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空间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衔接,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例如,市中心地区是商业和行政中心,住宅区位于市区的周边,工业区域则一般远离市中心等。

这种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空间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和绿化带,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城市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还需要与其他规划领域进行协调,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这需要各个领域的规划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空间规划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例如,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空间规划需要关注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需要依赖有效的空间规划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和合理的布局,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可靠的空间规划作为基础。

因此,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发展,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良性互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机遇。

用地管理视角下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用地管理视角下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从关注增量扩张向注重存量更新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走向内涵式、集约式、精明增长的重要方式[1, 2]。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突出重点、久久为功”,提出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

为适应国家、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要求,广州市城市更新也已迈入深入推进“三旧”改造的新阶段。

2023年,广州市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会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1312”思路举措,提出“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率先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

在此背景下,广州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新方式,拓展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自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按照部省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的部署,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以来,广东省范围内自上而下大力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路径,目前广东省、广州市等省、市层面已出台多项统领办法、配套政策等,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操,城市更新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纲领性政策如省层面印发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三旧”改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府〔2019〕71号)和《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管理办法》等,市层面积极响应,摘要 在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市城市更新已迈入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新阶段。

研究响应国家、省、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要求,梳理广州市城市更新历程,基于用地管理视角,分析当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实践情况和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性地提出面向实施的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政策、畅通流程、数字赋能等维度,以期促进用地管理规范化、高效化,为加快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特大城市旧城更新模式探析——基于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

特大城市旧城更新模式探析——基于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

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Kong, et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l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Key words urban renewal; old city renewal; Guangzhou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1]。

我国大部分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中央多次在高级别会议中提到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并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更新的城市之一,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创新探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旧改成本上升、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市场主体融资困难、规划设计条件苛刻等诸多因素制约,广州市旧城更新工作进展受到影响。

通过梳理广州旧城更新的主要历程与政策演变,借鉴国内外特大城市在旧城更新中的经验和成果,笔者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从操作流程、实施路径、工作机制等层面,研究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旧城更新改造模式,进一步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

1 广州旧城更新的主要历程与政策演变以政府、业主和市场在旧城更新中的互动关系、融资渠道与管制模式为依据,将广州市旧城更新历程划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政府出资、政府建设。

政府专设危改资金,用于危房就地翻新或重建,对危房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改造。

该方式只能解决部分危房问题,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城市步行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及空间异质性——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城市步行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及空间异质性——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0引言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 胀,机动化出行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为应对机 动化出行的压力,道路的设计向机动车服务倾斜,硬化道 路增多导致城市绿地被挤占,步行空间质量被忽视,交通 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渐突出,与居民健康意识持 续增长产生矛盾。步行出行作为一种低碳、健康的生活方 式,是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的基础,在社会、经济、环境与 健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效益[1-3]。自1998年起,美国、英 国等国家陆续将步行纳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4-7]。中国从 2012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亦凸显了发展步行出行的必
【摘要】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综合考量空间邻近性、步行便捷性、环境舒适性,选取步行指数、
土地覆被指数及坡度构建步行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步行适宜性的
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步行适宜性指数介于9.36~88.56之间,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
多中心圈层递减的格局;步行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在街道尺度下,步行适宜性高、低值街道在
Abstract: Walkability optim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This article developed a new walk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by integrating spatial proximity, walking convenience and environmental comfort. Taking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we show how to calculate the walkability of Guangzhou using three indexes, e.g. walk score, land cover index and slop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walk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patial overlay.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lkability is between 9.36 and 88.56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nce. Globally, there is distance-decay pattern from several hubs. Besides, the walkability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t the street scale, well walkable streets clustered in new central axis of the city, while the poorly walkable streets agglome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axis of the city. Last but not lea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alkability although traditional districts has two high-low clusters. Spatial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ose clusters to improve the walkability of such areas. Key words: walkabi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Guangzhou city

