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利还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管见
语文课堂应把读书与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应把读书与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我认为必须改变旧式教育的诸多弊端,把学习语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旧式教学方法有三个弊端:一是教师讲得太多,二是启发性语言太少,三是个别教师“目中无人”。
讲得太多,指教师在传统授课机制的影响下,每节语文课滔滔不绝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认为唯有这样,才算尽到职责。
由于没有时间看书,学生只能顺着教师讲解的思路思考,结果事倍功半。
启发性太少,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对课文的挖掘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冗杂,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艺术性,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不畅。
“目中无人”是指缺乏教学民主,很少参加教研活动,难以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
部分教师认为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独特,对学生提出的教学问题置之不理,严重违反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新课标理念,熟知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按照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本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
为此,我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注重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享受的权利交给学生。
所谓还给学生“权利”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的语言表达权、读书权、思维质疑权、讨论权、写作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塞知识的“容器”。
学生有了“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全心读书,认真思考问题,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这就启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使语文教学形成了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局面。
语文表达是人类独有的自然属性,又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外化。
“好人出在嘴上”,怎样使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一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须坚持。
语文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务实地操作,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正确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坚持课前演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且要抓住课堂这一阵地,因为语言是活的、是滚动的、是有灵气的,训练学生活用词语——让学生学会自己构词。
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学生是课堂的主宰。
在语文教学中,领悟文本的研读权、自主学习的时间权、探究文本的空间权、发现文本的提问权、解读文本的对话权,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很可惜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剥夺学生的这些权利,越俎代庖,倾囊相授,滔滔不绝。
结果教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还是一团雾水。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还学生领悟文本研读权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要善于建立开放式阅读方式,把文本研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发现,在自读中品味感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对作品的最初感悟、理解理应来自学生。
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预设的答案轻易抛向学生。
教师要倡导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以获得第一手的、不经修饰的、保留原汁原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悟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
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原创感悟、理解得到提炼、升华,唤醒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富有个性的新颖见解,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碰撞,走向智慧殿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充分拓展作品中存在的空间,尽量撤出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
切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感受文本的原汁原味,尊重多元,弘扬个性。
教师绝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是孩子的。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还是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实践、感悟、体检、内化。
我们要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场所,给他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发问的权利让学生学会主动提问,也是自主探究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可以围绕教材中的课文题目、课文文字、文中插图、文中标点、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
