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转移

合集下载

《第三节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节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2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理解其地理学意义。

具体包括: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分析产业转移案例,提升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如下:重点:(1)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和过程;(2)分析产业转移的地理影响及其机制。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产业转移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相关地理教材、地图、PPT等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背景知识。

3. 案例收集:收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准备:准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产业转移的实例,如某制造业企业从沿海地区迁移至内陆地区的情况,或者某地区因产业转移而发生的经济变化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示1.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即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随后,教师可以介绍产业转移的几种类型,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等。

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展示产业转移的动因,如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分析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等。

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转移?

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转移?

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和经营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优势:成本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劳动力成本、土地租赁成本、能源成本、税费负担等方面的压力,寻求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环境。

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税收政策和优惠措施: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部投资,提供税收减免、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

企业可能受到这些政策的吸引,增加利润空间,通过产业转移来获得更有利的财务条件。

3.市场需求和接近消费者:企业可能会将产业转移到市场需求更强、消费者更为集中的地区。

这有助于减少物流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某些地区可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优势,提供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

企业可能通过转移产业来获取这些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5.关税和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关税和贸易壁垒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产业的转移。

由于贸易政策的变化,例如关税的增加或调整,企业可能选择将生产基地迁移到更有竞争力的地区,以减少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

6.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也可能推动产业转移。

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可能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迫使企业寻找更清洁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并将产业转移到环境条件更好的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同时,产业转移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问题,如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动荡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等。

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考虑综合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思路。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地区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这种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仅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那么,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和优化呢?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的力度,推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应该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掌握更多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规模,促进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某些领域的产业过于集中,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则相对薄弱。

比如传统的制造业占据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而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均衡,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 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阻碍了全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3. 产业结构与环境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

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思路1. 优化产业结构。

应该倡导“两个保持、两个创新”,即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势头,同时推进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化转型,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形成协调、高效、开放的区域产业结构。

同时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3. 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

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整治力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效、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等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产业转移练习题

产业转移练习题

产业转移练习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通常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如成本压力、政策环境变化等而引起的。

产业转移可以涉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

2.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产业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压力: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能源成本等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转移产业。

- 政策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有所不同,一些企业会根据政策变化选择转移产业。

- 市场需求: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有时会选择将产业转移至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的地区。

- 环境因素: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得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环境条件更好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原地区和目标地区有哪些影响?产业转移对原地区和目标地区都会产生影响,具体包括:- 原地区: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原地区就业岗位减少、经济活动减弱,失业率上升。

但也可能迫使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

- 目标地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目标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二、解答题1.请分析中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近年来产业转移在中国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受到成本压力和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压力。

- 向内陆城市转移:中国的沿海城市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些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内陆城市,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 向高技术产业转移:中国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些传统产业也选择转型升级,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下:- 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以带动目标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作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并以四川省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也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背景及四川省承接现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正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产业转移的背景主要源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部分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四川省还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将针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起源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特长进行比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后来,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密切相关。

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假设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2.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产业会出现衰退,而另一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3.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包括:范围扩张、结构调整、深层次规模扩张和空间布局调整等。

1.范围扩张:产业结构范围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通过增加企业数量和规模,可以扩大产业整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

一些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另一些产业的比重则会逐渐减少。

3.深层次规模扩张:深层次规模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扩大产能规模,取得更好的经济规模效益。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深入进行,深圳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产业转移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指的是将制造业产能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的现象。

然而,在深圳这座经济特区城市中,产业转移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它包括了将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以及将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等方面的转变。

深圳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深圳正在经历从制造业重心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吸引等。

近年来,深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华为、腾讯等知名科技企业的崛起,以及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等。

与此同时,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过去,深圳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区以及一些周边的工业园区,这导致了城市的空间过于集中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政府开始推动产业向城市边缘和周边地区转移。

这一转移趋势不仅解决了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还将深圳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例如,龙华、光明等区域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深圳新的制造业中心,并且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资源。

此外,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去杠杆化和降低房地产的依赖。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蓬勃发展的过程,深圳也受益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此,深圳市政府决定通过产业转移来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并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这一举措既可以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又可以促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深圳的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层面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引言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的角度,探讨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优化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产业整体效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同时,城市经济增加了新的利润空间,产业链的整个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优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在市区内的企业经过产业优化,能够积极推动城市的空间结构调整。

