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研究综述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研究综述作者:俞书傲刘天森柴一飞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01期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产业、财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发展已形成扎实的基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发展势头。
但有人认为该地区产业结构同化,导致了区域内恶性竞争;同时,也有学者指出长三角目前产业同构状况并不令人担心。
文章对近15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长三角经济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沧海桑田的缩影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例证,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同构状况,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中国现阶段产业同构状况、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争论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长三角产业同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中国现阶段产业同构概况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易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Alwyn Young(2000)认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下降,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虽然在国际层面上开放,但在地方层次上却显得支离破碎,省际间的产出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
Chong-En Bai(2003)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研究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和本质来分析产业分布的成因。
他在理论假说中加入了历史的因素(前期的产业集中状况)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
实证的结论说明了规模经济和自然资源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并且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对产业集中现象中存在负显著的边际效应。
黄玖立(2009)剖析了中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分布的典型事实及影响因素,发现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旧工业基地的轮替,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分布平衡稍有退化,而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中则明显加速。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分析及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现有的产业结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这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则涵盖了商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8%、第二产业增长6.3%、第三产业增长7.5%。
从总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比较分散,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相对均衡,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发展较快。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1.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滑随着中国进入产业升级和环保治理的新阶段,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了影响。
例如,这里的传统制造业已经不再具备过去的优势,受到环保法规和各种成本压力的制约,一些工厂和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更换或者更新设备、强化高新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保证竞争力。
2.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也体现出来。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仍然以制造为主。
在数字化、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相对国际同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研发、经验、人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3.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资源相对紧缺,加之环境污染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一大难题。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
【 关键词】 博弈分析 长三角地区 产业 同构
引 言
代初开始, 上海 、 苏 、 江 相 继 或 者 说 同 步 进 入 到 经 济 高 速 江 浙 发 展 时 期 , 地 的 产 业 结 构 问题 就 引 起 了理 论 界 、 业 界 和 三 企
各 地 政府 的 关 注 。 似 乎 问 题被 意识 到 之 后 产 业结 构 并 未 因 但
维普资讯
学术 园地
Xu h u n d esuy a i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长三角 地区的产 构问 业同 题
史 晓 燕
( 徽 财 经 大 学 经济 与 金 融 学院 ) 安
【 摘
要】 随着我 国 区域 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 为其核 心概念 的产业集群在我 国行政 区划的背景 下遭遇 了瓶颈—— 产业 作
资源分散投入 , 直接制约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产品
高 科技 含 量 的 升级 ; 业 同 构 同样 也 严 重 制 约 着 企业 规模 的 产 扩 大 : 业 同 构 直 接 影 响 国 民 经 济 总 量 均 衡 , 坏 国 民经 济 产 破
的正 常运 行 : 业 同构 破 坏 了全 国统 一 的大 市 场 的 形 成 和 发 产 展; 产业 同构 会 导 致 过 度 的 竞 争 , 乱 市 场 秩 序, 坏 社 会 生 打 破 产 力 . 碍社 会 生 产 发 展 等 。 阻 据 国家 计 委 投 资 所 对 各 省 、 、 市 自治 区 ” 五 ” 划 和 九 计 2 1 远 景 目标规 划 的 比较 研 究 ,发 现将 汽车 列 为 支柱 产 0 0年 业 的省 份 有 2 个 : 电 子 列 为 支 柱 产 业 的 有 2 2 将 4个 ; 机 械 将 列 为支 柱 产业 的有 2 3个 ;将 化 工 列 为 支 柱 产 业 的有 2 5个 。 如 果 这些 规 划真 的变 为现 实 的 话 , 必 形 成 新 一 轮 的 ” 而 势 大 全 ”” 而 全 ” 、小 的地 区经 济 结 构 , 为 地 割 裂 了产 业 结 构 合 理 人 分工 的 链 条 , 低 了 产业 按 专 业 横 向分 工 和按 生 产 环 节 纵 向 降
专题一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制度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地 方分权+市场化的模式,市场化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 要动力是地方政府和本地新兴企业家的联盟,在这种格 局下,市场机制是在行政权力和市场行为混合作用的状 态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
美国汽车产业的66.13%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区的东北 部和中区的西北部)。
欧洲汽车工业的69.16%集中在德国和法国,50%集中在德国 的沃尔夫斯堡方圆150 公里处。 日本的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从东京到名古屋, 在南北大约80公里,东西大约300公里的地方,集中了丰田( 名古屋、浜松)、日产(横滨、崎玉)、本田(崎玉)、三菱( 东京、川崎)、富士重工(群马)、雅马哈(静冈)、铃木(静 冈) 等几乎日本所有主要的汽车工业的工厂。 中国的化学纤维工业的50%集中在上海及其两翼300公里的 地方。
正确的产业定位的选择来自于对自身资源结构和比较优 势的清醒认识,而资源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经 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成本的劳动 力就会减少,资本就会增加。 随着国内要素市场的开放和形成,那些自然生活环境较 好的地区尽管本地培育的人才数量并不丰裕,但却有足 够吸引力吸引外部的人才向本地集聚,从而改变本地区 的资源结构。 比较优势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应该主要从要素资源结 构的动态变化角度进行未来的产业定位。