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读完课题后,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艾滋病小斗士指的是谁?”,“为什么叫他艾滋病小斗士?他为什么得了艾滋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梳理,培养了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思维、个性就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读书的权利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两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
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读的篇目多了,不光是在积累、规范语言,培养语感,也是在发展思维、提高理解记忆及感悟能力。
当然,让学生自己读,我们应力求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表演读等等),激发读书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检测读书效果,交流读书心得,品尝读书喜悦。
语文课堂上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
四、 认认真真读书报, 巩固旧字识新字 课外阅读对于学习汉字来说 , 是非常重要 的。儿童通 过各种渠道认识的汉字需要运用它们来阅读。 平时认读到
的汉 字需 要 在运 用 中进 行巩 固 。而且 , 学 生 在 阅读 中必 然 又会认识一些新的字 , 从而激发起进一步识字和阅读的积
中不 知不 觉地 记住 了生字 , 也培 养 了学 生动 脑思 考 的好 习 惯。
4 . 找“ 家园” 。 汉字归类有多形式 , 可按字形结构分 , 可 按字音分 , 可按字义分 ……据此可开找“ 家园” 活动 , 活动 可交叉进行 。如: 准备独体、 左右、 左中右、 上下、 上 中下各 种结构的字卡若干 , 每个学生都参与 , 各执一卡。活动一 :
关键 词 : 观念 ; 语境 ; 点 评 中图分 类 号 : G 6 3 2 . 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5 - 0 1 1 6 — 0 2
新学年的第一堂语文课 , 笔者充分备好课 , 一到课 堂
二、 字、 词、 句 结合 。 在 语 言环 境 中识 字
极性 。 每天, 我都会抽 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报 , 可 以 自己读 , 可 以读给 好朋 友 听 。
五、 教 给 学生 识字 的 方法 。 做 到教 是 为 了不教
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把它作为一个环节来处理 , 或是 单纯为了识字而识字 ,而应该把识字 同 “ 字词” 、 “ 造句” 、 “ 口头表达”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具体 的语言环境 中识
左右结构的站一起 , 上下结构的站一起 ; 活动二 : 表示动作 的站一边 , 表示名称的站另一边 ; 活动三 : 读音相同的站一 起 。让学生先想后行动 , 自己找“ 家园” , 通过活动 , 掌握字 的结构 、 音义和用途 。 总之 , 还可以根据需要 , 让学生主动参与编顺 口溜 、 找 朋友 、 做字谜等游戏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 同 时又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 了识字的效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doc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陆爱民(本文写于2002年10月)早在1998年,针对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冷漠态度,笔者曾在当时执教的高一年级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教学实验——在H版教材第三单元(“思路的探究”,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采用“自读为主、适当点拨;质疑问难,讨论解决”的方法,在大约一周多一点的时间里,要求学生通过“单元导向”与“学生自读”结合、“适当点拨”与“挑起冲突”结合、“置疑提问”与“心得交流”结合等形式,自读课文,完成相关习题。
整个教学过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大大增强。
在与学生深入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这种方法更感兴趣的是:有较大的学习主动权。
程度较高的,不必陪听;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把握课文;程度略差的,也能在老师指导或同学帮助下,通过“抄”“思”等有所得。
按照现在的认识,这个实验,从整体来看。
学生依然是按照教师指定的“跑道”前进,学生依然没有离开教材、练习册的范围,但是,它却受到了欢迎。
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本次实验核心——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体现了“把学习语文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实际上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提前尝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尽管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
2000年8月,学校决定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这次试点的定位是:在“让学生有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的基础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试点采用“课题研究模式”进行,并没有要求在学科教育中实施。
可能就是因为有1998年那次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很自觉地开展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做法之外,集中做的“大事”有以下五件——⑴ 2001年5月,《〈药〉的研究性阅读》。
把 “权利”还给学生
把“权利”还给学生都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在很多地方的确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很多老师养成了无时无刻不在替学生操心,甚至替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感受的习惯。
久而久之,学生尝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进步。