例如,原本分散在市区各地的产业可逐步转移到市区外的园区,这样能缓解市区过度拥挤的情况,减少交通拥堵出现的概率,对环境的改善也会有所帮助。

同时,优化的产业结构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3.优化可以促进城市人口结构变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级人才,将会进入城市,这将促进城市人口的升级。

而对于原本就拥有高知识人才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向该城市集聚。

这将有利于形成转型升级的良好循环,促进城市的整体人口素质更加优化。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产能耗较高的产业,可转换成绿色经济更为友好的产业,例如新能源和环保行业。

当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城市的资源可达到更为高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从而构建和完善环境。

2.产业调整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当某些产业已经萎缩市场需求逐渐减少,会出现超额产能,这个时候进行产业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促进产业的调整和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可以补偿其他落后的产业的一些不足,使城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速度。

3.产业调整能提高城市的创新改革能力指定产业调整就等于向该产业进一步挑战,寻求创新,进而推进城市的改革。

当城市的产业进入“瓶颈期”,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进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及决定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及决定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及决定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在组织形态、技术水平、产出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发生变革,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包括经济结构的变迁、产业布局的重塑、技术创新的推动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进步、产业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1.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涵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和地位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则相应减少。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产业布局的重塑产业布局的重塑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布局发生变化。

在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等现象日益突出,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方面,要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的合理化,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

要加强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升级。

3.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产品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技术创新也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4.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只有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优势地位。

新形势下的制造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新形势下的制造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2 9橡胶常 品业 2 1家具制造业
0 7 —0 8 . .
5—0 6 .
3 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 2工艺 品及 其他 制造 业
4 2工艺 品及其他制造业
1 7纺织业
4 1仪器仪表及 文化、 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7纺织业
3 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 1仪器仪表及文化、 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O
我 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在新一轮调整完成后 , 地理集 中程度和地 区专业化水平仍会继续上升。 关键词 : 制造业; 空间结构调整; 地理集 中; 产业转移
中图分 类号 :2 7 F 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2 7 (0 1 0 0 0 0 10 6 0 2 1 ) 6— 0 5— 8
第 6期 总第 16期 1
21 0 1年 1 1月
山 东 财 政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S HANDONG UNI VERS TY I I OF F NANCE
No 6 Vo .1 6 . 1 1
NO 0 1 V2 1
新形势下的制造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我 国制造业的地理集 中态势, 发现多数产业在 2 世纪 8 0 0年代趋于空间分散 , 而在 9 0年代 以后趋于地理集 中。关于我 国的产业集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 、 用不同的计算指标 、 在不 同的空间尺度上做了大量研究 , 一 致认为我国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 但是不同产业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动情况 。 综上所述 , 国内以往的研究均停 留在 20 05年以前 , 本文将时间范围推至 20 08年 , 考察在全国省区层面上 制造业两位数行业是否仍然继续向东部集 中?我国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发展呈现怎样 的规律 , 是否符合新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和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一、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饱和和竞争压力加大的困境。

而高新技术产业以其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和资本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可以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以中国作为例子,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例如,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传统上,一些地区因为资源禀赋或者历史原因,形成了单一产业的经济结构。

但是这种单一产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经济风险较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在地区内引入多种产业,建立多元化的经济产业体系,提高地区的抗风险能力。

例如,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表明,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产业转型可以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产业间地域调整”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实现了资源和劳动的优化配置。

这种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三、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和资本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以德国为例,德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与投资。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对策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对策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对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基础,它的调整对于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对策。

一、调整路径1. 按照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优化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产业发展特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可以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阶段、次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产业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次级阶段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高级阶段则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应根据地区经济所处阶段的特点进行。

2.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地区产业结构要实现协同发展,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互相支撑和配合。

具体来说,就是互相借力、互相促进,在各产业中寻找合作点和共性点。

通过综合优化和整合各个产业,实现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缩短产业链,提高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效率。

3. 实施优质高效的政策引导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以支持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策引导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用工、环保等方面支持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鼓励投资增加附加值高、具有创新性和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同时从政策上规范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4. 调整区域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地区的空间布局也会发生变化。

现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实现经济转型,就必须要调整区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向适宜地理区位和发展方向转移。

比如说,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缓解城市压力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共同繁荣。

二、调整对策1. 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要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较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目前,比较认同的是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这个概念只是从地域或空间角度来表述,并没有从概念的本质上加以阐述。

