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2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2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3)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3)精选2篇(一)为了推动产业转移,以下是一个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方案:1. 调研与筛选目标产业:对于希望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和筛选,评估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潜力。

重点考虑与当地产业相互补充及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

2. 制定政策扶持措施:制定相关产业转移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和厂房租赁优惠、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3. 提供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发或提供现有的产业园区,为转移企业提供土地、场地、基础设施等条件,降低企业转移的成本。

4. 引进人才和技术支持: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提供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开展产业转移。

5. 加强与原产地合作:与原产地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信息资源、技术经验和市场情报,为企业转移提供更多的支持。

6. 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关注和选择,提高承接的成功率。

7. 加强监管和服务:建立健全的产业转移监管机制,加强对转移企业的跟踪和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8. 鼓励创新和研发:为承接产业提供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3)精选2篇(二)方案:产业转移是指将一些原本位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企业资源转移到相对欠发达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下面是一个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方案:1. 定位和目标:确定产业转移的定位和目标,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承接的产业方向,例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2. 吸引投资:制定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进行投资。

提供土地、税收优惠、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落地成本。

3. 产业园建设:建设符合产业特点的园区,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承接产业转移方案是指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将原先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并通过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促进产业的顺利承接和发展。

以下是承接产业转移方案的详细讨论和分析。

一、背景信息和定义产业转移是指将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出于多种原因,例如成本压力、市场需求变化、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是指被转移产业的接收方,在接受转移的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政策,促进产业的顺利发展和提升。

二、承接产业转移方案的重要性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接收方提供新的产业支撑,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转移过来的产业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提升产业水平: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接收方可以学习和吸收原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的产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3.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可以帮助原产业所在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竞争激烈的行业,转移重点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

4. 促进国际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接收方与原产业所在地建立合作和协调机制,这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各方的经济合作水平和信任度。

三、承接产业转移方案的要素和条件1. 产业选择:接收方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承接。

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到与原产地的差异、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等因素。

2. 人力资源:接收方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来支撑转移过来的产业。

这可能需要进行教育培训、招聘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3. 资金支持:接收方需要为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包括投资、贷款、补贴等方式。

这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产业的快速扩张。

4. 基础设施建设:接收方需要建设和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设施,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求。

5. 政策支持:接收方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提供便利和支持给转移过来的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2 0 X X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一、发展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

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第 2 页共 41 页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

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

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05•【字号】周政[2012]8号•【施行日期】2012.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周政[2012]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以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产业承接平台,探索产业承接模式,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2012年签订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项目100个以上,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合同履约率80%以上,省外资金到位率75%以上;力争承接1-2个10亿元以上的集群式转移项目;以后按30%以上每年递增;着力将周口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基地、制鞋业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工作重点(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我市现有区位、产业基础、劳动力和资源等比较优势,承接发展重点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重点围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配套型项目,大力发展下游产品,拉长农副产品加工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优势产业链。

2、围绕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面临困境,如低效高耗、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计划,鼓励各地区开展产业转移合作,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升级。

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制定一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来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变革,并带领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这一计划的落地。

一、工作目的与意义承接产业转移计划的目的是推动生产制造业向更高端、更先进、更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升级,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施计划的意义在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扩大新型产业规模,优化企业布局,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二、工作主要内容1. 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需要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相关计划,明确各地产业转移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与措施。

2. 制定细化方案。

在引导过程中,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资源,制定具体、细化的产业转移计划,包含产业规模、培育重点、政策安排等内容,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3. 引入优质产业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将产业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要借助各方资源,引入优质的产业资源;同时,接受地也应针对转入的产业类型,进行相应政策、土地、税费等方面的安排,以给予这些产业更好的落地条件。

4. 打造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的环节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而且不同环节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同,对企业发展亦非常关键。

长远来看,产业链的发展会对经济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地应拓展与之相关的上下游支撑性和完善的外延式链条,推进产业链的发展。

5. 夯实区域协同。

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不应多点支撑,而是取决于区域优势的协同发力。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计划,还需建立对口、地域间的协同发展模式,让各区域形成有机的整体效应,力争实现效益的置换和互为补充。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1. 引言随着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转移的潮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产业转移的挑战和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够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套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现状分析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产业转移的原因了解产业转移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把握机遇。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