课堂中教师永远是主角,而学生成了观众。
事实上,教师应该把“权利”还给学生。
一、把阅读权还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石,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广泛深入的阅读,而灵性的写作又是对阅读的思维拓展和知识延伸。
但是一直以来在西藏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其他地区只花两课时就能学完的课文,在此就需要花四课时,有时连自读课文也需要花两、三课时。
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只能由教师代替学生朗读或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对文本的解读、要旨的把握,甚至情感的体会都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教师变成了真正的“教者”,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
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是没有太多提高,所以,我们再也不能“越权”。
把阅读权还给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怎样把阅读权还给学生呢?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
即使面对同样的教材,在处理上也完全可以自由一些。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或高声吟咏,或低吟浅唱,精读也罢,细读也可,只要是用心读,就一定会有所获,不必计较每个人是否步调一致。
另外,在阅读文段的选择上,学生喜欢哪一段尽管去读,从中挖掘出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跟同学、老师交流分享,这样既可以怡悦性情,训练思维,又可以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阅读兴趣。
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实践中当我们发现学生跟不上预计目标,学生的想法达不到我们的标准时,我们就会自问自答或者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
看到学生认真抄写统一的答案,并一字不落地背诵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地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一切顺利”的假象中,而忽略了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精讲”
也 谈 语 文 阅读教 学的 “ 讲 ” 精
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禄
( 中 市柏 垭 镇 高 观 中 心 学校 , 阆 四川 阆 中 摘 要 :随 着教 学 改 革 的 深 入 , 力把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 努 让 学 生 自主 、 作 、 究性 地 学 习 , 极 推 行 导 学案 . 造 有 效课 合 探 积 打 堂, 已成 为 学校 和 教 师课 堂教 学 改革 的热 点 。 师如 何 扮 演好 教 “ 师”“ 讲” “ 导 ?不 或 少讲 ” 近 年 来 , 者 采 取 理 论 学 习、 鉴 观 。 作 借 摩 、 式 构建 、 学 尝试 及 归 纳 总 结 等 办 法 进 行 了探 索 。在 此 模 教 以初 中语 文 记 叙 文 的 教 学 为例 .介 绍初 中语 文 阅读 教 学 中 的 几种 导 学 方 法 . 阐述 “ 并 精讲 ” 意义 。 之 关键 词 : 中语 文教 学 记 叙 文教 学 “ 讲 ” 初 精 著 名 教 育 家 叶 圣 陶 先 生 曾说 : 教 者 之 为教 ,不 在 全 盘 授 “ 予 . 在相 机诱 导 。” 思是说 , 师应 成为循 循 善诱 的“ 而 意 教 导 师 ” 而 不 应 成 为滔 滔 不 绝 的 “ 师 ” 然 而 , 目前 的 中小 学 语 , 讲 。 在 文 教 学 中 . 然 存 在 “ 师 ” 、讲 师 ” 的现 象 。 仍 导 少 “ 多 语 文 教 学 的现 状 是 . 教 材 所 含 之 内 容 。 师 总 是 条 分 缕 凡 老 析 、乐 此 不 疲 .结 果 一 篇很 简 单 的课 文 常 常 要 耗 去 两 三 个课 时 . 至 四五 个 课 时 还 放 心 不 下 , 篇 文 质 兼 美 的文 章 常 常 被 甚 一 肢解得 七零八落 , 同嚼蜡 , 来极具 人文色 彩的语文 课 , 味 本 其 勃 勃 生 机 也 荡 然 无 存 , 生 语 文 能 力 滞 下 , 文 课 始 终 走 不 出 学 语 高 耗 低 效 的怪 圈 , 怕 与此 不无 关 系 。 者 , 生 长 期 处 于 “ 恐 再 学 听 长 ” 位 置 。 考 能 力 的弱 化 , 象 能 力 的 匮 乏 已经 到 了令 人 的 思 想 震 惊 的 程 度 。 因此 , 师 应 摒 弃 旧有 观 念 , 落 “ 盘 授 予 ” 教 不 全 的 窠 臼 . 而 “ 精 授 要 ” 以保 证 学 生 有 更 多 的 时 间 去 读 、 写 。 转 拈 , 去 下 面 我 以初 中语 文 教 材 中 的 记叙 文 教 学 为 例 ,谈 谈 语 文 教 学 中的 “ 讲 ” 以期 实现 抛 砖 引玉 。 精 . 抓 住 文章 的脉 络 。 导 学 生 理 清 作 者 的 思 路 。 引 叶 圣 陶 先 生 认 为 :大 凡 读 一 篇 文 章 ,摸 清 作 者 的思 路 是 “
把掌舵权交给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思考(余慧琳)终稿
把掌舵权交给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思考余慧琳(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余慧琳广东广州)【摘要】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
本文分别从老师的教学观、学生的自主性以及课堂设置的有效性三方面来讨论如何有效开展此课程,并对所使用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正文】1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比作是一片知识的海洋,那么学生就应该是航船上的掌舵手。
从活动专题的提出,到学习探究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2 目前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点的设置与课时的有限性,考点设置较松散,难以归纳,卷面分数不多,降低了教师对其的关注度。
(2)在现今时时讲究“分数第一”的教育中,学生实施才华的时间与空间不多。
(3)因为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甚至跨学科,老师也存在困惑: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课”还是“学科综合课”?带着诸多困惑,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研究,发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看重结果,过程的实施开展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经过一个学年的课题探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