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同时认为产业转移是广义上的,包括产业的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的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发生的转移。

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一 一
服务 业成 为当前新一轮产业 转移 的重 点领域 。国际服务业转移 已成 为全球 经济
世人 瞩 目的 “ 莞奇迹 ” 东 。根据 中科 院城 市 发 展 与 环 境 研 究 中心 的 分 析 报 告 , 2 07年东 莞 综 合 竞争 力 居 广东 省 第 一 0 位 ,科学 发 展综 合评 价 位 居全 国地 级 以 上大城市 第二位 。
6 % 以上。 0
转移, 生产 要素 的区域流 动。游霭 琼从 国
际化 的角度探讨 了产业 转移 问题 , 她认 为
产 业转移 的 国际化 , 就是 指产业在 国家 或 地 区 间转 移的经 济现象 , 它主要是 通过 资 本 的国际 流 动和 国 际投 资 实现 的 ,其根 本 动机 是 世 界 生产 力 的发展 和 国 际分 工
年广东省省 委、省政 府推 进产业转移工业 园建设的决策 的背景 下,探讨 东莞应 对新

轮产业转移 的现状 与对策具 有重 要的现
产业转移 重心开 始转 向 以信息 技术 、 生物
医药技术 为代表 的资本 密集型 产业 。 资本
关 键镯:东 产业转移 -业结 黪 莞 构调一
登 茬 嗒
某些新兴 国家成 长的同时而在老产业基地
海外 的子 公司达 7 0多万 家。跨 国公 司 的
国际产 业 转移 呈 现 出产 业链 分解 转 移 的 特点 。处 于产 业链 末端 的加工 、装配 、生
势) 被东 莞市委 书记 刘志庚所说 的 “ 双边 缘化 ”代替 。所谓 的 “ 双边缘 化” 一边是 , 产业边 缘化 ,特别 是 白有技术 、核心 技术 掌握 不多 ,主要 以贴 牌为主 ;另一边就是
| 窖瓴 娶 面 晴垒球 产 监纯桷 诵 整和 产业 转移的 新趋势 '广 东省 东莞市 原 有的以 资源 和环境 为代价 换取 发展 的一

2.2.4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用版)

2.2.4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用版)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 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因素之一。
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投资,首先要改 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5.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都会 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②拓展国际市场;
发达国家
③避开关税壁垒,降低总成本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一)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2.转移主体
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轻工业转 (先)——后是资 金、技术密集型产 业和重工业(后)
轻工业
积累资金提高 技术(初期)
重工业
加强基础工业建设 提高科技水平中期)
高科技工业 (后期)
(一)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更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 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 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以来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一)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市场 企 产求是业业效成企更转企益熟业大移业最企发发。拥大业展展有化对需初较,外求期强通扩在,实过张企本力产的业国,业重、就拥转要本以有移战地投具扩略资建备大。厂、对生,建外产当厂扩规企等张模业形能,发式力占展向后领到具,新一有兴会定市市在规场场全模优国,势,乃谋的当至求地地全更区市球佳或场范效国满围益家足内。进不追这行了
5.简述华为此次转移对深圳(龙岗)和东莞(松山湖)的影响。
高素质劳动力增加 产

东莞 (松山湖)
产业承接地
产业链迁入
转 型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寻求在国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从一个地区将生产资料和生产流程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但对于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对原地区经济的影响1.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往往意味着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某些原因,原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会变得不再有利。

例如,中国的以前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的部分产业开始逐渐沉淀,而一些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开始成为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1.2 地区经济发展萎缩产业变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萎缩的现象。

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再如以前那样发展,失业率和贫困率会较以往上升。

特别是像制造业、纺织业和鞋业等传统产业,会更加容易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去,原先依靠其生产的整个城市或地区,都会受到重创。

1.3 重心向大城市倾斜产业转移也会导致地区间城市经济差距和人口流动的问题。

一些大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生产资料和流程,通常会选择在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进行投资,这可能导致一些贫困的地区变得更加贫困。

同时,因为重心逐渐向大城市和发达的地区集中,导致大量原本在农村和远郊地区的居民也开始向城市迁徙,这也刺激了新的经济模式。

二、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2.1 网络化生产一体化改造为了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推行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化的生产系统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网络化生产可以让工业品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得到提升,劳动成本和产品成本也同步下降,从而可以让传统产业依旧生存于市场中。