快速城市化阶段小城镇交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

快速城市化阶段小城镇交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

() 2 构建 全 方 位 的 交 通 信息 化平 全方位 的交通 信息 化是提 高 交通 系
¥- ,  ̄T 结合当地特点, - 有计划 的逐步扭转 台, 加强实时交通监控与信 息发布。
和城 镇 居民 生活 创造 良好的 交通 环境 与 统 管 理 有效 手 段 , 交通 系 统 运行 效 率 是 人 居环 境 。 以下 改善 策略 以新塘 个 案 为 提 升 的 重要 途 径 。 过智 能 交通 基 础 设 通
求在 同一空 间重叠 。
图 1 现 状 新 塘 道 路 网 络 :
成 对 配 建停 车 的 补充 和 调 节 。 共停 车 公 场 的布 局 应力 求 “ 近 、 散 、 便 ” 就 分 方 , 尽量 设 在次 干 道 或 支 路 旁。 停 车 矛盾 在 极 其突 出的地 区 , 根据 路 段 条 件 设 置 可
[] 1周志华 等. 新塘 中心城 区现 状交通调查
点 均为 单 点控 制 , 信号 周 期 时长 均 超 过
( ) 快集 镇公 共 交 通建 设 , 实 与分析 、 2加 落 新塘 中心 城 区近 期交通 改善建议
10 致使节点延误过长, 5秒, 服务水平低; 货车运行方面缺乏监管 , 致使满城客货
公交优先, 提高吸引力。 集镇应因地制宜地建设 自身公交系
与评 价 [] 广州: R, 广州交通 规划研 究所,
2 1 01
2顾 珠江 混行, 新塘 镇区内主要道路的货车 比例 统 。 新塘镇 的公 交优先策略 : 抓住轨道 [] 政华等. 三角洲地 区小城镇交通 问
优化 常 规 公 交 网络 , 与 题 及对策口]城 市交通 , 04 1 ) , 20 (2 均 超 过了2 % ; 托 车行 驶 秩 序 有 待 规 交通 建 设 契 机 , - 0 摩 范 , 型混合 交 通存 在诸 多隐患 。 新 3 2 求分析 .需 需求 空间 重叠 。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与均质度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 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 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度即指均质性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参考信息论 中熵(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 度的概念)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均质度的大小。
势,与其建陶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关。90年代后期是南庄镇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用地需求巨大。 而在南庄镇并入禅城区以后,承接了禅城区的部分用地压 力,成为禅城区的供地大户,其城市化建设力度日益加大, 建设用地需求更加强劲,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增加。 1996年禅城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066.89hm2,20 04 年增加到9625.77hm2,其中包含南庄镇3306.63hm2。8 年来城区建设用地共增长1252.25hm2,增长率为24.41﹪。 从禅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变化看,1996年以来,用地增长呈 现两个高峰:其一是1997―1998 年的快速增长期;其二 是2004年的高速增长期。1999―2003 年则是城乡用地缓
同心圆圈层式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完善,空间 扩展形态逐渐转变为轴线扩展。2002 年并入禅城的南庄 镇发展稍微滞后于老禅城地区,但也沿着吉利涌发展了大 片的工业区。 统计到 2004 年,祖庙、张槎和石湾街道已经没有农 村用地,只有南庄镇还剩一些农田保护区。禅城地势较低 平,城市用地和空间扩展不受地形的限制,城市形态发展 遵循一般的圈层式和轴向填充式规律。目前由于行政边界 的限定,城市发展轴间基本摆满后,空间扩展进入蔓延期。 但由于其行政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所以目前城市用 地的蔓延受到了很大限制。
又有其特殊性。 1.1 1964 年之前:城市形成时期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佛山老城地势南高北低,为汾江河所环绕。汾江河是佛山 历代的水路交通枢纽,老佛山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汾江河两岸向南拓展。1964 年以前,佛山建成区面积仅 10.77km2。 1924―1936年,老佛山的道路系统开始建立50―70 年代是其道路系统的发展阶段。当时佛山城市用地主要集 中在现在的汾江河以南、季华路以北、佛山大道以东和文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
主要有 集 中型 、放射 型 、组 团型和 带 型 4种 类 型 。 集 中型空 间形态 ( oa Mo h l y F cl r o g )这 种类 型城 镇是 最 常见 的基本 形式 ,即长期 集 中紧凑 p o
全方位 发展 状态 ,城 市往 往 以同心 圆式 同时 向 四周 扩 展 。城 市 活 动 中心 多 处 于平 面 几何 中心 ,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 学报论 丛 , 07年 第 2 卷 第 1 期 20 7 2
S N AT EN U Y S UNI E I Y RUM , Vo. 7 No 1 2 0 V RS T FO 12 .2 07
城 市空 间形 态 相 关 研 究 进 展 一
维普资讯
干道 之 间 分 布 城 市 次 中心 。 整 个 城 市 可 以根 据 需 要 沿 放 射 轴 向外 无 限 扩 张 。凯 文 ・ 奇 林
(0 1 2 0 )认 为这是 最适 宜 大 中型城市 的发 展形 态 。 组 团型形态 ( ls r rh l y ,这种类 型城 镇 的城 市建成 区是 由若 干 个基 本 团块 组 成 , Cut p oo ) e Mo g
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有一个人 E密集的多功能核心区,由此核心向外发散若干主干道 ,主 l