3 关于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措施3.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重点指导学习方法。
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新课改理念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缪爱明【案例一则】飞飞的故事飞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
他聪明活泼、爱动脑筋,有创造意识,经常对老师说“不”。
一次语文课上,教师在教完《东郭先生和狼》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关于《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这时.教师发现飞飞一只手高举着,一只手捂着嘴巴吃吃地笑。
教师没有请他答题,但其他小朋友讲完后,飞飞还是固执地举着手。
教师想:他平时就爱说怪话,提一些稀奇古怪、令人发笑的问题.这次不知会搞些什么花样,不能请他讲。
但教师转念一想,这样做不太好,不应该剥夺学生发言的机会,说不定他会提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呢!于是,教师请他发言。
飞飞立刻站起来,提了个问题:“我觉得这只狼真是的。
干吗追着东郭先生吃?驴也好吃的呀!”好家伙,给教师出难题了!教师正盘算着如何回答他这棘手的问题。
另外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有的小朋友说:“也许狼觉得东郭先生的肉比驴的肉嫩。
”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想驴是东郭先生的,狼吃了东郭先生,吃驴还不方便?如果吃驴的话,就没有这则寓言故事了。
作者是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
”飞飞对这些回答似乎颇为满意。
【评析要求】请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就上面的故事思考并回答:①如何应对飞飞的问题。
②对自己教育教学有何启示。
③谈谈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看法。
【具体评析】一、如何应对飞飞的“问题”——新课改中本来就应该是由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引导给其他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有:①不仅没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反而对创新性的事物产生排斥性的条件发射。
“提一些稀奇古怪、令人发笑的问题”,本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可是这位教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长此以往,就可能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②不能深刻理解教学的真谛,有教师是教学权威的陈腐想法,缺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将权力交给学生
将权力交给学生--班主任工作体会点滴我现任荣隆镇中心校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在三年级时已经任过一年这个班的班主任,自觉费了许多工夫进行班级管理,但始终收效甚微,无论是在学校的活动评比中,还是班级日常管理中,显得效果欠佳。
本期继续担任该班的班主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方式,在学校的班风评比中和班级的气氛中都收到了喜人的效果。
我对我在工作的改变进行了反思,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将权力交给学生。
下面我从几个班级管理中的例子来说明我是如何将班级管理的权力交给学生的。
为了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本期开学的时候,我班开展了“我定班规我践行”活动,就将此事做为第一要务来抓。
我不再挖空心思去想怎么制订制度,只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告诉同学们让大家来制订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奖惩制度。
并强调每一位同学都要发挥的个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好的点子,指定由其中二人执笔,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写下来。
最好交给我来决定哪些制度能够执行保留,哪些不能执行删除,哪些同学们没有考虑到加以增补。
通过几天的努力,一套奖惩制度初步完成。
在第一节班会课上全班一起来学习,加以强化。
在后来的日子里,特别是班会课上经常强化,而且是无论任何人违犯班规,一定按照班规执行,其中也包含到了经济处罚。
同学们都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要在班上形成良好的班风。
通过大半学期的努力,整个班风气有了明显的变化,让人甚感欣慰。
开学一周之内,班委必须确定下来。
于是,我先确定好岗位,让学生各自报名,参加竞选。
在整个选举之中,没有一个班委是老师安排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权力得到了体现,他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特别是后期的班委授权,更是将这种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专门召开了一个班委会,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教会学生如何适度把握自己的权力。
强调一个“度”的问题。
当然,同学们毕竟是孩子,在管理中,难免出现许多问题。
所以我也不定期的召开班委会,在班会课上也时常协调疏导班委与非班委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要还权于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还权于学生
王艳锐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模式也 在 潜 移 默 化 地 发 生 着 改 变. 为 了 满 足 新 课 改 中 提 出 的 “学 生 是 学 习 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 学 中 必 须 优 化 语 文 课 堂 的 教 学 结 构,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做到“还权于 学 生”,为 学 生 营 造 民 主、和 谐 的 学 习 环 境,从 而 使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 参 与 到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中 . 我 们 的 课 堂 因 有 学 生 的 积 极 参 与 而 充 满 活 力 ,有 效 地 提 高 课 堂 的 教 学 效 果 .
