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事件案例分析
严惩始作俑者 重塑教育灵魂——对“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严惩始作俑者重塑教育灵魂——对“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殷允超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1(000)023
【摘要】近日,陕西西安某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l 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针对这一事件,家长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笔者以为,此事件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事件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关乎到社会均等。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于这种无视国法,伤害人格和尊严的事件当事人必须严惩,以做效尤,以展示国法之不可侵犯。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殷允超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公平——以绿领巾事件为视角 [J], 董海霞
2.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J], 刘萍
3.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J], 刘志春;张长征
4.教育的异化与消解——基于“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J], 冯魁
5.儿童本位:教育从这儿出发——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思考 [J], 陈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绿领巾“有感2011年10月一则“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首先让我们了解下“绿领巾”事件。
2011年10月18日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尴尬。
对此,校方回应说“确实没想到,家长会对绿领巾有意见。
”2011年10月17日,该校冯老师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据了解此类事件并不是首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在之前也有此类事件发生,而这种做法却造成五宗罪。
一罪: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二罪: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三罪: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四罪: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五罪: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
虽然此做法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被明令禁止,虽然被解释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但仍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
作为一名师范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准教师,首次听到这则新闻时挺气愤的也很是不解,后来慢慢理解,教师要面临各种压力,来自家长,来自领导,来自教学进度,来自升学等等,教师只能采取各种方法希望自己学生学习好,求上进,听话。
这也无可厚非。
但即使这样我认为也不应该以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为代价。
这也反映出教育中的问题,隐藏于教育中的“冷暴力”,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意思就是对人的教育应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冷暴力的手段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教育出一个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孩子。
浅谈“绿领巾”事件
浅谈“绿领巾”事件外语系初英0902班张明佳2011年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该学校老师声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还没有加入少先队,没有佩戴红领巾,为了激励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这一事件引起了许多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小的伤害。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
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绿领巾“事件的发生,评论众说纷纭,那么到底对孩子们造成了哪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伤害呢?1.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第十条规定: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的,向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可成为队员可见,学习成绩好坏并不是准不准许佩戴红领巾的理由。
显然,校方的想法和做法既不合法又不合规更不合理。
2.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
校方将原本佩戴给学生的红领巾,给差生改为佩戴“绿领巾”,这不仅让差生感到自卑和受伤,而且连学生家长都“连带”有自卑和受伤。
以此将学生“划分等次”,有失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失教育全面普及。
这不仅侵犯了学生价值取向,无形中还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3.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
从某个意义上说,“绿领巾”阻碍了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取、改正错误的通道。
按校方说法其举动是为了“激励上进”。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绿领巾事件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吴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1日在 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 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这位负责人指出,近日,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部分 小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陕西省少工委介绍, 经初步了解,此事件属个案,未央区少工委及区教育主管部门得 知情况后,立即叫停此项做法,并全部收回“绿领巾”,要求学 校即刻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说明。目前,此项活动已停止, “绿领巾”已全部收回。陕西省少工委已要求在全省各级少先队 组织中开展少先队标志标识使用情况的检查。 这位负责人强调,我们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 爱护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 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 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 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 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 “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 学校的做法。然而,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 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 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 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
申请,经批准,就可成为队员。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第六条: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 1.“绿领巾”很傻很 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 邪恶的教育暴力 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 2.小学生戴“绿领 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 巾”比抽教鞭还恶 荣誉。
对此,校长也向学生家长道歉! 家长学生很高兴!
大家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而绿领巾又代表什么呢?绿领巾的绿 是代表着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摧残, 和对他们的一种轻视。虽然绿色是环 保的代表,但我认为着种绿色并不环 保!
