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事件”传播效果中的正反馈

合集下载

绿领巾的思考

绿领巾的思考

‚绿领巾‛是谁的耻辱教书育人理应有教无类近日,据媒体报道,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目前,这种做法被陕西省少工委叫停。

西安这所学校的做法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红‛‚绿‛领巾成了判别孩子‚好‛‚坏‛的标签,名为‚借鉴‛实为该校‚创新‛之举。

只是这种‚创新‛弄巧成拙,不仅羞辱了学生,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无能,给老师‚教书育人‛这个神圣职责泼了一盆污水。

戴‚绿领巾‛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虽然让所谓的‚差生‛戴‚绿领巾‛说到底也不过是教育方法的失当,不过却体现了对个人尊严的戕害和人格的羞辱。

当孩子被强迫带上‚绿领巾‛,已经在向其他同学传递一个信号:他是个差生。

戴着这种醒目的标签,走在校园,不难想象背后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

他究竟会‚知耻后勇‛还是会心灵受伤,自暴自弃?面对这种集体性羞辱,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这可能会成为孩子难以抹平的伤痛,不敢回首的噩梦。

想出这个馊主意的老师们也难逃耻辱,‚绿领巾‛是他们教育无能的最好例证。

都说‚有教无类‛,教育者对待差生难道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吗?只能想到给孩子施加软暴力!旧的教育理念喜欢用简单、单一的标准给学生划分‚等级‛。

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越来越排斥给学生划分好中差和排名次的做法,反映出来的正是符合和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

然而,有的教育者并没有与时俱进,不会或者没有耐心因人施教,只会用‚绿领巾‛之类给孩子贴上有色标签,希望借此制造乖乖听话的‚顺民‛,如此一来学生好管,老师省心,校园井然有序。

这不是教育者‚管理有方‛,却只能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以及教育理念的落后。

其实,‚绿领巾‛事件不仅体现了有些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无能,‚师德‛的缺失更加令人忧心。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对”绿领巾”教育热点的看法今年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这一事件曝光后,教育部门立即做出反应,叫停了给学生戴绿领巾的做法,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带绿领巾的行为。

虽然绿领巾是事件的发生到现在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种行为已经被明确的禁止,与事件想关的学习向外界做出了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但值得肯定的是这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等等问题。

所以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让全社会奋起指责的,是隐藏在绿领巾背后的教育“冷暴力”。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教育“有教无类”,意即对人的教育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冷暴力”手段对待“不听话”学生,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一群循规蹈矩、没有思想的学生。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

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放羊式的管理。

所以,在学校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管理学生,以怎么样的方式管理学生,这给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提出了警示。

我知道学校的初衷肯定是激励孩子上进,好好学习,但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小学生,不管成绩的好与差、表现的好或者不好,在最基本的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首先是一个人,都有最起码的人生尊严。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校方回应:校方称“绿领巾”实为“苗苗队”,意在激励学生上进。

苗苗队员佩戴绿色标志,其寓意是用绿色来象征希望、健康成长、不断努力,意在激励孩子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组织,争做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社会各界人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秘书长施进军:做这个事情的老师他没有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进行教育,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一个标签。

教育方法是可以创新的,但是他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这个前提,它是违背了这个前提进行的盲目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属于伪创新西安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你说他们戴红领巾,当学生在入学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以内20多天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十几天、几天就给孩子戴上红领巾了,而且要本人申请,班主任签字,少先队研究才能批准戴上红领巾,六岁的孩子刚刚入学,幼小的心灵几乎是没有任何辨别是非的能力,你说让他申请怎么写。

而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他戴红领巾,你的根据何在?你失去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你还要把它做一个结论,改革非常必要。

这个方向现在我们暂且恐怕还拿不出一个很好的方向出来,这要经过学校的一些理论上,首先要做研讨。

家长反应: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和自信心的打击,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理解校方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有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孩子没带上红领巾在意料之中。

部分家长认为校方给孩子们发绿领巾,把孩子们分成两个部分,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学生感受:“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着如是说。

这就是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前发生的真实的一幕。

带绿领巾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扯下带着的绿领巾。

可见,孩子们并不愿意带着绿领巾,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他们是带绿领巾的孩子。

网友反应:红网里这样一篇帖子---《绿领巾事件:到底是什么“变色”了?》帖子里提到,“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高考议论文经典时评