上海应该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服务、教育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江苏应该重点发展石化、机械、电子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产业发展是有自己的演进规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国内外产业分工结构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 发达地区一员的浙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问题。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判定及重复建设问题的分析(改)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判定及重复建设问题的分析广义的长江三角洲指上海市、浙江和江苏两省。
狭义的长三角地区指的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6个城市在内的,包括了2个超大城市(上海和南京),1个特大城市(杭州),4个大城市在内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如图)。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发展引擎之一,赢得国内外的瞩目和肯定。
但是近几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表现出高度趋同,对于这一现象,理论界、长三角各城市政府、以及国内外一些媒体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趋同,而产业结构的趋同又会导致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引起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将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因而,应通过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上海浙江江苏采取内部分工、错位发展的战略,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徐长乐2002.10)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沪苏浙产业结构的趋同是由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水平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聚集的过程,这种产业的聚集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应着眼于加强内部经济联系,参与区外分工、国际分工,主要解决行政区分割的问题。
(南开大学洪银兴2003、浙江大学陈建军2004-5)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一个笼统的概括,即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而事实上,产业是多样化的,各种产业的组织情况、发展状况、供给与需求状况都是不同的,如果笼统的将各种产业都包括在内的产业结构趋同定义为合理性趋同与非合理性趋同都是不恰当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各界在关注此问题时,也是各有侧重的,也就是说,的确有一些行业存在着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理论综述
经济 发 展 的 影 响 等 方 面 的 理 论 . 期 对 目前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以 理 论 有 一 个较 为 详 细 的 描 述 和 总 结 , 深 对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加 同这 一现 象 的认 识 . 而 为 正 确 对 待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同提 供 从 相 关参 考 意见 。 关 键 词 : 长 江三 角洲 区域 产业结构 结构趋 同
代后 期 。a da ̄ ne 的研 究 表 明 , 国 的地 区垄 断 不 仅 十 分 严 S nr ct 中
重 .在 中 国 不 断 融 入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体 系 的 同 时 还 在 不 断 恶
内外 学 者从 不 同 角度 对 产 业 结 构 趋 同现 象进 行 的 相 关研 究 . 以
体化程度下降 了。 o n Y u g的研 究阐述 了三个 主要的实证结果 :
到 19 9 3年 , 国各 个 省 份 之 间 的 产 出结 构 表 现 出趋 同 的 趋 势 ; 中
如果 市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提 高 提 则 区域 间 的 价 格 差 异 会 随 时 间 变
综 上所 述 . 可见 国外 学 者 一 部 分 认 为 中 国 的 国 内 贸 易 度 降 低 , 地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 一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中 国 虽 存 在 产 业 结 各 另 构 趋 同 . 国内 贸 易 度 增 加 了 ,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也加 强 了 。 但 市 1 国 内 有 关 产 业结 构趋 同的 理 论 概 述 。 于 中 国市 场 化 改革 . 2 基 的 实 践 。 多 学 者 都 认 为 中 国存 在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的 同 时 , 场 很 市
维普资讯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分析 长三角产业 同构 问题.首先
需要 测 度 其 产 业 同构 现 状 。 测 度 产 业
现这一 现象 的主要 原因是 苏 南地 区借
2 文献 回顾
的 关 键 是 政 府 控 制 的投 资 等 制度 因素 . 而不 是产 业 同构 总 之 .不 同观 点的 争论 尚未停 止。
本 文 将 在 实 证 分析 的基 础 上 借
长 三角 地 区 产业 同 构 问题 一 直 是
各界 的广泛 关注 。 实 际 上 ,从 国外 经 验 看+世 博 会
制约 .是形 成产 业同构 的深 层次 原 因 。 洪银 兴等 ( 0 )认 为长 三角地 区产业 2 3 0 同构与水 平分工 经 济发展 水平 以及行
指 标测 度长 三角产业同构 的程 度 。其计 算公 式为
构产 生的原 因与实质 .提 出产业 同构 背
能 力 。但 是 ,许 多学 者 经过 深入 研 究 得 出了不 同的 结论 。如 陈建 军 (0 4 20)
从表 1 中我 们 可 以发 现 江 苏 与 上 海 江 苏 与浙 江 制 造 业 产 业 结构 相
认 为 长 三 角产 业 同 构现 象存 在 其 必 然 性 和 合 理 性 产 业 同构 有助 于 形 成 稳
Ya g z v rDe t g i s e b c g o n f h i l r nd sr a tu t r . n t e Ri e laa a n t a k r u d o t e smia u ti l r c u e h t i s
K e r : h n teRie l ; i i rid sra tucur; n u tilitg ain ywo ds t eYa gz v rDet sm l u til r t e i d sra ne rto a a n s
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的研究
造 成 长 三 角 产 业趋 同化 的原 因一 方 面 材 料争 夺 和短 缺 以及 加工 能力 过剩 的 矛 然地 理 和 历 史 基 础 的客 观 原 因 , 中 国成 度 解 决 市 场 狭 小 、竞 争 激 烈 的 问题 。 如 : 新
步 推 动 长 三 角 一 体 化 ,实 现 区 域 产 业 整 由于 长 三 角 的 要 素 禀 赋 比 较接 近 ,由于 自 盾 , 主要行业和最 终产品的差异一定程 但 立 后 ,作 为 国 家 工 业 化 的 战 略 重 点 ,许 多 萧 山 区 与 昆 山 市 都 致 力 于 机 电 产 业 的 发 工 业 部 门的 设 置 上 都 是相 似 的 。 一 方 面 展 ;但是 ,前者着 力于 汽车零部件 的规模 另 长三角产业趋 同化现状 分析 从 整 体 实 力 而 言 , 二 次 产 业 即 主 要 现 有 的分 工理 论 认 为按 照 自身 比较 优 势 进 化 生 产 , 者 偏 重 于 中档 机 电一 体 化 产 品 第 后
部 门有 7 :纺 织 业 .服 装 及 其 他 纤 维 品 高 、 场 较 大 前景 看 好 的 产 业 频 频 出 现 同 个 市 制 造 业 、化 学 原料 及 制 品 制 造 业 、普 通 机 构 。 致 产 业 同 构 的 根 本 原 因就 是 长 三 角 导 械 制 造 业 、交 通 运 输 设 备 业 、电器 机 械 及 体 化 缺 乏 制度 保 障 。 体 化谈 了这 么 多 一
从 封 闭、 自我完 善型 的产 业结 构 向开放 丝、棉 花 、到产 品市 场 的争 夺 战造成 财
型 、相 互 依 存 型 的 产 业 结 构 转 变 ,实 现 区 力 、 物 力 和 人 力 的浪 费 。 域产 业合 理布局和分工 , 对产业结构优 化 调整 是势在必行的 。 通过 对 其 产 业 结 构趋
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摘要]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
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来的制度问题,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
而这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