收稿 日期 :20 0 7—1 2 1— 9 基金项 目:广 东省科技 厅软科学项 目 《 于绿地布局 生态机理 的城 市空间形态研 究》 基 作者简介 :周 荣 (9 6一) 16 ,女 ,佛 山科技 学院 园艺系副教授 、系副主任 。 பைடு நூலகம்
型 、星座 型 、组 团型和散 点 型六 大 主要 类 型 。赵 和生 ( 9 9 根 据城 市 发 展 演 变 的历 程 ,将 19 )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

浅谈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空间发展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解决好空间发展问题,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确保城市规划工作的建设水平。

本文将主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对城市规划期间产生的空间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的落实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建设;空间发展;优化策略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各地区城市建设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

在城市发展期间,土地是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发展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水平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新时期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应当高度重视空间发展问题,以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切实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助力城市健康、平稳发展。

一、研究概述所谓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分析与设计,以达成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平衡性与协调性。

通过落实城市规划工作,能够有效优化城市建筑群整体形象,协调各类建筑间的联系,为城市打造出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应当加强对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将此类工作视作是城市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对一定阶段内城市发展趋势的设计蓝图,是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时的重要参考。

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上升,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但在以往,由于忽视了城市规划期间的空间发展问题,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此,立足于新时代视域,各地区应当以解决空间发展问题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的核心内容,依据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合理协调城市各区域空间关系,保障城市功能的完备性及有效性,以维持自身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城市规划效果。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分散式发展到集中式发展的转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过去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功能分区为基础,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综合利用和集约化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倾向于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集中繁华区和辐射状的次中心区。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密不可分。

过去,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的特点导致通勤距离长,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开始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并加强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

随着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的普及,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以交通干线为骨架,辐射状的分布格局。

这种交通导向的空间结构使得居民更容易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车使用,降低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发达国家城市空间结构向着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形成了以创新型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城市空间结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聚集区。

这两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特点,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反馈作用。

集聚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辐射状的城市空间结构中,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相对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广东省为例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广东省为例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广东省为例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不断向品质化转变,也对城市空间品质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梳理高品质城市空间特征,深入剖析全省城市空间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策略。

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空间品质存在土地利用较为粗放、产城发展不融合、城市空间质量不高、交通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应逐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水平,引导存量空间再开发利用,不断增强交通承载能力,加大高品质城市空间的供给力度。