2.2 目标产业的需求明确目标产业的需求,是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

我们需要了解产业所需的人才、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以便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

2.3 承接产业现有资源和优势了解承接产业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有助于我们在制定工作方案时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和优势的作用。

这包括土地、劳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3. 工作方案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面给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方案。

3.1 定位目标产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承接产业的定位。

根据现有资源和优势,选择与目标产业相匹配的领域,确保承接产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2 优化产业环境为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我们需要优化产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建立健全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

3.3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产业搬迁过来,还需要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通过引导和支持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创新,在承接产业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3.4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

与此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科技和创新模式。

3.5 培育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工作,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2007年12月24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发〔2007〕45号)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桂发〔2007〕1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战略,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加快产业承接,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推进全方位开放原则。

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结构优化原则。

推进全方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自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等优势,促进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9.05•【字号】鄂政发[2012]72号•【施行日期】2012.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2]7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1〕2997号)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探索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荆州等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落后产能异地扩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承接转移与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

坚持“两型”引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的压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产业转移战略,即将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XXX作为一个有着得天独厚禀赋和良好条件的地方,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的具体方案。

二、项目目标1.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2.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3.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通过产业转移,解决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5.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1.制定产业转移指导政策。

政府部门将与各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和行动方案,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向示范区转移。

2.完善产业集聚条件。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供优质的工业用地和交通、电力、水供应等配套设施,以吸引企业入驻。

3.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人才落户示范区。

4.扶持当地企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其竞争力,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

5.加强环境保护。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注重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化供应链。

6.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

政府部门将组建专门机构负责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项目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

XXX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便利,与周边地区联通,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2.资源禀赋优势。

XXX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政府支持力度大。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5•【字号】泸市府发〔2011〕35号•【施行日期】201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泸市府发〔2011〕3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实施“两化互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156”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15号)精神,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等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力度,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引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合作,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突出承接重点,坚持集聚发展。

注重构建完整产业链,科学规划产业承接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不断扩展延伸和新引进产业链,增强专业化配套协作能力,引导产业向重点行业和优势区域集聚,优化空间布局。

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产业转移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成都产业转移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提供土地资源、加大财政扶持等方式,吸引外来企业和投资者到成都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当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其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服务,帮助其顺利实施产业转移。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转移实施。

此外,要加强对成都产业转移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升成都的知名度和形象。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产业转移推介会、举办产业合作洽谈会等方式,向外界展示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到成都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成都产业转移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转移中来。

最后,要加强对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政府可以建立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产业转移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总之,成都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推动成都产业转移实施取得更大的成就。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成都产业转移能够顺利实施,为成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背景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而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具体的建设和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过程、目标、任务、步骤、措施等进行规划和部署。

二、总体目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加强供需对接,提高转移效益。

2.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4.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产业转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减少就业压力。

三、实施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制定规划:制定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2.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3.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4.引进人才:加大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力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5.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8.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水平。

四、措施和政策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地和推进,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下:1.鼓励企业参与:向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企业提供土地、办公空间等资源的优惠,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09•【字号】武政发[2012]74号•【施行日期】2012.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武政发〔2012〕7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驻武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1号),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在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土地与劳动力供应、市场潜力、政策叠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力度,推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促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连片开发、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等机遇,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高载能、葡萄酒及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建设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强入武,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大开放大开发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项目为先,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项目为抓手,注重引进一批高利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坚持节能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严控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的转入。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转移背景及趋势分析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纷纷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同时,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也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这些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1、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广泛。

2、转移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3、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整体搬迁、设立分厂、合作共建等。

二、本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本地位于_____,交通便利,是连接_____的重要枢纽,有利于承接来自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

2、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_____;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产业基础良好本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_____产业,具备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4、政策环境优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重点领域1、目标在未来_____年内,承接产业转移项目_____个,引进资金_____亿元,新增就业岗位_____万个,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重点领域(1)先进制造业重点承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提升本地制造业水平。

(2)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现代服务业大力承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优化本地产业结构。