进而以浙江为例,认为必须从长三角正在形成的广域产业集聚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现实出发,在长三角次区域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进而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格局。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产业经济学分析长三角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 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
表1 表明,2002 年,浙江和上海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170 ,浙江和江苏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191。
如果把讨论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 城市(狭义的长江三角洲) 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就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杭州、宁波) 和上海以及江苏省主要城市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 以上(唐立国,2002) 。
不仅如此,近15 年来,长三角次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状况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在有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中,各次区域间的产业同构一直被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常被认为是重复建设的结果,区域间恶性竞争的原因。
然而,我们认为,长三角内部各次区域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有其内在的必然性:(1) 长三角的产业同构和该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有关。
现代技术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处于同一和近似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区域,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因此,在这些地区,大分类的产业结构必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最明显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几乎都在70 %左右,且制造业大多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协调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这个区域的经济强度很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三位。
其高端制造业、金融、物流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但也面临产业结构失衡、效益不均等问题。
为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协调发展,必须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经济高度集聚的优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力、便捷的交通体系等优势。
区域内的企业可分享资源、互相补充、进行合作与竞争,形成互联互通、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链体系。
比如,上海具有金融中心优势,江苏拥有现代制造业优势,浙江具有民营经济创新优势。
三个省市之间产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发展。
二、产业结构失衡与协调发展目标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服务业比重较大,二是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
当前,服务业主要表现为商业、金融、文化等行业,制造业偏单一、重商轻质。
消费类型仍以低端消费为主,且资源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本从传统制造业向非传统领域转移,而这种资本配置,又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应该引导资本流向创新型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方向,推动部分服务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加大高端制造业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每个省市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增加协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发展方向及政策措施①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
政府应该给创新型企业相应的支持,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其融合发展,加快创新产业的建设,特别是在高端服务业、金融业等方面的投资。
②加强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建设。
在制造业种类方面应更加注重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同时应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全面推进,加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资力度。
③推进产业化与农业的融合。
要以现代农业的形式为农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支持小微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快农业现代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
一系列城市群开始崛起,其中以长三角城市群最为著名。
长三角城市群是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始于1980年代,是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创建的。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经济中心;此后,随着杭州、南京、苏州等周边城市的迅速崛起,长三角城市群启航。
多年的发展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其中上海更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作为一个区域,拥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同时,这个地区的政策也使得其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具备天然的协同性。
二、产业协同的重要性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是必需的。
在长三角城市群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上海是金融、物流和生命科学产业中心,杭州则是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苏州则是汽车、纺织和机械制造产业中心,南京则是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中心。
因此,城市之间的产业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推进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协同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促进资源共享。