高考议论文经典时评

“差生绿领巾”是教育暴力复活2011年10月19日08:22东方网朱四倍我要评论(0)字号:T|T朱四倍教师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尴尬(《华商报》10月18日)。

早在2004年就有媒体报道了甘肃有小学给那些学习不好、思想品德等“不符合”少先队条件的孩子佩戴绿领巾,当时引起了争议。

那么,何以到了现在又有学校把“给差生戴绿领巾”当作了教育的法宝呢?声称“给差生戴绿领巾为激励其上进”的说法是可疑的。

一般来说,教育暴力表现为躯体暴力、心灵伤害和思想钳制三种形式。

“绿领巾”逻辑的实质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尊严的羞辱和对教育暴力的盲目崇拜。

我们知道,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对未成年人拥有过多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利,而儿童和少年对教师的职业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督意识和能力,加上教育部门对教师监督的缺席,常常导致教师认为儿童需要成人的严厉管制,成人对儿童具有随意处置的权力。

由此,“绿领巾”逻辑出现了。

之所以说,“绿领巾”是对个体尊严的羞辱,在于真正教育意义上的惩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要求,一种饱含尊重与信任的要求。

惩罚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要保护被教育者的自尊心,这才是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但是,“绿领巾”逻辑显然背离了这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缺乏科学远见,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儿童和少年的心中撒下数十年后会发芽成长的种子,教育就变成一种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学就会成为一种巫医术。

”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让儿童和少年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促进其健康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羞辱学生。

这是我们看待“绿领巾”的前提。

孩子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教育者应用耐心、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在儿童心中播撒智慧、宽容、自尊、平等的种子,而不是用有形无形的暴力去伤害学生。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四级联考面试模拟试题(26)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四级联考面试模拟试题(26)

河北站:/保定站:/1. 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原因是校方要求差生戴绿领巾以激励上进。

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

请问你认为校方此举是否合理?它反应出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坚决反对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的做法。

这种做法片面强调了教育的惩戒性,本质上是对孩子们的侮辱和歧视,是基础教育舞台上的软暴力,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只会让差生在被歧视中扼杀个性,最终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被教育。

绿领巾事件的出现,提醒我们:第一,某些地方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素质教育还只是形式,很多学校还没有把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当做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责任。

第二,绿领巾事件,凸显出某些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业务能力低下,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是教育惰性的充分体现。

绿领巾事件,启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 小张是你单位的同事,学历高、能力强,但为人高傲,说话不注意方式,同事们都不喜欢他,让你去劝说小张,你会怎么做?【参考答案】小张在单位,学历高能力强,值得我们大家肯定和学习,但是因其不注意说话方式,导致同事们都不喜欢他,除了可以理解同事们的感受之外,我们更应该适时的向小张表达我们的看法,并帮助其转变形象,毕竟于他而言,于团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是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同事们让我去对小张加以劝说,首先,我会找个恰当的机会,比如业余活动的时间,通过对他学历和能力的肯定展开话题,谈论我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听听他的见解,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我也能从小张那里学习到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表达出我们对他的一种认可。

“绿领巾事件”传播效果中的正反馈

“绿领巾事件”传播效果中的正反馈

“绿领巾事件”传播效果中的正反馈作者:孙洋陈征宇刘捷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摘要】由于网络媒体对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的“绿领巾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片面报道,导致了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正反馈现象。

虽然这种现象在事实传播过程中掩盖了本身的意图,但是从长远来看正反馈现象最终会使正确的声音得以呈现,并使得受众对于正确意见的理性根据有充分的认识,不会造成意见的“想当然”和“随大流”。

【关键词】“绿领巾事件” 传播效果正反馈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制定了这样一项规定: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

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舆论关注度一度走高,公众对于学校的做法批判声如潮。

然而,该校夏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称,红、绿领巾之分与初衷背道而驰,绝非有意区别好学生和差学生,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

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10月18日未央区教育主管部门回应称:已经立即叫停了此项做法,收回“绿领巾”,要求学校即刻召开专题会向家长解释说明。