2.2 打造技术服务型城市在营造一个更加有竞争力的城市和地区前提下,技术服务型城市可构建比传统产业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工业生态系统,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标新立异的工程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转移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和要素禀赋差异巨大。

其中,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被认为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和2001-2011年数据计算结论显示,我国正处于本世纪以来地区产业同构的较高位,是金融危机以来小高峰后的恢复期。

其中,东部地区最为严重,依次为中部和西部。

尤其是东部地区表现为非合意同构,中西部地区的结构趋同较为合意。

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原材料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表现为总量过剩;而加工制造业分布较为分散,表现为重复建设型过剩。

进一步分析,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中,聚集程度已经越过了倒U型曲线的左半边,聚集粘性表现出宽松化趋势;要素成本的地区差异小于区域内部差异,大尺度空间转移有障碍;各地区的创新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地区之间没有形成创新梯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产品内分工为地区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和增强产业间的横向联合,建立基于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国内价值链,是实现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正文: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和要素禀赋差异巨大。

其中,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被认为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Carlino & Still, 2001)。

从地域分工的静态角度来看,地区要素禀赋不同,通过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构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空间配置的动态角度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正是通过产业在地区之间的转移来实现的。

因此,产业转移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空间实现途径。

产业转移既可以发生在国际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间,中国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资源禀赋差异,因此产业结构变化的雁阵模式完全可以在国内各地区之间得到延续(蔡昉等,2009)。

从产业转移的周期来看,两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实践说明,产业进行梯度转移的周期一般是15-20年,即某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地区生存20年左右后就会再次转移到其它地区。

但是,我国经济30余年的高速增长一直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一直都不显著,这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结构问题突显,与地区发展格局由扩大到缩小的转变期重叠,使产业转移面临新的选择。

一、地区产业同构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地区产业同构。

自1984年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团注意到这个问题以来,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得到了广泛关注,而且普遍将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和“大而全”等结构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本次结构调整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事实上,地区产业同构和结构趋同还有着更深的含义和复杂的背景。

其一,由于空间尺度不同,大区域范围的同构性往往较小尺度范围区域的同构性更显著;然而随着空间范围的进一步缩小,内部各单元的产业结构同构性又会不断增加(尹希果、李后建,2010;梁琦,2004)。

其二,不同行业在地区之间的同构性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就我国而言高技术产业的趋同性在减弱(蒋金荷,2006);而二位数制造业的趋同性在全国范围内仍十分明显(张卓颖、石敏俊,2011)。

其三,全国省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随着产业细分呈下降趋势(贺灿飞,2008)。

鉴于以上原因和我国目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结构问题,本报告有必要针对新一轮结构调整出现的问题,以工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地区产业同构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辨识。

目前测度地区产业结构同构的指标有结构相似性系数、差异度系数和区域分工指数,这三组指标都是通过考察某两个地区之间全行业的结构特征来判断产业的空间分布是趋向于集中还是分散,总体上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由于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背后还蕴含着很多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行业聚集程度的变化,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学者们往往辅助以集中度的指标,如区位商、基尼系数、洛伦兹指数和赫希曼指数,以及产品规模集中度等来进一步说明。

但是,集中度指标都是针对某一行业的,与上述的全行业结构指标存在不匹配性;同时由于各辅助指标的意义不同,得出的同构特征有差异。

另外,地区产业同构与地区经济周期、资源的空间配置和产业转移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同构性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结合能进一步解释同构实质。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工业内部二位数行业划分1为基础,分别对我国近期地区产业同构表现、行业特征和经济空间布局进行详细分析。

1.产业同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在三组测度产业同构指标中,结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提出、主要表示某两个地区之间全行业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计算公式见(1)。

∑∑∑=nin iniBiAi Bi AiAB XX X XS 22/(1)公式(1)中,i 表示某个行业,n 为行业个数,X Ai 和X Bi 分别代表区域A 和区域B 的第i 行业在地区全行业产值中所占比重。

S AB 的值在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两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取1时表示结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取0时则表明完全不同。

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是联合国经济学家在1981年提出的,是将两个地区之间各行业分布的差异指数进行加和而来,意义与结构相似性系数完全相同;区域分工指数是由克鲁格曼提出,用来衡量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与结构相似性系数基本相同,只是前者用两地区之间的乘积关系,后者用两地区之间的差额,且取值在0-2之间,意义与前者完全相同。

