)让学生阅读《人教版必修1》选修5中的《包身工》,带领学生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3. 视听教学(15分钟)在课堂上播放手工艺制作视频,让学生感受包身工的手工艺制作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4. 案例教学(20分钟)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手工艺,就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
5.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强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义。
六、课堂作业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当地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状况,并撰写一篇500字的调研报告,反映当地民间手工艺的保护现状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和体会包身工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让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包身工》所反映的包身工制度的基本情况、社会影响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权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包身工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二部分:剖析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三部分: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善包身工的命运。
2.学习并掌握重要词汇、成语和语法结构。
-词汇:熬、惨淡、蹂躏等。
-成语:人间地狱、生不如死等。
-语法结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4.结合课文,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包身工现象,探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
5.拓展阅读相关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包身工》一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劳动人民的苦难,认识到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论述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 教案(系列二) -
包身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
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
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
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
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
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2)
11.《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2.注意“吆喝”、“呵欠”、“骷髅”、“蠕动”、“拎”、“船舷”、“谄媚”、“簿子”、“籼米”、“莴苣”、“揩”、“蹒跚”、“惺忪”、“锭子”等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3.能理解文中运用了反语、比喻修辞的词句。
如“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灌装了的劳动力”等。
能理解语意含蓄的句子。
如“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等。
能理解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4.能以时间线索梳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能体会和概括“包身工”的生存状况;能体会和概括作者的情感思想。
5.能从“点”与“面”的角度分析作者剪裁的技巧。
6.能把握本文在“背景材料”“新闻事实”的之间是怎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
7.能抓住现代企业中某些不合理现象或小煤窑、黑作坊中工人的生存状况,结合《包身工》现象进行比较,谈谈二者的区别,写一篇随笔。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以时间线索梳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能体会和概括“包身工”的生存状况;能体会和概括作者的情感思想。
2.能从“点”与“面”的角度分析作者剪裁的技巧。
3.能把握本文在“背景材料”“新闻事实”的之间是怎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利用早读,疏通课文,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课
文
分
析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分析:表达结构主要有如下三种可能:
1集中安排〔先表达后议论或先议论后表达〕
2包中安排〔表达包含在议论中或议论包含在表达中〕
③ 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表达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论为主穿插表达〕
集中安排:容易使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
包中安排:容易造成主线和过程不清,联系不紧。
只有分割组合、交错穿插,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于表现力。因此,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包身工(2).doc
课题包身工课型教读课时2 2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赏析报告文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芦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
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1《包身工》 精品教案
包身工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aR191dPY2T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aR191dPY2T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aR191dPY2T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aR191dPY2T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aR191dPY2T重点分析的片断: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
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
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
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
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
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四、写作特色
1、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作息安排
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早饭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2、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五、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明确:(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明确: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六、精读,把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①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通过设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
“慈祥”本为褒义,在此却转为贬义,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为改善包身工生活,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慈祥”揭露了带工老板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不是什么“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
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老到不能走路,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想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
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了“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④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一句中,“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的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⑤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七、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
↓││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一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第 3.四点半,包身│↓
二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芦柴棒………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 5.五点钟,包身│议论描写说明)
三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 │ 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点)
第
四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