学校在采取相关措施后,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理解。

此事件以学校停止这种做法并道歉而告终。

在舆论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概念,当某一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形成舆论并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正、负两种反馈。

所谓正反馈是指目标差不断增大的过程,即如果系统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的运动,那么这种趋势就会使整个系统愈来愈不稳定,乃至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状态。

而负反馈指目标差不断减小的过程,即系统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之间的差异倾向于反抗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的运动,并使整个系统趋向于稳定状态。

显然,对于“绿领巾事件”来说,在其传播效果中所呈现出的是正反馈,即媒介系统给定的信息使公众对于事件的态度看法远远偏离校方的本意。

戴“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

戴“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

龙源期刊网 戴“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作者:张玉胜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23期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曾是每个学龄孩子的梦想与骄傲,更是成年后难忘的儿时回忆和校园童趣。

让差生戴“绿领巾”以示“激励”的做法有悖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

无论校方出于何种善意的初衷和良苦用心,这种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歧视性教育,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违反了相关法规的规章设计,无疑是对孩子人格侮辱和心灵戕害的“软暴力”,其危害绝不逊色于打骂之类的身体处罚。

“绿领巾”扭曲了“红领巾”的政治涵义。

作为少先队员标志的“红领巾”,其真正涵义是代表用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的一角,是孩子们渴望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志向表达。

这既不同于向学习成绩优秀者发放的“证书”和奖品,更不是与“绿领巾”相对应的参照物,把“绿领巾”作为差生标志与红领巾相提并论,是亵渎红领巾圣洁、有违《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的荒唐之举。

“绿领巾”也有违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教育部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笔者理解,教育部的这项规定,不仅是基于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考量,也应该带有尊重孩子人格和自尊心的题中之义。

试想,连“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的行为都不允许,更遑论对学习成绩不好的所谓差生强行附以“绿领巾”的标签。

“绿领巾”有悖孩子健康成长规律。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被某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自我印象的定格,并下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所贴的标签符号。

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之为“标签效应”。

而好的标签催人奋进,坏的标签却极易让人自暴自弃。

因此,被戴上“绿领巾”的学生势必会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而不思进取。

自古就有“孩子是夸出来的”之说,教育孩子当以正面鼓励为主,靠为差生戴“绿领巾”而追求浪子回头的“反省”效果,极有可能事与愿违。

绿领巾事件

绿领巾事件

绿领巾事件简介绿领巾事件是指于20XX年在某市发生的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该事件涉及一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遭到欺凌,引发了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影响与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绿领巾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在20XX年X月X日,一名叫小明的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去上学,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和歧视。

这一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思和讨论。

根据调查,这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是因为他参加了一次植树活动而获得的荣誉称号。

然而,他的同学们并不了解这一情况,而是将绿色领巾视为他的特异标志,并对他进行欺负和排斥。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一方面,许多人谴责欺凌者的行为,并呼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不应该过度渲染。

影响与反思绿领巾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反思。

首先,绿领巾事件再次凸显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欺凌现象,而绿领巾事件对此问题的公众认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绿领巾事件揭示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学校教育中是否足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公民意识。

对于小明的同班同学而言,他们对绿色领巾的误解和欺凌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因此,教育部门应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和多元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性。

再次,绿领巾事件引发了学校管理和师生关系的思考。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讲座,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视野。

最后,绿领巾事件还引发了公众对欺凌行为的道德评判。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作者:刘萍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01期2011年10月18日,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头条。

所谓“绿领巾”事件,便是学生按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的优劣程度被分为两类,表现好的孩子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表现差的孩子佩戴绿领巾。

学校和老师的意图旨在激励学生上进,“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事件一经披露,便遭到社会各界的抨击。

这一事件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惩罚教育”的思考。

在新课程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普遍倡导的是平等、赞美式的赏识、和谐教育,而惩罚式教育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被主流社会否定、拒绝甚至于遗弃。

惩罚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表面上看很“和谐”的赏识教育,是否能面面俱到?惩罚教育,从字面上看,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人们普遍认为惩罚教育便是体罚教育,是充盈着暴力而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的,所以为我们的主流社会所唾弃。

网络上体罚学生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被放得更大,其负面影响之恶劣远远超出当事人的想象。