由于结构相似性系数的意义更直接,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普遍采用,本报告也采用结构相似系数,选取工业行业分类的二位数行业中的27个行业,将每个省份与全国的系数值按照该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进行平均,得出历年的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值(见图1)。

1二位数行业划分是目前我国能够公开、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完整性的最小行业划分。

图1 本世纪以来的地区产业同构变化图1显示,我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无论是算数平均还是加权平均值都处在较高位,加权平均值2001年至2011年都大于0.8,一直在0.81左右徘徊,2009年接近0.85此后一直处于0.82-0.83的高位,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同构特征,但结构趋同比金融危机以来有所缓和,表明目前我国正处于本世纪以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小高峰后的恢复期。

2.产业同构的地区分布从各省与全国同构的地区分布来看,2011年大于0.8的省份主要有山东、四川、安徽、福建、江苏、湖北、辽宁、广西、浙江、湖南、河南、天津和上海等13个;小于0.8的省份有北京、广东、江西、重庆、陕西、河北、吉林、宁夏、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黑龙江、新疆、海南、山西、西藏等18个。

按照自然断裂法将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分成三类,即高度同构、中度同构和弱度同构,各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构程度分布见图2。

图2 地区产业同构相似性系数分布0.60.650.70.750.80.850.9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算术平均加权平均图2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高度同构(系数在0.788-0.93之间)省份最多(13个),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中度同构(系数在0.584-0.788之间)省份居中(12个),东中西部地区全有;弱度同构(系数在0.0.584之间)省份最少(6个),主要是西部地区(海南除外);而东北地区三省与全国的同构水平高度、中度和弱度都有。

这说明,我国地区工业产业同构仍然以东部地区最为严重,依次为中部和西部,东北地区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共同产业同构特征的地区,这种同构性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一致。

3.产业同构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及其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地区专业分工程度的不同,地区产业同构有合意与非合意之分。

合意的产业同构是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的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非合意同构则容易导致重复建设。

学者们判断和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标准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主要针对资源型产业)外,通常还有两个,一是同构的趋势是否与经济增长速度对应,二是趋同程度是否与效率变化一致。

陈耀(1998)经过对1980-1994年同构与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后认为,地区产业同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因此产业结构趋同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合意的;戴德颐( 2007) 计算了区位基尼系数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1987-2000年间, 绝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与区位基尼系数呈负相关关系, 即此阶段我国行业分布变化总体上符合利润率规律,产业趋同是合意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地区差距缩小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地区产业同构的上升是否合意,我们用2001-2011年的GDP增速与工业企业利润率变化与同构指数进行比较(见图3)。

图3 2001-2011年间结构相似系数与GDP指数和工业企业利润率变化图3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产业同构的相似系数与GDP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率几乎都是反向的,尤其2008年以来,GDP增速趋缓,而同构却仍居高位;在工业企业的利润率2009年小幅下降的时候,同构却位于最高位;而当同构度有所下降时,利润率反而上升,而且反向趋势在增大。

这说明,进入本世纪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同构不利于GDP增长,也没有促使企业利润提高,地区产业同构已经对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从不同地区来看,情况却不尽相同。

用东、中、西部地区内各省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与本地区名义GDP增长率和工业企业利润率变化来表示(见图4)。

图4 各地区结构相似系数与名义GDP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率变化2图4显示,2005年后东部地区的相似系数与名义GDP增速基本一致,但与工业企业利润率(除2009和2010年外)却一直呈相反方向变化,表明2005年后与全国产业同构可以增加东部地区经济总量,但不利于提高效率。

中部地区2003年后(除2009年外)相似系数与GDP增速变化也基本一致,与工业企业利润率除2006和2009年分别有小幅震荡外,一致性也很明显,显示2003年后中部地区与全国产业同构既可以增加经济总量,也有利于效率提高。

西部地区自2003年后(除2009年外)相似系数与GDP增速一致性很强,与工业企业利润率也基本缠绕在一起,说明西部地区与全国产业同构也有助于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效率,且比中部地区作用更明显。

由于目前我国总体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传统制造业是全国的工业主流。

总起来看,从提高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东部地区产业应该摆脱与全国产业结构一致的局面,通过产业转移提升效率;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2由于同构度显示东北地区并不具有共同特征,故这里仍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东中西三大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