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见解。

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1、简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区分、强化和发展的功能。

2、简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1)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整体优化、注重个性等。

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必背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体质的活动。

它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机构和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简述教学过程

简述教学过程

简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和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以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来探讨一个典型的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

一、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具,如教学课件、教学媒体、课堂小组活动的材料等。

最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来引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尽量使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和故事,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讲解教材内容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开展课堂活动在讲解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这些活动可以是个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演绎、实验、游戏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总结课堂内容在课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六、布置作业教师还需要布置一些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作业可以是课后习题、阅读材料、写作练习等。

通过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章教学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类型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特朗普制教育知识与能力一、个别教学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缺点: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有限,速度慢、效率低。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述。

第二阶段:(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班级授课得以完善基本定型。

第三阶段:(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与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和缺陷优点:(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高效率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1)理论与实际相脱节(2)不利于因材施教教育知识与能力(三)班级授课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一些农村教学点,教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A复式教学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解析:A。

考查对复式教学概念的理解。

教育知识与能力三、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在美国道尔顿市的公立学校创立与实施。

特点:1、以自学辅导为主,教师把各科的学习内容规划成以月为单位的具体作业任务,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学习。

2、将传统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陈列有关的图书资料和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作业室中自学,也可以相互讨论。

3、学生学的过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本人计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早完成学业。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xx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识 ..................................................................................
......................................... 2









革 ..................................................................................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目录






础 ..................................................................................
................................................. 2







式 ..................................................................................
...........................................24








施 ..................................................................................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和教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 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包括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合理反馈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点
- 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与发展:了解学生的研究和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研究。

-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与考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简答题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简答题高频考点

简答题高频考点1、教学设计导入原则:目的性启发性关联性趣味性艺术性。

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O(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

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

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1) 教学内容分析(2) ①研读《课标》。

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②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

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

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①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学科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具体到学科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学科的认识和形成的经验,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基础,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该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

2.教育思想和流派:孔子思想、兴学、新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等。

3.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发展。

4.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

5.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

2.学习心理学:学习的条件与要素、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1.课程与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国家课程标准等。

2.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法。

3.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识的呈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等。

4.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等。

四、教育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3.教育软件:教育软件的类型与特点、教育软件的运用。

五、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1.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常见疾病、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等。

2.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3.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4.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与急救知识。

六、小学德育教育1.德育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示例引领、言传身教、激励教育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等。

3.小学生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培养、行为规范培养等。

七、小学语文教育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
知识点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以
下几部分: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等。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学习的本质、学习理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

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课程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4. 学生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阶段、影响发展的因素等。

5. 德育原理与实践,包括德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

6. 教师职业素养与教育法律,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

7.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

8. 教育教学评价与反思,包括教学评价的方法、标准、实施等,以及教师反思的概念、意义、方法等。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师资格笔试考试大纲或相关教材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同时,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熟悉考试形式和要求,掌握应试技巧,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因材施教原则
(一)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这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基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
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

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

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

练习题
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教学过程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教学过程

B直接性、积极性、简捷性C间接性、被动性、简捷性D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解析:D考查教学过程的特殊表现教育知识与能力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书本知识直接经验:学生亲身获得的感性认识(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积累经验。

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教育知识与能力2、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开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开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知识的传授,被称为“形式教育论”,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

二是只重视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被称为“实质教育论”,主要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教育知识与能力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育知识与能力4、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3)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1、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于()A生产经验B生活经验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解析:D2、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A形式教育论B实质教育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过程
中公教育海南分校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

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

心智活动。

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
2014公务员国考海南区交流群:241353593
网址: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

其次。

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

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014公务员国考海南区交流群:241353593
网址: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

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感知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
2014公务员国考海南区交流群:241353593
网址:
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

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

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

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

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2014公务员国考海南区交流群:241353593
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