教师们谈“惩罚”而色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谨言慎行,避之惟恐不及。

殊不知,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的教师,都并未真正理解惩罚教育的真正内涵。

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是学校或教师针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

其常用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惩罚是“引起不愉快感,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剥夺等可接受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受罚者行为的可能变化”,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罚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

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但有多少教师还记得或者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这项权利?在全社会普遍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行使惩罚教育必要吗?惩罚教育合理吗?笔者对此作了如下思考。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绿领巾“有感2011年10月一则“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首先让我们了解下“绿领巾”事件。

2011年10月18日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尴尬。

对此,校方回应说“确实没想到,家长会对绿领巾有意见。

”2011年10月17日,该校冯老师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据了解此类事件并不是首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在之前也有此类事件发生,而这种做法却造成五宗罪。

一罪: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二罪: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三罪: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四罪: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五罪: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

虽然此做法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被明令禁止,虽然被解释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但仍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

作为一名师范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准教师,首次听到这则新闻时挺气愤的也很是不解,后来慢慢理解,教师要面临各种压力,来自家长,来自领导,来自教学进度,来自升学等等,教师只能采取各种方法希望自己学生学习好,求上进,听话。

这也无可厚非。

但即使这样我认为也不应该以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为代价。

这也反映出教育中的问题,隐藏于教育中的“冷暴力”,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意思就是对人的教育应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冷暴力的手段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教育出一个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孩子。

绿领巾事件感想

绿领巾事件感想

绿领巾事件感想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一年级学生的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我们众所周知“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戴上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要爱国,老师对于先进的学生适当鼓励和奖励,对后进的学生适当批评和促进,这本没有什么方向性问题,问题是当老师对后者尤其是心理脆弱的孩子批评或处罚达到了一定的承受限度,那么这种小学差生被戴绿领巾的行为就将彻底变质为使受教者丧失人格的歧视教育。

此举不是在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境,倒是在毁孩子!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或时好时坏是很正常的。

因为家庭、学校及其自身外部和内部智力等客观条件都能够成为他们表现或学习成绩好的障碍,为此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帮其纠正即可,比如,确实是由于学生主观因素导致的学习不努力或表现不好,可以通过谈话教育纠偏,但要适度——即使需要批评,也应该鼓励比批评多一些,效果会更佳,这是教育工作者所起码具备的常识。

何况平时表现好或学习成绩考得好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是或能够成才,学校这种把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看得太重的做法并不科学?相反,这种过于以考试分数和平时表现极端地固化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和道德水平的好坏,并且辅以人格侮辱般的“激励”,把所谓差等生被迫戴上绿领巾等特殊物品,根本就是在给予那些所谓差等生孩子定下人的优劣标志,进行羞辱,无疑时间一长,那些被约定俗成为所谓差等生的心智不成熟的学生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必然使其学习自信以及自尊心会受到残酷和无情打击,以至于最终产生自卑的情绪以及心态,从此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从教育的角度讲,学校给表现、学习不好的同学戴绿领巾以示区分,是一种教育的无知。

正是因为有调皮学生,才有考验教育智慧的契机。

“绿领巾”事件源于监督缺失

“绿领巾”事件源于监督缺失

龙源期刊网 “绿领巾”事件源于监督缺失作者:萧善匀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23期“绿领巾”事件的曝光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非日常的监督机制运作的结果。

试想,如果对“绿领巾”仅家长质疑,没有媒体和舆论的广泛声援,或许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侵害可能会长时间持续下去。

自我扩张是权力的天性,即使教育者也不能免俗,需要相应的监督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尊严、人格、人身、名誉等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成为强制性的责任和义务。

但在校园之内,对教育者的监督往往是薄弱的。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缺乏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具备意识和能力的家长往往投鼠忌器,不到迫不得已不会挺身而出。

在国外,校内对教育者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实现的。

家长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机构,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将家长个人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组织起来,行使集体教育参与权,促进学校民主管理、支持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2010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的讲话中指出:“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

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lO一2020)》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但在我国的教育法律中,对于家长委员会没有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绿领巾事件案例分析