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虽然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和市场,但是,它们之间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例如,上海拥有成功的金融市场,而苏州则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杭州拥有发达的物流市场,南京则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因此,通过产业协同,城市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在不同城市之间,各自拥有的产业和企业,往往形成了相关的技术创新链。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研究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4期·总第568期经济实证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97302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8JHQ08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GLA003);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9043);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3214009109)作者简介:孟凡琳(1992—),女,河南济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王文平(1966—),女,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研究孟凡琳,王文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摘要:文章在传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基础上,引入能够同时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率指标,以及反映产品供需平衡状况的产销率指标,构建两阶段产业同构测度模型,并以此作为判断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的重要依据;在量化产业同构程度的基础上,构建产业同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多项式回归模型,研究长三角内部各区域产业同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表明:整体来看,2011—2017年,长三角内部各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但不相同。
其中,浙江-上海产业同构度最低,其次是江苏-上海,江苏-浙江产业同构度相对最高。
上海和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同构度之间呈“U ”型关系,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临界值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使产业同构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加;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同构度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产业同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4-0133-05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然而,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支持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已然改变。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合作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合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因此,该地区的产业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聚焦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研究产业合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该地区的产业合作和其发展前景。
产业合作有效的产业合作需要参与方互相依赖,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南通和嘉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城市一直在积极合作,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依靠彼此共同发展。
这种发展方式被称为产业合作。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合作。
例如,南京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苏州的汽车厂商之间的合作。
该合作谋求双赢,汽车厂商可以得到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可以通过与汽车厂商的关系获得更多的订单和高水平技能。
发展前景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竞争激烈。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在一些方面,中国的经济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产业合作可以成为加快中国收缩发展差距的手段之一。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城市在发展前景方面,是彼此互补的。
例如,上海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而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城市。
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使苏州的制造业更加高效、高质,与上海的金融产业更多地融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之一。
除此之外,该地区还在不断强化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产业合作的发展,这一地区的前景将会更加明亮。
未来挑战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合作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保持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还要保护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对环境产生的压力也会增加。
所以,要保持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环境保护。
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研究
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研究
——以汽车行业为例 ——以汽车行业为例
系别: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姓名: 学号: 王 磊
51040801034
1、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周期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概况 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概况 与产业同构分析
长江三角洲发展概况
26638.1 4615.4 1114.32 2136.02 1365.06 17.33 4.18 8.02 5.12 89468.1 19170.22 4551.15 8582.73 6036.34 21.43 5.09 9.59 6.75 105172.3 23836.51 5408.76 10631.75 7796 22.66 5.14 10.11 7.41 182321 40781.07 9143.95 18272.12 13365 22.37 5.02 10.02 7.33 15.95 18.25 17.58 17.95 19.18
占全国比 数量(人) 占全国比(%) (%) 1742073 255554 70623 120440 64491 14.67% 4.05% 6.91% 3.70%
2005年长三角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表 2005年长三角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表
卫生机构 数 (个) 全国 长三角 上海 江苏 浙江 298997 30405 2526 15324 12555 10.17% 0.84% 5.13% 4.20% 占全国比 (%) 医疗机构床位数 数 (张) 3350810 428007 89758 197515 140734 12.77% 2.68% 5.89% 4.20% 占全国 (%) 卫生技术人员 数 (人) 4460187 558764 103479 257137 198148 12.53% 2.32% 5.77% 4.44% 占全国 (%)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
【数据库】经济类2004年【文献号】513【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404【原刊页号】35~41【分类号】F3【分类名】工业经济【复印期号】200409【标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新格局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夏永祥,项目批准号:01JA790216。