关键词:城市空间品质;高质量1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不断向品质化转变,也对城市空间品质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广东省许多城市仍面临着高品质空间供给不足、城市功能尚未完善等问题,因此,广东迫切需要引导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 高质量城市空间特征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等要素的运行载体,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应具备用地紧凑集约、交通便捷高效等特征。

2.1 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纵观国外现代化城市,大多都经历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发展过程,这些城市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式实现用地紧凑高效。

如美国波特兰市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城市开发量,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20年来城市人口增长了50%,而土地只增长了2%[1]。

如东京的六本木以轨道交通换乘站及其核心商业为中心,以5-10分钟步行时间为半径,建造出地上、地下集出行、工作、文化、教育、居住、休闲等为一体的TOD社区,通过提高公交枢纽周边的开发密度,减少对土地的需求。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改善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空间重构是指对城市现有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城市空间需要进行合理的重新配置。

例如,通过将商业区与居住区相结合,缩短居民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功能改善则是指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升级和改善,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居住质量。

城市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社会功能的改善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文化功能的提升则需要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和交叉合作。

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城市空间的设计和改善。

他们可以通过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具体的城市空间改造方案,并评估其对城市功能的改善效果。

在进行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空间的改造应遵循合理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例如,可以推行低碳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的环保意识,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和尾气污染。

此外,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研究还需要与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相关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合作。

他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意见,共同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改善方案。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全面提升。

城镇空间的名词解释

城镇空间的名词解释

城镇空间的名词解释城镇空间是指城市和城镇所占据的地理空间范围。

它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和实际体现。

城镇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域,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

在城镇空间中,人们通过交通和通信设施、建筑物和设施以及社会关系和行为来展开各种活动。

城镇空间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

首先,城镇空间的布局一般呈现出集聚性。

城市作为人口、物资和信息的集聚中心,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城市内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相对集中,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

其次,城镇空间的结构呈现出层次化和分区化。

城市往往由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和郊区等组成,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

中心城区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次中心城区是中心城区的辅助发展区域,而郊区则承担着城市的生产和居住的部分功能。

再次,城镇空间的扩展呈现出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扩张,城镇化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城镇空间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表现。

城市化进程使城镇人口和城市经济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增加,进而促使城市空间的扩展和转变。

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镇空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镇空间的变化。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城镇空间呈现出趋于同质化的特点。

随着城市扩张和建设的加快,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相对单一,导致城镇空间的同质性增强,城市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其次,城市化进程使城镇空间的分布更加均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减小,城市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便捷,城镇空间的分布更加均衡。

再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镇空间的功能分化。

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经济由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城市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空间重构类知识点总结

空间重构类知识点总结

空间重构类知识点总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空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的问题,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空间重构类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的一种方法,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对空间重构类技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空间重构类概述1.1 空间重构类定义空间重构类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城市设计、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城市品质。

1.2 空间重构类的意义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空间重构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中。

1.3 空间重构类的原则空间重构类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合理性、可持续性、生态性和人性化。

合理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布局要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可持续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性是指重构后的空间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性化是指重构后的空间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二、空间重构类技术2.1 空间重构类技术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技术手段,空间重构类技术可分为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可视化技术。

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智能化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规划和决策;可视化技术是指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呈现。