绿领巾事件案例分析

评论与思考
“绿领巾” 引 发的教育问题等 相似问题的不断 出现给地方政府 敲响了警钟。应 该加强舆论引导 和管理,防止类 似舆情事件的再 次发生。
2021/3/11
10Βιβλιοθήκη 参考资料新华网 京报网 人民网 《光明观察周刊》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1+1》 《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2021/3/11
11
不到自己的未来,
这样很可能一些
学生会自暴自
2021/3/11
弃。” 4
媒体评论摘要




绿



2021/3/11
5
事发之后“三级响应”
2021/3/11
6
2021/3/11
7
陕西省团省委
副书记、少工委
主任段小龙就
“绿领巾”一事
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1/3/11
采访。
8
2021/3/11
9
陕西“绿领巾”事件案例分 析
社工1101 石白玉 赵琰霖 孙明扬
2021/3/11
1
案例概述
2011年10月18日,有媒 体报道称西安市未央区第一 实验小学让部分学生佩戴“绿 领巾”,引发争议。
2021/3/11
2
2021/3/11
3
光明观察周刊
“这样生硬地把
他们分类排队,
让差学生看不到
自己的优点,看

“绿领巾”事件折射了什么?

“绿领巾”事件折射了什么?

“绿领巾”事件折射了什么?
王汨宝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近日,某市一所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

该校的不当做法很快就被所在区少工委、教育局叫停,收回了绿领巾。

迫于多方面的压力,该校召开了专题家长会,就给部分学生戴“绿领巾”的初衷做出解释,并由校长出面向社会道歉。

“绿领巾”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它所引起的社会话题正日益扩散,不断发酵。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王汨宝
【作者单位】青岛市团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公平——以绿领巾事件为视角 [J], 董海霞
2.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审思与价值重建研究——以“绿领巾事件”为线索的理论探讨 [J], 姜艳;朱成科
3.“绿领巾"事件折射了什么? [J], 王汨宝
4."绿领巾"折射出的"教育暴力" [J], 陈果果
5.论教育激励\r——从\"绿领巾\"事件谈起 [J], 杨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公平从尊重儿童做起——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反思

教育公平从尊重儿童做起——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反思

教育公平从尊重儿童做起——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反思汪冬梅
【期刊名称】《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教育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
领域的延伸,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期待。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最近发生的“绿领巾”事件再次拷问教育的公平。

那么,如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本文重点论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应该从尊重儿童做起。

【总页数】3页(P30-31,44)
【作者】汪冬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1
【相关文献】
1.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公平——以绿领巾事件为视角
2.从“绿领巾”事件看教
育公平3.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4.从“绿领巾”事件看
教育公平5.论学生间的“差异”和“差距”——由“绿领巾”等事件引发的思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日报民生观

人民日报民生观

人民日报民生观:无形的绿领巾最难解许多老师、家长患有教育焦虑症,以管理的必要性为冷暴力辩护,这是绿领巾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让“差生”佩戴绿领巾,此事已被相关部门叫停。

漫天云雾一朝而散,似无再说的必要。

然而,是这样吗?别高兴太早。

有形的领巾好去,无形的观念难消。

人们头脑中的绿领巾思维,可能还挺顽固,一时半会消除不了,甚至不时还会冒一下头:让“差生”脱裤子跑圈、罚“差生”的钱给成绩好的学生之类,不过是同一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许多专家指出,这与部分教师的心理状况、生活压力有关,与教育体系的某种欠缺有关。

这切中要害,但是,换个角度看,绿领巾思维的顽强存在,背后可能还存在一种复杂原因:在一些教育者的头脑中,正常的奖罚和过头的、甚至暴力化的奖罚边界模糊,纠缠不清。

这些冷暴力管理,往往是必要的管教多走了一步。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

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大放羊”。

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管理的必要性就更加凸显。

通过升学,实现人在社会层级间的流动,即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制度虽然需要改革,但它毕竟是一种大范围内保持公平的向上通道。

这通道的选拔性质决定了,除极少数天赋异秉的孩子外,下苦功是离不了的,督促和约束也是离不开的,不能把管理简单定义为应试教育的手段。

但是,约束和伤害是两码事,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

在不少教育者心目中,却看不到两者的区别。

表面上接受批评,私下里嘟囔:“娃不管还行!”——把两类事混成一类事,以管理的正当性来为冷暴力甚至暴力辩护,这就是绿领巾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