严格意义上讲,长江三角洲地区只包括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城市以及上海,但由于资料收集能力有限,再加上长三角15个组成城市在江浙沪两者一市的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多数,故选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总体资料代替部分资料,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这样做虽在地理概念上与长三角洲地区不完全一致,但对分析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文章日期】2003-10-14【作者】赵丽/夏永祥【作者简介】赵丽,夏永祥,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赵丽(1980—),女,苏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夏永祥(1955—),男,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分工协作状况、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指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是阻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只有在区域大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产业布局,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摘要题】地方经济【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经济一体化【正文】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4-0035-07长江三角洲及其沿江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七大经济协作区之一,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其所形成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产业布局的重要轴线,它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对于全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人们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域概念上的界定已达成共识,即包括1个省级城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和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的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
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7-02-03作者简介:赵连阁(1966-),男,辽宁新宾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经济等。
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赵连阁,胡颖莹(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本文提出了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并辅之以区位商的衡量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内部同一产业存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剖析了同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产业同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结论。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同构;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4创新版-0060-04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一般来说,区域产业同构是指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趋同现象,特别是工业结构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同时产业同构现象也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一系列的结论。
如唐立国把研究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城市,分析得出各城市之间的二次产业内部的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认为二次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相当严重,对经济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陈建军把研究推进到更细分化的产业分类层面,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有所下降,并认为产业同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邱风等(2005)认为随着产业的细分和时间的推移,长三角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趋于下降,是市场力量促使该地区产业互补推进的结果,并从产品层次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2006年11月第20卷第11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Nov.,2006Vol.20,No.11[收稿日期] 2006—10—10[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C J Y 004);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4S JD7900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李庆华(1966—),男,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王文平(196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李庆华,王文平(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摘要]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
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
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11—0067—05Summary of the R esearches on Same Structureof Industries in Delta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L I Qing 2hua ,WAN G Wen 2ping(School of Economics &M anagement ,Southeast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sam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in delta area of chan gjiang river is the basis of economy integration in delta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on the problem and put forth some different views.S ome think that there is phe 2nomenon of sam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and others think not.S ome think that the industries have same tendenc y of identicalness and others think just the reverse.Many researchers sum up the causes of sam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such as the level of econom y develop 2ment ,chain of command of the government ,resources traits of the areas ,the degree of market open ,and so on.The are two viewpoints about the influences of sam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the one is the view of the obstacle ,the other is the view of the basis.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abou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one is of reduction the level of sam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and the other is of the same tendency to industries positioning.K ey w ords :delta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 ;same structure of lndustries ;summary一、引 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经济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研究——基于产业同构性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研究——基于产业同构性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逐渐成为国内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阶段,城市工业发展也随之迅速发展。
