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物质样品:水、空气、盐、糖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物质及其特点。

3. 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展示不同物质的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4.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变化的填空题。

2. 选择题:判断身边常见物质属于哪种类型,以及描述其性质和变化。

3. 简答题:谈谈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八、课后作业1. 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物质,记录其名称、特点和用途。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其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变化。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十、拓展与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物质主题的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案信息: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物质的存在和变化规律;认识和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时间:2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讨论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分类?物质有哪些性质?二、理论学习(30分钟)1.介绍物质的分类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b.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电导性、磁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a.颜色: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并尝试混合这些物质,看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b.硬度:让学生用硬度不同的物质划过不同硬度的物质,观察现象。

c.电导性:让学生用电路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导电。

d.磁性:让学生用磁铁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具有磁性。

3.讲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a.常见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合金等。

b.常见液体物质:水、酒精、油等。

c.常见气体物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三、实践操作(5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a.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物质进行实验研究。

b.学生们可以尝试改变物质的形状、颜色或其他性质,并讨论实验结果。

2.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思(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括物质的图片和实验步骤等。

2.实验器材,包括容器、烧杯、磁铁、电路等。

教学评价:1.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2. 固态物质:金属、非金属、合金等3. 液态物质:水、酸、碱、盐等4. 气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等5.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物质性质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性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金属、非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举例说明。

4.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水的溶解性等。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和用途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物质,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或观察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2)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品、饮料、衣物、建筑材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2、知识讲解(1)物质的分类介绍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2)常见物质的性质①氧气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通过实验演示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如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②水讲解水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凝固点为 0℃。

介绍水的化学性质,如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

③二氧化碳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通过实验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①物理变化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即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物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态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态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液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态物质,如水、果汁、牛奶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 气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气态物质,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4. 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融化、凝固、蒸发等。

5. 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分类,如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描述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塑料、水、果汁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性质。

3. 实验与分析: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融化冰块、蒸发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分析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4.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物质的变化和分类,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答。

七、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物质,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描述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3.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

2. 能力目标: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种类等问题。

1.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水、石头、铁、盐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它们的性质。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物质性质的猜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貌、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并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测试其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是物质的表观性质,溶解性、导电性等是物质的内在性质。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再引入液体、气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

6. 心理启发:通过讲解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2. 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在总结归纳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理解。

4. 教学反思不仅限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可以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doc(1)(说课、试讲、教案集)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doc(1)(说课、试讲、教案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记录单、课件。

生:塑料袋、蜡烛、纸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师:同学们请用科学的目光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看看都有哪些物体?生:桌子、椅子。

生:还有电脑、椅子、桌子。

师:教室以外哪?师:这些物体我们都能直接观察到,它们实际存在于我们的教室,我们称它们为物质。

(板书:物质直接观察、实际存在) 师:物质都是以那些形态存在的?生:固体,液体师:那么,空气是物质吗?生:是物质,因为空气是实际存在的。

师:我们怎样验证空气的存在?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一号材料或者开动你们的脑筋用其他办法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空气的存在。

生:小组汇报师:空气是实际存在的物质师:空气与刚才我们所说的桌子、凳子等物质有什么区别?生: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师:空气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法间接观察到。

(板书:间接观察)师:刚才我们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很多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东西象声、光、电它们是物质吗?生:是师:为什么是物质?生:能感触到实际存在。

师:你们能给物质下个定义吗?生:回答师: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出示课件)师:今天我们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课题)二、物质在变化(一)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师:讲述:我们周围的物质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字迹等都是物质在发生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空的易拉罐,请注意观察(演示易拉罐捏扁)。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物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

2.准备一些关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教学图片或视频。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触摸和闻气味,区分不同的物质。

如:摸一摸,闻一闻,区分水和醋。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物质的特点和用途。

如:盐可以用来做什么?糖可以用来做什么?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不能燃烧?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点和变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质,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观察和思考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身边的物质举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1.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质,进行讨论第二章:固态物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固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固态物质的特点常见固态物质的类型讲授法观察法2.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固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固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态物质,进行讨论第三章:液态物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液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2 教学内容液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液态物质的类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3.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液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液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液态物质,进行讨论第四章:气态物质让学生了解气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气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2 教学内容气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气态物质的类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4.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气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气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气态物质,进行讨论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5.2 教学内容拓展学习建议5.3 教学方法推荐学习资源5.4 教学步骤2. 分享拓展学习资源,推荐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6.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6.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七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7.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能量的转化:热能、动能、电能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7.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2. 讲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八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能力8.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物质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九章:物质的用途与生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物质用途和生活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观察法9.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讲解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学生分组进行实例分析,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章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综合理解和探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10.3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10.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2.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5. 结束本章教学,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精品」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6)

「精品」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6)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6)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及特性。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3.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中的物质种类繁多,我们如何去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基本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进行分类。

(4)知识点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及特性,如纯净物、混合物、固体、液体、气体等。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分类。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分类及特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分类。

二、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重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教学难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用途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实物。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分类,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2)新课导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4)知识点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5)案例分析: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用途,如盐的调味、水的饮用等。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用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三、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三章——物质的相互作用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设计者:萧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杨素春【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地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

2. 准备一些实物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物质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3. 讲解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其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4. 讲解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溶解性、反应性等。

5. 讲解物质的变化:介绍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化学反应。

五、课堂练习5. 举例说明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样品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

课堂练习题目设计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讲解物质的变化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物质的日常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如金属的制造、化学药品的治疗、燃料的燃烧等。

2. 展示一些物质的神奇变化,如磁铁的吸引、酸碱中和反应、氧气的供给等。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物质污染、资源浪费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讨论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八、课后作业2. 观察身边的物质,举例说明其性质和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改变。

2、有些物质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改变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能通过详细的试验,体验物质的改变。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改变教学预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预备一张手工纸,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竞赛,有没有爱好?〔讲解并描述竞赛要求: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爱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晰了吗?好现在开始〕同学们自行活动,老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同学们的表现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特别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四周,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同学汇报: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发言:〕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解并描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测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测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争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学沟通,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测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试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同学观测。

提示:留意观测,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同学汇报:〔引导: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小结:通过试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分析和阐述一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冰块、橡皮泥、酒精灯、火柴、烟花、白糖、铁勺等
学生:蜡烛、火柴、米粉、橡皮擦、细铁丝、记录纸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物质
1.谈话: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有谁可以说说我们教室里是由哪些物体构成的?
2.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吧。

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3.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我们间接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叫做物质。

4.小结:
板书: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我们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物质在变化
同学们刚刚列举的这些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二)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今天老师举出几个例子,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出示橡皮泥)橡皮泥被压扁,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
2. (演示冰融化成水的实验,大家都知道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冰融化成水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体积、形状、状态、温度……)
3.这两种变化的速度是一样的吗?(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4.这两种变化有哪些相同之处?
(三)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老师这里还有两种物质也发生了变化:
1.(燃烧一根烟花),烟花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颜色、温度、产生光、产生炭……)
2. (加热白糖)加热白糖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颜色、形状、产生碳……)
3. 这两种变化有哪些相同之处?
(产生了新的物质)
4.那么你再看看前面橡皮泥被压扁和冰融化成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没有产生新物质)
5.交流: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6.小结: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而有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我们所说的这些变化,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物质的变化吧。

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老师都准备了纸和蜡烛,我们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在实验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实验要求和说明。

1.实验要求和说明:
A.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

B.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C.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大家动手试试吧。

看看哪组的使用的方法最多,最新颖。

2.学生动手操作。

3.实验结果交流。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