6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最勇敢的,相信你们通过读课文一 定 会 开 启 智 慧 的 大 门.” 一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活 跃 课 堂 氛 围 ,为 学 生 营 造 良 好 的 学 习 环 境 . 二 、积 极 倡 导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 经 常 采 用“一 言 堂” 的教学模式,忽略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使 学 生 处 于 被 动 的 学 习 状态,课堂的教学效 果 也 不 是 很 好,为 了 提 高 初 中 语 文 的 课 堂教学效果,我们教 师 必 须 把 课 堂 的 主 动 权 还 给 学 生,并 且 还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的 机 会,从 而 让 学 生 能 够展示自己独特的才能,发挥学生的 潜 能,活 跃 学 生 的 思 维,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 活 力,变 得 生 动 活 泼 起 来. 如 在 教 学 «雨 的四季»时,努力为学生营建自主、合 作、探 究 的 学 习 机 会,让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活跃思维,让学 生 通 过 他 们 之 间 的 交流与合作,来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也 让 学 生 体 会 到 自 己 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从而增加学 生 对 语 文 学 习 的 热 情 ,提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效 率 .
语文教学论文: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农村语文教学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仅限于教师的教,学生的被迫式学。
自从我镇学习杜朗口教学模式以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学,乐学,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篇中,我着重从加强学生阅读入手谈几点体会,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上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本篇所涉及的文章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
它们融情境美、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
离开了这些佳作,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把握教材特点,以读代讲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害怕学生不会,把语言文字嚼烂以后,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做“第三者”。
让学生放弃了课本,围绕着自己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
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七零八碎,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
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
”作为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读懂,而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
如《巍巍中山陵》一课,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说一点就一点,两点就两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浅谈在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把课堂还给学生——浅谈在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观念必须深刻转变,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辅导者,打造与时俱进、注重发展全面素质的语文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思想、文化、实践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一是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主人公。
传统高中课堂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在新时代下,学生更应该成为主角,因为现代教学目标在于能产生对学生内心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传授一些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体会同学的思想、需求和观点,尽可能地构建与学生沟通的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多主动与他人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应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形式,促进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积极收集各种信息,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
对此,学生也应对成长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并且具有责任心,变成真正的课堂主角。
二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
教学的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已被淘汰,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枯燥无味和机械化的学习。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课堂内教学措施的改变,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变革等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这种变革到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灵活的、自主的教育过程,使教育变为一个多元化、可持续的模式,以真正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
三是打造全面素质的语文教育目标。
传统语文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阅读和背诵,而忽视学生的思考、表达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语文教育是多元化发展的,旨在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语文教育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全面素质。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法交给学生——从《小重山》教学看课堂教学的改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法交给学生——从《小重山》教学看课堂教学的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应该学些什么,一直以来都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在上课的前前后后,引发了我对于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我所选的课题是《小重山》,这是岳飞的一首词。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基于以下这一教学背景:二期课改新教材明显增加了诗词教学的篇目,可见,正确鉴赏诗词已成为二期课改十分注重的一项能力立意,同时这也是近年来中考的考点之一。
起考查角度主要有三:思想内容(或主旨)、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感情基调(或意境)等。
而诗词鉴赏又素为学生所患,其通病是不知从何着手。
一.关注学生,因人施教传统的诗词教学,旨在教学生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就是指导学生读读背背,或者就是串译一下,讲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不太讲求开掘诗词意境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意义,忽略了诗词的内蕴美,使原本丰满灵秀的作品,变得干瘪枯瘦。