2.2 空间重构类技术的应用空间重构类技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规划、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通过空间重构类技术,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索引第一章BA0602规划管理单元规划背景 (4)1 规划背景 (4)2 相关规划与本次规划任务 (6)3 本次规划范围与设计重点 (7)4 规划构思 (8)5 规划依据 (9)6 规划原则 (9)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 (11)1 城市发展的外力 (11)4 发展条件综述 (18)第三章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8)1 发展定位 (18)2 发展目标 (19)3 产业选择 (20)第四章用地布局与规划 (20)1 案例分析 (20)2 规划理念—“发展基点” (23)3 土地利用规划 (23)4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8)5 道路系统规划 (32)6 绿地系统规划 (39)7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41)8 城市设计指引 (41)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 (43)1 给水工程规划 (43)2 排水工程规划 (46)3 电力工程规划 (47)4 电信工程规划 (50)5 邮政工程规划 (52)6 燃气工程规划 (54)7 管线综合规划 (55)第七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依据 (56)3 规划原则 (57)4 环卫规划 (57)第八章防洪及减灾规划 (59)1 防洪规划 (59)2 防震规划 (60)3 消防规划 (62)4 人防规划 (62)第九章控制体系规划 (64)1 地块划分 (64)2 地块编码 (64)3 控制体系 (64)4 空间管制规划 (69)第七章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 (72)1 实施策略 (72)2 实施建议 (73)大石在广州区位图 第一章 BA0602规划管理单元规划背景1 规划背景1.1大石镇概况大石镇隶属番禺区,辖区总面积45.12平方公里,辖6个居委23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约10万人,外来人口12.5万人。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3% ;社会总产值135.6亿元,增长20.24%。

2004年获广州市计划生育先进镇、广州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番禺区文明示范镇、番禺区发展经济先进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13个荣誉称号。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

272004(10)现代城市研究近20年来广州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原有的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

1 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及结构模式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历久不衰,一直在原址不断发展扩大。

1980年代以后,广州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期。

1980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6km2,1990年达到182.3km2,1999年已达到285km2。

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后,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更达到431km2,市区人口增加到718.8万人,市域人口接近1000万人。

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既表现为城市边缘地带的蔓延生长,如天河、芳村、海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uangzhou City SpatialStructure谢守红 宁越敏XIE Shou-hong NING Yue-min文章编号:1009-6000(2004)10-0027-05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3B007)作者简介: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白云区南部的新建成区,又有沿轴线进行的跳跃式扩展,如黄埔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等。

同时,旧城区改造步伐大大加快,从局部修补转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全面改造。

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城市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城市向高密度、垂直化方向发展,城市景观有了很大改变。