绿领巾的思考
‚绿领巾‛是谁的耻辱教书育人理应有教无类近日,据媒体报道,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目前,这种做法被陕西省少工委叫停。
西安这所学校的做法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红‛‚绿‛领巾成了判别孩子‚好‛‚坏‛的标签,名为‚借鉴‛实为该校‚创新‛之举。
只是这种‚创新‛弄巧成拙,不仅羞辱了学生,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无能,给老师‚教书育人‛这个神圣职责泼了一盆污水。
戴‚绿领巾‛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虽然让所谓的‚差生‛戴‚绿领巾‛说到底也不过是教育方法的失当,不过却体现了对个人尊严的戕害和人格的羞辱。
当孩子被强迫带上‚绿领巾‛,已经在向其他同学传递一个信号:他是个差生。
戴着这种醒目的标签,走在校园,不难想象背后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
他究竟会‚知耻后勇‛还是会心灵受伤,自暴自弃?面对这种集体性羞辱,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这可能会成为孩子难以抹平的伤痛,不敢回首的噩梦。
想出这个馊主意的老师们也难逃耻辱,‚绿领巾‛是他们教育无能的最好例证。
都说‚有教无类‛,教育者对待差生难道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吗?只能想到给孩子施加软暴力!旧的教育理念喜欢用简单、单一的标准给学生划分‚等级‛。
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越来越排斥给学生划分好中差和排名次的做法,反映出来的正是符合和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
然而,有的教育者并没有与时俱进,不会或者没有耐心因人施教,只会用‚绿领巾‛之类给孩子贴上有色标签,希望借此制造乖乖听话的‚顺民‛,如此一来学生好管,老师省心,校园井然有序。
这不是教育者‚管理有方‛,却只能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以及教育理念的落后。
其实,‚绿领巾‛事件不仅体现了有些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无能,‚师德‛的缺失更加令人忧心。
西安小学生“绿领巾事件”
西安小学生“绿领巾事件”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08期话题展示据报道,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督促其进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并要求学生上学期间天天佩戴。
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
但学校解释说,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
据了解,上海、北京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与绿领巾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
2011年10月19日。
中央台“新闻1+1”栏目关注了该事件,主持人白岩松戴着绿色领带走进了演播室。
白岩松说:“我是故意戴上绿色领带的。
戴上这条领带其实是特别想跟西安一所小学刚开学,就是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戴了绿领巾的孩子们说上两句话,白叔叔和你们一样都戴过绿色的领巾,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不好,咱们相当棒,而且非常棒,跟戴红领巾的孩子一样棒,当然,你们比白叔叔还棒。
”白岩松此举无疑给了那所让“差生”戴绿领巾的学校一个深深的讽刺、一记重重的拳头。
多维解读时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席: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这影响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影响着我们明天的发展。
一、制止教育冷暴力刻不容缓。
“十个指头有长短”,正是因为有调皮学生,才体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出现考验教育智慧和水准的契机。
给部分学生戴绿领巾,不论解释多么冠冕堂皇,都难掩对“差生”的歧视心理,这无疑可以看做是教育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等,这些都值得反思与警醒。
给予更多的爱,让教育的天空阳光灿烂。
“绿领巾”事件的偶然性性与必然性的分析
【原理】偶然性与必然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对极其深刻又极其复杂的范畴。
但目前学术界对这对范畴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上:首先,在什么是偶然性、什么是必然性这一问题上,没有从特定的具体过程来研究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似乎任何必然都可以跟任何偶然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偶然都服从任何的必然,都可以表现任何的“必然性”,从而使偶然与必然的界定产生诸多的混乱。
其次,在讨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时,特别是在讨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转化时,没有从不同层次物质运动过程的角度加以分析,因而无法将不同层次物质现象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清晰地进行描述。
最后,在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时,由于没有引入过程与层次这两个概念,陷入了要么片面强调必然性决定作用,要么片面强调偶然性起决定作用的误区,有的甚至强调必然决定偶然,或偶然决定必然,而看不到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所以要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偶然性与必然性,必须把“层次”和“过程”这两个概念引入这对范畴的研究中。
此外,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偶然和必然这对范畴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自然科学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然科学家对这对范畴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因此,对这对范畴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而且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方法论意义。
一、从同一层次中特定的具体过程正确区分偶然性与必然性。
在同一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任何具体的过程,既没有脱离该过程必然性的偶然性,也没有脱离该过程一系列偶然现象的必然性。
在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某一必然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与这一必然趋势相关的种种偶然现象。
在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方面中,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偶然现象,而过程的必然性是不能直接由感官感知的,它深藏在同一过程的一系列偶然现象中,并由这一系列偶然现象去实现和表现出来,比如,价值规律的必然性要由市场上长期的、大量的、不稳定的种种商品价格的偶然波动中实现和表现出来。
是“谁”用绿领巾刺痛孩子的心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一班储焱,学号;110314050105题目;是“谁”用绿领巾刺痛孩子的心是“谁”用绿领巾刺痛孩子的心?天下世事,无奇不有。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中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这真是一件奇异的事。