然而,城市工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撑。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越来越低,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因此,研究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工业结构进行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该地区的工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现状和特征。
2. 探讨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 基于产业同构性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异质性,为制定工业升级和转型的策略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基于产业同构性分析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现状和特征,主要通过收集市政府发布的统计资料、企业年报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该地区工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2. 探讨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如何实现工业升级和转型,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企业和专家学者对当地工业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3. 基于产业同构性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异质性,该方法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关系,为制定进一步的工业升级和转型策略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通过该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清晰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现状和特征。
2. 详细探讨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学者认 为, 产业 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必然阶段 ,
也是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端倪 ,长江三角洲的产
业 同构问题并非人们想象 中那么严重。极少数学者认 为,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在理论上是尚 未确定命题 。本文拟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判断长江三角 洲产业同构现象或问题的存在与程度 ,再进一步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90 0 70 .3
维普资讯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 发展研究
《 长江论坛》2 0 . 0 75期
总第 8 期 6
序号
上
海
江
苏
年份
19 93 19 94
江苏 一浙江
09 5 .6 09 7 .6
江苏 一上海
08 9 .2 08 7 .2
浙江 一上海
07 9 .0 07l . 7
l 通信设 备 、计算机及 其 电子 通信设备 、 计算机及及其 电子 设备制造业 设备 制造 业 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原料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 化学 3 通用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9 95
19 96 19 97 19 98
09 5 .7
09 2 ,7 09 0 3 .4 08 4 .5
07 9 .9
078 .5 07 2 .8 07 6 .6
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纺织业 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
08 6 .8
08 5 .6 0 8 0 .7 ’
07 5 .3
07 2 .4 07 9 .3
资料来源: 根据 2 0 年上海与江苏统计年鉴整理 06 在 这里 ,研 究分 析长 江 三角洲 产 业 同构 问题 的方 法与依据显得特别重要 。判别产业 同构化的依据与标 准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 的指标体系为依据。通常所用 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 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国际工 业研究 中心 ( N D 于 17 U I O) 99年提出的度量方法 , 其
[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产 业结构;产业同构
[ 中图分 类号 ]17 [ 献标 识码 ] F2 文 A [ 章编 号]o 5 90 (0 7 5 0 1-0 文 10 —38 2 0 )0 - 0 3 6 长 江 三角洲 产 业 同构 问题的 发展 趋 向 ,最后 作原 因剖
析。 长江 三 角洲产 业 同构 问题 研 判
产业同构或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 出的区 域间的产业组成类 型、数量 比例 、空间分布 、关联方 式 等方 面演 进变 化趋 于一 致 ,结 构差 异逐 步缩 小 的现 象, 其主要表现在 : 构成制造业的行业门类逐步齐全 、 区域 间制造 业各 行业 的产 出 比重 趋于 接 近 、各 行 业 的 地域属性 日益淡化、空间分布走 向均衡。 目 ,对长 前 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 。较 多的学者认为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性 、自然禀 赋的相 同性 、区域的相对均质性和体制分割 ,长江三 ’
7 金属制 品业 8 专用设备制 造业
交通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 品业
9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 业 1 纺织业 0 . 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
2 o o 3
09 5 .2
08 6 .7
07 2 .1
20 O4
09 5 .3
09 6 .4 09 .5l
6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 料加 通用设备 制造业
工 业
19 99
2o 00 2 o 0 l 2o 0 2
09 1 .5
09 7 .3 09 0 .3 09l _ 4
08 2 .6
08 7 .5 08 9 .4 08 4 .4
07 9 .6
07 8 .5 O7 l .l 07 0 .1
[ 要] 摘 从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制造业成本费用率和工业增加值角度衡量 ,长江三角洲地 区 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 业同构 问
题妨碍地 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然而,如果对 区域与产业层次进行细分 ,长江 三角洲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会相应降低。上海 、浙江与江苏制造业行业的 区 商相 位 差甚大。它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产 业同构 问题正在走 向区域间的生产劳动分工,正在 走 向产 业集聚与协作。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产 业同构 问题与其城市的空间临近性与经济 发展 阶段高度相 关,也是其走 向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的必然阶段。
维普资讯
《 长江论坛》20 . 0 75期
总第 8 6期
武汉 、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三 角洲产 业 同构 问题再研 究木
陈建 华
(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 02 ) 00 0
[ 作者简介] 陈建华,经济学博士,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助理研 究员。
角洲各 个 区域 的产业 结构 呈 现 出一定 程度 的雷 同性 。 产 业 同构 问题妨 碍着 资源 合 理配 置和 产业 结构 升 级 , 各 个 区域必 须联合 行 动 降低 产业 同构 化程 度 。另 一部
一
、
研 究产 业 同构 问题 需 要相 对稳 定 的产业 作 为分析
对象 ,由于第一产业与 自然条件紧密相关 ,第三产业 具有无形性 、消费与生产同时性明显的等特点 ,制造 业 结 构通 常作 为分 析 区域 产业 同构 的 主要对 象 。从长 江三角洲 目前制造业发展状况来看 ,可以为本文研究 分 析产 业 同构 问题 提供 分 析依据 。 以上海 与 江苏 为例 , 从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情况看 , 排在前 1 位的主要工 0 业大类 ,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 8 %,如表 1 0 。除了 上海的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 造业 ,以及江苏的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和交通设备制造 业外 , 上海与江苏在产值居于前 1 位的制造业行业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