总体来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层次、复合式特征广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城市空间具有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包括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又有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商贸、工业、居住空间格局,更有建国后几次大发展所形成的空间脉络以及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这些部分不但在建筑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对广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答案】C【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B.芝加哥学派?C.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答案】A【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答案】C【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B.普遍调查?C.实地实验?D.问卷调查?【答案】B【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答案】D【解析】1、个案研究: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2、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 大 石街 特色 建 筑布 局 图
状 扩 散 布 局
以 1 5国道 和朝 阳路作 为南 北 向和 东 0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村落不断壮 西向的主轴发展。此外,在广州中心 如兴建了大量的厂房、河涌加盖 、砍 大,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上人 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尤其受富丽花 伐大树、大规模填埋鱼塘等,这对有
Dsg .18 e in 9 8, () 4.
Sm Qe t s o e e r hJ . o e u s 1n fr R s ac [] o
Ub n o poo y 19 r a M r h ] g , 9 9, (): 7 — 2 9
8 5.
[] 4 姚志林.村落透 -一 江南村落空间形态
例[] J .华中建筑,20 ,4:9— 2 07 () 0 9 . [1张 1] 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
[] A .理想空间[] C .上海 (5 .
理念,推进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态和 环境 品 质, 实现经 济快速 发展 与
顺坡 而建 的散点状布局的典型空 间
形态。
轴向生长与轴间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大
石街 中心 区的村落逐渐 向外 扩展蔓延。
北联村向东、南扩民 大兴村向西、南 寸 『 民 向 2. 2明 清 时 期 至 1 4 9 9年 前— — 扩展,东固 向东、j _ 山 寸 点 状 集 中布 局 西扩展,大石街 中心 区逐渐由树枝状
石村落 基本 上处于 自然发 展状 态, 总
片 区布 局
在该阶段,大石街中心区以挖掘 城市 内涵、优化组团功能为主,外延
体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村镇建设规模 拓展 的速度大为放 l,而轴线功能则 曼 小,处于集中、紧凑的点状布局发展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石街中心区内 阶段 。 呈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 文化、休 闲、娱乐和工业几大组团, 2. 9 9年 ~1 7 31 4 9 8年——树 枝 城镇功能开始多样化,空间结构分别
用线性布局,沿长巷和水道等展开。 在街巷和 密集 的水网限定下形成 了
纪9 O年代后期,随着周边大型楼盘 大石街 中心 区的大部分 房屋 变成 了 外来 民工 的集 中地 ,违章搭建很严
大石街 中心 区的建筑 空 间多采 的兴建,原村民逐渐住进 了商品房,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兴贤 人性化 的村 落空间,营造 出一种亲 重,道路越来越狭窄,卫生坏境恶劣, 路( 由原东涌在东联村一段的河涌加 切、宁静和舒适 的邻里居住氛围。然 原有交往空间逐渐消失。此外,地区 盖形成) 和新建的朝东路形成了大石 而,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大石街 在发展过程 中忽视对 自然环境的保
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此外,大量 违章建筑的搭建造成建筑布局拥挤, 不仅 影响 了原有 居住 空间 的功能 、安
全和 卫生 ,而且 还严 重破坏 了村 庄 良
8城镇 空 间形态 现状评 价
成。受地形 、道路 、河流、山体等 自
然要素的影响,大石街中心区主街和 3. 1节 点 空 间遭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次巷脉络清晰, 内聚性强。在路边 、 破 坏 桥头 、村口等交通便利的地方,集市 在大 石街 中心 区,祠 堂是 村 民的 广场逐渐成为小节点。这些节点至今 公共 活动 空 间,而牌 坊 、寨 门 、门楼 仍存 在,成 为 肉菜 市场 和村 民 日常聚 等 公 共 建 筑 成 为 了 聚 落 空 间 的重 要
从 明代开 始, 大石街 中心 区进 入 了快速 发展 阶段 。随着 生产 力水平 的
演变成为块状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今 天大石街 中心区的基本框架。
提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村民聚居点 逐渐由关帝山地区向外蔓延扩展,规 2. 9 1年 至 今一 51 9 模逐渐壮大。到新 中国成立前期,大
好的自然格局,传统的村落空间逐渐 丧失特色,村民逐渐失去了对村落公 共空间的归属感。 3 3原 有 交往 空 间逐 渐 消 失 . 农 业 时 期 遗 留 下 的村 落 形 态 疏
集的主要场所。从整体上看,城镇整 节点。它们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密有致,富有张力和层次感;改革开 体 空间布局开始沿主要 的交通轴 向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受快速城镇化 放初期建成 的街头小 广场和 绿地是 外拓展和延伸,空间形态逐步由集 中 式的点状向树枝状演变。 的影响,这些节点的景观视觉效果等 人们主要的交往空间;以沿街小商铺 方 面已 受到不 同程 度 的破 坏 ,对 人流 为主要模式 的商业街承担 了社 区中 聚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出版社 , 2 0 . 01
UbnFbi[] adcp n ra ra arcJ .LnsaeadUbn
Pa nn l n i g. 1 9 , (- ) 1 9 1 0 94 2 3 : 0— 2 .
[]a t .Ln ly P .Te M rhl 3BtY M age A h op o— oY o ra adUeJ .Evrn g fUbn Ln s ] nia— E
t r c U b n F b i n o t x f o i r a a r C 1 a C n e t o
5结 语
城 镇化不 是简单地 把城市景观
复 制到 乡村地 区, 而是 需要注 重地 方
Fs —a e hne H .V e n at pc d C ag [] a s ad 1 u
构局 考一 ] .建葫 肘代 20,3 4_5 05(] 85. : 以大庄村整治规划为例[] J .安徽 [] 5 李合章.乡村意象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思
农业科学,2 1 ,8:4 4 — 3 0 0 () 0 4 4 . 3 3
营造一个 良好的生活环境。
[7Srgli .Pe evn h i— 1]eaedn M rsrig te HS
[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8 3
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J .华中建筑,2 0, 07
() 4 - 4 7:1 2 1 4
2 l 年 I第2 卷 g 0 增干 1 J 7
用再 生 能源和 新能 源等 ,为 居 民努 力
[ 参考文献]
[] 1武 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 、特征及其 演变[ .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 0. m 00
[2 阎 宁.大都市 近郊新农村规划编制与 1]
实践思考—— 以上海市 宝山区新农村规
划为例 [] J .小城镇建设,2 0,9: - . 08 ( 48 )
家— — 蛋 家 人 ; 另 一 类 是 外 来 的 渔
园和丽江花园等大型楼盘的影响,番 形的历 史文化 ( 建筑形态) 和无形的
禺 区大 石 街 中心 区 的城 镇 空 间形 态 历史 文化 ( 人居文 化) 方 面 ( 4 都 两 图 )
民,即 1 5 9 6年大批揭阳、潮阳籍人
士在大石 ( 今大兴村、北联村) 安置落 走向多样化 既有古村落的传统形态, 户。由此,大兴村 、北联村和 山西村 又掺杂了许多现代建筑的元素。 逐 渐成 形, 而大 石街 中心 区内以 岗东 路 和朝东路为主 的基本路 网也 已形
心 的角色, 并成 为居 民聊 天 、散 步和 休 闲 的主要 场 所 。 然而 , 进入 2 0世
2. 9 8年 ~1 9 41 7 9 0年 ——缺 状
布 局
改革开放以后,大石街中心区开 始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这也是大石 街中心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3. 2村 落 空 间逐 渐 丧 失 特 色
原 则,优 化 “ 节点— 路 径一 水系一 区 社 ”等要 素, 保护大 石街 中心 4 2 4倡导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域 ( 区) .. 积极倡 导低 碳宜 居社 区的规 2 区的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整体空间形 1 J
[0 伍国正,吴 越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 1]