但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向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来以资激励。
然而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
虽然,在西安“绿领巾”事件后,教育部已明确表示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来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尽管如此,但在不久前,蚌埠第三实验小学被爆料十几年来学前班的小朋友们表现好的,都替前戴上了“绿领巾”。
有家长反映说,学校的做法太欠考虑,难道其他的学生都是“坏宝宝”吗?同时,我们了解到,上海,北京,武汉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来作为少先队员预备的教育方式。
或许同是绿领巾,不同的地方会给予它截然不同的喻义。
然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共青团中央已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追查“变色”的红领巾。
但是全国变色的红领巾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到底是“谁”让这标记在学生身上的标签到时至今日依旧存在?而我又不禁再问,是“谁”再用绿领巾刺痛孩子的心?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允许学校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励孩子学习的。
但凡事都有度,学校采用“变色”红领巾也许从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更加奋进向上,可是客观上却变相划分了等次。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把对象换一下,用一些方法来标记老师的好与坏,或是标记学校的好与坏,那么老师,学校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同时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的第六章已明确规定,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红领巾。
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
每个队员都该佩戴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同时第十章也规定了,凡是7岁到十四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的,想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可成为队员。
西安小学生“绿领巾事件”
绿 领 巾 , 为 少先 队 员 预 备 期 的 教 育 形 式 。但 作
红 领 巾 有 其 特 定 含 义 .与 绿 领 巾不 是 同 一 事
成 长 。 以 , 教 育 中 , 校 和 老 师要 有爱 心 , 尊 重 学 所 在 学 要 生个 体 和 个 体 差 异 , 能 简 单地 将 学 生 划 分 为 “ 、 、 不 优 中 差 ”要 以发 展 的 眼 光看 待 和 发 掘 每 一 位 学 生 的潜 质 与 ,
都 戴 过 绿 色 的 领 巾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咱们 不 好 , 们 相 当棒 , 且非 常棒 , 戴 红 领 巾的 孩 咱 而 跟 子一 样 棒 , 然 , 们 比 白叔 叔 还 棒 。 ” 当 你 白岩 松
此 举 无 疑 给 了 那 所 让 “ 生 ” 绿 领 巾 的 学 校 差 戴
西安小学生“ 绿领 巾事件 ”
解 读
时下 , 孩子 的教 育 上 存 在 许 多误 区 : 重 的 课 业 在 过 压力 让 孩 子 不 堪 重 负 ; 瞄准 应 试 的 教 育 内容 过 于膨 胀 。
挤 占了几 乎 所 有 的 时 间 ,而关 注孩 子 心 灵 等 方 面 的 教 育严 重缺 席 ; 的教 育 、 的教 育 、 志 的 教育 、 康 的 美 爱 意 健 教 育 不 同程 度 “ 课 ” … 这 影 响 着 孩 子 的 茁 壮 成 长 。 缺 …
领 带 的 , 上 这 条 领 带 其 实 是 特 别 想 跟 西 安 一 戴
所 小 学 刚 开 学 , 是 刚 上 小 学 一 年 级 就 戴 了 绿 就
很重 要 的一 步 是 同 伴 的 接纳 、 可 和 肯定 。 认 同伴 的 认 可
2020年高考作文最新教育类素材:绿领巾
2020年高考作文最新教育类素材:绿领巾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
这一事件曝光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带绿领巾的行为。
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让全社会奋起指责的,是隐藏在绿领巾背后的教育“冷暴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绿领巾事件尚未得到社会谅解,教育“冷暴力”事件接二连三曝光: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有关媒体通过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
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显然,“冷暴力”已越来越多的被一些学校视为教育“法宝”而被追捧,这是现代教育的耻辱和“厄梦”。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教育“有教无类”,意即对人的教育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冷暴力”手段对待“不听话”学生,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一群循规蹈矩、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专家指出,这些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等问题。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
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大放羊”。
由“绿领巾”事件反思中国教育制度
由“绿领巾”事件反思中国教育制度摘要:2011年10月18日,一则关于学校强迫“差等生”佩戴“绿领巾”的新闻震惊了网络。
大家纷纷对该学校的这种做法表示赞同或者批评,但是在所有的呼声中,反对的态度占了主体。
“绿领巾”事件之所以能够引起百姓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十分清晰的折射出了我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及评价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误区。
我国的教育制度,仍旧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很长很艰苦的道路要走。
关键词:“绿领巾”、教育改革、应试教育、学生评价制度正文:一、新闻回顾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向学生发放绿领巾并要求进行佩戴。
“一名一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
但不少绿领巾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摘下领巾装进书包里。
”①二、不同观点校方回应: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家长态度: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什么好事情。
校方“绿领巾”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网民支持态度:给学生佩戴不同的领巾与给优秀生发奖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认为媒体小题大做。