我想,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愉悦,使之在读诗诵词的过程中,领略到一种人文的美,受到有益的思想熏陶;同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使之在学法上融会贯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教学目标定为:通过阅读教学,把握岳飞其词的思想内涵,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激发学生诗歌朗诵的兴趣以及阅读岳飞其他诗词的兴趣,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立足文本,适当拓展传统的诗词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常常是就篇论篇,教完了事;而在一些教改公开课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即脱离文本,盲目联系,喧宾夺主。
我想,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立足文本,适当拓展。
经过斟酌,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1.利用文本,简要分析岳飞的《小重山》,2.拓展文本,重心放在与之题材相同,但风格不同、感情基调有异的词作的比较上。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对“自我教育管理”的认识滨城区第五中学张艳红每一位班主任,都有一种良好的愿望,那就是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和谐气氛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多是班主任唱独角戏,当“保姆”,事事都要操心。
这种苦干型的班主任,从工作效果来说,不见得有多好;从教育要求来说,班主任越俎代庖,学生没有自我管理能力,久而久之,强将手下也会出现败兵。
我在刚当班主任时,怕“镇”不住学生,便用各种各样的高压手段管理学生,让学生人人都怕我,在我面前服服帖帖。
我也因“管学生真有办法”,而在同行面前沾沾自喜。
但十几年的事实告诉我,这种管理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拉大了我与学生间的心里距离,学生对我是“敬而远之”,更不敢向我吐露心声。
当今的一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备受长辈呵护,自我管理能力差。
更主要的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
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出现关系对立的主因。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如仍采用“保姆式”“警察式”的全方位监护手段,不能给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以自主权,只会形成“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老师转”的被动局面。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呢?我认为出路应该是:全面实施自我教育,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我采用的具体方法是:(一)划分竞赛小组,实施小组自我管理我给全班同学划分了竞赛小组,为了便于管理,给小组编上号。
小组是班级的实体,小组内部便于开展活动,进行合作与管理,小组之间便于开展学习交流与竞赛。
初步把自我教育的模式定位在班委会、团支部领导下的小组管理模式。
为了给自我管理定位、定标准,由全体学生讨论,并实行三周后确定了一部“班级宪法”,作为指导自我管理的准绳。
采用“一日一结”、“一周一评”的办法。
这些活动的开展,搞活了班级,调动了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热情。
更重要的是由于将个人的行为与集体荣辱联系在一起,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就成为集体教育的对象,形成了教育合力,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受教育逐渐变为“自我教育”。
语文课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语文课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课堂发问意识浅谈——语文课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内容摘要:本文从优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出发,把握新课程的标准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力图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能力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和探讨。
同时,立足阐述。
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需求,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它能促使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等领域的多向交流,从而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发问意识,已逐渐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趋势,其背景和理论依据为: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较以往来说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
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
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
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自主确立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活动。
可见新课程的理念,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跟不上,何来有效地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权利还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管见
云南石屏一中吴超雄
面对万炮齐轰的中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太多的无奈与困惑,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教了学生什么时,翻开厚厚的备课本,讲的东西似乎已经不少了,但当问自己教会了学生什么时,却又不禁为之汗颜,这么长时间以来,教会学生的东西竟然如此之少。
或许我们可以有太多的理由来推卸责任。
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找理由来推卸责任,而是要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丧失了基本的“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
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作为语文教育实施者的语文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不管这种方式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充当了扼杀学生能力的刽子手。
正是语文教育者迫于种种原因而把学生“学”的能力异化为“听”的能力。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恢复学生的这种能力。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提出了“乐学”的主张;实现“趣教”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只有学生感
兴趣的学科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尽力去学,并且学好。
这是众所周知的,并已达成了共识。
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上得太枯燥无味,成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失败。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说到底就是发挥魅力,这个魅力包括知识魅力、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没有广泛的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同样,没有流畅的表达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也是不够的。
丰富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幽默的语言更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人提出幽默是语言的最高追求。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学会幽默。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接到新生的第一个星期内,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对自己及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培养一种学习欲望,要让他们喜欢上你的课。