(4)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承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1、加强园区建设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马鞍山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马鞍山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市科技局
徐业志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市科技部门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2、市经信委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市环保部门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争取我市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市环保局
杨少虎
26、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市住建委会同当涂县及南部新区负责具体落实工作
市住建委
方文
27、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
市科技局
徐业志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市教育局
万亚平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1、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报市政府审定后负责实施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方案(5月底前完成),积极争取我市设立出口加工区或保税港区。
市商务局
刘殊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我们要明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而产业转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工作目标1.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3.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工作重点1.瞄准高端产业,引导优质资源向承接地区集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能力。

3.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企业投资。

4.培育人才,提升承接地区劳动力素质。

三、工作措施1.建立产业转移对接机制(1)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合作,了解产业发展动态。

(2)搭建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推动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2.优化承接地区产业布局(1)根据承接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2)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环保投入,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4.优化政策环境(1)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

(2)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5.培育人才(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

四、工作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五、工作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2023-2025年):完成产业转移对接机制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2.第二阶段(2026-2028年):全面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第三阶段(2029-2031年):巩固成果,提升承接地区综合竞争力。

现在,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产业转移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承接地区产业蓬勃发展,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实现产业转移工作的目标而努力!注意事项和解决办法就在脑海里浮现,随着手指敲击键盘,它们逐一呈现:1.注意事项:避免承接产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解决办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做好市场调研,确保承接的产业与当地资源、环境、人才结构相匹配。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16•【字号】陇政发〔2012〕8号•【施行日期】2012.0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陇政发〔2012〕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1号)精神,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在区位、资源能源与原材料保障、劳动力供应、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推进大开放、大开发,促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做大工业总量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重大机遇,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逐步解决工业结构性矛盾,推动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与资源、能源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既要依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又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和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工业产业创新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进行区域产业定位,着力加快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关于促进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促进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

附件2关于促进银川一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银川一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批准成立,范围为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所辖行政区全域。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承接东中部、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地区〔2023〕729号)有关要求,现就促进银川一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发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推动产业集聚特色发展1.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

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明确承接产业重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园区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园区智能化改造。

支持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平台,不断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银川市、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负责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均有银川市、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不再单独列出)2.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推动示范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集群化发展,构建特色优势工业体系。

支持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世界葡萄酒之都、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高端奶产业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

支持石嘴山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制造基地、锂电池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世界“氟胺之都”。

支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3.加快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面向全球,扩大开放。

抓住合肥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合肥市区全面对接。

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

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

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

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家用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中盐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打造绿色化工新园区;积极规划、建设以化工、钢铁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园。

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全力支持马钢(合肥)公司建设,形成以马钢为依托、以向合肥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材料为基础的多品种、多门类的钢材深加工基地。

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积极承接江汽等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水泥专用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侧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承接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重点企业,建立硅产品工业园;承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

做大做强建筑业。

发挥我县建筑业传统优势,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筹建“肥东建筑业总部大厦”,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推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建设,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

发挥中心集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作用,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风景游、红色游、人文游和乡村游“四位一体”的县域旅游新模式。

利用我县山场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园。

将我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肥东文化软实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合肥东向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省会15分钟交通圈,实现与市区主次干道对接。

延伸新安江路、临泉东路、花园大街、方兴大道分别至店埠、撮镇和长临河;完成合店路二期、合马路二期、环巢湖大道建设,新建包公大道东延、浮槎南路、浮槎北路、古城路、横大路东延等工程。

加快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完善“三环四射”农村公路路网格局,加快“村村通班车”招呼站和候车亭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实施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提高航道技术等级,建成店埠河皖港码头、循环经济示范园专用码头。

完善城乡三级供变电网和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覆盖全县主要城镇的天然气管网建设。

完善电信通讯网络、宽带网、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网络。

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

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推进三大开发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东城新市镇和乡镇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肥东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

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加快发展,努力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主动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

以商贸物流业为核心,依托优越的公铁水运网络优势,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各重点城市的商贸物流基地。

合肥东城新市镇。

全面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一体化新城区。

乡镇工业聚集区。

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产品生产。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对接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发展以合肥东部副中心(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东城新市镇、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新农村中心村为节点、国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现代城市体系,提升肥东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东部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

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污染;推进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工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肥东。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设立创新奖励专项资金,激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在行政审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

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

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规范融资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上市。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努力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实现人才柔性流动。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承接与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有序承接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