古有明训:揠苗不能助长。

并不是有好的愿望就能有收获。

专家指出,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下,面对升学压力,许多老师、家长患有教育强迫症或者教育焦虑症,愿望过于迫切;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干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傻事。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浅谈学校教育中“标签效应”的合理运用——基于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摘要]本文通过对“绿领巾”类似政治事件的心理学解读,阐释了“标签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通过分析“绿领巾”类似事件间歇发生的原因——学历社会的膨胀高等教育及教师缺乏片面的教育观念,提出学校教育中合理运用“标签效应”的对策:为学生贴正反两面标签、贴发展性标签、贴多元标签。

[关键词]绿领巾标签效应学生心理一、对“绿领巾”非常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一)事件回放2011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五颜六色的一年,西安有“绿领巾”,包头有“红校服”,山东有“三色作业本”。

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五第一实验小学举办的入队仪式上才,90余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中约有一半四年级的人加入了少先队、佩戴上了红领巾,而另一半未入队则佩戴上了绿领巾。

在内蒙古包头市,一所学校在企业的赞助下,为成绩好水手服的学生发放了红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下面还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

在山东省,枣庄一所学校十个将学生成绩按高低分成三个等级,出现了三色向国生。

2012年,从蓝绿色上对上为学生分类的事件尚未远去,温州一中学重点班收纳空调、普通班吹吊扇的消息又甚嚣尘上,再次把推往学校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标签效应”及其心理协调机制分析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行政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的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为某种标签,就会已成标签所标定的人。

”从心理学的侧面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标识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巨大作用具有定性切入点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压制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冲击作用。