网民反对态度:“绿领巾”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学生中渐渐的会形成一种等级,一种歧视;同时也藐视了红领巾的神圣。
孩子不分优劣,学校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发展的方面,而不是一味用成绩来作为评定优劣的唯一标准。
①新闻摘自天津《城市快报》2011-11-19媒体态度:“绿领巾”灼伤孩子幼小心灵;“优等生”被娇纵,“育人”过程被挤压扁平;先下教育方式过于功利化,等等。
教育部:反对以“好”“差”区分为成年学生。
三、“红领巾”事件之我见首先,对于该学校的教育理念实在不能苟同。
学校,我们每一个从小学,中学毕业的孩子,都亲切的称她一声“母校”。
绿领巾事件
绿领巾事件简介绿领巾事件是指于20XX年在某市发生的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该事件涉及一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遭到欺凌,引发了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影响与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绿领巾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在20XX年X月X日,一名叫小明的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去上学,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和歧视。
这一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思和讨论。
根据调查,这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是因为他参加了一次植树活动而获得的荣誉称号。
然而,他的同学们并不了解这一情况,而是将绿色领巾视为他的特异标志,并对他进行欺负和排斥。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一方面,许多人谴责欺凌者的行为,并呼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不应该过度渲染。
影响与反思绿领巾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反思。
首先,绿领巾事件再次凸显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欺凌现象,而绿领巾事件对此问题的公众认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绿领巾事件揭示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学校教育中是否足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公民意识。
对于小明的同班同学而言,他们对绿色领巾的误解和欺凌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因此,教育部门应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和多元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性。
再次,绿领巾事件引发了学校管理和师生关系的思考。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讲座,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视野。
最后,绿领巾事件还引发了公众对欺凌行为的道德评判。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作者:刘萍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01期2011年10月18日,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头条。
所谓“绿领巾”事件,便是学生按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的优劣程度被分为两类,表现好的孩子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表现差的孩子佩戴绿领巾。
学校和老师的意图旨在激励学生上进,“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事件一经披露,便遭到社会各界的抨击。
这一事件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惩罚教育”的思考。
在新课程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普遍倡导的是平等、赞美式的赏识、和谐教育,而惩罚式教育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被主流社会否定、拒绝甚至于遗弃。
惩罚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表面上看很“和谐”的赏识教育,是否能面面俱到?惩罚教育,从字面上看,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人们普遍认为惩罚教育便是体罚教育,是充盈着暴力而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的,所以为我们的主流社会所唾弃。
网络上体罚学生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被放得更大,其负面影响之恶劣远远超出当事人的想象。
教师们谈“惩罚”而色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谨言慎行,避之惟恐不及。
殊不知,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的教师,都并未真正理解惩罚教育的真正内涵。
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是学校或教师针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
其常用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惩罚是“引起不愉快感,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剥夺等可接受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受罚者行为的可能变化”,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罚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
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但有多少教师还记得或者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这项权利?在全社会普遍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行使惩罚教育必要吗?惩罚教育合理吗?笔者对此作了如下思考。
绿领巾事件案例分析
评论与思考
“绿领巾” 引 发的教育问题等 相似问题的不断 出现给地方政府 敲响了警钟。应 该加强舆论引导 和管理,防止类 似舆情事件的再 次发生。
2021/3/11
10Βιβλιοθήκη 参考资料新华网 京报网 人民网 《光明观察周刊》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1+1》 《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2021/3/11
11
不到自己的未来,
这样很可能一些
学生会自暴自
2021/3/11
弃。” 4
媒体评论摘要
白
岩
松
戴
绿
色
领
带
2021/3/11
5
事发之后“三级响应”
2021/3/11
6
2021/3/11
7
陕西省团省委
副书记、少工委
主任段小龙就
“绿领巾”一事
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1/3/11
采访。
8
2021/3/11
9
陕西“绿领巾”事件案例分 析
社工1101 石白玉 赵琰霖 孙明扬
2021/3/11
1
案例概述
2011年10月18日,有媒 体报道称西安市未央区第一 实验小学让部分学生佩戴“绿 领巾”,引发争议。
2021/3/11
2
2021/3/11
3
光明观察周刊
