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20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辨析生字词。
(2)作者简介。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1.比读,发现“有趣”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教案
19 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
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
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1.语音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2.语义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
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蝉也叫“知了”,居昆⾍纲,同翅⽬,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九课《蝉》教案 【学习⽬标】 1.了解、掌握说明⽂的⽅法,并能运⽤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的丰富内涵,体会本⽂的语⾔特⾊。
【学习⽅法】学⽣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 通过提问的⽅法巩固上节课对本⽂内容的感知,从⽽引导学⽣进⼊本课时的学习。
⼆、展⽰点评(30分钟) 题⽬⼀:回顾⼗七⼗⼋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法的知识,说说本⽂采⽤了哪些说明⽅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的说明⽅法,并会赏析其作⽤。
题⽬⼆:说明⽂的语⾔具有准确性,试从⽂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语⾔的特点。
题⽬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是⾸先写蝉的地⽳,从蝉的幼⾍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章别具匠⼼⽽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四:仔细观察⼀只⼩动物或者昆⾍的⽣活习性,学习课⽂⽣动的说明⽅法,写⼀段介绍说明的⽂字。
两百字左右。
(⼝述) 【设计意图】让学⽣学习写作说明⽂,学以致⽤。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环节,解决学⽣的疑问,使学⽣对⽂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双⾊笔对⾃⼰的错误进⾏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论补充在⾃⼰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我们对昆⾍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体⾥⾯有⼀种汁液,可以⽤⼒抵御⽳⾥的尘⼟。
它掘⼟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上,使泥⼟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
幼⾍再⽤它肥重的⾝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的罅隙。
所以,它在地⾯上出现的时候,⾝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教学设计)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3.再读课文7-9节,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炎炎夏日,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干燥而酷热,道路两旁的梧桐树上总是会传来这样的叫声……(播放蝉鸣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预设:蝉鸣,知了的叫声。
(出示蝉的图片)蝉的叫声我们并不陌生,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听到它的叫声。
在你眼中,蝉是什么样的?预设:聒噪、喧闹,让人心烦,样子让人害怕。
蝉是害虫……这是同学们眼中的蝉,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蝉。
那么,蝉有没有可爱的一面呢?当然有。
PPT:出示荒石园和法布尔的图片。
在法国,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他就发现了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特别喜欢昆虫,在一个叫做荒石园的地方,他全身心投入对昆虫的观察与实验中,坚持不懈,用了近30年,完成了一部不可思议的巨著——《昆虫记》。
这本书被世人称为“昆虫的史诗”。
他本人也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无法效仿的观察家”(达尔文语)。
那么,法布尔笔下的蝉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去探寻一番。
经过今天的学习,也许你会对蝉有新的认识。
二、蝉之印象自读课文的阅读,我们要格外留意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提醒我们:PPT:“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首先默读课文。
PPT:默读课文,浏览全文,结合课文中对蝉的描写,试着用“我发现蝉(很)__________”的句式来发言,说说你对蝉的印象。
预设:蝉喜欢阳光、干燥的地方晒太阳。
蝉很聒噪,很吵,因为它“一到七月初,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蝉很聪明,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它会用身体里藏着的一种极黏的液体来做灰泥,使隧道更坚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生词和短语的记忆与运用:部分生词和短语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学生难以记忆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记忆技巧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蝉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蝉的生命周期、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蝉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修辞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对蝉的观察和感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蝉的生命周期。
初中语文蝉的教案
教案:《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掌握蝉的发育过程;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生词的认识和理解;2. 蝉的发育过程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蝉的发育过程的的理解;2.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的激发。
教学准备:1. 课文《蝉》的PPT或黑板;2. 相关蝉的图片或视频;3. 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询问学生对蝉的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蝉》。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学习生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2. 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词,解释并让学生造句;3.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记忆。
四、了解蝉的发育过程(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蝉的发育过程,展示相关图片;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蝉的发育特点;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教师布置作业,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然生物。
六、课后作业(回家作业)1. 抄写本节课的生词;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3. 观察身边的自然生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蝉》,让学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蝉》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蝉》,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于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4. 发展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教学内容:《蝉》一课文阅读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课文中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的描写和理解。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蝉的形象,引起学生对于蝉的好奇心和兴趣。
随后,提问学生对于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导读(10分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关于蝉的一些特点和行为。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蝉》一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讨论,回答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写一篇关于蝉的短文。
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蝉的外貌、鸣叫和行动,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6. 朗读和分享(10分钟)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各自写的内容。
通过朗读和分享,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写作成果来进行评价和反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蝉》课程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类似记叙文“倒叙”手法的妙处。
3.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加强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4.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类似记叙文“倒叙”手法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巧用故事,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别人做短工。
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并且爱上了研究。
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疯了。
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
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却靠长期的自学和研究,写出了一部科学巨著——《昆虫记》。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法布尔。
二、初步感知,梳理课文1.赏析蝉脱壳的过程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蝉、蝉脱壳,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图片上的动物就是法布尔要向我们介绍的——?(预设: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蝉脱壳。