接下来就是如何使学生不对你的课失去兴趣。
最好的作法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做到广讲而不深要求。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不求所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也不求一节课要讲多少知识点,不妨穿插一定的课外知识,高起点、低要求。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和有趣,我们只是把学生引到河边,至于怎样喝水是学生自己的事。
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例如《木兰诗》中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
边”。
涉及到古代的天色记时法,我就把古代的几种记时法作了一番介绍,不求他们掌握,只想让他们知道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
为此,我还利用课余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讲一些他们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堪舆、婚礼、丧葬、官制等。
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上起课来自然也就轻松了。
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知识摆在学生面前,至于想学什么不妨由学生自己选择。
如果学生对所讲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不妨让他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对我讲的东西不感兴趣,上我的课可以看课外书(前提是课前告诉我,书要经过我的检查,必须是健康有益的)。
语文教学包含的知识面极广,只要真正广讲,通过选择,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
2、给学生说话的权利,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说话的权利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一是给学生谈自己想法的机会。
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课堂教学由教师控制,讲什么,怎样讲,完全是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这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并不能起到最佳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一堂课下来,学生说话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鉴于现实情况,我们不能把这种权利全部下放给学生,但至少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我认
为一堂课(练习课除外)老师讲25—30分钟就足够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很少,一般只有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才有说话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往往只属于少数的优生或差生,提问的面很小,问题也不是很多,还不时让学生大合唱,说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问题的答案上,这样的课,你讲得再精彩,学生听长了也会走神的,如果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
至于让学生畅谈自己想法的机会就更少了,甚至没有。
提问过程中总想让学生说出和自己想法完全相符——至少接近的答案,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则不停地去引导,这是教学中易犯的通病。
伏尔德说过:“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拼死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 我们对学生往往缺乏这样的宽容,而是在无意间剥夺了学生吐露真实想法的权利。
语文课尤其要给学生讲话、讲真话的机会,我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对学生讲了上课的要求,学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举手对所讲的东西任意提问。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讲清楚,只要学生想讲,就尽量提供时间和机会让他(她)讲。
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教学中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同学面前露一手,可以采取表演课本剧或其他自编的小品的形式来调动其积极性,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的
配合,事实上只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掌握教学风格,让他们感受到上课的乐趣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做并不难,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许多学生都有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要求,我们就不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欲望,让他们都来讲这个故事,普通话不好的先用方言讲,甚至可以改编为开心蒙太奇版的,这样一来,表演欲望刺激起来了,以后再让他们复述课文时又怎么会紧张?回答问题时又怎么会因羞怯而不敢举手?又有多少学生不渴望回答问题而受老师表扬?又有多少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听课?还有多少认真听课的学生学习差呢?比较简单的习题课让学生来讲,讲错的立即纠正,这样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年以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同学已经爱上了语文课了,上起课来也就轻松了。
二、走近学生的心灵,开辟第二教学阵地。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改革趋势就是实施大语文教学,其中的要求之一就是跟课外时间要教学效果,我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大有裨益的,众多的学科作业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我们现在的教学却多为纸上谈兵,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量,而却在大谈特谈阅读方法,阅读分析,其结果只是授之以鱼,怎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没有阅读积累的学生,是在语文
上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为此,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还给学生阅读的权利,为了达到此目的,不妨对学生进行一些诱导,甚至鼓励反叛,给他们一种挑战权威的勇气,学会反驳权威,这对激发他们的阅读感兴趣和质疑精神是大有好处的。
而这种精神正是学生所缺少的,这样下来只会教出一批缺乏独立思维的、充满奴性的盲从者来。
我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有读书摘录(至少50条),内容不限,假期作业则是3篇以上阅读感受,能对公认的权威的文章提出看法的给予表扬,阅读思考独特的给高分。
并且多在课外和学生畅言阅读感受,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多说真话,少说空话、套话。
给学生以信任感,能大胆地和你进行交流,共讨。
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外时间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并好好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愉悦性。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包含多少东西,要让学生自己去多读一些东西,多想一些问题,语文教学切不可急功好利,只注重抓暂时的分数,而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要求,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
这和素质教育是相背离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也绝不是分数就足以反映出来的,更不是几天就能见效的,作为语文教育者,首先要具备的就是
一种韧性,清楚要做的是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的缤纷,而不是塞给学生什么。
要循序渐进,陪着学生走到到达语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学生引到到达知识彼岸渡口。
把更多的权利还给他们,把他们被异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来。