“这样生硬地把
他们分类排队,
让差学生看不到
自己的优点,看
陕西“绿领巾”事件舆情研究
陕西“绿领巾”事件舆情研究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
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
然而,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
此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均作了回复。
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严重的瑕疵。
虽然该做法已经被叫停,但此事件所暴露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事件概述10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让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引发争议。
该校夏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称,红、绿领巾之分与初衷背道而驰,绝非有意区别好学生和差学生。
当日,未央区教育主管部门回应称:已经立即叫停了此项做法,收回“绿领巾”,要求学校即刻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说明。
学校在采取相关措施后,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理解。
10月22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同日,陕西省、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要求未央区教育局责成学校立即纠正,并向学生和家长解释说明。
二、舆论关注度走势该事件自10月18日被媒体报道以来,舆论关注度走势一度走高。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10月18日当日即推升此话题成为热点事件,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迫使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危机应对。
从新媒体角度看,此事件再一次成为引发网友探讨教育问题的“导火索”。
网友在微博上发表大量看法,把话题的深度引申到儿童教育、学校教育弊端等,使得该话题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平台上成为话题榜的热门话题。
从关注度走势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进入10月25日之后,由于“红校服”事件,微博对此事件的关注度再次走高,并于10月26日形成一轮小高峰。
绿领巾事件感想
绿领巾事件感想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一年级学生的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我们众所周知“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戴上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要爱国,老师对于先进的学生适当鼓励和奖励,对后进的学生适当批评和促进,这本没有什么方向性问题,问题是当老师对后者尤其是心理脆弱的孩子批评或处罚达到了一定的承受限度,那么这种小学差生被戴绿领巾的行为就将彻底变质为使受教者丧失人格的歧视教育。
此举不是在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境,倒是在毁孩子!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或时好时坏是很正常的。
因为家庭、学校及其自身外部和内部智力等客观条件都能够成为他们表现或学习成绩好的障碍,为此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帮其纠正即可,比如,确实是由于学生主观因素导致的学习不努力或表现不好,可以通过谈话教育纠偏,但要适度——即使需要批评,也应该鼓励比批评多一些,效果会更佳,这是教育工作者所起码具备的常识。
何况平时表现好或学习成绩考得好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是或能够成才,学校这种把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看得太重的做法并不科学?相反,这种过于以考试分数和平时表现极端地固化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和道德水平的好坏,并且辅以人格侮辱般的“激励”,把所谓差等生被迫戴上绿领巾等特殊物品,根本就是在给予那些所谓差等生孩子定下人的优劣标志,进行羞辱,无疑时间一长,那些被约定俗成为所谓差等生的心智不成熟的学生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必然使其学习自信以及自尊心会受到残酷和无情打击,以至于最终产生自卑的情绪以及心态,从此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从教育的角度讲,学校给表现、学习不好的同学戴绿领巾以示区分,是一种教育的无知。
正是因为有调皮学生,才有考验教育智慧的契机。
绿领巾
“绿领巾”若成差生标签将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10月17题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队伍中显得格外扎眼。
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两类:一般孩子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10月18日人民网)看到学生们佩戴绿领巾,你不禁要奇怪,作为少先队员应佩戴红领巾但学校让学生佩戴两种颜色的领巾是要区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的好坏。
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物质,有些愚昧。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科学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对孩子们以后的成长起关键作用,而正是在这一阶段将孩子按成绩分开,在其幼小的心灵上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教育本是以人为本,教师本该传道解惑。
而学校如此举动说好了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知道学习,激其努力但实际上让孩子收到异样眼光的对待,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了伤害。
这不禁让我们感觉到现代教育的失败,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信当老师充满爱心,关心,责任心的去教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会自觉学习,朝着老师要求的方向努力;当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教学,学校将成为学生老师共同的“家”。
也就不会出现绿领巾事件不会让人感叹教育文明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新华网 京报网 人民网 《光明观察周刊》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1+1》 《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陕西“绿领巾”事件案例分 析
社工1101 石白玉 赵琰霖 孙明扬
案例概述
2011年10月18日,有媒 体报道称西安市未央区第一 实验小学让部分学生佩戴“绿 领巾”,引发争议。
“这样生硬地把 他们分类排队, 让差学生看不到 自己的优点,看 不到自己的未来, 这样很可能一些 学生会自暴 色 领 带
事发之后“三级响应”
陕西省团省委 副书记、少工委 主任段小龙就 “绿领巾”一事 接受新华社记者 采访。
评论与思考
“绿领巾” 引 发的教育问题等 相似问题的不断 出现给地方政府 敲响了警钟。应 该加强舆论引导 和管理,防止类 似舆情事件的再 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