有个成语叫“金蝉脱壳”,同学们听过吗?抽生朗读: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低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
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
这就是金蝉脱壳。
过渡:那在课文中,法布尔是怎么描述金蝉脱壳的呢?研读课文8-10自然段。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着的翅膀。
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蝉》 教案
《蝉》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对蝉的描写和特点的阐述。
- 体会作者对蝉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观察法:观察蝉的实物或图片,加深对蝉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 展示蝉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蝉的了解,导入课文。
2. 初读课文(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15 分钟)- 分段朗读课文,分析每段的内容和描写手法。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和讨论。
4. 总结拓展(10 分钟)- 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蝉的情感。
-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关于蝉的知识或文化背景。
5.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并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和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
⼈教部编版语⽂⼋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导⼊门】请同学们猜⼀下:唱歌不⽤嘴,声⾳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喊⼤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打⼀昆⾍)蝉,古称蜩(tiáo)、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是昆⾍纲同翅⽬半翅亚⽬的其中⼀科。
蝉的⼀⽣有四个阶段,即卵、幼⾍、拟蛹和成⾍。
雌蝉通常于7~8⽉份产卵于孔,幼⾍孵化后会随树枝或⾃造细丝落到地⾯⼊⼟中,幼⾍在地下⽣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
蝉具有透明且有脉纹的翅膀和分得很开的⼩眼睛。
雄的腹部有发⾳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活在⼟⾥,吸⾷植物的根,成⾍吃植物的汁。
那么,⾯对⼤⾃然中⼩⼩的蝉,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让我们⼀起⾛进⽂章《蝉》。
【⽬标牌】1.体会并学习⽂中拟⼈写法,体会科学性与⽂学性兼顾的科学⼩品⽂的特点。
(重点)2.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的感情,感受⽂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难点)3.感情⽂中渗透的⼈⽂主义情怀。
疏通⽂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读:初读全⽂,感知内容(读出⾳韵:注意字⾳、字形、重⾳、语⽓、语调、节奏)⼀写:抄写⽂常基础,批写段落⼤意(⾃主思考)【⾃学径】⼀、记⽂常[辨⽂体]科学⼩品:⼜名知识⼩品,是⼀种⽤⼩品⽂的笔调介绍某⼀⽅⾯科学知识的说明⽂体。
它既有科学性,⼜有⽂学性。
科学⼩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动准确。
[知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位在⾃然环境中研究昆⾍的科学家。
他穷毕⽣之⼒深⼊昆⾍世界,在⾃然环境中对昆⾍进⾏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的史诗”的昆⾍学巨著《昆⾍记》。
法布尔为了研究昆⾍,⼀⽣如痴如醉地观察昆⾍习性。
⼀天,他趴在地上,⽤放⼤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连看了三四个⼩时,以致四周围满了⼈,还骂他是“怪⼈”,可是他全然不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 21《蝉》 教案
21 蝉【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他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
2.写作背景。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3、文体知识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4、基础积累读准字音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罅.隙(xià)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跳蚤.(zǎo)钹.(bó)寻觅.(mì)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匹敌:对等,相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蝉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蝉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体会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4.理解作者在描述动物的过程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具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法布尔、蝉、科学小品文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方面了解了蝉的生活习性。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朝诗人虞世南写的一首题为《蝉》的诗。
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昆虫,但我们对它的生活习性可能并不了解。
今天,我们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小生命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蝉》,解开心中的疑惑。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1*蝉(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本课的作者,了解本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著。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王大文译。
有删改。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事物引出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法、讨论法3.情感与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亦或是清早,我们就会听到蝉的叫声,这知知的叫声使人因天气烦闷的心情更加烦躁,因此不觉对它产生厌恶之情。
今天我们将学习小思的文章《蝉》,相信学习之后大家对它有另一番认识。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小思: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出色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著有《承教小记》、《路上谈》、《日影行》等。
三、整体感知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理解课文、学懂课文,首先我们要读通读懂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点评(字音,争取读出感情)2、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很清晰的,再读课文,请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即作者对蝉感情的变化)3、作者对蝉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具体分析课文)烦蝉→知知不休的叫声病弱、微小抑思蝉→特殊的生命历程↓恕蝉→宽恕那烦人的聒聒扬(补充资料:蝉的生长过程,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在灌木或杂草丛中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不同种类的蝉它的生命周期不同,有一年的,也有2-4年的,最长可达17年,但是它们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4、作者由蝉的特殊生命历程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就是文章的文眼。
你能找出来吗?由蝉的生命意义你受到什么启发?四、品析语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富含哲理,而且一些语句很优美,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童年》音乐,猜诗歌谜语导入新课。
二、自学检测1.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隧道(suì)涂墁(màn)抵御(yù)纤弱(xiān)臃肿(yōng)罅隙(xià)沐浴(mù)轧扁(yà)黏土(nián)喧嚣(xiāo)孵化(fū)3.解释词语: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
(也作倒霉)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金蝉脱壳: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
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蝉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1)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
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像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蛋。
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2)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
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采用倒叙的说明顺序。
文章按照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的顺序行文,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3.语言准确明晰。
(1)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
(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 例如第⑦段“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
“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第⑧、、自然段“把握”“钩住”“挂”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了“蝉的脱壳的过程”。
再如倒数第四段“寻觅”“寻找”“找到”分别写出了天冷找地方藏身的情况。
这三个词语都有“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口语色彩更浓。
(2)语言准确、平实。
例如第②段中说: “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
“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暴晒”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阳光暴晒”不能写为“阳光充足”,“暴晒”限制在炎热的夏天。
再如,拿蝉的脱壳过程和孵化过程来说,文章都写得很清楚,“开始”“不久”“最后”“以后”这些时间词语,正写出其过程的进展。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