有学者认为造成标签效应的产生具有如下机制:首先,条形码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个体意识的自我认同;其次,标签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指导作用;再次,标签效应来自于群体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有效地分 点, 人们依然需要有权威性的信息平台来 传统媒体原有的运作模式 , 配资 源 , 少人力物 力 的投 入 , 减 降低新 闻 提供 , 尽管这无 形 中增 加了成本 , 可保 但 障媒体的新闻品质 。
3加 强媒 体 问 的 融合 、
③朱沙, 融媒时代传 统媒体 的数字化 生存 [】 ( J.《 青年记者》,0 2 3 :8 4 2 1 ( ) 4— 9
家媒体各 自为站 , 等于许多人在做 同一件 播 , 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 。 口 复的信息 ,这无 疑增加了阅读者的反感 , 也是诸 多媒体工 作者在 同一工作 上 的时
间和资源 浪费 。为何 不能 将此类信 息融 参考文献 ①江宇华, 传统媒 体如何应 对 网络
媒 体 的冲 击 ) J. 淮 海文 汇 ),0 5 2 : )[ 】 )2 0 ( )
随着传播科技 的发展 , 传统媒体与 网
络媒体 的融合之路 已成 为发展趋势 。 目前
责编: 少宝 姚
2 0 刎2 5 3 孝 期
j i r 闹啦謦
学 论 选 WWL 子 文 登I SOD N R E
某 一事件进 入公众 视野形 成舆论 并传播
的过程 中 , 出现正 、 会 负两种反馈 。 所谓正 反馈是 指 目标差 不断增大 的过程 , 即如果 色校服 , 背面印有 “ 2 包 4中优秀生 , 翔锐房 地产” 字样 。记者查实,该校确实发放了 10 0 件特殊红校服 , 目的是树立榜样 , 校服 由当地一家地产企业赞助 。此事件再一次 四、 绿领 巾事件 ” 的负面作用与公 “ 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1- 9 8 1
的娱乐元 素的催生下 , 加剧了网络上的垃 圾信息 的传播 。 甚至有时我们会怀疑事情 的真实性 。 因此 , 历经 市场考 验逐渐 盲
合, 然后共 同发布呢? 首先是在技术上 , 通 信、 广播 电视 和 网络 解决互通 问题 , 最终
追逐 热点的在线杂志更 有竞争力 , 事件背
②赵 光 明 、 杨 英 法 , 网络 时 代 思 想
后的 内涵和真伪 ,权威人 士 的评 论和观 使它们集 中在一个平 台上 。 次就 是突破 其
政治工作 面临的挑 战及其对策 【】 中 J.
国 市 场 》,0 6 2 ) 7 - 9 2 0 ( 3 : 8 7
后, 舆论关 注度一度 走高 , 公众对 于学校
视 ”,他们也是 借鉴外地学校 的做法 。 据
了解 , 上海 、 北京 、 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
过 “ 领 巾”, 绿 作为少 先 队员 预备期 的教
视, 以新浪 微博为代 表的微 客平 台, 人人 来说 报纸 、 电视 、 网站 的编辑 记者通 常都 可 以直接参与事件 的报道 、 转发 、 评论 , 而 且及时性 、 互动性高 。 但是 , 统媒体在 信息 的处 理和传播 传
对 于 正 确 意见 的理 性 根 据 有 充 分 的认 识 , 不会 造 成 意见 的 “ 当然 ” “ 大 流 ”。 想 和 随
【 关键词 】“ 绿领 巾事件” 传播效 果 正反馈
2 1 年 1 ,西安市未央 区第一实 0 1 0月
验小学制 定了这样 一项规定 : 习 、 学 思想
( 作者单位 : 南师范大学新 闻与传 湖
播 学 院 广 播 电 视新 闻学 专 业 )
的制 作成本 , 现资源共 享 , 并实 避免各 媒
介 间的重复 。 时 , 纸 、 平 报 电视 、 网站 的编 辑记者通过 日常性 的互动 , 分享对方的新 闻线索 、 思想 与创意 ; 媒介 间可 以稍作修
家长解释说明 。学校在采取相关措施后 , 得到 了学生家长的理解。 此事件 以学校停 止这种做法并道歉而告终。 在舆 论研 究领 域有这样 一个概念 , 当
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 巾, 为教育
其上进 ,便 为这部分学生发放 了 “ 绿领
巾”。这引起 了家长 和部分孩子 的不 满 , 认为这 是一种歧 视 。此事 经媒体 报道之
上 的优势是 网络无法提供 的。 在越来 越多 为了某一 突发事件进行采访 报道 , 比如说
改发布对方的 内容产品 , 媒体 融合趋 势要 求传媒的经营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 , 而 从
报道 出来一条新 闻需要 多人 配合 完成 , 多
事情 , 然后我们从不 同的渠道得到 的是重
建立 全媒体 的生产能 力 ,形成 多介质 传
作为在传统 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公众或多或少都有类似 “ 优生… ‘ 差生” 的
经历 , 绿领 巾事件” 勾起 了许多人的感 “ 触。许多 网友表示 自己也是 曾经 的 “ 差
系统的 给定信 息与真 实信息 的差异倾 向
于加剧 系统正在进行 的偏离 目标 的运动 ,
成为引发网友探讨教育 问题的 “ 导火索”。 网友在微博上发表了大量看法 ,把话题的 深度引申到儿童教育 、 学校教育弊端等 , 使 得该话题在人民微博 、 浪微博 、 新 腾讯微博 等平台上成为话题榜的热门话题 。 对于 “ 绿
NSOD学 论 选 E R 子 文 登 WWLI
“ 绿领 巾事件 " 播效 果 中的正反 馈 传
。孙 洋 陈征 宇 刘捷
【 摘 要】 由于网络媒体对发生在西安市未央 区的 “ 绿领 巾事件 ” 进行有选择性 的片面报道 , 导致 了该事件在传播过程 中的正反
馈现 象。 虽然这种 现象在事 实传播过程中掩盖 了本 身的意 图, 但是从 长远 来看正反馈现 象最终会使正确 的声音得 以呈现 , 并使得受众
的做 法批判声如 潮 。 然而 , 该校 夏副校 长
育形 式 。0月 1 1 8日未央 区教育 主管部 门
在接受采 访时称 , 、 领 巾之 分与初 衷 红 绿
背道 而驰 ,绝 非有意 区别好学 生和差 学 生 , 一做 法是 为 了 “ 励上 进 , 这 激 并非 歧
回应称 : 已经立 即叫停 了此项做 法 , 回 收 “ 绿领 巾”,要求学校 即刻召开专题会 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