坊巷一街 巷—— 以湖 南省传统村落为
Ie t t d n 1 y: S m o S f e f n h y b l o S ] 1 t e
[42 0 年大石统计年鉴[B O] tp / 1]0 7 E/L.ht :/ WW d s 1g yc /t ]d n /0 9 W .ah ,a ,nh m / sj 2 0 /
0 /62 50 .t 1 2 1/ 245 hm . [5 凯文 - 1] 林奇.城市形态[ .北京:华夏
士研究生。
[] 7 金 涛,张小林,金
() 5 4 . 5:4 — 8
飚.中国传统农村
历史文化特色,只有兼顾经济发展与
历 史 文 化 特 色 保 护 的 城 镇 化 才 能 确
聚落营造思想浅析 ] .人文地理,2 0, 02
[] 8 王金岩,梁 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肌理 的成因探析 [] J .建筑 历史,2 0 ,1: 0 5 ()
在既有社 区中,向居民提供有关低碳 历史文化保护的双赢。 n 生 活 的实际指 导手册 , 强化 对公共 交 通 出行 、节约 用水 、生活垃圾分类 、 购 买和 使 用 绿 色 产 品 等 绿 色 生 活理 念的认知,培养居民f J 活的习I 眭 N; 而对于即将新建的居民小区,要让社 区的布局更符合低碳理念,如要遵循 “ 地表最小扰动”原则,尊重 自然景 观,减少填挖工程量,提高城镇建设 覆盖率,形成紧凑的城镇空间形态, 合理安排教育 、医疗和商业设施,减 少 日常出行等,并考虑如何更多地利
H r a e C n e v t n. 2 0 e i g o sr ai t o 0 0.
[] 6 王宏雁,杨 剑.新农村规划的 乡 村聚落
思考— —以豫北某村规划为例 ] .甘肃
科技,2 0 , 2 ) 2 — 5 0 9 (2: 3 2 .
[ 作者 简介]
陈婷婷,香港理工大学建筑 与房地产学 系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